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

本文已影響 1.74W人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範文(精選16篇)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

《追憶似水年華》,讀這本書時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時間”和“回憶”就這樣在普魯斯特的筆下自然地勾勒了一幅瑰麗的畫卷。他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他沒有高爾基這樣的坎坷多難的青少年時代,也沒有傑克·倫敦和海明威那樣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在他的小說中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曼妙曲折。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無限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在普魯斯特看來,人最真實的世界是在回憶之中,因爲回憶,人們才感受到時間的存在。時間在你的血管裏流動,把一切已過去的或還未發生的循環到你的心——我們普通人依賴着它來生活,而普魯斯特聽到了心跳的聲音。

當前的瞬間,常常因爲有太多各種各樣的考慮而平淡地掠過去了,直到變成回憶之時才顯示出其真實的價值來。而回憶的產生,不是靠對某個細節,某個情景的主動的追憶。而是在某個時候,因爲某個微小的感受與昔日所經歷的契合。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纔是前進路上最大的動力,因爲只有自己纔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爲了解自己,因爲“我”就是“我”。

往往在你不經意間,原來你所經歷的或擁有過的,在一個恍惚的瞬間與你正在經歷或擁有着的現實重合了——比如貢佈雷的形象和在萊奧妮姨媽家曾經吃過的小瑪德萊納點心的滋味——像一把鑰匙正確地插入了一把鎖,然後回憶的大門便被啓開了,往事如潮水般涌進腦海。任何事物都有可能成爲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你迴避不開,也找尋不來。時空的迷霧終要掩蓋一切。而回憶,這種與時間相反抗而註定要失敗的行爲從本質上就是悲劇性的。我們都說,最珍貴的便是已失去的,將已經失去的重新搬進你的心靈,定然就會引發感慨、傷感,但同時又覺得快樂、滿足。沒有什麼能比回憶更加傷情,卻又沒有什麼能比回憶更加美好。回憶是一切痛苦的根源,卻又是一切幸福的開端。回憶本身就是一種完美的統一。

人只有生活在回憶中,對曾經的生活進行加工,再創造,纔是真正的生活。“現在”是一個難以琢磨的東西,我們很難把握,很難判斷它的真實程度,只有失去了的東西,纔是最真實的,最有意義的。因此我們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2

《追憶似水年華》的興起,標誌着法國傳統小說的中介和現代小說的興起,因此馬塞爾·普魯斯特也被稱爲不世出的法國作家。《追憶似水年華》是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窮盡一生所著的一個鴻篇鉅製。它運用敘述性的語言爲廣大讀者營造了一個又一個堪稱完美的意境,作品的文字靈動,藝術技巧高超,對於生命的體察細緻入微,人物形象塑造堪稱經典,甚至還有全新的寫作模式——裂變式描寫,這些都是構成這部傳世不朽之作的必要元素,缺一不可。

本書的內容我只讀了前面的一小部分,但是卻感受頗深。因爲我總是會沉陷在極其悠長的對某個人物的描寫裏面而忘了作者是怎麼樣來塑造上一個的人物形象的。有人說,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之所以留世是因爲他那蓋世絕倫的敘述語言。這一點我非常贊同,因爲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有體驗。作者在文章中的敘述性語言雖然悠長但並非以辭藻華美而吸引人的眼球,但在字裏行間,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其語言的詼諧,以及其對文體的嫺熟駕馭能力。這也許與他長期模仿寫作巴爾扎克的作品有關,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不熠熠生輝,他筆下的人物或俗或雅,或俊或俏,個性十分鮮明。

