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優)讀《邊城》有感

本文已影響 1.34W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邊城》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優)讀《邊城》有感

讀《邊城》有感1

沈從文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邊城》就是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邊城》是一部融寫實、紀夢、象徵於一體的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作爲爲背景,用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在我看來,《邊城》是一部充滿愛與美的文學作品,不僅有自然環境美的.描繪,也有對人情美的歌頌。《邊城》中的人物勤勞善良,純樸可愛,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淳樸自然的。

翠翠和自己的爺爺相相依爲命,日子過得清靜安寧。爺爺一輩子以擺渡爲生。他敦厚朴實,恪盡本分,爲了讓過渡人能趕回家吃晚飯,在渡船上忙個不停。雖然辛苦而忙碌,但他從來都不收取過往客人的一絲錢財,如果有些人硬要給,他就拿這些錢去買茶葉,放在船上供來往客人飲用。主人公翠翠是一個迷人的形象,是全書之魂。這個湘西少女,是渡船老人的外孫女,長期生活在山水間、渡船上,青山綠水與古樸的環境造就了翠翠清澈透明的性格,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祖孫倆在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邊、小船上、白塔下相依爲命。一不貪財,二不羨貴,三不嫌貧,四不偷懶,願守清貧,甘於助人,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德——勤勞、善良、淡泊。

除此之外,這裏的每一個人都質樸且善良,雖有貧富之差別,但在人格上卻人人平等,不管誰家遇到事,總會有鄉鄰主動熱情提供幫助。如鄉鄰們對於獨自帶大孫女翠翠的老船伕的回報方式也很淳樸,文中這麼寫到:那些受過老船伕幫助的鄉鄰都會以各種方式表達自身謝意,有賣肉的不肯收肉錢,有商販們送他糉子,還有送棗子、硬塞錢的......在這裏,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與人爲善,誰都不願佔他人半點好處,並願意傾自身所有去善待他人,這種和諧友善的鄉鄰關係超越了階級限制,與金錢無關,是人性本真善良的最真切體現。

再來看看船總順順,他喜愛結交朋友、濟人之急,身上還全無商人之貪婪與狡詐。他仗義疏財、豪爽慷慨,對於對其有所求的人定會傾盡全力鼎力相助。讀後感他非常有錢,但是從來都不仗勢欺人,而且還是一個公正廉明、慷慨大方、救災恤患的正義人士,被鄉親們所敬仰。作爲當地德高望重的人。船總順順他對兒子的行爲有嚴格的要求,從不嬌生慣養。所以,天保與儺送也練得身體結實,和氣親人,不驕不惰,與父親一樣受人尊重。父子之間的關係如同朋友,和諧、平等,演繹着邊城人特有的人世真情。

讀《邊城》,我們能感受的不僅僅是文字之美,更能感受到人性之美和人情之美。我認爲: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一座邊城,在如今這個喧囂浮躁急功近利的社會中,我們有必要堅守心裏的那座“邊城”,靜賞內心的風景,保留對真善美的執着追求。

讀《邊城》有感2

你燃燒,我陪你焚成灰燼。你熄滅,我陪你低落塵埃。你出生,我陪你徒步人海。你沉默,我陪你一言不發,你歡笑,我陪你山呼海嘯。你衰老,我陪你滿目瘡痍。你逃避,我陪你隱入夜晚。你離開,我只能等待。 ——題記

有時候,愛不需驚天動地,也不必海誓山盟,或只需如山間清爽的風,如古城溫暖的光,從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書房。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生死相許,亦可如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相忘於彼此的兩個世界,互不相擾。所謂相愛一場,不過是心心相印,彼此相知相守罷了。

翠翠與儺送的愛情也莫過於此吧!翠翠在如此燈火通明的一個夜晚,邂逅了儺送。那時候的她,是否想過她與儺送之間會發生這麼多的事情?也許沒有吧。他們一步步走到的最後,也許並非他們所想,可又能怎樣?

翠翠是個率真的女孩,她不願欺騙任何人,坦然的拒絕了天寶,這是她對愛情的堅貞;天寶爲了愛情,也爲了親情,毅然選擇了放棄,這是他的深明大義;而儺送勇敢的追求自己的愛情,這又是他的'勇敢光明,他們誰又有錯呢?人生若只如初見,該多好啊!

走到最後,有人認爲這是一個悲劇,可這不是最好的結局麼?因爲翠翠和儺送之間的隔閡太多了:天寶和祖父的死,儺送的誤會……都將他倆越推越遠。既然儺送選擇離開,就一定有他的道理。儺送的離開,是對哥哥的思念,亦是對這段感情最大的負責。而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中,翠翠也用等待詮釋着她對儺送深深的愛。“相遇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也許就是他兩人的愛情最好的結局吧。有些時候,愛不一定要牢牢抓住彼此的手,而是隻要你好,我就願意放你走。縱使千年萬年,我也等你。

也許會有那麼一天,二人重新相遇在那斑駁的渡船上,重新認識,重頭來過。

願茫茫人海中的你們,能夠憑藉彼此的味道找到彼此,或等待,或相愛。

老師評點:說實話,作者不是我教過的最有才情的孩子,初一時所寫的作文幾乎沒有可圈點的,經過兩年的努力,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文筆的有了很大的進步,特別是這篇文章,清晰地展示了作者對翠翠愛情的理解,文字中昂揚着人生的樂觀,這就是文化對我們真正的薰陶,閱讀讓人成長,她是真的走進了書中。

