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熱)三國演義讀後感12篇

本文已影響 3.15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三國演義讀後感12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我非常喜歡看《三國演義》,這是我第二次讀這本書。讀完後,我對裏面的人物又有了新的認識。

以往人們提起曹操,我就會聯想到戲臺上白臉奸臣,人們總覺得曹操是個陰險狡詐的人,卻不知他的另一面。曹操其實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你看,經過多年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中原地區出現"白骨蔽平原”的悲慘景象,曹操急了,於是推廣“屯田"方針。召集百姓,編成組來開荒種地,不服役的四至五成的糧食交給國家。守兵戰士都把糧食上交給國家,這一舉措使中原農業很快恢復。

此外,曹操的知人善用也是一個優點,只要有一技之長的人,他不管貧富都提拔爲大將軍。還有,他的.軍事才能也極其突出,他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輝煌戰例平定了北方。所以,當時自願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也很多,形成了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爲他日後奪取天下打下了基礎。

對我特別有啓發意義的是,曹操”任人唯賢“這一點很值得借鑑,借鑑曹操用人之法,例如投票選舉心目中稱職的,有能力的班幹部,也許這樣會使工作呈現出新的局面。

再次讀完《三國演義》這本書後,不僅使我全面瞭解曹操這個歷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長了許多歷史方面的知識。還對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帶來許多啓發。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爲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鬥爭爲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讀後感《讀後感 封順泰》。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梟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後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東西泛着光芒,猶如沉澱在河裏的金子,細小卻珍貴,吸引着無數人灼熱而堅定的目光。而它們的作者,那些嘔心瀝血,爲自己夢想一路挺進的人,也就這樣緊緊地被世人所銘記。他們的.靈魂與他們的作品一樣萬世不朽。這樣一本書,它亭亭玉立在文學的巔峯,它的名字是——《三國演義》。

它講述了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各路勇士捨生忘死,爲了國家而拼殺的故事。

不論是狡猾奸詐的曹操,忠厚老實的劉備還是有勇有謀的孫權,都被這一本書洋洋灑灑地寫出了活力與生命。或許只是寥寥幾筆,一個清晰透徹卻不失勾心鬥角的故事就這樣呈現在你眼前。這就是《三國演義》的魅力。

我曾爲諸葛亮的聰明才智歎服過。每次捧起手中那本輕盈卻珍重的書,我的眼前就總飄蕩着他的身影。他足智多謀,剛出山就燃起了三把大火。其中,赤壁之戰更是使得曹軍大敗,元氣大傷。他能言善辯,曾在江東舌戰羣儒,連周瑜也略輸他一籌。他洞悉敵友,利用敵軍多疑的特點,用一招“空城計”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危險,扭轉乾坤。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了使劉家打下天下,他嘔心瀝血,寫出一篇千古名作《出師表》。這種忠心耿耿的人才怎不叫人歎服!

我曾被趙雲的忠誠折服。我曾向遠眺望,想象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穿着金甲,在數以萬計的敵軍裏七進七出,只爲保住自己主公的孩子而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那該是多麼威武與決絕,那種危難關頭毫不猶豫的反應,更是證明了他的一片赤誠。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俗話說:“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呂布雖勇冠天下,可他有勇無謀,還盡幹一些賣主求榮的事。想那時,國賊董卓只用了一匹赤兔馬,就收得呂布前來歸降,而呂布竟殺死了自己的義父丁原。這正如張飛所罵:“三姓家奴”!

想當初,呂布其實是可以和劉備一起成就一番事業的。可是他驕傲自大,根本聽不進軍師陳宮的良言勸告,反而一再相信那些小人的讒言,最終被曹操活捉,身首異處。

再看諸葛亮,他才華橫溢、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有勇有謀的他最終幫助劉備成就帝業,他自己也當上了一國的'丞相。

《三國演義》中,周瑜不停地爲難諸葛亮,有一次讓他在十天內造十萬支羽箭,而諸葛亮憑着智慧,在三天內就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就是著名的“草船借箭”。面對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諸葛亮還上演了一出“空城記”,成功擊退強敵,憑的同樣是膽略和智慧,這正是呂布所欠缺的。

更重要的是,在劉備白帝城黯然去世後,諸葛亮並沒有像魏國的司馬氏那樣越位登頂,而是遵循先帝託孤遺囑,一心一意輔佐阿斗,先後六出祁山,北伐曹魏,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儘管最後未能如願,但他的一腔赤膽忠心,與日月同輝,永遠爲世人所景仰。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不能像呂布那樣自以爲是、目空一切,意志軟弱、見異思遷。要多學學諸葛亮,胸懷遠大理想,凡事都能動腦子,有勇有謀,做好每件事,走好人生每一步。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陶盡英雄。是非工作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每當學生聽到這首作品關於我國三國的千古名句,我就會自己想起作爲四大傳統名著中的《三國曆史演義》。

