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鴿子》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本文已影響 8.58K人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鴿子》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鴿子》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鴿子》讀後感1

前段時間,讀了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手帕》,名字叫《手帕》,通篇並沒有以手帕爲主角,且手帕僅出現了兩次。一是西山篤子臉上浮着微笑,顫抖的雙手幾乎把手帕撕裂。二是海伯格夫人雖面帶笑容,而手卻將手帕撕成兩半。寥寥數語,卻讓讀者看到了手帕背後的含義,觸動內心,發人深省。我想,這就是器物之於文章的作用。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鴿子》給我的印象也是如此。

一、關於作者和《鴿子》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一名德國作家,《鴿子》的位置僅次於他的代表作《香水》。這部中篇小說彷彿一氣呵成,沒有章節分割,讀起來除了欲罷不能,還有一種壓抑、上不來氣的短促感,這種感覺和主人公約納丹遇到鴿子後的命運很好的結合起來,最終變成了讀者對現實生活的懷疑、恐懼、絕望和不安。彷彿和約納丹重疊,繼而思考自己的人生

這本書,除了《鴿子》之外,還有4個短篇。《對深度的強制》講的是外界對自身的影響,《梅特爾·米薩爾的遺囑》裏超越普通人意識的哲學思維,還有《……一點思考——記憶缺損》裏現代社會也普遍存在的記憶消失。每一篇都會引起共鳴,引發思考。

二、沉淪的約納丹像是一個木偶

再來看《鴿子》。小說的主人公約納丹是一個五十多歲的銀行守衛,他回首人生,在經歷了納粹的恐怖統治、戰爭磨難後,他還有太多的失去:父母、妹妹、妻子……失去讓他麻木,沒有感情,他就像銀行前面的石雕斯芬克斯,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銀行大門前面、在三級大理石臺階上踱來踱去,還有每天兩次給銀行總裁開大門。沒有朋友,孤獨,生活極有規律,且非常滿足。

讓他最有安全感的是他的住所,那個門鎖嚴實的方寸小屋,他可以在裏面吃東西、讀書、睡覺。

這個約納丹,自律、平靜、知足,內心波瀾不驚、心無所擾,就像是一個木偶,也像是一具行屍走肉,在預定的軌道之間沒有希望,沒有慾望,孤獨行走和徘徊。

二、那隻鴿子

衆所周知,鴿子象徵着和平,愛情,平等,友誼,甚至是家庭,是令所有人親近和喜歡的動物。然而,正是這隻鴿子讓約納丹的生活變得與衆不同,讓他的心情起了波瀾,同時也是讓他對人生態度產生改變的關鍵之物。

這隻鴿子,在約納丹的世界裏,是怪物、侵入者,是令他恐懼、不安的源泉,甚至想到爲此而結束自己的生命。

書中,對鴿子的描寫非常有限,就像開頭說的芥川龍之介的《手帕》,雖然很關鍵,但也只是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器物”而已。

如果沒有鴿子,約納丹的人生可能會在死亡來臨之前,一直平淡、知足下去。這種有規律的生活說到底,是一種假象和自我矇蔽。命運賦予約納丹太多的苦難,孤獨是其中之一。他把自己包裹起來,靜靜地等待死亡,很可悲。

三、新生的約納丹迴歸自我

戰爭讓約納丹陸續失去了最愛的家人,改變了他的性格,乃至他的一生,他選擇這種遺忘式的方式,冷血的苟活着。

流浪漢是《鴿子》裏的一個重要角色。代表着貧窮和真實。與流浪漢相比,年輕的'約納丹因爲擁有一個樓道公廁,不用當街拉屎而擁有滿足和優越感。當年過五十的約納丹再看流浪漢,卻因爲突如而至的一隻鴿子,讓他感到從未有過的恐懼和危機。其實,流浪漢還是那個流浪漢,只是約納丹的心境發生了變化而已。

當那一丁點兒的亮光照到約納丹的房間,當他大喊“沒有其他人,我就無法生活啊!”的時候,他切切實實感受到了恐懼的本質,就是孤獨。這時候的他徹底有了覺醒意識,明白了人生最可怕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讓這一切發生轉變的就是那隻鴿子,從麻木中甦醒,繼而找回丟失的自我,重新回到童年,那個赤着腳踩水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年紀。

或許,每個人的一生都是這樣一個旅程,尋找、得到、丟失、再尋找的過程,只是,鴿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

  《鴿子》讀後感2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位很不一樣的作家,思維理念、風格與衆不同,一種強烈的自信或是驕傲從字裏行間無形流露,從《鴿子》代序中對譯者所提的5個“傳統式”問題的“非傳統式”回答就可見一斑。

