教育範文讀後感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範文(精選17篇)

本文已影響 1.54W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範文(精選17篇)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抗戰時期,槍林彈雨中,革命英雄們浴血奮戰,決戰沙場,殊死拼搏視死如歸的背後,支撐着他們的是人民最終可以當家作主還有小家的溫馨,想象着經過了一天奮勇殺敵的戰爭,空閒的時間他們最大的快樂莫不是寫封家書,聊以寄慰。

家書的價值在戰爭的時候是無以計量的,遠在萬里的家人唯有通過珍貴的家書才能知曉彼此的生死安康,將命在身,即便親人離去,奈何心中悲痛無比,痛惜未能盡孝牀前,也只能憑藉一封書信寄去哀思,思兒心切,望見證孩子成長的點點滴滴,兒女繞膝,盡享天倫,也敵不過時局有變,只能在信中以一句"可惜三個人分在三處,假如在一塊的話,真痛快極了"《左權家書》作結,其間的思念在幾句"志蘭,親愛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分離21個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敵人又自本區開始掃蕩,明日準備搬家了。"《左權家書》,雖只寥寥幾句,但情深意切,"別時容易見時難"道出了革命英雄對妻子的遙遠相思,"念念念念"言有盡而意無窮,漫漫相思穿越千里,一封家書承載起了太多的溫馨、不捨、濃情與堅定。《戴安瀾家書》中一句"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又是怎樣的決絕與堅毅,面對風雨漂泊中的國家,危難時刻,英模們挺身而出,《蔡炳炎家書》中的一句"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鏗鏘幾字道出了匹夫的責任與擔當,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的張自忠決戰之前,掩去了對小家的眷戀,以軍中戰士爲"家人",寫出了鼓舞了士氣的"爲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的豪言壯語。

今天,英模們奮戰過的土地,早已日新月異,飛速發展。我們的國家政治上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經濟上在國際中總量已達到了世界排名第二,文化上中西交流、博採衆長、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國已經以新的姿態傲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新時代的我們,人民的公僕,將牢記當年新中國成立的艱辛困苦,忠於自己的本職崗位,堅信爲民服務的宗旨意識,踏實努力、奮發有爲,爲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

重讀家書,心有慼慼然,回望往昔,戰火紛飛,思緒難安。立足當下,躊躇滿志乎,當承遺志,以身效國,奮發圖強。斯人雖已逝,其神卻永存!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2

“重讀抗戰家書、祭拜壯士國魂”,來緬懷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戰場上,爲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輩們。在這些先烈中,有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左權,有“爲國戰死、事極光榮”的戴安瀾將軍,也有“誓志爲人不爲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趙一曼女士。從這些抗戰先烈們留下的家書中,筆者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壯志報國情懷。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也有過如花似玉的青春,是典型的大家閨秀,有着不俗的文人氣質,爲了國家的安危,民族的災難她毅然投身革命。在革命的大家庭,她找到了幸福的婚姻,有了志同道合的愛人,有了心愛的兒子。她的愛人是弼時妻子,陳琮英的哥哥陳達邦。

趙一曼爲了革命,離夫棄兒,把兒子寧兒寄養在陳達邦大哥家,投生到抗日的洪流中。1935年11月15日,趙一曼和團長王惠同,帶領50多名戰士在哈爾濱鐵北左撇子溝附近被日軍包圍。趙一曼帶着腿傷昏倒被俘,敵人對她進行了令人髮指的折磨。她被剝得赤身裸體,手腳相縛,電流從她最私密的部位進入,用馬鞭子抽打她左腕的傷口,又用鞭杆狠戳她腿部傷處。

趙一曼疼得死去活來,只有信念時刻保持着清晰。爲了祖國,她獻出了女人的尊嚴,女人的名譽,母親的仁慈,那受難的耶穌之痛也不及她的萬分之一。她用堅強的信念和意志戰勝了敵人的殘酷折磨,淡然面對生死,讓信念之花在東北大地血一樣盛開。她是我心中堅強的自由女神。

牢記“抗戰精神”多一些“家國情懷”,就是要少一些個人的卑瑣與私利,多一些崇高和大氣。位卑未敢忘憂國,人微未敢忘憂黨。封建士大夫尚且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情懷,廣大黨員幹部和羣衆則更要牢記“抗戰精神”懷有以天下爲己任、愛民愛同胞的“家國情懷”和“民族大義”,以家國爲重個人私利爲輕,常念同胞之冷暖,常思國之興衰,常想黨之安危。

牢記“抗戰精神”多一些“家國情懷”,讓“抗戰精神”與“家國情懷”心手相牽,乃國之幸運、黨之利益、民之福澤,也是民之責任、黨之遵循、國之精神。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3

