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致良知》讀後感(通用8篇)

本文已影響 1.6W人 

凡舉大事,必須其情而使之,因其勢而導之,乘其機而動之,及其時而興之,這就是良知的力量。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致良知》的讀後感(通用8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致良知》讀後感(通用8篇)

  《致良知》讀後感 篇1

王陽明心學認爲:人都有七情六慾,去除了七情六慾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慾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爲了這個控制的度。天地間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則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但現如今的我們使自己的良知蒙上了一層污穢:對名與利的嚮往,私慾的產生,使我們不能正確聽從良知發出的命令。

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古人也曾提出過“知行”,但卻是分開提出的,之所以這樣做是爲了對那些只知道實踐卻不知道充實自己的理論知識和只知道學理論知識而不去實踐的人提出的建議。而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則認爲,當我們有了知就會有行的出現。比如當我們渴了,我們就會去喝水,當我們餓了,我們就會去吃飯等等。我們的一切行爲都在受到心的指導,光明自己的良知纔會有光明的前途。

看了這本書,其實對自己也有很大的觸動。以前會因爲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並且會鑽牛角尖,會爲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慾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如果知行不合一,再多的知也託不起一個完整的人,人生道路上有苦難不怕,怕的是苦難到來時將自己打倒,未爬起來就先認輸。

  《致良知》讀後感 篇2

作者是一個詩文英傑,文思敏捷獨特,述懷的同時往往包含着哲理,11歲時候便能夠即興作詩金山寺和蔽月山房,文字簡樸,卻氣概非凡。少年喜愛象棋一事並未被董教授提及,別處記載先生少年曾癡迷於象棋,後被父親訓斥,才醒悟沉迷非正道,作詩一首,亦是別有韻意,不可多得。翻閱先生詩文,題材廣博,深川幽谷,天心月圓,都留下他雋永的辭藻。

先生是一位軍事天才,平定江西匪患,體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治理手段。最著名的莫過於迅速平定寧王叛亂一事,從發起對南昌的進攻,到活捉寧王朱宸濠,只用了六七天的時間,何等的迅速,可能有些人會認爲寧王準備不足,勢力不強,包括當時朝中佞臣也是這樣看待,可事實並非如此,寧王準備謀反並非一朝一夕,而且有着充足的準備,通過對安慶的猛攻也能窺得一二。而作者在平叛之初,既沒有公文任命,又沒有一兵一卒,完全是憑藉智慧與其周旋,後續徵兵也是倉促而行,也沒有得到周鄰省份的支援,靠着臨時徵募的烏合之衆,卻將寧王生擒,不可謂不傳奇。

先生在受人壓迫排斥的忍耐中領悟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其實是有一個永遠知道什麼是正義、什麼是邪惡、什麼是正確、什麼是錯誤、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的“東西”在的。他把這個東西叫做“良知”。先生強調說,“良知”是我們每一個人原本就具有的,是與生俱來的。我認爲蒙學《三字經》開篇就告訴了人們“良知”的存在,那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先生認爲,“良知”雖然是永遠存在的,但在日常生活中,由於我們的眼、耳、鼻、舌、身這些外在的感覺器官是無時無刻不在與外界事物打交道的,並且它們在與事物打交道的過程中還往往自作主張、妄作分別,將偏見甚至是虛妄之見當做真理,這樣就會使人們的生活偏離“良知”的引導,或者說,“良知”被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偏見掩蓋和遮蔽起來。這是十分危險的,先生主張“致良知”,一個是要自己的“良知”不被矇蔽,第二個要將“良知”貫徹到生活實踐中,所謂“知行合一”。這的確是與當時主流思想相悖,程朱理學主要遵循道理,不能破舊立新,很多道理是不對的,不合理的,也要人去遵循,違揹人的意願,禁錮人的身心。

