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65W人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精選10篇)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 篇1

當讀完《亮劍》之後,讓我感動了,我被它征服了,《亮劍》是一部英雄傳奇,《亮劍》是一個英雄的成長史,《亮劍》是一部弘揚無產階級革命主義精神的小說。

中國人強調仁,包括對敵手。所以大敵當前,很多人逃之夭夭並美其名曰:保存實力。但李雲龍說:“古代劍客和高手狹路相逢,假定這個對手是天下第一劍客,你明知不敵該怎麼辦?是轉身逃走還是求饒?當然不能退縮,要不你憑什麼當劍客?這就對了,明知是個死,也要寶劍出鞘,即使倒下,也要成爲一座山,一道嶺……這就叫做亮劍”。

任何一支團隊,一個國家都要有自己的傳統。傳統是什麼?傳統是一種性格,是一種氣質。這種傳統和性格是由這支團隊組建時首任長官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他給這支團隊注入了靈魂,從此不管歲月流失,人員更迭這支團隊靈魂永在。這就是魂。中國人現在太需要一種敢爲人先的精神,一種勇立潮頭不倒的精神,一種敢想敢說敢做的精神,一種鐵嘴銅頭橡皮肚的精神了。一句話“狹路相逢勇者勝,逢敵必亮劍。”劍鋒所指,所向披靡!“亮劍”精神,就是我們的魂。

和平年代的“亮劍”精神,應該是強國面前不卑不亢的國家形象,應該是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的民族風貌;應該是敢於攀登,善於啃硬骨頭的不畏艱難的英雄主義精神。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把振興中華作爲己任,每個人都爲自己的祖國竭盡全力,民族崛起指日可待,中華民族必將巋然屹立於世界之林!和平年代,不再需要我們以命相搏,但是,英雄主義精神絕不能丟!亮劍,是在金錢權勢面前保持純潔高尚的情操;亮劍,是在攀登科學技術高峯時遇挫折不氣餒、敢於向科學最前沿發起猛攻;亮劍,是在國內國際經貿戰場上的鬥智鬥勇寸利必爭;亮劍,是在思想領域和其他意識形態的堅定不動搖;亮劍,就是在中華民族崛起的征程中,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艱辛,我們都敢於面對它,研究它,戰勝它,哪怕失敗無數次!

血性男兒,勇於亮劍。於今而言,在中國大地,英雄主義精神,不是多了,而是屈指可數!作爲當代的青年,我們不能把歷史忘記,因爲忘記歷史,意味着背叛,一個民族更不能把黨一脈相承的精神忘記!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中國人!

“明知不敵也要敢於亮劍,狹路相逢勇者勝,這是中國軍人的軍魂。”這就是小說所要向讀者傳達的一種“亮劍”精神!現在的中國,我們的中國,千真萬確需要這種精神!何嘗不是呢?現階段的中國雖然如日東昇一路凱歌,但是危機伴隨着機遇如洪水猛獸般襲來,內在的和外來的威脅時刻在考驗着中國人。面對威脅面對危機我們中國人怎能安步當車?怎能不居安思危枕戈待旦?“敢於亮劍”這就是我們的回答!我們的精神!是的,李雲龍是草莽出身缺少文化涵養,他不知鋼琴不曉洋畫不懂花前月下的浪漫,但這不是他的錯,而是特殊歷史環境所造成的。在我們解放軍將軍行列裏,像他這樣的將領很多,憑着他們頑強的毅力,憑着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對黨的忠誠,憑着他們對戰士們的信,他們通過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戰爭中學習文化,在戰爭中昇華自己,最終成爲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我們有什麼理由去責備他們缺少文化涵養,有什麼理由說他們張口“他孃的”閉口“弟兄”的呢?

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的不是一介莽夫,而是一個英雄的成長史,看到的是英雄的氣魄,看到的是多少中華兒女在當的領導下,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優秀的黨的兒女,在他們身上,我還看到了,他們對祖國無比的熱愛和對人民無比忠誠,在艱苦的戰爭年代裏,他們仍然以信當頭。

有一句話叫“沒有誠信你將一無所有”,這就是誠信的力量。這毫不誇張,一個“信”字,賭上了一個人的全部人格,連人格都失去的人還能擁有什麼呢?做人要誠信,做事要誠信,做企業更要誠信,但是如今我們國家的企業最缺的就是誠信。要想做一名成功的企業家毫無誠信是不行的,沒有強烈的愛國精神也是不行的,現在的企業經營都講究誠信,一部分企業雖然有時會因不講究誠信而暫時獲利,但是長久之際他必然會走向失敗;企業沒有愛國精神,那麼他就會不顧一切後果的經營,雖然獲利“頗豐”,但是,他們卻是有損我們在國際上的形象,從而,我國的企業想要在世界佔有一席之地是非常艱難的。看看海爾公司,他們爲什麼能夠進入“世界五百強”,不就是因爲,他們不僅有誠信,而且還有一顆愛國心,他們才能夠做大做強;再看看“雀巢奶粉”,看看“三鹿 奶粉事件”,看看“雙匯瘦肉精”,等等,他們只是爲了眼前的利益,就不在乎誠信,更不要談愛國了。

總而言之,“亮劍”精神亮的並不只是劍,而是亮的一種勇氣和魄力,一種大氣、豪氣,一種壯志豪情,一種威信,一種精神氣概。所以,成功的企業的管理者要具備這種“亮劍”精神,並在實際的經營管理中努力拼搏,創造出一片天地。我們的民族企業更需這種“亮劍”精神,這樣我們企業纔會永遠的走在世界先進行列,我們的經濟發展纔會發展的更好,民族企業纔會走的更遠。

小說記憶最深的是,李雲龍在戰場上竟敢膽大包天“抗命”,這在許多人眼中就是大逆不道,君不知“軍令如山倒”?但是也確實存在“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在抗戰時期,戰場上敵我雙方戰況瞬息萬變,對於在那個血雨腥風在戰場上舍生忘死的軍人們來說,根據戰場實際情況爭取最大限度地消滅敵人消耗敵人,那將有利於保存自己壯大自己的力量,難道我們作期貨就沒有可借鑑之處嗎,偶爾有過“抗命”也是在戰爭中允許的也就是說確實存在這種狀況。他“抗命”不是他無視黨的紀律,也不是他不執行命令,不是他犯“逃跑主義”的錯誤,而是他以人民的生命安全爲重,以自己戰友的生命爲重,因爲他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帶領他的獨立團取得了多場戰役的勝利,爲解放中國作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當時的中國,有許多像李雲龍一樣的共產黨員和許多優秀的革命戰士,他們爲了中國和世界的和平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李雲龍他從一介莽夫成長爲一個優秀的指戰員,他參見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同時他也見證了中國人民一部部在黨的領導下,推翻了三座大山,最終建立了新中國,人民當家作主了,他還見證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偉大成績,見證中國由弱變強……中國所發生的變化,都是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的,這就證實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共產黨才能發展中國。

小說中的“亮劍”精神,不只是中華民族留傳了千年“該出手就出手”這種傳統俠客豪氣,它更重要的是老一輩革命傢俱備的,後人需煉鑄的英雄品德和剛強秉性。我們中華民族在革命戰爭時期需要這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當今,我們還要這種精神。爲民族昌盛,爲國家富強,爲金山區的崛起和國際化工城的大發展,更要勇於挑戰,善於創新,不怕頑敵,做捨我其誰?敢於亮劍的英雄。在經濟建設中,錘鍊一身鐵骨錚錚,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奉獻自己,爲民造福,成爲一個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人,正義凜然信仰堅定的人,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人。

《亮劍》這本小說真的寫的很好,對我來說,也是有着很大的啓發,我相信自己能夠在以後的生活中,對以往的抗戰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我相信八年抗戰中有着許多的英雄犧牲了,正是他們的犧牲,纔有了今天的我們,有了我們繁榮富強的新中國。回顧以往抗戰的不容易,我相信在今後的工作生活中會有着更多的動力的。《亮劍》精神讓我們知道,即使實力不足以戰勝對手,可是我們還是會給他們以重創,用我們的“亮劍”精神打敗他們,爲我們的國家做出自己的最大貢獻!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 篇2

前些天,買了幾本艾麗絲·門羅的小說。先是讀《快樂影子之舞》,作家奠定聲名之作,覺得也沒有什麼,說不上有多好。但當我讀到第二本《公開的祕密》時,便欲罷不能了。然後廢寢忘食讀完了《好女人的愛情》和《逃離》。讀罷,思緒還沉浸在她的敘述中,纏繞在她講的故事所創造的濃霧中,不能自拔。

每一個作家都有着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艾麗絲·門羅也不例外。作爲一個寫小說的作家,艾麗絲·門羅無疑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她很善於吊人的胃口。她從最不起眼的地方講起,你先是漫不經心地聽着。但聽着聽着,便被她的故事吸引了。而當故事講到最吸引人的地方時,你抻長了脖子,正無限神往地聽着,想饕餮下面的精彩,她卻停了下來。然後一聲咳嗽,開始講其他。沒辦法,你希望聽下去,只好跟着她走。於是,她帶着你走啊,繞啊,走到另一個時間,另一個地點,講另一個有些關聯的故事。雖不算美味,但也足以飴人。就這樣,你聽着聽着,走着走着,發現又跟着她回到了原處,回到剛纔中斷了的精彩之處。而因爲這種時空轉換的敘述,你得以更加品味到故事的妙處,嚐到美食的精華,從而神馳千里,沉醉其中。原來那些轉換,那些看似的不相關,都是這道大菜必不可少的作料啊。

艾麗絲·門羅的小說裏的主角,都是一個個普通小鎮上的普通人。而故事的內容,也多是講述人類普遍的微小感情,比如一位父親埋藏已久的戀情,比如兩個普通的小女孩的微妙的友誼,比如一個女孩因爲憐憫而故意放走父親要殺的馬,比如一個女人對一個傳奇式的兇惡男人的一見鍾情。因爲是寫人類的微小的感情,所以她的小說有着那麼多的懸疑,讓你在閱讀時過把讀偵探小說的癮。艾麗絲·門羅是一個製造懸念的高手。這也是她吊胃口的手段之一吧。她爲你出示一個場景,那個場景曖昧無比,看似零亂不堪,卻有着那麼多的蛛絲馬跡,讓你忍不住悄悄地探究,希望捕捉到常人難以發現的幽微。這也難怪,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也是人類社會不斷髮展的原始動力。你大氣兒也不敢喘,更不敢稍微離開片刻,怕一離開,就中斷了思路,一喘氣,便驚飛了靈感。你全然忘了,其實你一直在那個現場製造者的控制之下,她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提着一盞小小的燈,發着幽暗的光,指引着你,一點一點尋找着,探求着。好不容易,你覺得你接近真相了,你欣喜萬分,正待豁然,突然,燈光消失了,你眼前一片黑暗。你努力地找啊找,但,你找不到答案,或者,根本沒有答案,只是一個看似雜亂的場景罷了。內中,也許藏有玄機,但所有的隱祕都是你自己的猜測,那個佈置場景的人不會告訴你。這樣也許更好些,讓你得意於你自己的發現,也給你無限想象的空間,讓你發現更多的可能。

那個與圖書管理員互通書信常訴衷情的大兵,後來到哪裏去了?是圖書管理員那個當推銷員的朋友用了大兵的名字,還是大兵的父親用了什麼計謀?

