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本文已影響 2.2W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論語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論語讀後感(集錦15篇)

論語讀後感1

《論語》是一部啓迪人心的經典著作。它像一朵瑰麗的花,芳香而持久;它像一顆明亮的星星,閃耀着幾千年,這不是真的。即使是第一次見到《論語》的年輕一代,讀了之後也懂得很多

通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交朋友的方式。孔子說:“三友有益,三友有害:友直,友懂,友聞多,益;友開,友柔,友易學,友有害。”是的,一個好朋友就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書字典。在與他溝通的過程中,你總能得到有益的幫助:當你猶豫不決、優柔寡斷時,好朋友廣博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做出正確的選擇;當你取得成就和成功時,好朋友的壞話可以讓你清醒;當你有缺點、犯錯誤時,好朋友的直言不諱可以教你修補漏洞,壞朋友就像泥沼和泥潭。與他們交往會使你不知不覺地陷入其中,你越是深陷其中,傷害就越大。”《論語》讓我明白,交友的方式是要小心,善於交友,樂於交友,不要以犧牲他人爲代價交友。

通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心靈的.方式。在《論語》中有一句對白:“司馬牛有曰:‘人皆有兄弟,我無兄弟。’”紫霞說:“商人說天上有生命,有財富。君子有禮而不失,待人有禮。全世界都是兄弟。爲什麼紳士沒有兄弟?”這句話我有一個道理:人生的第一件事,就是能夠正確地面對人生的遺憾,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它們,而不是糾纏它們,一遍又一遍地問天地,這隻會加重痛苦;我們應該盡力彌補這種遺憾。這就是《論語》告訴我的生活方式。

通過閱讀《論語》,我瞭解了生活方式。兒子在四川說:“時間就這樣飛逝!日日夜夜。”是的,在哲學家看來,奔騰的江河不僅是一種自然存在,更是一個不可阻擋、不可阻擋的時代。孔子望着流水嘆了口氣,同時也向自己、向學生、向後代描述了這樣一條人生道路:“我有五分之一,我願意學習,三十分之三十,四十分之四十,不分迷茫,五十分之五十,六十分之服從,七十分之七十,心甘情願,不超過當下。”人生軌跡並不適合我們每一個人,但我們可以以此爲參照來設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認清人生目標,珍惜時間和努力工作,走出自己的人生軌跡,首先,我要珍惜時間和努力學習,抓住白天和黑夜。

當然,《論語》教了我很多東西,比如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仁義之道只是紙短墨淺。我怎麼能說得清楚。

論語讀後感2

論語,一部全世界矚目的經典著作。多少人在這本書的薰陶下成才。九歲時,我懷着好奇的心情翻開一本帶有註釋的《論語》,一下子就被文中每一句話蘊含的道理所吸引了······

什麼是論語?論語是由孔子及他的徒弟們的言行編成的一本書,書中的.語言及其精簡,少了一個字就無法理解整句話的含義了。細細品讀,書中的每一個教悔都循循善誘,娓娓動人。

翻開《論語》第一句話便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很早就聽到過這句話了,意思也早已記在腦中,便是“學了知識以後,按時去溫習他,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知道自己,自己也不懊惱,不是君子嗎?”以前我總是不以爲然,但如今我卻十分肯定這句話,就如我們背單詞一樣,若不去常常複習,很快就會忘記。只有常常去複習,一個單詞才能永遠記在腦中。遠方有來了一個可以與自己談心的朋友,可以與自己分享喜怒哀樂,難道你不高興嗎?一個平易近人,做事不張揚的朋友,難道不算是“君子”嗎?

就算是書中的第一句話,他也令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四年級的時候,我爸爸開始教我學《新概念1》。我們用一個本子當做“生詞本”,把每天不會認的單詞都記在這個本子上,沒過幾天,本子上已有了60多個單詞。爸爸叫我時常翻翻這本本子,可我去總是把這句話當耳邊風。幾天後,爸爸看我生詞本上的單詞一個都認不出來,嘆了口氣,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像你這樣學了就忘,‘生詞本’還有什麼用?只有時常溫習,纔不會忘記!”以後,我謹記爸爸的教誨,每天都翻翻“生詞本”,果然記住了所有的單詞。爸爸看我有了進步,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我自己也十分高興。學而時習之,果真“說乎”!

