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3.47W人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精選10篇)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1

勇氣,對於每個人來說,或多或少總是有的。但,教學勇氣,對於作爲教師的我來說,是我不曾考慮過的。教學還需要勇氣?初讀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心中的這個疑問慢慢的被解開了。是的!教學也需要勇氣,而且是我們老師平時忽視掉的那些會讓人執着的勇氣。

初讀《教學勇氣》一書,書中字字洋溢着作者對教師這一職業的熱愛之情,而這一熱情也在之後的閱讀中慢慢地傳遞給我,感染着我。在敬佩作者的熱情之外,也震撼着書中多角度的深入探討的很多觀點,加之字裏行間自然流露的對教師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讓我更加願意用心去聆聽,去體會。毫無疑問,《教學勇氣》正是冥冥中我們所要追尋的答案,更是對我們內心呼喚的迴應。

喜歡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來翻閱這本《教學勇氣》,在讀此書的過程中,我會慢慢咀嚼回味着作者的一些描述,不自覺地把我的心靈狀態或教學狀態進行比照,感悟着作者對教學的呼喚和教學的痛苦與喜悅,領悟着讓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於對“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

“我們怎樣才能在教學中把我們的心靈找回,像優秀教師那樣,將真心獻給學生?我們灰心、泄氣,部分原因在於,教學是每天都進行的、隨時讓人挑毛病的工作。我關心的東西就是我的自我。”

在兩年的教學中,我一直在努力的想,這裏該怎麼教,那裏該怎麼處理……怎樣才能教好孩子們。但是,我不曾想過的是,我在逃避着面對我的學科、面對我自己。而這一切的一切,只是爲了減少我們易受到的傷害,我們就與學科分離,與學生分離,甚至與我們自己分離。在這兩年中,我都以自己是教師爲光榮,但我不曾想到,在帕爾默的眼中,我會在扮演着教師的角色,而不是真正的教師。

我們遠離了學生,遠離了學科,將暴露我們自己的危險降低到最低——但是,我們卻忘記了距離使我們的自我被封閉,這樣的生活更加危險。我們明明是一名真正的老師,但爲了保護自己,將自己和我們所選擇的學科、學生分離,我們選擇去扮演一名老師,兢兢業業地完成老師該完成的任務,我們就覺得沒有誤人子弟,就覺得完成了自己的本分工作。但是,我們這樣做的話,我們沒有想到的是,“成就”了我們自己,卻忘卻了我們教出來的孩子會是怎樣的?也會像書中提到的會有學生跑過來問能不能用“我”這個字?這樣的學生,是我們想教出來的嗎?

也正如書中提到的“學校教師常常抱怨學生不重視發展洞察和理解能力”,我們抱怨這些,但並沒有看到本質,是我們這樣扮演教師的人教出這樣的學生,因此,我們就應該爲我們這樣的行爲負責,爲此,我們就更應該找回我們作爲教師的心靈,找回作爲教師的勇氣,來勇敢地做老師,而不是扮演老師。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2

近期,有幸閱讀了美國知名教育學者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是由北京師範大學吳國珍、餘巍等學者翻譯,是“大夏書系·教師教育精品譯叢”之一。

其實,這本書幾年前在讀書時,我的導師就有提過,總想着有機會要拜讀一下,但皆因各種原因未能如願,這次,一方面是出於“完成任務”,另一方面,也是達成長久以來內心的夙願,終於,帶着勇氣,伴着好奇,開啓了這次閱讀之旅。

要讀懂這本書,說易不易,說難不難。由於國外作者表達的習慣和方式,文章的一些句子、段落的確有點晦澀,你必須靜下心來、心無旁騖地閱讀,有時一個段落、一個章節需要來回反覆幾遍纔能有所感悟;但若你一旦浸入其中,就經常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歷經坎坷,眼前豁然開朗,你的思想與之呼應,你的心靈與之共鳴。

內心一次次被作者所描繪的“源自心靈的教學”所感動,原來居於頭腦中的有點混沌的理念也會得以梳理,很多地方都會覺得似曾相識,親切感撲面而來,跟隨它,逐漸走進“非主流”的領地——“教師自我”。我想,用卡爾維諾的經典標誌來衡量這本書,它絕對是堪稱經典,值得再三品讀的一本好書。

