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示例

本文已影響 2.45W人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1

雖然這本書我讀不太懂,只挑了幾篇感興趣的細細讀了讀。本來我以爲是遊記,但細細看,表面是寫美景,其實也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能反映作者的生活、思想。

《莫高窟》讓我更深地瞭解了當時人民的愚昧,王圓祿的滔天罪惡,認爲牆上的壁畫很是難看,所以刷了白白的漆,洞窟內終於像一個人住的地方了,但是,莫高窟原本紛繁的內心逐漸走向空洞與蒼白;因貪財,把經書壁畫,賣給外國人。這是國恥,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其中我讀的最多的是《江南小鎮》這篇。文中描寫得很美,但作者好像還是掩蓋不住心中的苦悶。想到這種平靜想到的苦悶。精緻的石橋,依山傍水的房屋,白白的輕盈的炊煙,再看看那水中倒影着的柳樹、房子,一切都顯得格外幽靜,書中的江南小鎮卻給予我一種回到家中那般安閒,那般享受。與世隔離,沒有喧囂,沒有競爭,沒有艱險,如同作者之說,江南的小鎮沒有雀橋、烏衣巷的滄桑感,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鎮不屑於榮華,因此沒有磅礴的氣勢,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不曾有過升沉榮辱,只默默滋養一方土地,養活一方百姓。

這讓我想起了我去烏鎮遊玩時看到的。去烏鎮的路上,已是細雨綿綿,煙霧朦朧,並不像無錫那樣灰濛濛。第二天,地上溼溼的,空氣裏夾雜着泥土的芳香,我們去了西柵。來到那,租條小船,漁夫爲我們划船。左看看,右看看,黑色的房子襯着碧藍的天空,沒什麼陽光,讓人心曠神怡。再加上沒什麼人,更顯自在。

下了船,走在深青色石板路上,窄窄的小弄堂,周圍的房子都挨在一起,高高的門檻,古色古香。周圍的房子,都是些小鋪子,不管大小,每個裏面都濟濟一堂。這時,陽光也來湊熱鬧,更顯生機。

現在的無錫,已早已不是這樣的,也許餘秋雨描寫的纔是最真實的江南小鎮,我雖生於江南小鎮,但現代化的進程早已沖刷去了小鎮原有的古韻,只能在心底一遍遍勾勒小鎮的模樣。

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用心思細膩的筆觸,寫下了這本書。它不是愉悅的遊記,是苦澀與辛酸。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2

讀罷全文,瀏覽目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那《都江堰》。

長城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作者也承認長城“爲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在景觀上也有不小的觀賞價值。但是他更青睞那個似乎並不起眼的卻默默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的都江堰。顯然,作者是從整個實際意義的角度比較這兩大工程的。

接下來,作者並沒有直接切入對都江堰的描寫,而是又撇開一筆,寫去之前的心理活動“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平平淡淡的,我只好跟着作者這樣了。然而,不經意中,我被帶到了一個全新的天地裏,先是“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終於陡然一驚,我已站在伏龍館前,眼前急流浩蕩,大地震顫”使我有種置身浩蕩水流面前的感覺。從平平淡淡到驚訝不已,作者並沒有故意造勢,只是如實地寫出自己的感受,卻如此令人入勝。

作者以潑墨般的氣勢寫了都江堰的水,是飛奔喧囂的水,是撒野咆哮的水,是充滿生命的活力與激情的水。“水在這裏,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大波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付之於企盼,付之於衆目睽睽。”讀到這裏,我不禁心潮澎湃,眼前作者筆下的彷彿都不是日常生活中我們“可掬可捧”的水了,而是一種充滿生命力的活物,是的,都江堰的水在作者筆下被寫活了!“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又是淡淡的一句,卻更襯出了都江堰水的生氣。

然而,這樣的水最終被人類馴服而造福人類,我彷彿悟到了作者的意圖,寫水又不止於寫水,而是要寫出背後的人來,寫充滿自信、爽利地馴服自然的人。李冰的政治綱領冰清玉潔,他的學問不那麼宏大卻永遠水氣淋漓。作者在思索爲人之道和學問之道,都江堰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這個世界到底是什麼,作者似乎說了,又似乎沒說,越發引人深思。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3