那個在野營路上失蹤的女孩到底去了哪裏?是被人害了,還是在別人的幫助下浪跡到了別處?

朱麗葉的女兒,那個二十歲那年在某種課程中“隱退”消失的女孩,到底怎麼樣了?是她自願消失?還是被人脅迫?

勞蓮,那個十三歲的女孩,她到底是父母的親生女兒,還是德爾芬的女兒?那個死去的並父母保留的孩子的骨灰,是屬於父母的勞蓮,還是德爾芬的勞蓮?

沒有人告訴你答案,你只能自己去想,從而把她的小說讀上一遍又一遍。越讀,你便越會發現,那些風平浪靜的敘述下面,是怎樣的暗流洶涌。

題材上,艾麗絲·門羅寫那些發生在小人物身上,並非大衆化但卻經常發生,只是常常被人們忽略的事件。她寫這些,讓你看到了更多的隱祕,可是,你看完之後,回想一下,審視周圍,卻發現其實這樣的事時時在發生,就在你身邊,或者,雖未發生卻隨時有可能發生。艾麗絲·門羅就是通過這些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性中被人忽略或者故意忽略的普遍性。在她的小說裏,你看到的是人是最本真的狀態,沒有道德的評論,沒有好壞的標準,只有一個個在生活裏存在的小人物。存在,我覺得我只能用這個詞。因爲,艾麗絲·門羅絕不是用小說來揭示什麼生命的意義或者一段感情的對錯,那些人物,只是存在着罷了,生活着罷了,依從着生命和情感的本能。從這些人物和他們的故事中,你看不到時代,因爲這些人物是普通的小人物,有着普遍的典型性,這些故事是在每個人心裏都發生過,在許多人生活中都出現過的故事,有着普遍的共性。這些人,這些事,超越了時代,超越了道德,甚至超越了意識形態,而直麪人性最深最真處,表現最爲本真的生命狀態。

比如那個已然談婚論嫁女子格雷斯,與未婚夫的感情不能說不和諧,但是,當她第一次看到未婚夫的哥哥,卻在一念之間與之外出,並出逃了一個下午。也許,她只是在與未婚夫的歡愛中有未被滿足的願望(比如被需要,被征服),也許只是因未婚夫的哥哥身上那種特有的氣味和那深不可測的目光而一見鍾情,也許只是渴望激情,或者,只是好奇,想體驗另一種非主流的生活方式。誰又能說自己沒有過這種期待與想象呢?心動的感情誰都有過,只是,我們在自己的人生軌跡裏一直小心地走着,不敢超越。

卡拉,十八歲從父母家出走,如今又打算逃離丈夫和婚姻,但雖然有賈米森太太的幫助,她還是在出逃的半路失去了勇氣,寫信讓丈夫來把她接回家。而她的丈夫,在去質問並想要傷害賈米森太太時,因爲卡拉那隻失蹤的小羊的意外出現而改變初衷,曖昧的氣氛之後,小羊被卡拉的丈夫祕密危害。這又是怎樣複雜而隱祕的情緒?

艾麗絲·門羅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就那麼娓娓道來,像我國三十年代的白話小說,有着沈從文的舒緩與張愛玲的銳利。她不是平鋪直敘,而是經常省略掉一部分,只在最關鍵處展示幾個細節,那些細節有着非同尋常的重量,如同一部電影,只是用蒙太奇的手法呈現幾個場面,便讓你感受到了整個空間的廣闊。而這幾處細節,就可以讓你一斑而知全豹,而且,因爲只給你幾斑,讓你更生出無限的想象來,心中反而醞釀了更多的精彩。

艾麗絲·門羅善寫短篇小說,而這些短篇卻包容了很多的內容,“她在每一個短篇小說中呈現的深度、智慧和精準比得上很多長篇小說家窮極一生的書寫”。她的文筆是濃縮的,如同果珍,哪怕只是一點小末末,也夠你放入一杯水中品味良久。有時候,她只是看似輕描淡寫地說一句話,而你讀來,卻發現,這一句話背後,卻藏着那麼多的隱祕與幽微,你只有再聯繫前後文細細地讀,才能發現更多的情節,更多的妙處。

艾麗絲·門羅不愧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作爲英語語種的作家,她的小說讓我們讀起來無多晦澀,這除了要感謝翻譯者的功底外,還與她的平實的風格是分不開的。她獲得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絕非偶然。這讓我想起上一屆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莫言與艾麗絲·門羅是有共性的,他們都是講故事的高手,都講述着小人物的命運,都有着令人驚心動魄的細節,也都有着引人入勝的力量。但他們的風格又截然不同。莫言的故事,有着濃重的民族風格,他的敘述,更像在講民間的傳奇,有着許多的俚俗、幽默和許多的荒誕。而在這些看似荒誕的故事中,卻隱藏着對人性真實狀態的揭露和人類命運的悲憫。而艾麗絲·門羅的講述,更像是一個老太太在跟你聊天嘮嗑,絮絮叨叨,有的地方看似沒有邏輯,你以爲是這個老人犯了糊塗遺忘了,或者思維混亂了,但聽完後,細細琢磨,她的每一句話都那麼有條不紊並暗藏玄機,每個故事都是對人性隱祕處的探尋。如果說莫言的小說像傳奇,那麼艾麗絲·門羅的小說更像回憶錄。在語言上,莫言的語言是經過提煉的民間語言,通俗易懂;艾麗絲·門羅的語言是經過文學加工的敘述語言,平實親切。

感謝這些書,可以讓我得以與這些大師親密對視,讓我感受到閱讀的幸福。也悵恨我自己沒有更多的文學評論知識,語言如此枯竭,不能充分表達出我閱讀後的強烈感受。只好有待慢慢進步吧。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 篇3

文:馮專。最近讀了幾本日本暢銷書作家的暢銷書,主要是東野圭吾和村上春樹的。有《惡意》、《白夜行》、《且聽風吟》、《挪威的森林》、《海邊的卡夫卡》,再加上之前閱讀過的《嫌疑人X的獻身》和《解憂雜貨店》,打算暫時不再讀日本的小說了。

所謂讀後感,就像人們看完電影離場時一邊扔掉飲料瓶一邊說“這電影不錯”、“某某的表演甚是精彩啊”、“這電影我都要睡着了”之類的。誰都可以說話,不在乎說得準不準確,說得對不對,說得是否讓大家都滿意。本來才疏學淺,沒讀過多少書,是不便於發表意見的,但這東西就像有什麼話到了嘴邊,不說憋不住,不說會不舒服。

在書城裏暢銷書顯眼的位置,日本文學區兩個長長的書架上分別滿滿地擺放着東野和村上的書,就像是這二人的專區一樣,足以說明他們在銷售量上所做的貢獻。老實說,日本這兩個作家是不能拿來進行比較的。就一般的感官而言,東野的小說是近幾年來最流行最暢銷的,以偵探推理爲主,情節十分引人入勝,環環相扣,出其不意,深受讀者喜愛,所以其新作一本接一本。不過我卻覺得,東野和村上之間,有着天壤之別。二人不能直接進行比較,我只有打比方來說,東野圭吾就跟中國暢銷網絡作家天下霸唱、天蠶土豆差不多一樣,心中只有暢銷、只有感官、只有迎合,卻沒有思想,沒有深刻,沒有永恆。並不能要求所有文字都必須要如此纔算有意義,畢竟,沒有誰閱讀是爲了接受作者的一番教育引導,也不是誰閱讀都是爲了去找尋生命的意義,發現世界的本質。所以,存在即合理。只是如果要對這類似的小說進行分類、甄別,推薦給青少年的話,至少應該謹慎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作爲東野代表作的《白夜行》,時間跨度大,人物形象多,能夠駕馭自如,展示了作者的高超技能。但其刻畫的人性之黑暗,社會之陰晦,讓人難以承受,我有幾日甚至因此而無法入眠。而裏面涉及的大部分情節都是在這些人物從小學至中學階段所發生的,我想對於青少年是十分不合適的。

說到村上春樹,大名鼎鼎,諾獎陪跑多年。但由於我讀書甚少,在近期因爲《新週刊》雜誌專題介紹之後,勾起了我的閱讀興趣。對於深刻的作品,沒有人可以說能完全讀懂,也沒有誰說我的閱讀理解是最正確的。而作者在回答別人的提問和疑惑時,也是模棱兩可,保持神祕。《且聽風吟》如此,《挪威的森林》如此,《海邊的卡夫卡》也是如此。

《海邊的卡夫卡》情節說起來很簡單,一個十五歲的少年,爲了追求一種自己並不清楚的想要的生活,離家出走。從東京到四國,在高鬆一個私人圖書館寄居。期間發生了一系列離奇的事件,慢慢揭開了一個神祕的世界,找回一段無人知曉的故事。與此同時,小說還有另外兩條線索並列展開,一條是尋貓老人中田的故事,一條是發生在二戰時期一羣孩子在森林裏的離奇昏迷又甦醒的事件。隨着故事的發展,最後三條線索匯聚在一起,相互印證。僅僅這樣總結,也許我們對這本書還是不知所云。村上運用了一種諾貝爾文學獎很青睞的寫作手法:魔幻現實主義,讓整本書的風格顯得神祕又獨特。主人公田村卡夫卡受到其父親的詛咒——遲早要弒殺親生父親,與自己的母親和姐姐交合。無論他如何主動地逃離現實,無論他怎樣極力的擺脫命運的詛咒,可最終也逃不過宿命。雖然這一切都是在夢中發生,卻又真實地發生了。所以,作者所營造的世界,並不是一個平面的二維世界,也不是我們感知的三維立體世界,而是有另外一個世界與現實世界平行存在。那也許是我們的內心,因爲“世界是我們內心的隱喻,內心是世界的隱喻”。那也許是我們的夢境,夢也許源於現實生活,在潛意識裏的呈現,也許那不受我們主觀意識的控制,只能信馬由繮。也許那一個世界存在某一個角落,比如森林的深處,有一個入口,並且有兩個三十年前失蹤的士兵把守,裏面還有田園河流,彷彿世外桃源,極樂世界。雖然部分情節有些牽強,雖然有些內容顯得多餘,但既然如此受尊崇,我還有什麼說的呢。

本書最想要表達的思想也許有很多,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對於人生命運的思考。每個人都有一個宿命,都揹負着惡意的詛咒,都承受着不公平的痛苦。比如田村卡夫卡所面臨的命運安排,比如從小被母親拋棄的現實。他特立獨行,他讓自己變得強壯,他十五歲時離家出走早有預謀,他覺得,十五歲生日這天,是時候了,是時候去選擇自己的生活了,是時候去擺脫命運的詛咒了。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一切的思想和行動,怎樣離家出走,在車上遇到誰(櫻花:隱喻中是他的姐姐),怎樣來到了高鬆,怎樣走進了甲村圖書館,這一切其實本身都是被命運所安排妥當了,他無法掙脫,甚至並不知道自己是否還在命運的掌控之中,一步一步的踏進旋渦,一步一步的逼近真相。後來,他只好認命:就讓那詛咒一個一個地實現吧,當這些程序完成之後,自己也許就能成爲真正的自己了,成爲不受任何人控制的自己了。

