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百年孤獨讀後感14篇(精)

本文已影響 3.42W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百年孤獨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百年孤獨讀後感14篇(精)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

孤獨是很多人都害怕的,何況是百年孤獨。出於對書中內容的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書。看完這本書後,感慨頗深,如果有時間,建議大家也可以看看,接下來寫寫我的個人感受。

其實這本書,我一共看了三遍,才慢慢的理清其中的故事關係及人物關係,也從中感悟到了很多的東西。作者採用的是倒敘的描寫方式,從未來的角度回憶過去。其實,每種書不管是採用什麼樣的寫作方式,只要我們認真的投入,我相信也是一定可以真正的感受到作者的所思所想。《百年的孤獨》這是本書是有實際的.創作背景的,哥倫比亞爆發的內戰,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的殘忍,及民衆的盲目,作者通過寫家族之間彼此沒有溝通,沒有信任,整個家族充斥着孤獨的精神,在作者的筆墨下,一個個人物性格鮮明。

《百年的孤獨》顯然是作者對當時所處環境的一種感受的描寫,他希望整個國家是團結的、美好的、和諧相處的,在作者的眼裏,其實所謂的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的孤獨》通過對一個家族的興衰史進行描述,從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的過程。這本書描寫了一個家族的七代人,馬貢多文明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他們夫妻倆想要與外界相連,於是想要開闢一條通往外界文明之路,遺憾的是他卻被綁在了樹上,幾十年後他死在了那顆樹上,馬貢多文明也一同死去。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於是,書中結尾是:那個長豬尾巴的男孩,也就是布恩迪亞家族的第七代繼承人,他剛出生就被一羣螞蟻吃掉。

整本書讀下來,再結合作者的創作背景,可以發現作者的良苦用心,雖然書中的內容是虛構的,但是書中的史實是真實的,作者的內心希望國家和平,人民羣衆可以團結起來,沒有鬥爭。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2

那一年我十八歲,或許是在某個炎熱的午後、無精打采的遊走在書架之間,漫無目的得與她巧合相遇,從而發現了這本在這之後改變了我讀書習慣的書。

人生而孤獨。從呱呱墜地到抱憾而終,沒有人能陪你走過全部的旅程。在孤獨中分享孤獨,感受孤獨,迴歸孤獨。烏爾蘇拉積極融入生活,奧雷里亞諾上校不斷反覆熔鑄小金魚,阿瑪蘭妲織了又拆,拆了又織不停做壽衣,庇拉爾·特爾內拉在與不同男人的糾纏中麻醉自己……布恩迪亞家族的每一個成員就這樣無休止地在孤獨中掙扎,既想逃脫,又想保持這種孤獨的姿態。如同克爾愷郭爾所說:“當恐懼害怕他自己時,他就同恐懼對象保持着一種詭譎地關係。他的目光就再也離不開這個對象,而且,他也不願意離開,因爲,當某一個人想把目光從那個對象上挪開時,他就會感到後悔……”正所謂:“百年孤獨”。

或許越好的書越值得反覆閱讀。初讀這本書有些枯燥,完全雷同的姓名,無數的倒敘、插敘讓我倍感頭疼。好幾次已經讀至一半,又翻到第一頁重新再讀。第n遍的時候,當我將情節全部理順,我上網查閱了相關資料,對《百年孤獨》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進行了瞭解,於是,我被深深地震憾了。

一部繁雜龐大的百年家族史,一部脈絡清晰的地方興衰史。在時間的洪流中,個人在大背景的起伏中顯得那樣無力。羸弱嬌小的被奪去生命,孤獨執着着的留下悲傷的痕跡。無端去世的雷梅黛絲的蘿莉像被作爲祖母的.形象保存,到最後仍然在咬手指的雷貝卡執着的不肯死去。經歷奪走3000人生命騷亂的阿卡迪奧得不到任何人的相信。他們都是人羣的異子,孤獨的極端。

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一旦遇到悲涼的心境就需要有人出來安慰,因爲你體會不到他的孤獨,你那善意的勸解反而更加刺痛他孤獨的感傷,使他倍感孤獨,適宜的離開也 是一種默默的關懷。也許他需要一首悲傷的樂曲,也許他需要一段文字,他需要的無非就是將他的孤獨表達出來的藝術,而這期間只有他自己明白。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3

