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莊子養生主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05W人 

【篇一:莊子養生主讀後感

莊子養生主讀後感

在讀過莊子的《逍遙遊》之後,我對於莊子的其他著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莊子內篇中,我選取了《養生主》一文閱讀。

時值夏秋之交,坐在寢室的陽臺眺望,大學城裏的樹木依舊蒼翠,鬱鬱蔥蔥宛如盛夏。每想到如此鮮活的景象也會在冬季偃旗息鼓,便感到自然力量的可怕。天地之間的萬物皆是如此,況人之渺渺乎?

由此,我感到了養生之必要,順從自然之必要。而莊子一生所求有二,一是無所憑藉的自由精神,二便是順從自然。莊子認爲,養生之道,在於“緣督以爲經”,如此,便“可以養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對於我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平時,我對於自然的規律是全然無視的,吃飯不準時,作息時間也不固定,飽受病痛之苦。

當然,莊子所謂養生,並非只是生命的休養,更是性格的保全及道德的修養。在中國,儒家思想有着龐大而穩固的根系。這種情況下,人無不以儒家爲正統,以孔孟爲先師,以其著述爲道德準則,而忽視了人的個性。莊子十分看重人的個性特徵,即使是天生的殘疾也是自然的恩賜。防止我們思想固化方面,莊子真是有着莫大的貢獻。誠然,與其千篇一律,不如“鶴立雞羣”!

文中,莊子還表達了對儒家道德的輕視,從其對於死亡的看法便可以洞悉。他認爲人的生死皆是天命,無需拒絕,極爲瀟灑大度。這種順應,近乎樂觀,對人心境的開闊是不無裨益的。當然,我覺得儒家思想也是平常生活的一般規範,畢竟千年的積累也是精華。只是結合了莊子的思想更能發展人自身的修養,不是麼?

【篇二:莊子養生主讀後感】

今天讀完了《莊子》之《養生主》篇。本篇雖短,卻讓我思索回味良久。

《養生主》全篇通過層層遞進的闡述,說明養生之道在於順其自然。

全篇分爲六層。第一層講人生有限,不能把光陰虛度在孜孜追求於無限的小知上,不應以搏求善名而爲善,而應當拋卻繁雜外物,“緣督以爲經”,秉承事物中虛之道,即追求內心的自然之道。

第二層通過皰丁解牛的故事,進一步說明處理事物應透過事物全貌,分析掌握事情的內在聯繫,然後以“以無厚入有閒”,方能遊刃有餘。說明養生之道在於“因其固然”。

第三層通過右師之介,說明形體殘全在於天而不在於人。更進一步說明世間萬物皆是順應自然的變化,而不是限於人爲的因素。故順其自然方能得其中道,得其中道,方能養生。

第四層通過澤雉說明精神的自由勝於物質的滿足,自由之重就在於自由乃是順其自然的體現。故人應當掙脫身體外物的束縛,追求領會宇宙本體和內心本質的精神。

第五層通過秦失三號而出的故事,說明情感亦應順從自然的變化。“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生離死別,在莊子看來竟是那樣的從容。當然,莊子安命的思想並不是消極避世的觀念,而是讓人順其自然。既然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是不可避免的,就不應將自身爲其陷入過度的悲傷痛苦之中。結合上篇的《齊物論》,莊子認爲世間萬物,包括人的情感都是齊一的,那麼生死亦是齊一的,因此,即使生離死別,悲痛的情感亦應當適可而止,三號而出。“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順其自然,則死亡亦如解人生倒懸之苦。

第六層,通過薪盡火傳的比喻,說明以薪代表的外物雖然會燃盡而不可傳,但以火代表的精神是不滅的,會永遠傳承下去。

通過逐層講述,從而說明世間萬物、人之情感都應順應自然,而真正的精神生命將會永遠相傳。故養生之道在於精神建構,而不是身體外物的滿足。

【篇三:讀《莊子養生主》有感作文】

自古以來,君主追求“萬歲萬歲萬萬歲”,普通百姓追求“壽比南山”,渴望長命百歲一直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重要話題。那麼,怎樣做才能真正養生呢?對此,道家在幾千年前爲我們做了深層解答。莊子認爲,只有順任自然,天人合一,無慾無求,才能實現逍遙,纔是真正的養生之道。