有人會說,小孩子,懂什麼愛與情。甚至談“情”色變,我想我們的愛情觀,除了從父母身上,更多的就是從書中學到。中國的孩子,往往要從18歲到25歲的7年間完成戀愛到家庭的模式,過了這個年齡就會被催、逼,如果孩子不能從家庭、書中學到些什麼,他們用什麼標準去找到人生的另一半。

讀《邊城》有感3

我無法深刻理解它的象徵,只感受到了沈先生的作品中所瀰漫出的沁人心脾的泥土味道;所營造出的清靜舒暢的生活空間;所散發出的淳樸赤誠的風味人情……

“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乖巧如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女孩兒翠翠;“活了七十年,從二十歲起便守在這溪邊,五十年來不知把船來去渡了多少年。年紀雖那麼老了,本來應當休息了,但天不許他休息,他彷彿不能夠同這一分生活離開,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裏活下去”的爺爺,祖孫倆生活拮据,可爺爺卻爲人如此的“不愛錢”,似乎與錢有仇般,處處與錢爲難。當事情與錢發生關鏈時,爺爺的處理方式一定是互相推諉,彷彿錢是人人都不要的東西。——與屠夫的爭執,還有一個定要留錢的擺渡客;更讓人稱奇的是那隻小狗也格外顯得乖巧、懂事、通人性……這裏是一片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但是文中也表現了重利輕義的外來文化。例如那間碾坊的主人,就是金錢相伴,夫人十分自然地從身上摸出一銅子兒,塞到翠翠手中,就走了。這與邊城風情,就有本質的不同。

然而,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白塔坍塌,爲什麼將這麼一個善良的童話描畫的如此悲傷?翻看歷史——在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的最黑暗的時期,一方面受長達千年的封建思想的影響,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大舉入侵,讓本來就飽經戰火的中華民族雪上加霜。沈先生選擇了湘西這片純樸美麗的土地,這些溫良率直的人們用詩一般的語言輕聲述說着整個民族的屈辱,召喚我們炎黃子孫的本性良知。我有時候覺得,翠翠就是邊城文化的象徵。邊城式的鄉土氣息,在外來文化的侵蝕之中到底該何去何從——於是,便留下了等待。

但只有沈先生描繪的樸實的人的美,是必然留存下去的。

讀《邊城》有感4

翠綠色的山,清亮的溪水。創造着茶峒小鎮一班結實而又質樸的人。那邊的山,那邊的水,那邊的人她們惺惺相惜,過着平平淡淡而又閒適的生活。

生活正井然有序地開展着,擺渡的仍然往返於河岸中間,玩牌的仍然喧囂着殊不知這一切正常的彷彿讓人發慌。或許這確實應驗了那一句話:暴風雨到來以前一直寧靜的。翠翠跟爺爺不離不棄的日常生活依然如此,卻不知道在哪一天,有一個男孩的身影闖進了她的心裏,因而她就有着祕密,那跟虎耳草與三歌有關係的祕密。這一歸屬於她的祕密在她看來是甜美的,由於在她睡覺的時候也咧着嘴笑,一副甜美開心的模樣就可以瞭解。

殊不知在不明的生命裏,每一個變化都填滿着變化,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產生哪些?就如同那歸屬於翠翠的感情,最終還是在襁褓中夭折了,不清楚它是老天爺對童真的她開的一玩笑話,還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在寧靜的後邊,暴風雨來的.是這般的強烈,全不管不顧一個軟弱的女生是不是能承擔祖父在一次暴風雨後去世,剩餘她伶仃一人,每日只有形影相伴;跟隨是愛人的出走,只交給翠翠悠長而又無期的等候,想念。翠翠僅有千辛萬苦的想念,千辛萬苦的想象:在晨曦溫暖的渡頭,一切瀰漫着的霧氣皆以消散,漸行漸遠的某隻船舶,是他迴歸的標示,蹦跳,揮手,落淚,瞭解牢牢地相擁殊不知她每一次直到的全是過客,並不是歸人,也有的便是黯然的落淚,悲傷地低泣

但生活並不會由於大家而停止不前,在親身經歷過青春這一漂亮的憂愁後,生活仍要再次。

讀《邊城》有感5

習慣了快節奏的生活,習慣了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的世界,很難想象在離這喧囂世界千里之外的地方還有一首美麗的牧歌、一條歡快的小溪、一羣純樸自然的農民。

在這窮鄉僻壤的茶峒小山城,有一條永不停息流淌的小溪,溪流如弓背,小溪是個沉默的精靈,默默看着一切,也許我們不曾想象,在這“世外桃源”中也會有如此悽美的愛情,但就是在這,愛情同那嘔啞的竹管聲震盪在了寂靜的小溪中,也使它有了一絲熱鬧的氣息。故事的起起落落都圍繞着這條小溪,小溪即使沉默,卻也是整個小山城的生命所在。