《文化苦旅》,反反覆覆、斷斷續續、間間歇歇讀了幾遍,今日,我從書架上取下這本略帶有灰塵的愛書,又重新咀嚼了一番,別有味道。

跟着《文化苦旅》我領略了西北地區淳樸的民情,瀏覽了江南的柔情,心就那樣隨着作者手中那隻不朽的筆一下一下的遠行,眼睛一行一行的盯着略微泛黃的紙張,手就那樣一頁又一頁地翻閱着……

我崇拜餘秋雨的文字,甚至是迷戀,專情於他對於每一件細小的事情由小及大的拓展、聯繫,循序漸進的解說,對於他書中提及那個浩瀚古老的世界的感悟就像雨露悄悄地滋潤進內心,躍然紙上寫出自己內心的情緒卻又總是寫寫停停、停停寫寫。

作者的文字帶我觀賞了中華千古文化的興衰存亡,目睹了大千世界的秀麗壯觀,詩情畫意的敘述。筆下那如癡如醉的蘇軾李白,美妙絕倫的西湖,千年的文化在凝聚、在融合,南方千年柔和的陽光造就了江南的柔美,歷代官人辛勤維護的天一閣。文化是美的,文化卻又總是缺乏的,又是最容易流失的,令我感觸至深的是道士塔中那位受盡世人詆譭的道士,我們無情的批判他的過失,他的盲目,他的鄙陋,他的無知,可是我們卻總是忽略了那個坎坎坷坷的歲月時光,那裏的風土人情,一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一個飢不果腹的時代,一個新文明大量涌入的時代,一片令人絕望的戈壁荒漠,一片遙遠迷茫的戈壁荒漠,一片封閉禁錮的戈壁荒漠,一片不見綠洲的戈壁荒漠。生命的延續在他的眼中也許是無上重要的,生活的繼續是他的燃眉急事。我們總說“倉廩實而知禮節,一失足而知榮辱”。可是歲月總會帶給人不同的誤解,隔着近一個世紀的模糊時光,我們做的也只有換一個角度看這一個變幻的世界。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腳印,深淺不一;一句一句是幾百年踉蹌的路程,彎曲綿長;一頁一頁,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濃厚的熱茶,而我便是極乾渴的旅人。”這也許是我所最喜歡的對於《文化苦旅》的書評了,那深淺不一的腳印,踉踉蹌蹌的路程引領我站立在“充滿詩意的原野,歷史悠久的蒼山”。

文字的魅力總是無窮無盡的,它使我在自己的內心深處總留下一片淨土,去感受文化帶給我的慰藉。我感受他寫下的文字的重量,他對於漢語、對母語、對於家鄉方言的純真的熱愛與追求,對古時生活的迷戀,遠離與喧譁的城市,躲避了車水馬龍,不被現實那鋪天蓋地的科技生活所征服,而是選擇繼續追求文人雅客的生活,用毛筆書寫下他心中的激情,讓文化萬世傳承。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4

在一片荒涼的河西走廊上,有一位地道農民出身的王道人。竟看護着一座石窟,而這些,也許就可以暗示他就是歷史的罪人,就是民族的恥辱。

遠遠望見莽莽的塵氣中走出來幾個高鼻樑、藍眼睛、捲髮的外國人,牽着一隊駱駝,向洞窟走來。當他們到達洞窟時,眼中不禁流露出遺憾的神色。“這裏既沒有不苟言笑的博物館館長,也沒有戒備森嚴的保護所。”而看管着這一切的,只是一個愚昧無知、骯髒的土道士。他們僅僅是片刻的遺憾,隨即就是無盡的狂喜。

當然,這個愚昧的土道士不知什麼文物價值,也不知什麼國家利益。只是,他的眼睛發着異樣的光芒,盯着那個叫做斯坦因的外國人手中的一個精緻的小鋼瓶,他的手早已不聽使喚,摘下掛在腰間的鑰匙,打開了那扇門!陽光透過塵氣,想要奔向、溜入那條縫隙,都想感受世界級珍寶那金色的光輝,來把它們映照的更加高尚。於是一個民族象徵的光芒就填滿了那個異族人的視角,長期的掠奪生活使他的瞳孔都不禁爲之放大,那雙無恥的眼珠彷彿發出詭譎的光芒。王道士也只關心那個小鋼瓶是否爲自己所有,他匆匆的搶過那個小鋼瓶,急切地放在自己手中撫摸着。只是他此時失去了自己作爲中華民族兒女的那一份可憐的尊嚴,把國家的瑰寶拱手讓給了列強,更是把國家的尊嚴晾在了一邊。現在他儼然成爲了國家民族的罪人!