一、《莊子·養生主》篇章主要內容

《莊子·養生主》主旨在闡釋養生的要領。莊子認爲,養生之道重在順任自然,忘卻情感,不爲外物所滯,這與莊子一貫主張的清靜無爲、順應自然天性是一致的,是微言大義的微妙闡述。本篇分爲三節。第一節是全篇的總綱,它指出,我們在“生有涯而知無涯”的境況中,應當順循中虛之道,順任自然之理。第二節通過“庖丁解牛”道出養生要領:處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取其中虛“有間”,方能“遊刃有餘”,從而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第三節進一步說明聽憑天命,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的生活態度。毋寧置疑,莊子的養生觀對於身處現實生活的我們,同樣具有現實意義。

二、《莊子·養生主》內容解讀

在第一節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通過說明生命有窮盡而學識無窮盡來闡釋:追求無窮的知識,是殫精竭慮的,是害於身心元氣的。在把“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奉爲金科玉律的我們看來,這句話是很費解的,我們可能會認爲莊子的這種論調是不求進取的表現。但是,當我們對進取心深入挖掘之後,我們可以發現,汲汲於知識,某種程度上仍是汲汲於名利的。進取心很多時候是由名利心來推動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現在,有多少人是真正爲提高自己而追求知識的?我們總是爲名利的需要才充實自己,被現實的需要牽着鼻子走地學習,根本不知道什麼纔是適合自己的,什麼纔是值得學的。現在的人心是不淨的,時時都像一汪滿泛波粼的水,爭着、奪着、鬥着。現實生活中,活得光鮮亮麗,卻滿腹的算計和憂懼,身心俱疲,外強中乾,損年夭壽的精英比比皆是。

第二節中,庖丁解牛的高潮技藝說明了:一個人的一生,由最絢爛而歸於平淡,由極高明而歸於平凡,纔是成就,這樣的成就纔是養生之主。這個要點極好地闡明瞭道家講的“極高明而道中庸”。牛無疑是很複雜的,庖丁解牛“遊刃有餘”是因爲他掌握了它的機理。複雜的牛機理相近,每個人的生活也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爲熟悉了牛的機理,自然懂得何處下刀。生活也一樣,如果我們能透解了、領悟了生活的道理,摸準了其中的規律,就能和庖丁一樣,做到目中有牛又無牛,就能化繁爲簡,真正獲得輕鬆。

第三節中,通過“秦失吊老聃”來說明:人活一世,不管是寂寞還是熱鬧,富貴還是貧賤,最終都歸於同一個結局。老少哭老聃過於悲傷,是情感執着,不必哭訴而哭訴。這是逃避自然違背實情,忘掉了我們所稟賦的生命長短,這就是逃避自然的.刑法:正該來時,老聃應時而生;正該去時,老聃順理而死。安心適時而順應變化,這纔是安心的心態,纔是養生的達觀,哀樂的情緒便不能侵入心中。莊子在其妻死後鼓盆而歌,這樣對待生死的態度可謂已至化境。不以生爲喜,不以死爲悲,一切都是順其自然地消長,生命的長短是上天所稟賦的,不可人爲強求。生者哀哭,一面是失去死者的悲傷,另一面也是執着於生的不甘心這是逃避自然的做法,是無益的。燭薪的燃燒是有窮盡的,火卻傳續下去,沒有窮盡之時。物質的生命終有消亡的一天,而精神的生命卻可以穿越時空延續下去,薪盡火傳,多麼奇妙的永生啊!在自然中一切都是完滿的,如果定要以人爲之力去改造自然之理,必定是執着的痛苦了。取光照物的燭薪終會燃盡,而火種卻傳續下來,永遠不會熄滅。

三、養生感悟

《莊子·養生主》這三節,雖然內容不同,但是歸根結底是一樣的,都是強調了順應自然、達到天人合一的重要性。通過具體的闡釋,指導我們在複雜的人生中如何科學、藝術地生活。記得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有句話,“牙齒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種人最快樂,那就是牙齒不痛的人。”沒有得到的就是最好的。相同的,“當我們在感嘆沒有鞋穿的時候,要知道,還有人沒有腳”。我們總是覺得別人比我們得到得更多,所以總是慾望不止,盡全力向上爬,而忘記自己其實已經身處幸福的中心。我們總是在不斷的追求中才能感到快樂,但若仔細體味這所謂的快樂,也不過是一種慾望、一個貪念,這些其實與快樂無關。