所謂“三國演義”,就是要突出“義”字,尤其是劉備這個大人物,他的意思,是衆所周知的。

關羽沒能打敗孫權,就把荊州交給了麥城,但孫權繼續圍攻麥城,俘虜了關羽,冷血地絞死了他,無休止地折磨他。就在這個故事要傳到劉備耳朵裏的時候,張飛被他的黨羽殺死了。這兩件事都激怒了劉備,他率領七十五萬大軍向東吳進軍,在那裏與吳軍戰死,但那一天沒有到來,結果是失敗。由於軍隊損失慘重,無法爲弟弟報仇,他患上抑鬱症,死於白帝城。這一代的`英雄如此“死”的組合。它深深地打動了我。在日常生活中,我下定決心要做一個“正義”這個詞,做一個重視感情,重視正義的人!

我也想學學趙的勇敢。我通常,有些脆弱,老流淚,根本無法做到,“男兒有淚不輕彈”。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他能成爲一個真正的紳士。

還有我們不得自己不學沒有諸葛亮的“智”,諸葛亮七擒孟獲,與司馬儀鬥志鬥勇,上演了空城計、暗渡陳倉、減兵增竈……司馬儀到諸葛亮死還以爲是計,害怕學生上當。可我現在就在不斷學習中還老犯一些其他小毛病,數字抄錯,計算方法錯誤,審題不仔細分析等等,做不到他們遇事能夠沉着以及冷靜,是個十足的“馬大哈”,根本問題不能真正做到一個十全十美,而他卻可以。

讀這本書,我得到了很多靈感,希望下一次讀“三國演義”可以有另一番滋味。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我非常喜歡看《三國演義》,這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

《空城計》中講述到:不料曹真出師不利,軍師王朗被諸葛亮陣前罵死,諸葛亮大獲全勝。諸葛亮寫了一封信,諸葛亮說司馬懿足智多謀,心懷大志。孟達聽諸葛亮說的,把徐晃射死。諸葛亮分撥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搬運糧草,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向西城蜂擁而來!衆官聽見這個消息,大驚失色。

神威能奮武,儒雅更知文。《三國演義》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戰爭殘酷,統治者的爾虞我詐,將土們的`赤膽忠心,

關羽,他忠貞守義,赤城勇錳,他是正義的化身,他是我們心中威風凜寨的武神。有一次,我看到有人在欺負小狗,我對那個人叫道:“不能欺負小狗。”那人聽見我的叫聲撒腿就跑。看着他跑走的背影,我急忙跑過去看小狗,它不停地向我搖擺着尾巴,似乎在感謝我的“救命之恩”。我摸了摸小狗的頭,非常開心地說:“我也可以像關羽一樣了,做一個見義勇爲的人。”

還有一次,我在吃完飯後,我把吃完的剩飯打包回家,走着走着,我忽然看見一隻皮包骨的流浪狗,它嗅到我拿剩飯殘羹的味道,立馬就朝我跑過來了。我嚇得飛奔起來,可沒跑了多久,那條流浪狗把我逼到了死衚衕,眼看就要成爲那狗的美餐了。我突然間心生妙計:把我手中打包的剩飯扔給那條狗吃,它就不追我了。果不其然,它真的正在美滋滋地吃着那些食物,我也脫離了險境。

從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凡事不慌不忙,機智地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在我讀過的衆多名著中,《三國演義》是最讓我感慨萬千的一冊書。從黃巾起義到一統三國,歷經了多少震撼人心的傳奇經典。

翻動書頁,眼前便浮現出曹操氣吞山河、劉備三顧茅廬、孫權胸懷大志、最後三國鼎立的生動場景。其中,最令我難忘的是蜀吳聯盟北伐曹軍,黃蓋僅率三十條船,用火攻殲滅曹操三十萬大軍,取得了以少勝多、以智取勝的典範。

烽火亂世時代,確實英雄輩出。以賣草鞋起家的劉備,用眼淚與誠意換取天下、獨霸蜀國;被後世稱爲奸雄的曹操,憑謀略與霸氣馳騁江湖、傲立魏國;志存高遠的孫權,以內斂與智慧掠奪城池、創立吳國,三國鼎立局勢成也。

三國人物中,我最敬佩的便是臥龍諸葛,他舌戰羣儒、火燒連營、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成爲了智慧的象徵。然而,雖說他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書中提到的空城計、借東風只是後人神話而已。