如今,再次翻開《論語》,一個個教誨又迴盪在腦中。《論語》的道理爲何這麼多?都是“論”出來的!

論語讀後感3

孔夫子的《論語》語言深奧,作爲一名中學生,我除了知道《論語》是孔夫子和他的學生們的語錄,其它的也只是略懂一二。即使人們常說:“半部《論語》,行天下。”但是以前我對它一點也不感興趣。直到,今年暑假我讀了這本富含哲理的儒家著作。

論語中,我認爲最富含哲理的一條,莫過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講的是處世方法。意思是:自己所討厭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別人的身上。不是嗎?自己不喜歡的事或物,怎麼可以強施到別人身上呢??舉個例子吧:開學時,xx要發新課本給同學,如果她/他發現有一本課本缺了個角或有破損,就馬上發給了別人,這就是錯誤的做法。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爲自己想的少,爲別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間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論語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則,莫過於“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第一則說孔子想住九夷那蠻荒之地去,大家覺得奇怪,就去問他怎麼去住那麼落後的鬼地方呢?他卻答“君子住在那,又怎麼會閉塞落後呢?”此話又說到了兩個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環境的好壞,畢竟自身內心的清淨重要於外界環境的清淨。二是人改變環境,還是環境改變人,有一則小故事說把胡蘿蔔放到開水裏,胡蘿蔔變軟了,把雞蛋放水裏,蛋清蛋黃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開水裏,水就成咖啡了,這足以說明三種對於外界環境的態度,是“窮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環境慢慢改變還是與環境對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孔子正是說,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變環境,那裏就不會閉塞落後了。

《論語》,孔子智慧之精華,他告訴了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處事。做人,就應該要不能只修飾外貌,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做人,就應該要對所有的人都要以愛心對待,也要多親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應該要假若發現了自己的任何缺點和過失,必須得勇於改過,不能故意不改,並裝作沒發現;做人,就應該要本着正大光明的態度來做事,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論語》是我們必讀之經典,我受它的感化甚深!

論語讀後感4

該句極爲簡略,朝夕不過一個白晝之間,時間極短。《說文解字》有:“聞:知聞也,從耳,門聲。”《墨子經上》有:“聞,耳之聰也”。 《禮記·大學》有:“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韓愈《師說》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這句話之“聞”即其本義,“聞”即知道的意思。而“聽而不聞”則是不知道的意思。

《中庸》引孔子語“道不遠人。人之爲道而遠人,不可以爲道。”《中庸》第一章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由此,可見“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如果一旦聞達道的真諦,即使不久就死去,也死而無憾了”。其實,人生活在天地之間,認識外在的世界容易,而人認識人自己就不容易了,何況人要認識人之所以爲人的道理呢?

後來,清代劉寶楠沿用了邢昺的.疏理的觀點,在《論語正義》中說:“此章疾世無道也。設若早朝聞世有道,暮夕而死,可無恨矣。言將至死不聞世之有道也”。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有這樣的感嘆也就正常了。不過,什麼是道仍然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因此筆者認爲這個道就是爲人之道,成聖之道,也就是仁道。這種認識也是基於孔子生活時代的歷史背景而確定的。

朱熹之說當然也是由其歷史背景決定的,有明顯的理學傾向,他說:道者,事物當然之理。苟得聞之,則生順死安,無復遺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時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聞道,雖死可也。”又曰:“皆實理也,人知而信者爲難。死生亦大矣!非誠有所得,豈以夕死爲可乎?”