一封簡短的家書,一段漫長的硝煙歲月。近日,中宣部宣教局組織編輯的《重讀抗戰家書》已由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重讀抗戰家書,我深切地體會到愛國詩人杜甫“烽火連三日,家書抵萬金”的情感。在民族解放的召喚下,在抵禦外敵的崢嶸歲月裏,多少中華兒女背井離鄉,隻身上戰場從容赴死,僅僅依靠着一封簡短的家書聯繫遠方的親人。在這些爲了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烈中,有“爲國而戰,事極光榮”的戴安瀾將軍,有“誓志爲人不爲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趙一曼女士,有“爲時代而死”的吉鴻昌將領……爲了國家興亡,他們放下兒女情長,以滿清熱血保家衛國。再次打開這些塵封的家書,依然能讀到硝煙和苦難、讀到思念和牽掛,更能讀到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

“親愛的荷馨,餘此次奉命固守東瓜,因上面大計未定,其後方聯絡過遠,敵人行動又快,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爲國戰死,事極光榮……”讀完戴安瀾將軍的家書,我淚眼婆娑。這是戴安瀾將軍的最後一封家書,在敵人的炮火下,他孤軍奮戰,視死如歸。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裏,錚錚男兒的滿腔柔情化作了一封簡短的家書,這裏麪包含了一個兒子對年邁母親的想念,一個丈夫對妻子的思念,一個父親對兒子的關愛。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爲了國家的存亡,戴將軍舍小家,顧大家,不能給母親盡孝,不能與妻子長相廝守,不能陪伴幼子長大成人,將自己的所有責任、將家庭的重擔全部拋給妻子。他是兒子、父親、丈夫,更是一名中華兒女。他有愧於妻子、家庭,卻無愧於國家。爲國而戰,事極光榮,戴安瀾將軍爲此貢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從他的最後一封家書中,我體會到了一個鐵血軍人以身殉國的赤子之心。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像戴安瀾將軍一樣爲了祖國生死存亡而拋家棄子,奔赴戰場的革命先烈們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國人自豪、敬仰和驕傲。

偉大的愛國主義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強大精神動力。硝煙已經散去,然而戰爭帶給中華民族的劫難和傷痛卻是永遠無法抹滅掉的,它在中華兒女的心靈深處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烙印,它時刻提醒着我們不忘戰爭、不忘國恥,在民族復興之路上繼續傳承和弘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民族精神。

先輩們用生命爲我們換取了和平幸福生活,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幸福。戰火年代,我們深刻德感受到一封家書的彌足珍貴,而在這個通訊發達的時代,我們更要珍惜親情,充分利用科技給我們帶來的福祉,多與家人溝通聯繫。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4

雖距國家死難者公祭日已過去有一個月的時間,抗戰烈士的英雄事蹟卻一直在腦海中浮現。抗戰烈士用他們的英雄精神激勵着一代代的中華兒女。英雄之所以成爲英雄,是因爲他們做到了我們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事情。

看完《重讀抗戰家書》,英雄二字在我腦海久久不能散去。我被他們保家衛國不畏犧牲的豪氣所折服,被他們字裏行間的柔情所感動。這麼多英雄的家書中,令我最難忘和感動的是王雨亭致子書。文中的“但願你虛心學習,勿忘我平時所教訓你的‘有恆七分,達觀三分’,鍛鍊你的體魄,充實你的學問,造就一個強健而又有智慧的青年,來爲新中國而努力奮鬥。”字裏行間流露着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殷切教誨,更流露着一位愛國人士對國家的深深愛國情。短短几句話將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裏人們的愛國愛子情表現的淋漓盡致。它記載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教誨,對未來的憧憬,以及誓死奔赴國難的決心,父與子選擇了血灑戰場。

重讀完這封家書,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份家書所飽含的思念和牽掛、硝煙和苦難,更加能感受到當年抗日先烈們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當年的那場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一封封家書成爲歷史永遠的見證,讓我得到心靈的滋養和精神的激勵。魯迅先生說:“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我彷彿回到那個祖國受侵略,人民身陷水生火熱的抗戰年代,看到了愛國人士拋妻棄子,遠離家鄉,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把一腔熱血、青春無悔熔鑄成永遠的豐碑。

當前,我們享受着一位位愛國烈士用鮮血換來的美好今天,我們年輕人更應好好珍惜當前的幸福生活,從抗戰家書中汲取營養,補好精神之“鈣”,“得榮思辱,居安思危”,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擔當起應有的責任。

中央電視臺新聞30分播放了一個特別節目,重讀抗戰家書,來緬懷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戰場上,爲民族存亡而奮不顧身的先烈們,在這千千萬萬個英烈中,讀一讀左權、張自忠的家書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壯志報國情懷。

左權將軍在給母親的信中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亡種的災害已經到了每一箇中國人的頭上,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張自忠將軍戰至最後一刻,留下了“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爲其死,毫無其他辦法”臨終遺言,面對日本強盜,多少優秀的中華兒女,將自己的生死置至度處,前赴後繼,與敵浴血奮戰。

張自忠將軍給弟弟寫道:“看最近之情況,敵人或要再來碰一下釘子,只要敵來犯,兄既到河東與弟弟等共同去犧牲,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倭寇之手,爲國家民族之決心,決不半點改變”這些家書,它記載着誓死奔赴國難的決心,他們沒有沉浸在兒女情長之中,而是義無返顧,先擇了血灑戰場。