生命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原來終究,都需要用寂寞來償還。

《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百年的坎坷歷程。孤獨的宿命圍繞着這個家族,一代代相同的名字彷彿預示着他們將有相同的命運。一是死於非命,二是陷入不能自拔的孤獨中退化。他們也曾試圖用他們的方式突破獨孤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動總是歸於挫敗的沮喪。對他們來說孤獨彷彿是一種神祕的命運,難以抗拒。“終點將回到起點,讓人感覺到巨大的蒼涼與悲哀。”越文明,越孤獨。

在當今社會大染缸中,有多少人被染黑了心,染紅了眼。我們逐漸開始懂得隨大流,開始應社會的需求的需要,逐漸開始盲目的去迎合他人,慢慢的失去自我。我們在這個社交圈中我們害怕孤立,畏懼孤獨,也漸漸喪失自我。社會中,更多在喧鬧之後離散不再聚首,煙花散盡後獨仰冷寂星空。人在這個社會中我們應學會享受孤獨,有自己的獨立的認知和思考。

在芸芸衆生中,敢於與世隔絕,獨善其身,任周圍他人的鬧騰,你卻不關心冷落孤寂,像一朵花在荒涼沙漠中,不願向着微風吐馨。只有學會忍受孤獨,思想才能更加獨立,才能在這個嘈雜的世界中,不隨波逐流。記得宮崎駿說過“生命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能隨波逐流。”

與世隔絕的背後是更獨立的與時俱進,而不是僅僅活在自己的世界。無聊者自厭,寂寞者自憐,孤獨者自足。孤獨與無聊,寂寞是不同的,孤獨是拔於流俗的清醒思考,是難得的自我反省與觀察他人的契機。人生自有路,不懼險與獨。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只能把理想寄託與自己精神世界,默默的承受着一切,百年孤獨就像是宣泄的世界的'模特。就像書本中的烏蘇拉爾,她孤獨了一生,卻堅強了一生,她看遍了子孫三代榮辱興衰,明白世事變化,卻從未忘記自己的本心,堅持着自己的尊嚴與規矩,她從未庸俗過,從未像家裏強壯的男人妥協過,沒有像新事物的變化低頭過,她的生命,滿是花海。

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的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於生命一隅。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4

最近讀了一本書《百年孤獨》,第一次看這本書,立刻被書名和各種複雜的人物,以及莫名其妙思緒所吸引。孤獨構成了這本書和所有人物的基本格調。整個布恩迪亞的家族呢,都是不太會表達情感的人,他們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天不與人說話,有的爲做一個目標瘋狂的去做,並不考慮彼此的感受。他們漸漸的使整個家族與世界隔絕,瘋狂的導致家族的一個人綁在樹上,最後被螞蟻吃掉。這種冷漠孤獨的狀態讓人心酸。讓你會爲之沉思,他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

我們生活在現代的都市裏,每天都是繁華熱鬧,但在繁華熱鬧之後還是感到一絲難以抗拒的孤獨。雖然網絡充實了我們的生活,但我們每天在重複的模式中找不到真實的自己。唯有自己在安靜的角落裏,靜靜的看書的時候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樂趣。我對家族的一個女性——烏爾蘇拉印象非常深刻,她爲了與孤獨對抗做了許多努力,但孩子們卻依舊走向孤獨的深淵,投入孤獨那冰冷無情的懷抱。最後她仍然無法戰勝這種孤獨,她的堅強使我震驚,家族中每一個人都被孤獨包圍着。慢慢的走向一個孤獨的懷抱,可她並沒有放棄,直到她死亡,她也沒有放棄,她要把家人從孤獨中喚醒,幫助家人擺脫孤獨的懷抱。家族中的其他女性也慢慢走向孤獨,只有她一直保持着樂觀堅強的信念,而不被捲入這混亂的迷失生活當中,她沒有迷失方向,她找到了自己並堅定的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們生活在充滿陽光和誘惑的時代裏,我們每個人都被各種各樣的誘惑包圍着。但真正能不被誘惑的.人又有幾個呢?突然感覺能不被誘惑的人,有多麼強大的內心力量。也被烏爾蘇拉抵抗孤獨的決心勇敢而感到榮耀,烏爾蘇拉從不退縮,在惡劣的環境下自強不息,活出波瀾壯闊的一生。由衷的佩服她,學習她頑強向命運抵抗,終於活出自己的燦爛。