最讓我印象深刻,也是最直擊我心靈的一句話是“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教育的技術可以日益精進,但唯有對教育擁有一份永不退卻的熱忱,才能將教育開展得富有張力,朝氣蓬勃,否則,再好的教育技術,也只是空洞的一堆技術和工具,毫無意義。

這在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爲什麼有時候雖然採取了大量的方法和手段(例如,講座培訓,教學觀摩,實踐反思,寫日誌做案例),忙忙碌碌卻收效甚微。究其原因,無外乎這時候教師只是把它當成一項任務,是“迫於某種壓力”而不得不做,並非出自於一個人的本心。只有當外在的壓力、要求與內在的需求相統一的時候,才能懷着感謝的心情走進教室,把教學當成滋養教師心靈的雞湯,把教學看成是一場無止境的相遇,一場和學生、學科一起編織出的美妙的際遇。

“經師”傳授知識技能,“人師”引領心靈成長,深信自己可以用對教育與教學一顆真摯熱忱的心,和孩子們一起迎接每一天的新奇與成長。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3

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如同進行了一次心靈之旅。作者帕爾默先生不灌輸深奧的理論,而是用一個個真實教學案例與你產生共鳴。本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日常教學中能夠用到、從而能在教室裏生存下去的點子、竅門、技能,幫助真正的教師顯露其本能。教學是需要勇氣的,雖然也教了二十幾年的書,但每當想到自己站在那三尺的講臺上,當幾十雙眼睛齊刷刷的望向你的時候,就唯恐自己平下里稀鬆平常的小小錯誤就這麼被放大了十倍百倍。於是,就必須更加的謹言慎行,信口胡謅肯定是不允許的,要邏輯嚴謹要言辭順暢措辭得當,可能大概也許估計這類詞的出現頻率應幾乎爲零。

教師的內心包含着知識、情感、精神和意志。書中這段話給我印象很深。帕爾默引導我們進行了一次精神之旅,幫助我們建立了對教學的共同認識。教育是帶領孩子們進行一次心靈之旅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看世界,學會在這個世界中生存。

陶行知先生說:“教師與學生的臉是相對的,感情不能對立。”只有發自內心地愛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的愛,纔會快樂、健康地成長。新課程改革爲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爲了學生”,這將是我們心中爲之奮鬥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我們教學中的唯一原則。因此在教學中應樹立新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係。要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是不斷寬容他人,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傾聽和發現他們真的心聲,鼓勵學生能真實而又自信地說話,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備課前先備他們,能深入學生,瞭解他們;在教學中有創造性地改變學生比較單一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立、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

總之作爲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爲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纔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他的學生面前,讓知識變得綠意盎然,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4

這個週末我讀了帕克·帕爾默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教師這條道路上,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不斷反思日常教學,以及多讀一些書來更新自己。每一屆的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難以走進他們的心裏。智慧同樣需要情感的共鳴,然後纔是理性的相遇。

在剛開始走上講臺之初,我感到恐懼,那時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懼什麼,我以爲等我習慣就好。通過這本書,我知道了爲什麼我會感到恐懼。因爲害怕改變,害怕無知,害怕學生出一些無法應對的狀況,害怕他們只是保持沉默,而對我所講的內容無動於衷。現在帕克·帕爾默告訴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齡的教師,也會心存恐懼,只不過他們學會了不要害怕,不讓自己置身於恐懼的情境當中。因爲除了恐懼,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感受真誠、希望、同感、誠實。

所以只要我學會讓自己保持真誠和希望的心態進入教室,無論發生什麼,心中可以有恐懼,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於恐懼當中,可以以真誠對待存在的恐懼爲出發點,而不是以恐懼本身爲出發點,學會全身心投入到課堂當中。

有時候我會覺得我備課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進教室,上完了這節課。但是,我發現效果不怎麼好。這本書提醒了我,我們應該以學生爲出發點。我們的存在是爲了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的目的是教會學生學習,而不是顯示我們如何的厲害,如何的知識淵博,向他們顯示我們備課有多認真,以此來使他們對我們有一個好的評價。湯普金斯告訴我們:我們的真實目標應該是幫助學生學習,學習他們想要和要了解的東西。所以,我們除了備好課之外,還要去了解學生到底是哪裏不明白,需要我們進行深入地講解,而不只是單純地進行教學設計