論語讀後感5

《論語》當中闡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爲核心的自然是“仁愛”思想,縱觀全書,一萬五千餘字的《論語》,“仁”這一個字就前後被提到有一百零九處。仁愛是儒家哲學裏的基石,是孔子思想體系中的核心。

何謂仁,簡單二字—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自內心的愛去關懷別人。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愛的使命,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當面臨抉擇時,個人的性命已不重要,殺身成仁纔是真正的使命。這是中國文人的一種精神,儒家的一種態度,是那些面臨國破家亡,興衰榮辱的士大夫所應當奉行的準則。然而,身處在當下的較爲和平的社會環境中,我們所謂的仁已無需是那種拋頭顱、灑熱血的豪言壯舉,而是僅僅在生活中多去關心別人,用一種善意的心態去待人接物。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如何爲仁,孔子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衆,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這五點乃是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它就體現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自己待人時恭敬,別人也就會尊重自己,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恭敬之心帶來寬和的態度,擁有寬廣的胸襟和眼界,衆人自然樂意和你相處,當你已經和他人了交往後,誠信就是你和他人相處的潤滑劑,是友好關係的保障卡。接下來,你要學會的就是抓住機遇,敏捷做事,如此,你將建立成就,在這一切之後,似乎你已經達到做人的高度,但這時纔是你體現仁愛的'集中,身居高位而不自傲,仍然施惠與他人,與他人分享,最終行五者於天下,爲仁矣。這就是我們做人的最高境界,它不是像古時那種極端的選擇,而是日常生活裏的一種爲人方法,它讓我們改變生命狀態,以歡樂的信念去面對世界,去建立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關係,是一種生命的態度。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當我們真正願意去擁有這顆心的時候,仁愛就來到了我們的生命裏,我們與世界將會變得美好!

論語讀後感6

這一學期,我們學校老師的共讀書目是《論語》,對於論語,可能最現認識及熟的時候,就是上學的時候學習過,論語的一些精華,到目前最會背的幾句也就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篇讀後感。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等等,都是在學校時語文課堂上學過的幾句。不過在看過三字經之後覺得,不管是《三字經》還是《論語》還是《道德經》的相同之處,都是圍繞我們中華民族最注重的禮儀、道德、仁義,誠信之事所寫。論語的學而篇第一共有十六章,我最喜歡的就屬裏面的第四章孔子的弟子曾子的.所說的,讀後感《論語——學而篇讀後感》。原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翻譯過來是: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爲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與朋友交往有沒有做到以誠相待了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了呢?”從這章裏面我知道,一個人的要想提高自身條件,自身修養,就必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吾日三省吾身”,書中說的是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對,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從多次反省自己,你的修養一定會逐步提高。“爲人謀忠乎?”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反思的事情,做人不管對什麼人都應該盡心經力的去幫助她。“與朋友交而不信乎”,這是我們現代社會每個人讀最需要反省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就是誠信待人,以誠信爲主,而這一句就是教我們做人一定要誠實,誠實是金嘛!誠實的同時還要守信用,就應該應那句信者,誠也嘛;“傳不習乎”。這句話翻譯過來是老師傳授的學業有沒有經常複習呢!我覺得我做的有點欠佳,因爲我不是一個自覺地人,對待什麼事情都不能做到持之以恆。看完這一章我的感悟就是,不管一個人的先天條件有多好,一定要做到每天反省自己,要誠信待人,要學以致用,要溫故而知新,纔會讓你的先天與後天條件更加完美。繼續堅持讀這本書,相信自己一定受益匪淺,一定會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

論語讀後感7

最是書香能致遠,常吟清詞愈馨香。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讀書,能吸取幾千年的知識。閱讀經典,接受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薰陶。對人的成長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假期研讀的《論語》,讓我領會許多道理。

《論語》是一份珍貴的遺產,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義”“禮敬”“信實”“忠孝”“友善”,“勤儉”“廉恥”,“慎獨”等傳統美德的內涵,深深植根於華夏沃土之中,是處事和安身立命的標準。

《論語》中語言的樸素和溫暖就在於裏面,不僅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他永遠不失去腳下樸素的起點。孝敬之道就是這樣樸素的起點,于丹在本書開頭就倡導了這樣一種樸素而又現實的思想。孔子的學生有若就以前解釋過孝悌的重要性,曰:“其爲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在古代不乏有盡孝道之人:儒商吳展,他十幾年來如一日細心照看着自己的雙親,在古時候就有臥冰求鯉的王祥,恣蚊飽血的吳猛,刻木求親的丁蘭等,而現如今的人們卻漸漸將這種品質淡忘了。常聽人們說:小時候總想着沒有經濟實力,等將來獨立了,再賺錢,贍養父母;長大了,又忙着爲工作打拼,爲生活奔波,想賺了大錢在盡孝也不遲;到個人成就有成生活美滿時,再想給父母更多物質享受,卻再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有道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啊!