當然,《三國演義》中那些識時務、避鋒芒、等時機的人更是時代的.俊傑、最大的贏家!司馬懿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而不被大家看好的劉禪其實也是大智若愚、聰明絕頂的人物,只可惜他的時運不佳罷了。

《三國演義》以獨特的筆觸刻畫了一個又一個鮮活人物,講述了一段又一段動人的故事,它在承載歷史的同時,也使讀者們產生共鳴、泛起思索,使大家忍不住讀之再讀。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書,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這句話啓迪我們要多讀書。讀書就要多讀書,讀好書,這樣知識才能更加地廣泛。

在這個暑假中,我再一次閱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雖然我已經看了許多遍,但是每次看完後的收穫都有所不同。

《三國演義》是一部演義小說,也是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明朝人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主要講述了吳、魏、蜀三國相爭的故事。

劉、關、張、兄弟三人在桃園結義後,因打黃巾軍有功,從此手下有了兵馬,緊接着由於種種原因被迫辭官,開始了流浪生活。後來,董卓渡過黃河,想利用漢獻帝劉協來一統天下,可最終以失敗告終,反被呂布、貂蟬和司徒王允連手所殺……,正是由於這些磨練經歷,劉備、曹操、孫權才得以三分天下。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穩坐江東。劉備原來只是一個賣草蓆、編草鞋的年輕人,白手起家,何以能在強敵環伺中建立蜀漢政權的呢?首先他能禮賢下士,招攬了龐統等謀臣,尤其是三顧茅廬,請出了天下無雙的諸葛孔明;其次是知人善任,桃園三結義,又陸續得到趙雲、馬超,魏延等猛將。但是,我認爲劉備之所以取得事業的成功,更在於和關羽、張飛三結義後,他刷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要的`不僅僅是改變自己窮困的生活,而是興復漢室,爲老百姓謀平安打天下。儘管在追尋理想的過程中,劉備也屢遭挫折,他曾寄人籬下,也曾落荒而逃,但他百折不撓,屢敗屢戰,最後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夢想,建立了蜀國。

你們看,連古人都懂得在自己的人生目標道路上堅持不懈地奮鬥,更何況我們呢?我們也只要具有劉備這種百折不屈、持之以恆的精神,那麼任何艱難困苦都阻擋不了我們前進的腳步。因爲有志者,事竟成。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今天,我讀了一本很有名的書,它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你們知道嗎?對了,就是《三國演義》它是羅貫中寫的,主要是講蜀,魏,吳三國的激戰。這個故事先是由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而開始,先是由張角帶領黃巾軍打,打了勝仗。然後劉、關、張三人又去和呂布大戰,呂布最終招架不住,掉轉馬頭而逃,關羽國五關斬六將,先後過了東嶺關,洛陽,氾水關,最終感動了諸葛亮,終於答應來輔助劉備。

有一次諸葛亮和周瑜一齊出計,還把曹操的船燒了,這是在赤壁大戰時,張飛戰馬超,那時張飛和馬超戰了以百多回合,不分輸贏,還是諸葛亮用計勸降馬超。最後劉備曹操孫權都死了,蜀魏吳三國歸晉。

當我拿到這本書之後非常興奮,一打開就開始看,一開始看的很快,一個字也不掉,看完一章又一章忠於看第十章,我喜愛的三國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功不可沒,只可惜關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務正業,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手下兩名小將刺殺,還陪上了黃忠、劉備和蜀國七十五萬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相反,魏國名將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辱罵置之不理,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爲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用樂觀的態度去戰勝它,如果意氣用事,後果將不堪設想。我看着看着,不知不覺到了晚上,眼皮也就開始打架了,但我絕不放棄,一直看到第十九章,於是我合上書去睡覺了。

到了第二天我在拿起來看,發現有一篇我們在課上學的一章,異常興奮,看完之後,果然不賴,我又繼續看,才知道老師爲什麼讓我們看課外書,因爲看課外書對我們有好處,而且還可以加深書上的知識,所以我們讀書是必不可少的。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藉着寒假時間我又一次品讀了三國演義,收穫頗多。

