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奶蜜鹽》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32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奶蜜鹽》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奶蜜鹽》讀後感範文(通用8篇)

  《奶蜜鹽》讀後感1

當我拿到《奶蜜鹽》這本書時,我就被它鮮嫩的封面和特別的名字所吸引。細細看了一遍書,被書中的觀點和故事深深地感動,而且有着太多的共鳴。這次爲了學校的這次朗讀會,再次拜讀《奶蜜鹽》,仍舊能深深地吸引住我。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以愛爲營養的“奶”,給孩子充足的原動力。甜“蜜”情感支持,讓孩子認識與體察好的世界。更詳細詮釋了品格和智識的“鹽”才能決定孩子未來的格局。

兩歲之前“奶”既是一種真實的乳汁也是一種愛的象徵。而後我們不僅不讓“奶”缺失,還得讓“奶”昇華爲“蜜”,這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才能把來自父母的鼓勵,讚揚作爲最重要的情感支持,進而探索出一個更奇妙,美好的世界。人生總是與各種挑戰並存,父母幫助孩子的同時也要學會放手,不經歷風雨,彩虹怎麼纔會更加絢麗多彩呢?

  一、奶:從滿足孩子的本能需求開始

張老師說:“孩子都不陪,愛從何說起?陪伴是父母與孩子最自然的一種相處模式。它滿足的是孩子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只要跟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孩子纔是最快樂的,最有安全感的。一旦孩子跟爸爸媽媽分離,他們就很有可能處於惶恐無助的心理狀態中。陪伴這項工作,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父母去做的。那些由他人代替的陪伴,雖然也是一種陪伴,但是孩子無法通過這種陪伴得到本能需求的滿足,也無法產生那種自然而然的幸福感。”

我說:“時光無法倒流,過去的就是失去,孩子待在身邊的日子是非常溫馨寶貴的。所以我倍加珍惜和小鍇相處的每一刻,同時心存感激,感謝上天賜予我小鍇,讓我能見證他的成長,讓我能記錄下他成長的點點滴滴,只爲他從我的記錄中看到所有成長的一切,看到他的每次成長能讓我們如此快樂自豪,看到他是如何從一個襁褓中的小寶寶成長成家庭的頂樑柱,而我,就是這屬於成長的史詩中,最平凡而又最重要的作者。”

看着剛出生的小鍇那熟睡的可愛模樣,別人心目中的女強人毅然決定放棄自己最愛的工作。我默默地咬緊牙關告訴自己“我在職場上的位置任何人都可以取代,而在這個家我的位置只屬於我。“那天有位媽媽說做一名全職媽媽內心需要非常的強大。確實,對於性格外向的我甘願做一名全職媽媽也需要莫大的勇氣。小鍇出生後的前三年,我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和交際圈,每天我的世界裏只剩下了小鍇,我就認識了這個媽媽,那個奶奶,每天活動範圍也就是小區,公園。太多太多的人來問我,我後悔過嗎?沒有,我真的沒有。當我做出決定的時候,我默默地告訴自己要送給小鍇最好的禮物——陪伴。當他睡醒後第一眼看到的永遠是媽媽,當他肚子餓的時候媽媽第一個會出現在身邊,當他無助時媽媽總能第一個讀懂他。看着小鍇長第一顆牙,聽着小鍇叫第一聲媽媽,望着小鍇邁出第一步,帶着小鍇逛公園遊商場,陪着小鍇上早教班,直到把小鍇送進幼兒園入小學,我幾乎把我的全部都給了小鍇。

記得暢銷好幾年的育兒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裏有句話我深刻認同:“不親自帶自己的孩子就是瀆職。”是的,在我看來,所謂成功,就是你身邊的人,因爲有你,而感到快樂。爲了小鍇成長中的每個快樂瞬間,也爲了小鍇擁有的那份童話般的幸福,我用心做着我能做的一切。

從小鍇上幼兒園開始,我堅持每天自已接送小鍇,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們每天就像朋友一樣的交談。從幼兒園開始,小鍇就是所有同學羨慕的對象,從教室裏走出來的小鍇總能看到媽媽燦爛的笑臉,不管我有多忙,也不管心情如何,對待小鍇我能始終如一,總能把最陽光的一面帶給小鍇。只要是接送小鍇,我每天也都會精心打扮自己,每每聽到同學誇讚自己的媽媽漂亮時,我能看到小鍇發自內心的笑容。我希望我帶給小鍇幸福快樂,也能增強小鍇的自信,不管任何時候,不管遇到任何事情,小鍇都認爲沒有媽媽解決不了的。