孝是陪伴,是長輩寂寞時的一通電話,一次旅行;孝是用心,是留心長輩的願望併爲之實現;孝是成長的,是努力成長去成爲更令人驕傲的人,孝是愛。所以啊,當我們乘風破浪時,別忘了爲我們造就船艙的人;當我們扶搖而上時,別忘了爲我們梳理翅膀的人;當你發現或感受到助你而行的風時,不要理所當然告訴自己那是長輩天經地義的愛,別忘了,你也應該予長輩同等的愛,即是孝。

百善孝爲先,孝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論語》教會我的道理,終身受益。

論語讀後感8

以仁愛待天下人——《論語》

論語,是記錄聖人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書。讀了之後,你可以感受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負,可以感受到他兼濟天下人的仁愛之心,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當今很少人有的。他不僅教會人們應該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嚴謹地規範自己,以行動來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後人稱爲聖人,就是因爲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成了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給我們的思想世界帶來了無窮的寶藏。

無美不備的《論語》的倫理思想核心是“仁”。“仁”這個詞在孔子以前已廣泛使用,但作爲哲學範疇的提出,是從孔子開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準則。所以《論語》說孔子很少談功利、天命,最推崇、最讚許的是仁。

“仁”字在《論語》中出現百次以上,但是,對於仁的確切含義,《論語》中並沒有純定義式的界說,常常是根據提問人的不同情況而隨問作答,每次講解並不完全一致。如顏淵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於禮人。”這就是仁。一旦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於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仁。具體做法是不合於禮的東西不看,不合於禮的話不聽,不合於禮的話不說,不合於禮的事不做。樊遲問什麼是仁,孔子說“愛人。”子貢問:“如果有人能廣泛地把好處給人民而且能夠賙濟大衆,這個人怎麼樣?可能算是仁人嗎?”孔子說:“何止是仁人!一定是聖人了!堯舜大概還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自己想樹立的也幫助別人樹立,自己想達到的也幫助別人達到。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的方法了。”這表明,孔子所講的仁,有對己、對人兩個方面的基本含義。對己就是“克己復禮”,即剋制自己,使視聽言動都合乎禮,一旦做到了這點,天下人都會稱許你是個仁者。“克己”不僅是消極意義的自我剋制,還包含積極意義的自覺實踐。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道德理想,在《論語》中孔子談理想時,並不認爲志向越高遠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內心定力與信念以及對天下人的仁愛之心。無論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實現所有理想的基礎,重要在於那一個“仁”字。

論語讀後感9

聰明的,你曾告訴我,看看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智慧的結晶《論語》吧!說實話,我還沒有能力把《論語》都看下來,可是以下兩句就讓我受益匪淺。

子路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爲人光明磊落,勇敢正直。他很尊敬老師,但是孔子的課,他聽不明白的就會向孔子提出,有疑問的甚至敢當着同學們向孔子質疑。所以《論語》中這樣說:“子曰:‘由。誨女之乎?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孔子認爲子路這樣的學習態度實際上是一種智慧啊!孔子的這句話在中國是家喻戶曉,可是又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又有多少人是這樣做呢?

在班裏老師說完一旦數學題總會問:“懂了嗎?”大多數時間,只要大多數人說懂,小部分不懂的也跟着叫“懂了”。這常常讓我內疚。我有時是那個大多數,有時是那個小部分,但是每當我不懂時,我總會猶豫片刻,開始“天使”和“魔鬼”的鬥爭。“天使”總讓我,說實際情況,而“魔鬼”總是不顧一切讓我喊“懂”或沉默不語。有時“天使”似乎勝利,可當我連“不”的口型都做好時,只要同座輕鬆地說:“太簡單了,早就懂了!”我就乖乖地閉上了嘴。我就沒有子路這樣的智慧,因此我的學習總是讓人不安一。

學習上“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這是學習上的誠信。更重要的是做人的誠信。有人爲了交朋友,明明喜歡深藍色,見朋友喜歡暖色,就也說自己也喜歡暖色。我有一個朋友胖胖的,很可愛,我很佩服她的誠實。一次老師在垃圾桶邊發現7個吃過的口香糖,“誰吐的?”沒人回答,只見她站起來說:“我吃了2個,一個紅的,一個黃的是我吐的。”她的.臉因羞澀變得很紅,可是她是唯一誠實回答的人。子曰:“人而無信,不其可也。打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說得真對。一個人如果連說話都沒有誠信,我不知道他還可以做什麼是可以的。孔子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我們六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兩小兒辯日》中的孔子面對兩個小孩就是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絕不不懂裝懂,絕不糊弄孩子。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讀書能夠懂道理,更爲了好好做事情。小學最後一個學期看我的吧!

