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精選我叫山果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2.71W人 

人過半百,經事無數,一顆心早被打磨得粗糙木然。雖然自己感情還算豐富,日常中能讓自己感動的事情還真不多。可是,看到紅河谷在線論壇上推薦的一篇《我叫山果》文章,看了兩次,流了兩次眼淚,以至於最後一段無法看完,不得不到洗手間擦淚洗臉。

精選我叫山果讀後感

文章寫了川滇大山裏一羣穿着破爛的十二三歲的孩子,用揹簍背幾十斤重核桃,走幾十裏的山路,吃自帶的乾糧紅薯麪餅,乘火車到縣城賣核桃,來回一趟兩天兩夜,才換得十五六塊錢,補貼家用。一個臉有菜色,身材瘦削的女孩,揹着一個大大的裝着核桃的背蔞,擠進車廂,挨着作者座位。作者幫她擱好背蔞,向座位裏邊讓讓,好讓她站的舒服點。小女孩很懂事地,從背蔞拿出核桃執拗地裝進作者衣兜,以表示感謝。從交談中,作者得知小女孩母親身體不好,賣核桃看病。

在同情心的驅使下,作者動員乘客了買去小女孩的大半蔞核桃,快下車作者又把買給侄女的一套衣裳送給了小女孩。一直在旁邊打撲克的四位農民工,也急忙每人塞給小女孩五十元,讓給她媽治病。小女孩感動得淚水紛飛,不知怎麼用言語表達感激之情,在列車開走的那一刻,衝着車窗裏的`幾位農工民和作者,高喊:“大爺……大爺們”。衝窗作者高喊:“阿婆,我叫山——果——……”

看罷這篇文章後,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們改革開放三十多了,想不到大山裏還有這麼窮的地方。同爲中國公民,山區民衆爲什麼就沒有享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成果呢?深山老林,固然信息閉塞,交通不便,經濟落後。但是,多年來,一車車木材礦產資源,源源不斷地從大山裏運向祖國建設四面八方,將軋破的山路和“殘山剩水”留給山區,也將更多貧窮留給了山民,這說明我們的政策在這些方面有得失誤,拉大了平原山區的差距。現在到了反哺山區民衆的時候。國家實行精準扶貧政策,山區應做爲扶貧工作重中之重,改變山區村民貧苦的狀況,不再出現小孩失學和弱小的肩膀過早地肩負生活重擔的辛酸場景。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每人給小女孩五十元的四位的農民工,對同樣是貧苦山民,有着一種天然的同情心。他們沒有華麗動人的語言,沒有什麼高尚行爲的想法,也有想到舉行什麼形式的損贈儀式,只是出於樸素的感情,說出很樸實的語言,很自然地把錢塞在小女孩手裏。整過給錢過程,如行雲流水,非常自然。唯其如此,才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人員,才感動得小女孩淚水奔流,才感動得作者淚流,才感動得讀者淚流。

民國小說家張恨水的女兒回憶她父親說,她父親纔出道,還沒出名,經常入不敷出。一次餓肚子時,是同樣貧窮的鄰居,給他盛了一碗稀飯填飽了肚子。多年後,張恨水對他女兒說,大意是,天底下關鍵時候,還是窮人能同情和幫助窮人。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窮人對貧困有切身體會,看別人困難的時候,感同身受,自然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會自然施以援助。並不是說富人都沒有同情之心,只是說對窮困沒有切身感受,自然沒有這種條件反射而已。

感謝作者爲我們提供了一篇視角獨到、真實具體、身臨其境般感動人心的文章,讓我們看到繁華景象背後之寒酸,富強背後之不足。只有正視問題、直面問題,纔是形成共識、解決問題的起點。齊心消除窮困,實現共同富裕,纔是真正實現了我們的民富國強之夢。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