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在這美麗的世間愛-《愛的教育》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44W人 

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我對愛有了更深刻的看法。下面是關於《愛的教育》讀後感的內容,歡迎閱讀!

在這美麗的世間愛-《愛的教育》讀後感

  《愛的教育》讀後感1

在這美麗的世間愛究竟是什麼?在這本書裏愛又是怎樣去體現的呢?它又帶給了我們什麼教育的結晶呢?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書名時,這些問題便如潮水般向我涌來。帶着這些未知的疑問我走進了《愛的教育》去探求我想要的答案。

這是一本以日記形式撰寫的小說,書裏的每一個故事雖然比較短小,但是每一個個小故事都講述着那父母與孩子間美好的愛、那老師與學生的情感、那朋友之間的純真友誼這一切的一切永遠都離不開一個字——愛。

我把這本書捧在手上,在陽光溫暖的陪伴下打開了這本書,一頁一頁的仔細閱讀起來。剛剛開始讀它的時候,沒有什麼感覺,書裏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句子都是那麼的頻繁,纔讀了幾篇我就有些厭倦了,也許因爲它是名着我才肯繼續讀下去。誰知我越讀越着迷,越讀越感動,也許這就是愛的魔力吧,這一篇篇雖然語句普通,但是內涵深刻的故事,是讓我從心底說出的讚歎,讚歎故事中人與人之間那美好的愛,讚歎作者能寫出一本這樣棒的一本的書,真是讓我刻骨銘心。

在這所有的故事中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名叫“棲身”的故事。它講述的是小說的主人安利柯和他的姐姐無意中得知他們的爸爸媽媽最近沒錢了,我本以爲他們只會用要父母一些錢,沒有想到他們竟然什麼都不要了,衣服,零花錢,文具,日用品能不要的不要,能少要少要。這還不夠,他們儘量找出東西來換錢,給家長儘量減輕家庭負擔。讀到這,我心裏便很不是滋味,同樣是小學生,同樣有着一顆愛父母的心,我爲何就很少想過錢這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家家都有錢,可是卻很少有想一想假設家裏沒錢了時怎麼辦,也許想也會想,可是也不會像他們一樣這樣的省吃儉用去得錢。我真佩服他們啊!這只是父母與孩子間美好的愛而已。還有很多故事是講述朋友與師生間的愛和人與人之間的愛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讀完這本書,我花費了很多時間,但是我卻一點也不後悔,因爲它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愛就像花蜜,蜜蜂不能缺少它,正如我們不能缺少愛一樣。只要我們熱愛生活,關愛他人,世界就將因爲愛而變得更美好!

  《愛的教育》讀後感2

讀了這本書這書不覺眼睛潤溼。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我是一個12歲女兒的母親,執過十八年教鞭的教師。平日爲人爲母爲師的態度,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書中敘述的人與人的感情都已近於理想的世界,雖是幻影,使人讀了覺到理想世界的情味,以爲世間要如此纔好。於是不覺就感激了流淚。

快活的先生、勇敢的洛佩諦、少年愛國者、有禮貌的紳士、勇於承擔過失的卡洛斐、少年筆耕敘利亞、不怕犧牲的鼓手、善良的西西洛、用自己身軀保護祖母的費魯喬、救助朋友的少年、急人所急的洛闢諾伍長、隻身尋母的瑪爾可、先人後己的馬利阿……這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出現在讀者面前,一件件平凡、細微的事情,娓娓地記敘師生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誼,展示人生的善良與純潔,謳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

這部作品語言樸實、自然,但飽含了作家對在社會中下層鄧辛度日的大衆的深沉的關愛,對普通人純真心靈的熱枕讚頌。一位詩人這樣寫道:愛心似春風,融化一切堅冰。是的,愛是亙古不變的人性主題,一個沒有愛心,自私至上的社會是一個黑暗冰冷的社會。呼喚愛心,呼喚助人爲樂的'品質是我們共同的心聲。愛心和奉獻是不尋常的東西,付出的人收穫的比得到的還要多。

