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傅雷家書》有感範文1300字(精選31篇)

本文已影響 3.49W人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傅雷家書》有感範文13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傅雷家書》有感範文1300字(精選31篇)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

今年的假期,通過好友介紹,我開始讀書架裏的一本名著《傅雷家書》。經過二十幾年小學教育實踐,感覺到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已經到了一個極限,該思考的,該做的,心中想的,基本上達到了自己的目的,所以很想改一改,這是其一。其二,這些年我也在反覆着思考着教育教學,感覺到我們國家在家庭教育上的問題太多了,雖然有這麼多的家教書刊,事實上真正改變了大多數的東西太少了。經過我的思考,我找到了關鍵所在,那就是我們把家庭教育理解偏了,把家庭教育的成員定義的太狹隘了,把家庭教育的關鍵確定錯了,把父母教育的時間搞錯了,甚至說搞沒了。認識到這一切,我一直堅持閱讀這方面的書。最近,我在《傅雷家書》這本書的思考中,感覺到自己的思路還有着一點創造,感覺到作爲一名教師,一個母親,有許多東西自己能做的更好。

我對傅雷已經不陌生了,過去雖然早已經知道傅雷,看了一些介紹,但那只是表面,非常的淺。我不是先讀《傅雷家書》來學習傅雷的,網絡是我閱讀傅雷的引路人,看完一些教育網站對他的介紹,我開始非常想讀這本書,因爲他的教育,他對身邊人的影響,他本人的成就,他孩子的發展,讓我感覺到家庭教育的個體成功魅力所在。所以,我想把這本書讀完。

讀第二封,其中最精彩的語段是“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幸虧你得天獨厚,任憑如何打擊都摧毀不了你,因而減少了我一部分罪過。可是結果是一回事,當年的事實又是一回事:儘管我埋葬了自己的過去,卻始終埋葬不了自己的錯誤。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才能表示我的悔恨與熱愛呢!”讀完這些文字,我的心在流淚,那三個“孩子”讓我感受到什麼是愛,什麼是人世間真正的愛?我在書的空白處寫道:“這一段寫的太絕了!這是真正的愛,這是我讀到父親對自己子女的書最偉大的愛的一種,在所有寫父親對子女的愛中,這是最好的!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永遠要學習的。這是任何一個年輕的父母應該擁有的情懷。愛是什麼?愛就是三個“孩子”的重複。我們不是完人,我們應該爲自己的每一天懺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還給自己、家人一份有意義的成長。” 我們應該感謝傅雷,因爲他讓我現在就覺醒了。傅雷對孩子管教的嚴,這是讀過《傅雷家書》的朋友知道的。但我們知道嚴後,是否看到父親的這種寬鬆?

在第三號信中有這樣幾句話“你走後第二天,媽媽哭了,眼睛腫了兩天: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淚。我們可以不用怕羞的這樣告訴你,也可以不擔心你憎厭而這樣告訴你。人畢竟是感情的動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恥的事。何況母親的眼淚永遠是聖潔的,慈愛的!”母親的眼淚永遠是聖潔的,慈愛的!這句話,讓我感受到母親的'淚,這也許是中國母親所特有的。中國的母親的淚水往往內涵着極其豐富的情感,但許多孩子未必理解這淚水的存在。我的兒子已經18歲了,在外地上學。平時想他時,常常流着淚翻着相冊回憶孩子長大的點滴。這個對於母親淚水的思考的目的是爲了兒子,是爲了我的孩子能理解,人節間沒有無源無顧的淚水。世界上親人的淚水是最聖潔的,是有着慈愛的魅力存在。世界上只有親人才會互相流下那豐富情感的淚水。

兒子讀大學以後,我和他建立了一種朋友的關係。讀完《傅雷家書》,我會開始鼓勵他給家裏寫信。爲什麼要寫信?我在傅雷家書中讀到的家信的作用,讓我感覺到信有種特殊的美。從傅雷的思考中,看得一封信內涵着一個神奇的世界。傅雷在1955年4月20日的信中寫道:“長管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

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佈給別的青年;

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

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我做父親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隨時隨地幫助你、保護你,又要不讓你對這個影子覺得厭煩。”

有人說,現在這個時代已經與傅雷時期不一樣了,我們不用這樣寫信,我們通過打電話就行了,其實打電話中的學問也是非常多的。如果一個細心的孩子或者父母願意將與自己的子女電話錄下來,整理一下,看看會有多少思想內涵在其中?父母的電話指導藝術性有多少?我想也值得研究。當然也有人會說,我們會用E—mail,其實E—mail同樣是信,如果E—mail用好了,家書的作用應該能夠找到。不管人類文明發展到何時,人類之間的交流是少不了的,父母與子女的交流同樣少不了,交流有什麼用?我想這是父母在與子女交流中要思考的。這就是我讀傅雷家書信的思考 。我十分清楚,父母如果不經常與子女通信交流,不研究總結其用途,其實是一種模糊式交流。有了這些清晰的思考,孩子在父母的指導下才能發展的更快。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

《傅雷家書》以書信的形式,向我們展現了傅雷先生對人生、藝術、文學的精闢的分析,讓我們近距離接觸到傅雷先生貫穿一生的獨立自由的人格,感受到他平時嚴厲卻不失慈祥的父愛。其中傅雷先生認爲的凡事懂得取捨更是令我敬佩。

在給傅聰的一封信中,傅雷這樣寫道:“爲了國家,爲了廣大人民,爲了你自己的一生,爲了你自己的藝術,是不是應該把事情看得遠一些,爲了將來的幸福而忍受一下眼前的苦悶呢!”用一時的苦悶去換取未來的幸福,我們應該放棄當下的悠閒,纔能有所成就。書中的傅聰之所以事業有成,離不開自己私下不斷地努力付出和鮮爲人知的刻苦,只有犧牲了歡愉的時間,纔可以比別人做得更好。在他人放鬆時,傅聰與父母通過書信討論藝術;在他人清閒時,傅聰翻閱着父親寄來的書籍;在他人歡樂時,傅聰參加着各種比賽……他收穫的是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和夢想。

越王勾踐,十年來臥薪嚐膽,忍受屈辱。他捨棄了作爲一國之君該有的'尊嚴,換取了苟活一世的機會,但他卻利用這個機會滅吳復越,報仇雪恥。十年來,他日日夜夜不忘國恥,時刻反省自己,過得十分艱辛,但最終取得了成功。勾踐是一個懂得取捨的人,是一個因取捨而獲得勝利的人,想要成功,首先要懂得取捨。

“四大名旦”之一的梅蘭芳先生不僅是聞名遐邇的藝術家,更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時期,聽說梅蘭芳先生在京劇上造詣極高,便要求梅蘭芳先生爲他們演出。梅蘭芳先生爲了表示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抗議,爲了表示對他們侵華行爲的指責與憤慨,堅決不給侵略者表演,日本人用武力威脅他,他卻無所畏懼,將鬍鬚留長,表達他堅定的決心。梅蘭芳捨棄了自己的事業,捨棄了自己熱愛的京劇,捨棄了自己在藝術上的成就,但他贏得了尊嚴,同時也爲當時千千萬萬的中國同胞爭了一口氣,我們中國人,不會向日本人屈服!

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還是一個孩子時,他的父親就開始教他唱歌。當時,帕瓦羅蒂興趣廣泛,有很多愛好和目標,既想當老師,又想當工程師、科學家,還想當歌唱家。最終,在父親的告誡下選擇了唱歌,經過七年的努力,他不斷堅持,最終成爲赫赫有名的歌唱家。帕瓦羅蒂做了一個明智正確的選擇,因爲他懂得自己想要什麼,需要什麼。只有懂得取捨的人,纔有可能獲得成功。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無數的前輩都在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要學會取捨。而如今的我們,是不是也要做出一些取捨呢?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像傅雷先生教導傅聰那樣,去捨棄現在的一些快樂,忍受苦悶的學習生活,而換取未來的幸福呢?這是我們作爲學生必須要經歷的。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也許你希望你的學習生涯是無憂無慮的,你的未來是幸福美滿的。但,你有沒有想過,連傅聰那樣有成就的人都要捨棄現在的歡愉,而作爲一箇中學生的我們,又有什麼資格二者得兼呢?

放下如今的享樂吧,我們應該在風華正茂時,用拼搏書寫青春,換取未來的幸福!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3

有人說,親情是這世間最永恆的東西。親情之花是最美的四季常開的植物,親情之蝶是最燦爛的日日飛舞的動物。

很小的時候,我搞不明白什麼是親情,於是擡頭,問母親。現在才知道,母親那眼睛裏閃着光的花蝶,就是親情。直至讀完《傅雷家書》,我才懂得親情無處不在,從眸子到紙間;親情幻化多變,從花蝶到筆尖。

《傅雷家書》主要記錄了傅雷父子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的來往通信。這十二年裏,傅聰在外國學習鋼琴,傅雷與兒子共通信數百封之多。

從表面上看,很多信字裏行間透着一股專業術語的味道,有關於鋼琴老師的評價,關於藝術的言論……似乎極其難懂。但細讀一遍,又能感到信中洋溢着濃淡適宜、愛意真摯的情愫。這情愫就是父母早起爲你做飯時的愛,是爲你放棄休息的愛,是千里伴行與你同行的.愛。這些言論對傅聰來說是寶貴的提醒。同樣,父母爲我們做的點點滴滴,也是應該珍愛一生的東西。

通讀本書,我們還發現,平日裏很嚴厲的傅雷,於信中卻全是父愛。他在一九五四年十月十九日的一封信中寫道:“十七天不接來信,有點着急,不知身體怎麼樣?”這是極真實的,從古至今,再嚴厲的父母或再粗心的父母在十七天沒有孩子來信的情況下,定是如此焦慮的。但這句句子的情感編織得又無限細膩,將焦慮託付給了時間,就如每一個擔心孩子又不願孩子愧疚的父母般細心。因爲這些家書不是爲了發表而寫,這裏的每一個字都是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幻化出來的。所以,我們看到的是最鮮活的親情。

父親母親,亦友亦師。傅雷先生用事件去警示兒子,給他傳達家鄉的訊息,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愛。我相信,傅聰能感受到的,不只是嘮叨說教,還有放手選擇,這與他未來的成功息息相關。有人說,傅聰是天縱之才。但我認爲,這與傅雷夫婦的教育關係匪淺。對他來說,父母一定不只是父母,還是師、是友。父親不隱瞞地表達感情,兒子不敷衍地接受感情,這應是世間最深的情感了吧?

第五季《爸爸去哪兒》,小小春對父親說的願望讓我一度淚目——我想跟你做好朋友。在孩子眼中,父母是一個親切又完美的人。且拋開是否存在劇本的可能,至少,我從小小春的眼睛裏看到了這一點。這種眼神是孩子專有的,是對着父母由心而發的。任何一個成人都不會輕易選擇與對方交心做知己,可孩子不一樣,因爲他們心中,父母高於老師,親於朋友。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發現一些與父母溝通上的問題。有時甚至會煩躁,會哭鬧。其實與父母相處很簡單,把他們與自己的角色互換,想一想他們如何爲我着想,換位思考就會順利很多。《傅雷家書》中,傅雷父子也有很多的煩惱,但通過思考都得以解決。

亦友亦師亦親,亦深情,父母是值得你一生深情的人。在《傅雷家書》的每一封信中,你都可以發現,每個字裏都有深情。因爲沒有豪言壯語,也沒有山盟海誓,所以更質樸,更深沉。書中的每句句子都隱藏了父母的希望與提示。因爲沒有指手畫腳,規定東西,所以更深邃,更珍貴。父子之間,不論親情論友情,不論友情論恩情,不管論何情,都至深、至愛。

不是親人之情必言親情,兩者含義不同,情感也不同。親人情,亦友亦師亦親,亦深情。這不是一星單薄的苗,而是一簇溫暖的焰。

亦友亦師,亦深情。這是人世間最暖的情。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4

這絕不是普通的家書,它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人的自愛其子,也是一種自然規律。人的生命總是有侷限的,而人的事業卻永遠無盡頭。通過親生的兒女,延續自己的生命,也延續與發展一個人爲社會,爲祖國,爲人類所能盡的力量。因此,培育兒女也正是對社會,對祖國,對人類世界應該的盡的一項神聖的義務與責任。我們看傅雷怎樣培育他的孩子,從家書中顯而易見。他在給兒子傅聰的信裏,這樣說:“長篇累牘地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年輕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料。同時也可以傳佈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不論在做人方面還是其他各方面。”貫穿全部家書的情誼,是要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這些書信中汲取了多麼豐富的精神養料。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踏上自己正當的成長道路。傅聰這種熱愛祖國,信賴祖國的精神,與傅雷在數萬裏之外對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開的。

再看看這些書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樣的政治處境中寫出來的。有多少人在那場“黑暗的災禍”中受到傷害,傅雷缺在其中顯出了他不變的本色。

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不平凡的家書拿起這本也許並不太重的書,卻覺得沉沉的。

瞭解過傅雷,爲他的含冤自殺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學術上是一位學者,在家裏是一位嚴厲、盡責的父親。這些家書,有三層內容,第一層是傅雷作爲一位普通父親對遠在異國他鄉的兒子表達四年、關懷之情;第二層是傅雷與兒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傾心地交談,討論藝術;第三層就是傅雷作爲一名品德高尚、學識豐富的知識分子,認真引導兒子要具備高尚人格和藝德,啓發兒子的愛國情、民族情。