《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筆下的充滿着神話和幻想的一部經典的作品。這本書雖然有點難懂。但讀起來會讓人回味無窮。非常喜歡裏面一段經典的語句是: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希望你讀到這本書能給你帶來不一樣的感覺。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5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這是我在讀完《百年孤獨》後的感受。《百年孤獨》被譽爲“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是哥倫比亞作家,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作品。

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不斷重複,布恩迪亞家族的人無論消極又或是積極都無法擺脫孤獨。在這個可怕的循環中,能看到布恩迪亞家族所代表的拉丁美洲近百年的歷史,以及這塊大陸上人民獨特的生活狀態。

在整個故事中,布恩迪亞經歷了從純樸的鄉村生活到戰爭、革命,接着殖民入侵的西方思潮的衝擊,最後,一切歸結於平靜的絕望,正是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和社會現實的再現。在初看這本書的時候,你會產生人物已經死去,卻又復活的錯覺,這正是因爲故事主人公常常採用相同的姓名,而作者正是通過不斷重複的姓名與七代人的複雜關係來加深整篇小說的魔幻孤獨色彩。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這是我讀《百年孤獨》中最爲喜歡的一句話,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纔會想清楚,或許欣慰,又或許會很,但一切都無法重來。人活在世人總需要一種精神寄託,而布恩迪亞家族卻始終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義,他們害怕自己陷入孤獨中,而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獨,但他們生存卻又離不開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興起需要一位合格進去的領導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說的結局在奧雷良諾·布恩迪亞譯完羊皮紙手稿的最後瞬間,布恩迪亞家族連同小鎮馬貢多消失在一陣颶風中。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的結尾寫到“羊皮紙手稿所記載着的一切將永遠不會重現,遭受百年孤獨的家族註定不會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現。”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情是壓抑的,這本書幾乎全部是孤獨和頹廢,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這個家族的孤獨和頹廢。在這個家族中親人之間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麼而克斯所謂的“孤獨的含義”,孤獨就是不團結。

《百年孤獨》對於現在仍然有警醒的作用,事實上,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份自己的孤獨。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6

在高中的時候就接觸到《百年孤獨》這本書裏面的一個章節,當時泛讀了一遍,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特別的。四年後,經歷了一些世事兒,越發喜歡這本書了,就覺得這個書名都那麼富有哲理。完整的看完這本書是在大三參加夏令營的那個暑假裏。

重複的名字,不同的孤獨演繹出一場波瀾壯闊的孤獨史,更準確的說折射出民族的辛酸史。一百年的歲月,7代人的故事在馬貢多重複更迭,到最後卻沒有留下半點痕跡。

拉丁美洲民族擺脫不了歷史因襲的圓周率,走了一圈,又回到了起點。就像中國近代一樣,充滿了心酸血淚。但有些不同的是,中國近代的的國民是麻木,是魯迅筆下的看客;而拉丁美洲國民是孤獨,一個人把自己束縛在自己的世界裏,任其自生自滅也不願意相互交流。中國麻木的國民似乎還可以找到一羣“志同道合”的人,當侵略者的屠刀舉行同胞的時候,有的還可以不約而同的爆發出笑聲。

布恩迪亞家族他們臉上那種一望便知的`特有的孤獨神情是那個時代民族的符號,馬爾克斯入木三分刻畫出時代的悲哀。在這場波瀾壯闊恢弘的史詩中,你彷彿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他們的孤獨,彷彿你就生活在馬貢多小鎮上,目睹了一切事物的發生。我們急切的想探知羊皮卷的祕密,就當羊皮卷破解時,我們呼吸急促,揭露謎底的那一刻總是動人心絃。然而,當羊皮卷什麼的面紗被揭開之時,布恩迪亞家族最後一代人被拖進了蟻穴,馬貢多也在沙暴中消亡。

在我看過的作品中,沒有哪一本給我如此的震撼。《百年孤獨》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孤獨的本質含義,跟讓我看到了拉丁美洲悲催歷史的根源。一場心靈的旅行讓我與現實脫開又迴歸現實,審視着這個世界。現代人的孤獨感有來自與何處?人類越來越瞭解外太空,卻不知道自己的鄰居是誰。人類在喧囂中恣意暢歡,卻在也是人靜時不覺得感到空虛。科技帶給了我們財富,也帶給我們孤獨。