論語讀後感10

《論語通譯》是把《論語》一書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方便我們中學生閱讀的書,《論語通譯》讀後感。通過它,我對《論語》的瞭解又加深了一層。

《論語》是四書之一,更是儒家學說中的經典。直到現在我還記得,我在初中時學的第一篇文言文就是《論語十則》。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乎!”這是《論語十則》裏的第一則,也是《論語通譯》裏的第一則。也許這不是《論語》中最最有名的句,但這卻是讓我最難以忘懷的一句,因爲是它把我領進了《論語》這個世界。、

讀《論語通譯》,不僅讓我回味了以前讀《論語》時的心情,也讓我對《論語》有了新的認識。我讀《論語通譯》,最喜歡“君坦蕩蕩,小人長慼慼”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兩句。前一句的意思是君心胸平坦寬廣,小人侷促經常憂愁;後一句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不要加給別人。這兩句話的'意思不難理解,但要體會其中的深意,就得自己去慢慢體會了。《論語》中還有很多像這樣很有道理的句,但我偏偏喜歡這兩句,其實自己也不知道是爲什麼,可能是自己心靈深處的某些東西被這兩句話給打動了吧!尤其是後一句,雖然只是一段話中的一小句,但卻稱得上是道理中的道理了,讀後感《《論語通譯》讀後感》。

《論語》是記錄孔及其弟言行的書。孔被稱爲“聖人”,可見他的思想和學說的影響是多麼的廣泛,而這又反映出了孔所作出的貢獻是多麼的偉大!《論語》中有這麼一句:“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說的是孔杜絕了四種缺點:不憑空猜測意料,不絕對肯定,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爲是。我覺得能做到這點的人是很了不起的,而孔就做到了,所以稱孔爲“聖人”也不爲過。

但《論語》也經歷過不少風雨。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五四運動時的“打倒孔家店”,這些事在我們歷史課上都講得很詳細。通過這點,我們知道了要一分爲二的去看《論語》,汲取其精華,剔除其糟粕,用它來淨化我們的心靈。

感謝《論語通譯》,讓我能很好的去理解《論語》的內容。《論語》是我們的中華瑰寶,而《論語通譯》是我們中學生的寶貝!

論語讀後感11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與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論頗具哲理,閃爍着智慧的光芒。

《論語十則》主要講了兩個方面:一是講學習方法及態度的;二是講思想修養方面的。這十則教給了我如何處世待人以及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態度。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的是:學習了不思考就會迷惑,只思考不學習就會有害。小學學古詩《楓橋夜泊》時,其中有一句“江楓漁火對愁眠”老師給出的解釋是:江邊的楓樹伴着漁家的燈火,帶着思想之愁我難以入眠。可是我發現:楓樹“性惡溼”,不宜生長在江邊。我又查閱了一下,發現“江楓”還有一種說法爲:“江邊的楓樹”且當時就有一座橋名曰“楓橋”。因此,我認爲江楓應採取第二種解釋。我將我的想法告訴了老師,老師說:“現在大多采用第一種解釋,而且這兩種說法處於爭論之間,還是選擇第一種更爲妥當。”老師還誇我善於思考、探究呢!既然“學而思”如此有益,我們又何樂而不爲呢?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說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這以後才能知道松樹柏樹是最後凋謝的。我們正應像松柏一樣堅韌不拔,無論何種境地都應堅貞不屈、高風亮節。文天祥面對着敵人提出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誘惑,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忍受着敵人殘酷的嚴刑拷打,寧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表現得大義凜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應當像他一樣堅貞不屈,不畏艱險的環境,保守自己的節操! 我們應勇於挑戰困難,像松柏一樣在寒風中挺立!