他的生命誕生,源於他的母親;他的命運轉折受到詛咒,源於他母親特殊的命運,源於被母親拋棄;最終,他從那完全“自由”的世界逃離重返現實世界,也終於他的母親。他的母親,已經到了“那個世界”裏的佐伯對他說:你要回到原來的世界,去過原來的生活。即使在那個世界裏,“沒有被人愛過,沒有被人需要過,找不到生活的意義”。現在她賦予了他一項意義,委託給他一件事情,那就是“希望你記住我,只有你記住我,我被其他所有人忘掉都無所謂。”而關於生活的意義,就是看畫,看那一幅受過詛咒的《海邊的卡夫卡》。

小說討論了很多主題: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人生命運的把握,對親情的理解,以及對虛幻世界的想象,包括對戰爭的思考,對殘酷的現實社會的控訴。但對生命意義的尋找,恐怕是最重要的主旨。田村卡夫卡在尋找,佐伯在尋找,中田老人在尋找。其中協助中田的卡車司機星野,這個小小的人物在幫助中田的過程中,竟然神奇地發現,原來自己的生命越來越有價值,原來自己也能聽懂音樂,從來不看書的他也要去追尋貝多芬的人生,在中田去世之後仍然要堅持完成中田未完成的使命。他感受到來自發現生命價值所帶來的幸福感。走在街上,芸芸衆生,或擡頭仰望,或低頭沉思,或滿含笑意,或急切匆忙,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追求,無論他活着的動力是什麼,至少都有。只是有的意義在有的時候顯得微不足道,或者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捍衛這意義。

但小說最後的結局是美好的,神祕世界的大門被關閉,各個角色各歸其位,田村卡夫卡君終於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價值、存在的意義,他要回去向警察說明情況,繼續完成初中的義務教育。當第二天“一覺醒來時,你將成爲新世界的一部分”。這一個結尾情節的安排,是負責任的安排,不繼續故弄玄虛,不留下伏筆,讓人胡亂深思。他告訴我,告訴我們,告訴迷茫的人們,不要逃離。不要以爲逃離需要勇氣,參與世界,繼續生活,才更有勇氣。“人最大的勇氣,莫過於看透的世界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這何嘗又不是所謂的“大隱隱於市”呢?這一點和《麥田的守望者》裏呈現的人生意義稍有不同,在那個年代歐美作家心目中,做一個麥田的守望者,更具有理想主義氣質,更符合浪漫的自由思想。

最後,我還感覺,莫言的《蛙》中呈現的魔幻現實主義,和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中呈現的呈現的魔幻現實主義,比村上這本《海邊的卡夫卡》要自然,要合理。魔幻與現實,也許最終目的都是爲了反思現實,追尋意義。我有點納悶,偉大的文學作品,爲什麼都是反思傷痛,都是讓人悲慼,都是令人神傷?什麼時候,出現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字裏行間感受輕鬆與幽默,在快樂的閱讀之後能靜下來認真思考,這樣不是更好嗎?但全世界的人們,似乎都已經被數千年來文人哲人帶入了一個思考痛苦的凝重氛圍。人們早已經習慣地說:“世界本來如此,人生來皆苦。”

是的,這樣說的理由很充分,但總要有人來思考,是世界本來如此,還是人心如此?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 篇4

第一次翻開小說扉頁的時候,那灑滿書香的文字氣息不經意間在我的鼻頭飄落,郭敬明的文字總是帶着青春的韻味縈繞在鍾愛青春文學的少年們那純真的心頭。說心裏話,以前我是不讀郭敬明的小說的,最近不知怎麼的,我餓虎撲食般的閱讀了一本又一本他筆下的作品,着魔一般的細細品讀,那洋溢着青春特有印記的文字,令我心馳神往。這部《幻城》,凝聚了作者奇妙的想象力,將內心深處蘊藏的巨大靈感如噴涌磅礴之勢,震撼了我的心靈。昨晚看完《幻城》最後一頁獨白,腦海彷彿還充盈着無邊無際的暢想,似乎我就是那個孤獨的冰雪王爵卡索,那些揮之不去的真情實感,全部隨着作者心靈深處的記憶停駐在茫茫無邊的冰雪荒原,我眼前似乎有了某種幻象,纖毫畢現。這一次,我想站在小說主人公卡索的視角,帶領你們走入我心中的幻城,一起探索這片神祕的冰雪王國。

大家好!我叫卡索,我是小四(郭敬明筆名的簡稱)創造出來的玄幻人物,我是冰族的王,我的弟弟叫櫻空釋。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總是習慣性地拉着我弟弟在冰雪王國裏自由自在的嬉戲奔跑,我弟弟長着一雙清澈明亮的大眼睛,他的頭髮顏色和我一樣,純白色的披肩長髮,佩戴着我們冰族高貴華麗的髮飾,象徵着聖潔和至高無上的王族特權。釋從小就跟我的感情特別好,在我130歲成人禮的那天,我長成了英俊瀟灑的大人模樣,而釋,仍然像個乳臭未乾的小孩,跟在我身後,天真無邪的喊我:“哥,慢點走,等等我······”有時候我覺得我就像釋的父親一樣,身背照顧弟弟的重任,釋對我全心依賴,像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而我,也同樣很享受這種親情沐浴下的溫暖情感。我們在刃雪城快樂的生活着,無憂無慮,可這一切美好的生活圖景,都在那場火族與冰族的聖戰中,化爲泡影······

火族就住在冰海的對面,與刃雪城隔海相望,有一次他們挑釁爭端向我們冰族打響戰役,我們族人被迫選擇迎戰還擊。戰火蔓延到了整個冰海沿岸,火族與冰族的精靈們相互廝殺着,熾熱的烈焰與寒冷的堅冰分庭抗禮,碰撞出耀眼的火花。戰士們流淌的鮮血浸染了整座冰雪王國的大地,就連父皇也無奈地站在城牆之上搖頭嘆息。我和釋清晰地看到戰亂帶來的這一切屍橫遍地的殘酷現實,釋不停地撲在我懷裏痛哭,我只是靜靜地撫摸着釋稚嫩的臉龐,貼着他的耳垂低聲說:“釋,別怕,哥會保護你的,任何人都不能傷害到你。”釋擡起頭望着我那閃爍着淚光的眼角,惶恐不安的問我:“哥,我們會死嗎?”“傻瓜,不會的,我們冰族是最強大的種族,任何敵人都不可能踏入刃雪城半步”我用修長的手指輕觸了一下釋的鼻樑,此時此刻,我只想保護我的弟弟不受傷害,保護我最親的人,那些魑魅魍魎全部給我乖乖讓路!

父皇面對聖戰局勢的難分難解,怕夜長夢多,決定派出侍衛將我和釋護送出城,於是我們在父皇貼身侍衛的悉心保護下,穿越重重險阻,逃離了刃雪城,來到了凡世。一路上,我們看到族人的屍體七零八落的,他們的傷口還汩汩的流着尚未風乾的鮮血。就連刃雪城法力高強的巫師笈筌也被一把三戟劍貫穿胸膛,表情悽慘扭曲地被火族人釘在懸崖的高牆之上。

就這樣,我和釋平安的流亡到了凡世,護送我們的侍衛爲了保護我們也光榮犧牲,只有我和釋兩人相依爲命。在經歷了凡世顛沛流離的日子之後,我們的族人,梨落騎着雪白的獨角獸飄然而至,在凡世的一角找到了我和釋,梨落是刃雪城最年輕的巫師,他的笑令我魂牽夢縈,當她那雙精緻的銀白色靴子從獨角獸身上下落到地面時,我感覺我的心也隨之一顫,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心神怦怦直跳的感覺。梨落在我面前輕輕俯下身子,用冰族的迎接儀式單膝跪地,伸出雪白細膩的手掌,對我說:“卡索,我尊貴的王,我來接您回家······”

於是,我和釋又重歸故土,關於那次聖戰的記憶,也不復存在,聖戰的結果如何,也再無人提及。父皇和母后依舊雍容華貴,我們似乎又過上了和平安寧的生活,釋慢慢的也成年了,長成和我一樣血氣方剛的大人了。而梨落,還是那麼天生麗質,令我神魂顛倒。當我有一日在朝堂之上當着衆臣子的面向父皇表明我對梨落的心意時,父皇雙眼斜視了一下驚慌失措的梨落,隨後一聲不吭的離開聖堂。自那以後,我就再也沒有見過梨落,父皇的意圖我心知肚明,尊貴的刃雪城王子是絕不會被允許和一個普通的巫師成婚的,梨落一定是被父皇流放到了一個不爲人知的世界裏,而我愛情的萌芽還未綻放就已經埋葬在這個深不見底的冰冷深淵裏。父皇爲了安撫我鬱悶難耐的情緒,他請來了人魚族的公主嵐裳,準備將她許配給我,嵐裳天資豔麗,與衆不同的高貴外貌之下還富餘着一股玲瓏剔透的精緻可愛。父皇想讓我娶了嵐裳,我不禁低頭沉思,一時不知所措,但我無可奈何,這是父皇的旨意,皇權至上,況且父母之命不可違啊。就在我被迫準備應允的時候,我的弟弟櫻空釋輕輕走到了嵐裳面前,對嵐裳說:“我喜歡你,既然我哥不情願的話,我情願!你嫁給我吧。”

釋的話令我大吃一驚,嵐裳也一時呆若木雞,半晌,她還是神色堅定的告訴釋:“不,我喜歡的是卡索。無數個夜晚我暢遊在冰海沿岸,只爲了偷偷看一眼在刃雪城牆上凝神靜思的卡索,所以釋,對不起!我深愛的是卡索,我只想嫁給他。”嵐裳的一席話令我受寵若驚,原來這個世界還有另一個女孩默默喜歡着我,我現在才明白。釋冷笑了一聲,悄悄告訴嵐裳:“我想得到的東西,沒有得不到的······”說完轉身離開了聖堂。

幾天之後,嵐裳的屍體被士兵發現在刃雪城內的一株櫻花樹下,死時的表情像是經歷了一場垂死掙扎,極度羞愧難忍。一條冰涼黯淡的魚尾裸露在空氣之外,原本美麗可人的人魚公主就這樣憤然離世,而且以這種近乎慘烈的方式。我心中的怒火再也不能忍耐,我帶着滿腔怒火找到了釋,質問這一切,釋承認了對嵐裳的暴力惡行,但令我震驚的是他的回答:“哥,我長大了,我發現我也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哪怕將來和你爭奪世子大位,哪怕爲了權力,爲了陰謀而不擇手段······”就在他說完這句話的同時,我的寒冰劍刺穿了釋的胸膛,然後釋的鮮血在我的劍上沿着脈絡流淌下來,隨後倒了下去······

我滿眼噙着淚水,痛哭失聲,我親手殺了我弟弟,我曾經最愛的弟弟,這一切是那麼毫無徵兆。可是我是這個刃雪城獨一無二的繼承人,釋的話就是大逆不道,糟蹋人魚公主的罪孽更是天理難容,我只能替天行道了。釋,原諒我,你在天國會想明白的,哥哥再也不能陪着你冰雪王國裏縱情玩耍了。