《邊城》是一首原始的牧歌,每當讀它,都會將靈魂抽離這現代化的世界,讓人體會另一種生活,另一種人情,那原始的民風和樸素的人性,滿懷着作者對大自然的感懷、對至善至美的人情與和諧寧靜世界的想象。雖然如此至善至美,每每讀起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憂傷。

這淡淡的、淺淺的憂傷便來自於翠翠和大老、二老沒有展開就倉促結束的愛情,大老的殞命、二老的出走和爺爺的離世,以及妙齡少女一個個被擊碎的幸福夢幻。“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句話在書中始終沒有靈驗,也許是作者那個時代的悲哀,又或是邊城的保守促使了這段悲情。兄弟倆愛上一個人沒有錯,但他們卻不與他人一樣,他們沒有爭鋒相對,他們沒有大打出手,哥哥毅然決然地放下機會,獨自將痛苦承受。然而,他的離去卻給大家帶來了更大的悲痛。最終,白塔下再也沒有盪漾着那動聽的歌聲,曾經活潑的背影也變得深沉,而兄弟倆的`諾言也被默默地小溪沖刷得不留痕跡,這是命運的註定還是上天的玩笑?無人知曉。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猶記故事中給我留下了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那座在半山腰上屹立不倒的白塔,它是一名歷經世事的長着,遠遠地眺望着爺爺和翠翠的家,悄悄地祝福着他們。它也是爺爺和翠翠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時,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放飛那被現實束縛的心,在心底滔滔不盡地傾訴着一樁樁故事。而故事的最後,誰也不曾想到,曾經屹立的白塔在一次風雨中倒下了,一同離去的,還有爺爺。我想,他們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滿臉淚光的愁容,又或者,翠翠已經長大,不再需要他們的守護。倒下的白塔和爺爺的身影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立在我的心中。

這白塔屹立的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是她靈魂寄託之地,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等待着那不確定的答案。不禁又是一陣心痛,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歸宿,又是我們的枷鎖。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中不斷尋找,而不是靜靜地等待。

讀完《邊城》,猛然感到這不僅是一篇小說,更是一首由二十一個斷章組成的長詩,不能不被沈先生筆下湘西民族的民族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西邊的白塔,翠綠的竹林,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讀《邊城》有感6

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朦朧羞澀的愛意在翠翠心底悄然滋生。

在讀這本書時,我曾經想過:如果沒有那次端午的龍舟賽,翠翠就不會愛上儺宋;如果沒有月夜的歌聲,天保就不會死亡,儺宋就不會在愛情與親情中煎熬,爺爺也不會傷心孤獨地死去……但這終歸是假想,翠翠與儺宋的愛情終歸是悲哀的。

這一樁樁事都發生在邊城這個明媚秀麗的地方。溪邊的碾坊、水車、河上的方頭渡船,攀渡的纜繩,河岸的白塔,青崖,黃狗,山上的翠竹、叢林、鳥語,甚至自然中的霧靄風雪都被作者寫得美不勝收,它們是邊城的亮點,構成了邊城的溫馨、祥和。我覺得大概也只有這麼個世外桃源纔會有着那麼天真善良,那麼水靈靈的翠翠。

在讀到翠翠的母親與父親間的愛情時,我感動於這種美好的悲劇,母親的殉情是她對於愛情的忠貞的體現。而翠翠與儺宋之間延續了這種悲劇,儺宋困在了親情與愛情之間,他難以抉擇只好下了桃源,我從中體味出了愛情的美好,人性的美好。

“這個人也許永遠回不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作者在最後加上了這麼一句富有朦朧色彩的話語。給了我們很大的遐想。我的內心自然是希望這個人明天回來,回來打開心結,回來與執着等待着的翠翠相愛團聚,回來築就一段愛的佳話。但願這是一個以喜劇收場的愛情故事。

恍惚間,我好似被作者以秀麗清新的'筆調帶入與現實世界完全不同的唯美時空中,陶醉於一曲清新悠遠的牧歌聲中,感動於這段悽美的悲劇之愛,心中卻涌出了淡淡的淒涼。

寧靜古樸的邊城,和諧的人兒與自然,原始簡單的生活,善良純厚的本性,這是作者對理想美的追求,對人情美、人性美的嚮往。儘管這種理想化的人性與現實有着距離,但我相信它們,追尋它們,渴望它們。

這是一曲充滿愛和美的人生頌歌,這是一曲愛情的絕響,令人回味悠長。

讀《邊城》有感7

獨守空船,相思閨情,最終的悲劇結尾,是那麼的哀婉,但那麼自然。

易挑錦婦機下字,難識閨房玉女心。爺爺,儺送,天保,或許都知道,或許都不。這寧靜和煦的生活,並不能使他們心靜如水,因爲一個女孩,因爲一份感情。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這種在現在惡俗一般的三角關係,卻那麼的天真,淳樸,自然。只是他們不懂,這懵懂的少女心,這迷惘的前途,會使他們跌入深淵,但我相信,就算跌入,也帶着笑容。憩靜的夜晚,灑下一滴月光,照亮了翠翠的如棉絮的心,她想,那段不長但卻佔據她心靈的對話,那俏皮似得回答,看不清的朦朧郎君,彷彿激起了她心中自然地少女情懷,不禁留意住他,那種清淨純澈的思念慢慢包裹住她,好似沐浴在春光中,她不懂,這種感覺就是喜歡,是一種道不明的體驗。