我記得剛開始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時,我老想着尋找一些教學技巧,可以應對課堂上各種狀況。這本書讓我知道了,優秀的一節課,要做到用心,需要我們認真去備課,去不斷地完善自身,不斷地認同自身。那麼,教學能力終有一天會水到渠成。我們自己就是自己進步的敵人,因爲我們往往有時候上了一節糟糕的課,會感到沮喪、失敗,覺得自己根本不會教書,覺得教書沒有人生意義。這時候,我們要學會讓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這只是一節課,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舊是不錯的個體,我只是這節課沒準備好。學會相信自己,認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獨特的,我只是還沒學到展示自我個性的技巧,一旦我學會了,優秀教學則從中產生。

有時候我會覺得學生沒在傾聽,覺得他們是沉默的。現在我理解了他們的沉默大部分源於我。教學應該源於生活,往往我們開始講一個知識點時,沒有從學生的日程認知着手,學生心中沒有形成情感共鳴的,所以他們不太願意參與到我們所講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引入的時候更加用心,讓學生從情感上產生共鳴,才能進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爾默帶領我深入地認識了教師這個職業,讓我更加有勇氣往前邁進。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5

最近,我讀了《教學勇氣——漫步教師的心靈》一書,本書的作者帕克。帕爾曼在美國一所大學任教,近幾年來置身於教師成長、培訓方面的研究。書中主要談到了我們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對於“我們自己是誰”的認識,當堅定立足於一種真實的自我意識時,我們就獲得了雖然困難但有意義的工作所需要的所有資源,它在提升和假山我們對於教育、共同體和精神性三者之間關係的洞察力和人事方面,沒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他比我們所理解的自我發展意識應該更好一些,沒有對自己客觀、準確的認識和把握,很難把一件事情持久的繼續下去。

教師做到一定階段,如果再往前走,就需要返回自身,追問“我是誰”,重新認識自我。這是《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中的一個觀點。我喜歡這本書,在於這個觀點特別能打動我。作者帕爾默說:“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它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這意味着“我”與教學是一體的。教學不是外在於“我”的工具,不是一個不斷消耗、耗散的過程,而是一個豐富自我、滋養自我的心理過程。好的教學是對學生的親切款待。在這種親切款待中,又產生了一個親切款待教師的世界。

帕爾默提倡需要發展教師職業的深層愉悅,這種深層愉悅的根基在於將教學工作融入自我完整之中,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們內心真正想做的,即使辛勞也樂此不疲,工作讓生活充實快樂,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是自身成長的機會。所以,作爲教師要學會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我們經常故意漠視心靈發出的聲音,結果心靈要麼緘口,要麼變得粗暴,對待心靈有如待友之道,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問詢,而是平和、快樂地聆聽和絮叨。只有教師能和自己的心靈對話,纔有可能將心靈呈現在我們的學生面前,真正的教學才能發生。總之作爲教師要保持心靈的完整,讓教學成爲自己生活樂趣的一部分,這是讀罷此書後我的收穫。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6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帕克·帕爾默,這本書是對美國教育的反思,但其中闡述的很多觀點對於中國當前教育也很有意義。

書中帕爾默先生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良好的教學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等優秀品質”。對此我感觸尤爲深刻,作爲教師,嫺熟的授課技巧固然不可或缺,但真正高品質的教育教學是源自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來自於教師與學生內心的強烈共鳴。教師的內心需要飽含知識、情感、激情,需要和學生作深層次的交流,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技術交流層面,把自己精心準備的精彩課件作爲教學的主要內容來演示,只有這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構建成一個共同體,教育才能真正成爲一次愉悅的心靈之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才能學會用更真實的方式來感受世界,解讀生活。

