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通用19篇)

本文已影響 2.94W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通用19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

曾經看過一個綜藝叫做《一本好書》。我覺得是一個比較有營養的節目。

節目形式是每一期都抽取一些有內涵有意義的名著,把它改編成舞臺劇,話劇的形式給觀衆看。

第一期被改編的書是《月亮與六便士》是講述現實與理想之間作何選擇的故事。月亮即是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有的時候被萬人稱頌的東西未必能打動我,能使我產生共鳴的才更能吸引我。《月亮與六便士》就是這樣的存在。一開始這個故事並不吸引我,直到我找到那個吸引我的點。

故事講的是一個金融證券家斯特里,有着衣食無憂,幸福美滿的生活。他有愛他的妻子,兩個可愛的孩子,名利也雙收。某一天,斯特里決定離開妻子,孩子,還有這錦衣玉食的一切,去往巴黎。起初他的妻子很不解,認爲他愛上了別的'女人,這是要私奔去巴黎。在妻子的調查下才知道,他離開家去巴黎只是想畫畫想去實現他的夢想。他沒有出軌,只是單純爲了理想。妻子得知後只是說:“如果他是爲了女人,那麼還有可能回來,若是爲了去畫畫,那他一定不會回來了”妻子說的那樣斬釘截鐵。是的,打不過的一定不是女人而是理想,因爲那是精神糧食。

斯特里在巴黎過得很苦,離開榮華富貴的他只得住在一個破舊的小閣樓,冬天沒有衣服穿只能凍着,他去兼職找的錢全拿去買畫筆,顏料。只留下一天一個麪包的錢,維持着基本需求。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德克。一個以幫貴族畫畫爲生的不入流畫家。德克特別欣賞斯特里的才華,雖然斯特里的畫還沒有德克的畫賣出去得多,但斯特里畫畫從不是爲了出名更不是爲了拿去賣。德克就這樣默默地幫助斯特里,請他吃飯,喝酒甚至在斯特里生病快死時接他回家。即使德克的妻子極力反對,但在德克的苦苦哀求下,德克的妻子還是同意了。但德克沒有想的是妻子竟愛上了這個充滿誘惑具有吸引力的男人,並且還要和斯特里走。德克苦苦的哀求着,但你知道的,墜入斯特里營造的感情世界之後就再也出不來。善良的德克不忍心自己的妻子住去斯特里的破舊小閣樓於是決定把自己房子讓給他們兩人住。但之後妻子和斯特里起了爭執,斯特里摔門而出,妻子則安靜的喝下毒藥而死。知道一切的德克心痛不已。最後卻仍然願意爲了斯特里做任何事。常人大概不會理解他,但我也許能夠理解。

那麼《月亮與六便士》吸引我的點在哪裏呢?其實,是斯特里和德克的關係。德克發現了斯特里身上的閃光點與才華,併爲之沉淪。他不惜一切都要幫助斯特里,這是一種人格同化的現象。德克將自己做不到的夢想寄託在斯特里身上。他盲目的追隨斯特里要爲他付出一切。這是一種莫名的引力,也是理性所無法解釋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2

今天我讀完了這本書。但意外的是我對這本書沒有太多的共鳴。不知是翻譯的問題,還是我自己的問題。書中還有一些貶低女性的話語,使我有些不舒服。但不無道理,這是生氣但無法辯駁的地方。作爲一個維多利亞時代的作品,還是需要多些包容。想來世界名著總有它留傳百世值得人回味的地方,在於我個人知識淺薄,讀書的時候,還有些心神不寧。

可能我看得版本和微信讀書裏的有些翻譯差距,畫家的名字是斯特里克蘭。

斯特里克蘭是個有爭議的人。也就像書中套用聖經裏的一句話,不要隨便論斷別人,別人也會論斷你。以你狹隘的思想去判定別人的快樂或痛苦,那只是你自己以爲而已。在世界庸俗的人眼裏,40歲的斯特里克蘭中年執筆學畫,荒誕可笑,又爲了畫畫拋家棄子,實在無責任心可言。

但在藝術面前,他又是可敬的。斯特里克蘭在得了麻風病以後對生命的坦然,對自己的工作的熱愛,只有是真真切切愛着畫畫才能如此接受生命的結束。你可以隨意的狂妄地自以爲是的可憐我,但我並不接受你居高臨下的可憐。爲了藝術獻身,纔有現今留下的曠世之作。

英國的`斯特里克蘭夫人對丈夫死後成名的舉動,作爲一個旁觀者也會覺得可笑。以妻子做對比,一個活在世人看法中的女人。

毛姆寫的這個斯特里克蘭似乎是以畫家高更爲原型。這是從一位很欣賞的姐姐那裏知道的,一位對藝術有些自己想法的女性。得不到的總彙是最好的,我沒有那種欣賞能力,謝謝有這樣一位人的存在,拓寬了自己的見識面。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3

我很久沒見過月亮了,手機將我的夜晚霸佔的嚴嚴實實,不過今晚我有點話不吐不快。

以前我時常醉心於麻將,大學時跟我的朋友們幾乎天天“血戰”,甚至經常逃課去佔位置,那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開一家麻將館,外面還得有幾個檯球桌……

畢業後我們分道揚鑣,最想浪跡天涯的我無奈回了老家,待我再次與新朋友們坐上麻將桌的那刻,我就感覺到我的麻將癮不知何時消失殆盡,那一刻其實我有些慌亂,至於爲什麼慌亂卻不知道,直到有個朋友突然問了個問題:你們如果不做老師,還能做什麼?