《三國演義》是明清時代的一部斷代歷史小說,作者是羅貫中。這本書主要描寫了公元184年到230年間的歷史故事,起自黃巾軍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三國演義》里人物衆多,書中描述了昏庸的劉禪,無能之輩呂布、羣雄袁紹、袁術、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儲、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右的蔣幹,這部書主要塑造了三個人物:劉備、曹操、孫權。劉備性格仁慈,隨機應變,劉備愛才出了名,爲了諸葛亮他三顧茅廬,後來他便靠着諸葛亮和那一羣大將奪得了一片天地,皇叔的稱號和攜民渡江的事再加上他的武將豐功偉跡,使人民代代相傳。當曹操識破他英雄時他隨機應變騙過曹操。曹操奸詐,有謀略,機智。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但他也有寬大的胸襟,在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使劉備心驚膽戰,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他也有熱血,也曾愛國。他曾經行刺董卓,矯詔聚諸侯討伐董卓。他十分殘暴,因爲父親被殺大開殺戒使無數無辜百姓受到災害。孫權尤其相比則描寫較少,但不免可以看到他的雄才大略,從曹操與孫權大戰時不禁發自肺腑道:“生子當如孫仲謀。”不免看出他的威風和氣魄。後人蘇東坡也曾借劉備曹操來誇讚孫策。孫策能在三國是保衛自己的土地,奪回荊州。也突出他知人善用,敢於鬥爭。

輕輕合上這本《三國演義》,腦海中卻不時浮現出書中三國時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一幕幕。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很多書籍。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講述了漢朝與晉朝之間一段分裂的歷史,當時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想統一天下自己當皇帝,但最後誰也沒有成功,被統一歸於晉。我特別欣賞小說中的三個人物——關羽、張飛和曹操。

紅臉的關羽身高九尺,面如重棗,手持青龍偃月刀。他是個重感情、講義氣的人。當初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後來曹操將三兄弟殺散。關羽沒辦法,投降於漢朝。曹操一直想收降關羽,但關羽並未投降,而是千里走單騎尋找到了大哥劉備和三弟張飛。

黑臉的'張飛身高八尺,燕頜虎鬚,聲音如雷,氣如奔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非常有勇氣。在討伐董卓的時候,敢於和天下第一勇將呂布對陣;在當陽橋上,面對百萬曹軍,他大喝一聲,橋樑斷了,水也倒流了。我很欽佩他這種氣魄。

舞臺上的曹操是白臉,代表着奸詐。其實他並不奸詐,開始他是爲了漢王朝行刺董卓,雖然沒能成功,但他發表討伐董卓的檄文,並聚集了天下十八鎮諸候征討董卓。在他擔任丞相之後,統一了北方,更想統一中國,可是“挾天子以令諸候”的做法被人稱爲“漢賊”。我覺得他是個有功也有過的人物。

我認爲《三國演義》是一本很值得讀的書,書中的人物各有特色,故事情節更是精彩紛呈,如草船借箭,赤壁大戰,水淹七軍等。同學們,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是不是覺得《三國演義》很有意思呢?有時間一定要讀一讀哦!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金戈鐵馬,傲氣縱橫,《三國演義》也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裏面的英雄人物一個個都仗義凜然,他們從不拋棄戰友,從不唯利是圖,也從不貪財打人。

這本厚實的書裏面,我認爲最具特色的.就是——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話說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政府昏庸無能,劉備是皇室宗親,卻流落街頭,賣起草鞋來。碰巧有一天,劉備邊賣草鞋邊嘆氣,就有一個身高八尺,豹頭環眼的壯漢走了過來,劉備忙問其身世處境來,兩人話很投機,便到了一家小酒館,邊喝酒邊聊起天來。

劉備一直想造福百姓,打倒昏庸的政府。這位壯漢叫張飛,此人也有些許這樣的想法,正聊着天,又走進來一個身高九尺,面如紅棗的壯漢,一雙丹鳳眼,臥蠶眉,一看就不是平常人。劉備趕忙起身,邀請他一同來聊天。正巧,這人也有精忠報國,掃黑除惡的志向,三人邊聊邊喝,甚是暢快。在這個世界上,能認識知己的概率真的很低,他們三人便決定到張飛的桃園裏結拜成生死兄弟,焚香禮拜,對天發誓,三人又按照年齡歲數認了兄弟,劉備最大,就成爲了大哥,關羽第二,張飛則是小弟。

結拜過後,這三人又開始爲錢財糧食馬匹武器發愁了,說來也怪,正當他們發愁之際,就有兩位富人很贊同他們的志向,主動送給他們許多馬匹金銀與上等鐵。張飛立馬就叫人打造了兵器——劉備打造了雙股寶劍,關羽造了一把青龍偃月刀,張飛則造了一杆丈八蛇矛,三人又各制了自己的盔甲,踏上了新的征程!

他們一路過關斬將,結識了許多英雄豪傑,不過結局卻很悲慘,他們並沒有成功復興漢室,又一個新的朝代隨之誕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