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幼兒教師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本文已影響 1.88W人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教師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教師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幼兒教師讀後感1

《做最好的老師》中李鎮西老師的話說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聲,也說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後工作的航標燈,指明瞭我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爲“嚴”纔是真正的愛,因爲有句俗話說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幼兒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爲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批評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出奇的“乖”,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爲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爲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爲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幼兒,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幼兒,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幼兒——“小大人”,個個成爲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幼兒時“向幼兒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幼兒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爲幼兒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兒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幼兒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着年輕老師要“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閱讀”“善於積累”。

李老師說得好:“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說,教師遠在幼兒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幼兒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爲,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幼兒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說起,幼兒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幼兒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爲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爲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現在,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幼兒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兒,是教育的悲哀。因爲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

爲教師,在面對幼兒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幼兒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幼兒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幼兒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纔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爲照耀幼兒心靈的陽光,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使幼兒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幼兒教師讀後感2

書籍作爲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爲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有了書籍才使我們的話語有了意義,讓我們的存在有了價值。好的書當然是要精心細讀,細心品味。讀好書有如品嚐美味食品,只有細細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養才能充分吸收。

《優秀幼兒教師教育藝術99例》,我利用空閒時間看完了。本書以“幼兒教育的起點是成全每一個兒童”爲基本理念,通過具體案例的闡述呈現了教師在案例中的角色定位、行爲及思考。讀着書中的一個個故事,由衷地感到親切,因爲書中的許多故事似乎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那些發自內心的感悟,一次次引發了我心靈上的共鳴,書中所有的故事都有着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每一位老師的行爲背後都投射着真實的、自然的教育觀念、教育思考和教育智慧。讀罷此書,讓我明白了成功的教育往往是從教會幼兒做好小事、關注細節開始的。一名幼兒園教師,如果能樹立“幼兒教育無小事,人人都是教育家;教師工作無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的觀念,用心關注每個幼兒,關注他們的一切——平時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情感、態度、習慣、心理變化,等等,從各方面去發現、挖掘、引導和培養,那麼,教育的成功就在眼前

本書共六輯99例,通過99個例子講述幼兒教師在工作生活中所發生的故事,從而得出良好的經驗。我認爲該書最有價值的地方是:每個案例後面都附有教育小語和小貼士,通俗易懂地分析了每個案例帶給我們的啓發,從而讓我們在工作生活中注意。

一、以愛育愛,愛滿心田

書中的老師們一個個滿懷“愛”心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用“愛”滋潤着學生的心田,使孩子們的心靈是那樣的純潔、善良和樂觀;使孩子們的成長是那樣的歡樂、健康和積極向上!作爲老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孩子的好榜樣,做到爲人師表。不管是什麼樣的孩子,老師都要一視同仁,將愛心平分,耐心地、恆心地去教導、灌溉。對於孩子來說都是無比的開心,無限的關愛。

二、教之有道,專業成長

這輯中的17個小故事,充分說明了教師不是天生的,任何優秀的教師也是一步一步成長起來的。教師的有心和自我鑽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條件。做個有心人,多動筆記錄,多思考解惑。正是自己平時並未侷限於開展完活動就拋在一邊,而是勤於動筆,對每日活動堅持總結、反思,逐漸地,將新的教育理念滲透在一日教學活動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念,反思自己的在活動中的角色定位是否準確,反思教育教學只是內容的選取是否符合孩子的接受能力,反思教育教學活動祖師與開展過程是否合理,對於偶發事件,我的處理方法如何?此次活動的成功之處在哪裏?需要引以爲戒的地方又是哪裏。通過反思,切實提高了教學水平,同時促進了自己的專業成長。

三、學之有方,持續發展

我們知道,學習是每個人的生存之道,幼兒的學習無處不在,作爲教師不應授之以魚,而要授之以漁,讓孩子擁有可持續學習、發展的動力。第36個小故事中的許老師允許孩子失敗,鼓勵孩子努力去嘗試,就是讓孩子自己親身體驗,得到直接經驗,認識事物的性質。把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問題之球拋給孩子,不失是一個好辦法。幼兒是主動的學習者,他們天生具有自我學習、自我認知的能力,教師要做的就是尊重幼兒、關注幼兒、熱愛幼兒,善於發現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隨機教育。