人類何時會逃脫孤獨的枷鎖呢?或許科技的發展,人類用於不會了。只會越陷越深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7

在現今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疏遠,但其實在以前大部分的人都是和平相處、樂於助人的,只是因爲現在的時代變了,一些網絡的便利讓人以人的接觸少了,壞人本是小部分的,經過網絡傳播讓人們認爲大部分的人都是壞人,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也就變成了冷漠,這在《百年孤獨》這本書中很好的體現了出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2014,哥倫比亞作家,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人物,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加西亞·馬爾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與現實的巧妙結合,以此來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審視人生和世界,創造了一部風雲變幻的哥倫比亞和整個南美大陸的神話般的歷史。

這本書主要講了布恩迪亞家族的故事和馬共多鎮的故事,在文中我們可以知道布恩迪亞家族有七代人,每一個人與其他親戚之間的關係都混亂不已,就連自己的家人間關係也十分混亂,不管是父母、父子、姐弟等親人間都十分的冷漠,沒有感情,所以人人孤獨終老,孤獨百年。

讀完這本書,我們會爲他們嘆息,對他們那恐怖的慾望,愚蠢、自私而感慨,他們中不缺少聰明的人,不缺少有創造力的人,也不缺少堅持不懈的人,但他們都在路中失敗了,有的迷了路喪失了初心,有的`對自己的夢想產生了懷疑,自己放棄了,這一出出事件,就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悲劇。

文中作者把人性的罪惡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在這一本書中,作者完全沒有刻畫哪怕是一個的“好”人,對我們現在一些思想比較幼稚,認爲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的人帶來內心的感觸,幫助他們更好地認清現實,同時也告誡我們一個人可悲起來到底有多可憐,是一部活生生的反面教材,這樣我們更加堅信我們國家千百年來的制勝法則:團結就是力量!正是這一條法則,我們國家解放到發展再到戰勝新冠疫情和天災,沒有對比就不知道優劣,我想我們也會通過這一本書知道自己該以何種態度與他人相處。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8

第一次讀哥倫比亞作品。剛讀沒幾頁。

想必名著之所以能經受時間的考驗,定有它的閃光點。浮光掠影也罷,仔細研讀也罷。能有這許多的優秀作品可讀,總是幸福的感覺。

<<百年孤獨>>看的真的是艱難哦,如果是以前早扔一邊不讀了,但現在總想清楚它之所以能成爲名著的閃光點。

初讀感覺是人物衆多,無主角與次角之分。帶點神祕與愚昧。現在也沒讀出作者想說什麼問題。我也太笨了哦

<<百年孤獨>>。加西來。馬爾克斯用18年時間創作了這部小說,由此也可以看出這本書的精細之處。

這本書讀起來總有種模糊的感覺。時時交雜着幻想,宗教,神話,傳說等等。人名的重複也讓讀起來有如雲山霧罩。

全文的格調是深沉的喑啞的'基調。讓人深思生與死過程的繁瑣。

文中人物並無鮮明的主次之分。因爲每個人都是這部歷史特定時刻的主角。

僅以我看後的感觀,烏蘇拉。伊瓜朗是這百年曆史長河的見證人。她與她的後代共七代人的歷史是由她恐怖的生有小豬尾巴的家族史開始,到最後生出小豬尾巴的最後一位奧雷良諾被螞蟻侵食。

