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葉聖陶文集》讀後感850字(通用6篇)

本文已影響 9.14K人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葉聖陶文集》讀後感850字(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葉聖陶文集》讀後感850字(通用6篇)

  《葉聖陶文集》讀後感850字 篇1

最近讀了《葉聖陶文集》,印象最深的一句話便是“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這也是我們姑蘇區提倡的教學方法。讀完,我就思考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

  1、創設“自然有趣”的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課堂導入是課堂活動開始的引子,好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情感,啓發、引導他們的思維,讓他們進入課堂活動的最佳狀態。導入環節應該簡潔明瞭,不至於使孩子們進入迷茫,興趣、情緒減弱。因此,“自然有趣”的導入,是達到“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前提。導入活動的方法多種多樣,可以有:以新聞視頻導入;通過謎語、兒歌、故事等趣味性活動導入;以問題情景導入;通過生活中常見科學現象導入。

如:執教蘇教版三年級下冊《不說話的“朋友”》一課時,可以以四則不同的謎語導入,不僅激發了學生上課的興趣,而且自然地引出了我們生活中的路燈、郵筒、長椅、紅綠燈這些公共設施,很快進入了課題的學習。執教蘇教版六年級下冊《地球在“發低燒”》一課時,可以選取了“北極熊變瘦了”的新聞視頻導入,很自然地引出全球氣候變暖的現象,即地球在“發低燒”。

  2、創設“融於生活”的情境,提高學生自主性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爲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因此,創設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學生又喜聞樂見的生活情境,能夠讓學生在熟悉、親切的生活背景中自然地消除對新知的陌生感。小學生由於心智不成熟和生活經驗的匱乏,極易受到當前社會非主流價值觀的影響。面對越來越複雜的生活和越來越多元的價值觀念,時代呼喚思想教育要承擔起培養學生正確做出道德判斷和選擇的職責。而學會正確做出道德判斷和行爲選擇,必須依賴於對具體情境的積極思考,這樣才能達到“教是爲了達到不需要教。”

如:執教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怎樣到達目的地》一課時,可以出示了一張行李箱的圖片,讓學生看看這些物品是否都可以帶上飛機。接着,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安全保衛條例》。執教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心中有“規則”》一課時,可以設置了“融於生活”的情境,“上學路上遇到紅燈,但你要遲到了,你會怎麼做?”“如果你的爸爸媽媽拉着你一起闖紅燈,你會怎麼做?”再引出《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相信課堂上真實的生活情境有助於引導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法治意識,在生活中實踐。

  《葉聖陶文集》讀後感850字 篇2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但他的著作我還是第一次讀,實在是慚愧。但讀了之後收穫很多。的缺確,文章中點點滴滴的教育思想使作爲教師的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在《葉聖陶教育文集》中,葉聖陶先生曾提到“凡爲教,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當前,“教是爲了不教”,已成爲我國教育界對教育教學最終目標的共同認識,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要不光要教知識,而且要教方法,教能力,教終身學習的習慣和理念。爲了不教而教不僅是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種境界,更是現實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爲了不教而教是我們必須高質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務。“不教而教”的觀點其實是強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轉換,簡言之,“不教而教”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葉老先生講:“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這就是引導他們自學。我以爲惟有能這樣做的教師夠得上稱爲名副其實的教育家”。

葉老先生還表達出了很多先進的教育理念:知識是不能灌輸傳遞的,必須由學生領悟獲得。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這些觀點,作爲教學一線的老師,我感同身受,也很受啓發。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師生的關係才能空前融洽,讓我們像葉聖陶一樣用審美的眼光去看,用寬容的心去引導,對待學生“不要教訓,要勸說;不要灌輸,要啓發;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使沉悶的課堂活起來了,使每朵思維的火花燃起來了,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教育氛圍,讓課堂成爲民主、寬鬆的港灣,成爲師生煥發生命活力的地方。