“我的專業是商務英語,可能會從事外貿,我在大學時參加過學校的`產業園,我覺得電商行業也不錯,我還可以寫東西,很多地方招編輯,我對這方面興趣比較高,我還可以做美甲!”r我只記着我說的話,其他的人的我丁點也想不起來,又或者她們什麼也沒有說。

雖然我嘴硬的說了那麼多,但我明白哪有那麼容易,就算我說的都成立也不過是從最底下的做起,廣而不精從來都是我最大的缺點,死要面子也是我生活的原罪。

許是日子太無聊,我打算跟自己玩個遊戲,這個遊戲叫“五年”,就是以五年爲期限,完成叄個我,我賦予了每個我名字和標籤,希望五年後這三個我都可以在各自的領域有所成就。

等我27歲時我會再來留言,看這個遊戲結果如何。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4

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主要講述了斯特里克蘭德——一個40歲左右的中年男人,一家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家庭美滿,有個賢惠的老婆與一雙聰明可愛的兒女,他勤勤懇懇養家餬口,不愛說話,即使說話,也多半無趣無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裏不大起眼的人。突然有一天他離家出走了,據說他去了巴黎,從零開始學畫畫。可以說是不顧一切,甚至不惜拋妻棄子被人誤以爲是出軌,令人匪夷所思,我覺得這件事情要是放到現實生活裏,他沒準兒就會被冠以瘋子的稱呼,事實上確實周圍的人都認爲他瘋了,而且瘋的不輕啊。

但是我覺得是生活中缺少這樣的人,很少有人有這樣的膽量與魄力做出這樣大膽的選擇,人們多半是害怕良心不安,害怕道德譴責,害怕失去所有的舒適與優越感,更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與閒言碎語地嘲笑與指責。

但是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德爲了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真的就放下了一切,遠走他鄉,過上了窮困潦倒的生活,開始潛心研究畫畫這門藝術。

他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甚至有時身無分文,好幾天都餓着肚子,無論怎樣貧困也阻擋不了他創作的熱情。我想這個人對繪畫大概已經到了癡狂的地步,儘管別人看不起他,看不懂他的畫,那也無所謂,那得有多麼超凡脫俗的意志力,才能抵制住物質享受的誘惑,才能擋住別人鄙視的眼光。我們的主人公好像對物質要求特別低,吃穿住無論多麼差都不是問題,而且別人的評價意見絲毫影響不了他,簡直就是冷血無情。他終竟是沒有擺攤性的慾望,他的冷酷無情害死了朋友之妻,令人深惡痛絕,然而他卻不爲所動,真的.很難理解這位藝術家的怪誕離奇的思維模式。在他人生最後階段,在貧病交加的情況下,他以頑強毅力完成了畢生最得意的絕世佳作卻被付之一炬,化爲灰燼,真是令人惋惜的同時又一次被他無畏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所震撼。他不在乎名利,名譽,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是不是個繪畫天才)。彷彿他傾其一生心血只是爲了完成自己心中的藝術理想,生命終結之前他終於完成了自己滿意的作品,然而他眼睛瞎了,得了絕症,一切都無所畏……他爲了追求藝術不惜一切的勇氣令人欽佩,如果哪個普通人哪怕有他五十分之一的勇氣與執着也能幹成一件事了。

正像書名“月亮與六便士”,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深深陷在泥土裏,象徵世俗的生活。當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按部就班過着平庸乏味的生活時,他們眼中盯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有斯特里克蘭德擡頭看見了天上皎潔的月亮,他傾盡全力尋找真正有價值的生活。

什麼樣的人生算是真正的成功,什麼樣的人生更有價值與意義,我只想說: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本來無可厚非,但人生的真正價值究竟是什麼,關鍵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5

近日,經常在網上看到這麼一句話:“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對於這句話很是疑惑,但也產生了濃厚興趣,外加朋友的推薦,她說看完之後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這更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於是便在微信讀書上打開了這本書——《月亮與六便士》。

因確實想了解一下這本書具體寫的是什麼,便先打破了看書之前的神祕感,去網上搜索了一下此書的主要內容。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因此前看書不多,並未看過此作者其他的書籍。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着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看完簡介,還特地去網上搜了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畫作,我本不是一個有藝術細胞的人,自然是看不懂的。但沒關係,至少讓我覺得打開此書時有那麼一點兒感覺,這種說不出來的感覺。

於是,每天上下班路上,中午休息前都徜徉在這本充滿藝術氣息的書裏。歷時幾周,終於在2021年6月9日完成了此書的閱讀。其實在閱讀到一半的時候,和推薦我看的朋友討論了一下,那時的自己真是非常不喜歡男主人翁的“人設”,太絕情,太沒有人情味兒,爲了自己所謂的畫畫理想拋棄妻子,背信棄義,背叛朋友,甚至還把自己善良對待自己的,在當時唯一賞識他藝術能力的荷蘭朋友搞得家破人亡,讓人恨得咬牙切齒,無法想象這是一個人做出來的事情。幾次都覺得自己看不下去了,朋友告訴我,後面纔是本書昇華的地方,我這才又繼續看了下去。

直至本書看完,突然對男主人翁產生了一種敬畏之情。我想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爲他成功了,被人們所記住,所傳頌,成了一名有名的畫家,如果他沒有成功,或是會是另外一種感受。但這並不是最大的觸動,不論他成功與否,都是值得敬佩的,他爲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嚮往的生活,不惜犧牲一切,只是爲了自己而活。在現實生活中,我想幾乎沒有人可以做到吧,這樣的人只能是存在於小說故事當中。不過仔細想想,在現實生活中也還是有這樣一部分人追尋着自己的月亮,只是這個月亮不會像男主人翁的月亮偉大,相對來說這樣的月亮太渺小,更多的是爲六便士而活着,但這沒有什麼,十分正常的一件事。這就像是一個月亮與六便士的天平,男主人翁完全倒向的是月亮,而我們更多的'倒向的是六便士。