《論語》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其中所蘊含的豐富哲理啓迪着我們的心靈,它告訴了我們如何爲人處世,修身養性。

有人說過:“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讓我們從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讓這個世界更加和諧。

論語讀後感12

一隻蝴蝶飛到我身旁,我好奇地想要抓住它,正要伸手,蝴蝶卻飛走了。不知不覺中,時光回到了20xx年9月1日的清晨,我和媽媽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學習《論語》。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我學完了《論語》,成爲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君子”。

我喜歡《論語》裏的孔子,一個長相併不出衆,但很有文化的君子。孔子的儒家思想,充滿智慧,教會了我如何成爲一位謙謙君子。《論語》中記載了孔子留下的許多經典句子,每個句子裏都蘊含着許多哲理,其中我最喜歡:“言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這句話的大意是: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那麼就沒什麼值得肯定的'了。在我們班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做清潔時,同學們卻發現班裏沒有掃把了,班長說:“我去買吧,你們等等我。”同學們相信了,但直到第二天,班長仍然沒有把掃把買回來,有位同學忍不住問班長,班長大笑着說:“你們真信哪?我騙你們的!”同學們這才知道被班長騙了,從此,大家都知道了班長是個不守信的人,改選時大家再也不推薦他了。

我非常喜歡《論語》,《論語》中有非常多的智慧,如:“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裏談到,君子的爲人處世法則: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論語》還教會我們,交朋友的原則:“益者三有,損者三有。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拉矣。”我便照這這樣的方法去交朋友,並傳播這種方法。《論語》還教會我們善思,我便多多思考,並將其發揚光大。從《論語》中,我還認識了富有卻尊敬師長,把老師當父母的子貢,認識了十分孝順的曾子……

《論語》中還有一些被人們錯誤理解的話,比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但衆人只記住了“父母在,不遠遊。”好像遠遊的兒女都不孝順了似的。這句話的完整意思是:父母在時,兒女儘量別遠出,如果必須出去的話,一定要告知父母自己所處的方向位置,免得父母擔憂。

雖然我把《論語》學完了,但是他書中的知識我還沒有學透,我要用一輩子去學習、練習《論語》裏的智慧,爭取成爲大家公認的第七十三位“賢人”。

論語讀後感13

我和父親一起讀了于丹的《論語心得》,通過我自己的理解與父親的解釋,我瞭解到了《論語心得》的內容以及《論語》的道理。

《論語心得》主要講述的,就是于丹對於孔子的《論語》的感悟。內容分別有: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孔子一生最看重的,就是“恕”、“仁”與“智”。然而,快樂也悄悄地隱藏在這三個字中。

“恕”,寬恕他人的'錯誤行爲,機能體現出自己博大的胸懷,又能感受到在寬恕了別人之後,心中的那份愉悅和清爽。孔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對夫婦的兒子因車禍而身亡,但是,肇事司機撞人後立刻駕車逃跑了,抓不到他。夫婦倆悲痛欲絕,有人問:“你們恨那個撞到你們兒子的司機嗎?”夫婦倆說:“不恨。相信他也不是故意的,要恨,只能恨兒子命不好。”這一信息傳到了司機的耳中,司機倍感羞愧,便到公安局自首了。由此可見,寬恕的力量多麼強大!

“仁”,愛一個人能夠使那個人的心中充滿。孔子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人之方也已。”能夠從小事做起,推己及人,這就是實踐仁義的方法。關愛別人,就是仁,所以,我們應該儘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一些需要我們幫助的人。

“智”,瞭解別人叫做“智”。我們應該做一個充分了解他人的人,孔子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雖然這句話是關於道德修養的,但是也讓我們知道,瞭解他人是很重要的。當我們認識了他人,且能夠知道他(她)需要的是什麼,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感受到快樂。

“恕”、“仁”和“智”,三個字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美好的人了。“予人玫瑰,手有餘香”,給予比獲取更能使我們的心中充滿幸福和快樂。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知識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

其實,快樂就生活在我們的心中。我們的心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快樂;心不覺得快樂,那麼我們就不快樂。快樂是一種信念,我們要相信快樂一直在我們身邊,讓快樂永遠生活在我們的心中。