四、教育智慧,無處不在

教育是一門大學問,教育同時也是一個大智慧。在這一輯中的老師們爲孩子創造寬鬆、愉快、溫馨的環境,教師針對幼兒的不同表現,採取了相應的教育手段。如對待給小椅子作記號的小“調皮”鬧鬧,施以合適的方法,接納孩子的獨特言行;老師通過愉快地談話讓尿溼別人鞋子的小雨放下心理負擔,勇敢地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採用轉移注意的方法巧妙應對了有着分離焦慮的依依等等。其實,在每一種處理方法的背後,隱藏着的都是對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勵、放手、幫助、提醒和約束……不是嗎?“洗耳恭聽”,讓我們學會傾聽孩子;“袖手旁觀"是讓我們學會放手;“雪中送炭”是對孩子的理解和關愛;“自食其果”是讓孩子學會承擔;“苦肉計”是對孩子的一種磨礪……在日常工作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那就需要我們做一名有“智慧”的老師。

五、教研一體,相得益彰

正如主題闡述中所言:教學與研究分不開。要想教學質量好,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就要開展幼兒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就在我們身邊,就在一日生活中。將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解決問題的方法蒐集整理,提出困惑且探討,嘗試刊物上提出的某一策略研究等等,都是通過教促進研,通過研提高教,形成教研一體,共同提高。告訴自己:做反思性教師,進行反思性教學,邊反思,邊進步。

六、家園共育,合力倍增

本輯中的15個小故事也從不同角度驗證了家園公寓的重要性。鼓勵、引導家長參與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巧妙地將幼兒園教育延伸到家庭不僅能夠保護孩子的身體健康,同時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的健康發展。通過溝通,老師可以找到幼兒個性上出現問題的癥結,給予家長教育孩子的相應建議,形成有效的家園共育的良好環境,以促進孩子全面、健康的成長。

書中的精彩小故事還有數之不完道之不盡的情節與內容。99例教育藝術並不是99種教育的解決之道,而是99次對教育生命的審問、感懷和確認。也許我們更應該在教育中活出自己,也許我們既活在未來,更活在無限的過去,在這些紛繁複雜卻又樸素平凡的場景中,有最樂意的付出,有淚水和智慧,更有日日夜夜用心抒寫因而溫潤無比的愛。

從這本書中,我受到很多啓發:幼兒教育無小事,人人都是教育者;教師工作無小事,事事都可教育人。

  幼兒教師讀後感3

《與幼兒教師對話——邁向專業成長之路》這本書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兒童發展心理學博士——麗蓮·凱茲教授寫的。她在書中對我們常見的一些教育現狀或教學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書中的每一個例子都是以凱茲博士親身經歷的真實問題來撰寫的,在閱讀過程中引發了我的共鳴,因爲我就是一個一線幼兒教師,她的文字觸動了我的內心。

第十六章《教學輔導的原則與策略》這一章節的重點在描述負責輔導老師在職進修人員的角色,這讓我想到了學校裏所進行的師徒結對活動,活動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要幫助新教師能更好地適應自己所在崗位的教師角色。這一章節的內容對像我這樣一個承擔着帶教任務的輔導教師而言,可以說是啓發頗大。

一、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在輔導的原則裏凱茲博士提到需加深教師對情況的瞭解,即最有效的在職輔導課程是能協助教師對自己的工作情況有更適當、更正確、更深入及更專業的瞭解,可以協助教師與在職訓練結束後,仍能保留並應用所繫的的知識、想法與見解。

這一見解讓我重新審視了我的帶教工作。在以往的帶教工作中,當“徒弟”遇到困難、發生困惑時我經常會直接給予他“藥方”,告訴她該怎麼做,以解決當時的問題。效果當然很明顯,這個“藥方”迅速的發揮了作用,幫助其解決了當前的困惑,我也從中感到滿足。但是當再次遇到問題時,“徒弟”是否能自行解決呢?答案是不確定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是從凱茲博士那裏得到的啓示,直接的藥方雖有價值,未能深植於老師的思想領域中。如果做師傅的能輔導徒弟着重於對情況或問題的剖析與瞭解,多問問“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有哪些解決的方法?”“每種方法會有什麼後果?”這些問題,則可以引發徒弟的思考,幫助徒弟分析問題,理清思路,並對事情或問題產生新的認識、新的看法。那麼,長此以往,徒弟便會學會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以後即使師傅不在場,她也有能力可以自己想出適當的行事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師徒關係

1、延緩糾正。

文中提到輔導人員有時在觀察教師的行爲後,會急着糾正老師,一方面是急於協助老師改進技巧,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爲了建立自己的專業權威。但是這種做法優勢過於急躁,因爲有時過早地糾正會讓受輔導老師和輔導人員疏離,反而會喪失長期輔導該老師的機會。