我們手牽着手從春天走到夏天,從夏天走到秋天,從秋天走到冬天,很多家長都會埋怨自己的子女不會向自己訴說學校裏發生的任何事情,我試想問一下,身爲家長的你給了孩子這份講述的時間嗎?看我們,一路大手牽小手,走在再熟悉不過的林蔭小道上,小鍇每天娓娓道來學校發生的一切,媽媽就是他最忠實的聽衆。小鍇考試優秀時,媽媽會報以微笑,下次繼續努力;小鍇考試偶爾失誤,媽媽會告訴他分數不是最重要的,努力了就好,我們一起爭取下次的好成績;當小鍇在學校受傷時,媽媽會告訴他要學會保護自己;當小鍇受了委屈時,媽媽會說原諒別人就是帶給自己快樂。媽媽總能讓快樂的小鍇更快樂,讓煩惱的小鍇頃刻開心,正是媽媽的這種陪伴,小鍇一直陽光向上,小鍇一直積極熱情。儘管爲了小鍇,媽媽犧牲了太多的休息時間,媽媽也付出了太多太多的心血,媽媽幾乎把全部都給了小鍇,一直以來,在媽媽心裏都是天大地大兒子最大,但是看着小鍇每學期的三好學生獎狀,看着小鍇一天天自信地長大,媽媽覺得一切都很值。同時媽媽願意就這樣一直陪伴下去,直到小鍇真的不需要爲止。

  二、蜜:讓孩子認識與體察“好的世界”

張老師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要走的路,父母既無法代替,也無法去設計。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幫助孩子成爲他自己。父母對孩子的“愛”的本質是什麼?是去幫助孩子成爲他自己。孩子的成長只能是自我成長,父母不能以控制者的角色去設計,而應該以欣賞者的態度去欣賞,用鼓勵和肯定的方式,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去。對孩子來說,父母給予孩子的鼓勵越多,孩子就會成長得越好。父母的鼓勵不但會讓他們感到快樂,還會成爲他們願意更加努力的推動力。首先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擁有好性格的人,一個更容易快樂的人。”

我說:“母親,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照顧和分離都是母愛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是生命中一場深厚的緣分,我們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貧瘠,又不能讓孩子覺得成年窒息。做母親,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教育孩子,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作爲父母,只需做好榜樣,當一面無比光亮美好的鏡子,孩子自然能從中找到自己該有的樣子。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榜樣和不斷的鼓勵和肯定。”

在媽媽的鼓勵中,小鍇順利地從早教中心過渡到幼兒園,雖然從來沒有和媽媽分離過,小鍇沒有像別的小朋友一樣一走進幼兒園就大哭大鬧,他進幼兒園的第一句話就是“媽媽,你快點走吧”。那是因爲媽媽在早教中心一直告訴小鍇,他必須獨立上幼兒園,必須離開媽媽的陪伴,只有獨立勇敢的小朋友纔是真正的男子漢。在媽媽的鼓勵中,小鍇在幼兒園愉快地走過了三年,他第一次走上了英語大賽的舞臺,第一次參加了跳繩比賽,第一次通過了幼兒園的能力綜合測試並取得了最優異的成績,經歷了太多太多從未有過的經歷,正因爲有了如此多的第一次,小鍇堅強自信地走進了小學的校園。在媽媽的鼓勵聲中,小鍇又一次走上了科學故事演講比賽的舞臺,從站上講臺聲音都有一絲顫抖的小鍇,在媽媽的支持與鼓勵聲中,班級活動一直擔任最得力的主持人,參加大隊委的競選,擔任升旗手,雖然小鍇也有過退縮和想過放棄,但是媽媽一直告訴他,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不管是成功和失敗,至少我們都曾經經歷過。

一路走過的小學四年,小鍇一直陽光自信,看着日漸長大的小鍇,媽媽真的很欣慰。這周實習老師的公開課要我去反串當孩子,讓孩子當家長,讓孩子知曉當一個家長的難處。實習老師說要我想一件平時小鍇爲難我的事情到時候爲難孩子,說實話,小鍇沒有太爲難我的時候,所以我還在抓狂地想着我到時候怎麼爲難一下小鍇。小鍇好脾氣,班上小朋友都這麼評價着小鍇。其實,一路帶小鍇走過的十年,我的性格和心態也在發生着變化,我很少對小鍇發脾氣,也很少會大聲吼叫,從來不說一句髒話。媽媽一直用自己的善良感染着身邊的小鍇,而小鍇的善良也總能感動媽媽。