《鴿子》主人公約納丹是一家銀行的保安,他“不喜歡動盪,討厭那些打破內心平衡、擾亂外界生活秩序的事件”,根深蒂固地遵守着上班、下班、再上班的千篇一律、一成不變的生活,安心在所謂嚴謹的秩序、近乎呆板機械的工作生活所鑄就的堡壘中生活,被歲月推動着慢慢滑行。這一滑,就是三十多年。

在他五十多歲的這天清晨,一隻無意中停留在門口的鴿子打亂了他平靜的生活,“井井有條”的人生被“一團鴿屎和一根線毛”打敗。堅硬的生活堡壘被攻破,沉靜的內心世界被攻佔,原本一帆風順的生活變得處處危機四伏,在退回房間的那一刻,他甚至想到了活不過今天。

與其說是對鴿子的“反抗”,還不如說是“逃避”,約納丹草草收拾了衣物,離開了租住了三十年的蝸居,住進了另一家旅店最便宜的一個房間。

一個上年他都心神不寧、惶恐不安,以至於銀行總裁的豪華轎車出來時他竟然沒有像往常一樣準時地去打開鐵柵欄,而是在司機按了好幾聲喇叭之後才如夢初醒、驚慌失措地“撲”了過去。在開門的那瞬間,他毫不遲疑地感到了心灰意冷、萬念俱灰。

在這個可憐的中午,他又邂逅了三十年前遇到的那個流浪漢。他正吃着沙丁魚,咬着麪包,喝着白葡萄酒,生活的愜意讓約納丹感到不可思議。三十年前他就“涌起一股忿念不平的羨慕之情”,雖然這種羨慕在無意中看到這個流浪漢在大街上當衆大便而蕩然無存,並且加堅定了幹好保安這份工作的信心信念。雖然工作單一,薪水很低,休假很少,但它可以使他“不落得在公開場合露出屁股”,這就是工作的意義,還有比這更重要的意義嗎?人的自由的本質,不就在於擁有一個樓道公廁嗎?而他,則擁有一個房間!在這裏,他被自由包圍,感到一種深深的滿足。

但是,就在這個清晨,自由和滿足的聖地被一隻莫名其妙的鴿子侵佔。那一刻,他失去了長久以來引以爲傲的自由。還不夠,破了一個洞的褲子,讓他徹底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那個下午,約納丹被仇恨衝昏了頭腦,以至於他爲了褲子上的一個窟窿竟在頭腦裏將整個世界變成一片瓦礫和灰燼。仇恨過後,悲觀失望又將他淹沒。在小旅館的房間裏,他感到生命瞬間走到了盡頭。而這一切的緣由,不過是一隻誤入公寓的鴿子。

一場醞釀已久、又似突如其來的大雨,帶着約納丹穿越時光,淹沒在兒時的回憶。被關在地窖裏的那種孤苦無助與絕望再次浮現,時至今日的渾渾噩噩何其相似!在地窖裏他曾吶喊誰能拯救他,這個無情的雨夜,重新喚醒他對尋求幫助的極度渴望與祈求“沒有其他人,我就無法生活啊!”

雨停之後,在晨曦中,他拎着鞋子,像個頑皮的孩子,故意踩着水坑,在享受着一種無限的重新獲得的自由中,回到最初的寓所。那裏,鴿子不見了,地板上的鴿屎也被擦掉,瓷磚上再也沒有一根小絨毛在瑟瑟顫動。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一位心理洞察的高手,也是一個細節刻畫的大家:出門時與看門女人打招呼,上班時爲總裁車輛開門,返回將遺忘在公園長椅上的牛奶盒扔回垃圾桶,午休間給褲子補洞,等等。一系列瑣碎的小事描寫得細緻入微,一絲絲情感的波動描繪得淋漓盡致,各種矛盾、糾結、咒怨、衝動、仇視、懊惱、羞愧的心理變化,讓約納丹離羣索居、社交恐懼的典型性格躍然紙上,並讓讀者在身臨其境的品味中達到更高層次的文本認同。這樣的生活習慣,塑造這樣的人物性格,無疑是必然的。

作品以心理刻畫見長,但並不僅僅侷限於心理活動的枯燥表述。從清晨出門上班,午餐,找旅館,補褲子,雨夜,再到回原來的公寓,一整天的行動軌跡,有情節有細節,有白描有渲染,有旁觀有獨白,敘述娓娓道來,心理一波三折,尋找自我水到渠成,藝術性、啓發性、可讀性兼而有之。

