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楊修之死》讀後感六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12W人 

篇一:楊修之死讀後感

《楊修之死》讀後感六篇

在《楊修之死》一文中,楊修聰明靈敏,知曉君王,但是爲何最後卻被曹操所殺呢?

在《楊修之死》中穿插了幾個關於楊修和曹操之間的故事,由這些事情可以知道楊修這個人才華橫溢,思維敏捷,善於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於在同級或下級面前,也不至於招來殺身之禍,但是楊修這個人偏偏喜歡與曹操較勁,不僅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還喜歡在其他人面前說一說。而曹操並不心胸寬闊,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狹隘,愛面子,不喜歡承認自己的錯誤,雖是表面讚揚楊修這個人,但暗地裏已將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楊修說話不看形勢,這便是他最終被曹操所殺的根本原因。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會保持一種神祕感,然而曹操這個魏王做的一點“隱私”都沒有,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個臣子看的透透。而楊修喜歡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這樣的人會怎麼想?“我一個君王,被你楊修看得赤裸裸的,那還怎麼統御百官,統治億兆黎民,況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這王位上坐坐,對我又是這麼瞭解,我還不成了第二個漢獻帝嗎?留着他幹什麼,養虎爲患嗎?乾脆殺了他,以除後患!”正應爲如此,楊修最後因着名的“雞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亂軍心之罪殺死。

篇二:楊修之死讀後感

楊修該不該死,不去辯論。他的才能,絕對在常人之上——能輕易掀開曹操心思的外紗,可謂奇才。可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比常人——恃才放曠的楊修,帶着些傲氣,不知道尊重別人,他得罪曹操不知幾次,讓曹操恨再愛上;應該說,他不識時務。

這個我正面對的社會,體現給我並讓我在其中生活的社會,讓我不得不累了自己,有時失去了真實——除非脫離社會。不過,社會是這個社會的,我是我自己的,我的夢想是我自己的。雖然完全實現自己的夢想很艱難,但不失去精神上的自己。有時需要僞裝,必須僞裝,那不要緊,因爲那只是外套,因爲那樣做是爲了自己的夢想,真正的夢想。當有一個夢想成真,便將外套換得更薄。

有兩種人最不被外事所累,一種是大智的人,他們看透了一切,看開了一切,變得無拘無束;另一類是大於的人,他們不琢磨一切,不在意一切,變得無拘無束。這兩種人獲得真實,充實,無論成爲那種,都很不錯。如果被註定活在他們中間的部分,就蔑視一切的黑暗,先往所有的光明。

楊修屬於夾心的部分,他分不清黑暗和光明,似乎只希望那個和了自己的.胃口,不看乾淨。

篇三:讀《楊修之死》有感

這個世上本就沒有絕對的對錯。當你一味地嘲笑楊修的恃才放曠時,又何曾想過,假若不是在那樣混亂的歷史中,假若曹操沒有掌握生殺大權,假若當這樣的事發生在如今的社會,我們也不過是一笑了之罷了。

的確,楊修的才華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爲人居傲自負,以曹操的野心絕不會屈就他僅是當一個小小的漢主簿,這一點我們不可否認。但是他卻不懂掩蓋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嚴於不顧。如此,在我們看來是坦率到可愛。但在曹操眼中,楊修儼然已成爲一顆毒瘤,欲除之而後快。因爲楊修的存在讓曹操產生了危機感。身爲臣下,能爲主子排憂解難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佔盡先機,那就未必是明智之舉了。

所以,有人說楊秀最後的慘淡收場,純屬自找,那也不假。但細細又想,曹操就沒有一絲過錯嗎?

還記得那個說出“寧我負盡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負我”的曹操,身爲上位者,這近乎偏執的思想真的好嗎?我們從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個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後秉着“寧可錯殺一百,也不放過一個”的原則,處死了楊修。這看似已了結的事情,長此以往,比釀成大禍。他的多疑究竟會讓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將?既然爲人君,就應寬容大度,這樣與之背道而馳,終會吃苦果。

這樣的悲劇,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如果,寬容與謙遜相握手,該多好?

篇四:《楊修之死》讀後感

讀完,《楊修之死》後,細細體會才逐漸發現楊修之死的主要原因是楊修本人恃才放曠,聰明反被聰明誤造成的。

楊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提出修改園門,從“一盒酥”理解出一人一口酥甚至連曹操夢中殺人是謹防被人殺也猜透了,完全不顧曹操的面子,這怎能不讓曹操作爲一名君主而心生嫉妒,對他感到厭惡呢?