懷念與他的第二次相遇,她看清了那個摸得到卻好似摸不到的人,她呆住了,這個她認識卻又不認識的人,給了他一種無形的威嚴和親和力,她找到了夢裏的另一個主角,她搶着渡船,無非是一種心思的表露,她愛上了他。愛情的魔力,不在相見,而在相思。夜晚會不自覺的微擡額頭,看看那似水的`月亮,想念着兩次不長的相遇,記掛着對方的一切,彷彿世界都消失了,兩人面對面站在一起,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就那樣望着,就擁有了世界。那無奈的變故,打亂了這種相思,天保的離去,深深觸及了儺送的心,他對這種相思產生了厭情,內疚,不敢面對所有人,從此,他不敢再踏入那個空間,一個只屬於兩個人的空間,他選擇了逃避,逃出這個不敢留戀的地方。

當離去的灰塵化作空中的霧靄,有個女孩,輕靠在船上,用腳有意無意的玩着水,望着遠方,好似看到了如意情郎的背影,偉岸,堅實,卻又帶有一絲縹緲,她又露出了一絲笑容,還是如此淳透,微風一吹,吹落了一滴露水,打到了她的手背,她擡起手背,過了一會,多了一滴一樣的“露水”。

讀《邊城》有感8

茶峒,一座淳樸的小城,一個尚未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小城……

窗外,華燈初放,將城市裝扮得異常嬌豔嫵媚,很美,但這種美似乎是修飾出來的,毫不真實;漸漸地,我愈發憧憬沈從文先生筆下的“茶峒”一邊城的生活,那裏的.人,那裏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蟲,一山一水,都帶着一股淳樸,甚至連一隻小黃狗似乎也懂了人的心思……

老船伕,在世間活了七十年,有五十年在小溪旁,與小船,與翠翠,與小黃狗相伴,在小溪兩岸,來回擺渡,送來來往往的路人過河,無論風吹日曬,寒冬臘月,盛夏酷暑,他總是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奮鬥,但是當有人想給他一點報酬時,他卻總是回絕;他就做了這麼多年毫無收入的工作,但他卻經常請人喝酒,待人總是那麼友好,直到悄無聲息的離開人世。茶峒,這座小城,造就了老船伕不爲功利的難得品質。

讀《邊城》有感9

《邊城》成書於1931年,是沈從文先生(1902—1988)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品。作品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城淳樸的世道民風和天然的生活狀態。語言古樸清新,寄託着先生關於“美”與“愛”的美學理想,彰顯了人性的至真、至善與至美。

沈從文憑一顆誠心,一支筆,用最乾淨的文字塑造了純美的湘西世界。他的作品,滿是自然的美麗和人性的純粹。在充滿焦慮甚至苦難的現實中,他筆下的世界,給我們的心靈開闢了一方淨土。

《邊城》是一部小說,更像一篇篇優美的散文詩。描繪的景緻特別美,人特別的純。

山朗水清:

“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深潭中爲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誰有游魚來去,皆如浮在空氣裏。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以作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翠翠在風日裏長養着,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爲青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爲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黃昏來時翠翠坐在家中午後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黃昏照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時的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於是,這日子成爲痛苦的東西了。”

心誠情真:

“管渡船的必爲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裏去,儼然吵嘴時的認真神氣:我有了口糧,三鬥米,七百錢,夠了。誰要這個!”

“翠翠父親服毒自殺,母親剩下翠翠後吃了許多冷水死去”

“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這些人既重義輕利,又能守信自約,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知羞恥的城市中人還更可信任。”

“那時他(順順)還只有五十歲,爲人既明事明理,正直平和,又不愛財,故無人對他年齡懷疑。”

“那一個馬兵便幽幽的說道:不要哭了!不要哭了!你爺爺也難過咧。眼睛哭脹喉嚨哭嘶有什麼好處。聽我說,爺爺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會把一切安排的好好的,對得起你爺爺。我會安排,什麼事都會。我要一個爺爺喜歡你也歡喜的人來接收這隻渡船!……”

“到了半夜,事情辦完了,放過爆竹,蠟燭也快熄滅了,翠翠眼淚婆娑的,趕忙又到竈邊去燒火,爲幫忙的人辦宵夜。”

也正是因着文中的這些美麗的文字,邊城成爲湖南湘西的代表。湘西美麗的風景,湘西淳樸的人都躍然紙上。作品中處處滲透着作者對故鄉的記憶和深情,每段話、每個字都顯現着作者對於那裏的人的歡喜,無論是美麗的還是粗鄙的,先生都懷着親切的感情,娓娓道來,細細展開。先生的文字沖淡平和,清麗儒雅。讓我們讀來,對湘西心馳神往。

湘西在先生的筆下是美好的,同時也是虛無的,那是先生心中的故鄉,更是夢裏的“桃花源”,這樣純真美好的地方現實中是否真的存在呢,我想每一個有人生閱歷的人都十分清楚。我們也可以從沈先生其他作品裏看出,真實的世界是怎樣的。邊城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桃花源記,就是如此,那是一個到不了的夢,因爲是夢,所以才特別的美好。

“我親自看到總共五千人被殺”,就是一個這樣的沈先生,在經歷過社會的動盪、人生的漂泊時,還能寫下這樣的文字,這纔是讓我覺得非常敬佩的地方,有些作家的文字慷慨激昂,適應了時代的需求;當時代變化了,還仍然有生命力的文字更加的'珍貴、更加展現了文學、文字的魅力。這也是他的文字存留那麼久,雖然經歷了時代的更迭卻愈久彌新之魅力所在吧!

