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大敗局》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2.51W人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敗局》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敗局》讀後感範文

  《大敗局》讀後感1

初讀《大敗局》的時候我還在念小學,書名如此觸目驚心聳人聽聞,不免引起我的好奇心,我從父親的書櫃上取下一探究竟,而一翻開我便彷彿踏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欲罷不能地讀完,酣暢淋漓,扼腕嘆息,一個懵懂的孩子剎那間置身在充滿了機遇、危險、暴富、恐懼、激進、廝殺的商業社會,久久不能平靜,或者說再也無法回到翻開前的狀態。

對我而言,那是一個關於商業的啓蒙,亦是一個全新的視角,在此之後,電視上的商業廣告,路邊正在衰落的保健品小店,蜂擁而出的計算機門面,隱藏在書店背後的盜版光碟店,還有熱炒的標王和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都重新被賦予了一種新的意義,清晰而透徹,如煙花般璀璨又悲壯。

後來讀《大敗局Ⅱ》時已是在中學,新的失敗案例上升到了一個更大的格局和政商糾纏,更復雜的資本遊戲。《大敗局Ⅱ》顯然不如前作驚世駭俗,但其中的暗涌和關於改革中的政商解讀,依然藏在吳曉波的春秋筆法之後,開篇《健力寶》的案例和李經緯仰天長嘆的悲情定格,伴隨着我喝了十年的健力寶漸漸消逝,但彼時我還未能細細體味其中的線索與博弈。

我讀了很多遍《大敗局》,不過正如看史書一般,看時只是當成故事,小時候並未細細思索,但其中的魔力和故事背後的深刻總是吸引我反覆再讀。當我追溯自己的成長史時,我很欣慰地發現,大敗局賜予我的,不僅僅是關於商業、關於中國政商的啓蒙,更是用“大·敗·局”三個痛徹心扉又擲地有聲的字,印刻在我的內心裏,讓我不知不覺從小學起成爲了一個“失敗學”的研究者,而真正在覆盤和反思中成爲了一個“失敗學家”。這可能是大敗局給我最大的財富。

即使後來吳曉波從三十年的改革開發寫到上下兩千年的經濟變革,我還是固執地覺得,《大敗局》MBA式教案的分析和反思,是他最爲精彩、最爲生動、也最爲經典的作品。

《大敗局Ⅰ》的案例,大多數是一場狂熱、激進的燃燒殆盡。保健品行業佔據大半,是這個行業先天卑劣基因的必然結果;草莽創業者迷信廣告、針對廣大羣衆無下限的營銷轟炸和被廣告綁架,也多數註定了慘敗的結局。

吳曉波總結的失敗基因有三點:缺乏道德感和人文關懷意識,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缺乏系統的職業精神。

許多具有專業知識及天分極高的人幾乎總能做成他們想做的事,所以他們極少有失敗的經驗。而正因爲他們極少失敗,所以他們從來不曾學過如何在失敗中汲取教訓。

2000年,美國人托馬斯·斯坦利出版了《百萬富翁的智慧》一書,對美國1300位百萬富翁進行了調查。在談到爲什麼能成功時,受調查者竟沒有一位歸因於“才華”,最普遍的答案是:誠實,自我約束力,善於與人相處,勤奮,和賢內助。

在商業的博弈競爭中,利益當然是永遠的考量,可視野的遠近決定了策略的選擇是誠實還是狡詐,這一點上,剛剛步入紙醉金迷和一夜暴富的中國草莽型創業者,顯然還沒能進化出避免失敗的基因。

七年之後的《大敗局Ⅱ》,則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了。格局更大,利益更大,產業結構更復雜,資本操縱更瘋狂。

如果說《大敗局Ⅰ》的失敗多是由於企業家的原罪,那麼《大敗局Ⅱ》裏的失敗,或多或少,更不能一言以蔽之,法罪錯位、出局與輪迴之外,是改革的原罪,這個命題的筆觸鋒芒,藏在政商和資本的背後,既無法細細剖之,又不能看清全貌,《大敗局Ⅱ》的文字背後,是改革的波詭雲譎。

我想打一個比方,《大敗局Ⅰ》的失敗,如一場廣場上的引火自焚,最能吸引到無數人圍觀和火焰躥高的時刻,也是企業自身被燃盡的必然結局,從開始就註定了。而《大敗局Ⅱ》的案例,企業家像是滾雪球,推着越來越大的雪球試圖爬坡登頂,但雪球越來越大,資本越滾越大,爲了推動雪球,企業家只能不斷加速,不斷在愈發陡峭的山坡上兵行險着,有人贏了,將雪球推到山頂,一覽衆山小;但案例中的輸了,我們無法再像《大敗局Ⅰ》一樣簡單地將他們的失敗歸結於先天性的失敗基因。但逆着山勢推雪球,並不是一場關於勝利的競賽,而是一場關於存活的遊戲。