作者對教育教學深刻的洞察和剖析使我深深地感到: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要踏地而行,做一個能思考會實踐的老師。一次簡短溫和的談話,一個期盼的眼神,一個溫暖的微笑,飽含着濃濃的真情,傳遞着心靈交流的火花,在不經意之間,這些的小事也許會持續影響着人的一生,這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要敢於挑戰自我,不滿足於生命現狀,嘗試去改變,主動追求更積極,更充實的教育人生,時刻讓心靈深處保持一種挑戰自我的精神和力量。做一名優秀的教師,要遠離藉口,主動承擔責任,學會“盡力而爲”,教育工作需要實效性的行動,而不是各種解釋和託詞,如果想幹好一件事,就會發現有很多方法,同樣的,如果你不想做好一件事,也可以有千萬個理由。做一名優秀的教師,需要用一生去踐行愛的承諾,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心的教師,不會是一個成功的老師,充滿愛心的教師,纔會主動地關愛學生,尊重學生,把自己與學生擺在同一位置,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之中。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7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是一本開創性的對教師生涯進行探索的書。原本老師懷着一顆真心,深愛着自己的教師這個職業,愛着雖無血緣的孩子,愛着那三尺講臺。然而因爲現實中在教學上的種種要求,不少教師心灰意冷。在這本書中,作者帕爾默帶領着我們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洗禮,帶着我們重新審視教師與學生的關係,再次激發教師對這份工作的熱情。

一、教師要勇敢地退位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關係是什麼?教師在教學中充當的角色是什麼呢?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聽衆嗎?在新課程改革以來,一直在倡導教師是引導者,以學生爲主體。在書中第五章《教學於共同體中》,作者有這樣的一段話“課堂既不應以教師爲中心,也不應以學生爲中心,而應以主體爲中心,在真正的共同體模式中,課堂上教師和同學同時專注於一件偉大事物。在這樣的課堂上,讓主體成爲我們專注的焦點。”無論是否以學生爲中心,至少我們作爲教師,不能再繼續延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教學相長,教師與學生的角色應是可以互換的。在一次教與學之旅中,目的地是一致的,旅途中究竟是怎樣的收穫,不僅需要好的導遊,也需要遊客沉浸其中,享受這份樂趣。旅遊時導遊常常會提到“團隊”導遊與遊客處於平等地位,導遊不能強買強賣,遊客也不能故意搗亂,而教學也是如此,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人,是一個共同體,教與學在愉悅的環境中,共同成長,共同抵達目的地。

數學課屬於思維訓練,教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即可,更重要地是數學思想和探究方法。在很多孩子的眼中,數學就代表“難”,得分難、做題難、聽課難。這些現象都因爲我們的教學方式,剛踏入教學崗位的我們,都害怕學生不能“聽話”,聽懂我們說的話,按照我們所設想的路線走。教學形式放不開,多是教師“滿堂灌”,還要強按着哪些活躍的學生,不要跳出學習圈。數學中的數字或許給人一種冷冰冰的感覺,看不懂的孩子覺得簡直就是外星文。加減乘除,選擇怎麼那麼多?針對數學課堂,作爲數學教師,我們恰恰更需要勇敢地退。退出講臺,走進孩子,退出我是教師,我就是權威的角色,走進孩子,加入孩子的探究羣體。把教室還給孩子們,讓他們在數學教室中真正地生長。在課堂中,不要顯示作爲教師是多麼優秀,而要通過我的設計讓學生的智慧迸發出來。

二、教師要勇敢地面對真我

面對真我,找到源於心靈深處的自我,給真我留下足夠的空間。人無完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位教師,即使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教師,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我們要敢於面對真我,面對自己的不足。

面對衆多的學生,掩飾自我的不足,擔心自己的權威受到威脅。我的師父一位中年的優秀教師,常年帶班一年級,20多年來,她與學生的關係很好,但在她的課堂上並未嚴肅,而是歡樂的。學生在她的課堂上,以能夠幫助到老師爲快樂,以能夠有比老師更好的方法爲自豪。作爲一位年輕教師,剛剛進入職場時,但是自己沒有更好的方法講題而苦惱。但師父常告訴我,說出“不會”,並不可怕,請教學生,作爲教師的權威並不會受到影響。時常誇讚學生的好,反而會拉近你我的關係。還記得那時師父擔任一年級的數學老師,我恰好兼職這個班的道德法制老師,上課鈴聲剛響起,學生們還沉浸在解決數學題中,題目是怎樣剪出這幅對稱圖。學生們手裏還正在嘗試着,我沒有立即制止,而是很好奇地詢問,原來上節課是數學課,數學老師帶着他們剪圖形,可是試來試去,也沒有剪成功,數學老師便求助於他們,學生便十分積極地尋找辦法,迫切希望能夠自己能夠最先幫助到老師,那時的他們是如何的認真,這樣的場景在我自己的班上卻很少出現,一直認爲學生求助教師是常有的事情,但老師求助於學生很少見到,詢問師父這件事,師父告訴我,在學習中,不要總是以教師固有的姿態面對學生,適時的退位,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激發他們的探索慾望,纔是我們教學的任務。正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真實的自己,不完美的老師,展現在學生面前,恰恰能拉近你與學生的關係,離學生更進一步,同時也能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