從這些語言中,我們可以對馬塞爾·普魯斯特獨特的敘述性語言的魅力窺見一斑。除此之外,馬塞爾·普魯斯特還喜歡用複合式的長句,一個句子中包含有幾個附屬句,冗長與瑣碎也就成了他獨特的敘述語言風格。魯斯特的複合句式由之而構成的一連串從屬句的用途就在於不僅把某一瞬間的內心體驗,而且同時把環境、景色、體驗發生於其中的情勢統統納入一個完整的句子,換句話說,似乎使一個人的內心和外表在同一個時間裏呈現出來。如:“維爾迪蘭夫人面對我們新客人,像德·夏呂斯先生(戈達爾沒有看見他)啦,像我啦,聽到康布爾梅夫婦到了,故意不露聲色,不以爲然,不動身子,對這條消息的宣佈不做出反應,只顧同大夫談話,優雅地扇着扇子,操着法蘭西劇院舞臺上一個侯爵夫人假惺惺的腔調說道:‘男爵正是這麼對我們說的……’這對戈達爾來說太過分了。”

以我貧乏的語言不能總結出馬塞爾·普魯斯特所擅長的敘述性語言所擁有使得無窮魅力,在這裏引用網絡上的一則書評中的話來表達對此種語言風格的欣賞和崇拜。這些長句依靠副句的層層相疊和協調並列豎起一棵棵枝繁葉茂而又錯落有致的大樹,呈現出勻稱美麗的框架結構,它們又如瓦格納歌劇中那綿綿悠長的樂句,旋律優美,婉轉流麗,讀來悅耳動聽。

長句生動的形象和樂感爲所敘事物增添了某種具體形式,使讀者更加便於感受。獨特的敘述語言、人物形象塑造、奇特而美妙的想象、細緻的裂變式描寫等構成一個個生動而形象的小說人物。普魯斯特巧妙地將這些手法嫺熟地運用在《追憶似水年華》中,爲讀者們呈現一個“近看一片模糊,遠看光彩奪目”的意境。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印象畫,只宜遠觀,只宜意會,如果非分出個一二三來,那就偏離了作者寫作的本意。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3

七卷本《追憶似水年華》,閱讀這套書是個大工程,我只買了第一部《在斯萬家那邊》。很多評論說這本是整套書最好的。目前已讀80多頁,雖然少,但有話想說,也大致簡單瞭解了普魯斯特的敘事風格,文字特點。

追憶似水年華,有譯者也翻譯爲尋找逝去的時間。

作爲一個家境優渥,一直生活在上流社會的人,普魯斯特自小衣食無憂,但體弱多病,性格內向,敏感多思。

首先,他的文字裏沒有生存層面的展示,完全不涉及錢,艱難,謀生等等普通人一輩子也搞不定,一睜眼就需要面對的東西。

也許是他自動過濾了這些,也許他主動選擇不看,不聽,不思考。他只表現時間、生命、親情帶給他的美好和感動。

不得不說,面前攤開的書上,有着世上最美好而冗長的散文體文字。但美好需要慢慢感受,冗長卻是首先要面對的。初看,說囉嗦一點也不過分。舉例如下:兒時,家裏來了客人(斯萬),母親讓作者去睡覺,匆忙之中忘了和他親吻道晚安。普魯斯特輾轉難眠,先是讓女僕給母親捎去一張字條提醒,又翻來覆去東想西想。意識流手法,就這麼一件小事,足足寫了好幾頁。還有小瑪德萊娜蛋糕配茶水的描述。從蛋糕就着茶水下肚的瞬間,味覺,感覺,知覺……全回來了。又是洋洋灑灑好幾頁。

我的感慨,在普魯斯特這裏,時間慢下來了,它不再奔跑不息,消失如風。一天,一小時,一分鐘,一秒鐘。再將它們置於顯微鏡下,放大無數倍,當你一點點去審視,我想時間原本的樣子,就是普魯斯特所描述的。時光安靜,瑣碎美好,這也是生命原本的性狀吧,只是這種感覺與我們隔膜太久。讀普魯斯特的文字,療愈煩躁的一劑良藥。只是要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否則讀不下去。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4

寒假一轉眼已經悄然而逝,我們也已經迎來了新的學期,新的一年。最讓我感覺有意義的事就是讀了這本小說的版本,多想時間可以重來,一切都還是原來的模樣。

小說的作者於金雷,講述了一個來自西北地區的貧困女孩,來到了一個令她應接不暇的地方,來到了她從沒有感受過的大世界,來到了她嚮往的大城市,開始了她新的征程,開始了她一段傳奇的經歷……