還在幼兒園的時候,小鍇每天爲了多得一顆五角星,吃完飯都會幫老師搬牀,那天很不巧,小鍇被同學搬的牀撞破了嘴角,我去接小鍇的時候,小鍇的嘴角微微腫起還有點血印,看見媽媽後很委屈地流下了眼淚,在跟我講述整個事件的時候也一個在強調,同學不是故意的,媽媽很清楚小鍇的性格,他不想怪罪同學,可是自己又明明很委屈,想從媽媽這裏得到些許的安慰。在小學小鍇也受過幾次傷,從來在跟媽媽述說事情的時候,小鍇都沒有任何的怪罪,這點媽媽真的很欣慰。

每次去大潤發,小鍇要是看見那些趴在地上的老人,小鍇也都會駐足投下幾個硬幣,一切的舉動都已成了一種習慣。還記得爸爸腎結石病的時候,看着爸爸痛苦的表情,小鍇也是淚水雙流。媽媽有點頭痛在房間睡覺的時候,小鍇進房間的時候會自言自語我要輕點再輕點。奶奶評彈結束了還沒回家,小鍇會看着時間打電話問詢。老師關照要帶橡皮泥,小鍇總是要媽媽多帶點,他擔心會有小朋友忘記帶,他會與他們分享。過生日的時候他會要媽媽給每個小朋友一塊蛋糕,他要與所有人分享他的那份快樂。同學的好朋友,老師的好學生,爸爸媽媽的好兒子,小鍇的善良與懂事總能感動身邊的每一個人。

  三、鹽:我們的人生最缺的往往是品格與智識的“鹽”

張老師說:“父母對學校事務關注得越多,參與得越多,對學校的情況瞭解越多,對孩子的成長幫助就越大,孩子的學習成績也就會越好。因爲父母的關注與參與,本身對孩子就是一個積極的示範與引領,同時父母對學校教育的瞭解和關注,也會幫助他理解教育的困難所在,就更容易客觀看待某些孩子成長過程中所需要的鍛鍊,從而自覺配合學校的各項教學工作,而不是不切實際地幻想着所有的這些工作全部由老師來完成。”

我說:“一直無條件地支持着學校的各項工作,甚至幹着太多吃力不討好的活兒,然而,我一直不曾後悔,所有的工作都只是我對小鍇的愛的延伸。在些期間,我得到的其實一直遠遠大於我的付出。”

一年級下學期,小鍇班上的家長就給我取了“萬能媽媽”的名字。每次走進4班的教室,我總能成爲小朋友中的焦點,甚至在一次小朋友的生日會上,我被小朋友們尊稱爲“女王”。小朋友對我的熱情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從未消減和缺失過。我一直說我要感謝小鍇,是小鍇讓我擁有太多的榮譽和讚美,同樣我在小朋友的熱情中我也在努力地提升着自己,和改變着自己。而我所有的努力和進步,無不時時刻刻地影響着小鍇。他太多的自信和熱情來源於媽媽,他知道,媽媽是很多人關注的焦點,那他時時刻刻都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我相信這絕對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在小鍇身上絕對是一股正能量。激勵着小鍇不斷向前,不斷進步,同時讓小鍇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難走,他知道後面總有媽媽。

這次,小鍇出乎我們意料地自己主動報名參加新加坡的暑假研學營的活動,其實,因爲媽媽親密無間的陪伴小鍇在獨立方面是很欠缺的,這次他的舉動令我和鍇爸都非常震驚,甚至在交費用的前一刻我還告訴他,只要交了錢,如果你們班沒有一個同伴,你也必須參加。他很輕鬆地回答:“我知道呀。沒有我們班的,還會有其他班的,況且老師都認識你,也肯定都認識我啊,我肯定去的。”哈哈,媽媽再也沒有任何擔心地報了名,相信有了這次的經歷後,小鍇一定能更完美。

孩子的成長是“慢”的過程,如同樹木需要深深的紮根才能茁壯的成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像陽光雨露般滋潤孩子的心靈,給孩子添加足夠的“奶蜜鹽”。這樣,擁有足夠的生命滋養,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走得越來越遠,才能更加懂得如何獲得幸福,擁有幸福的能力。