在《葉聖陶教育文集》這本書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要想不出現“臨時抱佛腳”的現象,那就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這時我腦海中想起了這樣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葉聖陶教育文集》給了我很多新的啓示,我將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盡職盡責、努力向上。最後,讓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話來結束此文吧!——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於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於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生命在於創新。

  《葉聖陶文集》讀後感850字 篇3

葉聖陶先生從一九一二年起從事語文方面的教學、編輯、出版工作,前後六十多年,對於這半個多世紀裏我國語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詳明,寫下了大量文章,收在這論集裏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關心語文教育問題的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論集。這本論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寫的,到現在還有深刻的現實借鑑意義。因爲裏頭論述的都是語文教育中的根本問題。

論集裏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寬,性質也多種多樣,有商討語文教育的理論原則的,也有隻談論一篇文章或者評議一兩個詞語的。最重要是關於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關於語文教學的任務: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

語言文字本來只是一種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學習以及交流各科知識也少不了它。

聖陶先生扼要地指出舊式語文教學的三大弊病,並且在好些處別的地方加以申說。第一是在閱讀教學上不適當地強調所讀的內容而把語文本身的規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國文是各種學科中的一個學科,各種學科又像輪輻一樣輳合於一個教育的軸心,所以國文教學除了技術的訓練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義。說到教育的意義,就牽涉到內容問題了。……篤信固有道德的,愛把聖賢之書教學生誦讀,關切我國現狀的,愛把抗戰文章作爲補充教材,都是重視內容也就是重視教育意義的例子。這是應當的,無可非議的。不過重視內容,假如超過了相當的限度,以爲國文教學的目標只在灌輸固有道德,等等,而竟忘了語文教學特有的任務,那就很有可議之處了。道德必須求其能夠見諸踐履,意識必須求其能夠化爲行動。要達到這樣地步,僅僅讀一些書籍與文篇是不夠的。必須有關各種學科都注重這方面,學科以外的一切訓練也注重這方面,然後有實效可言。國文誠然是這方面的有關學科,卻不是獨當其任的惟一學科。所以,國文教學,選材能夠不忽略教育意義,也就足夠了,把精神訓練的一切責任都擔在自己肩膀上,實在是不必的。”在今天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過分強調思想教育,過分強調感悟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顯然是背離了學科的性質,最終無法完成學科教學任務。

第二種弊病是在作文教學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不幸我國的寫作教學繼承着科舉時代的傳統,興辦學校數十年,還擺脫不了八股的精神。”我想:不但是過去,就是現在,教學改革進行的過程中,課堂教學總要按照一定的模式進行,一節課裏,總要有複習、學生提問、板書、小組討論,小組彙報,總要有錄像、課件,否則就算不上是優質課,本來教學是爲了學生學,結果,我們在教學中卻很少關注學生是否已經把該要學的知識技能學到,學得容易還是困難,學得輕鬆還是辛苦,而是過分關注教師在上課時是否已經達到了某個指標,把學生放在一邊了,忘在一邊了,這樣的語文教育實際上是爲教育而教育,應此,我不斷地告誡自己,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要驅除程式化,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因人制宜,因文制宜。

第三種弊病就是讀書作文不是爲了增長知識,發表思想,抒發感情,而是爲了應付考試。“從前讀書人學作文,最主要的目標在考試,總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從而取得功名。現在也有考試,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還有升學考試。但是,我以爲現在學生不宜存有爲考試而學作文的想頭。只要平時學得紮實,作得認真,臨到考試總不會差到哪裏。推廣開來說,人生一輩子總在面臨考試,單就作文而言,剛纔說的寫封信打個報告之類其實也是考試,不過通常叫作‘考驗’不叫作‘考試’罷了。學生學作文就是要練成一種熟練技能,一輩子能禁得起這種最廣泛的意義的‘考試’即‘考驗’,而不是爲了一時的學期考試和升學考試。”爲了一時的學期考試和升學考試而學習的學生,爲了一時的學期考試和升學考試而執行教育教學工作的老師現在還大有人在,因爲學生的考試成績是評價學生優劣的最重要的依據,也是評價老師的最重要的依據。因爲這樣,不少老師還對教學內容進行擅自取捨,要考試的多講多練,不考試的內容不提也不練。我想這纔是教育改革面臨的最大問題。