以真我,虛心向同事學習。優秀的教師也是從一個新手開始的,每一位教師都是一步一步、一節課一節課磨練出來的。或許你還是新手,沒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或許你對於教學還有許多疑惑。身邊的同事正是你學習的榜樣,旁聽同事的課,學習同事好的教學方法。名師、教育家離我們有些遙遠,但優秀的同事就在我們身邊。最近有幸能夠加入數學工作組,通過初選,三十多名優秀的教師齊聚一堂,組長所佈置的第一個任務就是觀摩優質課,書寫聽課反思。

觀摩優質課是常事,每學期都會組織區級的現場課觀摩,還有送教下鄉,當然每學年也一定會有一次公派學習的機會,聽名師、聽大家的課,然而只限於觀摩,觀時有衆多思緒,有種勢必要在自己的課堂上嘗試的決心,然而幾天的培訓下來,可能剩下帶回來的只有疲憊的身軀。初次聽到這樣的要求,心生恐懼,不誇張地說,我不會寫聽課反思,甚至聽課時我究竟該記些什麼我也不知道,上崗前沒有人專門教過。在大學裏學習時,沒有哪節課時專門講授如何記聽課筆記的。寫文章也不是我的強項,雖是500字,也有些爲難。第一次、第二次,觀摩在學習中,觀摩什麼也在學習中,但意識到反思是必須寫的,因爲觀摩優秀教學的本質所在,就是反思自己的課堂,找到內含於心靈深處的獨特本性,唯有寫下來,才能記下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教師要勇敢地堅守

如今的教學,已不再是曾經的模樣,我們作爲教師,也不再僅僅承擔教學任務,還要不斷學習,參加各種培訓,有些優秀的教師也需要承擔行政工作。繁重的事務讓我們對於這份職業失去信心,因爲教師的思想變化,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課堂……

曾經的我,經歷着糟糕的教學經歷,課堂上混亂、學生違反紀律不聽講。

當學生出現這些時,讓學生留下,請家長,這並沒有解決什麼問題。這樣的經歷也一次又一次地磨滅着我心中的希望之光。反觀身邊的同事,又有多少老師上課時是帶着微笑走進教室,一堂課結束時依然是愉悅的心情,十年、二十年教齡的老師依然懷揣着教育夢想呢?但無論我們經受了怎樣的打擊,作者都告訴我們,要堅守,永不言棄。

在書中,作者這樣寫道:“教師的內心有一個警衛,守護着自己的個性,把有損我們自身完整任何東西拒之門外,把有益於我們自身完整的一切東西涌入懷中。”

我們也要向作者學習,不怕問題,問題正好幫助我成長。作者在書中這樣寫道“如果一項工作是我內心真正想做的,儘管連日辛勞,困難重重,我仍樂此不疲。甚至這些艱難地日子最終也會使我的生活充實快樂,因爲這是我真正傾心的工作,其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正好幫助我成長。”

《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作者用自己的經歷、自己真實的文字觸及了我們讀者的心靈,作者從現象到本質,引領我們找到問題的根本,再次激起了我前進的動力,這本值得回味的書,它教會了我勇敢地退位、勇敢地面對真我、勇敢地堅守。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8

當今是個浮躁而喧囂的時代,表現於教育教學,就是大多熱衷於所謂“立竿見影”的教學技巧,卻對自己內心真正的呼聲不屑一顧。《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從一個獨特的視角——關注教師的心靈,爲我們開了一貼鎮靜劑和清涼劑,提醒我們:真正的教學不假外求,它就源於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因此,十多年來,它一直襬放在我的書檯最醒目的位置,書頁中散發的那份純淨得“勇氣”,在支撐着我堅定而幸福地走在教育路上。每當教學困惑我的心靈時,翻翻它,便會有一份釋然後的輕快;每當學生問題糾結我的情緒時,讀讀它,便會有“柳暗花明”的驚喜!