但是,他根本不知道這些所謂的概念。只是看着那個精緻的小玩意兒。在最後那個洋人臨走時,那個無知的王道士還“深情”的向他鞠了鞠躬,向這位無恥的盜賊鞠了鞠躬,更是無知地向這位侵略者表示了一下自己的所謂的敬意!真是可悲,一位看護人的愚昧無知;真爲可哀,一洞瑰寶就這樣的淪喪敵手;可嘆,罪惡的列強們就這樣無恥的偷來另一個文明的精髓。

這恐怕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吧,這是其中的一個莫高窟,但在那個時代,也許會有千千萬萬個莫高窟淪喪敵手。這也許就是一個時代的麻木,一代國民的悲哀吧!

寫後小記:這段情節在全書中具有很凝重的思想,作者能夠將一些假惡醜間接批判地淋漓盡致。所以我認爲這纔是全書的思想核心!映射一個時代!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5

老師曾經讓我們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我一直不以爲然,一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心想:哼!“文化苦旅”,一定讀起來也很苦吧!可是當我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的看法發生了一個大轉變。

我發現:《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它有着低徊與感傷的歷史氛圍,有着散文創作中的戲劇性表現,有着典雅而抒情的文字描寫。文學的歷史情懷,是作家自身生命與歷史的一場會晤,他要尋找自己與浩瀚歷史長河的關係,因此不得不在歷史中尋找合乎自身生命結構的底蘊。這種情感愈來愈深,一旦有機會訴諸於文字,則必然將歷史和生命混同一體。 作者創作的歷史並不是抽象的歷史,當他厭倦了枯燥的學術生活,便想着離開案頭,換一身遠行的裝束去旅行,他並不同一般人那樣是爲了輕鬆,爲了獵奇,爲了開闊眼界,而是在“尋找一所橫亙千年的人格學校”。 他不是爲了旅行而旅行,而是在於和歷史、文化進行對話。 作者的遠行不願意去找旅行社,寫出一些市面上充斥的旅遊觀感的文章,他覺得,那種揚旗排隊的隊伍到不了他要去的地方。 由此,便決定了他這次的文化旅行活動成了一種“苦旅”。 當他浪跡天涯,一站又一站地去訪“人文山水”,風塵僕僕,勞苦了四肢筋骨,也有了不少苦澀的感想。所以,作者把這稱爲——“文化苦旅”。

於是,我跟隨作者走到書中,也開始了屬於我的“文化苦旅”。

在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我靜靜地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注目的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文化的、歷史的蘊藏。

我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着窗外車水馬龍,心想:“文化苦旅”結束了,我得到了些什麼呢?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6

難得有了一陣子的閒情逸致,便輕輕翻開了這本《文化苦旅》,讀後,感慨萬千。

或許有人會說,文化爲我們所展現出來的一切,皆是銀裝素裹、分外妖嬈,但他們何曾想過,文化竟有苦澀的一面!

久遠的歷史之路,鮮花耀眼,可那鮮花一旁的一棵古樹,卻衰老滄桑,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風吹雨打。漫漫的歷史長河,宛如仙境,夢幻飄渺,可那湖水之下的礁石,卻傷痕累累,不知承受了多少次波濤的衝擊。

現在的文化總是將她們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那漂亮的外表,那所謂的”打扮“,或許就是文化的經歷與結果罷。就敦煌莫高窟而言,它是由一位名爲樂樽的和尚來到此處修築的,石壁精美,結構美觀,氣息古樸,夕陽之下,落輝滿窟,彷彿萬物都在它那柔和的眼中被看透,它如今的美麗,也就是綿綿歲月的傑作,還記得作者對它做出了這麼一個評價:它的歷史,就離不開工匠斧鑿的叮噹聲。是啊!一幅極佳的藝術作品,又怎不會是在千錘萬鑿之下誕生的呢?