同樣,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對學生來說,愛可能是老師一句親切的話語,可能是一次溫柔的撫摸,可能是一個鼓勵的笑容,更可能是一個理解的眼神……給學生一些關愛,他們會還你一個奇蹟!愛是人類最美好的語言,它的力量是無窮的。老師的愛可以給學生撐起一片明亮的天空。

記得我曾教過一名叫藍嵐的學生,剛接班時該生學習習慣差,動作慢,再加上父母忙於工作,無人管教。她很貪玩,經常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沒過幾天,她就會積起一大堆作業沒有完成。同學給他起了個綽號叫“懶懶”。有一次我進教室找她要作業,聽到他她大聲給同學們講笑話,大家都笑成一團。於是我趁機也給她起了個綽號“喜洋洋”,當着她的面對同學們說:“沒想到藍嵐這麼會講笑話,這麼愛笑,如果我們大家多去督促她,指導她完成作業,相信她完成作業後會是更加的喜氣洋洋,大家能聽到更多的笑話。”這令她感到很意外,馬上坐下刷刷刷地做作業。這以後,大家都熱情地幫助她,我也時時提醒她,她的情況也有所好轉了。

看到她對學習產生了興趣,我把小組長的任務交給了她,更是讓她喜氣洋洋,信心百倍。我認爲,這種委以任務的方法也不失爲轉化後進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用百分之百的熱情,去爭取哪怕百分之一的效果。

最後,藍嵐以良好的成績升入了初中。畢業後,每到教師節,藍嵐就會叫上一大幫學生來學校看我……每當那時,我的心裏充滿了欣慰。

愛可以創造奇蹟,愛是人類最美的共性。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愛是最好的教育。讓我們以愛爲原動力,用愛心去鋪設一條通往學生心靈的路吧!讓學生在愛的天空下快樂成長。

  《愛的教育》讀後感3

《愛的教育》是流傳世界各國的一本兒童名著,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寫於1886年,書的原名是《Houre》,翻譯是“心”。它的英譯本是《Heart》,譯意也是“心”。兒童文學翻譯家葉君健在《愛的教育》代序中說:“心”這個字又可以作“感情”解釋,在中外文都是如此。夏尊先生說原來就想譯成《感情教育》。序言中他還說,在1920年,他得到這本書的日譯本後,一邊讀一邊流淚。他許願要譯成中文,不光是給孩子們讀,讓父母和教師都跟他一樣,流一些感動的眼淚、慚愧的眼淚。夏先生終於在1923年將書譯成中文,並首先在當時一本有影響的成人綜合月刊《東方雜誌》上連載。後由開明書店作爲《世界少年文學叢刊》出版單行本。五四期間,《愛的教育》就被匡互生、朱光潛、豐子愷、陳望道、黎錦熙、茅盾、夏衍等知名學者作爲當時“立達學園”學生們的重點讀物,幾乎人手一冊。當時不少學校教師,也把這本書定爲中小學生的必讀課外書。

那是2001年,爲了教育孩子們唸書,我在書店買了一本《愛的教育》。沒想到,讀着讀着,我也被書中的故事所感動了。這才明白,這本17萬多字的書,不僅是給孩子讀的,也是寫給父母的啊!《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

《愛的教育》書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賣炭人、父親的老師、我的老師、鐵匠的兒子、盲童等等,依然浮現在我眼前。《愛的教育》是以最樸實的語言,講述着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掃煙囪的孩子》、《班長》、《窮人》、《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別》等等,歌頌了兒童應該具備的純真感情。同時書中也表露了從家庭、學校到整個社會,都在營造一種良好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塑造着兒童愛祖國、愛人民的感情。從《愛的教育》中,我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爲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爲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爲榮的尊嚴與情緒。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說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