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2000字示例

本文已影響 1.44W人 

導語:《三國演義》是一部古典名着小說,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三國演義》的1000字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讀三國演義有感作文2000字

  讀三國演義有感【1】

這些讀書心得,是在讀《三國演義》之時,結合讀陳壽的《三國志》、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中有關章節寫成的,選摘若干。空城計,司馬懿中計了嗎?

提出這個問題,首先要有思想準備:準備給人罵個狗血噴頭!千多年來,諸葛亮一直被人們崇拜爲智慧的化身,空城計,更是智慧中的智慧,以致《三十六計》之中,空城計列乎其中,因此,提這個問題,似乎不智。

但還是要問:司馬懿真的中計嗎?

答案很簡單,司馬懿根本沒有中計,是他故意放走諸葛亮,指導他這一行爲的,是司馬懿的一個巨大政治陰謀。

爲使分析較有條理,先從兩位當事主角諸葛亮和司馬懿及他們所代表的二個政權蜀國和魏國作一番介紹,自能得出結論。

建安十三年,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對》,對當時的社會政治、軍事、外交、內政作出一番展望和行動計劃,確定了以蜀地爲立身之本,然後向中原發展的設想,經過十來年的經營,到建安二十四年,終於擁有兩川之地,實現了《隆中對》前半部的戰略計劃:“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這是正確戰略,也實現了。然而,《隆中對》後半部戰略卻是錯誤的,隱形的錯,鉗形攻勢是正確的,把主力與偏師位置放倒置,故說爲“隱形的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表面看,完全符合戰場規則,讓敵軍兩面作戰,但要命的是主力與偏師用錯方向,造成不可挽救的損失。

原因何在?這是因爲:自漢獻帝遷許都後,秦川已失去號召全國的政治地位;經過戰亂,“丘墟遍野、十室九空”的經濟民生,無法支持大部隊行動;大部隊遠離後方,中間隔着崇山峻嶺,給養無法及時供應,軍糧輜重長途穿行崇山峻嶺中,一旦被斷,大部隊危險異常。所以只宜用精幹小部隊,在防襲的前提下,到處突擊,牽制敵方力量,作用如此而已。這是秦川方向的情形。荊州方向則不同,荊州地處長江邊,與益、荊、揚分別坐鎮長江上、中、下游之戰略要地,佔有荊州,則益州與荊州全盤皆活,軍事上可順流而東。更何況荊州“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戰略位置上逼宛、洛,下控江南,所謂“跨有荊益,保其巖阻”,故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與國連接,若據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資治通鑑》卷十三),但因荊州地方狹小,缺乏縱深,又兩面受敵,因而諸葛亮一再告誡關羽要做到“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以免兩面受敵,即使如此,一旦小部隊受壓,後援又未至,則處境極其危險,故關羽失荊州後,兵敗被殺。所以宜動用大部隊,通過連續施加軍事壓力,達到牢牢控制戰略要地目的,則是可進可退,行動自如。

可惜,諸葛亮在這裏弄錯主次,對荊州不予重視,關羽失荊州後,蜀漢從此不可能“順流而東”,而秦川向則無法打通,只能坐困兩川之地。

當諸葛亮意識到這一點時已太遲了,他面臨決擇:是主動進攻,還是被動防守?

他清楚自己的分量,在《後出師表》中,他說:“量臣之才,故知伐賊,才弱敵強也”。本身才幹如此,如不主動進取,則:“然不伐賊,王業也亡,惟坐而亡,孰與伐之?”這是因爲“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如若要進取,手中力量又是怎樣?自入主漢中以來,經彝陵之戰(火燒連營)後,幾年功夫,共有70餘名善於衝鋒陷陣的將領和一千多軍事骨幹死亡,這批軍事骨幹是經數十年積聚培養而來的,倘若再經數年,將再損失三分之二,已明顯表明兵力不足。假如坐守,等候敵方進攻,所付出代價,與主動進攻是相等的。所謂:“則住與行,勞費正等”。這是諸葛亮個人見識,是比較客觀的。

古今中外,打仗表面是打軍事仗,其實是打後勤戰,曠日持久之仗,更是打國家綜合實力戰。蜀國綜合國力如何呢?一組來自正史《三國志》的數字可說明:蜀亡時,“共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軍士十萬二千,官吏四萬,倉糧四十餘萬(斤、石?),金銀各二千斤…”。可以說,庫存到了掃磚縫地步,這是一個國家的物資儲備!從數字中,還可看到,平均每9人要養一個兵,每七戶要養一個官。(予按:今之爲政者當鑑之!)這種情形,即使在諸葛亮初次北伐之際,(時已經彝陵之戰)情勢也好不到哪裏去。所以別說要“北定中原,恢復漢室”。那怕自保已是很難的了。難怪諸葛亮又承認:“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料也”。