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或許現在可以看見一些企業家,坐在名貴的椅子上,抽着名貴的煙,他們都是一些成功者。難道一個人的成功天生便有?不,人們唯有在人生路上歷經磨難與挫折,在艱難險阻面前逆流而上,方能獲取經驗,爲成功之路鋪上一塊又一塊的磚。

在少年時,我們需要經歷一些必要的挫折,或許也就是如此,我們往後的成就纔會更加輝煌。

古今人皆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7

漂泊旅程,莽蒼大地,行過之後,是苦澀的回味。

走走停停,華髮早生,苦到極致,是甜美得昇華。

邂逅《文化苦旅》,它正躺在同學的臂彎中,淺黃色與黑色的封面連帶醒目的“苦”字給我一種文學重壓,我好似處在一片低氣壓中。在心裏“嘖”了一聲,我飛快地擦身而過,不給自己造成相形見絀的心理壓力。好笑的是,我在幾年後於一排排書架上發現它,又鬼使神差地買下了它。或許是我想挑戰看看,幾年前畏懼的書入了今天的我的眼睛,還是否是一種畏懼。

一、有關文化人格

60華里的莫高窟壁畫才情滿溢、空靈神祕,1000多年的生命在此蒸騰。藝術映射心靈,玄祕潔淨如它是一種永久的嚮往,如夢如幻。閱讀着其中的文字,我多想跟着時光穿越到1000多年前,靜靜佇立看這壁畫形成的偉大過程,繁雜的內心世界也會因欣賞了獨一無二的藝術而安定下來。我又登頂柔情似水的鳴沙山,飽覽純淨的光影分割,心中鳴起天樂般的梵唄。轉眼,又被熨帖大地的月牙泉宛若從天邊來的靜謐祥和吸引。老尼爲何願意孤守荒涼浮囂之地呢?我不能很理解,心裏纔想是她看透了繽紛人世背後的簡單原體,寧願用餘生領悟這裏滿滿一世界的禪機。我們常常做詩歌賞析,詩人們總有許多化不開的哀愁,比如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我總以爲柳宗元十分享受無人打擾的狀態,以爲“孤”、“獨”二字又是詩人與生俱來的感性和矯情。直到我讀了《柳侯祠》,才改變對這首詩錯誤的理解。

柳州的柳侯祠,安放着他的靈魂,他一生的坎坷悽楚。隱藏在其短暫、孑然一身人生下的,是文采斐然,是渴望興盛的文化人格,待華夏少年去解讀……只可惜,我這華夏少年卻一直誤解了他,誤解了慘遭謫戍詩人們的人生。我慚愧不已,我這般不諳世事,只顧遊樂,全然不知活在封建制度下的中國文人遭受的苦難,還嘲笑他們的矯情和無病呻吟。學了這麼多年的語文,背過這麼多首古詩,我沒有對一首感同身受過,更別說爲世人的厄運扼腕嘆息。

二、有關生命

我們從何處來到這裏?又從這裏走向何處?一定有很多人也提出過這個疑問,但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沒有意義。你還記得那個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的桃花源嗎?你是否想過那樣一個蓬萊仙境爲何留不住貧困辛勞的漁人呢?因爲人是無法遺忘的。不能忘了自己更不能忘了生命的意義。或者不是爲了帶着空白回到賜予你生命的黑洞去,而是要爲了熱愛的生活執着奮鬥,蒸發出自己的世界。正如《武陵人》中所說“這裏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權利”。

崎嶇的黃土地上,一雙腳實實地嵌入又提起,留下一串寂寞的腳印。信客日復一日來往於鄉鎮之間,包裹裏揣着一家又一家人對彼此的遙想思念。沒有電話、e-mail的時代,儘管呼吸着同一海拔處的空氣,濃稠的思念呵,也直叫人呼吸困難,如抵咽喉。信客這個偉大的職業人羣,用自己大半生爲別人的生命送去春露陽光。他們被懷疑誣陷,也平白落入過無端的紛爭,但他們仍在盡着自己的綿薄之力爲兩頭的人們造福。常有人說:“不要爲別人活着。”但我想,一個人的一輩子,若有一羣人值得你跋山涉水,即使不能名垂青史,也不至於死後在墓誌銘上寫下可悲的碌碌無爲。