此後,釋的記憶久久停留在我的腦海,直到故事的最後,我爲了尋找當初那個心地善良的釋,看盡末世的蒼雪,而我,終究變成了這茫茫雪國裏孤獨的王爵。如果能讓我的生命輪迴重來一次,我會放棄榮華富貴,和釋一起相依爲命,在雪霧森林裏快樂的玩耍,在幻雪神山裏自在逍遙的雲遊,哪怕流亡凡世,離開這個禁錮心靈的冰雪圍城,我也心甘情願。

我只想做冰雪王國裏自由玩耍的孩子。

以上就是我以卡索的視角,以獨白的形式向大家呈現這一段悲情憂傷的故事。這只是小說中的部分情節,其過程和結局遠不止於此。我只是對其中一段令我心神交融的章節進行深刻的刻畫描寫,我感同身受。你我皆凡人,人們往往會忘記自己的初衷,被塵世污穢的揚塵沾滿風塵僕僕的一身,而我們當初那段純真的念想,就這樣湮沒在時光的重巒疊嶂之中,不復存在。

小說的情節引人入勝,我覺得我還能再次故國神遊一回,也許若干年後,有關於卡索的記憶會漸漸淡忘,但這一次,請讓我的心靈隨着小說跌宕起伏的節奏,再次放飛。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 篇5

作爲一個日籍的英國作家,石黑一雄具有雙重文化身份,使得他能寫兩個民族的故事。處女作《遠山淡影》便講述一個感傷的日本故事:移居英國的日本寡婦回想起她的故土、故人,不可避免地想起戰亂,與人生中種種已然發生的失敗。

怪的是,小說情節的進展以回憶爲載體後,一切都顯得曖昧模糊,亦真亦假。女主人公回憶中所展示的零碎細節,顯然無法拼湊事件全貌。甚至,讀者難以辨別其真實性,畢竟話語中蟄伏了太多矛盾、不安與大量空白。爲了知道過去究竟發生過什麼,讀者不得不讀下去,一讀再讀。然而即使讀完了整本書,仍有大量的祕密隱於文本之後。讀者唯一可信任的,便是回憶並不值得信任。與其抽絲剝繭探尋內心的隱祕,不如享受虛實相間的閱讀樂趣。

而石黑一雄之所以能在虛實間找到敘述自如的平衡點,得力於某種“詭計”的使用。佐知子和悅子的故事齊頭並進,情緒線和故事線同時爆發——只有閱讀到最後,讀者纔可戳穿文字的“假面”,知曉二者的真正關係。幡然醒悟又何如,閱讀的快感已和痛感一併驟然落下,讀者只好喟嘆作者的技藝驚人。

其中引人入勝的敘述詭道,則來自石黑一雄做義工的真實經歷。作者本人語:“我有很多時間和無家可歸的人在一起,我傾聽他們的故事,聽他們說怎麼會到這裏來,我發現他們不會直截了當、坦白地說他們的故事。”正是飽含人世艱辛者不得已的遁世之爲,使他發覺了交談的詭計、回憶的自欺。“某個人覺得自己的經歷太過痛苦或不堪,無法啓口,於是借用別人的故事來講自己的故事。”於是,在他的處女作中,幾位日本女性均面容模糊、語焉不詳,讀罷,眼前浮現的遠山之影如小津安二郎所拍攝,蒼茫而氤氳的,令人悵惋。

作爲移民的石黑一雄,也在這部作品中渲染了極致的日本風味:結局處女兒猝然自殺,顯然是格調淒厲、哀傷的日本式死亡。充滿尖銳矛盾、衝突的劇情,使回憶較之婦人如酷烈長鞭抽打的重刑。

在石黑一雄以英國爲背景的長篇小說《長日留痕》中,作者再次鑄造了記憶宮殿,只是回憶所帶來的痛感不再切膚,而是持久與輕微。石黑一雄講述了一個英國管家的故事:在達林頓府工作了三十餘年的管家史蒂文斯,在假期裏驅車遠行。一路向着西的旅途中,他逐漸想起了自己在府上生活的點滴,有父親的病逝、自己的成長、主人的沒落,以及一場極其含蓄卻真實存在過的隱祕愛情。

顯然,在這部作品中,石黑一雄又玩起了所擅長的碎片化回憶和多線交織結構。乍看不過是從一個目的地到另一處的“旅行文學”,而作者將事件與事件相織的辦法,使得作品具有了“文學蒙太奇”一般效果,從而擁有更大的密度。唯獨足夠理性與冷靜的作者,才能遊刃有餘鋪陳時間與空間的細線,從而在回憶中呈現出史蒂文斯先生一生的倒影。

值得關注的是,或許是由於大英帝國的戲劇傳統,及作者的不斷探索,使《長日留痕》中某些關鍵的敘述語言、人物對話都能充滿饒有趣味的戲劇性。作品中,人物的對話也擁有了其他文學作品難以比擬的豐富性,充滿玄機,也可延展出“過去—現在—未來”三種時態的交相影響。

“時間”的概念之於“話語”,能如同水草在水中一般自然地舒展。書中最直接的體現,表現在達林頓府上女管家——基頓小姐要走的那個晚上。是夜,勳爵宴請了各國名流,基頓小姐也決定要離開府上,履行定下的婚約。兩個重要事件時間上的衝突,使得史蒂文斯先生必須從中選一。倘若他要挽留基頓,就不能實現爲主人盡職的管家理想;倘若他要專注準備宴會,便要看着愛人遠走他鄉、無能爲力。正如黑格爾曾言:悲劇發生在對於對之間。正因衝突雙方都有自己合理的辯護理由,皆可存在下去,那麼兩方不能同時存在的現實,導致其中的一方必然要滅亡、失敗——史蒂文斯先生選擇後者。沒有明顯的肢體動作,在兩人你來我往的短暫對話中,充滿掙扎、猶疑、哀求、無法釋然和被壓制的愛情。表面平靜,實則沸反盈天。

最終,史蒂文斯先生在基頓的哭聲中決然離開,愛情既定無望。理想與婚姻,貴族精神的實現和普通人自在快活的生活註定不可共存。選擇了犧牲婚姻和一生幸福的史蒂文斯先生,無疑成爲“殉道者”。想起筆者讀到此章節時,不由爲感到悲慟,多次掩書嘆息,不忍猝讀——而石黑一雄能夠精準把握每一處情緒點的爆發、在文學中還原戲劇之情景,與我而言,也是鮮少的閱讀體驗。

悲慟是爲史蒂文斯先生,一個堪稱“新古典”典範的人物:現代化外殼包裹着古典精神,體現在人物身上變爲剋制、隱忍、追求尊嚴等性格特點。管家先生雖不苟言笑,卻暗暗將感性藏在了理性的背後,他性格中也包含幻想、善感、細膩、鄉村的抒情一面,有如戴留斯譜寫的古老英國樂曲——因此,讀者們啊,隔閡難以打破,無需對史蒂文斯先生的行爲做過多的價值判斷,這不過是國人難以理解其文化傳統罷!英日兩國皆對秩序、等級有所信仰,石黑一雄選取的史蒂文斯先生,即是龐大卻可危的帝國象徵。作者也在書中感慨:全世界只有英國有真正的管家,其他國家的,只能叫做“男僕”。如此好的管家先生,卻要面對“納粹往事、帝國沒落、貴族精神崩塌與個人愛情錯失”的四線交匯。彷彿交響樂中各個聲部般和諧運作,演奏出一曲具有廣闊深度的輓歌。既是哀悼遠去的愛人,也爲一個時代轟轟烈烈落幕。王國已經喪失了,難回燈火葳蕤的舊日莊嚴。水晶宮已不再,炮火中成爲美麗的熔渣。

既捕捉了個人生命中的痛點、又捕捉民族時代的創傷是《長日留痕》的高明之處。小說開頭便已寫下謎底:宅邸易主,新的美國主人豈能諳熟從不列顛和撒克遜濃厚白霧中走出、如晴如晦的英國文化。滾滾向前的時代洪流終是碾壓每個人命運的不可抗力。當尊貴的主人身敗名裂後,徒剩老去的史蒂文斯。管家先生的回憶,像英國久久被雨水洗刷的天色,桌上端正擺放舊銀器所散發出衰微之光。讀罷也才懂得,一場緩慢隱現的悲劇比什麼都要動人。

當然,常常落雨的地方也會迎來明朗天色,正如一首爵士樂的歌名:《不論晴天下雨天(comerainorshine)》。短篇小說集《小夜曲》無疑是石黑一雄的“亮色”。倘若說《長日留痕》的結構上效仿了恢弘莊嚴的古典交響樂結構,由不同故事組成的《小夜曲》,則無疑是爵士樂跳動樂天的音符——在《穆爾文山》中主角和瑞士夫婦所形成的復調性,也許會讓寫作者們發現,原來音樂果真與文學想通——又一次驗證了文學創作者具備音樂素養之必要。

石黑一雄選取音樂界的邊緣人物(餐廳樂手、過氣歌星、薩克斯手等)入手,圍繞“藝術—生活”的戲劇性母題展開。淡然的喜悅,適宜的閒愁,沒用過度的無用煽情,戲謔調侃也恰如其分。不疾不徐的敘述步調,是夏夜陣陣清爽的風,讓你閱讀時感到輕鬆,讀罷,甚至想去穆爾文山走一走。在書中,石黑一雄也爲人生的謎面給出另一答案:也許逝去的不可追回,生命中處處留有遺憾,但是,爲什麼不能像《不論晴天下雨天》一文中的“牢騷王子”和查理太太一樣,在月光和爵士樂之中跳舞呢?既然人生會一步步錯誤下去,既然一切都可原諒。

無從知曉的是,石黑一雄會不會猜測到自己會獲獎。世界突如其來予以痛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實至名歸。一位耐心、細緻、嚴謹、誠懇、技藝高超的寫作者能獲得認可,實在是件值得快樂的事。文學的榮光閃耀在殘忍的二十世紀,二十一世紀卻太過貧瘠,喧譁與躁動之下是一片肅殺。願你不會被溢美所打倒,跑起來吧,書寫屬於今日人類的世紀文字。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 篇6

荷風香似雪如果說婚姻是場賭博,我想可能是因爲你永遠不可能預知,兩個人會一起面對多少事兒。開始大多是歡喜着牽手的,這手能牽多久,也盡不可知。情感意外,天災人禍,都可以,分開兩隻相握的手。能夠一牽50年,走到金婚,實在是不容易,特別在我們這個時代。