當你聽到這個小說的名字,相信你們同我一樣。總會有那麼多的往事浮現在眼前,或喜或悲,一股腦堆積在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這本小說很有意思,每一遍都會有不同的收穫,裏面的故事主人公就像發生在你自己的身邊一樣,但是若你想要摸清她的文章脈絡,我勸你別費心思了。記得裏面《小王子》裏說的,那時的我還不懂的如何去愛護她,又講到“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走進他的心裏,”這些個心裏話,何曾不出現在我們的青蔥歲月,同記憶一樣被我們小心的珍藏。

女主人公,禾子講述自己的名字,說母親是一爲標準的江南人,離家10多年不曾回過一次家,爲你裏面江南特有的風景特此取名爲禾子,母親對家長的思念全部融入到了名字裏,她不知道什麼原因回不了家,可卻時時盼望回家,這不正像現在在外遠離家長的打工者嘛!爲了生計,爲了過上好日子,爲了當初給妻子許下的諾言,帶着信念,帶着希望離家,他們何不想回家團聚,有可愛的子女,溫柔的妻子,可是卻不能回家,只能深深的思念,當嘟嘟的聲音響起之後,兩人的對話被生冷的打斷,只留下一旁發愣的自己……

有些事只適合留在記憶裏。男主楊濤,高冷,文學氣息十足,人前孤冷高傲,人後也是有着不爲人知的故事,他和禾子相遇是偶然也是上天的安排,禾子剛考上大學對一切都很陌生,每天過着三點一線的生活,有一個電話打斷了她原來平靜的生活也就是男主楊濤,他隨意撥的電話號碼吐露心聲,對着陌生人講自己的故事,禾子是個不善於跟人交流的人,性格也很傲,所以中學習慣了當個聽衆的她,自然沒多說什麼,靜靜的聽着電話裏的這個人講述一個個心酸的故事……

後來,楊濤開始接觸禾子,帶她走出了自我設限,他跟禾子一起逛圖書館,一起寫文學作品,不得不說,禾子是個可造之才,天生的想象力,明銳的視覺,細心的觀察力,很快她在文學社便有了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楊濤和她不同。他寫的作品與她的選材截然相反,他更貼近生活,來源生活,她更傾向虛擬,把世界寫成了一個童話,她們經常意見出現分歧,但是都不妨礙她們的友誼,偶爾閒暇,便一起出去遊玩。風景很美,人更美。

大概這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吧,有一個人在等你慢慢變的優秀,而你也在督促他變的更優秀。

“我渴望漂泊,邂逅一路的風景。每一個他鄉都是他方啊,他方意味着神祕和莫測意味着一個嶄新的開端,意味着可以拋棄原來的自己,換一副面孔重新開始,透過窗看見的也是他方,湛藍的天空上刻畫着我的想象,我有點小激動,甚至不安於一室的靜謐”很喜歡裏面的句子,每一個字都透漏着希望,每一句話都深入骨髓。

有一種錯誤叫成長。不至於在回首往事一無所有。想起我們在追憶,卻趕不上它的步伐,每一次都會把自己與故事裏的情節結合,組成了屬於自己的似水年華。

不知道要用多久,才能追憶自己的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5

終於讀完了《追憶似水年華》,掩卷的剎那,時間會停留麼?而我心中爲你奔涌着的情感卻無法停息,如水的節奏在寒冷的冰層下繼續潛流着,帶着散漫的心意用文字爲你編織一件件暖衣……

多想用簡短濃郁的詩歌爲你而舞,可我害怕它如火的猝然,不,我要小心的將情感緩緩地衍生在你的時間裏,不讓你有絲毫的負重感,輕鬆上陣,在你的夢想之路上英姿颯爽,只希望我爲你編織的暖衣能在你的胸懷留下一點點瘙癢和溫情……