我覺得男主人翁最值得敬畏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在那個小島家裏的牆壁上完成的最後一幅作品在他離世之後直接被燒燬,灰燼飄向遠方隨他而去,他就這樣帶着自己所追求的伊甸園離開了人世,沒有給後世人留下什麼。看到書中對壁畫的描述,真的十分想一睹其“芳容”,這會是一個遺憾。

讀完此書,還有一個感受,就是其中一句經典的句子“大多數人所成爲的,並非是他們想成爲的人,而是不得不成爲的人”。男主人翁只是因爲喜歡畫畫,但從沒想過自己會成爲一個偉大的畫家,他甚至認爲自己畫畫能力很差,完全不會畫畫,但是他堅持了,且成功了。在我們生活中,很多事其實我們應該嘗試去做,不做就一定不會成功,但去做不一定會失敗。大膽去嘗試,或許我們會成爲自己意想不到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6

由《刀鋒》和《月亮與六便士》所引發的有關人生的哲思的確振聾發聵,但是書中對女性人物個性的刻畫不免令人心生遺憾。

這兩本小說的主人公都是男性,男性在性別上被社會賦予了一種天然的自由,無論是在行動上還是在思想上,相較女性而言都擁有高度自由。如果主人公的性別置換成女性,這兩部小說就不會那麼成功,因爲女性在追求獨立思想和獨立人格的道路上仍受一定的限制,而且那種四處“流浪”的生活對女孩來說也有很大的風險。不久前新聞裏出現過的,一個南京女孩晨起鍛鍊,結果遇害了。這類駭人聽聞事件的發生,使得女孩的社交範圍和時間限制又往回縮了一縮。

毛姆筆下的男主人公恣意、灑脫,過着“漫不經心”的生活,但是單從這兩本書來看(其他作品我沒有看過),裏面女性的形象都很單一,甚至可以說是刻板印象,大多數女孩的生活裏只有家庭,眼裏只有愛情,她們沒有尋求人生價值的追求,好像生來就是男性的附屬品。男性社會造就了這樣的女性,反過來又給女性打上狹隘、無知的標籤,在那些塑造成懷有雄心壯志的男性角色的襯托下,更顯得鄙陋、可憎,這真是不應該!

前幾天,我讀到一個《張素英和她的“城堡”》的故事。張素英是個60多歲的中國農村婦女,丈夫死後她過起了流浪生活。她“漂流”到甘肅省的某個小村子,一個磚塊一個磚塊地拾起廢棄的磚石,純手工打造自己的'小小“城堡”。當地人不知道她打哪兒來,爲什麼要在這裏落腳,爲什麼要建造一座稀奇古怪的建築。後來有位藝術家發現了她,用相機記錄下她的生活,使得更多的人們知道了這個毫不起眼的農村婦女。她平靜的生活沒過多久就被打破,城堡是違章建築後來被有關部門無情地拆除了,於是她又開始了流浪之旅。同樣,這一次也沒有人知道她將去向何方。

如果有小說家講述她的故事,我想這故事一定和那些偉人的故事一樣動人。這個故事動人之處在於張素英特有的女性魅力:她是農村婦女,但她卻從不“循規蹈矩”,以流浪爲生;她一無所有,卻靠拾荒打造了一座造型奇異的“城堡”;她是年逾六旬,卻能坦然直率地言及婚姻愛情。

張素英的故事唯其是女性,才更顯動人,活脫脫像活在21世紀的追求自由平等的簡·愛!我的拙筆塑造不出這樣一個個性十足,富有魅力的女性角色,唯願下半場人生能儘量向她靠攏,不用舌頭贅述智慧,而用行動表態人生,活出一份恬淡、灑脫與豁達!

對人生的哲學思考沒有性別之分,女性之中也有深刻的哲思者,也有超然物外之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7

這是一本探討夢想的書,講述的是一個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爲了實現自己年輕時候想要成爲一個偉大的畫家的夢想,在四十多歲的時候辭掉了工作,拋棄了幸福美滿的家庭,放棄了優裕的物質生活,從倫敦出走巴黎,開啓了他的逐夢之旅。

之後又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在這段時間,他過的窮困潦倒,從風光體面變得衣衫襤褸,過上了流浪漢的生活。他畫了很多的作品,但都沒有得到世人的認可,最終他病逝在了島上。在他逝世之後,他的畫作反而拍賣到了很高的價格,他的才華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雖然他的後半生過的十分的艱苦,但是他卻一點都不後悔當初的出走。他對周圍的一切事物包括人都十分的沉默甚至是冷漠,但是他周圍的朋友們都很在他有困難時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這或許是因爲他身上的那股子勁感染了周圍的人了吧。雖然他生前貧困交加,碌碌無名,但是他一直都在爲自己的夢想而努力,他一直都肯定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最終成爲了一個鼎鼎大名的`畫家。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多則一百多年,少的也有幾十年,這日子說長不長,說短也沒那麼短。人生的價值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是用之不竭的財富,還是幸福美滿的家庭,還是爲理想而奮鬥的活力四射的模樣。這個世界有那麼多的人,有很多人都在工作,但是有多少人所幹的事,所做的事都是自己有興趣的呢?又有多少人爲了生計奔波,在日復一日的勞累中丟失了曾經的夢想呢?筷子兄弟在《老男孩》裏這樣唱道:當初的願望實現了嗎?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嗎?任歲月風乾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是啊,歲月帶走了那個真正的我們,只留下了爲生活奔波的木頭人。