《傅雷家書》可以使我們更好的提升自身修養的一本好書,在風雲暗涌的年代裏,傅雷通過書信親子愛子,傳達出一種高尚的品質。

愛子之情本是人間常情,而傅雷卻始終把道德與藝術放在第一,把親情放在第二。讀了《傅雷家書》,可以看到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深愛,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藝術造詣高深,在生活對朋友愛惜尊重,政治上關心國家發展,又如益友、知己般與兒子平等探討藝術的多個方面的個性特徵,並且還能從傅雷對孩子的教育中獲得做人的道理,讓孩子體會父母之愛。可能如傅雷那樣,對我們有着一顆期盼之心,希望我們成人成才,有一份濃濃的、毫無保留的愛。明白了父母的愛心,我們就會努力學習、成人成才。

這是一本“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藝術學術修養讀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聰明”的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深刻寫照,我們可以像傅雷一樣從中體會做人、學習的道理。

認真品味這本好書,你會發現不一樣的親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態。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5

常常幻想這樣的畫面,一個年過半百的老人,伏在初秋的案上,應着搖曳卻明亮的油燈,靜靜地寫着那樣一封家書。他面若平靜,卻無法掩飾心潮澎湃,一頁又一頁,縝密秀麗的鋼筆字充滿了他心裏的那份失落。不知過了多久,終於在信紙的末尾寫下了日期。他旋起筆蓋,此刻精疲力竭的他舊的筆蓋的重量都要超過他的承受能力了。他摘下眼鏡,揉了揉佈滿血絲的眼鏡,清晰可見,眼角那密佈的皺紋。他又重新戴上眼鏡,將雜亂無章的書桌隨意捋了捋。只是極爲仔細地將剛寫好的長信緩緩放入信封中,將其牢牢封口,又粘上一枚精美的郵票,面帶着欣慰的微笑寫下一排字----致遠方親愛的聰。最後一筆他點的很長很長,彷彿他所有的父愛都灌注在那最後一筆上。

《傅雷家書》由傅雷夫婦寫給遠在波蘭留學的兒子傅聰的信集合而成,帶我們尋回了我國著名的翻譯大師與其兒子最親密的.書信往來。與別的名著不同,它最真實、最自然、最能見證偉大的歷程。

《傅雷家書》裏的每字每句都是傅雷夫婦發自肺腑之言,每字每句無不滲透着那父母深深的愛子心情。有苦口婆心的勸阻,有意味深長的諄諄教誨,更有無處不在的那父母對遠方兒子的深深思念。

然而父親與母親的信彷彿有些不同。母親的口吻更委婉溫柔,大多都是關心兒子起居冷暖之語或家裏近來的點滴,字字溫暖心胸。而父親的信渾然有力,卻不乏中年男人的隨和與從容的氣度,但更多是對子女學業上的關注,又常爲兒子指引道路,提出寶貴的意見及信裏時常有的督促。並且父親的信中還經常寫到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及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從書中不難看出傅雷先生不僅是位好父親,更是一名優秀的文豪。

記得剛開始的幾封信中,即傅聰剛赴波蘭留學時,幾乎每封家書中傅雷都會字字誠懇地勸傅聰要抓緊時間先攻樂理。那字字句句裏的憂慮,若不是爲人父則難以表達出那種真切的感情。文字雖平淡,讀起來卻能能心領神會那份憂慮。畢竟兒子身在遠方,父親無法當面與其交流,也不能日日在他身邊叮囑,然而他所有強烈的感情都隨着筆墨孤獨地漂洋過海,直到兒子的手中,那是愛的終點站。

波蘭,那個沒有手機,沒有網絡的歲月,何其遙遠。身處異地的父子之間,隔着的不僅是距離,更是無法逾越的差異。但一封小小的家書,在數十天後才能終其目的地時,不論多少怨恨都在瞬間被寬恕了。而兩代人間難以擁抱的遙遠,思念的苦楚竟如湯藥一般滲入那小小的一封家書中,熬到遠方另一雙熾熱的雙手中。

小小家書,願君勿相忘,願君勿相負,願君一切安好,遙等君歸期。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6

在寒假這種少有的空餘時間中,我拜讀完了《傅雷家書》,並從中悟到許多。

在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以爲傅雷是一位和藹慈祥的老者,身上帶有文人的書香氣。但讀完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他所有的認知。

之所以現在還有部分家書被完整保存下來,正是因爲傅雷多年來從不間斷地給傅聰寫信,並嚴厲地要求孩子回信,回長信。他說:“我屢次告訴你,多寫信討論問題,就是多些整理思緒的機會,許多感性認知,可以變做理性認知。這樣重要的訓練,你不能漠視。只消你看我的信就可知道。至於你忙,我也知道;但我每個月平均寫三封長信,每封平均有三千字,而你只有一封,只及我的三分之一。”從這封信的語段中,體現了他對兒子的嚴格要求與切切關心。

他是一位十分乾練的人,雷厲風行,說一不二。從他的言語中,我彷彿看到了物理老師的身影。物理老師那身軀中仿若蘊含着巨大的能量,日常看似溫柔的她,只要牽扯到學生,瞬間轉變爲戰鬥模式。也多虧得她,我們的成績一直都很不錯,我對她的崇拜與敬重與日俱增。傅雷、物理老師,都是嚴師的典範,他們對學生對子女的成長,發揮了無比重要的作用。

傅雷雖對傅聰嚴厲,但多數信中是對傅聰學業——鋼琴的談論,學習、演奏、比賽以及他的時間安排,對貝多芬、肖邦的談論,甚至到了曲子的具體節奏,都有交談。儘管我對音樂一竅不通,但從這些看似繁瑣的信中,體會到了傅雷對音樂的專業足以讓他成爲傅聰的良師。

信中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他從中教給傅聰人生道理,教導傅聰爲人處世的標準。例如要給波蘭的傑老師寫信,要對其他幫助過自己的人表示感謝。他一直認爲傅聰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離不開祖國對他的幫助。他同樣也覺得傅聰應該回報祖國,把自己在國外所獲得的知識與感悟全部傳遞迴祖國,爲國內的青少年提供學習的方向。他也會談起自己的`事業,用自己的嚴謹、認真、惜時如金來鼓勵在國外學習的傅聰。在傅聰遭遇坎坷時對他說:“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脫。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在教育上,我想,父母的想法也許與傅雷一樣。他們也許不善言辭,也許會很嚴厲,但他們都將滿腔期望傾注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更好。他們的愛似磐石般深沉,如流水般細膩。

通過《傅雷家書》,我學會了愛,懂得了孝,明白了教育的意義何在,也通過這本書打破了我與父母間的隔閡,多了些理解。傅雷,這位孩子的良師益友,也成了我人生學習的好導師。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7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與家人失散分離之際,發出了“家書抵萬金”的感慨,在我看來,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深情更是比什麼都要珍貴!《傅雷家書》就是一本包含父母對孩子厚重情感的書。

傅雷是一個十分精益求精的人,他對兒子的教育非常嚴格,從傅聰的行爲舉止、禮貌規範到學習方法、計劃等都有要求和教導,還告訴兒子一些爲人處事的道理。

起先,我讀到這些,心裏不免有些厭煩:怎麼這個都要管?這個還用說嗎?怎麼這麼囉嗦……後來,我才驚覺,傅雷在家書裏寫的這些瑣碎的小事,不就是平時父母教導我的嗎?哦,因爲我平時對我父母就是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所以纔會讀《傅雷家書》感到厭煩的。從前,我以爲就我的父母管得寬,哪想到名人的父母也是如此。“可憐天下父母心”,雖然我的父母沒有傅雷那樣偉大,但他們對我的那顆心一點也沒有少。我不應該埋怨父母,爲什麼沒有把我培養成一個像傅聰那樣優秀的人,而是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平時,我沒有端正我的態度,我沒有認真聽他們的教導,我不贊同他們的意見,甚至覺得他們就是不夠愛我!這樣的我,怎麼會成爲一個優秀的人呢?

在很多時候,傅雷和傅聰就像一對認識了很多年的摯友,他們一起談天說地,比如關於藝術方面;傅聰可以大膽告訴父親自己感情的事,傅聰也會給他許多建議和勸導……這樣的相處模式讓我十分羨慕,也不禁思考爲什麼我和我的父母做不到這樣呢?印象中,我的父親是一個不苟言笑的人,特別是小時候,那種如冬天裏的'寒冰一般的感覺令我害怕,所以,那時候我就沒有跟父親有多親密。可是現在,不知是父親年紀越來越大了,他飽經風霜的臉上多了些慈祥,他會跟我多說說話,會對我多笑笑,有時也會誇讚我。但在學習緊張的我看來,他只是換種方式督促我,他對我的好,反而讓我倍感壓力。但這就是我跟父親做不了朋友的理由嗎?我好像也沒有多關心他,也沒有多理解他,我從沒嘗試過跟他吐露心聲……我沒有邁出這第一步,怎麼就好像知道了結局呢?爲什麼我自己把所有的可能斬斷了,還要指責父親不好相處呢?我應該反思,我應該行動!

“赤子孤獨了,會創造一個世界。”這是傅雷對兒子的深切期盼。我剛看到的時候,心裏自嘲道:我孤獨了,最多隻能欣賞一下赤子創造的世界。所以,我與赤子的差距到底在哪呢?他們說,赤子指剛出生的嬰兒,後比喻熱愛祖國的人。赤子之心呢?以下是傅雷的見解“所謂赤子之心,不但指純潔無邪,指清新,而且還指愛!”而赤子孤獨了,指心裏平靜下來了,可以清楚認識自己了,就可以取得偉大成就了。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裏,充滿了形形色色的誘惑。若要剔除雜念,保持自我,不輕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實在不是一件易事。但我想,我們可以盡全力去努力,去堅持,去奮鬥……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8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上了一堂好課;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向成功行了一段好路。書是我們一生的導師。——題記

《傅雷家書》是傅雷夫婦與其兒子傅聰間往來的書信。不僅是一本充滿了親情的家信,更是一本充滿哲理的好書。

傅雷的童年,是在他母親幾乎不近人情的教育與監視中度過的。受此影響,他對傅聰的教育也就沿襲了他母親的風格,教子嚴格,家規嚴厲,加之傅雷脾氣暴躁,父子之間的關係極其僵硬。有一次僅爲一點小事就大吵一架,傅聰離家出走長達一個月才被接回。

後來,爲了深造,傅聰出國了,傅雷給兒子寫了很多的書信,而這些書信最後集結成了《傅雷家書》。在這些信中,我們能夠看出一顆深切的父愛之心,即使到現在讀來,歲月都無法磨滅那種父親對兒子的思念和關愛。

在這些信中,最與一般父親不同的是,一開始傅雷在信中不斷地向兒子表達了自己的愧疚,訴說自己的後悔之情,後悔兒子在身邊的時候待兒子太嚴格、太狠,並說到“這愛的最深切的關頭,偏偏來了離別”。傅雷表現出的知識分子那種敢於反省的'優良品質,更體現出作爲父親對兒子的真切的愛。

隨着我對《傅雷家書》進一步的閱讀,我越來越感覺到傅雷是一個好父親,雖然脾氣暴躁是他的缺點,但是這一切都是源自於他對兒子的嚴格要求和望子成龍的那種期盼。在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不斷的思念之中,在一字又一字、一封又一封訴衷腸的信件之中,一種微妙的感情與關係在傅雷與兒子傅聰之間產生了—那是一種宛若朋友的父子情。在信中,他告誡兒子與人說話時不要把雙手插在口袋中,脫下大衣時要把圍巾也一起拿下,還建議兒子專注於學業,將談情說愛暫且擱下,教他說話要學會委婉,要懂得感恩,要時常與幫助過自己的人通信等等,點點滴滴,不一而足。

可以說,傅雷把自己對人生的認識和經驗毫無保留地授予傅聰,希望對他有用。傅雷日日夜夜期盼兒子的來信,那種思念的感情透過書和歲月不斷地向我們涌來。對於兒子的來信,我們幾乎感受到了像“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那種珍貴和期待。讓人不得不感嘆“封封信,涓涓情”了。也正是因爲這樣,作爲在外面求學的兒子傅聰,沒有讓父親失望,早早地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成爲新中國第一代傑出的音樂家,也成爲中國人的驕傲。

對於我來說,讀《傅雷家書》可以說收穫頗多,除了書中傅雷說的那些諄諄教誨外,我對於父母親的那種深切的愛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我深覺對自己的要求應該更加嚴格。

是的,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與一位賢人促膝長談;讀一本好書,就如同受到一位嚴師的教誨,閱讀的甘露將會伴心田一生。而《傅雷家書》就是一本好書。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9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一封家書,凝聚多少詩人的情才,讓他如此反覆的“拆“封”?一紙紙留言又聚集多少深沉的愛,才讓這零碎的傅雷家書編訂成冊?答案很簡單:深似海,寬如天的深情。

傅雷,一個偉大的翻譯家,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一位苦心孤詣的父親。這樣深的印象不僅源於他對兒子傅聰成功欣喜的同時教導兒子謙虛爲本,更表露在:兒子身處低潮,以一位朋友的身份去勸誡兒子在困難中學會堅強。當一封封家書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底中時,傅雷嚴父的形象便在腦海裏種下種子,慢慢發芽,發芽的不是嚴父的“嚴”,而是嚴父的“慈”,嚴父的“情”。

“父愛如山”,這句話用在傅雷身上,絲毫也不爲過,傅雷的愛確是如山沉重。爲什麼?因爲裏面包含的太多,有期盼,有欣喜,有憂愁,而更多的則是對兒子永恆不變的“情”與“愛”。“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本是李清照抒發內心憂愁之句。但倘若將“愁”字替換成“情”字,用在傅聰身上,倒也押韻。但給傅聰的“情”卻不似李清照的愁,而是厚望與自豪之感了。

家書是真情的流露,若傅雷的家書不是凝於情,恐使我覺得乏而無味,有了情,自然給人一種難以言表的感受,但是我還得說說。

“情”一個簡單的筆畫,卻可以擬出很多詞,“親情”,“友情”,也包括當下最敏感的話題------“愛情”,但衆情之中,惟“親情”令我覺得可敬可佩。“血濃於水”,衆所周知,其實是古人驗證是否爲親生子女的一種方式,雖無科學依據,但這詞確確實實體現出親情的“濃,厚,重”了。

汶川大地震,是汶川人永遠抹不去的傷心記憶,其中感人的畫面很多,很多。但我要說的是一個母親的行爲。大地憤怒地吼叫,不幸的她被掩埋在瓦礫下,但她卻做了一個令我永生難忘的姿勢,她用那柔弱的脊背爲自己的孩子撐起了一片天!最令人淚如雨下的是:當救援人員發現他們時,母親已然歸去,而熟睡的孩子的搖籃的手機中,有一封未發出的信息印在屏幕上--------寶貝,記住,媽媽愛你。正是這句簡單的話語讓我潸然淚下。這封信息是用母親有限的生命和無限的愛換來的。它凝聚着母親對孩子最真摯的“情”,所以變得珍貴無比。短短數字的一封“家書”不亞於傅雷的《傅雷家書》,換而言之,同樣是以“情”相聚,哪有好壞之分?

