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關於智慧的讀後感範文3篇

本文已影響 1.87W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智慧的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於智慧的讀後感範文3篇

  關於智慧的讀後感範文1

最近看了趙憲宇先生的《教育智慧》,文章簡短,引用了2個故事來表達趙老師的觀點,“教育智慧是樸素的”。

其中一個故事是格林童話中的一則故事:森林裏貓遇見了狐狸,謙虛的貓說自己只有一個本領,如果被狗追趕的話,會跳到樹上自我解救。狐狸聽後嗤之以鼻,驕傲地告訴貓,自己會一百種本領,而且還有滿滿一口袋的計謀。正當狐狸想要教貓如何逃避狗追逐的方法時,獵人帶着獵狗出來打獵。貓一下子跳到樹上救了自己,而狐狸卻丟了性命。

以前曾經多次給班裏的孩子讀過這個故事,但讀後並沒有太多的思考,只是講一下自以爲是的狐狸而已。如今,經過很多思考之後,再讀這個故事,便不再是笑而過之了。貓雖然只會一個本領,但那卻是最實用的本領,能讓自己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保護生命。狐狸,森林裏最智慧的動物,能跟在老虎後面逞威風,能花言巧語騙走烏鴉到嘴的肉,百種本領護身,卻毫無掙扎的死在獵狗嘴下。

這說明了什麼?知識——不能是空洞的,教育智慧,應該是樸素的。我們作爲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應該教會孩子最簡單、最實用的知識。教孩子寫一個字,對於一些孩子來說,一遍一遍的示範,藉助生字卡片、投影的講解,也許不會比彎下腰來手握手教他寫一遍效果來得更明顯。課堂中,浮華的表演成分,精巧的技術手段,成就了教育家的特色亮點,但是,孩子是否真的學到了最簡單、最實用的知識了呢?也許,最後孩子也只是成爲了舞臺上的一個演員而已。

所以,趙老師的觀點,“教育智慧是樸素的”,告訴我們的就是讓教育迴歸本質,紮紮實實的教孩子,讓孩子踏踏實實的學知識。

不管任教多少年,仍需牢牢記住趙憲宇先生的話:“樸素的教育智慧是什麼?就是不要矯飾,不要浮躁。教育智慧是和學生一起產生的,不是教育自我的展示。一個教師智慧無限,那麼學生可能就更加缺少智慧。真的教育智慧,是讓學生產生智慧,是師生的共同智慧。”

  關於智慧的讀後感範文2

《中國智慧》這本書中,易中天向讀者們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紹了中國千年來所及的大家之智慧。正是這樣一本啓迪智慧的書,讓我們從中國古代文化精華中汲取知識的養料,轉化爲自身的智慧。易先生的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讀他的書彷彿他就在你的面前講述,娓娓道來,條理清晰且觀點鮮明。這本《中國智慧》也不例外。本書分爲六個部分,也是易先生六場講座整理後的講稿,分別是周易的啓示,中庸的原則,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晉的風度,禪宗的境界。對於我這樣的普通讀者,沒有功底去研究古老的周易,中庸,老子,那麼,聽易先生這樣啓發式的講解便成了學習中國古代文化最好的辦法。不求融會貫通,只要有所啓發就好。《周易》分爲《易經》和《易傳》,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提供了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教會我們怎樣看問題。

《中國智慧》是既講究自然事物發展的科學書,又是蘊含着以不變應萬變思想的哲理書。《易經》告訴我們萬物都有陰和陽的屬性,而他本身是一個陰陽平衡的個體,正如男人屬於陽而女人屬於陰,但一個人只有達到陰陽平衡纔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還在於它認爲事件的.陰和陽都是等量的,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事物的發展陰和陽會此消彼長,進而發展成一個週期,並且循環往復。我想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詩中所說的一樣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也好比是我們物理上學的能量守恆定律,化學中的質量守恆定理。用變的方法看世界,用變的方法找規律,這種智慧一直延續到幾千年之後,我們一直用這樣的方法探索未知。

《中國智慧》的辯證思想最多的是體現在道家學派之中,我很贊同老子提出的順應天時,無爲而治的觀點:大智若愚的處事,講求衆生平等,注重修養身息,讓人們能夠多元化發展,我覺得這是一種與衆不同卻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無爲更是有所爲。這給我們無奈在平時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啓示。知識屬於社會,智慧屬於個人;知識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啓迪。這是易中天先生書中的一句話。《周易》作爲羣經之首,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衆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國兩大學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爲本,以德治國,以禮維持秩序,以樂促和諧。它在傳承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輝煌的榮譽,亦或是累累的財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們也可以知足常樂,獲得樂趣,享受人生。並非什麼也不幹,而是去接受,去體會自己力所能達到的成就,便是一種逍遙,是人生的智慧。

知識是普存的,但能否變成智慧,是因人而異的。我們可以學習知識,但並一定會轉化爲個人智慧,只有經過思索,提煉昇華,真正與個人的思想融合的知識,它纔會成爲智慧。這是一個學習過程,而這個過程的轉折點,是領悟。如何領悟,可能我們需要他人的點撥,或者說是啓迪。

  關於智慧的讀後感範文3

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20個父親的教育智慧》說實話,我並沒有太大的心思去翻閱,理所當然的認爲是千篇一律的介紹一些所謂的教育理念而已。最後爲了完成這篇讀後感,不得不硬着頭皮開始看起來的時候,被書裏這些父親的耐心和愛心感染了,每個故事滿滿的都是每位父親和他們兒子、女兒之間真實而真摯的趣事。我覺得用一個詞語來概括我的感受的話:陪伴應該最準確。

現在的家長大多由於工作忙碌、生活壓力較大,白天出門,晚生回家,沒有太多和孩子交流的時間。很多家長認爲,每天辛苦工作,就是爲了孩子能有個良好的經濟生活基礎,往往忽視了和孩子心靈上的溝通,以及生活中真正陪伴孩子的時間。比如我自己就是如此,因爲工作關係,常常出差在外,本來在家的時間就少的可憐,回家了就想舒舒服服的睡一覺。有的時候寧可拿着手機刷個不停,也懶得抽出哪怕十分鐘的時間陪兒子玩。

有一天晚上回家不久,兒子興高采烈地跑來讓我陪他搭積木,我不耐煩得隨口回了一句:“哎呀,爸爸累了,找媽媽去。”兒子也很不高興地說:“你明明在玩手機,都不陪我玩。(然後很大聲的表示抗議說了一句)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當時,我一下沒反應過來,還是孩子媽媽把他的話重複了一遍。於是耐着性子,勉強得陪兒子玩了一會,那天晚上,兒子可高興了,第二天早上起來,還跟他媽媽津津樂道地說着,昨晚我和爸爸搭積木了,爸爸搭了個大城堡……

是啊,其實想想孩子的快樂真的很簡單。也許他們可以沒有好衣服穿、沒有好玩具玩,但卻不能沒有父母的陪伴。正如書的最後一頁所寫的那樣:“好父親最需要與孩子一起成長,因爲父親容易成爲家庭教育的缺席者,因爲父親與孩子的溝通交流遠不及母親。父親更注重引領孩子做一個有大愛之心、勇於進取、誠實守信、自強自律的人。”

所以我想從現在起,學會陪伴孩子還不晚,成爲孩子的朋友,而並不是高高在上的父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