但是,我也在思考一些問題。我在想他這樣做是否值得?他爲了曾經的夢想,拋下了一切,傷害了家人和朋友。我想假設一個如果,如果他從二十幾歲就堅定自己會成爲一個偉大的畫家的想法,然後立即着手去追逐自己的夢想的話,那結局會不會好很多。

人啊,一定要幹自己喜歡的並且擅長的事,不要等到年華逝去,纔去追求你那虛無縹緲的夢想。追求夢想,承擔責任,關愛家人都很重要,不能夠顧此失彼。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8

如果說變形記體現的是一個人的價值在於對家庭、身邊的人貢獻,月亮與六便士傳遞的則是一個完全相反的生命觀。

主人公斯里蘭卡拋妻棄子(忘記了是不是有小孩來着),拋棄體面的工作,奔往異地畫畫,因爲畫賣不出去,也險些被餓死。以世俗的眼光來看,斯里蘭卡不僅對她人造成了巨大的傷害,也成爲別人眼中落魄可憐的人。

但看了這本書的人,會體會到斯里蘭卡的這種精神是多麼的寶貴,斯里蘭卡的生活是多麼的讓人羨慕———那種可以只專心於繪畫(繪畫實際上體現的是斯里蘭卡對精神的追求)而不被一切枷鎖束縛的境界。

斯里蘭卡是天才也是幸運兒。他在生命的某個時刻被神所感召,明確了人生的追求,完全跳脫了社會結構下的人的身份。從傳統的角度上,我們是如何評價一個人的?普通人的成功是家庭美滿、事業有成。不普通的人的成功是推動社會進步,是對社會作出突出貢獻,比如科學家、政治家等等,這些人太不普通的暫且不討論。我們常常接收到一個這樣的價值觀:我們要成爲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才能加深我們生命的質量。這樣的價值觀沒有什麼不好,畢竟如果人人都奉行這樣的準則的話,每個人都積極承擔自己在社會結構中的'責任的話,社會就能夠維持穩定。

可是,在一部分追尋生命的意義的人的心中,人的一生居然要爲他人而活,一個人的價值居然要依靠對他人的貢獻來衡量,似乎是不能被接受的。或許,一般人是不會被“人生的意義”這種重大問題所挑戰的。

月亮與六便士除了斯里蘭卡,施特略夫也是引我深思的,他很可悲,但他也很善良,他愛他的妻子勝過了愛他自己,把房子和財產留給妻子和斯里蘭卡是他的必然選擇。在我心中,是分不清施特略夫是偏正面一點還是負面一點。爲愛不顧一切的勇氣讓人肅然起敬,他超越了那些“利己主義”,但這也造成了他的可憐……

但我開始思考,爲什麼斯里蘭卡的爲畫畫不顧一切,我是高度認可的,而我卻對“利己主義”嗤之以鼻,似乎“鼓吹奉獻”是人們對於“利己主義”的對抗,這三者這間的區別是什麼?

是因爲“利己主義”追求的東西太俗氣?而斯里蘭卡的追求太高尚?也似乎是“利己主義”一方面想佔盡好處,另一方面又不想直視自己的無恥,粉飾自己。而斯里蘭則完全不會,他承認他的無恥,接受一切指責,並且不打算因此而改變的瀟灑讓人欣賞。

斯里蘭卡實際上對抗的是什麼?是在枷鎖之下生活而不自知,也不自拔的人嗎?總之,斯里蘭卡是一個“極點”,我們由於各種原因,不可能實現他那樣的狀態,但希望我們不要在別人訂立的框架下活着,可以去探索然後追逐自己認爲值得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9

《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非常有意思,首先敘述手法就很有趣,以身爲作家的第一人稱”我“,來回憶與死後才名聲大噪的著名畫家在生前的一些交集。

小說的描述非常寫實,很多回憶特意形容得不那確定,更增添了一種真實感。這就好像是仿古的畫,有了模糊斑駁的痕跡,更容易被人信服。我甚至還上網查,是否真的有“斯特里克蘭”這個畫家,因爲拿不準這是一部小說,還是真實的回憶文了。

另外,毛姆將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人物性格刻畫得特別鮮明,你在他身上總能感受到強烈的對撞與衝突。就像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代表的是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己、感性與理智或者其他充斥在我們人生中的糾結選題,很多人會隨着成長,找到矛盾關係中的平衡,甚至妥協。

但已步入中年、生活安定、家庭美滿的斯特里克蘭,卻突然離家出走,只爲了實現畫畫的夢想。這就好像心中一直沉睡的野獸,不知道是什麼因素使它突然覺醒,然後整個人就再也不受控制了,被這股莫名的力量攫住,發了瘋地往前跑,顧不上理會搞砸的事情、周圍詫異的'眼神,也顧不上窘迫潦倒的自身。

因此在旁觀者的角度看,斯特里克蘭應該是非常討厭的,他拋妻棄子、忘恩負義、自私冷漠、粗魯無禮。這樣一個人設,完全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隨着故事的發展,越是沉浸,就越能理解,他的世界,只有創作。

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裹挾着巨大的勇氣與魄力。

月亮很美,但義無反顧去追逐的,能有幾個?