當年的那場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但一封封家書,卻成爲歷史永遠的見證,給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要從這些家書中汲取營養,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滋養,當前中國進入社會轉型的關健時期,不再是貧弱的舊中國,任人宰割的歷史一去不復還,我們要有憂患意識,高舉愛國主義大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5

一封封抗戰家書,展現了革命先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這些家書有出自普通士兵,有出自抗戰名將,雖然身份不同,但是他們都懷着同樣的夢想,那就是保家衛國,他們不惜遠離家鄉,趕赴抗戰前線,甚至獻出生命。在家書中,他們表達了對家的思念,對親人的期盼,對國家的期望。

全書中最年輕的作者金方昌,他的家書給我感觸最深。年僅19歲的生命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和種種酷刑,即使被砍掉了一隻胳膊,挖掉了一隻眼睛,他依然沒有動搖,“嚴刑利誘奈我何,頷首流淚非丈夫”,寧死不屈的氣節在這位青年身上得到了最深刻的詮釋。在寫給哥哥的家書中,他堅定的表達了對敵人的仇恨,他更清楚的知道自己會爲了民族解放而犧牲,哪怕在死前一分鐘也都要爲無產階級工作。更是囑託哥哥要把後輩都能培養成無產階級的革命戰士,當堅定的理想信念在生命之間得到傳承,國患無望?

再看現今,19歲的青年依然還是扎堆在學校的稚嫩模樣,時常面對學習的壓力都有些喘不過氣來,大都是獨生子女的他們更是沉浸在父母親人的關愛中,時常任性。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去想象金方昌被捕之後面對的是多大危險和恐懼,慶幸的是,他心懷的信念夠堅定,他的舉動夠勇敢。就如曾經三哥金瑞昌在前往山西抗戰時勸說金方昌:年紀小,個子矮,還是去讀書吧!金方昌懷着滿腔熱情質疑道:小孩也能辦大事,個子矮還不能當小兵嗎?雖只有19歲,雖身材矮小,但他寧死不屈、捨生取義的形象無比崇高和偉大,更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心目中偉大的抗戰英烈。我們向您致敬!

我們是幸福的一代,沒有生活在腥風血雨的時代,更沒有經歷槍林彈雨的危險,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創造了今天的偉大中國。我們感恩,感恩國家強盛,感恩社會進步,感恩父母養育,感恩組織培養,感恩生活像花兒一樣燦爛。在新時代,愛國、愛家、愛工作是對家國情懷最接地氣的詮釋。作爲基層一名普通的稅務工作者,特別是一名新同志,我想應該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各項規章制度,認認真真工作,踏踏實實做人。做到主動學習,多思考,多做事,不斷提升自身業務水平。工作中要精益求精,生活中要廉潔自律,提高黨性修養,心懷感恩之心。

最後,讓我們一起緬懷那些爲祖國、爲民族奉獻生命的英雄先烈!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6

清明祭英烈,共鑄中華魂。近日,我閱讀了《重讀抗戰家書》這本書,感觸頗深。其中有一篇趙一曼英勇就義前留給兒子的一封家書。雖然隨着手機、網絡的普及,用筆寫家書對於當今國人來說,這一溝通情感的形式已漸漸遠去。但這封近八十年前留下的家書充滿了英雄的愛國情懷和母親的思兒深情,給我以心靈震撼。

這封家書記錄在日軍審訊檔案裏,是時任東北抗聯第三軍二團政委的趙一曼,在1936年8月2日犧牲前一刻留下的遺言。她給兒子寫道:“寧兒,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爲堅決地做了抗日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在你長大成人之後,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爲國而犧牲的!”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1週年。這本《重讀抗戰家書》,讓我感受到家書中的鐵骨柔情和捨身報國的民族氣節,並以此緬懷71年前在抗日戰場上爲民族存亡而爲國捐軀的英烈們。戰爭硝煙早已散去,但抗日英烈留下的這些家書,是一筆永遠不能忘卻的精神財富。如趙一曼留下的這封家書,雖然由於她犧牲前沒有泄露自己的真實姓名,使這封家書遲到了21年後才傳到其兒手中。趙一曼的真實身份也隨着這封家書一起在1957年被解開。她原名是李坤泰,四川宜賓人,犧牲時年僅31歲。這是一封激勵了整整三代人的家書。

重讀這些沉甸甸的抗戰家書,可補好精神之“鈣”,能讓心靈得到滋養,正如魯迅先生所言:“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讓清明成爲生命的禮讚,勉勵世人勿忘先烈。英烈長眠,浩氣永存,精神不朽。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7