無論是簡單的幾個字,還是苦心孤詣的長篇家書,只要是凝於情,就足以讓天地萬物爲他鼓掌歡呼,足以感動天地!這樣偉大的愛不是深似海,寬如天,又是什麼呢?這份愛,這份情,銘記於心!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0

讀《傅雷家書》,感悟濃濃親情書是知識的寶庫,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通往成功大門的鑰匙。小時候,我很喜歡讀書,每晚都捧上一本書看看,否則就有罪惡感,難以入睡。然而現在的我,卻因學業沉重而“戒掉”了這一習慣,書離我越來越遠了。可是,在孤獨寂寞、傷心痛苦的時候,仍會很自然地想起初中時讀過的《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寫於1954年到1966年,是傅雷夫婦寫給兒子傅聰、傅敏的書信集,但它又不是普通的家書,因爲其中蘊含的不僅僅是父母對子女的諄諄教誨,更是一部包羅了藝術探討、溫暖親情和人生態度的啓蒙書。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閒言絮語,一字一句都飽含了作者的愛子之情。每當想起這本書時,我就會想起我的父母。父母親都是工人,他們是大千世界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們的文化程度不高,他們粗糙的手寫不出優美的文章,在僅有的記憶中他們從未給我寫過信!在學校裏,我經常羨慕地看着別人手中的書信,有時想,就是問一句平安也好啊!電話與書信不能比的,書信是可以時時刻刻拿來溫暖自己的,是可以永遠珍藏起來的。

雖說骨肉相連,可總覺得相距太遠太遠。於是總是閱讀《傅雷家書》,把其中的教導當成父母的話語。閱讀中我學到了很多,學會了關注生活細節,懂得了如何理解別人和如何幫助別人,印象最深的是如何理解父母對子女的愛和子女對父母的愛。《傅雷家書》中說“每個父母都是疼愛子女的”,這句話對嗎?想到這裏,我嘗試着撥通了母親的電話,嘀嘀了兩聲後就傳來母親溫柔的.聲音,接下來,仍是老生常談的話語,千篇一律得讓我感覺這種“母愛”是在走方程式。開學十幾天了,身在異鄉,思鄉之情總不經意地被碰觸,覺得委屈時晶瑩的眼淚就會在眼眶裏打轉!父母,我是你們的女兒嗎?爲什麼在我無助的時候都是自己獨自舔着受傷的翅膀,獨自躲在角落裏哭泣?失望之際,猛然看見鬧鐘已是10點15分了,我驚訝於母親的執著,因爲曾多次讓母親9:30關機睡覺,可是母親每每都違背這個承諾,這次依舊如此。想象不出母親看到號碼的激動,更想象不出母親接不到我的電話時的失落。而我知道,她此時肯定激動不已,因爲時隔十幾日耳邊又響起了女兒的聲音。10點多鐘,屬於早出晚歸的父母休息的時間,此時母親僅爲等一通可能等不到的電話。剎那間,淚水奪眶而出,這是歡喜的淚水,因爲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我的手指飛快地在屏幕上打下四個字——我愛你們!

《傅雷家書》讓我發現了愛,理解了父母。我想,在此後的成長道路上,我會像傅聰那樣主動把自己的成功、失敗、快樂、悲傷傾訴給父母親,讓他們不會覺得與女兒之間隔着千山萬水!

感謝《傅雷家書》!今後,我會與父母一起,共同到達成功的彼岸。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1

市面上的名人家書刊行不絕,長銷不衰的只有兩種:《曾國藩家書》和《傅雷家書》。這次,經敘事者平臺推薦,我閱讀了《傅雷家書》這本書。這本家書系傅雷夫婦與長子傅聰間精神接觸和思想交流的實錄,由傅雷次子、傅聰胞弟傅敏選編。

從書中的一封封家書,我感受到的是傅老先生對於長子真真切切的關心,關心孩子的學業、關心孩子的經歷和挫折、關心孩子的心情等,不論是哪個方面傅老先生都攤開心扉和孩子真情訴說。

“父母勝過百個教師”,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乃至是一輩子的。傅老先生在兒子傅聰留學海外期間,先後寫了近百封信給他的兒子傅聰,擔心遠在異國漂泊的兒子淡忘中華文化。信的內容,小到有爲兒子糾正錯字,大到有把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融入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中。《傅雷家書》不僅僅是書信,而是他們父子之間的交流平臺,書中最多的是他們暢談對音樂的見解和感悟,他們是父與子的關係,也同樣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傅聰現有的成就來說,與傅老先生對兒子的教導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家庭教育對於孩子來說,影響是巨大的。傅聰在傅老先生的影響下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我們班的一個孩子在父母的影響下卻日漸墮落!我們班有一個孩子,在整個學校都是比較有名氣的。爲什麼呢?從六年級以來,這個孩子多次曠課。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會自己通過QQ給我發消息請假說生病了,當我給他的父母打電話確認情況的時候,孩子的母親卻表示孩子早上揹着書包出門了,沒有生病。我讓他去找一找孩子,一個小學生不上學在外面還是存在很多危險因素,請家長找到孩子先確認是否生病,如果生病不舒服就先去看醫生,沒有生病的`話就把孩子送到學校上課。結果一天過去了家長都沒有回電話,也沒有把孩子送到學校裏面來,下午的時候,我給家長打去電話,家長告訴我她很忙,沒有時間去找,孩子到了晚上自己知道回家的。

孩子母親面對孩子曠課是這樣的態度,可想而知後面的事情。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父母對於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孩子未來面對一切事情和困難的時候,最大的底氣就是小的時候父母對孩子的關愛和教育。

好的家風家訓能讓孩子自內而外散發出與衆不同的氣質,從孩子的舉止談吐、行爲習慣就能看出家庭教育的質量。有的家長特別樂觀,希望孩子可以自學成才,成爲優秀的孩子。從來不給孩子正確的思想引導,從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從不把與孩子交流放在自己行程滿滿的“日程表”裏。你憑什麼覺得孩子能自己成爲優秀的人呢?

只有良好的家風、家教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必須引起重視,細心呵護、辛勤澆灌纔會開出最燦爛的花朵!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2

暑期讀了了一本令我獲益匪淺的書——《傅雷家書》。

它不但使我們明白怎麼做一個好寶寶,更關鍵的是使我們明白怎樣做人;如何看待人生,,也要我更爲掌握父母的心理狀態都會惦記着哪些,這讓我能更強的和父母溝通交流。另外也應該是作子女的掌握父母的一本好書。子女能夠根據這本書認識自己的父母,父母能夠根據這本書認識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作的每字每段早已變成經典,流芳百世的經典。

從書裏能夠看得出傅雷是一個對自身規定較爲嚴苛乃至是較爲尖酸刻薄的人,這更是他的家世所決策的傅雷在幼時失父,兒時媽媽的嚴格上門家教。在關鍵點上修練自身的品行,儘管一封家書中是很多文化教育孩子得話,但具體傅雷本身都保證了,這也就是儒家學說中在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勝於言傳吧。自然這和他所遭受的具有儒家思想積澱的儒家學說,又有從頭至尾的接納唯物的觀念是離不開的。

胡雷作爲父親,對孩子的感情非常豐富多彩。實際上,大家身邊的父母也像弗雷一樣平凡而偉大。我們的父親也是常常爲大家的生活,以便大家的學習培訓,以便大家能上一個好的院校,以便大家能有着好的考試成績,促使她們的秀髮都白了,挖空心思了心力,它是真實的傑出,這纔算是真實的爸爸!傅雷能夠說成千千萬萬爸爸中的一個優秀的意味着,他的對子女的填滿善心的心理狀態促使他的子女能夠身心健康的發展。

從這兒邊我想起了如今父母針對孩子教育的確令人堪憂,很多小孩的獨立工作能力急劇下降,以至於如今的小孩不可以融入社會發展,沒辦法照顧好自己和幹一些有意義的事的事兒,這更是我國父母的可悲,因此塑造一個孩子,最好是要在他小的時候,該給與隨意就給與,該使他自身去探險,就要他去。不必太過嬌慣,使他自身去承擔一些事兒。對他說,他所屬的.全球,所屬的國家,所屬的社會發展,及其這一家中等一切一切他應當掌握的物品。始終不要說:等你長大了你也就懂了。這類得話。那般他會不愛惜兒時。沒有最好是。僅有更強。再聊人自身一輩子都活不明白,有時只有隨遇而安。你給與了他性命,有義務。每一位父母,每一個家中,都僅僅臨時的心靈的港灣,要啓航的船,是終歸要啓航的,要親身經歷的大風大浪,是終歸沒法防止的。人生的許多路,很多暗影,只有獨自一人去應對,小孩的人生,父母沒法去取代,去擔負。清華曾解僱了一個學員,緣故是該生校園內竟不知道怎樣穿着打扮,綁鞋帶。另一篇報道說,一個女孩在學校裏不知道怎麼煮雞蛋,只能哭着抱着兩個雞蛋回家,這麼搞笑的事情在現實生活中,奇怪嗎?不怪異!有那樣的文化教育,便會有那樣的小孩。

溫室大棚裏的花瓣是文文弱弱的,自然界中的花草樹木纔可以承受。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3

最近在備課的時候翻到《傅雷家書兩則》,距離我第一次讀這本書,已經很久了。

可能是年紀大了,比較能夠感受家長的角色了,每每讀到父親掛念親兒卻得不到迴應的段落,心裏只覺得難受。然而年少時,又有多少人,能夠在忙碌工作或學業的同時兼顧父母的愛?在這一點上,我非常希望和學生交流彼此的感受。

課文只摘錄了來往家書中的兩則,第一則寫傅雷在兒子傅聰遭遇生活挫折時,對他的諄諄鼓勵;第二則寫傅雷在得知傅聰演出成功之後,對他表達的興奮與讚美。文中父親與兒子同喜同悲,傅雷以過來人的身份,理解傅聰的心情,鼓勵他面對,支持他發展,更肯定他的成就。在我們看來,這就是一副父慈子孝的理想家庭的模樣。

但是,作爲一個年輕人,一個擁有遠大理想抱負、已經展翅高飛的年輕人,在與父母的來往當中,真的就如此“循規蹈矩”嗎?

我很好奇。

在更多的家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傅雷總是在信中提及,希望傅聰可以多寫家書,說說自己近況。而傅聰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不一定都與父親商量。每當傅雷從報上、朋友處打聽到兒子的消息,他總是深感自責,不斷地問自己:是不是自己老了,意見不中用了,所以孩子纔不願意聽?