《金婚》的電視劇沒看,前幾日看了小說。文麗、佟志,大莊、莊嫂,兩對夫妻,佟志和大莊是同事又是鐵哥們,倆家做了一輩子的鄰居。莊嫂來自農村,打小和大莊訂的娃娃親,沒多少文化,但是過日子的一把好手;文麗是小學老師,愛看小說、舞跳得好,愛打扮,比較小資,但生活上有點兒一竅不通。重慶的佟志家務活全乾,典型的南方模範老公;大莊在家裏是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主兒,整個一個北方大男子主義的代言人。大莊是個很招女人的男人,在結婚前,和文麗的表姐梅梅談過戀愛,文麗一直覺得大莊他們是包辦婚姻,不道德,她打心眼裏看不起來自農村的莊嫂。兩對夫妻門對門住着,莊嫂特喜歡模仿文麗的穿着髮型,文麗爲此很生氣;莊嫂特別會過日子,菜燒得特別好,文麗的孩子和老公又經常會被對門的美食饞得垂涎三尺,文麗就更生氣了;文麗生了三個丫頭,莊家有個兒子…在文麗眼氣莊嫂的同時,莊嫂也氣,爲什麼文麗不但長得比自己好看,身材比自己好,還有知識有文化?自己想要女兒,爲什麼就生不出來?…不幸福有時候真的是來自於對比。哈哈,這樣天天比,兩個女人的關係處得真不怎麼樣,儘管兩人的老公關係鐵得不得了。但到後來,兩個人都真正體會到了對方的不易,對方的好,一下就成了好朋友。是呀,工作、家庭,孩子、老人、老公,一天到晚女人得操多少心?女人,都不容易。

感覺大莊和莊嫂,兩個人前後的位置整個顛倒了一下。一開始,是大莊特別強勢,什麼都他說了算,特牛。但到最後,凡事卻成了莊嫂說了算,大莊對莊嫂成了百依百順的。一開始大莊似乎沒太把莊嫂當回事兒,但當莊嫂突然倒下來,他才發現原來莊嫂纔是家裏的天。莊嫂是粗粗壯壯即沒文化也沒什麼情調,風風火火像個男人一樣。半輩子風流的大莊,在莊嫂去世之後,望着晾着的被子叨叨:"淑貞,你說我的被褥得經常曬,我都曬了,我每個星期曬一次,一點都沒偷懶啊!每次曬回來,被子上有一股好聞的味兒,你說那是太陽的味兒。這被子上有了太陽的味兒,就消毒了,滅菌了,人就不生病了。我聞着這股味啊,睡得可好了,我一直都沒生病。可是!可是我想生一場病,想生一場大病…"淑貞,就是莊嫂。看到這裏,眼淚在眼眶中直打轉。哎,幾乎天天在一起,一呆四五十年的,除了夫妻,還有誰?這麼長的時間處下來,但凡有點兒良心,誰能放得下對方?

大莊,大衆情人差不多吧,特別招大姑娘小媳婦的一個人,梅梅爲了他竟然一生未嫁。但兩個人有什麼嗎?似乎沒什麼事兒呀。看大莊招惹這個,招惹那個的,最終,他的心中有的,竟然是他開始不怎麼看上眼的老婆。找老婆要找什麼樣的?像文麗一樣漂亮、有情調、有文化的?還是踏實能幹、不漂亮也沒情調淑貞?嘿嘿,我看從實用角度來看,還是淑貞。結婚是要過日子,漂亮不能當飯吃。大莊娶淑貞,那日子過得多滋潤呀。

婆媳關係,歷來是家庭關係的最難處的。小說中,婆媳關係的可見一斑。佟奶奶,精明能幹,看不慣文麗那是情理之中的事兒。做兒媳的,和老人相處,還是嘴巴甜點兒,心善點兒,對老公、孩子、老人耐心一點兒,老人會看在眼中,記在心裏的。一家人,沒必要凡事爭個高低。文麗有一點兒事兒就往孃家跑,這一點兒,我覺得很不好。兩個人的事兒,兩個人自己解決呀,何必牽涉那麼多人進來,簡單的事情也搞複雜了。

兩親家母初次見面,文媽媽和佟奶奶的一段對話非常經典,可謂是綿裏藏針呀。"…我們文麗在學校啊是優秀生,在單位啊是優秀教師,街坊鄰居沒有不誇的。可就是一樣,老閨女嘛,從小有點慣她,沒怎麼教她做家務,好在新社會講究男女平等。我常說小娟啊,你真是有福氣啊,你這樣粗手笨腳的,要擱舊社會遇到個惡婆婆,你還不得掉上三層皮?/文母衝着佟母笑眯眯地又說:你說是不是?"哈哈哈,厲害,厲害。佟母也是很精明一個人,"佟母勉強點頭,說:是啊是啊,其實新社會舊社會,既然有家庭,家務活總是要做的。做姑娘時不會沒有關係,也不是什麼難事,心放在家裏就好。像我那幾個女兒,從小也是不愛做家務,我是連打帶罵好容易教會了,家務事現在還真是井井有條,婆婆都挺滿意的。"哈哈,不動聲色的表達了對文麗不會做家務的不滿哦。"文母環顧四周,說:這麼個小房子能有多少家務活呢。不怕你挑理,小娟結婚那會兒,我還真有點猶豫,我們小娟閨房都比這個大啊。她非要嫁佟志,我也喜歡那孩子,我就說結婚後住家裏吧,相互還有個照應,我也能帶帶小娟,可佟志這孩子好像不大同意。你要是同意,就讓佟志住家裏吧?"…乖乖,不動聲色的反擊太厲害了。

男女關係,對圍城內的男女絕對是考驗。大莊年輕的時候,不是老是招蜂引蝶嘛,莊嫂對他那可是嚴加看管。佟志有個一直很喜歡他的女同學方卓婭,老讓文麗冒酸水,但佟志不喜歡方卓婭,所以也無大礙。佟志去山區的分廠工作時,遭遇了精神之戀,遇到了他生命中的第二個女人,李天驕,那纔是他們婚姻中的致命傷。天驕年輕美麗,倆人相當談得來,佟志和她在一起感到很快樂很輕鬆。當然,在那個純真的年代,兩個人之間連手也沒拉過,清清白白的。但人言可畏,佟志因此影響了前程。事業是男人的荷爾蒙,也許真的沒錯。佟志因爲事業不如意,脾氣特別大。李天驕倒是事業發展挺好的,兩個人再次相遇,李已經是處長,是佟志的上級了。李仍忘不了佟,兩個人散步了,喝咖啡了,但也就喝喝咖啡,也沒什麼。但在佟奶奶病危的時候,文麗死活找不到佟志,偏偏這時候佟志在李家…雖說也算是誤會,他們真沒什麼,但那種情況,想不誤會都難。文麗漂亮,有個年輕同事暗戀她…現在的社會環境比那時又要複雜很多,兩個人要想和平共處,不吵不鬧,還真是不容易。女人心思細,一旦受傷,那可是很難痊癒。但吵了就吵了,過去的就過去吧,過去的事兒天天掛在嘴上,除了傷感情還是傷感情。不妨,心胸寬闊些。

《金婚》裏有好幾個孩子,文家的三女一子,莊家的兒子,還有文麗的外孫女改改,文麗的孫子小寶,從這些孩子的婚戀和成長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到現代人婚戀的縮影及子女教育的問題。莊嫂,雖說沒什麼文化,但孩子收拾的乾乾淨淨,規規矩矩,一點兒毛病沒有,不得不說,她的家庭教育是成功的。她和大莊,也有過爭吵,但似乎沒當着孩子的面吵過,不像文麗,一天到晚吵吵,叨叨得人心慌。文家的二女兒,讀書最有出息的南方,從小是跟着奶奶一起生活的。因爲從小沒跟着父母,後來再來到這個家庭,總覺得自己是外人。文麗分配任務時,讓老大燕妮、老三多多幹活,讓老二南方和兒子小寶陪佟奶奶一起去散步。爲什麼呢?固然和老太太最喜歡南方有關,爲什麼老太太最喜歡南方呢?還不是因爲那是她一手帶大的?但如果三個孩子都是她帶大的,很可能是老大、老二幹活,老三、老四出去玩兒吧?文麗可能從心裏對南方覺得愧疚。同樣,南方似乎對文麗也一直有股怨氣。南方太懂事了,讓人感到心酸。不和自己多忙,孩子還是要自己帶的。燕妮比較任性,當然也能幹。一直任性的燕妮,結婚自然是自個兒找的。她當時不願讀書,就想和劉強在一起,說什麼都要在一起。後來劉強復員回來,工作不如願,經常打罵燕妮,燕妮離了婚。如果不是因爲任性,燕妮可能不會嫁給劉強。南方打小不和父母一起生活,缺少愛,所以特別珍惜愛,她對愛人不離不棄,讓人感動。文麗是相當重男輕女的,在北方,在那時候,這也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她的三女兒,從名字就能看出來,多多,多餘的。哈哈,想到我們家,似乎和他們家這點兒類似,也是三女一男,我弟弟就像那個大寶一樣,被爺爺奶奶寶貝着。我名字中的"朵",小的時候經常被戲稱爲"多"。多多可能是在家找不到愛吧,有些濫交,還未婚先孕了。在那個時代,相當少哦。大寶,做生意的,換女朋友比換衣服還勤…

這幾個孩子,小的時候讓人操心,大了也讓人不省心呀。做父母的,只要一息尚存,大概總少不了會替孩子操心,不管他操這心有用沒用。最終,多多找了大莊的兒子(轉業軍人、派出所所長),也算是迷途知返,修成了正果。兒孫自有兒孫福,孩子的事兒,能不操心就別操那份閒心了。操心越多,孩子可能越嫌你煩哦。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 篇7

——讀餘華小說《活着》

也許你不熟悉作家餘華,也許你沒看過小說《活着》,但相信你一定聽說過電視劇《福貴》,一定對劇中福貴跌宕起伏的一生唏噓不已。而在其原著《活着》中,讀者能夠感懷更多的卻是那種“含淚的笑”。

餘華,一直以一種先鋒者的姿態叱吒於當代文壇。然而,九十年代初其長篇小說《活着》的誕生,對作家來說,無疑意味着一種精神的蛻變。且讓我們在餘華的這部心靈之作中,一起來探詢一下生命的意義和存在的本質吧。

生命是一個簡單的詞,但其意義的實現過程,卻是血淚雜糅,充滿艱辛,《活着》中主人公福貴亦終生在苦難的枷鎖中穿行。餘華將他的故事的背景設置在中國的鄉村,那是個最具有普遍意義的地方。作爲整個社會的底層,那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無疑承載着巨大的苦難。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長達半個世紀間,農民福貴在種種紛至沓來的苦難的蹂躪之後,已近暮年,卻仍然以一顆動態的心堅持着對生活的一往情深。在“死亡”這種無比殘忍的力量面前,他的超然,他的達觀,都讓我們讀到兩個字“堅韌”。當福貴的親人一個個離開人世,對他來說,活着本身就意味着一種煎熬,就是對自身生命承載力的摧殘。

回首他逐步惡化的命運,由於把家產輸光,父親被氣死,隨之母親的死亡,兒子被醫院抽血過多而亡,賢惠的妻子積勞成疾離開了他,聾啞的女兒因難產而死,女婿因工傷而死,最後一個親人小外孫又因飢餓脹食豆子而失去幼小的生命……這裏,死亡彷彿已成爲一種繁複的慣性存在。生命的被掠奪正如它的被給予一樣沒有任何理由。

歲月的殘酷,生命的無常以及人生無窮無盡的苦難,都在這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身上鋪衍着。然而,他卻始終以一種屹立的姿態爲我們深沉且又深刻地詮釋了“活着”的內涵——它不是聲嘶力竭地吶喊或是呼天搶地的咒罵,它不是怨天尤人的自暴自棄或是在災難的旋渦裏自甘墮落,而是需要忍受,去忍受生命中種種無常,去忍受生存環境的沉重悲哀,去忍受命運肆虐的打擊與不公,去構築起一座心淚的祭壇。於是,執着於探索生命存在意義和精神的作家,通過福貴對於生命本身執着的熱愛和尊重的表達,進行着一種哲學層次上的思考,從而提出一個莊嚴而神聖的命題:人是爲活着而活着。