她是位性格堅強的女性。無論在家族原始時期辛苦勞作,到家族興盛之時的高山遠矚及至家族頹廢之時仍在苦苦掙扎。 她的生命是頑強漫長的。

她身上的母性光輝也是那麼的奪目。

她孕育了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在他不屈不擾的武裝起義之時,始終作他堅強後盾。

在上校對戰爭最狂熱之時的瘋狂舉動,又時時的想勸導他麻木敏感的神經,併爲他感到痛苦。

在上校對戰爭厭倦時,亮出了她母親的胸懷關心他,讓他四處遊走的心迴歸了家。

如果說男人在攪動歷史,那麼他們身後的女人是柔韌的聯繫歷史。

烏蘇拉的簡單勤勞和菲南達的理想化貴族化持家都是在家這方寸之地。然而她們不但使家族的生命力得以繁衍,而且也是家族歷史的主心骨。

這本書看下來真不輕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9

孤獨的力量是可怕的。書中描寫的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都在孤獨中死去,他們的經歷大致是相同的,在馬孔多這一片土地上,沒有進步,沒有創新,每天重複上演同樣的劇情,生活在那裏的居民註定是不快樂的。政客們的虛僞,統治者們的殘忍,民衆的盲從和愚昧,拉丁美洲的歷史是不斷重複着的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荷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孔多的繁榮。因爲馬孔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一條道路,把馬孔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接起來,他曾向妻子抱怨說道:“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

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地過日子。”可惜的'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顆大樹上,幾十年後纔在那棵樹上死去。荷塞死去了,連同馬孔多的文明。之後的幾代人,也重複上演着同樣的悲劇,導致馬孔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到最後整個馬孔多就被一陣來歷不明的風颳走了,從地球上消失了。

讀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是壓抑的,因爲整本書幾乎沒有向上的積極氣息,有的只是孤獨和頹廢。才發現自己是這麼地害怕孤獨,討厭孤獨。我們每天都生活再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裏,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於是我們開始反思,是不是節奏太快了?是不是步伐太倉促了?是不是該停下來,尋覓一份安靜,讓心靈歇歇腳?可是隻有停下來纔會發現,原來我們不停地往前趕纔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只有不停地創新,不斷地進步,我們纔會快樂。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颳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有什麼東西在我內心深處輕輕地爆炸了,一朵一朵小小的淡白色的雲朵炸開了,就像花朵不得不綻放一樣。我多麼希望,所

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未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0

拉丁美洲作家馬爾克斯的名字是和魔幻現實主義聯繫在一起的。而《百年孤獨》就是他展示其魔幻現實主義手法的代表作。讀過他這部作品的人都忘不了他極善用絢麗而無羈的想象構造出一個彷彿神話中的世界。

馬爾克斯幼年生活於哥倫比亞沿海小鎮。外祖母在夜間經常爲他講敘民間傳說和印第安人的神話。反映於創作之中,就是他那種“幻想而又不失真”的魔幻風格。

《百年孤獨》還是馬爾克斯採用外祖母那種“不動聲色的講着許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的方式進行創作的第一例。爲了這個漫長的“百年故事”,他想了十五年,而後因爲目睹一個老頭帶着一個小男孩去見識冰塊(那時候,馬戲團把冰塊當做稀罕寶貝來展覽)的場景而開始動筆,《百年孤獨》使他真正享受到寫作的快樂。而他往往十分重視小說的第一句話,因爲他認爲這決定着全書的風格、結構,甚至篇幅,故而《百年孤獨》開頭的這第一句話也同樣含有這種神祕的信息:“多年之後,面對槍決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人們爲此發明了一個新時態名詞“將來過去式”來爲之命名。馬爾克斯真正動筆寫作《百年孤獨》僅花了還不到兩年的時間,然而這之後他就引起了世界文壇的`一次“爆炸性”的事件,魔幻現實主義的“蘑菇雲”讓全世界的讀者爲之震撼不已,癡迷而吃驚。

《百年孤獨》中講敘的一切都具有令人不敢置信的奇妙效果,其中糅合着印第安人的傳統信念和意識,比如認爲人的死亡是因爲河水或石頭在召喚人的靈魂等等,以及阿拉伯的神話。在小說中,萬物有靈,人鬼共世,時空上則迂迴,迷離以表現人生的輪迴,他還相信預感和預示的作用,以此爲以後的故事發展埋下種種神祕的伏筆

《百年孤獨》被評論界贊爲“二十世紀用西班牙文寫作的最傑出的長篇小說之一”。其作者馬爾克斯獲得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爲拉美小說界的“掌門人”。

《百年孤獨》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文學最著名的代表作。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1

我不知道孤獨象徵着何物,也許是精神,也許是肉體。人類生而孤獨,死後靈魂也無法倖免。也許這個世界給予人類的唯一的一生務必揹負着的沉重的烙印,便是如影隨形的孤獨。從這一點上來看,無人不孤獨。肉體、外在與表面是停留在這個繁華熱鬧的世界,與無數人打着交道,生活在羣體中。靈魂、內在、卻是活在獨自、只有唯一的世界裏,精神是獨立於肉體而存在的,思想能與外界分享、交流,可靈魂務必得到獨立的思考才能得以更高層次的深化。