可見,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天下之大,卻是那樣類似。

孩子長大了,父母的牽掛不會斷,無論多遠都想遙遙牽着風箏的那一頭,哪怕只有一點點,哪怕只傳回一點點消息,父母爲之喜,爲之悲。

而作爲孩子呢,渴望自立、獨當一面,加之生活忙碌,總是在不知不覺中把父母越推越遠。殊不知,父母的.心卻因爲這種漸行漸遠無力着,落寞着,放不下,握不住,處處不知如何是好。

說了這麼多話的我,大概是希望孩子們未來和父母相處的時候,對於父母的嘮叨和說教,多一些耐心,甚或是忍耐,不要把他們生生地拒之門外。要知道,天下父母能像傅雷那樣把話說清楚的並不多,更多的時候,他們滿載着愛卻不知如何表達。他們說的話也許不如人意,卻很真,很真。

龍應臺在《目送》裏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不過是不斷看着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它還告訴你,不必追。

只消數一數,你就會知道相處的時間那麼那麼少。

我的準則是,凡事不留遺憾。而父母,則是我一生最不願意對其有遺憾的人。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4

這兩天剛剛看完傅雷1954年的家書,也就是傅聰剛去波蘭那段時間傅雷夫婦寫給他的。我以前從來沒有看過家書,一直都以爲家書都是父親訓兒女,成天說一些大話來教訓兒女的那種,但今天只看完了傅雷寫給兒子家書的一小部分,我就被家書的內容,語言和情感徹底感動了,迫不及待地來寫讀後感。我一直以爲,像傅雷這樣偉大的翻譯家,像他和他的夫人這樣偉大的教育家,應該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應該成天在信中督促兒子幹好本份的工作,練好琴,跟着老師好好學習什麼的.,但看過之後我才發現,我是多麼的庸俗,天底下的父親母親都是一樣的,都對子女懷有深深的關愛,都會對背井離鄉的兒女噓寒問暖,而不只是說大話,滿嘴教育的口吻,甚至他們比普通的父母還要關心孩子的身體,情緒。唯一不同的是,在書信裏,他們會用比普通人的書信更精湛的語言來表達他們內心的感受,詮釋他們內心無法抑制的思念和關懷。

傅雷寫信的開始,是傅聰剛離開上海,去北京等待出國到波蘭的消息。在那段時間裏,傅雷幾乎是幾天一封信,偶而他的夫人也會寫一兩封,不重傅雷沒有提到的內容,可見他們夫婦倆對剛剛離開上海卻還沒有出國的兒子是多麼懷念。家書裏,他們無所不提,從傅聰當時的學琴與學樂理,俄文的進度,告訴他應抓緊樂理的學習,俄文倒可先放放,並且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樂理對他在國外的學習生涯是多麼重要,且在心裏提的不止一次,有時甚至一封短信裏就提醒兩次要抓緊時間學樂理。可見傅雷對孩子的學習和今後的事業是很看重的。除了學業,傅雷長提的就是傅聰的愛情,告訴他他現在年紀還小,應及早的現將學業,事業穩定,將基礎打牢,愛情這事兒暫時不要談。

他還告訴他: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甚至傅雷夫婦還拿他們自己的愛情勸說傅聰,不要太早談戀愛,要把心思供給自己的第一個偶像:巴赫,貝多芬,肖邦等等。心中的話語,儼然一副朋友的模樣,完全不像長輩。做爲父母,傅雷夫婦也沒忘教孩子一些出國的禮儀,例如"搔頭的習慣務必革除,飯桌上勿忘伸懶腰"等等。當然還有一些練琴別太累,練琴時要學會收束自己的情感,多出去走走等等類似的囑咐。家書中無不透出一對父母對兒子深切的愛子之心,這對管得寬父母,不停對出國在外的兒子循循善誘,因勢利導,對兒子進行遠程監控,語氣卻又那樣平緩,溫柔的像一對多年的老友,以至於讓人不時地生出無限的感動。

我想傅聰,這位中國著名的鋼琴家,應該會爲他有這樣一個理解他,關懷他的父母感到溫暖與自豪吧。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5

家書,能給家人帶去自己在外生活的狀況;家書,能敘述無數遊子的拳拳深情;家書,是維繫家人情感的一條紐帶。

正所謂“家書抵萬金”,透過一封封家書,我們能窺見很多很多。

這個假期裏我讀了《傅雷家書》,這本書主要是傅雷寫給留學海外的大兒子傅聰的書信。

《傅雷家書》的書信中包含了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諄諄教導,有着父親對兒子的無限深情,也有着一位父親不可抗拒的獨有威嚴。

在這本書裏,我體會到了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和無限的關懷,也學習到了許多人生道理。

從傅雷的家書中不難看出,他是一位對自己要求嚴格的人,由此,他對兒子的教育也非常嚴格。

印象深刻的'一處是他讓兒子立下了三個原則:“不說對不起祖國的話,不做對不起祖國的事,不入他國國籍。”

這封家書,表現了傅雷的愛國情懷和對兒子的殷切教導,其中流露出來的真情無不令人敬佩。

聯想到我們自己,我們的父母雖然沒有像傅雷及其夫人那樣的偉大情懷和博學多才,但父母對我們的愛國教育和人生指導也從未缺少過。

傅雷對兒子的教導是循序漸進的,他把道理講給兒子,希望他能努力上進;他不時地關注兒子的生活狀況,希望兒子能好好生活;他把自己的心都奉獻出來,希望兒子能少一些艱辛。

我們的父母也是如此。

他們雖不善於表達,甚至有的從不向子女表露任何情感,但在學習生活中,處處都體現父母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愛——他們會在天冷時催促你加衣;在熟睡時爲你蓋上蹬掉的被子;在你回家時,滿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在你深夜學習時一杯熱好的牛奶,這一切都是爲了我們,爲了我們美好的將來。

傅雷對孩子的關懷自不用多說,他做了一位父親能爲兒子做的一切,他以身作則,希望兒子不要放縱自己。

但有時也會認爲他對兒子的教育太過嚴苛,有時甚至不講情面。

我不知道傅聰看到那些書信時是怎樣的感受,但父親與兒子之間,或許就是這樣的吧。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有時也會抱怨父母對自己管得太多,太過嚴厲。

父母總希望我們能夠努力上進,嚴格要求自己;希望我們不走錯路、不走彎路;希望我們能夠有一個相對完滿的人生。

他們習慣把對孩子的愛藏在不經意的話語裏,藏在日常生活的小事裏,藏在不厭其煩的嘮叨裏。

他們總是小心地呵護着我們,我們的磨難纔會少一些,道路纔不那麼坎坷。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飽含了他們對子女的愛和期望。

讀完《傅雷家書》後,我有了許多感觸,也明白了許多道理。

人生很短暫,我們應趁着青春年華努力奮鬥,實現自己的理想;多陪陪父母,瞭解他們的艱辛與不易,在往後的生活中關愛、孝敬父母。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6

命運對勇士低語:“你無法抵禦風暴。”勇士低聲回答:“我,就是風暴。”——題記

時光作渡,眉目成書,從此深情都不被辜負。每一段青春都會老去,但是,總會爲夢留一抹空域,記憶,永遠會因夢而綺麗。

傅雷先生在兒子傅聰取得成就後,於信中,將心中的千言萬語融在寥寥數語之中。難以控制的激動驕傲,不加隱藏的表揚鼓勵,平靜後的語重心長,那些父母在子成龍時的種種情緒,自然地從紙間流露,淌入心中。一縷欣喜又平淡的情緒隨傅雷先生的筆觸緩緩飄出。在信末,他對兒子更高的期望——無法得到卻終生追求的完美,引人深思。從字裏行間,隱隱體會到,這個小夥子,面對過多少險阻,經歷過多少磨難,掙扎過多少矛盾,這些都只有他自己知道。終於換來自己的'成功,家人的自豪,老師的認可,聽衆的稱讚。時光,從不會辜負每一個有心人。

這讓我想起這世間另一位有心人——羽生結弦。

容顏如玉,身姿如鬆,翩若驚鴻,宛若游龍。羽生就是這樣一位驚豔的男花選手,在2018平昌冬奧會上,成爲66年來奧運歷史上第一位蟬聯冠軍。

羽生在14年中國杯預熱時不慎摔倒,頭部留血,卻依然不顧衆人勸說,頭裹繃帶入場。因爲受傷造成的失誤,羽生一次次狠狠地摔在冰面上,卻依然固執地完成了整個自由滑節目。在冰面上犀利如舊他下場後卻步履維艱,疼痛難忍。他對比賽的尊重,讓人想勸他放棄卻又忍不住給他打氣。解說員陳瀅在採訪中表示,她解說花滑這麼多年,頭一回看到裹着繃帶上場的選手,讓她由衷感動。

今年的冬奧會,面對四周跳小將們的挑戰,羽生絲毫沒有退縮,拼盡全力完成了五個四周跳的高難度節目。他今天的成就,值得在場的每一位觀衆爲他起立鼓掌。但在比賽()的背後,每個運動員都有無數的不爲人知的血與汗。腳踝的扭傷,身體上斑駁的紫青色摔痕,頭部因摔傷而晃盪的感覺……在常人不知處,他們獨自奮鬥。爲了個人,爲了國家,一切咬牙堅持,不懼流血!

在賽場上,音樂、跳躍、旋轉、步法,哪個不是運動員重複過無數遍的?但從羽生的眸中,總能看到他獨獨在冰場上纔有的眼神——對花滑無可比擬的熱愛與敬重。那樣堅毅的情感,足以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在一次次死亡後果敢地重生,點亮更亮麗的天上虹。

何不如傅聰先生一般,將自己投身於音樂,用潺潺流水般的音符,滋潤人們幾近乾涸的靈魂;用濃烈似火的熱情,點燃聽衆內心深處的火把。

這類人所共同追求的,何不是那“完美”二字?讓人心動,甘願爲之畢盡一生。作者:2016級11班:越繹芝

幸得識卿桃花面,從此阡陌多暖春。感謝在我們最美好的年紀遇到的你們,在我們心底埋上一層夢的種子。總有一天,它會發芽開花,指引我們在塑造完美的路上翩翩起舞!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7

傅雷,多麼熟悉的名字,家中的書櫃上有他早年的譯本,爸媽有時也會隨口提到他——在戰亂的年代,在紛雜的革命運動中,反而卻塑造了爲數不多的真正的學者,可惜,傅雷的結局充滿悲哀,但他將外國文學化爲精神養料滋潤國人的功績,卻最終爲人們所承認。

傅雷其人,自幼喪父,在艱難中度過童年,磨礪出嚴謹的精神和不動搖的決心,同樣,他對待自己的孩子也從來不會心慈手軟,傅敏、傅聰,或許不知因小事遭斥責多少回,這樣的情況無書可查,又不計其數,他們也一定在暗地裏怨恨過自己的父親吧,可是在這種環境下,他們兩兄弟早早繼承了父親嚴謹的治學作風,兩個兒子一個早早留學海外,一個教書育人,或許此時,他們感謝的,或許也是他們嚴格、嚴厲,甚至是嚴苛的學者父親吧!傅雷所爲或許辜負了他們的童年,但絕沒有辜負他們的人生……

然而,呈現在家書中的傅雷卻又是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傅雷:他的家書,並非辭藻華麗,並非空談道理,並非滿篇斥責,而是像每個人的父母一樣,包含着父母對子女熱切的期待與鼓勵——或許是傅聰年少離家、漂泊海外的經歷讓他聯想到了自己吧,他在信中彷彿變成了另外一個人:懷舊、囉嗦,向傅聰講述自己的經歷,講到動情處,還會落下淚來……身爲翻譯家,他總不忘在自己的中叮囑兒子外語的重要性,身爲音樂愛好者,他也會信中穿插音樂術語,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信中既有古典詩句,又有英文單詞,足見其文采與博學,他也不忘給身在異鄉的兒子傳授人生的哲理,給漂泊海外的遊子之心送去溫暖——然而,在這些家書中有一個永恆不變的話題,就是心懷對祖國、對家園的熱愛,正如傅雷所說:“永遠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會落伍,永遠能與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想擁抱。”足見傅雷依然是一個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分子,依然講究對祖國的忠誠與愛戴,講究“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這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強盛的根本力量,傅雷早早地看到了這一點。

或許,從傅雷一人看去,能看到普天之下所有的父母之心——他們或許嚴厲,或許慈祥,或許貧窮,或許富裕,但不管他們是怎樣的人,他們總會將全身心奉獻給自己的子女,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你的將來,他們此時的嚴厲,或許不僅在強迫我們,更在強迫他們自己,所以,請體諒他們,如果父母犯了錯誤,請向他們道歉,因爲我們,他們纔會暴露出自己的弱點,只是爲了讓我們成長……

對於我來說,這就是我從影響了我的父母那一代人的偉大的父親處所學到的,傅雷,對事業的嚴謹,對家庭的責任,對國家的熱愛,讓他成爲了一個時代的楷模。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8

剛翻開《傅雷家書》第一章,我讀出的是一種懺悔的語氣。“孩子,我不該虐待你,我永遠對不起你。”這不太像是一個父親寫的文字。他還說:“在家裏對你和媽媽做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

這我就好奇了,他們兩個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能讓一個父親低下頭。於是,我查到了一些傅雷的“光榮事蹟”。

傅聰在樓下練琴時,傅雷在樓上監督。一走調,傅雷就會大罵,甚至抓着傅聰的頭往牆上撞。5歲時,傅聰在客廳寫字,父親在吃花生,不知何事就火了,“順手掄過來蚊香盤,擊中鼻樑,頓時血流如注。”傅聰向楊絳訴說:“爸爸打我真痛啊!”