讀完這本書,就像在內心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蕩起層層漣漪,讓你意識到自身曾經也是有追求的吧?或者意識到當下,噢原來有一天,我們還會這樣平淡無奇、了無生趣地度過一生。

這就是真實世界的殘酷,雞毛蒜皮終究打敗了你的天馬行空。

我們不時擡頭望一望月亮,低頭撿起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0

“人們若想保住他們靈魂中的善良,就要一天做兩件他們不喜歡做的事。”說這話的人是有大智慧的,我已然在一絲不苟地遵循這一真知行事了:因爲我每天都要起牀,還要睡覺。

我總覺得絕大多數人選擇的這種生活方式好像欠缺了點什麼。我承認這種生活方式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那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血液裏的激情卻想追求一種更爲狂放不羈的旅程。對我來說,這種簡單快樂的生活有某些讓我驚恐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能活得更加驚險刺激。要是我的生活還能有所改變,有無法預知的刺激的話,我是願意去攀爬怪石嶙峋的山崖、暢遊暗藏危險的淺灘的。

只有詩人或者聖徒纔會自信滿滿地在瀝青路上澆水,然後期盼着百合花會盛開在路面上,作爲他們辛勤勞動的回報。一個人追求他人認可的慾望若是太過強烈,對輿論的無情職責太過恐懼的話,就會自己主動把敵人引進門裏。

我有好胃口是因爲我是年輕人,而他有好胃口是因爲他有麻木不仁的良心。一個惡棍的性格如果被塑造得既充滿邏輯又十分完美的`話,那麼這種踐踏社會秩序的性格一定會讓它的創造者着迷。

當有些人說他們不在乎別人怎麼評價自己時,他們多半是在自欺欺人。通常,這些人會堅持走自己選擇的路,只不過是因爲他們相信沒人會明白他們的奇行怪癖,最多也不過是因爲有幾個鄰居友人的讚賞在支撐着他們的信念,讓他們敢於違背大多數人的觀點行事。當反常規是你這一階層的人推崇的常規的話,那麼你想在世人眼中顯得反常規倒也不是什麼難事。這種行爲可以讓你獲得極強的自尊。你儘可以鼓起勇氣去揚揚自得,還不會承擔風險和麪對負面影響。但是,也許渴求他人的認可纔是文明的人類最根深蒂固的本能。當一個反傳統的女人違反了威嚴的禮規,使自已暴露在各種脣槍舌劍的遣責之下時,沒有誰能比她還要火急火燎地跑向尊嚴的庇護所了。有些人對我說,他們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我是不會相信的。這不過是無知的虛張聲勢罷了,他們僅僅是想表示:他們不懼怕別人指責自己的小瑕疵,而且他們深信這些小瑕疵是不會被發現的。

但是這裏有一個男人,他真的不會介意別人如何看待他,因此常規情理對他沒有任何束縛。他就像是一個渾身塗了油的摔跤選手,你無法抱住他。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擡起頭看到了月光。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1

塵歸塵,土歸土。

在《月亮與六便士》裏沒有找到的答案,都在塵土裏。

由此我對藝術心生敬畏,對藝術家心生悲憫。他們的人生有那麼多的不同,而平凡的生活必然是大同小異才真實可靠。

不恰當的說,偉大在於另類。正如書中所說:也許藝術是性本能的體現。

我們會再一次發現,凡是真實的偉大的,都無從評判。

查爾斯斯朱蘭在而立之年毅然決然的開始了“走自己的路”,沒有任何繪畫基礎卻在求安穩的年紀推倒了自己命運之碑重新艱苦卓絕的琢磨一遍,最後在大火中新碑被燒成白屏,彷彿他從來沒有來過。

他在四十歲前循規蹈矩盡責任,四十歲以後沒心沒肺追逐夢想。人的.一輩子,都是分兩段的吧,一段是社會想要的,一段是自己想要的。很顯然,自己想要的與社會想要的格格不入,所以路走得特別艱辛。在世時其價值幾乎無人看中,離世後又一次印證了藝術的時間價值定律。其實對於“查爾斯斯朱蘭”們來說,創造了什麼及其價值都不重要,那份追逐的勇氣和過程更性感。

這本書前三章類似梭羅的《瓦爾登湖》前三分之一的寫法,一開始是交代書的邏輯背景,與細節比較疏離,看着有些晦澀難懂。幸好譯者是個性情中人,保留了外國名著的“粗俗”特色,讀起來更真實入情。

查爾斯斯朱蘭所呈現給我們的勇氣、毅力自己對人生價值的宗教般的信仰與踐行,是本書的核心財富。如今世界及其紛繁複雜,機會很多險惡也很多,在選擇這個命題裏,人生的意義被哲學和心理學再一次清晰的描述和呈現出來。究竟要怎麼活纔不算碌碌無爲了無生趣,究竟要做一個怎麼樣的人才配活着,究竟要追求什麼的價值和意義纔不虛人生走的這一遭!在這些根本性的宏大命題裏,“半路出家”或許是一種選擇。

我願意相信,什麼時候出發都不晚。更願意相信,所有的“異樣”都是繪畫“素材”的積累。我們不是一定要特立獨行,但如果有需要的話,我們可以特立獨行得奮不顧身。

至於藝術和愛之間是否真的不能共存,我想查爾斯斯朱蘭的人生藝術歷程並不足以驗證清楚。當在《我們仨》裏看到楊絳先生說錢鍾書先生就像個小孩除了做學問什麼都不會時,我確認了所有選擇必然有些巨大的犧牲,機會成本一直都在。