普魯斯特用晚年的寂寞寫就了一部偉大的充滿詩意般的作品,他是在時間抗衡,同時用在留住那些美好的時光,重現生命華美的篇章。而我卻想和你一起飛翔時間的前站,用追憶的目光細細記錄下一寸又一寸的光陰,爲我們共有的暗潮建造一座崖岸,讓每一個月滿之夜,任我們歡愉的潮水盡情的拍打戲耍……

整部書是一個無比寬廣的花園,而其中的每一節文字都是一個精妙的角落,隨意翻到哪一頁,都能找到你所讚歎不已的精妙文字。這就是本書的奇妙所在,浩瀚之中不失之於細節,天馬行空而自有節奏。

這樣的書,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讀,每一次讀起,都會有新的收穫,體會到新的精妙之處,這就是經典的魅力。

看到書名時便想起很多,那些人和事一股腦兒堆積眼前,形形色色,分辨不清。這本書是我喜歡的,正在讀的,永讀不完,它太長,又有意思,你也別想着摸清它輪廓。裏面的故事像穿越多年發生在身邊,不由自主把周圍人紛紛對號入座。記起《小王子》裏的話“那時太小,還不懂得如何去愛她”,又講到“我不知道我怎樣才能走進他心裏,不知何時才追上他的思緒,再一次和他一起向前走”,而哈姆雷特臨終前對摯友說,我死了,你還活着,把我仇恨的緣由讓那些不知的人知曉,並且他又重複一遍,你若真的愛我,就在這嚴酷塵間,將我的事情傳揚。當我再把已知的回憶,光怪陸離的故事,同引人深思的話相聯繫,我發現這種感情如黃沾所描繪的少年故事“你愛談天我愛笑,又帶一點惘,那是我們落魄美麗的天堂”。這種純粹也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述“悲劇主人公之所以陷入厄運,不是他們爲非作惡,而是他們犯了錯誤”。

往往,這種錯誤是心智所致,是必然,而且這種錯誤讓我們在成長過後回首,不至於驚呼少年時一無所有。想起我們在追憶,卻永遠趕不上它的腳步,不明白它在說些什麼,卻每次都在想着自己的事,跟着故事片斷的發展,奇妙的組成了關於只屬於自己的似水年華。不知道,要用多久,去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6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追憶似水年華》(以下簡稱《似水年華》)確實是一部不同凡響的小說。不但在法國,即使在國際間,都認爲《似水年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這早已成爲定論。英國的法國文學專家喬伊斯·M·H·雷德在他所編寫的《牛津法國文學辭典》中,就是這樣評價《似水年華》的。

人們早就說過,小說是生活的鏡子,也是現實生活的橫斷面,是生物學或生理學上的切片。無論是短篇或長篇小說,在它的有限的範圍的,強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個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而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機體。在世界各國一切文學產品中,小說是人類生活的最切實可靠的見證。然而在各國文學史上,能夠負擔這樣重要任務的偉大小說並不多見。舉例說,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這樣的小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也是這樣的小說。這些偉大的作品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活生生的橫斷面。幾乎可以說:都是人類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似水年華》另一個藝術特點是“我”與“非我”的界限不是絕對不可逾越的。普魯斯特曾經給友人寫信時說:“我決定寫這樣一部小說,這小說中有一位‘先生’,他到處自稱‘我’,我如何如何……”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這是無疑的。這麼說,《似水年華》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嗎?不完全是。小說貢徹始終的線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邊,用很長的篇幅寫別人。正如哲學家阿蘭指出,《似水年華》的作者要寫“此物”時,必先寫“彼物”對“此物”的反映。

世界上沒有不是彼此聯繫着的事物。沒有絕對的“有我”,也沒有絕對的“無我”。在這裏,又可以指出《似水年華”的藝術手法與《人間喜劇》不同之處。巴爾扎克着重寫“物”,這是衆所周知的。巴爾扎克把作爲他敘述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寫得仔細周全,凡是小說人物的住屋、屋子裏的木器傢俱、人物的財產、現金帳目等等,鉅細無遺,令人歎絕。