從先生的人生經歷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志向是極爲重要的,一個沒有志向的人,也就是在生活中沒有生活目標的人,這樣的人十分容易在生活中迷失自我,整日渾渾噩噩,不知所往,不知所求,醉生夢死,當然也是很難實現生活的意義的。在“良知”中追求目標,付諸實踐,纔是正途。

  《致良知》讀後感 篇3

我是一個心裏放不了事的人,經常會因爲一些小事而自己折磨自己,會鑽牛角尖,會爲一點小事吃不下睡不着。讀了王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對我有很大的觸動。王陽明提倡衆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爲聖賢,所以每個人都不應該把自己看的輕賤。講求的是“存天理,去人慾”。王陽明心學認爲:人都有七情六慾,去除了七情六慾與佛家的枯坐亦沒有什麼區別,最重要的是如何把七情六慾控制在一個度內。按照他的學說,良知自然也成爲了這個控制的度。

如果王陽明在世的話,他一定會說:這一切都是你的私慾在作祟,你需要的只是光明你的良知,你的這些私慾就會被控制,而你自己也會活的更加自在。良知的學業是一步步跟進的,不可一蹴而就。在良知的路程中,我們應該學會聽從第一感覺,這第一感覺往往便是良知發出的聲音,它會指導你走向正確的道路。

王陽明先生還提出人不一定非要去追尋外面的聖人之道,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良知”,這個良知是善的、純潔的、高尚的,做道德的事纔是每個人的本心;應該好好地去發現自己的良知,讓良知主宰自己。事實上,一個人真正的要優秀,不管怎麼學,怎麼做,根本的還是內心。而且,良知還有一個擴大的問題,絕不僅僅是內心現有的,境界有多大,良知愈多,實踐能力愈強。後世的大人物們,無不是自我修煉和不斷擴大境界的典範。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往往會不知不覺被功名利祿所困擾,很少能靜下心來深度思考,人就容易浮躁,與聖人之道漸行漸遠。因此,我們要培養一種擺脫世事紛擾、潛心做學問的能力,拍去身上的煩囂,濾掉心中的渣滓,不受名利誘惑,保持一顆淡定之心,聚精會神做有意義的事情。

  《致良知》讀後感 篇4

最近公司組織學習了致良知,感悟頗深,陽明先生心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一文中,王陽明先生認爲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最爲重要。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沒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已經立志做一個君子,自然應當從事於學問,凡是求學不能勤奮的人,必定是他的志向還沒有堅實的緣故。

說到過失,雖然大賢之人也不至於完全沒有,但是不妨礙他最後成爲大賢人,因爲他能改正啊。所以做人不在於沒有過失,而注重在能夠改過。所謂“互相責求向善,是朋友相處的道理”;但是必須做到:盡心地勸告並且好好地開導他,儘自己的忠誠愛護的心意,儘量用委婉曲折的態度語氣,使朋友聽到它就能夠接受,深思出道理後就能夠改過,纔是最好的方法。

在本文中,王陽明先生教給了我們在學習成長和團隊建設方面的許多道理,人不立志則無目標;人不勤奮則一事無成;人不懂得改過則沒有進步;領導懂得理解下屬,團隊才能更好發展。所以作爲公司的管理人員,必須更好的學習知識、修身養性,提高管理智慧,才能更好帶領團隊贏取業績。

  《致良知》讀後感 篇5

王明陽先生在文中所說的求正道,學會“收放心”,無論事實如何,總要有時間讓自己的心放下,纔可以“才學便須知有着力處,即學便須知有得力處。”現在社會正能量已逐步在加強,但還有許多人以追名逐利爲自己的人生目標,甚至做事時會不擇手段,社會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負、有進取、有善心的人來引領,才能達到和諧、幸福。

在工作中勤奮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不斷爲自己的專業知識添磚加瓦,有了目標,還要努力學習,不斷創新。日常工作中和同事之間要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學習致良知是爲自己而學,爲修養美德而學。