打個耳光不算什麼,傅雷還把傅聰綁在自己家門口,讓鄰居們都看到,以此警告傅聰:不聽爸爸的話,後果很嚴重。傅雷很在意做父親的權威感,兩父子經常因爲“樂”見不和而大吵。

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哪一首最重要?傅雷勃然大怒,大罵傅聰“太狂妄”,“纔看過多少書”。傅聰轉頭就離家出走,跑去父親好朋友毛楚恩家住了一個多月。直到傅雷的姑父去世,讓傅雷感慨“人生在世何其短促”,他想通了父子之間沒必要這麼較真,讓小兒子傅敏陪着媽媽一起去把傅聰接回家,兩父子才終於和解。

書中還有一句讓我充滿困惑的話:可憐的孩子,怎麼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麼相似呢?原來傅雷幼年喪父,所以母親對他的教導也是這般無情的。這大概就能解釋傅雷性情有時爲什麼會比較極端了。

其實傅聰去國外讀書,對這父子二人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呢?距離讓二人都冷靜起來,理性起來,尤其珍惜用文字進行的有限溝通。書信中的溝通會變得更加有條理,這爲後來父子二人的和解奠定了基礎。傅雷在書信中反思之前愛孩子的方式,可以說這一封封家書,不但陪伴傅聰走過最孤單的.國外求學期,也讓傅雷成長爲一位優秀的父親,成爲親子教育的模範。所以說交流溝通是能讓親子關係變得更好的方式。

《傅雷家書》給我印象深刻的另一個地方就是在字裏行間內穿梭的問號。那邊的琴還好應付嗎?節目單有沒有寄來?衣服究竟做了幾套?做工滿意否?映入眼簾的便是一大串問號。我覺得傅雷與孩子之間心有靈犀,孩子經歷過的,他似乎都陪着一同經歷,甚至想的比孩子更要周全。這個時候我能體會到的就是一位父親真摯的關心與無微不至的體貼。

在我的生活中,好像也經常聽到過這種提問:今天的物理課難嗎?今天在學校過的怎麼樣啊?學校食堂今天吃什麼了?而當時我的內心反應卻是——親愛的母親大人,你的問號是否太多了?我正手忙腳亂地收拾東西,這麼多問題,我哪回答得過來啊!但自己在讀《傅雷家書》的時候,竟還會覺得傅聰不通情達理。

傅雷在信中曾說:“你的消息對我們永遠是新鮮的。”這大概也是我的父母關心我時的感覺吧。爸媽伴隨着我們長大,他們不希望錯過我們成長的一點一滴。其實父母的愛總是藏在生活的細節之中,就像傅雷一樣,愛子之情猶如大海澎湃深沉。正是通過這麼多的交流溝通,他才與兒子成了知心朋友。

媽媽也曾是個小女孩,還怕黑,怕蟲子會掉眼淚,會笨手笨腳被針扎到,卻溫柔了我,溫柔了歲月。爸爸也曾是一個小男孩,天不怕地不怕,喜歡打打鬧鬧,還闖禍,卻罩住了我,罩住了這個家。我是第一次當孩子,你們是第一次當父母。所以當我面對這些生活中的瑣碎的提問時,會認真地、耐心地回答,因爲我知道那是父母最真摯的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19

在學習強國平臺的有聲閱讀推薦欄目,我讀了2018年版的《傅雷家書》。讀書的同時,自然聯想到父母對自己的教育,也再次思考我對孩子的教育。

傅雷是一個嚴厲、盡責的父親。在兒子長大成人、留學海外之後,仍通過書信的方式對兒子進行悉心指導。這些家信匯編成冊,就是《傅雷家書》。這些家書凝聚着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禮儀要得體,遇到困境不氣餒……同時,對兒子的生活也進行了有益的引導。傅雷始終關注着兒子在音樂藝術道路上的成長,不時給予指點。由此回想當年父母對我們的教育,簡單樸實的幾句,“兒啊!到學校要好好學習,別學壞了!”這也包含了父母的無邊愛意,他們沒有上過學,沒有像傅雷一樣精心的教育指導,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的言行深深教育着我們,勤勞、樸實、善良、誠懇。

我對書中這樣一段話感慨頗深:“說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實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個人生,世界,宇宙,都談不上完美。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多少世代人的追求,無非是完美,但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由此回想自己在之前的生活和工作中總是一味的去追求完美和完整,卻總是沒能如願,反而錯過了許多、捨去了許多。

傅雷教子以嚴厲著稱,我以爲他們父子的關係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讀了此書之後,想法有了極大的改變。傅聰至海外留學,與父親的聯繫自然只能依靠書信,於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書中表露無疑。他們通過書信一起討論藝術,研究樂曲的內涵,交流對事物的看法,雖然沒有母子間通信時那種噓寒問暖,但他們之間的默契卻是其他無論什麼都無可代替的。

傅雷家書中,要求孩子“吃飯時,要求孩子食不語,不許隨意講話,咀嚼食物嘴裏不許發出聲響,舀湯時不許滴灑在餐桌上,飯後要記住把餐凳放入餐桌下;家裏的物品用完後,要有規矩地放回去,非凡是書,不可以隨意亂放;對人客氣,尤其是師長或老年人,說話時態度要謙和,手要垂直放在身體旁邊,人要站直,即或堅持真理也必須注重講話的方式、態度、語氣、聲調”等。我的父母沒有文化,媽媽經常給我們說:“兩個人去參加宴席,一人吃飯半個身子都趴在桌子上,嚴重影響另外一個人用餐,另外一人就說讓他直起身子,他說我吃的這個叫‘靠山席’你管得着嗎!另外一個人也生氣了,夾菜的時候也不用碗接着,菜湯就滴在那個人的身上,並告訴他我吃的這個叫‘流水滴’。”母親的故事不是和傅雷的教誨同出一轍嗎?

傅雷先生是一位優秀的父親,一個愛國的翻譯家。他要傅聰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能夠用嚴肅的態度對待一切。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這使他有勇氣與力量,運用中國古老的智慧和文明,去戰勝人生中各樣的困難。“從波茲南寄來一個女孩子寫的信,說,‘以前我從來不大想起中國的,中國是太遠太遠了,跟我有什麼關係呢?但聽到了你的獨奏會以後,你和中國成了我整天思念的題目了。從你對蕭邦深刻而非凡的理解,我感到有一個偉大的,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在你的心靈裏’,能夠使人家對我最愛的祖國產生這種景仰之情,我真覺得幸福。”這是傅雷對兒子長期培養的愛國情操離不開的,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早已在傅聰思想中烙下深深的中國印記。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0

“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說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在傅雷眼裏:家書抵萬金!

一個是翻譯家父親傅雷,一個是音樂家兒子傅聰,同樣是嚴厲出身,後成爲傑出的人物。

那年,二十歲的傅聰赴波蘭留學。在這一走,時光大鐘就幽遠了,就像信裏所說的那樣“車一開動,大家都變了淚人兒,呆呆的······等到冗長的列車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讓身爲父親的傅雷似乎覺醒了在兒子童年時自爲嚴父的形象,也開始了念寫家書的漫漫長途。因爲父子遠隔,他最想對聰說:“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與熱愛呢!”

讀了幾頁父與子的深情,我總覺得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像傅雷先生那樣嚴格、那樣細緻、那樣富有原則性,傾注那麼多教育子女的父親,卻是世上不常有的,也不多見的。--“音樂會成績未能完全滿意,還是因爲根基問題。”“你進來忙得如何?樂理開始沒有?希望你把練琴時間抽一部分出來研究理論。”“另一點我要告訴你: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爲止沒有變過的原則!”

這本書裏蘊含了滿滿的親情,鑽研的藝術,以及隨處可見的真真教誨。其實,自家的生活也是如此,在嚴父慈母的傳教下,乖乖女的我有時也很倔強。

譬如這個暑假,暑假班父母早早的去報了名,東跑西跑,還不是讓我在九年級的起跑線上不落跑嗎?他們的嘮嘮叨叨“學習要上心啊!”“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切記戒驕戒躁,自信自強,堅持纔是勝利!”或許已成耳旁風,或許確實牢記心頭,因爲每次自己聽到這些,真是又害怕又警醒啊!但是,爸爸卻巧妙地換了另一方式,把這些名言以及他的學習感受寫在了我一張張剩餘的草稿紙上。放學回家,總看到有張紙整整齊齊地擱在書桌上,上面的字羣蟻排衙,真是令我佩服之極。樁樁事件,學習上的粗枝大葉,可讓我碰了許多釘子,生活上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老爸總在我“落魄時”就提點而感慨,有些哭笑的風趣。

確實,傅雷先生教子做人都非常嚴格,不落半點馬虎,其實也是令人尊敬的那份懇誠,與學識的比重。

--“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無非是完美。但完美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爲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所謂完美像水中花、鏡中月,始終可望不可及。”“經歷一次折磨,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後在作風上也要改善一步,這樣纔不冤枉。一個人吃苦碰釘子都不要緊,只要吸取教訓,所謂人生或社會的`教育就是這麼回事。”

如此一比較,現代父母的溺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時不時還有家庭中的口角爭紛。雖然傅聰那時還有一定的封建傳統性的教育,但傅雷夫婦的出發點是好的,傳承了教育之本。兩者即本質一樣,成果卻天差地別。可能前者是懶惰的,而後者是勤奮的,是成功的。正如傅聰所說“那時我和父親之間已經像朋友一樣了!後來出國幾年,自信心也多一些。”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自信是火,點燃熄滅的燈。這是從中我學到的: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於被回憶侵蝕。

傅雷,我讀到了他的懇誠;傅聰,我讀到了勤奮;朱梅馥,我讀到了善良;而我的父親,我讀到了用心良苦。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1

做爲一位父親,他如母親般偉大,他亦師亦友,在孩子的成長道上劃爲濃墨重彩的一筆,造就了一位人才。“他”是誰?他就是我國著名翻譯家,文藝評論家傅雷。

在上學期間,我閱讀了這兩封偉大的家書,它體現了作者的舐犢深情和恰當的教子方法。那兩封家書就是傅雷寫給他再國外學習音樂的兒子傅聰,一封寫於傅聰精神消沉時,勸慰兒子正確面對感情的創傷,戰勝挫折,泰然處之;另一封寫於傅聰在音樂方面取得巨大成功時,激勵兒子保持謙卑,不懼孤獨,勇於攀登藝術的高峯。在信中傅雷通過對兒子的苦悶消沉時款款相慰和在歡喜成功時的諄諄教誨,反映了傅雷的教子觀:勝不驕,敗不餒。

傅雷是一個怎樣的人呢?從20世紀30年代起,他就致力於法國文學的譯介工作,並翻譯了貝爾扎克《人間喜劇》中的大部分作品。同時,傅雷還是一個嚴厲、盡責的父親,在兒子長大成人,留學海外之後,仍通過書信的方式對兒子的生活和藝術修養進行悉心指導。這些家信匯編成冊,就是《傅雷家書》,除此之外,傅雷還是一名成功人士,他一生譯著宏富,翻譯作品多達34部,他值得我們去學習。

《傅雷家書》凝聚着傅雷對祖國,對兒子深厚的愛,信中首先強調的,是一個年輕人如何做人,如何對待生活的問題,傅雷用自己的經歷現身說法,教導兒子待人要謙虛,做事要嚴謹,禮儀要得體,遇困境不氣餒,獲大獎不驕傲,要有國家和民族的榮辱感,要有藝術,人格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青少年缺少的不正是這些嗎?是的,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單單是虛度光陰,而是要活得美好,活得有意義。要進行有意的引導,對日常生活中如何勞逸結合,是中學生必要的。

在家書中,傅雷給兒子說過:“我高興的是我又多了一個朋友,兒子變了朋友,世界上有什麼事可以和這種幸福可比呢?”傅雷是傅聰的朋友,意爲何意呢?就是傅雷對兒在感情上,精神上的理解與慰藉。當兒子情緒消沉時,可以毫無顧忌地向自己傾訴,而自己並不會高高在上,橫加訓斥,或者說些教條式的訓誡。相反,他能夠充分理解兒子的痛苦,並盡力安慰兒子讓兒子感到溫暖,放心,然後娓娓而談,以平等的口氣給他提出一些人生的道理。生活不就是缺少這類朋友,這樣的父親麼。

在這封家書中啓迪我們:人生之路並不是處處平坦,而是時有坎坷,挫折。面對不同的人生境遇時,我們要端正自己的態度,做到“勝不驕,敗不餒”。

在讀這兩則家書時,讓人感覺非常親切,似在與一位長者,朋友促膝談心。信中既有父親對兒子的諄諄告誡,親情洋溢在字裏行間,又有朋友之間的感情交流,溫暖着彼此的心靈。家書語言親切,如第一封信中“聰,親愛的孩子”淳樸、親切的語言拉近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感情距離,這樣真誠的表達使兒子感受到父親的深沉、傅大。第二封信是滿懷欣喜、激情洋溢的`給人一種父親收到孩子的孩子的回信時無比喜悅。

在信中,傅雷以開闊的想象力激勵兒子,希望兒子能繼續爲祖國爭光,以下的句子具有愛過的體現,如:滔滔不絕的流水,流到每個人的心坎裏去,把人家都帶着,跟你一塊到無邊無岸的音響的海洋中去吧!名聞世界的揚子江與黃河,比萊菌河的氣勢還要大呢!……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有這種詩人靈魂的傳統的民族,應該有氣吞鬥牛的表現纔對。這是民族文化的深刻體悟,更是對後人的激勵:被這偉人文明哺育過的藝術家更是具有磅礴的志氣,奮進的豪氣,不凡的勇氣。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2

一封封質樸的信,蘊含着父子間最真摯的感情;一句句感人至深的話語背後,是父親包容又嚴苛的愛;一次次不厭其煩的教誨,是父母望子成龍的殷切希望。這就是鋼琴家傅聰與父親傅雷書信的點點滴滴。這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的教子,一部嘔心瀝血的成長記錄。

《傅雷家書》是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期間傅雷夫婦與在波蘭求學的長子傅聰的書信。記錄了傅聰由鋼琴學童到世界矚目的鋼琴家的成長過程。書中有傅雷夫婦對身在異國他鄉的兒子的千個叮嚀萬個囑咐,有親情間的心靈溝通,是傅雷夫婦留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當時,通訊根本不發達,遠隔重洋的他們,只能憑家信慰藉思念之情,“家書抵萬金”,見字如面,書信讓他們近在咫尺。這些紙上的家常話如涓涓清泉,滋養着這個學童;如冬天的陽光,溫暖着這個學童。讓身在異鄉的他,感受到親情的溫度。