謀生和追求始終是矛盾統一的。

最後我想說,我們需要的並不是偉大,我們的夢想所追求的可能不過是一把火的幻生幻滅。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理解和寬容是我們對生命最好的成全。所以我們不必過多的談理想,不能以身體爲代價去拼搏,只管趕路,莫問前程。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2

《月亮與六便士》聲名在外,好像成了不得不讀的一本書,但是我不喜歡。毛姆用詞很準確,句子也很優美,但是他像任何一個西方作家一樣,講故事囉裏囉嗦,每個不相干的甲乙丙丁胖瘦美醜也要用心描述,讓人看着厭煩。主人公也不討喜,甚至真實的有點討厭,這大概是毛姆最想表達的東西吧,那就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情,沒有一絲一毫的修飾。

“孤獨的靈魂懷着不爲人知的幻想,終於向他夢寐中的島嶼進發。”這個世界上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在四十多歲放棄穩定的工作和和諧的家庭一心投入到自己的夢想裏去。

斯朱蘭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從英國走向巴黎。在巴黎他拆散了朋友婚姻,帶着德克的妻子住在德克的房子裏。逼死德克妻子之後去大溪地,和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舉行了婚禮,生了孩子。他對女人的要求就是,不要煩他,爲他做家務,掙錢養他。道德在他身上完全起不到作用,除了他自己的繪畫,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都不能對他產生一絲一毫影響。

斯朱蘭是幸福的,固執而專注的人都很幸福。他能完全放下前半生經營的大多數人都會過着的平淡生活去實現自己的`畫家夢,這種魄力和固執,沒幾個人能做到。他不在乎窮困潦倒,不在乎別人的評價,甚至不在乎這個世界的道德觀,除了畫,他對什麼都不關心。這種超然境界,恐怕一天工作24小時的最工作狂人也比不上。

也正因爲他的固執和專注,使得他的畫無與倫比。

一個固執的人想走到終點,全世界都會爲他讓路的。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3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我們的一生也許都會在選擇六便士還是選擇月亮之間徘徊,二者不可得兼。就像書中提到的查理斯·思特里克蘭德,在去世之後被塑造成了另外一個人,他的畫作因此身價大漲,而當他的家人試圖解釋一些訛傳後,畫作的價格“比九個月前降低了二百三十五磅”。

當我們選擇入世,身上就會不可避免地沾染一些世俗之氣,此時,是選擇戴上面具順從社會的大浪潮,從而保全自己的.名聲地位,還是選擇月亮,遵從自己內心的願望,放棄那些身價大漲的機會?每個選擇都是正確的,然而我們也必將因爲自己的選擇而後悔。

生在人世,長於斯,不可出世。我們要生存,我們要社交,我們只能用六便士去購買麪包。選擇月亮意味着什麼?遠離人世,追尋理想,成爲別人眼裏的瘋子,過着物質窮困的生活。

月亮與六便士正是一本探討如何選擇的書,書中主要講述的人——查理斯選擇了他心中的月亮,從此被人投以憐憫的目光。把他的故事代入到我們自己身上,我們也能切身體會到社會世俗與心靈嚮往所在之間的矛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作者在書中其實並未明確給我們解釋一個正確答案——這個答案顯然是不會有的。他是成功還是失敗,主要取決於我們讀者的價值觀。

我們不用急着去選擇,最先應做好的,應是樹立好自己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並且不要因此去試圖改變或批評他人的價值觀。我們嚮往着天上的月亮,卻仍緊緊攥着手中的便士。丟不掉放不下,這可能是大部分人通常的狀態。我們錯了嗎?沒有。誰都沒法批判誰,心之所向不同而已。如果我選擇月亮,就會受到選擇便士的人們的不理解的目光的注視。那麼還是不用改變吧,畢竟沒有對不起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4

《月亮與六便士》讀完一遍。

很佩服斯特里克蘭,有夢想並且敢於爲之奮鬥的人都閃閃發光,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要畫畫,哪怕四十歲了,哪怕窮困潦倒,病魔纏身也從未放棄,那種完全無視身外之物,毫不在意別人看法的態度,讓我欽佩。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取決你對社會應盡什麼義務,你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對斯特里克蘭對待愛情的觀點表示呵呵。拋棄妻子、導致布蘭奇自殺,然而斯特洛夫竟然還想邀請斯特里克蘭一起回老家??本以爲和阿塔會有一個比較溫馨的發展,然而面對阿塔在他身患麻風病時的不離不棄,竟然說女人是怪物,沒有靈魂?

最後燒掉自己的.畫也很震驚,畫的畫沒有賣,沒有想着去宣傳成名,就只是爲了自己的夢想,純粹的成爲畫家,無視了滿地的六便士,心之所向,只有天上的月亮。

正如年輕的作者當時沒能看懂畫家的畫,第一遍的讀者領悟的定然也不夠深,哈哈,人醜還要多讀書。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5

普通甚至平淡的生活不僅存在於小說中,而且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並非如此。雖然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跑船一直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孤獨,寂寞總會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伴隨着寂寞是無聊的。這種感覺是週期性的,當你到達時顯然有很多時間,但你不想做任何事情。

儘管船上的工作存在許多缺點,但事情是人爲的。你怎麼想,那你的業餘時間將如何生活?玩紙牌,下棋,唱歌等都是船上常見的娛樂活動。我不喜歡打牌,我也不喜歡玩遊戲。唯一的愛好是吹口琴而不是吹得好,但沒有什麼害羞。而不是說我喜歡演奏口琴,不如說我想重新獲得我的愛好和愛好,因爲我的學習很重。同時,這也是一個消磨時間,驅走寂寞的.好方法。