“故不貴於而過,而歸於改過。”在工作中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而不是隱藏自己的不足,通過問題分析出自己的不足,或是誠心聽取別人的意見而後改之,“責善”與人相處,要相互監督,提醒,指出他人錯誤時,要致其婉曲,人人容易接受,盡心盡力體現你對他人的關心愛護。

學習致良知,就是來逐步淨化自己,就是擦亮那邊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潔淨,照亮他人。

  《致良知》讀後感 篇6

在學完《致良知》後,竟時時有被電流擊中之感,真如大地驚雷,轟然驚醒夢中人。

陽明哲學歸納起來,即是四句教: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其中第四句即致良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陽明哲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道,它本來就存在於每個人心中。致良知,就是發掘人的良知,去掉私心雜念,以符合心中本有之正。

提升心性,磨鍊靈魂”!如何做到提升心性、磨練靈魂?勞動有戰勝慾望、磨鍊精神、創造人性的效果,其目的不只是簡單地獲得生存所需糧食。獲取生存所需的糧食只不過是勞動的附屬功能而已。所以,專心致志、認真工作纔是最重要的,這纔是提升心性,磨鍊靈魂的尊貴的"修行"。

如果有閒工夫抱怨不滿,還不如努力前進、提高,即使只是一釐米。每日檢查自己的行動和心裏狀態,是否只考慮了自己的利益,是否卑怯的舉止等,自省自戒,努力改正,培養對任何細小的`事情都心懷感激的心性,提倡行善、積德,特別注意要有同情心,行善積德有好報。不要總是忿忿不平、杞人憂天、自尋煩惱。

中國的古代先賢常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爲一個君子的行爲準則,一個人的價值體現在爲他人創造了多少福利。有人說:自己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怎麼能轉手贈與他人。其實仔細想想,所有人的財富並非是靠一己之力創造的,譬如一棵果樹,它的茁壯成長要靠土壤的養料、水分的灌溉、園丁的照料,所以當它成材以後,它理所當然要承擔起固化土壤、鎖住水源,以及用自己的果實回報園丁的責任,否則,當水土流失、園丁離去的時候,這棵果樹自然就枯萎了。

看看身邊的人,同時踏入工作崗位,若干年下來,成就高的往往是那些一開始看上去比較木訥,但是比較踏實、比較敬業的人。很多人自視過高,卻眼高手低,看看哪裏也容不下自己,領導也不如自己、同事也不如自己、一肚子懷才不遇的情緒,天天琢磨着跳槽。且不論他是否有真才實學,試問這樣的職工,哪一個領導肯重用?能力是可以後天培養的,熱情或者說工作態度卻是個人成敗的關鍵。

“致良知”就是知行合一,沒有良知的人,猶如行屍走肉。雖然活着卻已死去。在喧器的當下,我們更應該“頭上一片藍天,心中一方淨土”,絕不能因爲一時的得失,而出賣了靈魂,違逆了自己內心的準則。

  《致良知》讀後感 篇7

當我認真讀了此書後,被書中的力量驅使,就感覺有一種正能量在心中燃燒,被書中的語句深深吸引了。下面說說我的感受。

  一、陽明的精髓在於致良知

今天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用心讀讀此書,從書中就有不同的體會。有的人也在學習陽明心學,口裏說得頭頭是道,也能向別人背上幾句陽明先生的語句。但自己在行動時是把良知拋開。中國明代王守仁的心學主旨。語出《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爲,“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裏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爲,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虛的,功夫是實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將知識與實踐、功夫與本體融爲一體。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地點出了要害。這個“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問題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用陽明的話說叫“隨物而格”。所以有的人說致良知是給別人看的,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理解致良知的精髓。

  二、立志是成功的第一步

在《教條示龍場諸生》(1508)中說到:諸生相從於此,甚盛。恐無能爲助也,以四事相規,聊以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許曰改過;四曰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要成功先要立志。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我們每個人立下屬於自己的目標和志向還遠遠不夠,還需要學會、掌握爲實現所立志的個人技能。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不斷地”改過、責善”。如果在這個技能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不斷修正自己,改惡從善,去除心中之”賊”,我們所立之”志”也只能是空中樓閣。無論立志、勤學、改過、責善我們只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順利實現我們所立之志。所以凡事都要先立志才能成功。