  《葉聖陶文集》讀後感850字 篇4

最近一段時間讀《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對我的啓發很大,解決了困擾我的許多問題,如語文教學的性質,語文教材的選文問題,語文教學不是文學的教學,閱讀教學的方法,語文課爲什麼要重視口語交際,如何開展有效的語文教學等,在盛夏中讀來猶如一泓清流,洗滌着我乾旱的心靈。下面就葉老先生關於寫作教學談一些我的學習想法。

“作文教學”在本書中是有專門的一輯來闡述的,說得全面而透徹。對今日作文教學猶有很大作用。他在《論寫作教學》一文中提出的觀點“(學生)所積蓄的正確度與深廣度跟生活的進展而進展,在生活沒有進展到某一階段的時候,責備他們的積蓄不能更正確更深廣,就犯了期望過切的毛病,事實上也沒有效果”“(教師)唯平時對於學生的觀察,測知他們胸中該當積蓄些什麼,而就在這範圍內擬定題目”等。他在此文中強調了作文就在於寫出自己平時的“積蓄”,只有寫出了自己的積蓄,這樣的文章才擺脫了八股習氣。這些觀點讓我思考我們當下的作文教學。

目前從小學到高中,學生視作文如洪水猛獸,避之不及,每每遇到作文,便大呼頭痛。這種厭惡是學生自己的原因還是我們教師的原因?我覺得我們老師的原因是主要的。就像葉老先生說的,作文題目不管是否是學生的積蓄,作文要求不論學生的認知的深廣度與正確度,而硬是要學生達到預期的目標。這樣做的結果只能使學生厭惡作文。我久久地思考作文的問題,怎樣才能讓學生對作文有興趣呢?我覺得第一,要讓學生明白作文就是寫自己所看、所想,第二要打破作文每兩週一篇的固定的格式,給以寬鬆的時間範圍,只要是兩週內完成了,不管是什麼體裁的文章,只要是自己心中最爲想說的話就是好文章。第三,學生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日記不是流水帳,是記下一天中最爲可記的內容。內容可多可少。

說到寫日記,有的學生認爲沒有什麼好寫的,這是因爲我們老師指導或堅持的不夠。日記題材就存在於我們身邊,並不像我們想像得那樣遙不可及。如這一天裏,記下我們一時的心裏想法,記下我們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或一個動作,一個場景,我認識了一種花,我學會了一個詞,我看了一部電視劇……要求學生養成一種習慣後,他就會不自覺地堅持下來了,這對於他自己來說是受用一生的。日記不嫌瑣碎,一切皆可入記,這也就是葉老的所說的積蓄了。它們會使我們的作文有物可寫,有情可抒,不再千篇一律,而是下筆千言。

我再說說作文題目的制定,我們老師佈置作文往往是就教材中所要求的在某一個單元之後,寫一篇與單元內容近似的文章,目的是借鑑所學過的寫法,但學過的文章只有一些特別好的纔會被學生自動的模仿,而且模仿大多是就某個句式或某個寫法,很少會關注所學文章內容與所作文章內容的聯繫。那麼如何讓學生進行作文呢,我以爲,只要是學生在作文前有所想,那他完全可以把自己感興趣的人或事寫出來,作爲本次作文的內容,而不必依賴於單元作文的要求,也不必要求某種寫法,長短皆由學生的意願自己做主。在堅持了一段時間後,我們教師再加上一些合適的要求和一些技巧,這樣就消除了學生的畏難情緒,使他們不自覺地接受了作文和寫作技巧,這樣學生的作文才會真正地提高,寫作纔有意義。