蔣勳說“我想魯迅和沈從文一樣,他們用了不同的方法呈現出這個民族、這個社會、這個國家的問題。我覺得沈從文的方法更強烈,他是輕描淡寫地寫這個世界,他並沒有爲這些老百姓講不平的話,但是,當你讀完以後心裏非常地痛苦,這些善良的農民怎麼會接受命運這樣的安排!”

讀邊城也是如此,在如此美麗的茶峒,一個那麼純真的翠翠,可她的身世、她的愛情,都那麼的傷心。無論是翠翠父母的殉情自殺,爺孫的相依爲命,天保、儺送兄弟二人對翠翠的感情與命運,讀來都在美麗景色的襯托下,感覺更悲傷、更是一種無以言表的痛。

讀《邊城》有感10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寫於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這篇作品如沈從文的其他湘西作品,着眼於普通人、善良人的命運變遷,描摹了湘女翠翠陰差陽錯的生活杯具,誠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杯具。”

初次讀《邊城》是在兩年前初三時,那時興許還弄不懂沈老的用意所在。如今應對塵世間鋪天蓋地的灰土,應對無處不在的窒息感,不再被細心翼翼保護着的自我,開始懷念起茶峒清澈見底的流水,桃杏花裏耀眼的紫花布,溫柔的黃昏帶着薄薄的淒涼。那樣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輝,質樸中自有蘊藉雋永之致,只能存在於過往,存在於夢中,存在於記憶,一去就永不再得。

怎能忘記那山,那人,那隻黃狗,那個和我一樣大的女孩,她的身上有我最想抓住的潔淨和自由,她的故鄉是我窮盡一生也到達不了的遠方。應對似乎再找不回的完美,心如何不念,如何不消瘦?

應對找不回的過往,作者選擇用筆將其記錄下來。而對於那些猜測的目光,他曾說過: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後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欣賞我文字的樸實,那背後蘊藏的悲痛也忽視了。

我不明白自我是否也是一個買櫝還珠的人,對於《邊城》這樣一個故事我只願單純地隨心而讀,不願加之以所謂深刻的挖掘的目光。我讀到了背後的`熱情和悲痛,卻還是想許給自我一個期望。只是語序的不一樣,但又未嘗不能夠是作者留下的慈悲,那個在月下唱歌,把靈魂輕輕浮起來的年輕人,“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的結局充滿了不確定性,就像故事裏人物的命運一樣充滿不確定。他們善良,沒有一絲世俗的惡。即使戰火立刻就要蔓延開來,他們還是過着世外桃源的平靜生活。但他們各自在命運面前還是無力的,無法把握自我的命運。

這就是杯具的所在。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簡直是鍾靈毓秀。無所拘束,在天地間自由自在,充滿了靈氣。然而即使是這樣一個清新脫俗的姑娘,在應對她的終身幸福時,卻只能是被動的、等待的姿態。自始至終都如此。她沒有別的選擇。她的命運不是自我掌控的。她的杯具不在外界的逼迫,而是我們常常感嘆的、我們往往把一切職責都歸咎於的所謂“命運”。

結局暗示了這個故事無疑是個杯具。我相信“或許”只是作者委婉的說法。儺送不會回來了。翠翠要重複上一代的杯具了。

每個人心裏也許都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作者如是,翠翠如是。然後,我們都將餘下的歲月留在了等待裏,孤寂地等待。但即使等得眼已垂落、耳已閉鎖又如何,畢竟似水的流年還在記憶裏,以往的夢想還在心裏,閉上雙眼往昔的溫暖還一息尚存。

既然一切都還在,來過就未曾離開,那麼即使心已漸漸消瘦,也沒有什麼是不可釋懷的。

讀《邊城》有感11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爲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爲他如水的性情。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說:“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

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爲兼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個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熱情洋溢。足以啓發我們更精到地理解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和孔子所說的“智者樂水”所包含的深意。

“正因爲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爲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爲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於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並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爲一個時代的標誌!”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後不久他就因爲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麼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

讀《邊城》有感12

《邊城》是作家沈從文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沈從文用這樣一篇小說對美麗神祕的湘西邊陲小鎮茶峒展開敘述,用美麗自然的村鎮圖景包納進爺爺、翠翠、天保、儺送等可愛之人,將他們之間的故事呈現出來,向讀者傳達室了無盡的人情溫暖。

讀《邊城》就像是欣賞一幅中國的山水畫。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悠長的溪水,溪水繞着一座白塔,塔邊傍着山,於是山依水,水依山,層層而生,和諧美妙。再順着山水尋去,山勢間便有城牆,牆下零星裝點着人家,順着又找到幾戶後,到了水的結點,就有渡頭,渡頭總是熱鬧,撐船的老船伕,擔貨的渡河客,吹號而過的小士兵,還有一個藏在羊羣邊獨自玩耍的小姑娘,這時你尋見了她,會看到她翠如水晶的明亮眼眸,一瞬間點亮了整個畫畫。