  《奶蜜鹽》讀後感2

過年期間依舊忙碌,抽出幾天的時間邊工作邊看這本書,昨天終於看完了,經過不斷思索,我感悟良多,受益匪淺。 《奶蜜鹽》這本書的內容是以溫暖的筆觸,理性的思維記錄作者對女兒的教育,充滿慈父的情懷,是一本值得用心閱讀的教育典籍。這本書告訴我們會年輕父母育兒先育己,在孩子成長的同時自己在成長,有心的“好父母”會爲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在生命的各個階段爲孩子及時添加“奶蜜鹽”。

這本書之所以叫《奶蜜鹽》,我想有這麼幾層含義。一是用生命之初的“奶”爲生命塗上溫暖底色。奶是母親的奶水,也意味着以母親爲核心的充滿溫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環境,這個環境以充分的愛和滿足感爲嚮導,所有孩子都不可或缺。孩子需要母親,如同人離不開空氣一樣,需要時刻圍繞在他身邊,給予孩子甜蜜的注視,對孩子的表情,動作,聲音做出及時的反應,讓孩子從小就能產生更多的自我肯定。二是陽光健康的孩子是被“蜜”浸泡過的“蜜”具體是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把鼓勵、讚賞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變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動方式。三是生命之“鹽”,讓成長舉重若輕。“鹽”是世界上最不可或缺的東西,人生總是以各種挑戰相伴,父母幫助孩子成長,要學會放手,幫助孩子減少對親情和家庭的依賴,就是給孩子一種最好品格力的培養。一個人生命中所添加,適當的"鹽",能讓人處驚不變,讓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形成不同的適應能力,這樣的人才具有改造現實的能力。

本書最後從根本上追本溯源,說到父輩,更上一輩人對父輩的影響,以致父母對我們愛的缺失,讓我們有各種各樣的不完善。這需要我們自己去克服各種困難,只有完善自己,才能讓我們在育兒道路上不再重蹈覆轍,教育出美好的下一代。孩子的成長是“慢”的過程,如同樹木需要深深的紮根才能茁壯的成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像陽光雨露般滋潤孩子的心靈,給孩子添加足夠的“奶蜜鹽”。這樣,擁有足夠的生命滋養,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走得越來越遠,才能更加懂得如何獲得幸福,擁有幸福的能力。

  《奶蜜鹽》讀後感3

作爲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的書籍讀了很多,有不少是隨手翻翻隨意看看。張文質先生的《奶蜜鹽》,翻了幾頁,居然有些愛不釋手了,一口氣讀完,彷彿找到了一個知音,有種痛快淋漓的感覺。

“奶蜜鹽”,很有意思的一個名字,讓人看了便要想一探究竟。原來作者筆下的奶,是父母要從滿足孩子的本能需求開始,給孩子提供良好的身體和心理成長環境;蜜,是父母的鼓勵與肯定,讓孩子認識與觀察“好的世界”;鹽,是父母要引導、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與智識。這便是愛、賞識與教育。

書中有很多與我不謀而合的觀點。比如親子關係的本質,不是教育與被教育,而是共同成長;家庭的目的不是全力培訓一個優秀的孩子,而是用最平常的方法培養一個正常的孩子;孩子成長的速度不是越早懂事越好,而是長得快也會老得快。

只要有機會,我總會在家庭教育講座中強調陪伴的重要性,陪伴是具體可見的,“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孩子吃晚餐,吃很多很多個晚餐。”作者也引用了美國食物教育專家莫里斯說的:“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飯,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個,只有一餐在一塊兒吃飯,都不容易出現逃課、撒謊、抽菸、酗酒、提早性行爲、吸毒等問題,更容易養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學業上取得好成績。”

我也多次講到家庭教育不是讓孩子成才,而是讓孩子成人。作者書中提到一個例子讓我印象深刻,江蘇一所鄉村學校,牆上寫着三條:一是要學會走路,二是要學會吃飯,三是要學會說話。我們有了同樣的感受,教育終於在慢慢走下神壇,迴歸真實。

功利化的教育讓我們都打着雞血般的教育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他們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命保護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

當然,也會有一些值得探討的,作者推崇賞識教育,而我卻覺得教育是因人而異的,每一種教育方式都有可取之處,並無絕對之說。不過,教育本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學習了、思考了,並是一種提高。

在家庭教育這條漫長的道路上前行,不斷摸索不斷糾錯不斷領悟,最後得到成長。這將是一條通往幸福的路!