房間是我的私人空間,移動海景房,我不需要支付抵押貸款,支付水電費...購買食物和廚師等,並給它大廚。牀是我自己的世界,雖然還有一點點,但我怎麼能幸福!只是翻滾,剛從牀上滾下來,它有點疼。如果你與世隔絕,你必須付出代價。從移動海景房,您可以看到壯觀的日出或日落,或者像鏡子或巨浪一樣的海平面,以及雷鳴般的和不斷變化的天氣場景。如果你在甲板上幸運,你可以看到可愛,敏捷的海豚,甚至巨大的鯨魚。

一切都有兩面性。如果你無法改變它,最好找到一種適應方式。當你沿着匝道走下去並踏上回家的路程時,你會發現,你每天過的平凡生活比努力工作更加快樂和悲傷。

誰能想到查爾斯·斯特里克蘭,誰擁有穩定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突然有一天他會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多年放棄自己的生活去巴黎?每個人都認爲他因爲新的愛而放棄了他現在的生活,但事實是他來巴黎只是爲了追求他的理想 - 繪畫。然後開始了另一種幸福生活,伴隨着痛苦的生活。他一定發現他堅持某個時刻,一個晚上,並且總是追求他真正想要的東西,而埋藏在他心底的童年理想應該是他的一生。

我的朋友們,生活是一步一步,平淡無奇,他們再也不能給我帶來驚喜了,當我遇到他們時,我知道,他們會說:同樣的;甚至,甚至他們的愛情,卑鄙和無聊。我們就像一輛從末端到終點返回的電車,甚至可以計算出乘客的數量。生活安排得那麼好,我不禁驚慌失措。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6

毛姆這個作者今年突然進入了我的世界,從上一本的《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開始,因爲前面兩本書讀得十分枯燥,所以問若水推薦一本可以一口氣讀下去的書,於是第二本毛姆的書進入眼簾《月亮與六便士》。

剛纔簡單查了一下,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則是現實的代表,這個名字倒是起得非常有意思。看書的時候沒有去查這本書的背景,但是一路看下來也知道主人公大概在歷史上可以找到原型,而且多半是個印象派的畫家。我對印象派的畫作知之甚少,也是要通過搜索才知道他是以保羅·高更爲原型創作的這個故事。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他那本書評讓我開了很多竅的原因,我這次突然能夠看得出這本小說了那些起承轉合的戲劇衝突了,毛姆去推進這些衝突的寫作手法也很特別,用一個第三方轉述或者聽說的方式,讓故事的衝突層層遞進。最意外的是主人公最後結束於塔希提,這個地名對於我來說實在有點太過熟悉,從神盾局特工第一季開始就被寇森反覆提及“It’samagical place”,然而事實卻完全不同。高更真的葬於這個小島上,毛姆也是在這個小島上游歷之後寫成了這本《月亮與六便士》,以至於我都要開始相信這真的是一個magicalplace了。

我其實很羨慕這種找到人生意義的人,無論是從小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還是意外之喜突然找到的。思特里克蘭德可以突然之間拋妻棄子放棄證券行的工作開始顛沛流離的`專心做一個畫家,在某種程度上令人羨慕,現實中有多少人可以做到這一點?又有多少人終其一生都找不到命中註定的destiny,也許是美劇看得多了,這個頻繁出現的詞總是讓人疑惑,難道真的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的destiny?還是這些不過是電視劇或者小說裏的鏡中花水中月?思特里克蘭德有時候也厭惡自己身上的人性那一面,所以纔會在偶爾表現出來以後顯得冷酷無情。也許藝術家們真的要遠離塵世,才能找到那種精神巔峯(瘋)吧。

最近一段時間的閒散倒是也讓我想問自己這個問題,人生註定要做的事情是什麼呢?以前總覺得自己有答案的,但是最近幾年反而躊躇猶豫了很多,做市場部的工作我其實心裏並不那麼認同和喜歡,偶爾的成就感也不過是得到誇獎和認可時產生的,大部分的時候都心懷疑慮,事情這樣做真的是對的嗎?人生這麼過真的就可以了?

也許就是不斷困在月亮和六便士之間,纔是真正的人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7

最初閱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爲書名吸引了我,很好奇爲什麼這本書叫《月亮與六便士》,便讀了這本書。

剛讀到書中主人公特里克蘭拋妻棄子拋下一切,遠走他鄉,從倫敦去了巴黎,沒有給出任何理由時候,我能想到的就是他外邊有人了,不然怎麼可能一個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的人突然之間可以一切都不要,遠走他鄉呢?他的妻子還有他家裏的朋友親戚們都覺得他肯定外邊有人了,議論紛紛,說什麼的都有。

後來,有人前往巴黎,在一個破舊不堪,亂糟糟的小房子裏找到了他。當時的他,穿着一件破舊的諾福克夾克,鬍子拉碴,好多天沒刮,雖很邋遢,卻神態自若。瞭解所有的事情真相後,才知道他不是因爲不愛他妻子,也不是因爲他身邊有別的女人了,而且因爲他想畫畫。多不可思議,一個四十歲的中年男子,就因爲想要畫畫,什麼都不要,在所有人看來他是瘋了,可只有他自己知道,再不開始,就真的晚了。過後,妻子知道了後,同意離婚。說了一句:“他要是因爲外邊有女人了,他會回來,可他是因爲想要畫畫,就不會回來了”。