沈從文筆下的這座邊城,充滿了詩蘊,也充滿了原始自然的樸素鄉村氣息,是到如今都難得一見的美景美事。但這般美麗之下,也隱藏着一股濃濃的悲情,最明顯不過的便是小說一本,故事講到最後翠翠失去了爺爺,儺送失去了哥哥,年輕的姑娘終是發發現了美麗天空也存在着裂痕,白塔也坍,那個人也不知何去,不知何回……

在沈從文自作的解釋中,關於《邊城》的結尾,是如此說道:“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而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於是,很多人在講過《邊城》後,都認爲這是一篇試圖將城鄉對立起來,通過鄉村原始文化展現出來的寧靜、和諧與溫馨來表達對原始樸素人情的讚美,但又通過悲劇收尾表達城市的發展已經使得現代人失去聞對這種樸素之美的追求,從而從整體上來看,《邊城》實爲一篇美麗鄉村的輓歌。

但是果真如此嗎?國內研究沈從文第一人之稱的金介甫先生就曾提到過:“《邊城》總的來說是寫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的。”而沈從文的徒弟汪曾祺也提出異議:“不是輓歌,而是希望之歌。”

的確,沈從文最著名的作品便是《邊城》,但是我們單純從《邊城》出發去解讀其中蘊含的深意是完全不夠的。

沈從文是一位十分高產的作家,他的小說,散文等諸多創作中其實都表達着他對於人生十分深層的.思考,而《邊城》則是集這些思想爲一體的作品。

從沈從文的很多其他作品中,我們會發現他常作“愛與美”的思考,對此,他的一個闡述是:“若將‘愛’建築在一抽象的‘美’上,結果自然到處見出缺陷和不幸。因美與‘神’近,即與‘人’遠。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間,兩相對峙,糾紛隨來。情感可輕翥高飛,翱翔天外,肉體實呆滯沉重,不離泥土。”

沈從文具有的是一種帶着泛神論色彩的美學觀念,他認爲愛與美的結合就是神性。在《邊城》中,作者描繪一個詩意靈氣的美景,由此產生一段古樸生動的愛情,在此,他着重塑造了翠翠這個形象,使她成愛與美的化身。但就像作者自己闡述的那樣,“生命具有神性,生活在人間,兩相對峙,糾紛隨來。”作者的這一認知爲翠翠的愛情送去了一連串不巧,最終還是以悲劇收尾。但這真是“不巧”嗎?在我看來,絕不巧,反是基於作者對人生與世界認知的“恰巧”。

從沈從文的諸多其他作品中,我們可能找到一條清晰的美學觀念的脈絡:生而美,美而愛,愛而死。這同時是一個從神到人,人與神魔糾纏,再由人到神的過程。在《邊城》中翠翠生而因自然人情之育而顯現出一種極致的古樸自然之美,是人天生的神性。而在茶峒這樣理想之鄉,作爲人,總對一些壓迫性的俗屈服,彼此也終不能理解融合,茶峒中大家如此,愛情中翠翠也如此,但愛仍會從美中誕生,無論是翠翠與儺送之間的兩性之愛,都是如此純淨自然,只是愛的結局總不完滿。唯一的完滿方式,就是迴歸到神的那一面,即“死”。沈從文對於“死”是賦予了“生”之意義的。比如翠翠的父母以殉情刻寫愛情的永恆,並留下翠翠延續生之美;老船伕去世後,楊馬兵便來到了翠翠身邊,爲翠翠講述了所有;天保出意外後翠翠與儺送之間的愛情就進入了另一種階段。這樣一種美學觀念中隱藏了一個極爲關鍵的詞彙,那就是孤獨。

這種孤獨並不是批生在人世孑然一身無人作陪的那種狀態,而是極客觀的,像金介甫所說的“人類靈魂的相互孤立。”儺送可以自發地對翠翠產生感情,可以表達自己的感情,通過唱歌引起了翠翠在感情上的共鳴,使翠翠也產生感情。但這兩顆靈魂,縱使在夢中相遇,相互碰撞,有了火花,也不能相融爲一體,何況世界身外還總會出現意外。兩個靈魂之間無法永遠維繫着共通,在此之上的愛與美,也就不可避免地終是由生到死。

邊城本向,就是一個孤立於世一般的存在,在這個層面上也體現了作者對“孤獨”的理解。

“我需要清靜,到一個絕對孤獨環境裏消化消化生命中具體與抽象。”“我必須同外物完全隔絕,方能同‘自己’重新接近。”對作者來說,體會和理解孤獨就是一個觀‘我’,並由此返照‘人’的過程。他塑造如此一個“孤城”, 寫城中人的故事,用孤獨的形態去窺照人最樸實原始的美與愛。