我們中國文化倡導在無慾無求中達到逍遙遊的狀態。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李白“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逍遙,無不極好地闡釋了順應自然逍遙自在的魅力:它讓我們的身心真正得到清澈寧靜,不受外界事物的誘惑,在平淡的生命中享受溫馨祥和,在物我之間達到完美融合。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多少人在慾望與貪念的腐蝕下丟失自我,等到自己驀然回首時,才發現自己就是那隻追着自己尾巴的小狗,跑得再快,也只是在原地打圈。就像德萊塞的《嘉莉妹妹》,嘉莉在得到自己想要的金碧輝煌之後,才知道幸福仍舊像傍晚的陽光,你辛苦地追隨它的腳步,但是它總是漸行漸遠,近在咫尺卻又遙不可及。她不知道幸福一直在自己手上,只是自己膨脹的慾望讓自己的雙眼矇蔽了。莫泊桑的《兩兄弟》在金錢的籠罩下,原本美好和諧的家庭也土崩瓦解。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貪污、搶劫、賄賂、謀殺……我們的心靈總是在慾望的唆使下喪失良心,走上不歸路。中國文化幾千年的智慧在歷史中沉澱,我們只有真正地用心領會,吸收精華,才能夠在短暫的生命中享受到生命的樂趣,在人與自然的統一中達到人生最完美的境界。莊子追求“爲善無近名,爲惡無近刑,緣督以爲經,”在繁雜的生活中“遊刃有餘”,“安時處順”從而達到養生目的。這種大賢至聖的境界,興許我們沒有多少人可以真正悟透。但是,我們可以吸收其中精華,應用於我們的人生道路中,在進入某種境遇時,保持頭腦、感情、心靈的超然狀態,順任自然,達到養生的境界。

【篇四:莊子養生主讀後感】

大家知道,我們的任督二脈,這是我們生命最關鍵的兩個部位。我們的五臟六腑都是掛在脊樑骨上的。如果我們的脊樑骨不出問題,我們的五臟六腑都不會出大問題。出問題都是因爲我們脊樑骨出問題了,我們前後不通,中間的這條路不通,我們就會生病,就不得長壽。火龍山莊的郭老師,很重要的一個治療步驟就是打通你的脊椎經絡,他的“經絡條”就是放在你的脊椎部位,通過“火燒”把藥液侵入你的脊椎,打通脊椎,讓氣血暢通。

下面一段就是發給你們的“庖丁宰牛”。

這一段很好玩,莊子就不像孟子,孟子是“君子遠庖廚”,就是要遠離這些殺雞、殺魚的廚房,我們很多朋友信佛,就是喊不要殺生,連個蚊子都不滅的,有蚊子,都是轟走,不打死的。這裏莊子偏要講殺牛。

殺豬,宰牛,我們一聽,心裏都有點咯忌,一想,就是血淋淋的,很瘮人的。但是莊子不是。他卻通過宰牛告訴我們怎麼養生?大家可能覺得有點奇怪。實際上不奇怪。莊子講庖丁宰牛,首先是找了一個宰牛的支點。因爲牛很大,肯定比人要大。形體比人大,你怎麼去宰?鬥牛場上的鬥牛士制服牛容易嗎?不容易,牛也是使足全身力氣要把鬥牛士掀翻的,那是充滿憤怒情緒的。但是莊子筆下庖丁不是這樣的,他宰牛的聲音“砉然響然”像歡快的樂曲,就是上古時期的音樂,而他跳來跳去宰牛的步伐,就像跳桑林舞一樣輕鬆悠然。牛就安安靜靜,被庖丁宰殺了。地上一堆,皮啊,肉啊,骨頭啊,筋啊,什麼的,清清爽爽的被分離了。文惠王一看,莊子這樣跳跳舞,還是“韶樂”的舞蹈,即我們遠古時代自然界跳的舞蹈,可能有點像我們看非洲原始部落敲着鼓跳的舞蹈一樣,充滿了歡樂。怎麼就這樣跳一跳就把牛給宰了?,而且這頭牛在被宰的過程中一點痛苦都沒有,很歡樂地離開世間。前段時間,我在書院裏面講這段的時候,有朋友就提這個事情。他說,社會上總有人問,學國學有沒有經濟價值?他就講了一個很俗氣的理由,說,就講這一段就很有經濟價值。我當時沒有反映過來,就問,怎麼有經濟價值?他說,這個庖丁宰牛,就像在樂曲聲中,歡樂地宰牛,這樣牛就沒有憤恨,驚恐,所以就沒有毒素放出來,它的肉味道就很鮮美。大家經常聽宣傳,說,屠宰場裏面是一片驚恐,嚎叫聲,被宰殺的動物,都是充滿了憤恨的,這些情緒都轉化成毒素留在它們的肉裏了,所以我們現在吃的肉,味道也不好,並且有毒。但是庖丁宰的牛,是在歡樂聲中被宰殺的,牛高高興興死去了,就沒有毒素放出來,這種牛肉的價格肯定比其他牛肉賣的價格高,經濟效益明顯。他說,你看,學了這個賺不賺錢?肯定賺錢。當時我很想笑,我就說,你這樣的發揮,我是第一次聽說,莊子宰牛的價錢比其他的高。如果真有這樣的肉出賣,肯定高級賓館要先用,自然價錢也出得高了。