跟隨約納丹的步伐閱讀作品、走進作品,無疑會讓你深入思考秩序與自由的真正含義:人,生而渴望自由。自由既束縛在既定的秩序規則範圍內,又時時涌現出一股突破秩序的衝動。法的權威不容挑戰,內心的自由卻可隨意暢遊。追求形式的自由,依然擺脫不了秩序的枷鎖,唯有內心的解放才能實現真正徹底的自我救贖。

  《鴿子》讀後感3

《鴿子》寫了兩部分——科學研究和科學知識的記錄。從表面上看,第一部分科學研究裏面有喂鴿子,怎樣才知道鴿子最喜歡吃什麼,鴿子怎麼降落,鴿子的聲音與動作,鴿子可以看多遠,鴿子會不會游泳,鴿子怎樣吃東西,鴿子怎麼降落,怎麼飛。而這些關於鴿子的研究又分了三次戶外教學。在第一次戶外教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我們好想去喂鴿子喔!”是發自於孩子自己內心所想。對與本次研究就已經開了一個好頭。

孩子們第一次接觸到鴿子,所想到的就是給鴿子餵食物,但鴿子並不領情,都拍拍翅膀飛走了。於是大家有了共同關心的問題:“鴿子喜不喜歡自己帶來的食物”,書里老師往往鼓勵、啓發孩子動手嘗試,找原因,找解釋,在科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幼兒與其理解的這個事件發生衝突時要有所認識,孩子們根據觀察的經驗,就會推論出食物的大小影響了鴿子的選擇,而不是鴿子真的不喜歡吃饅頭和麪包。因此老師就順勢拋出了一個具體的問題:“如何知道鴿子最喜歡吃什麼?”就引導到了第二的戶外教學,第二次教學除了食物的議題外,孩子還注意到鴿子的叫聲、降落的樣子、翅膀的變化、尾巴的變化等,與第一次看的內容已有很大的不同。此時老師除了仔細聆聽孩子的分享外,也利用孩子的興趣,適時地提出問題,引導孩子進一步仔細觀察更多的細節。

例如:宥嘉注意到鴿子降落時動作的變化,老師即提出問題:“這樣平平的也是站着啊!”老師的進一步追問,使宥嘉有機會進一步解釋得更爲精確。在第三次戶外教學,孩子們發現鴿子降落的動作幾乎是同時而連續的。通過三次的戶外活動,孩子們真的能自行建構、發展、修正自己的理論,並且是一次比一次更仔細地瞭解鴿子的一舉一動。

而科學知識的記錄給人的感覺是呆板、單調,的事情。有了前面第一部分的觀察、研究、積累的鴿子經驗,孩子們就能把他們自己的觀察、研究的經驗通過書來呈現出來。也爲這個課程主題畫上了完美的句號。同時,更讓孩子們進一步體會了如何將科學知識與他人溝通的科學方法。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環境的一部分,環境自然會和孩子們產生對話。老師將孩子們帶到鴿子面前,就是提供給孩子一個有意義的環境。而鴿子降落、啄食物、起飛每個細微動作,都是和孩子說話,而孩子也接受到了,並有了反應:“鴿子轉彎,翅膀會這樣喔!”鴿子與孩子間產生了某種對話的關係。在本書中老師發展了孩子自己的理論,即使有些理論不成熟甚至不準確,但老師不會一下子就否定它,也不是急着教孩子正確的理論,而是保持聽取、肯定的態度,先讓孩子自己發展,再來謹慎評估,尊重孩子的想法。

讀了《鴿子》一書,讓我瞭解到在幼兒園的科學教育中,教師不是主導地位,教師不能急於將真理、科學現象、按成人理解的方式填塞給幼兒,或要求幼兒像成人一樣去把握科學家們科學道理的過程。教師不能違背幼兒的心理髮展,要尊重幼兒天真的理論,搖擺不定的構架,有誤的概念和直覺的理解,如果一味的要求幼兒沒有嘗試就贊同所謂的科學理論,那是有背於幼兒的心理特徵,我覺得在幼兒的初期階段科學教育要重在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能力,爲他們今後接受系統的科學教育能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科學教育要重孩子的實際操作,而不是簡單的傳授科學道理,尊重孩子的想法。讀了這本書對我日後在科學教育領域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幫助,讓我知道怎樣來教孩子科學道理,也知道了孩子是如何學習科學知識的,《鴿子》一書生動的給我們展示了幼兒建構學知識的過程,受益匪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