  《奶蜜鹽》讀後感4

前段時間朋友極力向我推薦了張文志老師的《奶蜜鹽》一書,告訴我這是一本非常好的家庭教育類書籍。我利用寒假的時間,認真拜讀了一遍,果真是受益匪淺。

起初見到這本書時,我就被它玫紅色的封皮和特別的名字所吸引,翻開第一頁“全國118位教育名師聯袂推薦”的字樣映入眼簾,頓時覺得這是一本有分量的教育類書籍。

這本書沒有枯燥的理論,沒有太多的空談,有的是樸實的話語、鮮活的事例。張文質老師結合自身經歷、培養女兒的過程和廣大的教育案例,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彙集在一起,詮釋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核心能量——奶、蜜、鹽。

奶,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父母給予孩子充足的原動力,給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的成長環境;蜜,孩子成長中的生理需求,是父母對孩子的鼓勵與肯定;鹽,孩子性格的塑造,是父母對孩子的引導,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與智識。

老一輩的父母總是信奉棒棍底下出孝子,教育孩子的方式簡單粗暴,一言不合,非打即罵。兒時的我經常聽到鄰家嬸嬸、伯伯責罵自家孩子的聲音,哪怕一點點的生活瑣事都會招來“橫禍”。現在回想起來,仍記憶猶新。後來,家庭的規模從原來的多兒多女,到現在的一家兩孩,還有的家庭是獨生子女。但家庭教育暴露的問題卻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父母也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有了孩子後,我開始關注家庭教育,讀一些教育方面的書籍,學着如何做優秀的媽媽,當時也曾暢想:我肯定會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未來一定都是母慈子孝的場景。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處處被打臉。因爲兒子吃飯挑食、作業不認真、做事磨蹭等問題,我們母子之間不斷開戰,結果都以兩敗俱傷而告終。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真的是處處碰壁,頭疼不已。

讀了張文質老師的《奶蜜鹽》之後,我的內心受到了很大啓發。“奶蜜鹽”其實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所實施的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當孩子還在嬰幼兒時期的時候,作爲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奶”。因爲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還小,所有的需要都是本能的需求。當孩子稍微長大一點,父母希望孩子生活在蜜罐中,讓孩子感覺到生活很幸福,世界很美好。但是僅僅給予孩子足夠的“奶”與“蜜”是不夠的,父母還需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適當的“鹽”,引導孩子明辨是非、承擔責任。對於我而言,在教育兒子的問題上,既要給足他“奶”和“蜜”,也要巧妙、精心、適量地注入“鹽”。不僅要教會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幹,自己的錯誤自己承擔,同時還要注重培養他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其實,人生總是與各種挑戰並存,父母教育孩子的同時要學會放手,不經歷風雨,彩虹怎能更加絢麗多彩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像雨露般滋潤孩子的心靈,給予孩子足夠的“奶蜜鹽”,只有這樣,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走得更遠!

  《奶蜜鹽》讀後感5

母愛,是一種無法由他人來代替的情感。早期母愛的缺失,是之後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質、社會地位、榮譽都無法填補的。母親的存在就是他整個世界的存在。一個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是一種最爲深刻,最爲牢固的生命本能。

我從師範畢業後的第一年,接手了一個一年級。班裏有個男生父母離異,和母親一起生活。父親偶爾來看他,唯一一種表達愛的方式,就是趁上學期間把他接出去,胡吃海喝一頓。而母親因爲要做個小生意養家餬口,對孩子的陪伴自然少之又少。他常常這樣說母親:你不就是一個賣燒餅的,你能教得了我?而母親只是笑笑,爲了彌補心靈上的虧欠,對孩子在物質上、生活中有求必應。

慢慢的,這個孩子變了,變得越來越離經叛道。他的各項作業,無論是學校的還是家裏的,基本不寫。人常說:孔子學富五車,而他不寫作業的理由,得有十車,且每次不寫作業的理由居然都不重樣。這機靈勁兒,要是全用在正路上,可不得了了。到最後,被母親慣得簡直無法無天了。平時,吃喝拉撒全在屋裏搞定:要知道,他們家住的是以前農村的自建房,廁所都是在院子的角落或者街上的。完全把自己培養成了一個五穀不分,四體不勤的懶惰少年。要是哪天生氣了,就跟猴子似的,爬上院子裏那棵高高的大樹上不下來。直到愛子心切的母親央求他下來吃飯,他才勉爲其難地指着母親的鼻子說:可不是我想下去的,是你求着我下去的。