牛被宰殺後,文惠王就說:善哉,你這麼輕鬆把牛宰了,這是怎麼回事?

庖丁很自豪地講:吾有道也。大家注意了,“有道”,這個是莊子思想的根本所在。一個人立志就要立在道心上,要“志於道”,要見道,就是我們現在經常說的:明心見性。這個是最根本的目的。

我宰牛是有道的,不是什麼技藝上就完成的。我立了道心,在這條路上認真走下去,最後是從必然王國到達了自由王國境界。庖丁宰牛一開始,牛在他眼中也就是牛,但是三年下來,牛在他眼裏就不是牛了,已經沒有牛的感覺了。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有這方面的體會,只不過自己沒有留意而已。楊芬,你現在打字,與你剛開始學打字有什麼不一樣?現在還需要看鍵盤嗎?還需要去想,哪個字母在什麼位置嗎?你還把鍵盤當成就是“鍵盤”嗎?你已經不看鍵盤,一看文件的字,自然手指就知道敲那個鍵盤,就知道敲哪個字母,誰告訴這樣做的?神遇,官知止而神欲行。前幾天,我到一個製版公司,特別注意那個小夥子,他的鍵盤是在桌子下面的,從上面根本就看不見他的鍵盤,我們一邊說着要打的文件,只看見,他的手動一動的,文字就全部“跳”到屏幕上去了,他的眼睛只看屏幕,耳朵聽我說話,他的手指就是“神欲行”,有個神在指揮他的手指。我們這裏很多人會開車,當你剛學會開車的時候,上車肯定方向盤,前進擋,剎車,後視鏡,儀表盤等等,面面俱到,有時難免手忙腳亂的,但是幾年下來,還是這樣嗎?不是了,有時一邊打電話,一邊開車,還要禮讓後面來的車,就有點像“千手觀音”還有千隻眼一樣了,這個時候你開始就是“官知止而神欲行”。我曾經遇見一位“微雕”大師,當時他見我的時候,還是一位工人,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當時朋友推薦他來的時候,就告訴我,他想把他的作品展示給世人,需要印刷一些資料。我當時不知道什麼叫微雕?我只是看他帶來的照片,覺得很好。我就問他,原件是多大的東西?因爲圖片下面要註明尺寸大小。他說,不大,就是小手指甲那麼大。我很吃驚,有點不信。他給我的一張照片就是“虢國夫人遊春圖”。他可能也看見我不太相信,第二次來的時候,就把原作品帶來了。象牙雕刻的,我用車間的網點鏡一看,清清楚楚的一幅虢國夫人遊春圖。我就問他怎麼雕刻的,是不是先畫上去,然後像手錶行裏的師傅修手錶一樣,眼睛上夾個放大鏡,雕刻的。他說,畫什麼?我腦袋中有這幅圖了,我的手拿這刻刀就在象牙上動動動就行了。你說,這不是“神欲行”是什麼?技藝已經超過了“必然”達到“自由”了,就是神欲。

【篇五:《莊子·養生主》讀後感】

隨着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也越來越提倡養生之道,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的心理狀態,都是人們所追求的,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身體、精神,關注生命本身,希望合理的養生之道可以賦予他們健康的身體,陽光的心態,讓生活變得充滿生機,生命變得充盈。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莊子就告訴了我們養生之道的精髓,就是要遵循中正自然之路,順應自然天性,安時處順。他所論及的養生超越了養生的一般養其形的層次,揭示了養生的真性,即護養生之主精神。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是我們如今還經常聽到的名言,曾經我以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明知識的無窮無盡,一個人不應該滿足於自己所掌握的,應當不斷進取。現在我才明白,這不是莊子的本意,他想說明的是,知識是無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以有涯隨無涯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會使人陷入困頓,這是不符合養生之道,在無涯的知識海洋中,我們應該放任心靈,不必追求在書中得到什麼,更不必在意自己所懂得的究竟能換來什麼。我們要做的,只是重視自己內心的感受,跟着心靈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緣督以爲經”是養生最重要的一點。