論語讀後感14

《論語》爲四書之一,經典之一,過去考取功名的教科書,這個過去指的是科舉時代,明代起,還必須用朱老夫子的註解,論語別裁讀後感。在我,所謂受過現代教育的人,只聽過半部《論語》治天下,至於《論語》是個什麼樣子,沒有讀過。覺得那是舊的東西,沒用的東西,如果去看是個搞笑的事情。這是南懷瑾老師講解《論語》的書,南老謙虛地稱爲《別裁》, 原來自己曾經那麼多耳熟能詳的格言和警句出自《論語》,如: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洛不出書 後生可畏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子曰:“當仁不讓於師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讀後感《論語別裁讀後感》。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好多好多,自己竟然不知道。南老師娓娓道來,用平直易懂的`語言,親切地述說着孔子思想的精髓,敢於挑戰朱老夫子和前人的權威,重新詮釋被誤解的儒家思想,引領着我去解讀儒家真正的意義。讀來不枯燥,不是老學究似的,生硬的一句解釋一句,那樣肯定會打嗑睡的。《論語》二十篇本身就是一篇文章,前後連貫,不可分割。都在說明一樣東西:怎樣爲人處事,怎樣完善自己的品格修養。南老師以自己半生修習佛法的經驗,從“體、相、用”上來解釋儒家思想的“仁”,也說了宋代理學家盜用佛、道家的觀點來解釋儒家學說,最後又打擊佛道的不應該,讓人心中一亮。“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個“學”,原來不僅僅是學習,而是“學問”,這個學問不是通常的知識,是做人做事的修養,這一點是始終貫穿整部論語,也是孔子的偉大之處,這是南老師的觀點,讓人信服。書中這樣被先儒們誤讀的詞還很多,“裏”、“命”…..儒學能夠流傳幾千年,孔子能夠尊爲聖人,聽了南老師解讀才覺得原來他是名至實歸的,原來這位聖人竟如此地被冤枉過。看來一種學說或思想流傳久了也有流弊,後人總是以自己的認爲來解釋前聖先賢,傳統文化離我們竟漸行漸遠。

論語讀後感15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聽,書房裏傳來一陣悅耳的讀書聲,這是我在讀《論語》。《論語》是古代聖人孔子的學生根據孔子的言行編寫成的一本書。

當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就專門設立了一項特別課程——經典導讀課。拿到經典導讀書後,我就翻閱起來,不經意中我看到了《論語》,那時我只知道有本書叫《論語》,並不知其中的內容。但我們導讀書上的《論語》沒有解釋,我只能似懂非懂地讀,還想學校爲什麼要讓我們讀那麼枯燥的文章呢?可是有一天我放學回家,突然看到茶几上有一本《論語》,便悄悄把它翻開,咦,書里居然有原文、有註釋、有譯文,還有聖人的智慧,我能看懂了。從此以後,我開始喜歡讀《論語》了。

《論語》這本書裏講了許多道理,比如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孔子說複習學過的知識的.同時,有新發現,新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爸爸媽媽和老師們經常對我們說“溫故而知新”,讓我們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要經常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他們大概也是從《論語》中受到的啓發吧!再比如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說學習但不思考問題,就會迷惑;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缺乏信心。有時候我遇上了難題,就有了畏難情緒,不想自己思考,老想尋求幫助,還很急躁。每當這時媽媽就會提醒我說“你忘了孔子的話了嗎?”一經提醒我會慢慢平靜下來,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居然經常會把難題給解開了,每當我解決難題之後都會從心裏佩服孔子,怪不得人們會尊稱他爲“聖人”,他說得可真對呀!孔子還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告訴我們不擔心別人不瞭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瞭解別人。同學之間往往會因爲誤解而發生矛盾,我也不例外。但自從我讀了這一句以後,與同學之間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我會常常想提醒自己,可能是我誤會別人了,還是不要這麼小氣吧。就這樣,慢慢氣就消了,又和同學一起快樂地玩耍了。

《論語》真是一本好書,每句簡短的話裏卻蘊藏着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道理,體現了聖人偉大的智慧!我越來越喜歡讀《論語》了,我還要繼續讀下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