可是巴爾扎克從來不寫自然的背景,不寫山水草木;也不寫活的背景,也就是說,不寫小說主人翁周圍的其他活人。好象他心目中只有高老頭、葛朗代等主要人物,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動。至於次要的人物,往往一筆帶過,決不多費筆罷。其實巴爾扎克心中只有一個“錢”字。

他寫“物”也爲了寫“錢”,通過對房屋傢俱的描寫,說明這些東西大概值多少錢,因此可以估計出有關人物的財產情況。普魯斯特和巴爾扎克完全不同。《似水年華》主要寫人,寫小說中的主角,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也寫作爲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僕弗朗索瓦絲,一個農村出身的樸實婦女,頭腦中充滿農民的成見與迷信。這位老女僕在主人家已經服務了多年,主僕之間建立了感情關係。女主人很信賴她,喜歡她,往往拿弗朗索瓦絲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增加了小說的人情味。

普魯斯特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面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說的人間氣息,反映小說中的“我”的藝術家性格,詩人的敏感,以及他對生活的熱愛。這一切可能使我國讀者聯想起曹雪芹不但精心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主要人物,十二金釵,也寫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丫環,同時也以詩人之筆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亭臺樓閣,曲水迴廊,瓊林玉樹,使人感到親切濃郁的人間氣息。《似水年華》第五卷《女囚》中,作者不惜大費筆墨,詳細描寫巴黎鬧市上的各種聲音,這是《人間喜劇》的作者無論如何想不到的。請問:到底是誰的“人間”味更濃厚呢?

作爲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衆不同。他把今昔兩個時間概念融合起來,形成特殊的回憶方式。比如他在兒童時期早晨喝一杯熱茶,把一塊俗名“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熱茶裏,一邊喝茶,同時吃點心,他覺得其味無窮。等到他寫《似水年華》的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時,他重新提起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起來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與“昔”結合,形成真正的生活。

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延續。“延續”一詞是柏格森哲學的重要術語,所謂生命,就是延續與記憶。如果沒有記憶,思想中就沒有“昔”的概念。沒有“昔”也就沒有“今”,“今”“昔”兩個概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昔”與“今”的結合,就沒有延續的概念,也就沒有生命。所以有人說,普魯斯特生命的最後十五六年是關在斗室中度過的,他把窗簾都掩上,室中無光,白晝點燈,他的時鐘與我們的時鐘不同,我們的時鐘上的指針是向前走的,他的時鐘的指針是向後退的。他愈活愈年輕,復得了失去的時光,創造了斷的生命。

《似水年華》和傳統的小說不同,它雖然有一箇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只有回憶,沒有情節。這是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說的創新,但不是爲創新而創新,而是爲了表現他對於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創造的新藝術手法。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7

《追憶逝水年華》,一部被譽爲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的長篇鉅著,以其出色的對心靈追索的描寫和卓越的意識流技巧而風靡世界,並奠定了它在當代世界文學中的地位。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全書以敘述者“我”爲主體,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既有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又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除敘事以外,還包含有大量的感想和議論。整部作品沒有中心人物,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爲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着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小說中的敘述者“我”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患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爲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在小說中,敘述者“我”的生活經歷並不佔全書的主要篇幅。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寫了衆多的人物事件,展示了一幅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通過上千個人物的活動,冷靜,真實,細緻地再現了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習俗,人情世態。因此有些西方評論家把它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爲“風流喜劇”。

《追憶逝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但沒有傳統回憶錄那樣對往事有條理的整理和分析,而是通過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對自己“緩慢成長過程”的追憶,馬塞爾·普魯斯特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作者只是捕捉自己心頭留下並時時浮現在腦際的印象,然後加以展現。對他來說,事情發生的先後沒有意義,現實從回憶中形成,通過回憶,既認識到現實世界,也認識到“自我”的存在。兒時早晨起來喝熱茶時一塊俗名叫“瑪德萊娜”的甜糕點泡在茶裏,邊喝邊吃點心所感到的樂處,在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重提時,“今”與“昔”的回憶已同時出現在作者腦海裏。通過回憶,他解除了“時間”的束縛,獲得了過去、現在的重疊和交叉,形成了特殊的回憶結構。