所以說到這裏,我認爲作者更想傳達的,是一種悲,但不是哀輓的絕望般的悲感,而是由悲而生的,充滿對人性之美追求與探尋的希望之歌。

讀《邊城》有感13

找出家裏塵封已久泛着青黴的香爐,點上一支香木。在山清水秀的家鄉景色裏,腿間攤着《邊城》,如品茗一杯濃茶細細地啜飲着這詩一般的故事。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的那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有一個叫茶峒的小山城。進城時有一條小溪,溪水清澈見地,游魚如在空氣中浮動,河底的小白石子、花紋的瑪瑙石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溪邊有座白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他們無論晴雨、喜悲都穿梭在碼頭和對岸間,觸目地青山,永遠給人安寧、沉穩的氣息,從不發愁,從不想到殘酷的事,簡單而有平凡,快樂而有寂寞地活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撐着過客。

他們和城裏的人和諧的在一起生活,淳樸的風情與大自然景色如光與影般和諧。在這平凡的生活下,發生着人生避免不了的故事。那些坐下來閒聊的話語。

忠厚老實的渡船老頭,因爲女兒的殉情所以獨立撫養遺留下來的孫女。他給她取名爲翠翠。因爲在風日裏長着,故皮膚黑黑的,觸目爲清山綠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故天真活潑。儼然如一隻小獸物。這個自然養育的女孩有着美麗的容貌,漂亮的'瓜子臉,使在城裏盛名的船總順順的兩個兒子爲之傾倒。

在一年熱鬧的端午節裏,船總順順的二兒子攤送在黑暗中遇見翠翠,就在幾句對話中,二老就喜歡上這個調皮的小女孩。而翠翠也在那時起開始朦朧的愛情,沉迷在小心大魚咬你的叮嚀裏。

意外地是船總順順的大兒子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率直豪放的大老不掩飾自己的情感直接跟老人說明真心。而含蓄的翠翠一直惦記着那晚朦朧的情感,一直不肯答應婚事。不久,大老明白二老也喜歡翠翠,而翠翠也喜歡二老時。爽快的大老毅然放棄這段情感,押船出海。不幸遇難。重重地打擊鑲嵌在船總和二老的心中,使他們無法忘懷大老死去的原因。而翠翠一直不知道事情的原尾。她只是癡癡等待那晚唱歌給她聽,在夢中,她被歌聲浮起在懸崖邊摘虎耳草的人。她不再是單純的快樂了,她有時彷彿有點孤單,愛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雲一顆星凝眸。她看着天上的紅雲,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大老的不幸,對於翠翠沒有多大的影響,但與爺爺之間,有看不見的缺口,無法填補。而二老認爲是翠翠和老人害死他大哥,無法坦誠地表明自己的情感,雖拒絕另一樁婚事,但他也同時逃避現實。他選擇了遠走。而翠翠在爺爺在一晚暴風雨中逝世後,明白所有的事情。但她還是癡癡地等待。等待二老的歸來。二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時間流逝,因暴風雨而坍圮的白塔重新修好了。清澈的小溪旁,依舊是有一座白塔,塔下依舊住着一戶單獨人家。只是變成了一個老馬兵、一個憂鬱的女孩、一條黃狗。

一切總永遠那麼靜寂,所有人民沒個日子皆在這種寂寞裏過去。

煙霧瀰漫,香爐裏的香木也早已燃盡。然而故事真的講完了嗎?

讀《邊城》有感14

沈從文的《邊城》以老船伕、翠翠、順順、大老、二老、老馬兵等人物爲主導,描寫了茶峒的秀美風光,記錄了茶峒的日常生活,刻畫了老船工的善良、翠翠的羞答、順順的慷慨、老大的帥氣、老二的倔強、老馬兵的敬鄭大遠程教育網業。以茶峒風景和日常生活爲背景,以愛情爲主線,書寫出了一首美麗的田園詩歌。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老船伕和孫女翠翠在鄭大遠程教育網渡口擺渡,空閒時間,他們常到茶峒城內遊玩。船總順順常熱情招待他們,其兩個兒子都喜歡翠翠,老大在提親沒有得到迴應後,駕船遠行不幸身亡。老二雖然生氣,但還是在心裏愛着翠翠。面對團總女兒的提婚,老二寧要翠翠家的渡船,不要團總家的碾坊。因被逼婚,老二與父親爭吵後,負氣離家遠走,一直沒回。

因爲大兒子的意外落水身亡,順順對翠翠祖父有了一定的隔閡,加上老船伕的語言表達較差,找順順探問老二婚姻口風時,順順當時氣惱,說出了拒絕的話。加上中寨人的刻意誤導及其它的誤會,老船伕飽受打擊,不幸染病身鄭大遠程教育網亡。老船伕死後,順順牽頭按照當地的風俗將老船伕細心安葬,找老馬兵接替擺渡,並照看翠翠。老馬兵告訴了翠翠往事的真相,翠翠把很多事情弄明白後,大哭一場,繼續在渡口擺船,等待自己的心上人。