這樣的日子,轉眼過了三年,男孩的性子越來越古怪,有時會在下雨天拿着一條毛巾被和一個枕頭來上課。原因是:冷!有時會突然承諾:一個月後我一定用右手把字寫好。然後在接下來的前30天,他的字體自由散漫,依然如故。第31天,字體突然變得像訓練有素的軍人一樣英姿颯爽。而在第32天呢,剛剛濺起浪花的湖面又趨於平靜。

  《奶蜜鹽》讀後感6

一個人的成長需要兩種營養:一種是物質營養,一種是精神營養。物質營養,比如:水果、蔬菜、肉類。精神營養,就是張文質老師說的:奶、蜜、鹽。

  奶

按照我的理解,張文質老師說的“奶”,從字面來講,就是媽媽的奶水。從精神營養來定義,就是孩子0—6歲,媽媽無微不至的陪伴和關愛。一個足夠好的媽媽,不但能提供奶水,而且能把孩子呵護的很滿足。這樣在媽媽的愛充分滋養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就有足夠的安全感,表現得陽光積極,充滿愛心。

  如何才能做一個足夠好的媽媽呢?

第一:提供健康的“奶”,從懷孕開始,媽媽就要調整好自我,以一種期盼的、包含濃濃愛意的狀態來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在孩子出生0—6個月期間儘量不要想着工作、或者與養育孩子無關的事情,全身心的投入到滿足孩子和自我調養之中,自我調養也是爲了給自己補充能量,媽媽狀態好了,才能給孩子提供高質量的陪伴和關愛。這段時間是孩子與媽媽的共生期,孩子的一切需求都是合理的,媽媽儘量滿足,照顧好孩子的吃喝拉撒。

第二:孩子6個月到6歲期間,媽媽要和孩子一起生活,不要有兩週以上的分離,要提供給孩子的成長一個抱持的環境:1,在孩子進步的時候,給予他認可和讚美;2,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給予他鼓勵和支持;3,在孩子和媽媽相處的時候,提供給孩子一個精神空間,允許孩子的情感自由的、安全的流動(無論是幸福、悲傷、快樂、憤怒、安全、恐懼、驕傲、自卑等等),和媽媽的情感進行交流。

第三:家庭的其他成員,儘量支持和滿足媽媽的需要。滿足媽媽也是給媽媽補充能量,讓媽媽以健康的狀態陪伴孩子。作爲孩子的爸爸——媽媽的愛人,這個角色特別重要,爸爸不但要給媽媽精神和物質上的支持,自己也要學習如何養育孩子,持證上崗。

孩子不是一張白紙,他是上天賜予父母的一粒種子。孩子的成長是他自己的成長。陪伴孩子成長,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契機。沒有孩子,有些父母可能就一成不變的老去。有了孩子,父母迎來了生命的第二次成長的機遇,可以煥發出新的光彩。從這方面來說,父母要感謝孩子,感謝他給我們自我改善的決心和動力。

  蜜

我個人的理解:“蜜”就是來自家庭的對孩子的關愛,相對於“奶”而言,父親的影響力愈加重要,不可缺失。

  父母對孩子的認可、讚美、鼓勵、支持都是“蜜”。

家庭氛圍、父母的榜樣示範,潛移默化的影響着孩子的成長。活出自我,積極進取,富有愛心的'家長,和睦恩愛的夫妻關係,再加上父母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三者合一,培養出身心健康的孩子自然水到渠成。(父母的自我成長是樹根,夫妻關係是樹幹,孩子的成長是果實。很多問題看上去是孩子的問題,實際上是父母的問題,只是在孩子身上呈現出來。)

正如張文質老師所說,孩子的成長是慢成長,養育孩子是慢的藝術。所以父母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耐心,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孩子的每一點點進步,父母儘量都需要看到、感受到,並給予認可、讚美。這樣不斷被認可、被讚美、被祝福的孩子就能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心,對成長中的挫折比較有耐受力,有勇氣承擔責任。有自己的主見,能夠包容他人的不同意見,敢於做出自己的抉擇,堅持走自己的人生道路。