人在死亡之前,這一生會在眼前快轉而過;《追憶似水年華》是瀕死之際,追憶此生的一切。隨著意識流動,看著照片想起與此人相關的往事,又從往事中的一個細微動作和物品,回憶到與其相關的其它過往,如此再三地自由聯想,便複雜交錯地勾勒出了主角馬塞爾的一生。

在追憶之時,也不免對“回憶”提出辯證:“如果遺忘所帶來的回憶,不再與當下有任何聯繫,就能讓我們瞬時體驗新的氣象,其實,我們早已體驗過這些了每一次類比的浮想,總將我帶離現在”永恆”的意念,只要曾發生過,便是永恆,它不會消失,只是不再回來,因此能鮮活地歷歷在心。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8

“社交界就是這樣,大家都看不透對方,都不跟對方說自己想說的話,不過生活到處都是這樣。”這句話是德·蓋爾忙特夫人對德·弗羅貝維爾先生說的,十分苦澀,但又千真萬確。

對於社交界,“任何作者對自己的人物都不像他這樣既冷酷無情又心慈手軟。”他的朋友雅克·波雷爾說,“他把人物像兔皮那樣翻過來,但他首先是狂熱愛戀,然後這些被人詛咒的人物在他筆下突然具有其高大的身材,他們如同被愛慕者用手抱着。”

普魯斯特對一些人和另一些人的怪癖迷戀,他寫下的關於愛情、友誼、慾望、嫉妒、喪失以及記憶的文字,到現在的時刻,我們仍然感到我們自己也處在跟一百年前的普魯斯特年代相同的時代。

我們也被那些情感所感動和困擾,我們也迷茫,也被誤解,我們也會在不經意間傷害了我們的朋友、戀人和親近的人。我們也希望被別人尊重,也想踏進更高一級的圈子,我們也表現出對文學,對繪畫和音樂的喜好,我們也曾經裝高雅,跟人辯論尼采,探討叔本華,對波德萊爾的詩也得評論一番。我們對一切好像感興趣的事物和人,總想要跟交談者,辯論一下高低,有時話不投機,互相擡槓,甚至惡語相加。

我們總是想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別人的思維裏,我們能改變的只是我們自己臆想,別人怎麼想怎麼做,那是人家自己的心,你無法改變,只有在他想跟你交流的時候,你才能參與到別人的思維裏去,而且,你絲毫不能影響和改變別人的看法,有時即使他表面同意你的看法,那可能是他顧及你的面子怕傷害你罷了,從內心他可能還是不同意你的想法。

我們想擴大自己的社交網絡,但我們又擔心和害怕進入,怕傷害別人,更怕被別人誤解。有時我們在朋友圈裏發一些具有明顯主張和輿論看法,如果文章本身就有某種道德傾向的話,你就很有可能讓你朋友圈的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似乎感到你發這篇就是衝着他而來的,這時你很有可能對此一無所知。這就是造成我們互相誤解和傷害的根源,當然這是發生在我們互相熟悉而且彼此之間有一些瞭解,而且總是默默地互相關注的比較親近的人之間,對於那些熟悉的陌生人,你發任何文章,他從來都不會看,即使看他也不會絲毫想起你的存在,說到底,他就不是你的圈內人。

所以,社交之人,一定要三觀一致,同樣的興趣愛好,差不多的看問題的認識能力,經濟能力社會階層不能懸殊等等。

社交是有進入門檻,像讀名校那樣,對人的一生的定位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它決定了一個人生活的寬度,並在無形之中同樣影響了下一代人階層定位。特別是在當下,人情社會越來越被經濟庸俗化的時候,那些以前單純的社交圈,門檻越來越高,大多數的人們如今只能在網上追尋那些虛幻而不可及的微信朋友圈了。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9