一、堅持的勇氣,源於“心靈迴歸”

閱讀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就猶如經歷一次心靈之旅,尤其是第二章“一種恐懼文化——教育和分離的生活”,引領我以新的視角來體驗教學的悲與喜。大師的教誨叩擊我深藏心底的勇氣——教學的勇氣就在於有勇氣保持心靈的開放,即使力不從心仍然能夠堅持,那樣,教師、學生和學科才能被編織到學習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體結構中。

在教育實踐中,處處感受到這種痛苦:當我們把某種認定的方法技術捧上天的時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師被貶低,被迫屈從於不屬於他們自己的標準。

自身完整要求我們識別那些能整合到自我性中的東西,分辨其中哪些適合我,哪些不適合我。我們通過選擇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提高我們的自身完整,而不能賦予我們生命與活力的那些聯繫則摧毀我們的自身完整。我們迷戀於控制外部世界的知識,因爲我們相信,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會給我們主宰現實的力量,使我們從現實限制中獲得自由。我們被一種似乎能夠達到這一目標的技術所迷惑,我們拋棄了自己的內心世界。記住我們是誰,就是把我們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復我們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重獲我們生活的完整。

正如《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告訴我們的一樣:給自己一份堅持的勇氣,詩意地棲居在教育的廣廈中,找到心靈的歸宿,成就學生,也成就自己,!

二、傾聽與對話,源於“心靈相犀”

帕爾默進入到教學中未知的“自我”領域旅行。對恐懼文化這一章我比較感興趣。我們身邊都在發生這樣的事情,可我們沒想到這對我們形成的糟糕狀態,帕爾默解析了這種恐懼,使我受益匪淺。

從小學一開始,教育就成了令人恐懼的事。從當學生起,我身處太多充滿恐懼的課堂裏,這種恐懼導致許多天生熱愛學習的孩子產生憎恨學校的念頭。作爲一個教師,當我讓恐懼佔上風時,不管是教學時我恐懼學生,還是弄得學生恐懼我,我都處於最糟糕的狀態。作爲同事,我們的關係常因恐懼而疏遠;恐懼幾乎滲透進所有教師和管理者的關係中;而且恐懼是在太多管理工具袋中的一種權威和管理工具。

我恐懼,我的學生一樣恐懼,他們的恐懼決不在我之下,儘管我想把這一事實丟在腦後,那時我覺得自己站在教室的前面,惶恐不安,再看我的學生,躲在他們的書本後面,匿名隱藏於人羣中,安全得令人嫉妒。我知道,學生也是害怕的,害怕失敗,害怕不懂,害怕被拖進他們想回避的問題中,害怕暴露了他們的無知,害怕在同學面前顯得自己愚蠢。當學生的恐懼和我的恐懼混合在一起時,恐懼就以幾何級數遞減——這樣教育進入黑洞。

只顧一個勁的責怪學生。聽上去像醫院的醫生在說:“不要把有病的病人往我們這兒送——我們不知道拿他們怎麼辦,給我健康的病人,以便使我們看上去像好醫生。”這個比方幫助我理解了教學的一些重要的東西:我們診斷學生健康狀況的方式決定我們提供治療的方法。遺憾的是老師很少花時間去思考學生的狀況,很少花時間去思考教學能夠治療的弊病。

當我們採用把信息注入到學生被動的軀體的方式教學時,這些入學時本來朝氣蓬勃、充滿活力的學生就變成了知識的消費者;等他們畢業離開時,已經變得死氣沉沉、麻木遲鈍了。

學生爲何會這樣,學生恐懼:在教室裏寧願保持沉默,而不再冒被受到指責的危險,這有何奇怪?他們的沉默不是由於天生愚蠢或者平庸,而是出於一種想保護他們自己生存的願望,那是一種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所驅使的沉默,在這個成人的世界裏,他們感到疏離、無力。爲了逃避,學生會說:“不要讓我去思考這些問題——只給我事實。”教師則說:“這些是事實——不用去思考它們,直接記住就行。”

爲什麼我們瞭解學生的真實狀態會有如此多的困難?爲什麼我們以一種會導致僵化的教學模式的可怕方式來診斷學生的狀態呢?爲什麼我們不能看到他們的內心恐懼並找到幫助他們克服的方法,而是責備他們的無知和平庸呢?