這裏我想分享一下我對高級讚美的理解:先發現值得讚美和表揚的具體細節,目光平等對視(視覺的讚美),帶着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孩子值得讚美和表揚的細節(聽覺的讚美),傾述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內心情感的讚美),最後再用身體語言(抱一抱,親一下等)讓孩子的身體也感受到愛(身體的讚美)。

比如,孩子讓爸爸看他剛畫好的一幅畫,爸爸拿着那幅畫,仔細的端詳,發現色彩很協調,人物的眼神很靈動。爸爸蹲下來,目光和孩子平視,眼神的交流,面露欣喜,然後指着畫,身體轉到孩子身邊,說:“爸爸發現你畫的這幅畫,顏色搭配很和諧,很有美感!嗯,你看,爸爸覺得畫上的這個女孩眼睛特別有神,就像活的一樣!”,然後,看着孩子的眼睛,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哇,爸爸太開心了,你畫的這麼好!爸爸爲你感到驕傲!爸爸太愛你啦!來,讓爸爸抱一抱。”如果孩子沒有表示出對爸爸抱他的抗拒,就摟住他,結結實實的抱一下。

這裏有一個注意點:很多家長會在最後提出孩子的一些不足之處,期望孩子改進。這個千萬不要和讚美連在一起,讚美就是讚美,單純的讚美。如果夾雜着批評和期望,孩子會感覺到挫敗或者壓力。

下面我再聊一個關於專注點方向的論題,父母如果想提供“蜜”給孩子,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優勢和正面價值上,這樣才能發現更多的“蜜”,提供給孩子。同樣一件事情,比如:孩子有些內向,話不多,有些敏感。可能大家會認爲這是個孩子的缺陷,大多數父母喜歡外向、陽光、積極的孩子。如果我們從另外一面看,內向可能意味着善於思考,專注力高;話不多,可能更擅長於傾聽;有些敏感,可能意味着同理心高,感受力強。如果我們表揚孩子善於思考,專注力高,擅長於傾聽,同理心高,感受力強。那不就是把“缺點”轉化成優點,把性格轉化爲長處,把花粉釀成花蜜了嗎!

  《奶蜜鹽》讀後感7

《奶蜜鹽》是由作者張文質,著名教育學者,寫的一本關於家庭教育的書。

書名《奶蜜鹽》到底什麼意思呢?

從書中可以瞭解到,奶蜜鹽其實是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實施的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當孩子還在嬰幼兒時期的時候,作爲父母要給予孩子足夠的奶。因爲這個年齡的孩子還很幼小,所有的需要都是本能的需求,比如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以及很多很多的愛。當孩子稍微長大一點,父母要讓孩子感覺生活在蜜罐中,感覺到生活很幸福,世界很美好。但是僅僅給予孩子足夠的奶與蜜也不夠,這樣的情況下長大的孩子是被溺愛的,不懂得愛與分享,能力不足以應付社會生存。所以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適當的鹽,所謂的鹽就是規則。需要讓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對的,哪些是錯誤的,要讓孩子學會生存,而不是一味地溺愛孩子,讓孩子無法在社會立足。《奶蜜鹽》的作者張文質是一名教育學者。在書中作者結合自身經歷、養育女兒的經驗以及廣大的教育案例,總結出一些可行的令人信服的教育孩子的理念。關於打罵教育。作者在書中提及自己及朋友孩童時期的經歷,講述父母打罵教育對於孩子心理的不良影響。

老一輩的父母信奉棒棍底下出孝子,所以在那個年代,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總是非常粗暴。一言不合,父母可能會開始罵孩子。在我小的時候,我總是能夠聽見鄰居對自己的小孩罵聲不絕,一點點的生活瑣事就開始罵起來。現在回想場景,我覺得記憶猶新。想必這些記憶對於當事人來說,印象更加深刻。關於溺愛孩子。自從推行獨生子女政策之後,家裏的小孩子被長輩猶如寶貝一樣呵護,生怕被風吹雨淋,不讓孩子受一點點委屈。這一點在城市家庭教育中體現更爲明顯。書中指出,要學會讓孩子獨立成長。作者以自己的女兒爲例子,當她還是學生的時候,作者讓女兒獨自乘坐公交車去縣城的姨媽家。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可是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對於家長而言,同樣需要很大的勇氣。