福貴不是一個英雄,他並不具有一顆高尚的靈魂和任何驚世駭俗的豐功偉績,但他那種直面現實的坦蕩和勇氣,無形中滲透出的堅忍精神卻將他塑造成一個英雄。他的那種執着的生存態度讓讀者在震動之餘長久地經受着一種心靈的衝擊,感受着靈魂對於生命的呼喚。是的,生,相對於死而言,永遠是一種更強大的力量。死,可以輕易地解脫,而生,卻意味着一種忍受。且讓我們看看福貴在知命之年向“我”講述他經歷時的神態,“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裏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着,裏面鑲滿了泥土,猶如佈滿田間的小道。”這裏,所有對死亡的畏懼恐怖都被對生的渴念所消解。

如果我們思維的觸角再向縱深開掘,福貴,作爲一名終日勞作的.普通的老農,他身上何以蘊涵着如此震撼人心的生命力,他又如何憑藉着堅忍、樂觀戰勝苦難?也許,因其普通,他的樸素的哲學人生觀裏,生命本來就是一種接受苦難的過程,註定是一種痛苦的存在,永遠無法擺脫貧苦和災難。

我們不難發現,植根於福貴頭腦中的生命觀便是“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緣,做雞報曉,做女人織布。”每個人生來便有自己的命定,人只能守着自己的命運,無論生或死,幸或不幸。所有外在的物質條件的滿足,世俗感覺中的快樂或痛苦,都只是一種虛幻,都不是讓你選擇生或死的理由。真實的生活只把握在自己手中,腳踏泥土,就能獲得踏實、喜悅和平安。也許正是緣於這種對待生命的態度,對生命本身的尊重,緣於“活着”本身的真實淳樸,福貴在遭受種種慘烈而痛苦的不幸之後達到人性的至境—一通脫和溫情,以至於那些死去的親人對他來說彷彿從未遠離,這正是福貴形象從容而寬容,堅定而堅韌的人格精神打動讀者的原因。你也許可以把它理解爲一種宿命觀,一種虔誠的宗教情結,但它確實又是一種緣於生命本原的固執嚮往。

關於死亡的敘述,除了福貴的遭遇,作爲一種陪襯,春生的死無疑也是一記重錘,敲擊在讀者心頭,令人在扼腕嘆息之餘,不禁反思。春生自己所選擇的死亡之徑正與福貴對待苦難的豁達樂觀背道而馳。儘管我們無法否認這其中蘊涵的種種歷史、政治、文化的深層原因,從生命的本質層面上來講,他的死與曾經患難與共、歷盡滄桑卻仍頑強、執着地扣擊生命之門的朋友福貴相比,無疑屬於生命的敗筆。

他是一名深受現代文明洗禮的軍隊幹部,終日面朝黃土的福貴與之相比,生命方式無疑要遲緩得多,沉滯得多。自然,春生關於生命的終極意義,關於國家、政治、氏族命運的思索要比福貢深刻得多。作爲一名革命者,他追求生命存在的價值,追求人作爲一個獨立個體應有的位置與尊嚴,這無可厚非。他無法承受生命的被踐踏,寧可自己選擇毀滅。也許正因爲此,相較於福貴以及福貴單純的思維,面對生存的坦蕩,質樸的生命觀,他的生命才失去了那種韌性,儘管也曾槍林彈雨,身經百仗。正是他的沉重使得他的生命變得脆弱,不堪一擊。

也許作家無意在此刻意構築諸如文明人與鄉人對待生命的態度與認知、生命力的強盛與委頓相互對立的模式,我們更沒有太多的理由嘲笑春生的怯懦,畢竟,春生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畸形的產物,畢竟“生存還是毀滅”的問題,已從哈姆雷特的身上鋪衍至今,畢竟信奉“寧可五碎不爲瓦全”的春生與信奉“好死不如賴活”的福貴有着太多的差異,然而,我們體悟到的是,“堅韌”真的不是一個可以簡單表述的詞,只有活着纔是所有價值實現的基礎啊!某種意義上來說,正因爲普通大衆所信奉的簡單的生活,使得他們儘管卑微貧窮卻永不喪失對生命的執着與熱愛。

活着的意義在於活着本身,儘管這會遭到種種進步哲學觀的嘲笑,但你能說,他們是以一種自欺欺人的方式使自己的不幸轉化爲精神上的愉悅嗎?你不認爲任何一種對他們的“活着”淺薄地冠以“麻木”或是“愚昧”的批判都是一種殘忍嗎?這裏,我們顯然已不能用自己的眼睛和思想去簡單的思索或是評價,人生已屬不易,爲何不能對這片土地上辛苦跋涉的普通大衆,對他們與生命搏鬥的勇氣與力量,對他們的痛苦、歡躍、蒼涼、悲傷,對他們的樂觀、頑強、執着、豁達致以最崇高的禮讚呢?正基於此,《活着》中滲透的那股渴望生存的樸素意志,那股穿透人生本質的精神力量,才達到了對苦難的“理解”和“超然”。

也許終日與土地做伴的福貴難免消極庸俗,永遠無法解答“生存還是毀滅”這一深奧的哲學命題,可他同樣以一種曠達超然的態度塑造了生命的豐滿,詮釋了活着的意義,這是他用行動向世界作出的回答。

《活着》,不僅表現了一個人物堅韌地活着的歷史,同時也內蘊着一個民族頑強的客觀歷史進程。正如餘華所言:“《活着》也講述了我們中國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熬”或是“忍受”,正是大多數中國人採取的應付苦難的方式。這裏的福貴無疑已不僅僅是他自己,而是一個民族歷盡風雨坎坷頑強屹立的縮影。他的痛苦樂觀執着正代表着民族偉大堅韌的求生精神。

一個人,即使遭遇重重挫折和打擊,精神上也永遠不會成爲奴隸。生命的終極旨歸應該是而且必須是執着地活着。一個民族,無論怎麼風雨飄搖,終將在頑強的屹立中接受歷史的致敬。這些,所依憑的正是一種韌性,一種源自民族底層的生生不息的力量。

“人是爲活着而活着”這句簡單的話卻包含着人生重重酸澀、艱辛,喻指着人不可迴避的生命悲劇,也概括着人活着這一過程的全部意義和終極追求。或許福貴這一人物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只是一個價值隱喻的符號,一個能指。他的所指是讓人們不要在痛苦的旋渦中頹廢沉淪,而要以一種寧靜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對待世界。

不論何時,對生命的尊重,對生存的希望和熱愛總是最重要的,只因爲生命的被賜予。相信這種真實淳樸的表達也正是餘華想要說明的哲理。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 篇8

閒來無事,讀胡懷琛《中國小說研究》一書,系中國古籍出版社出版之國學名家選粹版本。

本尋魯迅之小說研究專著,以觀中國小說之發展系統,也看近人對中國小說之界定研究,然終無所獲。所幸,偶得胡氏此本,亦可作概覽瞭解之用。近日問得新文兄藏魯迅本,日後定將借來,以增小說之見。

讀此一本書,不禁回想當年之小說見聞。初時,以爲小說不外乎不入流之書籍,而入流者,僅就教科書之類,再而有之,則乃教輔材料,教學參考之類,凡此學校教育教學之關係書籍,皆主流者書籍也。如今反思,當初之成見,極不科學也,甚而至於愚陋之極端可見也。然因此態度標準,也是裨益於我。因不染非主流之小說故,我從未見罵於師長。雖偶爾見笑於同學,譏我書呆子,然終未貽誤學習,可也。終不至於課堂內有癮作祟,而冒渚師之禁令教誨,窺得武俠、言情之情節正酣,卻逮之於嚴師屢次,或當堂怒罵,或抄沒小說,或家長見訓,或保證往後之不再如何如何。

世之所事,長短兼而有之,於我而言,擇取而已,無甚善惡多寡,然哉!

小說之念想,原初以爲之偏頗,亦隨學習增長而有所轉觀。初中時,小說如魯迅文章,如諸多國外小說,也多見了。課堂之內,爲師者也多加以疏通,蓋小說概念之正統觸及。當此時,仍不望讀及小說之言情、武俠者,如金庸小說,瓊瑤小說等。然小說之知識卻可接受,如小說之要素:人物,情節等,小說之篇章體例等。而何至於死記硬背者,應試分數之故耳。

至於高中,同學之偷讀小說者,越發少也。此時,價值觀念當有所定型,個性思想也當自存,小說之受,不必如初中時代上癮如毒。同學之小說閱讀,權當課後之消遣者居多。當此時,爲師者也多有正面鼓勵,言小說之閱讀可闊學生之視野,尤其古典名著,更當讀其三兩遍方可領悟其魅力,如《三國》、《茶花女》等。而死記硬背者如小說其作者,其內容典型之人物,也因應試分數之緣故,不得不加以日夜咀嚼。至今想來,實在徒勞,於今略想其實效,也渺渺乎無所遺留,憾哉!

大學之小說感觸,終得原貌。然不多專業觸及,故小說之研究自不敢當,更不可小說之如何瞧他不起了。囿於學識陋見,小說之原著閱讀,始終難入我心。而今,每與友人對語小說者,則汗顏不敢恭維,形穢自慚罷了!

人之短見,自是多矣,若自省後能有所甄補,倒也無妨。此之故,於今仍不敢懈怠於學習。胡氏之《中國小說研究》之閱讀,此理可循也。

今原意在於略寫讀後感像而已,無望揚灑拖沓,然我本性之故,逢一事所論,終究雜感自我,其中不免情感糾葛,生髮別樣之文字。初看時,其無關乎本旨,卻有其因由來之,故當略寫如上。

此後,該是讀後感之說,實在於我聊發而已,間或原文錄下,間或行文自述,難作學術之考究,且當增益收穫罷了。

與其他學術史研究一般,胡氏對概念小說者,置於篇首闡發。然因恐先入爲主之彼端,有礙於後來之信服考究,胡氏對小說之定義也是寬宏存疑,以待讀者之後領悟彌補。此之態度,學術之精神也。如仁者,如道德者,如禮儀者,概念定義之,實在無所慎密,也無多需要。故常常不作死規定。此類現象,讀者皆能明理寬懷,於己也多有裨益,無礙於日後拓展。

"不過在中國舊文學裏,並不把小說看得重要。雖然在兩千年前,已經有了小說二字;但是古代所認爲是小說的,到現在並不能算是小說;現在我們所認爲是小說的,古代是沒有的(說他沒有,也不是完全沒有;只不過不名爲小說,且和現在的小說形式上略有些不同。)這樣下定義就很不容易了。"

胡氏此說非自說自話。中西之小說,無論概念內涵,抑或形式表現,殊多差異,於是中西合併式概念定義來闡發小說,也多有不便。更遑論以末尾定淵源,來個頭尾倒置法,其誤導之害更甚。後人之所謂小說流派,小說體例主義者,皆賴發端原委之清澈理順,故不可以糊塗籠統之小說研究爲滿足。