蜀國的情形是這樣,諸葛亮也認識到了,作爲當時政治家和軍事家且懷有政治陰謀的司馬懿,當然非常瞭解周邊其他二國的情形。他故意誇大對方力量,危言聳聽,爲的是要牢牢掌握魏國武裝力量之大權,以期一旦時機成熟,實現自己的政治目的?奪取魏國政權。

司馬懿背後的魏國情況如何?以魏國方面而言,自曹操佔有中原之地後,削平境內各路豪強,平定北方,勢力直達遼東半島。採取安定境內政策,屯田興學,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人口增殖,生產力有很大的提高,全境已初步安定,逐漸成爲全國的政治中心。更重要的是,他雖掛名爲漢朝宰相實則牢牢掌握國家權力事權歸一併且以漢朝正統名義號令全國體現出一個政治家的政治才能.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漢立國稱爲魏七年後曹丕死子曹睿爲魏王司馬懿被任命爲全國武裝力量總司令?驃騎大將軍。對於司馬懿這個政治野心家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來的良機!但司馬懿自身衡量,要奪取魏國政權時機尚未成熟:曹操死去才七年,原來一批忠實手下尚在;自己的羽翼未豐滿;朝廷重臣對自己有諸多猜疑…。於是以退爲進,上書曹睿,要到西涼屯兵,表面上是守雍、涼二州,實則擁重兵不放,扶植軍事!

  讀三國演義有感【2】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爲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幹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爲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纔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爲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鑑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覆強調他在用人上"唯纔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係,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爲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爲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爲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羣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爲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爲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爲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裏,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着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裏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裏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着趙雲,跨着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着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裏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啓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爲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爲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爲一體,隨着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爲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羣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爲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爲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間書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中外聞名的巨着,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爲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爲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爲終,其中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傳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閱讀的念頭。

  讀三國演義有感【3】

《三國演義》這本書由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後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爲依據,經過熔裁在元末明初創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雲變幻而又動盪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鉤心鬥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係,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爲雖降了敵,但最後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爲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於劉備,盡忠於蜀漢,最後中獻身於統一的大業中。“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隨着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爲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並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後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等等……

在《三國演義》裏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爲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爲鬥爭的工具。他們爲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爲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活劇。

這樣的心機,在如今又和償沒有。商家絞盡心機,賺消費者的錢;騙子費盡心思,騙取他人財物。人們可以看見:貪慾和權勢欲如何主宰了社會中兄弟、夫婦、朋友等關係。人們甚至爲了錢財,千方百計的想辦法偷取,殺害。所以奸詐狡猾的有心機的人,必將成爲權勢的佼佼者。但是,心機是需要無心機來襯托的。如果每個人都那麼奸詐狡猾,世界怎會太平呢?

總之,《三國演義》除了給人以閱讀的愉悅與歷史的啓迪以外,它更是給有志王天下者聽的英雄史詩。正因爲如此,《三國演義》在雄渾悲壯的格調中瀰漫與滲透着的是一種深沉的歷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國演義》描述了三國時期的局面。自從董卓被殺後,整個朝廷就亂了套,大家都爭着當皇上,劉備、關羽、張飛爲了恢復漢室,請來了諸葛亮,有了諸葛亮的幫助,他們一連攻下了荊州、南郡、襄陽等城池。孫權一心要得到荊州,就千方百計去搶,諸葛亮識破了一計又一計,使孫權賠了夫人和大將周瑜,又打了敗仗。可好景不長,不久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諸葛亮也死了。這時,地盤已被晉軍佔領。

我想:劉備的志向是遠大的,他的行動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標,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艱難險阻,都要達到目的。我聯想到了中國的“體操王子”李寧,說起李寧人們總說他是個不平凡的人,但李寧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個認定方向後決不動搖的普通人。他相信,憑着頑強和汗水,心態和適應能力,無論做什麼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後,李寧轉向了新得事業:組建李寧體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問李寧:“經商和體育,哪個更輕鬆,更愉快?”李寧說:“要做好,哪個都不輕鬆,不過我總是很愉快。”不錯,無論在那裏,李寧始終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國演義》中,關羽的英勇善戰,我應該學習;諸葛亮的機智,我應該學習;劉備的定了目標不放棄,我更應該學習!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