有這樣一封家書,寫於1936年8月2日,直到1957年才重見天日,歷經整整21年。寫信人是抗日英雄趙一曼女士,收信人是她的孩子——寧兒。1932年春,趙一曼在兒子寧兒未滿三歲時受上級派遣,從此音訊杳無。不久後,在東北的抗日戰場上,趙一曼成爲傳奇般的人物。1935年冬天,趙一曼爲掩護戰友、不幸被俘。被捕後,敵人對趙一曼嚴刑拷打,但趙一曼的革命意志力異常堅定,始終沒有透露半點祕密。犧牲前,她給兒子留下這樣一封遺書:“寧兒,母親對於你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母親因爲堅決地做了抗日鬥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見面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從趙一曼犧牲前一刻留下的話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堅強女人柔情的一面。趙一曼既是一位革命者,也是一位母親,短短數十字,流露出她對孩子的無限愛意。身爲母親,不能陪伴孩子身邊,她的內心必然十分愧疚,在“國”與“家”的抉擇中,她選擇了前者,她把個人感情放在一旁,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國事業中,甚至爲之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雖然她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母親,但從這封家書中可以看出,她像其他母親一樣深愛自己的孩子,她留給孩子的,不是萬貫家財,而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生命誠可貴,親情價更高。若爲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正是許許多多像趙一曼那樣拋卻生命和家庭的抗日英烈,用他們的鮮血換來今天的大好河山。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忘記意味着背叛,惟有繼承革命先烈的遺志,堅定不移地沿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走下去,纔不負前人之犧牲。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8

言諍諍,沙場絕筆,父母兄長諄諄叮嚀。語切切,鴻雁傳書,夫妻戀人依依深情。——題記

在今年寒假即將到來的時候,老師爲我們推薦了一本名爲《重讀抗戰家書》的書。我最初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在思想上並沒有引起什麼共鳴,甚至然沒有多大感覺。可能是因爲那個年代和現在相距甚遠,我們根本就無法體會到。

但是,當我看完戴安瀾、左權、張自忠、吉鴻昌、黃洛峯、王雨亭等十數位愛國志士的家書之後,在我的心中,泛起了一股特殊的感覺。因爲在這些家書中,既沒有那些虛僞的措辭,也沒有那些誇大其詞的演講,只有他們筆下樸實的言語,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犧牲的坦然。

從戴安瀾將軍的家書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一位抗戰志士“爲國戰死,事極光榮”的強烈愛國之情,更能體會到一位孝子對“老母外出,未能侍奉。端公仙逝,未及送葬。”的愧怍。左權將軍在給母親的信上寫道,“日寇不僅要亡我之國,還要滅我之種。亡國滅種的災害已經到了每一箇中國人的頭上。”這是左權將軍對於抗戰的決心,既然日寇要滅我中華,那麼作爲一箇中國人,當然應該爲了祖國,爲了中華去戰鬥。

他們所寫所記的,是包含了自己對家人思念之情。一封封家書,同樣也是在犧牲前夕的一封封遺書。其實,這些先烈們與普通人無異,他們也愛自己的妻兒,也想侍奉自己的雙親。但是,在國家危難面前,他們毅然選擇投入戰場,“以報國家養育!”這是一種怎樣的慷慨激昂,又是一種怎樣的大義凜然,如果換做他人,又怎會有如此魄力呢?

《重讀抗戰家書》讓我的到了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他用愛國志士自己的筆,令我們倍感先烈之壯懷激烈。

雖然七十年多前的那場戰爭早已沉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那一封封從沙場上保存下來的家書時時刻刻都在提醒着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當年的硝煙和苦難。

曾幾何時,有多少先烈爲了民族大義和祖國母親而拋妻舍子,背井離鄉,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抗日戰場上,用自己的血肉爲祖國母親築起了一道新的長城。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惟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發揚起來,中國才真正地進步。”

我們應該牢記先烈們的遺志,從抗戰家書中獲取知識,汲取營養,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而奮鬥。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9

聯繫當時與現在,一股股無法言說的暖流涌入心中,讓人熱血澎湃。

家書是家人之間往來的書信,是寫信之人內心世界的反映,裏面包含了在外親人對家深深的思念和擔憂,以及寫信之人向家中介紹自己在外的種種情況,這是人們表達自己內心的方式。抗戰家書,顧名思義,是在戰場上殺敵抗戰的英雄們寫給家人的書信。抗戰英烈家書中所記述的,既有高級將領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亦有普通士兵樸素的愛國熱忱,生動鮮活地展現了革命英烈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濃厚的家國情懷,感人至深,發人深省

那些抗戰英烈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了戰場上。他們從自己的小家中走出,融入到國之大家當中去,寧爲戰死鬼,不作亡國奴。這種偉大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動了無數人,鼓舞着後世千百萬如同他們一樣在戰場上拼命的戰士們勇往直前,不畏艱險,保衛國家,保護人民。

讀了《重讀抗戰家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和鼓舞,我們應該去學習並傳承他們的精神。讀到每一封家書,想到他們有家卻不能回家,只能爲家戰死在沙場上,我的鼻子就陡然一酸。

“夫今爲時代而犧牲。人終有死,我死您也不必過傷悲,因還有兒女得您照應。我筆囑矣,小兒還是在天津託俞先生照料上學,以成有用之才也。”這是1934年抗日名將吉鴻昌在走上刑場前的幾個小時,寫給其妻的遺書。寫完信後,他從容地走上刑場,慷慨陳詞:“我爲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給我拿個椅子來,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他又向敵人說:“我爲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後挨槍。你在我眼前開槍,我要親眼看到敵人的子彈是怎樣打死我的。”

一句“我爲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槍”,表達出了吉鴻昌將軍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的情懷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誰聽到這句振奮人心的話會不覺熱血沸騰?