面對學的恐懼,我們需要毫不含糊地看清他們心中的恐懼。當我開始漸漸地理解學生的恐懼時,我能讓我的教學朝着一個新的方向發展,我不再把學生看作是無知的,我不再那樣不準確、自私地評價學生。相反,我體諒他們恐懼的心靈而傾心教學。而且,當我能這樣做時,學生的心靈能健康地成長。

因爲我們的學生在恐懼、沉默的背後,是多麼渴望發出自己的聲音,想讓人們聽見他們的聲音。一個好老師能夠傾聽學生甚至尚未發出的聲音——這樣有一天學生纔會能夠真實而又自信的說話。

“傾聽學生尚未發出地聲音意味着不斷地寬容他人,關注他人,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匆忙地用我們可怕的言語去堵塞學生的沉默,並且不要迫使他們說我們想聽的話;意味着充滿深情地走入學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成是能一直傾聽他人真話的言而有信者。”讓我們從善待學生開始善待自己,透過學生的生命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提升。

學會放下架子,學會平和,學會等待,認真傾聽花開的.聲音。“教學相長”,教育應該是心靈的對話,是師生的共同發展。李鎮西老師就喜歡帶所謂的“差班”,把轉變“學困生”當作是一項研究,懷着一種平和的心態去善待學生,完善自己。願意和大家相互鼓舞,鼓足教學勇氣,追逐那自由呼吸的教育。

三、學習共同體,源於“快樂分享”

讓我收穫最大的是帕氏的“共同體”的論述。如果說我之前就有關於“共同體”的時髦詞彙的積累,而這裏,“共同體”強迫我形成我的教學責任,清晰我的教學理念,明白我即將走的路。我知道了教學中的“偉大的事物”“第三事物”是形成“共同體”的凝聚力所在,是我所認識的“主體”的“淺出”的理解。他說:“認知始於我們被某一個主體所迷住,但迷住是主體在我們身上作用的結果。”他還說:“我們必須相信主體的內在生命並全情投入之。”從而進一步告訴我們,以主體爲中心的課堂學生不會被忽略,教師也得到尊重,而此時,“主體”就是一個比學生經驗世界更大的世界,能擴大他們個人界限的世界;也是令教師“一次比一次完整”能激活我們的主體、我們的學生和我們的心靈之間的關聯的“祕密”。於是,認知、學習、教學於共同體中,我們的教學才真正源自心靈。“如果你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會帶來致命的損害。”(詩人盧米)作爲教師,當我們在我們的職業“場”中,我們就要心無旁騖,鎮定從容,並努力“從真我與世界的景觀中最真實的地方開始”“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索、去棲身”,這就是教學勇氣!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9

說實話,拿到《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並未激起我任何的閱讀慾望,直至要交讀書筆記才從書櫃裏將之取出,漫不經心地開始了我的閱讀。讓自己覺得詫異的是,一經打開,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爲它得到過多少讚譽,而是書中的觀點給予我的震撼,那字裏行間所流露出來的對與教師的理解與尊重。它讓我產生閱讀的渴望,也爲自己在教學工作中所產生的心理糾結尋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違的“坦然”。這是一種心靈的迴應!

看完整本書,回過頭來再來看帕克·帕爾默所提出的把握課堂教學環節的教學空間設計中的六大悖論,不覺欣喜,因爲我從中找到了自己教學設計的依託,它讓我更爲自信且愉快地面對教學中的成功與問題,不會因爲某種“恐懼”而覺得沮喪難堪。課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覺地將“自己、教學科目和學生聯合起來”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悅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時,這六點依舊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一、這個空間應該既是有界限的又是開放的。