……

一個晴天,我在家中的院子讀完了最後一個字,算來自己竟花了大半月讀此書,後面又用了三天寫成這篇讀後感,合上書本時,感覺自己也經歷了八千里路雲和月。那鋪天蓋地溫和的陽光清洗了身上的浮塵,快樂因子在體內輕盈跳躍着。漂泊旅程,莽蒼大地,行過之後,是苦澀的回味;走走停停,華髮早生,苦到極致,是甜美得昇華——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8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我們的`時代。一直非常喜歡這句話,我們是時代的一員,但是從前的文化也值得我們的傳承,我們從小學開始就開始學習古詩,美曰其名: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但是,那時的我們又懂得多少這種民族傳統文化,穿越千年的含義呢?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書的封面便寫着餘秋雨老先生送給我們的題記,他追隨着文化的歷程,大漠荒野,江南水鄉,藏書閣天一閣,龍華,他用步伐旅行過大地,用精神旅行過歷史,用文字旅行過文化。這路程是苦的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在千年的嘆息中講訴苦旅。

道士塔,無論度過多少次都會讓我覺得悲哀,沒有憤怒,只有悲哀。餘秋雨老先生用步伐踏過時,他深邃的眼眶中,也許會看到幾十年前,那個道士,攥着小小的錢袋,點頭哈腰地送這幾個外國佬拿着無數的中國文物離開這裏。悲哀!但是也許這是當時最好的情況了。如果無數的經文,被四處的地主老財私吞,被各路官員搶劫,那的確還不如讓它躺在外國人的博物館裏。畢竟,那才能顯出它是文物的加之。這是一場悲劇,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化的。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9

孤雁南飛便是秋,在這深邃的秋,沉寂的秋,悲涼的秋,我在心在爲中華文化吶喊着.叫喧者.沸騰着。跟隨者餘秋雨先生走過的苦旅.我將重遊這個偉大的民族所創造的奇蹟。

當我走進《莫高窟》,我的驚歎只是渺小的沙石.在這裏感受到的是千萬年文化的沉澱,一段段歷史的重溫,一個個朝代的輪替都盤旅在這裏,這不僅僅是宗教的天堂.更是中華文明的縮影.走進盛唐的繁華.明清的紛亂.餘下的便是近代學者的腳印,我只能用膜拜來形容它,也只有它能襯得上,在敦煌中,孤獨的墳塚.讓我爲民族那一種腐朽的記憶而慚愧,讓一車一箱的文物從那昏暗的洞窟中拿走。我看見中華民族在滴血,是的.是那名道士把這把鋒利的刀插走她的胸口.但是腐朽的封建教條化成一條繩.把這把刀牢牢的固定,我也好恨.沒有早早出現在那個年代,我要揮起長劍,把這條繩切斷,我要用畢生的力量,將刀從她胸口拔出。

從《三峽》走過,我沉浸在碧水藍天的景色中,令我沉思的是兩岸的文化.王昭君.屈原.李白……這一位一位歷史名人.記住他們的不僅是歷史,還有這兩岸的山水,嗅一嗅都是他們的氣息,只有這樣的地方纔會有這樣的人,走過這樣的山.這樣的水.從這樣的文字中尋找到他們的蹤跡。

在餘秋雨筆下,王維的告別是柔和的.在風雨交加的沙漠中.就算保暖的衣服也會感到刺骨,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夕陽無故人”卻把最暖的情傳遞個貶謪的友人,而今那裏只有尋着王維的馬蹄印纔會到達,只有想要體會他的人,想要傳承他的人才會把這一杯薄酒看得如此之重,而餘秋雨正是這樣的人。

來到.古時戰場這裏有無數個光禿禿的墳頭,從他的筆下我看到了身披戰甲,揮劍斬敵的將軍,看見滿地的鮮血慢慢浸透進地表,在這裏沉靜躺着的是戰爭的犧牲品.在文明的傳承中無數個血的教訓更提醒着我要熱愛和平。

餘秋雨筆下的都江堰是李冰父子的魂,這造福千年的水利建築讓我再次體會到奇蹟的函義,它的靈魂是不屈,是智慧,是果斷,更是勇敢,我甘願屈膝它腳下,它是我國的至寶.更是我的追求,它是我中華民族的脊樑。