此外,文章還描寫了翠翠父母的愛情。翠翠的父親是位軍人,與翠翠的母親相識,但在當時的特定條件限制下,翠翠的父母不可能像正常人一樣平平淡淡的生活。私奔不成,翠翠的`父親既不願拋棄責任也不願放棄愛情,服毒自殺。翠翠的母親因捨不得腹中的骨肉,忍辱偷生,生下翠翠後,鄭大遠程教育網故意喝涼水而死,也算自殺身亡;有一種愛情叫人生死相隨,或許是翠翠父親和母親間的這種愛情吧。記得有位男子僞造自殺現場騙保,不幸的是,因事先沒告訴家人,其妻子悲傷過度,帶着兩個孩子一起,三人自殺身亡。男子回來後,在妻子孩子身邊放聲大哭。對那男的來說,妻子因愛他而死,或許儘快到天堂陪伴在妻子的身邊纔是最好的歸屬。

關於翠翠的愛情,儘管心中喜歡二老,但翠翠始終用羞答答的態度去面對。第一次讀邊城,印象較爲深刻的是:翠翠因性格等原因多次錯失了接受或表明愛情的機會,真替翠翠感到可惜和着急,如:其祖父多次提問婚事,她裝作不答;如:見到心上人來過河渡船,翠翠因害羞回頭就跑掉了。最近一次讀邊城,認爲: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習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時代對愛情有不同的表達方式,或許是淳樸的本質,讓翠翠始終對愛情躲躲閃閃。

文章的最後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到底怎麼樣了,她會不會和二老在一起?有一種愛情,需要等待,說的或許就是翠翠的愛情吧。或許,經歷過等待,翠翠的愛情纔會更加鄭大遠程教育網美好。

冬天到了,儘管那位年輕人還沒有歸來,但白塔已經修好了,翠翠的心上人歸來的時間還會遠嗎?作者:周君波

讀《邊城》有感15

近日,利用陪老媽的閒暇時間,讀了沈從文的小說《邊城》。

這還是第一次讀沈從文的作品。感覺讀來有一點拗口,有一點生澀,語言上多多少少有一點林語堂的風格。這篇小說中,較我們當代的文章也多了一些生僻字,比如:岨(JU一聲,指帶土的石山);圮(PI 三聲,塌的意思);峒(DONG三聲,茶峒:苗語,指漢人居住的小塊平地。);儺(NUO二聲,儺神:有的少數民族信奉的神。儺送:小說裏面船總的次子,意思是這個兒子是儺神送來的。)

作爲白話文的先驅,他的這些行文特點是非常容易讓人理解和接受的。但是,通過比較,就愈加崇拜魯迅先生了。同爲一個時代的作家,同爲白話文的先驅,魯迅的文字就更加流暢、生動,並且或辛辣或風趣全由自己,遊刃有餘。

有人將《邊城》譽爲現代版的“世外桃源”,的確,在這篇小說裏面,對於湘西邊城自然環境的描寫,對人物以及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描寫,無不表現出當時的那種舒適、怡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淳樸民風。老船伕有官府給的每個月七百塊就十分滿足了,如若過渡人覺得他挺辛苦另給錢,他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收的;白塔倒掉後,在河邊放了一個用大竹筒做的開口募捐箱,村民以及過渡的人都主動向裏面扔錢。這兩個細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之與當下人們的唯利是圖、誠信缺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篇小說最讓我觸動的是:一羣善良的人在一起,卻倍受傷害。這到底是誰的錯呢?

在看小說的過程中我也倍受煎熬,替故事裏面的人物着急!有什麼想法有什麼話咱就不能直說嗎?!

如果是擱在現在,按照當代年輕人的處事方式,可能翠翠、儺送、天保,都不會這麼矜持和受盡折磨,他們也許早就明明白白地把內心的情感表達出來了。在過去的那個淳樸年代,人們都很內斂,尤其是涉及到情感的,更是難於啓齒。所以,爲了表達愛情,很多民族發明了用唱山歌的形式來表達。但是,可惜的是,在這篇小說裏,儺送的山歌恰被熟睡中的翠翠錯過了……而誰又承想,自那夜之後,儺送也再沒有了唱山歌的條件和勇氣……

相比之下,我更喜歡現在年輕人的表達方式。不要說男性,即使是女性,也會大膽說出自己的愛。

但也許,故事是必須有這樣產生誤會、誤解的條件纔可以稱之爲一個吸引人的、可以流傳下去的好故事的,是所謂“無巧不成書”。寫作者也必須是靠這項製造誤會的能力來騙取讀者和成爲一個偉大的作者。

書中,作者並沒有用強烈的筆觸來描寫最後的悲慘,但你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悲劇!隨着故事的進展,你覺得你的心在慢慢地被剝蝕,它疼得不厲害,但是它在持續地疼,爲故事中的那些無辜的善良淳樸的人們!

如果非要爲這個悲劇找一個元兇的話,也許就是最愛翠翠的那一個人——爺爺了。他是連接翠翠、儺送、天保和順順的那一個人,他是最早最清楚每個人想法的那一個人,明明可以把這一切都早一點說清楚的,但是爲什麼就這麼不爽利呢?

看了這篇小說,我愈加感覺到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重要性。無論是之於感情,還是別的什麼,有話直說,好嗎?老百姓常說一句話:“我不是你肚裏的蛔蟲,我怎麼知道你怎麼想的?”有什麼想法你不說,光靠別人去意會和猜,別人怎麼會達到百猜百中呢?或許,有的時候需要委婉、意會,但是,有話不直說,造成了多少誤會,耽誤了多少事!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