提起傅雷,我們的心情是沉重的。在那一場浩劫的開始,這位有個性的翻譯家,孤傲倔強的傅雷,在被誤判爲“右派”之後,不堪其辱,撇下了那個叫他心碎的世界,夫婦雙雙撒手人寰。楊絳說:“傅雷愛吃硬飯,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兒那樣僵硬、乾爽;軟和糯不是他的美德,他全給朱梅馥了。”傅雷爲人耿介,以秉性乖戾著稱。但他熱愛祖國,嫉惡如仇。抗戰爆發時,傅雷身處孤島上海,他立下“東不至黃浦江,北不至白渡橋”的規矩,不能消滅敵人,他連看都不想看到日本人。1955年,傅聰在第五屆鋼琴大賽上獲得第三名的好成績,成爲第一個在國際性比賽上獲獎的新中國音樂家。傅雷給傅聰的信中寫到:“但願你做新中國的——鐘聲,響遍世界,響遍每個人的心”。在傅雷的'影響之下,少年傅聰就有一顆赤誠中國心。在波蘭鋼琴獨奏會之後的傅聰寫信給父母:“能夠讓人家對我最愛的祖國產生這種景仰之情,我真覺得幸福。”傅雷給傅聰的做人原則是:“先要學做人,次爲藝術家”。《傅雷家書》突出體現“傅雷精神”,傅家門風,是傅聰成長必要的精神鈣片。在這樣的家風中,走出了一位世界級鋼琴家,可以說是水到渠成。嚴苛的家庭教育讓傅聰養成勤奮的好習慣,同時他也有常人不具備的品德和毅力:一個人獨自在海外生活,每天堅持練琴至少十二小時;在榮譽和成功面前,不驕傲自滿,所以造就了這位世界級的鋼琴家。

傅雷夫婦也是典型的“中國式家長”,他雖然沒有像郎朗的父親那樣坐在孩子身邊陪伴孩子彈琴,但精神上是陪伴的。他隔空跟孩子探討音樂、藝術以及爲人處世等問題,書信中細緻到跟孩子探討舞臺上應該保持什麼樣的面部表情。更能以“真誠待人,認真做事”的“傅雷精神”去影響孩子。以他的才智和博學,深刻的思想,讓孩子“取法乎上”,用心亦良苦矣!所以《傅雷家書》成爲素質教育的範本,傅雷夫婦成爲中國父母的典範。

成功的家長家家相同。每一個優秀的孩子後面都有一雙默默奉獻的父母。我們周圍有一大批父母捨棄工作,捨棄舒適的環境,奔波在另一個城市,陪護在孩子身邊;也有一些年輕媽媽,棲居在兩個城市之間,平衡孩子與工作,事業與家庭。中國式家長在孩子教育的層面上,真的做到了可謂“鞠躬盡瘁”、“嘔心瀝血”了。如果說傅雷對傅聰的所作所爲,是中國家長的典範,那麼當今中國式家長面臨挑戰更大了,包括學識與才華、精力和閱歷,還有財力與實力。中國式家長實爲難矣!

不管我們的父母是多麼平凡,抑或普通,他們一生都在勤勤懇懇地爲孩子們付出。寸草難報春暉啊,你看,每一個熱氣騰騰的早晨,每一桌豐盛的晚餐,每一次披星戴月的上下學接送……都有父母忙碌的身影。作爲孩子,我們能做的就是要理解並接受父母的嘮叨。

也請父母相信:您付出了,定會創造一個世界。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3

這個暑假我讀了《傅雷家書》,以前也曾經翻閱過,但只覺得這是一本愛的對話。時隔幾年,再次閱讀,卻有了新的思考:教育,到底何時纔是盡頭?它的目的何在?

翻開《傅雷家書》,盡是父母對孩子用心良苦的諄諄教導,隨和親切而又令人覺得溫暖。當讀到這句話時,我有些感觸:“哪個人教育一個年輕的藝術學生,除了藝術以外,再加上這麼多的道德的?我完全信任你,我多少年來播的種子,必有一日在你身上開花結果——我指的是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我被這句話所震撼。在我們的身邊,教育的產物有多少是真正人格卓越的人,而又有多少是內心空虛、毫無道德準則的“藝術家”?

從小父母老師就教我們各種爲人處事的道理,但彷彿道德在教育中所佔的分量要遠低於知識的傳授,我們在道德上的陶冶和認識還遠遠不夠。曾經看過一篇故事,一位外國孩子看見乞丐坐在街邊,他賣了兩個麪包坐在乞丐旁邊和他一起吃,臉上毫無厭惡之色,而中國孩子雖然同樣也會感到憐憫之情,但真正付出行動的卻很少,大多都是將身上的零錢投進乞丐的碗中。也許這並不能說明什麼,但也足以讓我們引起或多或少的觸動:我們懂得用自己的道德觀去衡量、評論,但卻懼怕於實踐。每當看到那些電視中那些作出錯誤選擇併爲之付出代價的人們,我都會惋惜地設想,如果他們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他們的教育中能含有更多做人和道德的成分,如果他們或多或少的知識是建立在道德的基礎上,也許他們的人生路能走得更順暢,也更能作出不違心的選擇。人們說“知識決定命運”,也許就是因爲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所汲取的那些對於人生的正確認識和道德上的陶冶,才能讓我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有正確的方向指引,這樣的教育至少能保證我們的人生是有意義的、是走在正道上的。

這次去臺灣旅遊,更深深體會到了教育中道德對於一個人一生的重要性。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過着什麼樣的生活,樂於助人、熱愛國家、熱情好客、認真負責這些美好的.品質一旦在一個人的身上體現,他就一定會被人尊重,就一定是可愛的。相反,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公共道德都做不到,連最自然的關懷和友善都無法傳遞給他人,無論我們的身份和屬性如何,都不會贏得他人的尊重。當我看到,即使是臺灣街邊最平常的路人或者銷售員,當任何人需要幫助時,他們都會熱心地幫忙;當我聽到,服務者和被服務者在服務完的時候,雙方總會真誠地道謝和祝福;當我參與到這種友善之中,和臺灣的同胞們在溫泉池中暢談,在任何場合中都習慣了對他人說謝謝,在旅行的最後一天和難忘的司機師傅強忍着淚水分別,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種舒心,也許這就是道德和教育爲每一個收益其中的人所帶來的快樂,這種快樂將教育無限地延續了下去。這樣的教育,是無盡頭的,是受益終生的。

至此,我終於明白了心中的疑惑,就在看到這樣一則新聞的時候。一位農民工不顧自己的安危跳入火海救出被困的老太太。當記者問他當時有什麼感受的時候,他詫異地說:“當時一心想着救人,哪有什麼感受。”那一刻,我終於明白了教育的目的,不是爲了教出偉大的人和有傑出成就的人,至少現在還不是。當我們可以堅持自己的道德準則,我們盡到了自己作爲各種角色應盡的責任,我們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人生也一定是美好的。當需要我們做出選擇的時候,我們不會因爲膽怯而退縮,不會因爲自私而放棄,這時心中唯一的標準就是良知。這時教育最基本的目的,也是最重要的目的。

教人必須先教做人。我想,傅雷在這方面爲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教育絕非數日便能完成,這需要我們每個人不懈追求、不斷地超越和實踐。今天,我終於讀懂了《傅雷家書》。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4

悠悠歲月,諄諄情懷,在那遙遙數萬裏的兩地之間,每一天都因爲思念漫長得好似一世紀,而那一封封溢滿父愛的家書,承載着期盼與牽掛來到兒子的身邊,將父子的心又一次緊緊相貼。

我一直陪伴在父母左右,因此無法體會到那相隔萬里的掛念和互通家書時淡淡的憂傷與喜悅,所以,我在茫茫書海中選擇了《傅雷家書》。

《傅雷家書》是傅雷與傅聰自一九五四至一九六六年間的書信。不同尋常的是,這並不是普通父子之間的閒話家常,而是兩位藝術家之間的心靈對話。《傅雷家書》所體現的,不僅是人間的摯愛與關懷,也是超越生命的氣魄與胸襟,猶如翩翩蝶影,飛入千家萬戶,慰藉落寞的心靈,爲他們洗滌塵垢,點燃希望,激勵他們重新探索生命的真諦。

剛開始讀時,傅雷表達的更多是對兒子的思念,而並非教導。傅雷常常想念兒子而無法入睡。起初我還覺得誇張,但仔細想想,可能父愛確實是這般濃烈,只是久久隱含在心中,等到孩子不在身邊時纔會毫無保留地爆發出來,一發不可收拾。一個個躍然紙上的文字,飽含着無限關懷,如同春風微拂柳梢般,撥動着我心底最敏銳的心絃,促使我爲之動容。我也能隱約感受到傅聰漂泊海外的`濃濃赤子心,不懈追求着對藝術的嚮往,和對父親一直以來開導自己,幫助自己的感激與感動。

傅聰的才華,令我欽佩,但更令我敬仰的,還是傅雷,沒有他的教導,就不會有傅聰的成績了。

讀到中間時,看見傅雷說了這樣一句話:“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纔不至於被回憶侵蝕。我相信你逐漸會學會這一套,越來越堅強的。”是的,現實有時不盡人意,甚至殘酷無情,但那是生命之必然,現實不可能顧及每個人的感受,他只能憑着自己的感覺,在適當的時機降臨在所有人身上。逃避現實只是在欺騙自己,只會使自己變得更加脆弱,甚至不堪一擊。現實與錯誤其實是相連的,不適應現實必將犯下錯誤,而犯下錯誤必將迎來嚴酷的現實。而只有接受他們,正視他們,纔有資格去改變他們,從中感悟獲得的啓示與教訓,才能將回憶變成鞭策自己的動力,磨練勇敢無畏的意志,從膽小的屈服者蛻變爲一個堅強的勇士,不輕易被命運打倒。

可我曾經就是一個膽小的屈服者,一味的以爲逃避現實是唯一安慰自己的方法,從來沒有勇敢的面對過現實,只能告訴自己不要再想了,要趕緊逃脫現實的魔爪,消磨掉痛苦的回憶。而讀了傅雷的這句話,我開始沉思起來,原來我始終無法變得堅強,其實不是自尊心太過強烈,而是我沒有學會正視所有的一切,我沒有反思事情的前因後果是否是我的錯釀成的。那些挫折之所以可以擊垮我,是因爲我沒有放下失敗的回憶。如果我正視現實和錯誤,吸取教訓,引以爲鑑,就可以無堅不摧,堅忍不拔,就可以更加自信,更加堅強,勇敢地表現自我。傅雷不僅僅教導了傅聰,同樣也教導了我。

讀到接近尾聲時,我突然想起我父親,不知何時起,我將對他的稱呼從“爸爸”改爲了“父親”,只是因爲在我心目中,“父親”顯得更加有擔當有責任,雖然增添了一絲蒼老,但卻更有安全感了。父親對我的教導,和傅雷一樣,都出自於對孩子的愛,只是方式有所不同罷了。我父親傾向於以身作則,先身教後言傳,他沒有一堆一堆的大道理,只會沉默着用行動教導我做人與做學問的道理。他給我的感覺是威嚴肅穆的,從不會大笑,但會在我取得好成績時眉開眼笑,露出眼角的皺紋,拍拍我的頭誇讚我一兩句,那種自豪與驕傲,與傅雷對傅聰一點點進步的感覺是一樣的,一樣令人欣慰。

讀完了傅雷的家書,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只感覺有種莫名的感動忽然涌上心頭,還伴隨着一個滄桑的身影,好像是傅雷,又好像是父親,唯一肯定的是,那個影子藏滿了父愛。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5

“親愛的孩子,你走後第二天,就想寫信,怕你嫌煩,也就罷了。可是沒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點鐘就醒,翻來覆去的睡不着,也說不出爲什麼。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親獨自守在家裏,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樣,我和你媽媽老是想着你二三歲到六七歲間的小故事”。

這是一本感恩的書嗎?是的,這是一個父親對孩子的感恩,這是一個長輩對孩子的無限思念與關懷。多好的例子啊!如果有人問起,我會毫不猶豫的說,這是一本關於感恩的書。它帶着和諧,帶着歡笑,停佇在孩子身上,希望他健康、平安的長大。沒有太大的希望,只希望他平平安安就好。沒有很嚴的管束,只是希望他做好自己,無論何時,不管何處,都能夠安心而無憂慮的成長。多好的父親啊,不希望兒子受太多苦,不想讓兒子擔負太多,他想要的:只是兒子的開心快樂罷了。

感恩的心,是的,傅雷做到了。把它展現得淋漓盡致。體現在兒子身上的感恩,你看到了嗎?秋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個人,能對兒子如此,對其他家人,怕也不遑多讓吧。只知道他對兒子很好,卻不知傅雷那顆真正的“感恩的心”。點點關心,體現在生活的小事,在風雨的泡沫中。他有一顆“愛人者,人恆愛之”的心,你有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只是你不懂得發覺罷了。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兒子,你在外面多小心啊,遇到什麼問題就和我們說,我們會幫助你的。想着傅雷,就難免想起他那些話語,令人發自心底的思考。太平常而顯得不平常了。想爲孩子撐起一個世界,想爲自己架起一片天空,庇護了他,也庇護着衆人。

《傅雷家書》寫的不止是對兒子的愛,還有很多很多,有人性,還有人心。明着是在教兒子好好生活,學會面對生活,懂得多些道理,好更加容易的去處理面對生活中的瑣事,實則更多的是表現出“傅雷的智慧”和“當時的社會現實”及狀況。