二、這個空間應該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緊張的氣氛。

三、這個空間應該是既鼓勵個人表達意見,也歡迎團體的意見。

四、這個空間應該既尊重學生們瑣碎的“小故事”,也重視關乎傳統與原則的“大故事”。

五、這個空間應該既支持獨處並用集體智慧作充分的支撐。

六、這個空間應該是沉默和爭論並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與“開放”不僅僅只是教學目標的設定上,它更是依託着目標,將學生的思維引向“開放”,而這種開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學《做一片美的葉子》一文時,當我將目標設定爲依託文本,教會學生憑藉寫批註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時候,我看到的是學生由茫然到活躍的自然轉變。他們由認同寫批註是自己獨立思考的一種呈現方式開始,先學後用,逐步深入文本,並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樂。當然,這種令人感到輕鬆“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緊張”獨立的思考基礎之上的。

爲了讓不同層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這份愉悅,在個體交流前,鼓勵孩子在自己的小組中將自己的所得與成員交流,哪怕僅僅一個詞、一句話。在個體交流時,除了充分肯定主動交流的學生,還適時地將一些沒有發言的同學的觀點通過教師這一媒介呈現出來。這是另一種形式的“鼓勵”與肯定。

當然,在交流中,因爲所擁有的知識水平有差異,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難免會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看法。記得班裏有一孩子這樣說,“遠遠望去這棵已經這麼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馬上反駁,他認爲,“近有近的美,遠有遠的美,這兩種美是不同的。”兩個孩子所表達的觀點都基於他們對事物的理解,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爲教師難道不應該給予肯定與表揚嗎?

我想,教學空間會呈現出怎麼的氣氛,不是教師說我要它呈現出怎樣的氣氛。我認爲,那是一種建立在彼此的認同基礎上的自重感的獲得。如此簡單的道理,我此時頓悟,心中自然感激於《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感激於寫書的帕克·帕爾默!

  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有感10

一次偶然的機後在網站上看到了這樣一篇文章——《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之後,其中提到了《一種恐懼文化》,我被作者對教師內心的剖析而震撼。他用自己親身的例子告訴我:“在課堂上看上去沉默和表面上憂鬱的學生,他們的大腦不是死的:他們充滿了恐懼。可是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的眼睛裏看到的、心裏想到的,絕不是孩子們的恐懼,而是他們爲什麼不能好好聽課,這不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我付出的勞動嗎。

是的,在如今課改的浪潮中,我們把課堂學生的參與度作爲評價一節好課的主要尺度,而當我們深入反思自己的課時,我覺得有三類學生:一類課堂上積極參與,與教師密切配合,使課堂的小主人;一類是傾聽類,他們不善於發言,但是也積極參與了學習活動,跟着課堂節奏讀、寫、練習,是一種被動的學習表現,第三類是那些在課堂是看起來好像跟着課堂節奏在活動,而實際上心不在焉的孩子,他們對課堂的態度是“快點下課”,他們更喜歡教室外面的世界。

其實當課堂上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不僅僅是這些孩子們感到恐懼的時候,也是我們教師應該感到恐懼的時候——爲什麼孩子不願意聽我講課呢?是我講的不好嗎?可是事實上大多數教師爲了掩飾自己的恐懼,而無視孩子們的恐懼,批評、指責孩子,這會讓孩子們更加恐懼!想想我們平時在課堂上給孩子製造了多少恐懼啊!試想一下,我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不也體現在自己的聲色俱厲中嗎?我們的聲音越大,代表我們內心的恐懼越大,也更加劇孩子內心的恐懼!我們總是靠責備受害者來忽視我們的弱點和無能!

孩子們因爲恐懼,他們懂得不說話比較安全,所以在老師批評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會一句話都不說,其實他們是在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而做老師的呢,卻更爲孩子的閉口沉默而惱羞成怒,甚至大發雷霆。這就更加劇了孩子內心的恐懼,其實又何嘗不在加劇自己對教學、對孩子的恐懼呢?此時我們的恐懼是相互的啊!“爲什麼我們不能看到他們內心的恐懼並找到幫助他們克服的方法,而是責備他們的無知和平庸呢!”

在書中作者帕爾默告訴我們,只有漸漸理解學生的恐懼,不再不準確、自私地去評價學生,體諒他們內心的恐懼,傾聽學生尚未發出的聲音,才能使孩子的心靈健康成長,才能培養出快樂的孩子!從而作爲教育者的我們,也會慢慢超越恐懼,慢慢地讓孩子不再害怕,讓自己也走出恐懼的陰影!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