最後我再說一說寫作輔導,我們老師往往會投機地認爲讓學生學會開頭和結尾就能得高分,因爲閱卷老師他們往往關注的是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這樣投機取巧的做法是損害了學生作文的創造力,這些程序化的東西,不是出自於內心,只能是附庸,任何一篇好的文章都有自己特色的開頭和結尾,都不是固定模式所能框住的,因此千萬不要教給學生所謂的開頭和結尾,不要爲得高分而做無用功。

葉老是著名的作家也是大語文教育家,他談的語文教育從自己的教學和創作體會出發,這本《語文教育論集》是我讀到的第一本關於語文的專著,對於我的語文教學會有巨大的指引作用,這些精粹的思想或許我一輩子都不能完全領會,但我會像螞蟻搬東西一樣,不惜微力,用心用力,做好語文教育教學工作。

  《葉聖陶文集》讀後感850字 篇5

“爲什麼學語文”,當屬語文學習的源頭問題。每當教學中遇到難題或者模棱兩可的問題,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追問自己:我們爲什麼要學語文?我們爲什麼要教語文?

葉老首先從“什麼叫語文”入手,談“對學習語文要有正確的認識”。“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就叫語文。”“語言是一種工具。工具是用來達到某個目的。工具不是目的……我們說語言是一種工具,就個人說,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達思想的工具;就人與人之間說,是交際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語言分第一語言與第二語言,母語當屬第一語言。我們每天都在用母語思維,用母語交際,那麼,我們什麼還要學語文?

開學的第一天,在學生興致勃勃地完成當天的語言學習後,我佈置了本學期的第一篇日記——爲什麼學語文。學生欲言又止,總覺得不知從何答起。四年級的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談何容易!關鍵是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學生得知下一節課又是語文,一陣歡呼:“噢,太好了,又是語文課!”我自然而然地問學生:“你們愛學語文嗎?”學生異口同聲:“愛!”“那麼,你們知道自己爲什麼要學語文嗎?”鴉雀無聲,想說又總覺得說不清……“我們已經學習了四年半的語文,幾乎天天有語文課(假期當然除外),做語文作業,就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學生一臉茫然的回答,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學生似乎很認真地思考起來了。我啓發他們,結合自己以往的學習經歷、收穫與教訓思考,還可以跟家長聊聊這個話題。四年級的學生很聽話,老師吩咐做什麼就做什麼。週二,作業交上來了,全齊。答案當然五花八門,大多爲現實派(約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二):學語文是爲了考出好成績,父母高興;學語文是爲了將來考上大學,找到好工作,賺錢孝敬父母。少數爲實用派:學語文是爲了讀更多書,增長知識;學語文可以提高理解能力,能聽懂別人話,跟別人溝通交流;學語文是爲了當上科學家,因爲當科學家要有很豐富的知識。

可以看得出,學生都很認真地思考這個問題,有的同學請教父母,歸納個一二三,有的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摘錄回答,有的則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學生的真實想法當然應該尊重和保護。學生的回答到底是什麼,正確與否,似乎並不十分重要,關鍵在於引發了他們的思考,在以後的語文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問自己:我什麼要學語文,在語文課堂上我到底學習了什麼。

葉老認爲,學語文爲的是爲了使用,學以致用。“通過學習,讀書比以前讀得透徹,寫文章比以前寫得通順,從而有利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纔算是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進一步說,學習語文還可以養成想得精密的習慣,理解人家的意思務求理解得透徹,表達自己的意思務求表達得準確;還有培養品德的好處,如培養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

作爲語文教師,也自然而然地問自己:我到底要教學生學什麼。文本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憑藉,文本的思想內容與生俱來,是學生學習語言的材料,讀懂文本的思想內容是學習語言的基礎步驟,與作者產生思想與情感的共鳴是學習語言的必然步驟,如果僅停留于思想內容的剖析,停留於情感高潮的體驗,停留於道理的感悟,那麼,學生就只處於被動學習的地位,至於爲什麼要學習一篇篇課文,自然不會思考。葉老說,“教書教書,就是‘教’學生‘學’。”教學生學習語言的知識並掌握運用語言的技能,讓自己的“讀書比以前讀得透徹,寫文章比以前寫得通順”。從知道、理解到運用的過程,實踐是必然的橋樑。