抗戰英烈們把他們的熱血都灑在了戰場上,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搭建起了抵禦敵人的城牆,也在人民的心裏,築起了不朽的長城。更是用他們滿腔的熱血,渲染了那燦爛鮮豔的五星紅旗!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要通過抗戰英烈的家書,來了解那段艱辛的歷史。並深深的銘記: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哪有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一封封抗戰家書擺在眼前,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我們要努力!我們要珍惜!我們要拼搏!我們要勇往直前!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見證自己的努力,從而傳承革命先烈們自始至終貫徹全身的愛國情懷和更多更好的品質!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0

重讀抗戰家書,能讓我們得到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爲和諧社會發揮更大的正能量。讓我們一同感受赤子的愛國熱忱,感受普遍戰士的爲國爲家一往無前的豪情,感受親人血濃於水的柔情。讓我們一同懷念那些爲祖國、爲民族、爲人民奉獻的年輕生命,懷念那些爲我們創造幸福生活的先烈們。讓我們一同堅守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守光榮傳統,堅守和平與幸福。

在價值觀念日趨多元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緬懷烈士彪炳史冊的功績,追尋烈士們永垂不朽的精神。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於四川省宜賓縣一個封建地主家庭。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趙一曼開始閱讀《嚮導》、《新青年》、《婦女週報》等革命書刊,接受革命新思想。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後任村團支部書記,在家鄉積極組織"婦女解放同盟會"。1926年夏,趙一曼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組織幫助下,進入宜賓女子中學。她積極參加黨領導的"抵制仇貨"的愛國運動,成爲當地學生運動的領導者之一。同年11月,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學習。

大革命失敗後,趙一曼按照黨組織安排轉移到上海。9月,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回國,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進行黨的祕密工作。

"九一八"事變後,被黨組織派往東北地區發動和組織羣衆進行抗日鬥爭。1932年秋到哈爾濱,任滿洲總工會祕書、組織部長、代理書記,曾參加領導1933年的哈爾濱電車工人大罷工。1934年,任中國共產黨珠河(今尚志)中心縣委特派員、鐵北區委書記,組織領導當地工人農民成立反日遊擊隊,與日僞軍進行鬥爭。

1935年11月,在與日軍作戰中,趙一曼爲掩護部隊腿部負傷後在昏迷中被俘。日軍爲了從趙一曼口中獲取到有價值的情報,找了一名軍醫對其腿傷進行了簡單治療後,連夜對其進行了審訊。

在獄中,日本人動用酷刑,她沒有吐露任何信息。趙一曼忍着傷痛怒斥日軍侵略中國以來的各種的罪行。日軍見趙一曼不肯屈服,使用馬鞭狠戳其腿部傷口。身負重傷的趙一曼表現出了一箇中國人的保衛民族的決心,痛的幾次昏了過去,仍堅貞不屈說:"我的目的,我的主義,我的信念,就是反滿抗日。"沒說出一字有關抗聯的情況。

"九一八"事變不久,爲了國家和民族的存亡,趙一曼舍子從戎、奔赴東北。她組織了一系列宣傳抗日的活動,而後帶領一支游擊隊馳騁於白山黑水之間,紅槍白馬"的英姿令日寇聞風喪膽。

一次激戰中,趙一曼受傷被俘。負責審訊她的日本軍官大野,爲了獲取所需情報,一邊以藥物治療維持趙一曼的生命,一邊軟硬兼施,使用非人的酷刑和"心理戰術"進行逼供,但無論是對肉體的摧殘還是精神上的折磨,趙一曼崇高的革命氣節和無畏的民族氣概始終讓日寇一無所獲。

在無聲的教育和感召下,董警官和韓護士暗中幫助趙一曼越獄,但半路上不幸再次被捕。窮兇極惡的日寇最後對趙一曼動用了電刑,企圖通過破壞神經達到讓她開口的目的。殘忍的電刑下,趙一曼終於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呼喊,因爲她的幻覺中,出現了她至愛的兒子、祖國和人民……,最後日寇絕望了。

在赴刑場的列車上,趙一曼提筆給兒子寫下了遺書:

我的親愛的可憐的寧兒,媽媽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什麼是犧牲?就是在今天以前,你一直在媽媽的懷抱裏;而在今天以後,媽媽卻只能留在你的記憶裏了。

我親愛的兒子,媽媽對不起你,因爲媽媽是慷慨赴死的;我的苦命的兒子,媽媽又對不起你,因爲你還要艱難地活着。趕快長大成人吧,我的寧兒,長大成人之後,你要自豪地告訴所有的人,你的母親叫趙一曼。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當日,帶着對兒子的無限深情,趙一曼從容就義,年僅31歲。

烈士遠行,英名不朽。當年的那場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沙場上留下的一封封家書,卻成爲歷史永遠的見證,讓後人清楚地感受到當年的硝煙和苦難,感受到先烈們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我聽過一句話:"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愛國先烈們報效祖國的矢志不渝,勇敢剛烈,面對親情是柔情似水的鏡頭,讓我們永遠緬懷,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重讀抗戰家書,是爲緬懷過去。緬懷那些爲我們今天創造一切的先烈們。正是這些忘家客們,舍小家,給了我們一個溫暖幸福的大家,給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沒有理由不努力向上。讓我們一同堅守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堅守光榮傳統,堅守和平與幸福。