傅雷的智慧:傅雷不止是當時的一代文豪,更是社會父慈子孝的代表無異於曾子殺彘一樣,教會了兒子很多道理。但展現的更多說他的智慧。都知道曾子,都知道傅雷,卻很少有人知道傅聰。傅雷即是當時的代表了,有智慧,懂哲學,學會了好多,懂得了好多,也知道很多的“大家”。遠不是一般人可比對的。他的智慧,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學習,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也想到了別人想不到的。並實際付諸行動,是當時真正的“社會優人”。父慈子孝,他教得很好,也實踐得很好,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人。有對兒子家人那麼好的人會對別人不好嗎?由小及大,我們的傅大家真的'很好,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

當時的社會現狀:借給兒子的家書,從側面展現出了真正的現實。有什麼壞事,可能發生的不好的事,意外等都爲兒子想好了。這就是結合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做出的假設結論,爲兒子的前程鋪好了路,想好了面對的措施與方法。當時是怎樣的,家書就是怎樣去解決問題的。甚至還要更加的全面和不同,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應該會發生的事,爲孩子,他做了好多。應該說:他很瞭解當時的社會現狀吧!社會的意外,什麼大事都應該在他的預算之中吧!因爲要爲兒子考慮,所以他懂得的知道的更多。社會是怎麼樣的,《傅雷家書》就是怎麼樣的。《傅雷家書》就是爲社會預將發生的事及怎麼面對而作的。

《傅雷家書》描寫的是一個盡職盡責的父親爲遠在他鄉的兒子殫精竭慮的付出的過程。描繪的不止是現實,還有我們應該存在的愛。有處事哲學,教一個人真正做到大寫的“人”,好好的生活和麪對世界還有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人與事應該保持的態度和做法。《傅雷家書》還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就是一部現實的“史詩”。爲現實而作,因現實而生的哲學故事。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6

她,就是那個平凡的女性,傅雷的妻子,付聰的母親;她,就是那個偉大的女人,丈夫的助手,兒子的領路人;她,就是那個偉大中之偉大者,視祖國的榮譽,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女人。如果讓我爲傅聰的母親致中國感動人物頒獎詞,我會如是說。因爲這位母親對兒子的教導是對我們偉大祖國的拳拳的眷念的心,你聽,她說:

“從來信中可看到你立身處事,有原則,有信心,我們心頭上的石頭也放下了。但願你不忘祖國對你的`培養,首長們的愛護,堅持你的獨立鬥爭,爲了民主的自尊心,在外更要出人頭地的爲國爭光,不僅在藝術方面,並且在做人方面。我相信你不會隨風使舵,也絕不會隨便改變主張。你的成功,仍然是祖國的光榮。孩子,你給了我們痛苦,也給了我們歡樂”。

他,是優秀的中國教育家,是偉大的翻譯家,是一個柔情的父親,是一個嚴厲的父親,他又是一個偉大的父親,他就是——傅雷先生。

“聰,車一開動大家都變了淚人兒,呆呆直立在月臺上,等到很長的列車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時沈伯伯再三勸慰我。但回家的三輪車上,個個都止不住流淚。”

在這個微寒的冬夜,它成了我最好的陪伴,這個冬天,《傅雷家書》儼如一位慈母,將知識孜孜不倦地教給我,又如一位嚴父,將生活的目標給我高高掛起,這個冬天,我不孤獨。

《傅雷家書》“如山間潺潺清泉,碧空中舒捲的白雲,感情純真、質樸,令人動容”伴我夜坐,《傅雷家書》“如道邊茵茵綠樹,花叢中盛開的芳華,令人回味”伴我日行,躍動我的靈魂。

捧着這本書,驀然發現我和母親就好像書中的主人公一樣,他們經歷的事情我也曾體驗過。我剛開始學琴不久,晚上十點半,我和母親從老師哪裏回來,接着開始彈奏上課學的《布穀鳥》這首德國民歌,我連續彈了不下於80遍,窗前的玉蘭花都跟着我的琴音陶醉了,花的香氣瀰漫了不大的房間,淡淡的香氣縈繞在琴的周圍,遠處的河畔朦朧在月色中,天和地在我的琴音中等待布穀鳥歸來的氣息,悠悠幽幽的傾訴着衷腸……

鐘聲響了十二下,房間裏一片寂靜,回頭看,母親的眼睛半睜着,像是睡着了一樣。我不想破壞這少有的寧靜,但手指還是不小心滑了一下,擦過了琴鍵。母親被驚醒,心疼地說:“好孩子,睡吧。”我知道母親一直在陪伴我,我更心疼她,說:“你睡吧,放心,我會彈得好好的。”就又開始彈奏,直到滿意,我才睡覺,估計已是凌晨一點了。

二年級,一張60分的數學卷好似當年錯位的琴鍵一樣點醒了母親,我的鋼琴計劃被迫中止。我仍記得那個陰雨天,房間一片冷清而寂靜,但早已不是當年的夜晚,我正撫摸着琴鍵,他冰冷的身軀刺痛着我的心。母親嘆着氣走進來:“兒子對不起。”說着她沉下頭,我們一起用布將鋼琴罩了起來……,告別琴音,夜幕下,伴我的悅耳的琴聲被朗朗的讀書聲和莎莎的寫字聲所代替了。從那天起一過就是六年,我再也沒碰過鋼琴,我的音樂夢想在那時破滅了,琴音成了我心中最美好最華麗的記憶。也成了我的默默的傷感。那個靜穆的夜晚,父親牽着我的手告訴我:“孩子,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在文化課上創造奇蹟吧,讓我和你媽媽見證,讓月亮和星星見證吧。

終於初一時,母親動手術,在病中她鼓勵我好好學習,初二的母親節前夕,我將年級第一的喜訊報送給她,她說:“孩子,辛苦了,這是母親節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

《傅雷家書》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顆陽光的種子,正如書中所說:“這是一輪太陽,燦爛輝煌,照耀成長”。這個寒假,這本書給了我更好更遠的目標,照亮了我的前程,是我心中最美的里程碑,我會汲取書中的點滴知識,讓我的前途一片光明!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7

有人說,英雄是你永遠遇不上的人,但如果你足夠幸運,他們會是你的家人。

——題記

親情在教育、批評、讚賞中一一體現;夢想在堅持,奮進,挫折中一一實現。

一、親情

在《傅雷家書》中體現了父親和母親不同愛的表現形式。

父親的愛是深沉的。在傅雷寫給兒子的家書中,我很少讀到傅雷對兒子寫一些抒情的話。多的是傅雷對兒子在海外獨自一人生活的嚮導,指明兒子的方向,指出兒子在彈奏中的不足與短缺,爲兒子提一些值得運用的技巧。在我看來,傅雷在兒子的生活中充當的不僅僅是父親這一角色,更是兒子生活上的朋友、藝術上的知己。在傅雷的書信中,我看見了傅雷對兒子的期盼,關愛以及深沉無言的支持。那是一個父親深沉的愛。

母親的愛,是細膩的愛。在書本,會出現由家母寫的信。梅馥作爲母親,她在信中與傅雷的內容截然相反。她用真摯細膩表達了一位母親對遠在他鄉的孩子的牽腸掛肚。母親在信裏多的是對傅聰家常的嘮叨,問問孩子生活的怎麼樣,飯吃了嗎,衣服會洗嗎,維他命B有吃嗎。這是一位平凡的母親的操心,卻體現了母親對孩子的牽掛與擔憂,那是一個母親細膩的愛。

一種深沉,一種細膩都是親情的最美體現。雖然愛的方式不同,但對孩子的關心愛護卻是相同的,不變的,永恆的。

書中的一句話你走後第二天,媽媽哭了,眼睛腫了兩天。也許很平凡,卻讓我想起了我剛上初中那會兒。第一回離開爸媽獨立生活,第一回晚上睡覺沒有爸媽聽到的晚安,第一回早上起牀沒有老媽獅吼。那時候,每天晚上睡覺都會想爸媽,有時候還悄悄哭鼻子。我一直以爲是我離不開爸媽,結果有一週回家看到老媽寫的一首詩,老爸悄悄跟我說,我剛去學校那會,我媽天天唸叨我,有時沒事就到我房間幫我收拾東西,晚上睡覺想我就跑到我房間去睡那一刻,我發現原來不止我離不開爸媽,爸媽其實也離不開我。無論我長到多大,在爸媽眼中,我依舊是那個不愛收拾房間、愛丟三落四、不喜歡洗碗的孩子,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也許這就是親情,永遠不會過期,保質期是一輩子。

父母在他人眼中可能不是什麼偉大的人,但在孩子們眼裏,他們是最偉大的父母,是這世上的所有美好。

二、夢想

在書裏,我好似看見了一個風塵僕僕的少年,在夢想的路上艱難地踽踽獨行,但他無所畏懼。因爲他知道,時光的另一頭,有夢在待他歸來。

傅聰從八歲半開始學鋼琴,鋼琴對傅聰來說是追求,是老朋友,更是夢想。在1954年他赴波蘭留學,學習鋼琴。那時的他面對着語言不通、生活需自理、技術不頂尖這一系列的困難,很難想象他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我不知道他在這種種困難面前,有沒有想到要放棄。我只知道,最後的他堅持下來了,獲得了肖邦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和瑪祖卡最優獎,後來還獲得了鋼琴詩人之美名。我不知道他的過程有多痛苦,但我知道他的夢想最後是美好的。

夢想,會讓你堅持不懈,堅不可摧。

我記得傅聰在信裏提到了他在留學時的困難,高難度的節奏,嚴苛的'教授,曲子裏困難的八度和雙全音符。這一切都讓我感同身愛,想起幾年前暑假裏鋼琴七級考試,因爲當時面臨着時間不夠的處境,我一天至少在琴行泡八到九小時,每天練着枯燥卻又高難度的曲子,不停加速卻達不到目標,要在三天內背下來的九頁曲子。那樣的日子,我也有過放棄的念頭。可我努力地撥開黑暗裏的迷霧,想讓陽光順着間隙流進黑暗,咬着牙走完了那段日子。在收到考級證書的那天,我高興得哭了,因爲努力,讓一切都值得。

傅聰比賽贏了那刻,他看到了聽衆的淚水、發亮的眼睛、漲紅的臉他的心頓時和他們的心交融了。在夢想面前,傅聰熠熠生輝。

夢想本不會發光,發光的是追逐夢想的人。

願所有逐夢者,帶着家長的支持和自己的勇氣,在陽光下追逐青春夢想!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8

20xx年5月,我有幸讀到一本好書,真的是一本好書:《傅雷家書》。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家書,家信。它是一位慈父,一位慈母對兒女的諄諄教導,它通過一封封家書,象是一次次珍貴的談心,在藝術上,在生活上,在思想上,在情感上爲傅雷指引了方向。

《傅雷家書》所記述的,是傅雷和傅聰這一對父子,1954年到1966年這12年間的書信。1954年,傅聰出國進行深造,甚至被迫流離至倫敦。父親一方面表達了對國外遊子的無盡思念,一方面與傅聰傾心長談,與他探討藝術上,生活上,情感上,思想上的任何問題,教導兒子提高個人文化修養,成爲一位“德藝具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

父親傅雷是一個睿智,博學,正直的學者,年輕時甚至有些暴燥,極富個性。母親是一個具有東方文化素養,又經西方文化洗禮,既端莊賢淑,又溫厚善良的東方女性。父親傅雷對當今中外的文學、音樂、繪畫、涉獵廣泛,研究精深,個人的文化修養極高。而他培養的對象,傅聰是從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終於成長爲國際大師的兒子。他深刻懂得,藝術即使是像鋼琴演奏也需要嚴格的技術因素,但絕不是“手藝”,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體現。他教育兒子說:“我始終認爲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人”,要把一個“人”儘量發展,沒成爲藝術家之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某某家無論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一個純粹投身藝術的人,他除了藝術和個人的人格,已別無所求。”

在書中,我不光看到了一個嚴格的戒子而又親切關愛的父親,同時也看到了父子的共同成長。傅雷將自己的譯著和傅聰溝通交流,他把祖國的發展的關切之情,以及對祖國的熱愛同樣流露出來,傅雷以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心力,在對社會祖國和人類世界儘自己的責任。兒子傅聰,在異國漂流生涯中,吸取了豐富的養料,但父親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實時給他指導、鼓勵和鞭策,使他有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的魔障和阻力,踏上自己正當成長的道路。通過這些書信,不僅兒子與父母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紐帶,也使傅聰與遠離的祖國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結合。後來的事實證明不管國內家庭所受到的殘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惡名,他始終沒有背棄他的祖國,不受祖國敵對者多方的威脅利誘,沒有說過或做過有損祖國尊嚴的言行,這就是一個父親對一個兒子的薰陶,這與父親在數萬裏外,給兒子殷切的愛國主義教育是分不開的。

這位嚴肅的'父親,他對自己,對人,對工作,對生活各方面都要求嚴肅認真,一絲不苟。他的生活有規律,人生就是優美的弧線。對待兒子,他謙虛誠懇地說:“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他鼓勵傅聰藝術要有更誠摯的心。在日常生活中,他告誡傅聰“人總得常常強迫自己,不強迫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基本的就是要抓緊時間”,“做事要科學化,要徹底”,“在外面世界均勿難爲情,被人家隨便多留,才能不打亂事先鼎好的日程”,“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我覺得這些也是我生活中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對父子的家書,使我看到了,那一代人對文化的傳承,對藝術的追求,對生命終極意義的探索與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雖然大半個世紀過去了,那一代人對生活,對工作,對人生的態度依然可以影響我們這一代人,尤其是在當下這個中國快速發展的階段,許多人表現出的浮躁,追求利益,缺失信仰。生命要有一種態度纔有意義。“得失成敗盡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於心”,我信仰這句話,我也始終這麼認爲。這也是一種生命的態度。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這種態度,一種積極向上的態度,它鼓舞人心,使你身處逆境也能迎着陽光微笑。