有時候身邊的人越多,與外界的溝通越多,得到的信息與反饋越多,就越能體會到內在世界精神的唯一與獨立。外表理解陽光,內心處以安靜、幽深的黑暗;外界流經時光歲月,內心的自我則得以一片凝固的永恆的時刻。在此間隙,肉體與表面光滑無損,思想與靈魂歷千錘經百鍊、在無數思考疑問中打磨淬火、最終到達片刻的成熟。

世間本無對錯,只有不一樣的明白與不一樣的見地。成熟與不成熟,界限十分模糊,無所謂何謂正確,不一樣的'人以不一樣的解釋獲得不一樣的支持。本無善惡,取人性命,報以惡果,若失去性命之人本就爲罪大惡極之人?殺人者無心、有心;失手、蓄謀,各樣狀況交錯,以何爲標準、準則?有信仰與有無信仰的人,生活方式也翻天覆地之變化,若以對方爲正確,豈不是殺人至於無形,否定了一個人的生命的唯一的好處,倒比扼殺了這人的性命更加殘忍。

學習有各種方法,以爲融會貫通最佳,並不需反覆詢問知識深淺。分數可衡量某個時期的付出,卻得不出此人品行、智慧的豐富程度,爲蟻羣所用,多中取少之時,才爲體現分數考試價值之時。知識永無止境,斷章取義、以小斷大、舍遠貪近、求分棄才需改善。

對待人生,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態度、人生觀與原則。

自認爲,溫婉的細涓長流的爲最愜意但是的生活方式。正是這種理想生活,簡單而又難得。書本,單人,細筆,空房獨處一下午。房外傾瀉陽光,房內靜聆閱書,感受文字的世界,享受獨處的快感。剎那間,能聽見平凡渺小的生命中,心靈的深處,身體裏,靈魂在亙古持久的孤獨中永恆的巨大的轟鳴。

我的生活態度,也便是獨立且無時無刻不在思考,無論是應對過去,此刻,或是未來。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2

約半年的時間,總算把《百年孤獨》第二遍結束了。雖說是第二遍,但仍覺得艱澀難懂。看完了全本,心裏異常的累,不知自己到底看懂了幾分。彷彿他們都在堅持着自己的理想,但是好像都未能堅持到底。

他們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都在堅持着所謂的理想。或許是因爲上帝不想讓人們過於幸福;所以,當上帝以無邊的美意創造了一切後,又會讓魔鬼所破壞,正如馬爾克斯所說的那樣,布恩迪亞家族經歷着這樣的一切:街上的女人會使人流血,家裏的女人會生下長豬尾巴的孩子,鬥雞會讓男人喪命、終身內疚,槍彈一沾手便會引發二十年的`戰爭,冒失的事業只會將人導向失落和瘋狂……當年邁的烏爾蘇拉走了,整個布恩迪亞家族也走向了衰老。梅爾基亞德斯,這個智慧與先進的代表雖然與布恩迪亞家族有着不解之緣,也影響了家族中重要的成員,他預知着一切,可是他也只能眼睜睜的看着大家死去,家族衰敗,爲什麼? 直到現在也沒能明白這一角色的作用,是在表現人類的無奈嗎?烏爾蘇拉算是這個家族的精神支柱吧?作爲馬孔多第一代的移民。布恩迪亞發現了馬孔多,他們在那落地生根,發展壯大,引進文明,但也隨之衰落,也帶來了戰爭,流血,瘟疫,或許這

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微縮的世界,歷經一切,還有人類特有的不安分的心。或許還應該說說奧雷里亞諾·布迪地亞上校,直至他死去,我也仍舊未讀懂他。我不懂阿瑪蘭坦-烏爾蘇拉爲什麼要回來,過着與馬孔多格格不入的生活,她是想改變他嗎?還是她也擁有者何她高祖母類似的精神力和意志力,但她始終不是烏爾蘇拉,所以她失敗了。最無法理解的應該是他們“變態”的愛情吧,我不知道是否這樣說恰當。布恩迪亞家族最後的愛情還是讓這個曾經輝煌但也孤獨了百年的家族結束了。正如那捲神祕的羊皮卷所預言:家族的第一個人被捆住樹上,最後一個人正被螞蟻吃掉。