《追憶似水年華》全書一共有七大卷,主要是以敘述者“我”爲主體,將我的所見所聞心理思考所觸所感融爲一體,這本書既是對於社會的、人情事態的描寫,又是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的描繪,其中更是包括了大量的議論和感想。整部小說並沒有所謂的中心人物,更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故事,也沒貫穿全文的線索。主要是以敘述者的生活爲主,其中穿插着大量的人物事件,就像是一顆大樹上不斷冒出的分叉,相互交錯,整部小說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出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的小說,可以說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的交響樂。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將現實和回憶相聯繫在一起,是與傳統小說不同的`小說,這是《追憶似水年華》的創新之處。作者不斷的在回憶和現在之間徘徊,通過這個方式不斷的像我們傳遞着文章的內容:“我”是一個家教富有但體弱多病的青年,曾經嘗試過文學的創作,但是沒有成功。曾鍾情於猶太富翁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便失戀了。後來又結識了少女阿爾伯蒂,卻發現少女阿爾伯蒂竟然是個同性戀患者,爲了糾正阿爾伯蒂的變態心理,“我”便決心娶她爲妻。後來少女阿爾伯蒂逃跑後在一次騎馬中摔死。這悲痛的力量之下“我”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而“我”所經歷的一切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造才能讓“我”找回昔日失去的東西

作者通過故事套故事,故事與故事交叉重疊的方法描繪着一個個人物故事,展示了一幅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法國上流社會的生活圖景。小說除了描繪各種上層公子,貴婦的生活外,還描寫了作家,藝術家,而這些藝術家,作者們雖然生前落魄失意,但是他們的作品卻永世長存,小說還有描寫了下層勞動者的生活。《追憶似水年華》通過無數人物的活動,真實的描繪出了法國社會的習俗的人情事態,所以《追憶似水年華》又被西方的評論家與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相提並論,稱之爲“風流喜劇”。

《追憶似水年華》共七部,其中包括《在斯萬家那邊》,《在少女身旁》,《索多姆與戈摩爾》,《女囚》,《女逃亡者》,《重現的時光》在第二部的《在少女身旁》,獲得古爾文學獎,從此名聲大振。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與《人間喜劇》一樣“規模宏大”的作品。作品通過“我”的回憶,表現出作者對於家庭,童年和初戀感情的懷念,對於庸俗事物的厭惡,主要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時,法國所謂“黃金時代”的法國巴黎上流社會的種種人情事態。

《追憶似水年華》可能不是我看的最久的一本書,但是它給我的震撼卻是其他的小說無法給予的,它的那種穿越了現實和回憶的寫法,總是能在特定的場合表現出特定的場景,給予人們特定的震撼,讓人留下無盡的遐想。

《追憶似水年華》是20世紀最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也是文學史上最爲重要的文學作品之一,它能在不同的場景給予不同的人們那些不同的震撼。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0

第一次看到這位20世紀法國最偉大小說家的照片時便被那突兀的眼神震懾了,更讓人吃驚的是那雙發現生活發現文學的大眼睛背後腦中擁有的豐富想象力與文學稟賦。我雖有幸地拜讀了他投入畢生精力而創作的這部作品—《追憶似水年華》,卻並不敢說讀懂了這本書所傳達的真諦,只能說是從那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慢慢地得到了不少地感悟。

其實最開始自己都沒有讀它的勇氣。面對這部對20世紀中後期文學尤其是現代派文學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的鴻篇鉅製,我膽怯了,這種強大的文學氣息與繁多的文字讓我變得不知所措,所以從網上找來電子版一點一點讀,卻很快便沒有了耐心。我也終於明白了爲什麼它是一部與傳統小說不同的長篇小說。