在此,本人無意舉正面與反面的例子,權當是一種提醒與自我提醒罷!至於如何實踐,則是另一個話題了。讓我們好好審視自己的教學思想,審視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的實施,看我們的教學實踐是否可以回答“爲什麼學語文”這個問題,達成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

  《葉聖陶文集》讀後感850字 篇6

葉聖陶先生認爲把語文課看成知識課,看成跟歷史、地理或者物理、化學一樣,是傳授一門知識的課,因而要以講爲主。這種以教師講解爲主的教學法,其流弊,第一是學生“很輕鬆,聽不聽可以隨便。但是,想到那後果,可能是很不好的。”其次,“學生會不會習慣了教師都給講,變得永遠離不開教師了呢?永遠不離開教師是辦不到的,畢業了,幹什麼工作去了,決不能帶一位教師在身邊,看書看報的時候請教師給講講,動筆寫什麼的時候請教師給改改。那時候感到不能獨自滿足當前的實際需要,豈不是極大的苦惱?”看到這裏,我又想起了作文批改問題,現在,有很多老師對學生的作文是全批全改,除了總批還有微批,可說是修改的細緻入微,學生只要按老師修改的照抄一遍,就是修改了,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學生修改作文全被老師包攬了。這樣做老師辛苦,學生也不見長進。由此看來,教學方式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

這就觸及教育學上的根本問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起什麼作用?聖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種學科的教學都一樣,無非是教師幫着學生學習的一串過程”。換句話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知識交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在這個問題上,聖陶先生有一句精闢的話,現在已經衆口傳誦,那就是:“教是爲了不教。”這句話在這本論文集裏多次出現,例如:“‘講’當然是必要的。問題可能在如何看待‘講’和怎麼‘講’。說到如何看待‘講’,我有個朦朧的想頭。教師教任何功課,‘講’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講’,換個說法,‘教’都是爲了達到用不着‘教’。……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着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啓發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儘可能自己去探索。”又如:“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爲: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作到此兩點,乃爲教學之成功。”“我近來常以一語語人,凡爲教,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以其欲達到不需要教,故隨時宜注意減輕學生之倚賴性,而多講則與此相違也。”“嘗謂教師教各種學科,其最終目的在達到不復需教,而學生能自爲研索,自求解決。故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爲善教者也。”“凡爲教者必期於達到不須教。教師所務惟在啓發導引,俾學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執筆而自能合度。”

怎樣才能達到這個目的,關鍵在於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爲主動。例如要求學生預習,給以必要的指導;發起對課文的討論,予以有效的啓發;對學生的作文只給些評論和指點,讓他自己去考慮如何修改;如此等等。這一切,作者在《精讀指導舉隅》的《前言》以及別的篇章裏都有詳細的論述。這樣教學,當然比逐句講解吃力,但是這纔是教學的正經道路。正如聖陶先生所說,“把上課時間花在逐句講解上,其他應該指導的事情就少有工夫做了;應該做的不做,對不起學生,也對不起自己。”

論集裏邊談到的問題很多,有很多好見解,值得我們學習。但是最重要的恐怕還是借閱讀這本論集的機會來對照檢查我們自己的工作。有許多現在還常常有爭論的問題,事實上聖陶先生多年前已經遇到,並且提出了他的看法。

其實語文教學創新不是憑空提出新思想,新操作就能成的,是要根據學科的特點,學生的成長規律,不斷地總結借鑑前人的經驗,不斷地進行實踐和實踐反思總結和理論提升,發現了存在問題,改進了,就是創新。所以我說凡是關心語文教育問題的人都應該讀《葉聖陶語文教育論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