或許我無法讀到書中更大的,更宏遠的意義,一本書,一百個人讀,會有這一百種理解。我只看到了他們極力想擁有者一些感情,可是他們未能作出相應的努力,或許他們是自私和冷漠的,或許我們也一樣,但是他們應該也一直在努力,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3

百年孤獨,是誰在孤獨中存活

"我所以爲的孤獨是什麼?我所以爲了孤獨到底而孤獨還是爲了孤獨,還是爲了孤獨而寂寞?″這是我看完《百年孤獨》後,所情不自禁發出的感慨。可我想應該有什麼人並不知道這一本世界名著,並不知道何爲″百年孤獨″。

而這本書講的正是一個家族,一個世紀,七代人的故事傳說:烏蘇拉爾,原書第一代男主人公的妻子。她大概是書中活的最久的人之一了。而我們正可以在她眼中,看到這個家族近百年的發展史。本一開始烏蘇拉爾只是一位盡職盡責的妻子。後來,他最關心孩子的母親。再後來,她是祖母,是曾祖母,是曾曾祖母……她總是在忙碌,忙碌照顧家人。誇張一點的說,她爲這個家族操勞了近百年。在漫長的時光後,她那青春容顏不再,她那幹練的'身手不再,她親手組織起來的熱鬧的宴會不再……歲月悄悄在他生命活力之後,又悄悄地收了回去,可烏蘇拉爾仍想爲這個家族無私奉獻。她不想讓別人麻煩,不想讓別人知道自己已經雙目失明,已經到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時候。到了最後的最後,烏蘇拉爾成爲了曾曾曾孫兒的"大玩偶″,他們把蜥蜴等東西放在她身上做裝扮。她的背上一度被發現趴滿了水蛭……那個她操勞了大半輩子的百年家族啊,終於落下了帷幕。沒有人詢問過他的故事傳說,沒有人知道他的理想,沒有人,沒有人在意過她的感受,好像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然而,烏蘇拉爾一生並不是小說的主線,家族最後一人被螞蟻拖走,那個熱鬧的孤獨的家才最終消逝光茫。

也許吧,也許我只能用書中的一句話來總結她的一生吧:“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將需要用寂寞償還,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的旅行,一個人的成熟,不是你多善於和人交際,而是學會孤獨和平相處,孤單之前是迷茫,孤獨過後便是成長。”

百年孤獨讀後感 篇14

《百年孤獨》是我非常喜歡的的一本外國小說,從捧起這本書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深深地被其語言的魔力所吸引——“多年以後,奧雷里亞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正是這別具一格的開頭方式吸引我好好的把這本書看下去,從而獲得了一次美妙的閱讀體驗。

《百年孤獨》的作者是哥倫比亞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中的代表作,也是唯一一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洲文學作品。《百年孤獨》描寫了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命運和小鎮馬孔多的興盛到衰敗覆滅。馬孔多是哥倫比亞農村的縮影,也是整個拉丁美洲的縮影。

從布恩蒂亞家族的第一代人來到馬孔多,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將家族發揚光大,最終還是難逃衰敗的命運。布恩蒂亞家族的最後一人,長着豬尾巴男嬰被螞蟻吃掉,布恩蒂亞家族徹底消失在世界上。布恩蒂亞家族的每一位成員都是孤獨的,他們各自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儘管他們的心靈備受孤獨的折磨,但他們內心深處同時又享受着孤獨。孤獨讓家族的'成員之間缺乏了溝通,關係變得冷漠而僵硬,一個無法同心協力的家族註定會走向滅亡。

孤獨是什麼?是羞於啓齒的祕密?是不願告知別人的想法?還是自己都不知道究竟是什麼卻又享受其中的一種狀態?孤獨是永遠也無法消除的,也永遠無法窺探到底的,它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與我們的靈魂纏繞在一起。

“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一去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每個人的孤獨只有他自己能懂,其他人無法體會更無法真正明白。

雖然孤獨無法避免,但我們無需擔憂,我們要做的就是多與人交流,走出自己的世界這個小小的空間,孤獨便不再孤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