不錯,在帶教的過程中,每當發現新老師有做得不妥或不夠之處,我總是會及時的給予指正,自以爲是給予她幫助,卻不知這樣的做法使得我和新教師之間的關係漸漸疏遠,這正是犯了上述的毛病。凱茲博士告訴了我:延緩對老師的糾正能使輔導人員與老師間建立足夠的信任關係,使得輔導人員的建議在老師眼中是一個協助,而不是一個專家所做的批評,這樣才能促進輔導工作的順利進行。

凱茲博士的提點讓我認識到了自己在帶教過程中的錯誤之處,也讓我找到了曾經帶教過程中產生不愉快的原因之一,着實讓我欣喜。

2、提出嘗試性的建議。

在帶教過程中所提的建議最好以嘗試性的語氣及形式提出。比如:“下次再有這種情況發生,可以試試乙方法,看看是不是比較有效!”這樣的技巧除了凱茲博士所說到的具有可以避免教師在運用此方法失敗後的挫敗感,更有利於教師實驗、創造等特質的培養。除此之外,我覺得這樣的說話方式也更容易讓受輔導的教師的接受,因爲這樣的說話方式不是從上至下的,而是作爲一個平等的夥伴式的建議出現,也更有利於建立起良好的師徒關係。

3、更多的鼓勵和讚揚。

有一次在高一敏名師工作室活動時,爲配合袁晶晶老師的一項任務,我準備了一些資料和自己的想法,當時袁晶晶老師回覆我:“親愛的,這真是太棒了!”爲了這句話我竊喜了很久,能受到這麼了不起的老師的稱讚,自然是得意的。可見鼓勵和讚揚是十分受用的。

正如凱茲博士在文中提到的:不管老師能力如何,有時勇氣和熱忱的的過度消耗會導致沮喪,讓他們認爲不論自己在怎麼努力都不會有結果。不錯,如果老是聽到得是輔導老師的指正,換做是我可能也會認爲自己無用,從而對工作缺乏信心和熱忱!讚美之言人人愛聽,我們要向對待幼兒那樣,堅持正面教育,多給新教師鼓勵、支持以及激勵,這樣就能更好地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使她們繼續維持工作熱忱和努力。

當然,必須注意的一點是,在鼓勵,讚美新老師時,言詞的內容中應提出一些有用的信息,有具體指向,如:“你的迴應很不錯”“活動重點把握得很好”……,不要使用一些善意的空話。

讀了凱茲博士的書,感受其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理論成果的同時,深深感受到自己是多麼的渺小與無知。在幼教工作的海洋中,不管談理論還是說實踐,自己都缺乏一種反思、觀察、辨證和理性,更沒有值得借鑑的教育策略、建議與教育智慧。我想,只有不斷的`學習,不斷的修養自己的內涵,使自己學有所想,做有所思,思有所悟,纔能有所收穫,有所進步。

  幼兒教師讀後感4

大一班的音樂活動開始了,老師正帶領小朋友一起學唱歌曲。這時,有兩位小朋友趁大家唱歌時,在人羣堆裏你推我打。待這個活動單元結束後,我對他們的行爲進行教育。“剛纔小朋友在唱歌時你們爲何打鬧?”“我們沒有打鬧。”他倆竟然不承認。我問全班小朋友有沒有看到他倆打鬧,大家都說看到了,並大聲喊:“老師,罰他倆站到前面去!不給上音樂!不許吃飯!”看他們的神情個個歡呼雀躍,異常興奮。我不禁陷入了思考……

孩子爲什麼會有這種幸災樂禍的心理?我想這和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發生了偏差有關。由於教師平時在教育活動中有意或無意地有過這種批評幼兒的行爲,如孩子打鬧得出格時,教師有時會沉不住氣,表現出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這就給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模仿和喜歡順應老師的心理,於是在發生同類現象時,孩子爲了討好老師就會說出這樣的話。被指責的孩子在班裏會覺得自卑,得不到尊重而心理壓抑,從而不喜歡上幼兒園乃至影響孩子的個性降發展。

而指責別人的孩子,剛開始,並不懂得幸災樂禍,但長期這樣,也會發展成爲一種習慣心理,成爲一個自私、狹隘的人。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兒童觀,平時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尊重孩子,又瞭解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其次當孩子犯錯時,要有正確的態度和藝術的方式,耐心引導,悉心教育,如提醒孩子換位思考,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錯原因,從而提高孩子的評價能力。