按道理楊修的才能並不是沒有優勢,只是沒用到合適的地方。曹操作爲一名君主爲了江山社稷必定需要一位聰明才智的人爲其出謀劃策,隨便殺他不免有不忍之心。只是楊修太過自信,在生活上楊修耍耍小聰明也就罷了,還把自己捲進了一場政權爭鬥之中,只堅信曹植會成爲王位繼承人,誰知世事難料,在曹丕已經得勢的情況下,他必定會成爲這場戰鬥的犧牲品。不僅是曹操爲身後的接班人的安危考慮要殺掉他,曹丕也會爲鞏固自己的地位而謀害他。總之,楊修已爲自己埋下了禍根。

令人費解的是,楊修對曹操的心思總會一一猜透,但卻未能知道曹操對他的嫉恨程度之深。否則爲何不加以防範,謙虛謹慎些呢?在曹丕藏吳質事件中,曹操明顯偏向曹丕,不分是非妄下結論故意讓楊修難堪,只是此罪不足以殺掉楊修。遺憾的是,楊修卻沒有絲毫懷疑,繼續毫無顧忌,不分場合的賣弄聰明,置軍紀於不顧,一聞“雞肋”就自動收拾行裝,並煽動其他人也做歸計,雖然,最終他的猜測是正確的,但這並非小事,一定要與曹操商量,擅自做主,讓曹操顏面何存?也正好讓曹操找到殺修的藉口——惑亂軍心。所以,楊修真是小事聰明,大事糊塗。

綜上所述,不得不說楊修的死有點咎由自取了。當然曹操也並非無過,他的心胸狹窄,陰險狡詐,自私自利使他產生了殺修之心。但這是次要的,假如楊修收斂點,對自己的才智不要太過張揚,爭取立下一些汗馬功勞,以他的智慧無論如何也不會落下這樣一個悲劇。

古人云:凡有聰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殺其身也。在此,只有爲楊修感到深深的惋惜了。聰明本是好事,用不到點子上,也會變成壞事。

篇五:《楊修之死》讀後感

楊修,一個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甚至無視他的“上司”曹操。但有很多人把楊修的死因歸結於曹操身上,認爲是曹操嫉妒楊修的聰明,從而得出了職場的潛規則,就是下屬絕不能比上級優秀,說白了就是你必須比領導傻,尤其是必須要讓領導認爲他自己比你聰明,只有這樣,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來,楊修死的關鍵原因在於他自身,在於自身的狂妄不羈。不僅這樣,他還多管閒事,詆譭領導,曹魏集團每天需要處理的事務不少,應該說是夠楊修忙的了,可他卻非要忙裏偷閒對於自己無關的事情瞎摻和,賣弄自己的小聰明,纔會走上不歸路。

據《三國演義》裏楊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認爲,這些並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儲君之爭和揭露曹操夢中好殺人的真相,纔是真正給自己掘墳的原因。

作爲曹操的“祕書”,插手別人的家事,明顯就是不務正業,揭領導的短,損害領導的形象,更是不把領導放在眼裏。面對一個多管閒事,不維護領導尊嚴的下屬,無論誰心胸多麼的開闊,估計心裏的怨恨都少不了。

威信,是一個成功領導的必要條件,也往往是一個團隊能正常運行的的保障,團隊的成員都應該知道,每一個人應該把自己份內的是做好,業餘時間多學習,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關心領導的家事和領導的私生活當作自己的工作重點,不當場合的大放厥詞更可能成爲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個本分的下屬,或許一身的亮點沒有幾個,但永遠受人尊敬,做一個飛揚跋扈的下屬,或許時常有人誇你有膽量,但一旦栽了個跟頭,你就更容易受傷,甚至不得翻身。

讓我們從楊修身上吸取教訓,在社會上有一個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聰明。

篇六:楊修之死讀後感

讀完整篇文章,我的腦海中不禁浮出一個疑問:楊修之死是誰之過?

細想,這是楊修咎由自取,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首先,縱觀楊修一生,他並沒有像謀士程昱那樣,在軍事上或政治上給曹操出過什麼對策,只是一味地在“門內添活乃闊”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賣弄小聰明,他還自解“雞肋”,惑亂軍心,這是何等大事,曹操豈會放過他?

他還參與了曹氏立世子的爭鬥中,這本就是爲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現在不殺他,日後,曹丕也一定不會放過他。

當曹操問謀士賈明的時候,賈明沒有表態。單從這一點上看,賈明比楊修聰明多了。

再有曹操“夢中殺人”,本來就是玩弄權術,以掩人耳目,而楊修偏偏要說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楊修有確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能夠讀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覺到曹操的殺修之心了嗎?我想應該是沒有,他真是小事聰明,大事糊塗啊!

我認爲,楊修之死怪不了別人,只怪他賣弄才華,鋒芒太露,又恃才放曠,不知檢點。

所以,一個人聰明,學識淵博是好事,但爲人處事要謙虛、謹慎,否則一定會惹禍上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