作者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作者提出要將孩子作爲正常人培養,而不是將孩子當做天才。這一觀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目前很多家長總認爲自己的孩子很優秀,什麼都不讓孩子做,只要求孩子好好學習。這種情況下培的孩子,即使成績好,但是會出現很多不好的現象,比如人際交往能力差,不適應社會、自理能力差等等。這樣的教育會導致孩子很受挫折,他們在學業上的優秀讓他們以爲自己無所不能,結果在面臨真實的社會關係的時候,他們感到非常不適應,導致自信心嚴重降低。這樣的教育對於孩子來說並不算成功。

《奶蜜鹽》這本書的教育觀念不僅僅針對某一階段的孩子,它可以作爲每個父母的教材,無論孩子處於哪個年齡段都適用。書中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從多個角度論證如何正確做父母,引導並教育孩子。書中指出如今大多數父母存在的一些錯誤教育方式,同時也給出好的建議與教育方法。做父母的人們都是在學習中成長,沒有誰天生就會做優秀的父母。《奶蜜鹽》是一本很好的教科書,讀後覺得受益匪淺。作爲教師的我們,其實也扮演着多重角色,父母就是其中的一個角色,所以瞭解對於孩子的教育同樣適用於一線教學。

  《奶蜜鹽》讀後感8

生活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人生中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書是一個人精神上的朋友,是這個世界能饋贈的最好的禮物。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久遠”。

5月21日蘇老師給工作室每名成員贈送兩本圖書,第一本共讀《奶蜜鹽》。一書的封面上 ,概況了文質老師這三個詞的理解。奶:給孩子充足的原動力。蜜:童年幸福,才經得起社會摔打。鹽:性格塑造決定孩子未來的格局。“奶、蜜、鹽”這是滋養着孩子成長的生命元素。

用生命之初的“奶”,爲孩子一生塗上溫暖底色“奶”,既是真實的乳汁,也是一種象徵。這種以愛爲“奶”的營養,要灌注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在這抹溫暖的底色裏,文質老師更多從“親子關係”的角度強調了“母親在場、父母陪伴和捍衛童年”的重要。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我們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玩具,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書籍,更多的是父母的陪伴。哪怕是共同看一會兒書,聊一聊學校的事情,去一趟遊樂場,做一次開心的遊戲……讓孩子從小“享受健康快樂的童年”。

健康陽光的孩子,是被“蜜”浸潤過的“蜜”,是指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把鼓勵、讚賞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變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動方式。其中,對於《一切教育都可以遊戲化》我深有感觸:“遊戲可以讓孩子體驗樂趣,學習活動規則,激發想象力。父母遵從孩子喜歡優秀的天性,可以寓教於樂,讓孩子時時樂學”。不僅父母如此,老師亦如此。

一二年級以“識字”爲重點教學,古板生硬的教學方法,不但不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不會提高識字效率。許多心理學家的實驗也表明,遊戲是包含了多種認知成分的複雜的心理活動,是兒童的最佳學習方式。在於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採用遊戲的方式,讓孩子主動識字。

生命之“鹽”,讓成長舉重若輕這一部分,文質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適當的“鹽”,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承擔責任的意義,讓他面對某種社會現實有足夠的勇氣去承擔,去接收屬於自己的任務,從而在鍛鍊中成長,而不是迴避、逃避和退縮。

在《讓孩子知生死——“生命教育刻不容緩”》中,他指出死亡教育越早越好,因爲孩子的思考早於父母;要爲孩子建立“生命教育第一”的概念,讓孩子認識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家長很少會提及到死亡的話題。近年來,隨着溺水事故的高發,對於孩子的安全教育也越來越重要。在學校層面,全面開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講座,主題班會等。在家庭層面,讓家長孩子一起觀看防溺水專題視頻,做專項題。通過一系列的教育,讓孩子正確理解死亡,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

《奶蜜鹽》這本書既理性又感性,理性於文字犀利深刻,感性於文字溫暖厚重。閱讀這本書,我們不能只簡單地去文質老師的做法,重要的是要去思考這些行爲背後的現實意義。尤其是我們做老師的,更要有教育眼光和教育覺悟。就像文質老師所說,學習孩子的成長是“慢”的過程,如同樹木需要深深的紮根才能茁壯的成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要像陽光雨露般滋潤孩子的心靈,給孩子添加足夠的“奶蜜鹽”。這樣,擁有足夠的生命滋養,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走得越來越遠,才能更加懂得如何獲得幸福,擁有幸福的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