通過讀這本書,我學到了很多,更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我連一隻螻蟻都不如。我看到了餘秋雨先生的不鍥追求.他是一個學者,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他的文字總是充滿玄機,但他卻是一個誠實的作家,每個字都是他的經歷.每句話都有他的思想,這些就像清水中的石塊無比清晰,我是從一篇關於辛棄疾的文章開始愛上他的文字,讀他的書就像讀他的精神。因爲他的精神存在於他的字裏行間,當他爲某位歷史人物感嘆時,你的心也沉進谷底,當他爲某段文明而驕傲時,你的心中滿滿的全是自豪。

我不僅要感嘆.這就是餘秋雨,帶領你追尋華夏文明的餘秋雨,將自己的思想完全解剖在你面前的餘秋雨。

讀文化苦旅有感作文10

近段時間拜讀了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書,深感此過程不需要疏竹月影、香茗淡酒與伴,只需要一顆懇誠的心和甘願經受洗禮的靈魂足夠。此書記載的是餘秋雨先生從夕陽映照的茫茫黃沙出發,穿過踊躍着喧囂生命的都江堰,又來到溫柔小意的江南水鄉的處處行跡;書中處處蘊藏着他用最輕柔的筆觸刻出的最沉重的歷史情感。

初讀這本書,我以爲是一汪帶人遊歷山水的清潭,卻未曾想到會是一腳踏入便鞭撻心靈的深谷。從第一篇《道士塔》開始,從那一句嘶啞着的“我好恨!”開始,我已進入到這場文化的苦旅中去了;再一步步艱深的邁出,更是進入了一個無時無刻不溢出強烈情感的所在,那濃厚的使人顫慄的情感一點點沉澱在我心裏,這份感情是關乎國家,關乎民族的。我就好像一個蹣跚前進的幼童,懵懂而又惶惶然地與秋雨先生一齊被歷史的洪流裹卷着,又一齊沿着漫漫長路彳亍,只覺身心脫離,伴隨情感的沮喪與靈魂的悸動竟也脫去了一些所謂的少年英氣。而整顆心都在書中的萬里黃沙歷經浸泡,再回歸現實稚嫩的跳動,平白生出了些許不甘與不適,只得感嘆先生筆力之深厚。

對於餘先生來說,這是一場文化的苦旅,於我而言又覺不止於此,且還是一場饕餮盛宴——關於家國情懷的盛宴。你道字裏行間看去,我爲何連身心都悸動?畢竟秋雨先生並沒有多少着墨於文筆的華麗,反而頗有些平實的味道。在此借用先生在書中所說的一句話:“它因深厚而沉默。”先生對於文人古蹟朴樹鎮邑的情感表達無疑是激烈勃發的,但有更深厚的存在匍匐其間,是什麼?不僅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行跡和文人心路,更是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對中華文化的膜拜,是民族情感的流淌!雖然沉默卻又足夠響亮!

多少人只在文章中大談特談“愛國”二字,他們只把愛國當做文章的一個昇華點,卻未曾明白愛國是不可咄嗟離棄的一種價值觀,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又因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愛國情懷是貫穿於五千年的中華歷史長河中的。所以在我看來以上提到的所謂“愛國者”遠不如先生親手撫上那一方方青磚,親腳踏上那早已荒蕪的古戰場,只有在那些地方,才能身心臣服於歷史所給予你的沉重的家愛國情,那些隱而不密的愛國之情如沉沉的鐘鳴使人幡然醒悟深自震撼。

這份家國情懷迴盪於莫高窟抑揚的色彩洗禮中,徜徉於風雨天一閣的涉水而入中……一處處微小的細節構成了這本書最鮮活的生命力,不是口號式的呼喝,只需屈指輕輕一叩,那濃郁的情感便迫不及待地破門而出涌入我的心頭了。

合上書,環顧這略顯狹窄的四角房間,卻已覺得自己完全暴露於這個不停前進的國家的某個節點中,心靈是開闊的,盈滿了對祖國的認同,對民族的認同。魯迅先生說:“惟有民族魂是值得寶貴的,惟有他發揚起來,中國纔有真進步。”秋雨先生的文字就是一記警鐘進一步敲醒了我的民族魂,身爲學生,我唯能抱不虛度光陰、不碌碌而爲此情懷,只願能爲這個經歷數百年的中華復興獻上綿薄之力。

因爲有幸打開了這本書,帶着輕鬆的心靈啓步,以沉重的步履結束,感觸頗多,方有了以上淺薄的感慨,僅以我心底之聲音,期望夜晚入夢能繼續與秋雨先生結伴同沐那歷史山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