第二節講的是庖丁解牛的故事,這是一個爲衆人所知的故事,然而這個故事裏卻蘊涵着很深刻的道理。以庖丁分解牛體來比喻人之養生,說明處世、生活都要“因其自然”,“依乎天理”。“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嘗見全牛也。”庖丁解牛用的不是手中的刀,而是用他的神。在他看來,解牛已經不是一種賴以生存的工作,而是能讓他感到心滿意足,得到精神上的愉悅的事。“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這句話很形象的寫出了一種處世之道,這個社會,有太多的法則和太多的潛規則,複雜得如同牛的筋骨,要在這樣複雜的社會中生存,要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就要懂得生存之道,生活的藝術,處理世事順着自然的紋理,面對紛繁的世事就能泰然處之,遊刃有餘。人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要學會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什麼時候鋒芒畢露,什麼時候韜光養晦,這樣才能避開是非和矛盾的糾纏。這是極爲明智的處世哲學。

第三節講了兩個小故事。一個是公文軒看到只有一隻腳的右師,一開始覺得很奇怪,後來想了想便很坦然了,右師只有一隻腳,其實是天意所造成的,而不是人爲,即使是因禍而斷足,也是由於上天的處罰,既是天意,是自然之態就無需在意,無論是健全還是殘缺,自然即是美好,這樣的心態實在難得,若能擁有這樣的意識,內心就能保持一種健康,平淡的狀態,那麼離達到養生之旨也就不遠了。另一個小故事講的是沼澤中的野雞雖然飲食很艱難,但它卻並不乞求被養在籠子裏,因爲在籠子裏精神雖然旺盛,但並不自由。人人都向往自由,但精神的自由比肉體的自由更加可貴,被囚禁的靈魂是沒有什麼色彩可言的,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卻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束縛於無形之地,就是因爲人們越來越追求一些物質享受,反而置精神世界的豐富於不顧,“十步一啄,百步一飲”雖然很艱苦,但是精神是自由的,是逍遙自在的,在籠子裏,雖然無須爲食物所奔走,卻失去了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心靈的自由。這樣簡單的道理,連動物都明白,爲什麼我們人類卻想不通呢?是因爲金錢、利益、名利的吸引讓太多俗世的灰塵矇住了我們的眼睛,在追求物慾的過程中漸漸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由的快樂,卻始終不明白是自己作繭自縛。莊子思想的中心,一是無所依憑,崇尚自由自在;一是反對人爲,主張順其自然,這是一種淡然的生活態度,但這並不能說莊子就沒有追求,莊子所追求的,不是俗世中的名與利,而是就在我們身邊,卻常常被我們遺忘的東西,是精神的無羈無絆,是人類最初的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活狀態。

第三部分,寫了老聃死了,秦矢前往弔唁,僅僅哭了三聲就出來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與死都始於自然,終於自然,並非人力所能改變,所以面對已經逝去的親人,不必太過悲痛,生與死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應運而生,順勢而死,與四季變化,植物生長一樣地自然。當然,在現實生活中,面對親人的離開,往往是悲痛欲絕的,這是人之常情,莊子所要告訴我們的,只是一種思想,一種處變不驚的思想,人的生命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它的內容,只要經常狀態處於一種平和的心理狀態,也就明白養生之道了。“指窮於爲薪火,火傳也,不知其盡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脂膏作爲燭薪有燃盡的時候,火種卻流傳下去,沒有窮盡。人的生命也是這樣,在歷史的長河裏,每個個體都會消亡,但是人類卻世世代代繁衍下去,生生不息,物質的東西很快就會消失,但是精神卻可以長存這是一種自然的狀態。

文章雖是在談論養生,卻時時散發着莊子哲學思想的光芒,莊子的哲學往往潛藏於自然之道中,無爲,隨性,平和,自然,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養生,並不在於養護身體,過豐衣足食的生活,而是養護生命,而生命的實質是人的精神,只有精神世界豐富了,養生之道纔有了意義。對於物質來說,精神重要得多,若想學得養生之道的精髓,首先就要擁有自然、平和的心境。用怎樣的態度心態看待世界,就會有怎樣的境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