就拿當下來說,處在大數據的科技時代,又有多少人會像特里克蘭那樣,不顧一切,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可他就是做到了。即便是生活貧困潦倒,即便是病魔纏身,他都沒有放棄。他對理想的追求和熱愛達到了我們所不能理解的境界,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挺深的,雖然理想和現實的距離有時候真的很遠,但讓理想照進現實多半大概就是比別人多了一份執着、多了一份堅持、多了一份勇氣。所以有夢就去追,不要在該奮鬥的時候選擇放棄那個本可以發光的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8

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爲背景描述了一位天才畫家的一生,由此引發出對人生的思考。

開篇先簡要描述了英國上流社會對藝術作品的追崇,然而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虛僞、貪婪、自私,唯利是圖等秉性通過聚會、拍賣等形式展現無遺。隨後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登場,出場方式卻是相當的不起眼,典型的社會普通羣衆的形象,妻子賢惠,家庭和睦幸福。但一切皆是假象,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內心的追求是畫畫,完完全全被當時的社會已經家庭生活所束縛。爲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他做出了拋妻棄子的決定。在此過程中,其自私、冷漠、無情表現的淋漓盡致。一個人孓身來到法國後,過着悽苦無依的生活。這也反映了主人公內心之痛苦,追求藝術信念之堅決。在法國,有位朋友叫戴爾克·施特略夫,極早便對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有着極高的評價。爲此,不遺餘力的幫他。然而,斯特里克蘭德卻忘恩負義,霸佔其妻子,隨後又棄如草芥,可以說的上是禽獸不如,但其一切行爲的出發點也都是基於追求畫畫。由於與人結怨,主人公踏上了漂泊、乞討的生活。最終在塔希提找到靈魂的歸宿,精神的追求,並經人介紹,娶妻生子。

在此過程中,無論經歷什麼,主人公始終無法放下的就是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強烈的畫畫慾望使他能夠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他不在乎金錢、名聲(拋妻棄子,忘恩負義,冷漠無情等等),展現給世人的完全就是一個病態的人格,可以說是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然而即使如此,仍然。

主人公之所以能在塔希提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是因爲這裏環境清幽,最接近大自然的狀態。擺脫了世俗的一切困擾,又有自然環境的襯托,主人公內心追求的無拘無束的'靈魂終於得以釋放,精神得以解脫。可以集中心力進行藝術的創作。所作的畫皆是展現自然、原始之美,卻也附帶着恐懼邪惡之意。既表現了內心對、自然的嚮往,又揭示了人性醜陋罪惡的一面。

小說言語之間含有邪惡反諷之意,局部觀點不表贊同。但值得欣賞的主題就是:人應該心懷理想,追求心靈的。正如文中的步呂諾船長所說,他和斯特里克蘭德其實一樣,都在追求美,只不過一個是藝術,一個是生活。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步呂諾船長的生活心態,積極樂觀向上,追求生活的美。不管艱難困苦,始終保持一顆熱愛生活的心。正所謂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戀!有些作家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比方英國的毛姆。在遍地六便士的世界裏,擡頭看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 19

每個人讀書都有不理解,在我的理解裏,月亮是那遙不可及的夢,是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願望,而六便士便是這現實中的蠅頭小利。

就像中年的斯特里克蘭突然放棄了在倫敦的生活,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兒女,隻身一人跑到巴黎開始了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繪畫生涯,他突然之間再也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在意任何物質世界,追求繪畫。而斯特里克蘭的太太看似善良單純,卻在自己的丈夫拋棄她後暴露出了只在意他人的看法,窮盡一生追求物質虛榮的本質。這是一對追求月亮和六便士的對比。

書中遠遠不止這淺顯的道理,就像作者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裏,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並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儘管身體互相依傍卻並不在一起,既不瞭解別人也不能爲別人所瞭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於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侷限於會話上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裏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的'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裏’這類話。其實我們不孤獨嗎?我們每個人都心照不宣的理解嗎?

我感嘆作者毛姆的聰慧,感嘆譯者的語文功底,細想自愧不如。我欽佩主人公的堅毅的性格,但我不得不承認他是是一個壞人。;呵呵,其實我們每個人不管選月亮還是便士,我們都是爲自己的信仰而活,便士是平凡的,月亮何不是另一種平凡?

我看到過一段評價,堪稱完美:從世俗的角度來看,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毫無家庭責任感;把朋友真摯的欣賞與奉獻視如草芥,他是一個脫繮的野馬,棄人們的倫理道德榮光於不顧。而更爲令人震驚的是,那個可愛的朋友在經歷靈魂劫難後看到了斯特里克蘭德爲其妻子創作的畫,剛開始抓狂的情緒竟然最終被那副作品攝人心魂的偉大拋到九霄雲外,最後剩下的只有來自靈魂深處的吸引、膜拜與敬仰。他是一個藝術的巨匠,用畫筆按摩着人們的內心深處的靈魂和慾望。如果斯特里克蘭德付出的一切代價都是爲了成爲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哪怕不爲金錢,只爲取悅後人留名史冊,我們也還能理解這恰當的邏輯。可是當他在完成驚世駭俗的巔峯作品後,忽然失去了創作的慾望,親手將之毀滅。

也許完美的藝術家人格永遠不能用客觀世界的物品呈現出心中的嚮往,也許他完成了一件神諭,生命中再無意義可言。是否真的有一種理想,能讓人忽視一切外在眼光,矢志追求。

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這是作者在書中留下的畫,而毛姆他最後卻寫到了自己做了二十七年牧師的亨利叔叔,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隻大牡蠣。

你想做什麼,靠你自己決定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