  三、陽明心學在於心

王守仁臨終有一句名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又有詩:“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此心光明瞭,世界便一同光明起來。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直面當下,商品經濟的衝擊使得人的慾望日漸膨脹。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正如心學愛好者白立新所言:“華夏又逢盛世,滿心卻是迷茫。曾經外向求索,反生無奈亂象。”最好的救贖之道是把習慣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來,關注放逐已久的心靈。王守仁說:“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心是身體和萬物的主宰,當心靈安定下來,不爲外物所動時,本身所具備的巨大智慧便會顯露出來。所以我們不要被繁華擾亂我的心,我們要認真的讀懂自己,心之光明,則萬事光明。荀子曰“養心莫善於誠”誠是心之體,求復其本體,便是思誠的功夫。所以心即理。

  四、心向善

人之意念,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爲聖賢。”王守仁認爲:“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既然知道了善惡,就應該在事上磨練,“格物致知”,不斷爲善去惡,“發動處有不善,就將這不善的念克倒了,須要徹根徹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潛伏在胸中”格除各種浮思閒慮的干擾,讓心從偏頗失控的不正常的狀態,迴歸到不偏不的“中和境界”。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論“善”似乎很老土,很out。但事實上,道德不是虛假的框架,而是真實清澈的洞見。

對個人來說,“破除心中賊”,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正如一位心學愛好者所言:“未來,不是窮人的天下,也不是富人的天下,而是一羣正直、正念、正能量的人的天下”。每人都去除心中的邪念,一心向善,天下太平。

總之,我們要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心存善念,致良知,凡事多磨,多下功夫,讓陽明心學發於心,止與行,知行合一。不要讓外界擾亂我心。

  《致良知》讀後感 篇8

作者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宋代大儒陸九淵,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作者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爲當時萎靡消沉的社會灌輸了生機與活力。曾國藩曾評價說:作者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爲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爲先的道理。

忙碌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不幸的是,與身體的操勞相伴隨而來的,還有內心的忙亂急躁、焦慮不堪。所謂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給內心留一份悠閒,而使其深受煩惱與擔憂所累,便更難在爲人處世之時做到遊刃有餘、瀟灑自在。

心胸狹隘的人,只會將自己侷限在狹小的空間裏,鬱鬱寡歡;而心胸寬廣的人,他的世界會比別人更加開闊。

聖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值得我們學習。人活一生也應如此。爲什麼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上令人身心疲憊的負擔呢?皆因內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

在作者看來,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誠、真摯、真君子。世上只有兩樣事,一件爲真,一件爲假。求真必然務實,求假自然務虛,虛實之間,體現的不僅是對人的態度,更是對自己的認識。糊弄別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難。

心的本體就是最本真,不矯揉造作,不過分修飾,不畫地爲牢,不損人利己。人應永遠保持初心,不受外界環境影響,光明磊落,坦誠純粹,永遠長新。什麼是初心?不自私,存大愛。

繞圈子,躲躲閃閃,反易叫人疑心。你耍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實話實說,只要態度誠懇、謙卑恭敬,無論如何人家都不會對你怎麼樣的。此外,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爲開,假如我們沒有誠意,就會什麼事情也做不好,做不成。

自古以來,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堅則事必難成。這是因爲,一個人的理想,體現着這個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決定了他日後的高度。所以,人不應隅居於自己的狹小天地之中,而應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裝上天下蒼生,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去看待世間。

很多人雖然都心有所想,卻很少有人堅持不懈地努力下去。而作者告訴我們,只要時刻保持這種想要的念頭,久而久之就能凝聚積累成一股強大的力量,逐漸解決所有阻撓因素,使我想轉變成我能,使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地成爲結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