一封封抗戰家書猶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鏡子,提醒我們要時刻對照審視自己,要珍惜光陰,以忘我忘家的精神,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爲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1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的日子裏,我按照“老友讀書會”的安排,懷着崇敬的心情閱讀了“我們先輩的抗戰記憶”《抗戰家書》,很受教育。書中有熱血男兒從沙場寫給親人的絕筆,有嚴父慈母對子女的叮嚀,有同胞兄弟之間的默默心語,有戀人之間的款款深情,這些家書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革命先輩的那種抗戰精神十分感人,這種抗戰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弘揚。

偉人毛澤東同志有句名言: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我們的革命先輩在東方主戰場上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參加者,他們的這種抗戰精神,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

有了這種精神,面對鬼子鐵蹄對祖國的踐踏,他們挺身而出,迎面抗擊,保衛祖國的國土不會侵犯;他們面對最兇殘的敵人,會奮不顧身,視死如歸,與敵人進行殊死的鬥爭;他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面對艱難困苦,百折不撓,爲了堅持正義,前仆後繼,勇於犧牲勇於勝利。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精神是向上的情懷,是正義的境界,是意志的超越,是人和民族血性的體現。一個人有了精神,就會昂揚向上,爲使命奮鬥;一個民族有了精神,就會自強自立,興盛不衰。如今全黨全國人民深化改革,實現復興中華“中國夢”,尤其要學習革命先輩的抗戰精神,弘揚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當今,在一些人們的意識裏往往重視物質財富多,而忽略精神財富,導致“一切向錢看”和“私”心膨脹,甚至腐敗現象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學習革命先輩的抗戰精神。全民有了這種抗戰精神,就能爲祖國的建設無私奉獻,在工作崗位愛崗敬業,對事業發展求實創新,爲社會進步科學進取;就能面對國際風雲,挺起中華民族的脊樑,保衛祖國的領土,維護國家主權,勿忘國恥,珍愛和平;就能面對自然風險,爲世界人民奉獻愛心,用我們的發展支援兄弟國家的建設,以強國強軍的成果爲維和作出貢獻。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振奮精神,爲富國強民,爲國家的安全,爲人民的安定發揮應有的作用。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2

最近,我閱讀了《抗戰家書》一書,該書先後再現了左權、彭雪楓、趙一曼、戴安瀾、張自忠等抗日英烈的抗戰家書,每一封家書的字裏行間都透露出英烈們對抗日戰爭必勝的信心以及甘願爲抗日戰爭拋頭顱、灑熱血的豪邁之情。其中既有熱血男兒在戰場上恨不能殺盡敵人的嘆息,也有錚錚鐵骨要與家人、朋友分離時的鐵骨柔情。

這裏面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戴安瀾將軍的光榮事蹟:1942年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方戰場,中國派出一支遠征軍開赴緬甸,支援英美同盟軍,1942年3月,戴安瀾將軍率所部第200師在緬甸同古與日軍遭遇,雙方發生激勵戰鬥,最終第200師以犧牲800餘人的`代價,殲滅日軍4000餘人,取得了同古保衛戰的勝利,這一仗打出了軍威、國威。不幸的是戴安瀾將軍在同年5月的朗科地區突圍行動中犧牲,戰鬥開始前,戴安瀾將軍留下了兩封家書,在給妻子的家書中說道:“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爲國戰死,事極光榮。”

戴安瀾將軍的兩封家書,一封是寫給妻子的道別信,一封是寫給朋友的託孤信,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催人淚下。體現了戴將軍對妻子的虧欠和對孩子的無限思念之情,然而,面對戰爭,面對國家乃至民族危亡,戴安瀾將軍毅然離開家鄉的親人和朋友,慷慨奔赴戰場。每當我讀到這裏,鼻子酸楚,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恨自己不能和戴安瀾將軍一起共抗日寇,爲國而戰。

我們現在的和平生活是無數的革命英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應當珍惜和保持,我很自豪看到當今的中國正在飛速發展,縱然國家目前還有一些有待改進的地方,但這些絕不是我們可以背叛我們祖國的理由,我相信只要中華民族能夠團結一致、衆志成城,中國挺立於世界強國之林不再是夢想,我們的中國夢將越來越好。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3

張自忠,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1940年5月16日在襄陽與日軍戰鬥中,不幸犧牲。張自忠將軍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陣亡將士中軍銜最高的將領。

張自忠將軍在臨死前,沒有給家人留下隻言片語,卻給將士們寫下了鼓舞士氣的抗戰家書,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一段話是:“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爲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爲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

當讀到這裏時,我不禁熱血澎湃。“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張將軍的這封家書猶如一個警鐘,時刻提醒着我們要盡忠報國。但現在是和平年代,不需要我們以身殉國。那麼,作爲中學生的我們又該如何去報國呢?我覺得當務之急就是好好學習,用知識來充實自己,爲將來報效祖國打好基礎。

然而說起學習來,我真是無地自容,因爲我連最基本的專心聽講都沒做到。記得開學的第二天,上語文課時,我走神了,當時周老師用眼神提醒了我一下,我才集中精力去聽講。但過了一會兒,我又管不住自己了,我開始和旁邊的同學說起話來。周老師發現後就讓我站起來回答問題,結果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我竟然一個字也答不上來。哎,都是不認真聽講惹的禍啊!