問題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實還是要追溯到教師的教育,“從孩子的行爲看教師的觀念”這話很有道理。

  幼兒教師讀後感5

我在幼兒園一邊陪護幼兒午睡,一邊翻看《威海教育》讀到榮成市第三十六中學區大魚完小王喜華老師的文章《老師,請守護自己的承諾》,心有感觸。

文章中列舉的事例在我身邊時有發生。例如,一個幼兒向老師告狀,作爲幼兒教師的我恰巧正忙於一件事情,無暇調查幼兒所說事情的原委。好幾次,我就隨口敷衍:“老師批評。”說完便了,沒有下文。幼兒通常過一陣子便被別的事情吸引,忘記了,相互依然做朋友。我也不曾檢討自己的做法。讀過王老師的文章,一份不安與自責開始纏繞着我。

作爲教師,不應該輕易地許諾,隨意地許諾又不兌現,會給幼兒帶來潛移默化地影響——說話不負責任。爲人師表,當講誠信。言必信,行必果。爲幼兒做出表率。而講話不負責任,不守誠信,久而久之,會讓幼兒模仿。

另外,承諾要有價值,不能脫口而出,隨心所欲。老師的承諾可以刺激幼兒的是非觀念,行爲選擇。老師要尊重幼兒,不能認爲幼兒什麼都不懂,容易糊弄。其實,幼兒的感受是非常靈敏的,他們能從老師很多不經意的行爲中直接感受到老師的態度和潛意識。

作爲老師,不要輕易給幼兒承諾,如果許諾了幼兒的事情就一定要辦到。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不能因爲面對的是幼兒,就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幼兒是有感受力的,我們只有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才能贏得幼兒發自內心的信任。

  幼兒教師讀後感6

本篇文章主要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出發論述家庭教育應該從三個方面來實現與幼兒園教育的結合互補:第一是家庭教育應該爲幼兒園教育做好準備;第二是家庭教育應該對幼兒園的教育內容進行延伸和鞏固;第三是家庭教育應該補充幼兒園教育的缺失。全文以對如何做好以上三點的回答爲主要內容,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看完這篇文章,都會獲益匪淺。

在第一點家庭教育如何爲幼兒園教育做準備的論述中,作者提到了幼兒語言發展的基本規律是聽在先,說在後,傾聽在第一位,閱讀是第二位,家庭教育也應該注重語言能力的培養,比如給孩子講故事,幼兒喜歡聽同一個故事,家長可以起初自己講,幾次之後幼兒熟悉了故事情節,可以講一半,另一半給孩子自己補充,既可以促進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又增進了親子關係。我想雖然這裏是給家庭教育的建議,但對幼兒園教育同樣適用,根據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也應當首先培養幼兒傾聽的習慣,然後纔是幼兒自己的表達。寫到這裏,我想起了和李老師配班教早期閱讀時李老師對我說的話,當時李老師也是讓我給孩子講個故事,但是由於理論和經驗的薄弱,我一開始就拿着帶圖片的故事,邊講邊指給孩子看,李老師看到後立刻糾正了我的做法,幼兒首先應該學會傾聽,而後再以表演、複述故事中的人物語言的形式使幼兒熟悉故事情節。

家庭教育如何對幼兒園教育進行鞏固和延伸,這裏作者講了家庭佈置、家庭作息時間等三個方面的內容,這讓我進一步感到自己作爲幼兒教師要與孩子家長進行比較多的溝通的必要性,要想對孩子進行最優化的教育,家庭的配合是少不了的,而家庭能否積極配合還需要幼兒園教師的多方面提醒和動員。

最後講家庭教育如何補充幼兒園教育的缺失,作者同樣進行了分點闡述,其中在講家庭環境的薰陶對幼兒品格影響時提到一個比較有趣的例子,是說孩子第一次玩毛毛蟲時,如果家長看到後露出驚恐的表情並呵斥幼兒,那麼幼兒很可能以後會害怕和排斥毛毛蟲。這個例子意在說明家長要做好孩子的楷模,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和態度產生良好的正面影響。雖然家長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幼兒園老師不可能實現的,但是孩子在幼兒園的每一天,同樣是與同伴和老師相處的過程,在各方面自然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因此教師的楷模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同時作爲孩子的老師還應該儘量爲每個孩子創造有利的成長環境,是他也能受到身邊其他同伴的積極影響。

全文貫穿和體現了家園共育的基本理念,作爲教師應該積極將家園共育理念付諸實踐,還應該做好家長工作,使家長也能參與到這將影響孩子整個成長道路的實踐中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