如書名之見,研究之貫律,不便概念定義束縛手腳眼界,免受先入爲主之害。於是:"我以爲研究的方法,最好是從他的淵源說起,從淵源說到支派,那就容易明白。我們不必先說定義,只從他的源流上,看出他是什麼。"可謂研究之真理也。

徵小說之源流,當從民間說起,當從口耳傳承之神話傳說論起。"中國的神話和傳說,雖然是小說的根源,雖然到後世仍在小說中佔了一大部分,但是在古代,並不把曾把他稱爲小說。考中國的小說二字,最初見於《莊子》,他說: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荀子》也將小說二字連稱,但尚未指明何謂小說,然可見其小說之小視口吻。而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之流,蓋出於稗官"。可推見古之稗官也類小說家者,"稗"也即"小"。

至春秋戰國時代,有"十家"之說:儒家道家,法家…,而小說家已名列其一。此"十家"之說,出自班固"九流十家"之論。班固引孔子話,論說小說也當有可觀,已承認小說有相當之價值。只是,承認價值也是限於小道而已,社會雜談,民間小事罷了。此可謂小說,後世也有之,然外延窄乎斯哉,不可等同而語。

中國古時小說之流,往往不見檯面,入不了正統,更不消風雅稱讚了。此故,難見如正史般小說論集,也難見社會主流之小說普及。歷史鑑往,小說如所謂"記",所謂"傳",所謂"誌異",所謂"演義",皆小資打趣,或閒雜消遣。

小說於古時中國無正經地位,然亦常散見各處。正史中有列傳,列傳也》石油荒誕怪異之說,神話傳說之類。也有民間神話、傳說之收錄如《搜神記》、《齊諧記》等,再有虛構故事之《黃粱夢》。於此可見,小說之足跡,也當可觀遍野,只是有些羞於世面罷了,也不當主流所正視。

胡氏於概論小說定義後,分論三章節。

以本質論小說分論研究,神話,寓言,稗史,三者皆是小說。從本質看來,小說源於神話寓言,傳說稗史。然後人之小說,卻不囿於這三者。如唐體小說,如宋元雜劇、戲曲說本,彈詞,如明清演義等,皆屬於小說範圍。可見,小說源於此,卻不限於此。三者其後,變遷雜交,體例也漸起模糊。如與正史相對之稗史,亦可小說視之。本質角度看小說,可謂推其本源,逐其始末,後起之體例形式,時代主義之類研究法,皆有賴於此。

以形式論小說分類研究。形勢看來,表現爲小說者,可記載一人一事類,可以演義故事情節類,可淡些描述概括類,可詩文劇本唱白類。此四類謂記事體、演義體,描寫體,詩歌體,蓋可爲小說定論其形式周全也。若《三國演義》者,若記事詩,戲曲者,若《紅樓夢》,皆可區分其差異。《紅樓夢》近人多謂古典小說,四大名著,可其小說地位不賴其他,其描寫體小說之創作價值可觀而已。故近人講《紅樓夢》與《三國》、《水滸》並論爲白話小說,通論其價值,實爲不妥。

以時代論小時分類研究。有周秦小說,晉唐小說,宋元小說,清小說,最近小說。胡氏認爲,周秦小說,可從經、子中找出》小說片段,此外,《漢書藝文志》中有一篇小說目錄,只是原書皆不見於世。如《週考》、《青史子》、《師曠》等。"周秦以後,接着說晉、唐小說,爲什麼丟了兩漢不講。因爲現在流傳的兩漢人的作品,大概是後人假造的。晉人著名小說如《搜神記》,唐代小說如《南柯記》。宋元時,演義體小說盛行,脫離文人範圍,與平民接近,此乃小說之脫胎換骨,意義可書。清小說,產生新題材,描寫體,以《紅樓夢》爲最爲勝。最近小說有以林紓爲代表的譯作如,《黑奴紓天錄》,周作人《域外小說集》。而《超人》、《吶喊》爲代表,受了西洋小說影響而創作。與此同時,仿古之小說創作夜從未停歇,如《秦漢演義》、《兩漢演義》仿宋元小說,劉鶚《老殘遊記》仿清小說之體例。

至此,胡氏小說研究可謂深入淺出了,小說之概念定義也若矇頭霧水之恍然消散。精心讀之,思之以深,自覺收穫良多,讀後感記之,可也!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 篇9

《理智與情感》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處女作。埃莉諾和瑪麗安兩姐妹生在一個體面的英國鄉紳家庭,姐姐善於用理智來控制情感,妹妹卻往往情感毫無節制,因此在戀愛中碰到挫折時,她們作出了不同的反映……情節圍繞着兩位女主人公的擇偶活動展開,揭露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社會,以婚配作爲女子尋求經濟保障、提高經濟地位的一種風俗,重門第而不顧兒女感情和做人權利的醜陋時尚。如同書名展現的那樣,整個故事集中表現了“理智”與“情感”的矛盾衝突。本書和作者的代表作《傲慢與偏見》堪稱姐妹篇,同樣以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對白敘述沒有富裕嫁妝的少女戀愛結婚的故事。

《理智與情感》無時不散放着理性的光芒,並以書中主人公卓越的理智的頭腦和其機敏與智慧,當然了,還少不了她心中熾熱的感情,來表現保持自我的完整與滿足社會的要求這一中心思想。《理智與情感》是一部寓於情趣與幽默的作品。它以兩姐妹曲折複雜的愛情故事爲主線,表達出了理智與情感的關係,以及很多情況下,理智應更勝於情感的主張。在簡。奧斯汀的時代,對情感的讚美是當時文學的主流內容,許多人都認爲有無法剋制的強烈情感纔是優秀人物的表現,而無論這種感情是否會給其自身或其家人帶來痛苦。如果想要剋制或隱藏,那便是錯誤。而簡則通過兩姐妹的故事對這種觀點表達了不同的看法,從書中可看出,她認爲誠摯熱烈的感情固然重要與可貴,但仍需理智去控制與調節,畢竟情感是感性的,任其隨意發展可能會帶來許多不必要的痛苦,不論對自己還是家人都會有傷害。只有同時具備理性的頭腦和思維,才能避免或把這種傷害降爲最低,這無疑對大家都是有好處的。《理智與情感》塑造了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獨特的個性,然而就讀者接觸最多和作者想要着重表現的,那就要數達什伍德家的兩姐妹了。

埃麗諾,達什伍德家的大女兒,一個感情豐富而又富於理智的姑娘。從故事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她比她的母親和妹妹更加有頭腦與理智。埃麗諾辦事縝密,考慮周全,談吐智慧。不論是對他所愛慕的愛德華還是厭惡的露西,在衆人面前,她都能以禮相待。而且,不論是埃麗諾好奇,喜愛或是厭惡的話題,大家共同討論時,她總能保持一定的冷靜與思考的頭腦,既不顯示出異常的過分的關注,也不讓大家感到自己是個掃興的角色。任何事,埃麗諾總是拿捏得那麼有分寸,那麼合適。此外,埃麗諾還是個善良的姑娘,善於從他人身上發現優點,善於替他人着想。對於詹寧斯太太,雖然她的行爲充分說明了她缺乏大腦,但埃麗諾卻總在自己的朋友與妹妹面前談起她的熱心,慷慨與正義。並且爲了詹寧斯太太在倫敦自己家中的時光能舒適的度過,而不受瑪麗安的嘲諷與冷漠,也爲了瑪麗安不做出過火的事兒而使自身受到傷害,即使自己並不心甘情願,還是同意接受邀請,陪妹妹一道前往。以上的一切都顯示了埃麗諾理智的頭腦,但並非說明她是一個缺乏感性的人。相反,埃麗諾同她妹妹一樣,擁有一顆富於情感的心,只不過她更善於控制這種情感。她對愛德華的傾心,無論在他身上發生了什麼情況都從未改變過。她沒有因愛德華的不善言談,行爲呆板憂鬱以及衆人對他的指責而遺棄他,她看中他的正直,誠實,穩重,寬容的人品,爲他在家中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而表示不平,爲他不幸的第一次訂婚表示同情。並且無時無刻不在爲愛德華着想,爲能使他的境況有所好轉而努力。甚至在聽說了愛德華早已訂婚的消息後,埃麗諾依然鍾情於他。得知這消息後即使她極力掩飾,還是不難看出這個消息對她的巨大打擊。可見,她對愛德華的感情是強烈的,忠實的,實際的以及是一成不變的。這證明了埃麗諾不僅理智,同樣有顆富於情感的心。並有一個清晰而理智的頭腦來時刻提醒她去制約一些無謂的感情衝動。理智,善良,機智是她特有的魅力。

同理智思維發達的埃麗諾相比,她的妹妹瑪麗安則要顯得感性許多。拿中國名著《紅樓夢》中的兩個女主角與之相比,若把埃麗諾比作八面玲瓏的薛寶釵,那麼瑪麗安當之無愧的要數林黛玉型了。聰明伶俐,卻又過於多情善感。看到秋日的落葉與蕭瑟,瑪麗安會覺得有種悲傷縈繞心頭,正如當初葬花的黛玉一般。瑪麗安對待愛情總抱着富有浪漫色彩的幻想,總想嫁個“人品出衆,風度迷人”的如意郎君,對待感情總追求來的轟轟烈烈,浪漫傳奇。對感情的表露也是十分的直白明顯,以致於多次被詹寧斯太太拿來取笑。與埃莉諾不同,瑪麗安在社交上同她的感情觀十分相似,對待自己喜歡的人熱情十分,關懷備至,對待不喜歡的連最起碼的以禮相待也難以做到,總是冷潮加熱諷,給予一副冷漠的面孔。這種情感或許是當時那個時代最推崇的情感觀,但簡藉助瑪麗安充分說明了這種情感觀的不妥。瑪麗安最後被威洛比拋棄,在他們所引以自豪的情感觀的支配下限入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差一點丟掉性命,也給朋友和家人帶來了不可擺脫的痛苦。這就是過於感性的弊端。但拋開瑪麗安“感情有餘,理智不足”的缺點,她也是個十分優秀的姑娘。瑪麗安聰明機智,有正義感,對於自私狡詐的勢力之徒的攻擊,總是立即給與不客氣的還擊。她酷愛讀書,頭腦充實有思想,不同於缺乏常識的平凡之輩。瑪麗安十分愛自己的媽媽和姐妹,無論是感性過頭的她,還是後來受到教訓,最終變得理智的她,都不願讓自己的朋友,尤其是親人因爲她而感到痛苦和不安。並且,在變得理智後,盡力去彌補自己因過於感性而帶來的損傷。像故事裏說的“一但瑪麗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他會用一切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錯。”他的確是個好姑娘,不是嗎?