如今讀了張自忠的抗戰家書後,我深感慚愧。我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環境中,沒有理由不珍惜,沒有理由不努力向上。同學們,讓我們一同堅守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從現在做起,從聽講做起,發憤圖強,爲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4

“連日致書,諒已覽,先後匯帶之款,前函所述辦法,務希切實作到,是爲至盼。我等於本日仍在此間休息,因滬上連日勝利,且戰區狹,不能使用巨大兵力故也,周難(指蔡的勤務兵——編者注)於此次過漢,乘機潛逃。此人瘦弱無忠骨,所以不可靠。殊不知困難至此,已到最後關頭,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如到皖,不得令其居住。慕蘭(指長女)之事,時在念中,望設法促成,以免我一件顧慮。老八(指幼子浙生)資質甚佳,我頗愛之,希注意保育爲要!”

這是抗戰將領蔡炳炎在1937年抗戰時所寫家書,裏面所述“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激勵千千萬萬中華兒女不惜拋家棄子,投筆從戎上前線,獻出寶貴的生命,迎來中華民族的解放。

抗日英雄也是血肉之軀,也是爹孃生養長大,成家後還有妻兒的牽掛,蔡炳炎在他的家書中,字裏行間也透露了他濃濃的兒女情長。難道他們不知要愛惜自己的生命?不是的,因爲他們知道大敵當前,如果每個人愛惜自己的生命,那麼,自己的國家就保不住了,家園還是自己的家園嗎?大家就會成爲亡國奴。

近日,在看《不朽的光榮—第二次中日戰爭史》,蔡炳炎他們作爲當時參與淞滬會戰的將領之一,只有一個共同的信念,中國決不能再讓日軍爲所欲爲地蹂躪下去,假如沒有武器可以抵擋日軍的攻勢,他們的身體就是拒敵的唯一長城。所以上自最高統帥,下至非正規軍的武裝力量,全都義無反顧的投入戰線決戰,表現出中國是要把這半世紀所遭受到日本欺凌的屈辱與憤怒,全都化爲與日軍決一死戰的行動,當時駐守的將士也表現出了中國作戰的士氣和信心。

七十多年前戰場上的硝煙早已消散去了,但是,俗話說“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任何時候,一個國家民族要屹立在世界之林,唯有自強自立,風發圖強,居安思危,纔不會讓歷史的悲劇重演,就像一位藝術家所說“藝術沒有國界,藝術家是有自己的國家的”。

當前,我們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全面復興的偉大夢想之際,更要牢記英烈精神,繼承他們的遺志。每個人做好我們的當前的工作,爲實現我們與英烈共同的強國夢而奮鬥。

重讀抗戰家書,永傳傳承英烈精神,爲實現中國夢而拼搏奮鬥!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5

抗戰家書正氣然,英雄著筆志參天。聲聲報國情懷載,字字爲民日月牽。可挾雷霆鳴大地,能揚雨雪潤心田。春風念得中華事,告慰靈魂續巨篇。——題記

從四月一日開始,中央電視臺新聞便播出了系列報道“重讀抗戰家書”。在這些報道里,我看到了許多……英雄!有“爲國戰死,事極光榮”的戴安瀾將軍;有“誓志爲人不爲”的趙一曼女士;有“願拼熱血爲吾華”的左權將軍;還有“盡忠報國,取義成仁”的張自忠先生……

這些家書的作者有普通士兵,有抗戰名將,雖然他們的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想:保家衛國,趕走侵略者;用自己的生命和獻血鑄造起我們民族的骨氣,國家的昂揚;他們從小家中走出,融入國之大家,他們在家書中,表達他們對家的思念,對孩子的期盼,對國家的情懷,他們是我們中華民優秀精神傳統的最好踐行者,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我們的中華民族精神更加精彩燦爛。

寧爲戰死鬼,不作亡國奴。

一封封家書,讓我們看到了那些爲報效祖國,與親人分散,與家鄉辭別,義無反顧地衝進戰場的先烈們!他們,不顧餓着的肚子、漫長的征途,不畏嚴寒和霜露、敵人的槍炮,步伐堅定,雙目炯炯,肩上擔着民族和國家的未來;他們,用他們的血肉之軀搭建成抵禦敵人的城牆,把一腔熱血、青春無悔熔鑄成鮮豔的五星紅旗!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

烈士遠行,英名不朽。當年的那場戰爭早已離我們遠去,但沙場上留下的一封封家書,卻成爲歷史永遠的見證,讓後人清楚地感受到當年的硝煙和苦難,感受到先烈們以死殉國的毅然決然。我聽過一句話:“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還活着。”愛國先烈們報效祖國的矢志不渝,勇敢剛烈,面對親情是柔情似水的鏡頭,讓我們永遠緬懷,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

做人要飲水思源,沒有先烈們的捨生忘死,哪有現在繁榮富強的國家。沒有國,哪有家,沒有家,哪有我。我們又哪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我們要感恩,也要珍惜,更要拼搏!感恩先烈們爲我們創造的美好生活,珍惜着來之不易的幸福時光,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自強自立,爲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拼搏奮鬥!