彼得·德魯克曾說自己“在學術界不是很受人尊敬的原因”,是他跟大多數管理學家和理論家不一樣,他認爲管理首先是一種實踐,而後者則認爲是“科學”。

我曾說,大敗局在商業啓蒙之外,給了我失敗啓蒙。而我亦是認爲所有與人有關的科學,首先是一場實踐,其次纔是科學。所謂心智,心在智前。

作爲一個自封的“失敗學家”,學業、競技、生活中我經歷了太多同齡人未曾體會過的失敗,但我學會不斷用覆盤和反思去剖析失敗,拆解自己的失敗基因,不斷去完善知識,增加自己的預判力。知識不是預見,但預見是知識的`一部分。

成爲一個失敗學家的好處就是,雖然你依然會失敗,但每一次的失敗,會比短暫的成功更融化到你的骨血中,更成爲你下一次實踐管理的經驗和預見。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乒乓球的競技,經過多年的磨礪,我認爲自己一直在進步,對比賽的掌控力越發嫺熟,所謂的“進步”並不是說我的技術精進,也不是我花時間去練習,可能從12歲開始,我的球技便一直在倒退。但是在不斷的失敗反思中,球技之外的心智,我卻一直在進步,我克服了自己輕敵、緊張、懦弱、失控的諸多“失敗基因”,漸漸升級成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同時亦成爲一個優秀的教練。

當有人問我關於比賽的理解時,我常說:我其實並不喜歡贏,我只是不喜歡輸。

他們會不屑,認爲這不是一樣的麼?

我只好笑道:不,這並不一樣。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致勝之形。

  《大敗局》讀後感2

初識《大敗局》還是在大學一年級的課堂上,一門關於企業管理的課。"腦白金""健力寶"這些響亮的名字,幾乎充滿了我的童年——哪裏都是"腦白金"的電視廣告,經典的廣告詞可以說老人小孩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健力寶"更是如此,那時候可遠比"可樂""雪碧"流行得多了,一塊五毛錢就能買一大瓶……而這些曾經紅極一的名字,爲何現在卻隕落了?這些在《大敗局》裏都能找到答案。

《大敗局》的作者吳曉波,是記者出生的企業家、財經作家,《大敗局》的主要目的是探尋國內著名企業"中國式失敗"的基因,詳細分析了瀛海威、秦池、巨人、太陽神、亞細亞、健力寶、科隆、三九等新興企業盛極而衰的失敗基因。他們都曾經創造過令所有中國人都爲之震撼的、輝煌的成績,甚至是許多行業中的後來者企及的,但輝煌也僅僅是曇花一現,一個企業的命運可能就是因爲戰略上或人道主義把握上稍有偏頗而葬送,非系統、非專業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無疑會加速死亡終點的到來。這許許多多的失敗被放到《大敗局》中,提供參考、研究價值的同時,在警示着人們不可放鬆警惕、重蹈覆轍。

總結幾個"沒落的帝國"的失敗基因,無非就是侵略性的擴張戰略、目中無人的自大、誇大其詞的營銷方法、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首先,企業在本領域取得成功後採取的跨界延伸的擴張戰略,造成主業精力不夠、資源分散,用主業的盈利去彌補跨界延伸的行業,最終導致資金鍊斷裂而深陷泥潭;其次,目中無人的自大讓有些企業爲了快速滿足市場需求以次充好,讓有些企業面對媒體誤導時公關不作爲處理,最終葬送好局;再者,誇大其詞的營銷方法,採取"轟炸式""洗腦式"的廣告,對消費者智商極度蔑視,在推廣上隨心所欲,最終導致消費者的信任坍塌、極度反感;最後,缺乏對規律和秩序的尊重體現在,第一,隨意定價,從10元漲到300元的產品,破壞了品牌形象,第二,對市場規則的漠然,擾亂市場價格,在破壞市場秩序的策略中亂中取勝,第三,一味對競爭者的冷酷打壓,損人利己,而非共贏。

如果沒有一步一步從內部打好堅實的基礎,警惕防範各種風險,爬得越高、越快,一不小心也會摔得越重。

失敗是後來者的養料,在我們看到企業飛速成長的同時,更應該思考如何纔是長久發展的道路。共產黨的十九大會議剛剛落下帷幕,黨和國家不也是這樣,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追尋,最終找到適合國情、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這個過程中也需要不斷修正,警惕防範各種風險,健康、穩定發展,纔有了富強、和諧的今天。

中茶廈門作爲現在正在快速成長的企業,相信領導者會謹慎發展佈局,作爲中茶廈門的一份子,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爲企業的發展、集團的發展貢獻自己一分力量,多思考,多總結,用心做的事情,結果都不會差。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