說完了故事中的兩位女主人公,再來談一位同樣生着俏麗面容,擁有理智頭腦的姑娘把,她就是露西。斯蒂爾,詹寧斯太太的親戚,愛德華的第一個訂婚對象。這位小姐既不同於瑪麗安,有豐富的情感,也不同於埃莉諾,有理智善良的心。她在感情上可謂是一貧如洗,“理智”上也只能僅僅被稱作富有。她是個冷漠自私的人。行事上機關算盡,貌似很有理智,很有情感,實際上滿腦子歪門邪道,虛情假意。她財產不多,爲了生活的富裕,先與愛德華訂婚,當愛德華因爲她被剝奪了財產繼承權之後,又將其拋棄,轉而嫁給愛德華的弟弟。在這同時,還總是對埃麗諾進行惡意中傷,以滿足自己的妒忌心理,表面上還裝得無比可憐無辜。好在埃麗諾每次都能給予不卑不亢的還擊,讓露西無法得逞,看時真是大快人心。露西善於拍馬奉承,爲此贏得了許多人的歡心,被視爲掌上明珠。但要問她究竟喜歡誰,愛慕誰,我想出了金錢也別無他人了。

瑪麗安是理智不足而感情有餘;約翰。達什伍德夫婦是理智有餘而感情不足;而威洛比是感情上十分虛僞,表面上似乎很有情感,實際上卻冷漠無情,自私透頂。簡。奧斯汀在故事裏對珍重感情的人物加以讚揚,儘管對哪些人在理智上的欠缺也不時加以諷刺;然而對缺少感情僅有理智或是在感情上虛僞的人,卻表現出極度鄙視的態度。簡。奧斯汀最讚賞的是埃莉諾,因爲她即重感情又有理智。這裏也闡述了簡。奧斯汀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即不能沒有感情,也不能過於理智。故事的女主角均追求與男士思想感情的平等交流與溝通,要求社會地位上的平等權利,堅持選擇伴侶的自由。這在當時的英國,應該是一種叛逆的行爲。

通過這三個人,想必作者已經把自己的觀點表達的很清楚了。人要有豐富的情感,但不能感情用事。必要的時候應受到理智的制約。簡認爲謹慎行事和內心衝動應保持平衡。她對金錢可以買到高雅生活的觀點表示尊重,但對簡來說更重要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這部作品是圍繞着理智與情感而展開的,實際上也是爲繞着保持自我的完整與滿足社會的要求這一主題而延伸的,重在說明人固然是一個情感個體,但也需要融入社會。做一個具體的社會人,既有自己獨特的情感與個性,又有必要的理智加以制約,使其能與社會融洽,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理智與情感好比一把雙刃劍,堅持理智,可能會傷了情感,照顧情感,可能又失去理智。能很理智地處理情感,能在情感的一定範圍內保持理智,當然最好,這是運用這把雙刃劍的最好方式。但是,現實生活中,往往會面臨着取捨時,你是理智多於情感呢?還是情感多於理智?或是像威洛比先生哪樣,表面上很有情感內心卻很自私自利。所以,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駕御自己的理智與情感,而不是被它所奴役。

  小說讀後感3000字左右 篇10

《創業史》是柳青的一部自覺實踐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長篇小說。小說講述的是樑生寶買稻種、活躍貸款、進山割竹等事件帶領貧僱農走互助合作化道路創業致富的過程。從創業史的寫作背景看,在歷史主義的思維下,我們不難看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黨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對農民而言,土地革命是一場內在的革命,農民是這場革命的主體,對土地的追求成爲革命的強大動力,但是公有制的建立,需要農民交出他們的土地,這對農民是個很大的衝擊。在這個大背景下,《創業史》呼之欲出,成爲這個問題的迴應者,被稱爲是農村合作化運動的“史詩性著作”。

小說主人公樑生寶,是一個不怕艱苦、敢於擔當的年輕人,他排除萬難,堅持自己的理想,併爲之行動,這都是作爲一個創業者所必須的品質。但拋棄他在主流之上作出的貢獻,這個人物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上挖掘出更豐富的深層意義。

與樑生寶相對,徐改霞是柳青竭力用新的理念去塑造的一個新社會的新式女性,在她身上表現出了婦女對命運的抗爭精神。文本在敘述着新式人物樑生寶領導的互助組在戰勝重重困難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合作社的宏大事件的故事縫隙,將樑、徐兩人的愛情故事情節鑲嵌其中,不僅增添了故事的可讀性,也將徐改霞這一女性形象從包辦婚姻到據理抗婚,從解除婚約到大膽追求愛情,從進校讀書到最終走進城市成爲新時代的一名工人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展現了徐改霞不懈追求婚戀自主和人生理想的性格塑造過程。從這一個側面,作品勾勒了徐改霞這一人物不懈追求的心路歷程,真實反映了在農村的變革和現代化進程中農民的精神追求和城市夢想。

徐改霞身上繼承了“五四”以來女性覺醒意識,而婚姻的不自由使得這種自覺的覺醒有了發泄的突破口。作爲新時代成長起來的新女性,徐改霞敢於大膽追求自己的愛情,“思想前進”“生活有意義”的青年纔是她擇偶的標準。樑生寶積極上進,是年輕的共產黨員和合作社的帶頭人,是一位“政治 運動的積極分子”,這正是她理想中的對象。在她的積極熱情下,二人陷入了戀愛之中。

舊式包辦婚姻的陰影以各自的方式和原因分別從二人的身上退去,橫亙於二人間的最大阻礙也不再是阻礙,然而,甜蜜美好的愛情卻沒有得到一個幸福的結局。這其中固然是因爲剛解放的農村中對於包辦婚姻的固執堅持,對男女自由戀愛的恐慌和強烈反對。

然更主要的原因在於樑生寶這個人物身上的“兩面性”和人格錯位。樑生寶一方面享受着徐改霞給他帶來的甜蜜愛情,另一方面是作爲文本中的一號人物強加給他的“理念化”,他是“黨的忠實兒子”、“無產階級英雄的典型”,在他的身上要體現出一心爲公、公而忘私的優秀品質。然而,當柳青希望塑造的新式女性在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下逐漸成長,變得堅強、自主、果敢,缺乏傳統婦德溫柔、順從的因子時,已經“大大超出了男權話語的框架……徐改霞與人們看慣了的低眉順眼、被動順從的婦女形象相去甚遠”。所以,樑生寶時時感到壓抑和不自在,初時他在徐改霞前面還是帶有一絲農民的自卑的,而到後來,他與改霞的距離越來越遠,最後甚至是一直避開着她。樑生寶是一個有着新思想的青年,但在他內心深處又有着鄉土農民的傳統觀念,他很難接受“變化了”的改霞。

這從後來他對劉淑良和徐改霞兩人的比較中道出原委,他對劉淑良的映象是:“莊重、精明、說話有分寸。”“這女人的性情是比慌慌溜溜的改霞穩重得多。”“生寶望着大方正經的劉淑良的背影,覺得她真個美。連手和腳都是美的,不僅和她的身材相調和,而更主要的,和她的內心也相調和哩。生寶從來沒有在他所熟悉的改霞身上,發現這種內外非常調和的美。”而在改霞身上所表現出的敢於大膽追求愛情、自主選擇生活道路、拋棄傳統婦德等個性,樑生寶卻看作是不順從、不穩重,甚至有點不正經,缺乏調和的美。這已經超出了他的心裏想象和道德承載能力。他是一個矛盾的複合體,“他的心中燃燒着熊熊熱火——不是戀愛的熱火,而是理想的熱火……爲了理想,他忘記吃飯。沒有瞌睡,對女性的溫存淡漠,失掉吃苦的感覺,和孃老子鬧翻,甚至生命本身,也不是那麼值得吝惜的了。”

顯然,此時的樑生寶人格已經分裂,毫無私心雜念,沒了七情六慾,僅剩下空殼的肉身而已。生寶爲了合作社的“事業”也就不惜犧牲自己本來就十分脆弱的愛情了。

故事的結局毋庸置疑,權力話語下的愛情言說本來就是沒有選擇的選擇。對愛情一往情深的徐改霞,在大膽追求後,卻最終失望至極。愛情受挫後的心靈苦痛更加堅定了她選擇“離開”的決心。在與命運抗爭和自我追求中,徐改霞這一人物的性格趨向成熟,這爲她最終選擇離開蛤蟆灘而走進城市做好了精神和心理上的鋪墊

真正要從農村走向城市,徐改霞在心底是做了長時間的心理鬥爭的。參加國家工業化建設是50年代人們特別是農村年輕人的一種理想,並是內化爲個人的一種自覺行動。但改霞的“心沉沉地下墜,她感到難受,覺得彆扭,翻來覆去思量一件事情——你是不是情願離開美麗的蛤蟆灘,到大城市裏去參加國家工業化嗎?她心裏想去呀!對於她,一個土改中出現的知識分子,一個嚮往着社會主義幸福美景的青年團員,沒有比參加工業化更理想的了。參加工業已經變成一種時尚了。工人階級的光榮吸引着改霞。靠自己的理想,她打消不了參加工業這個誘人的念頭。”她的心情又是矛盾的。當她爲報考工廠徵求樑生寶的意見而受挫時,她的心一下子沉下去了,她“感到腦子有點麻木,感到失望”,“她的心被戳疼了”。樑生寶僵硬的態度、“帶有諷刺意味的笑容”更是給她心靈上一個沉重的打擊。

她一直在思考着何去何從的問題。她的心情是矛盾的、複雜的。但此時的她更看重自己的存在和感受,她認爲“搞對象既不是爲了吃穿有人管,更不是爲了生理上的需要”。她不願成爲“任男人擺佈,把男人的摟抱親吻看做賞賜的女性”。她時常想:“生寶想和她好,也是想叫她給他做飯、縫衣服和生孩子。”她也“不甘心當個莊稼院的好媳婦”,她覺得“離開生寶去住工廠,是正當的”,“是愛國的、前進的和積極的”,她的心就堅定起來,堅定了考工廠的決心。她所追求的“新生活”體現出了一種新的社會意識,體現出大膽追求自由婚戀的精神和一個新社會的女性主體意識的凸現。在“去或留”的二難選擇中,她“把這個人生問題,翻來覆去,想得很深、很細。……她想:生寶肯定是屬於人民的人了”。

當她感受到生寶的愛情是靠不住的時候,但自己的人生理想不能丟掉,毅然選擇了離開,“奔赴祖國工業化的戰線”,步入了城市,尋求屬於她的那一份天空。這是她所追求的人生理想,也實現了作爲一個農民進入城市的夢想。儘管徐改霞的愛情觀曾受到過批判,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樑生寶和徐改霞兩人對國家意識形態的敬仰是一致的,一個是選擇進城當工人支援國家建設,一個是堅守在農村開展合作化運動建設國家,實質上殊途同歸,並無矛盾,唯一犧牲掉只是那“微不足道”的愛情罷了。

《創業史》作爲我國農村社會主義初期革命的史詩,在反映農村歷史面貌的同時,作者常常將自己的筆觸從廣袤的農村大地伸向了城市的一角,仰望城市。文本中不少的篇幅描寫了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城市建設的情境,想象着城市工業化建設的熱潮以及農村青年報考工廠的場景。小說在抒寫了徐改霞這個農村女性對城市生活的嚮往以及對自我愛情的追求的心路歷程時,讓我們在徐改霞這位“美麗、勇敢和富於幻想的農村姑娘的性格特點”中多少也看到了一個隱藏已久的理想和一種不願屈從的果敢性格,體現出尊重和維護個體權利的現代觀念。中國農村正是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漸萌生出現代意識,儘管這種意識讓人感覺是那樣的朦朧,卻是難能可貴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