一本好書,會叫你忍不住想要讀它,這本書,我想我會反覆讀它。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29

俗話說“家書抵萬金”,因爲家書是親人之間溝通的扭帶和橋樑,從家書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親人的關愛和問候。而《傅雷家書》,不僅包含了父親如山的愛,也蘊含了許許多多的人生哲理……

《傅雷家書》是我國文學藝術翻譯家傅雷及夫人寫給傅聰、傅敏兩兄弟的家信摘編,寫信時間爲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讀物,也是一部充滿着父愛的教子篇,傅雷夫婦是中國父母的典範,他們苦心孤詣、嘔心瀝血地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著名鋼琴大師、傅敏——英語特級教師,是他們先做人、後成“家”,獨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

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父愛的偉大是隱藏在那一張張嚴厲的面孔之下。父親總是在你犯錯誤時大聲的斥責你;甚至會在你頂抗他時,不認真學習時出手打你,但是這並不是因爲他不愛你,而是由於他太愛你,他希望你更出色,更優秀,希望通過這種殘酷的方式,逼迫你,讓你學會人生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好爲你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家書中父母的諄諄教誨,孩子與父母的真誠交流,大到事業人生藝術,小到吃飯穿衣花錢,事無鉅細,無不關懷備至。親情溢於字裏行間,給天下父母子女強烈的感染啓迪.而傅聰在異國漂流的生活中,從父親的書信裏吸取了十分豐富的精神養料,即使在異國他鄉,卻好似父母仍在他的身旁,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種各樣困難,踏上成功的道路。

其實,在讀了《傅雷家書》後,我不僅體會到父愛的獨特,也學到了許多在漫漫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經驗。

傅雷不僅擁有深厚的文字基礎,還有更具感染力的語言色彩,對兒子的愛很明智,也很深入。他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心得體會告訴傅聰:“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一個人唯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於被回憶侵蝕。”這幾句話使問我對失敗有了新的看法: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有非常順利的時候,也有不很順利的時候,失敗了,也不要苦惱難受;應當如他所說,“能夠從客觀的現實分析前因後果,做將來的借鑑,以免重蹈覆轍。”失敗是成功之母。

在傅聰成功之後,傅雷會感到無比欣慰和自豪,然而,他仍會鞭策兒子:”我時時刻刻要提醒你,想着過去的艱難,讓你以後遇到困難的時候更有勇氣去克服,不至於失掉信心!人生本來是沒窮盡沒終點的馬拉松賽跑,你的路程還長得很年。不過是一個光輝的開場。”

剛開始讀到這句話,我並不理解:爲什麼在成功以後,卻還要想那些令人痛苦的回憶,忘了不是跟好嗎?可是後來我仔細想了一想終於明白:挫折能催人奮起,回想過去的挫折與艱難能讓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功。

而其中最令我記憶深刻的就是理性與感性的.認識。這文章裏總結了這麼個結論:藝術不但不能限於感性認識,還不能限於理性認識,必須要進行第三步的感情深入。是的,我們對於一件事常常停留在表面,就好像做數學題,一次便對他作出了判斷。這樣的判斷實在讓人質疑。如果你深入思考,探究,你也許覺得你最初的判斷簡直讓人感覺好笑。甚至還想:真是不可思議!由此可見,深入的探究是多麼的重要,一旦我們走到深層裏去挖掘,也許你會找到很多你從未發現的觀點!

讀完這本書,看見結局如此令人悲傷,傅聰連父母的最後一面也見不上,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們平時也對我十分嚴格,內心多多少少會有一些憎惡,但想到父母對我的付出,想到他們頭上長出越來越多的白髮,心裏就會感到內疚與感激,想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就會堅定心中的意念,努力奮鬥,爭取不讓父母失望,盡到自己的一份孝心,讓他們欣慰。

我想,在讀完《傅雷家書》之後,我們應該擁有一顆純潔、正直、真誠、高尚的靈魂,更應該懂得理解父母,做一個知道感恩的人!不要嫌父母嘮叨,一個孩子能有父母的愛,那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啊!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30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短信息、E-mail、電話等都已成爲了人與人之間聯絡溝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通訊工具,不論近在咫尺或遠在天涯,皆是如此。

也許,家信——這一傳遞親情的古老方式,己被人們遺忘,但家信的作用卻不容我們忽視。前人傳下的東西總有它存在的自身價值,以給人帶來寶貴的精神財富。

《傅雷家書》這一中華文典寶庫優秀著作之一,也正印證了這一點。然而《傅雷家書》絕非普通的家信,它所蘊含的深厚父愛,諄諄教子的感人心情,使每一個《傅雷家書》的讀者都受益匪淺,從中獲得補益。

傅雷不僅是一名偉大的藝術家,更是一位不平凡的父親。

傅雷寫家信的目的在於與兒子討論藝術,激發兒子這一代青年人的思想並傳佈給別的青年,通過家信訓練兒子的文筆,引導他的思想,時刻給兒子敲響警鐘,走在正軌上。因此,這的的確確是一封不平凡的家書,它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全篇家書給我印象最爲深刻之一的是傅雷在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給兒子傅聰所寫的一封家信:

那時傅聰從國外回來在家住上了一個半月的時間,這段時期被

先生形容爲一生最愉快的時期“這幸福不知應當向誰感謝,即便我沒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謝謝上帝了”是什麼讓父親如此歡欣呢?——兒子變成了朋友,成了他最好的朋友,這使

先生變得快樂。在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精神裏,父子之間的.界線像國界線那麼分明。父子間的文化差異、心理差異像鴻溝一樣不可填平。可在傅雷與傅聰這對父子之間,這道歷史性的鴻溝己經消失了。這完全都來自於傅雷長期的家書、來自於理解、來自於父親那顆真摯的心。

從作爲父親的傅雷在字裏行間流露出的感情中,我們不難發現傅雷是怎樣一個嚴厲的父親。鐵面無情、不通情理也許能形容其中的一部分吧。但是,在兒子與自己離別之後,字句中那無限的父愛更是無法遮掩的。

是啊,這就是父親與母親的差別。在子女的眼中看不到他一絲的溫柔,有的只是不留情面,像對待“敵人”般苛刻。可是,作爲子女卻無法否認父親對自己付出過愛。如果父親不愛你,他爲何要束縛你的行爲;如果父親不愛你,他爲何那樣介意你的好與壞、優與劣;如果父親不愛你,他爲何要教你這個或那個。是的,每個父親都是深愛着他們自己的孩子。如果父親不愛你,他就不會做那麼多讓你覺得那麼討厭的事,就不會在家中扮演“壞人”的角色。而做這一切,就只有一個原因——爲你好。多麼簡單的一句話,卻包含着許許多多父親付出的辛勞。

而對於傅聰來說,在異國漂流,讀着父親的書信,便可以從中吸取豐富的精神養料,使他在海外孤兒似的處境裏,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邊,時時給他指導、鼓勵與鞭策,使他有勇氣與力量,去戰勝各式各樣的魔障與阻力,踏上自己的成長之路。

雖然,傅雷是一位藝術家,但是他有着一般藝術家所稀缺的嚴謹的治學作風。家信中提到,傅雷每天的工作時間都嚴格安排好的。在每一封給兒子的家信上都有編號並多抄一份留底。這一切的一切都顯示了傅雷做事的認真,做學問的嚴謹。因此,優秀的父親、出色的兒子都源自於這些不平凡的家書。

傅雷做人始終有他的準則,教導兒子也是一樣的。在家信中,傅雷時刻提醒兒子要始終將祖國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爲他希望自己對藝術、對祖國、對人民的責任可以在兒子傅聰的身上得以延續。這是極其可貴的品質啊!

在《傅雷家書》中,傅雷敞開心靈,向兒子傅聰傳授爲人的道理和生活準則。因爲是家書的形式,所以嬉笑怒罵毫不掩藏。傅雷那清澈的心靈,彷彿如同一個天真的大孩子一樣。

在這些家書中有的不只是父親對孩子的愛,還有更多的人生領悟。這些語句同樣鼓舞了我要求真、求誠,激勵我向上、向善。

傅雷的持誠求真的秉性,高尚的情操,純樸的心靈,正直的靈魂以及始終將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優秀品質都是我們青年一代值得學習的地方。

《傅雷家書》,不平凡的家書。

讀《傅雷家書》有感 篇31

手捧《傅雷家書》,藕灰色的封面,黑色書名,毫不張揚,甚至有些過份的簡單。從首頁的墨跡手稿讀起,漸漸沉默起來,心裏也忽的安靜下來,彷彿亦在諄諄的聽從着傅雷先生的教導、囑託一般。我被書中所含的深深的愛子深情和育子智慧而折服。

讀着讀着,我便想到了自己的父親。

如果把我的父親與傅雷相互比較,他們確實有許多不同。

我的父親不像傅雷那樣博學多識。傅雷是我國著名的翻譯家,文藝評論家,見多識廣自然不在話下。而我的父親只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早年因貧寒的家境,僅僅初中畢業就步入社會。所以也並沒有機會讀太多的書,自然算不上博學。平日裏除了在工廠裏辛勤的勞動外,就只能通過電視來了解一些時政新聞,如果談一談某個國家現在的局勢,也可以說上幾句。可比起傅雷在兒子信中聊美術,談論音樂作品,或是講述表達技巧、藝術修養來,多識也算不上了,甚而至於孤陋寡聞了。初一時被我問了一數學題,看着他手足無措、面色通紅的樣子,自此我再也沒有問過他。父親也再也不像小時那樣檢查我的每樣作業。只是看我合上書本時,便問我:作業完了?再手忙腳亂地幫我收拾書本和桌子。可父親卻有着雙巧手。那雙手雖然粗糙,卻像有魔力似的,學校的勞技作品,風箏、花籃、太陽竈……在他的指導下,我總能高昂着頭,在同學們滿眼驚歎與羨慕中帶着作品走進教室。家裏各種受損的家電,到了他的手上都可以神奇復原。小到電燈、收音機,大到電視機、電冰箱。我想這樣的能力即使是傅雷也不一定擁有吧!

我的父親顯得木訥,不善言辭,從來不會像傅雷那樣直接,傅雷在給兒子的信中,有時會熱情似火會直接表達自己的思念關心,有時會理性地諄諄教誨,循循善誘,有時也會嚴肅地批評教育。可我的父親不會,印象中的父親總是少言少語,也不經常笑,一副冷冰冰的樣子,很多時候都是一個腔調,一句簡單令人難堪的話語。每次我感冒了,一句“誰讓你晚上不蓋被子”話語嗆得我咳嗽好半天;每次考不好,一句“再多看看電視”的話語噎得我一口苦水堵在喉嚨裏,讓人好難受。好像對我只有責怪。雖然父親說得少,但做得很多。傍晚餐桌上,他總是把一根雞腿、一塊剔掉刺的魚肉或是一隻大蝦夾到我的碗裏,然後自顧自地呷上一口老酒。每天早上,當我急急地衝進竈間,一碗雞蛋麪正冒着熱氣放在桌上,而父親則在小院裏檢查我的自行車,捏捏車胎,搗鼓搗鼓剎車。當我騎着車飛似地衝出家門,總可以瞥見一個高大、健壯的身影目送着我。我總覺着我的父親就是守侯在我身旁的一棵蒼松。

傅雷教育孩子有獨到之處。傅雷用充滿邏輯與哲理的語言,教會兒子正確的爲人處事之道,提高兒子的思想境界。通過引用自己的故事和經歷,現身說法,用真摯生動的語言,教會孩子成才必備的精神。如同兒子的朋友一樣,平等地與他對話,並給予他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的解決方法及建議。而我的父親說不上有什麼教育方法,印象深刻的一次,父親帶我去他工作的廠裏,他指一道道正在飛速運作的流水線,對我說:“流水線看起來運作得很輕鬆,很簡單。可是每一道都需要很精準,如果我這道工序做錯了,一疏忽,將劣質的產品送到下一道工序,那進行加工的工人又沒有發現,這樣一道道傳遞下去,最後才發現產品質量不合格。那之前工人們付出的艱辛就都白費了。所以我們啊,不能輕易犯錯。一旦錯了,就要及時發現,及時彌補,不要釀成更大的.苦果纔好。”這是我記事以來,父親說得最多的一次了,可能與那時我的學習上馬虎不認真有關吧。父親那樸實的教誨深深地印在我的心裏。

父親與傅雷的差別很多很大,可是他們有一個最大的相同點,那就是他們都同樣深愛着自己的孩子。

傅雷的愛奔放熱烈,拳拳愛子之心溢於言表。而父親的愛藏在他的心底,充滿了他的內心。只是他不願意將這份愛表露得太明顯了。可隨着年齡的增長,我才漸漸明白:如果不是關心與疼愛又哪兒來那一句句的責怪;如果不是關心與疼愛又哪兒會有那在門口目送的身影;如果不是關心與疼愛,又哪兒會有那質樸的教誨……

天下的父親也許是不盡同的,但他們的愛與傅雷一樣,用自己的一生在書寫那動人的封封家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