最後,像偉大的先烈們致敬!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6

最近,認真讀了一些抗戰家書,感覺到了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頓生感慨:我們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勝利。

在這些抗戰家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趙一曼對兒子深沉的愛和對日本侵略者深切的恨,可以體會到朱德'毫不利己,一心報國'的無私與堅毅,戴安瀾的'爲國戰死,事極光榮'的決絕與壯烈……

正是一個個英雄的拋家舍業,捐軀赴國難,在與日本侵略者艱苦鬥爭十四年後,我們國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牽扯了日軍大部分兵力並最終將其趕出了中國,一雪百年國恥。

不是這些英雄不愛家,但是,誠如蔡炳炎將軍所說,'國將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抗日英雄們明白,覆巢之下無完卵。在那場你死我活的慘烈戰爭中,只有奮起反抗,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才能保住國家,才能謀求生存、獨立、自由。如果你不出力,我不出力,國家就會滅亡,家人就會被奴役蹂躪。所以,哪怕前路有刀山火海,他們也義無反顧。

一批'爲時代而犧牲'的壯士光榮了,他們的死比泰山還重。苦了他們的孤兒遺孀,幸福了千萬中國人。

而他們的鬥爭條件如何呢?趙一曼就不說了,就說說咱們的朱總司令吧。

在給前妻陳玉珍的信中我們發現,當時共產黨的隊伍沒有軍餉,哪怕是朱總司令這樣的'高官'也沒有。但是,八路軍依靠廣大羣衆,自力更生,靈活機動地打擊日寇,在敵後開闢抗日根據地,抗戰到底。朱德同志說,親人們來投身革命可以,但要來靠他接濟或升官發財,那是萬萬不能。黨的事業爲什麼能夠成功,這就是很好的說明。

現在,我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東方巨龍已經傲然屹立在世界東方。但是,我們時刻要記住:我們現在享受的和平成果是前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所換來的,如果我們不知道珍惜並防範其他別有用心的國家,前輩們的血就可能會白流。

戰爭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第一,但是,1840年以後,帝國列強對我國進行了瘋狂的掠奪,我國的經濟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爲什麼?因爲帝國列強船堅炮利。所以,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我們也要大力發展國防力量,用先進的武器鞏固我們的國防,禦敵於外。就不要再出現抗戰時候的那種用人來拼武器的場景了。

發展經濟,鞏固國防,堅決捍衛國家的領土主權完整,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這就是先輩們給我的啓示。

重讀抗戰家書讀後感 篇17

英雄之所以成爲英雄,是因爲他們做到了我們希望做卻不能做或者想做卻沒做到的事情,有所不爲,雖重利在前不爲所動,有所必爲,雖捨生命亦不改初衷,大抵英雄就是這樣子,因爲能爲我們所不能,所以我們崇拜他們;因爲給我們以指引方向,所以我們尊敬他們;因爲給我們汲取力量的榜樣,所以我們學習他們。

看完《重讀抗戰家書》,英雄二字在我腦海久久不能散去。我深深被他們保家衛國不畏犧牲的豪氣所折服,被他們字裏行間的柔情所感動:戴安瀾“現在孤軍奮鬥,決以全部犧牲,以報國家養育!”、張自忠“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爲其死,毫無其他辦法。”的雖千萬人吾往矣豪情,趙一曼“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的面對死亡的淡然,左權“我犧牲了我的一切幸福,爲我的事業奮鬥。請你相信這一道路是光明的、偉大的。”的信念堅定,戴安瀾“爲國戰死,事極光榮。”的民族大義大節,左權“何日相聚?念、念、念、念!”的兒女情長……我彷彿回到那個祖國受侵略,母親受,人民身陷水生火熱的抗戰年代,看到了愛國人士拋妻棄子,遠離家鄉,義無反顧地走向戰場,把一腔熱血、青春無悔熔鑄成永遠的豐碑。

一封封家書,讓我感受赤子的愛國熱忱,感受革命戰士爲國爲家一往無前的豪情,感受親人血濃於水的柔情。重讀抗戰家書,讓我得到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引導和精神的激勵。

在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化的今天,作爲這些愛國烈士的福澤享受者,我們沒有權利抱怨太多,也不應該有太多抱怨,正如肯尼迪的就職演說中的名句“不要問你們的國家能爲你們做些什麼,而要問你們能爲你們的國家做些什麼。”,想想這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們,他們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與愛情、親情嗎?他們的付出不夠多嗎?他們有什麼抱怨?所以,我們更應牢記先烈們的遺志,從抗戰家書中汲取營養,補好精神之"鈣",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擔當起應有的責任。

讓我們一同緬懷那些爲祖國、爲民族無私奉獻的年輕生命,讓我們一同堅守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