這部書以“我”爲敘述主體,並不是描寫或者講述一個或幾個感人或富有真理的故事而是將其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爲一體,將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真實的進行了描寫,除了敘事以外還寫出了許多自身的感想和議論。雖然整部作品看起來到並不像一般小說一樣有表現小說主題思想的主要人物,清晰完整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情節,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也並不特定卻是作者的一份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它大體以敘述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活動爲軸心,穿插描寫了大量的人物事件,猶如一棵枝丫交錯的大樹,可以說是在一部主要小說上派生着許多獨立成篇的其他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交織着好幾個主題曲的巨大交響樂。

說實話光是看譯本就已經很困難了,若不是在特定的氛圍中很難有耐心去讀下去,抱着只是簡單看“熱鬧”的心態,去讀那些爲文字也被那豐富的思想所感染。普魯斯特開篇便用很大篇幅來描述小的時候自己對臨睡前母親那一吻的依賴與渴望,由此延伸出的許多細節雖干擾了我的思維卻深刻的理解那個孩子敏感、渴望的心情。隨後展開的一幕又一幕故鄉貢佈雷,貢佈雷的街道、姨祖母的怪癖、貢佈雷的鐘樓;還有他和希爾貝特的愛情、期萬對奧黛特的痛苦糾纏無可奈何的愛,還有在巴爾貝克的海灘上見到少女怦然心動的思慕……這一個又一個隨着作者眼之所見而展開的小故事中的動作、談話、人物的裝扮、一句話引起的思緒萬千、一個景物引出的論述一層深似一層的哲理性的思考無一不打動我的心並在思想與心靈的深處引起共鳴與深深的認同感。

文中通過“我”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追憶自己的“緩慢成長過程”, 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雖然中間很多追憶讓自己暫時忘記“我”到底是由哪些事情幻想到這裏的,到細緻跳躍的描寫卻讓人深入其中不能自拔。想想自己,曾經老師逼着寫日記的時候都覺得是負擔如今更沒有什麼肯耐下心來回憶曾經的自己,曾經的他們。“追憶”原來是這麼美好的一件事情,常常自我認識,對自己進行精神的鼓勵與洗禮也未嘗不是一件壞事。雖沒能細細讀完這本書,我卻明白了逝去回憶的珍貴。同時也要把握好能把握的所有,不要讓青春徒留遺憾。爲自己的年華付起一份責任。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1

普魯斯特認爲,人必須有藝術審美慾望和能力,那纔是真正意義的生活,纔會賦予情感和樂趣。他把文學、繪畫和音樂歸結爲主要的藝術形式,並認爲音樂是最高級的,它要求欣賞者,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

一般的音樂美學文章,在描述某種音樂時,大多數在樂理知識方面說來倒去,雲裏霧裏,一會兒聲調,一會旋律,這個意境,那個象徵,有時甚至把同樣意境的詩歌都弄上,還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普魯斯特是如何描寫音樂的呢?在第一部《在斯萬家這邊》,斯萬在一個晚會上,聽到一首鋼琴和小提琴的奏鳴曲,他用了七頁(207—213頁)的篇幅來敘述。真的爲難了那些音樂評論家們了。

“在細聲細語地進行抗拒的小提琴密集的主導音響構成的短線下面,他(斯萬)突然看到鋼琴的雄渾音調如波浪拍岸一般躍起,其形狀千姿百態,卻渾然一起,平滑坦蕩,但又互相沖撞,猶如淡紫色的波濤,在月光下顯得嫵媚,又如降音後那樣平靜……這樂句以緩慢的節奏,領他到這兒,然後又領他到那兒和別的地方,引向一種難以理解和確實存在的高尚幸福。她到達了某一點,他正準備從那裏隨她而去,她卻在短暫的全休止之後,突然改變方向,以一種更加迅速、細微、憂鬱、連續不斷和溫柔的新旋律進行,把他帶向陌生的情景。然後,她消失了。”

在345—353頁中,他又把樊特伊的奏鳴曲小樂句,第二次描寫斯萬參加聖歐韋爾特侯爵夫人府晚會,聽到的同一首奏鳴曲,喚起了他過去戀愛的種種回憶,無意識記憶,其小樂劇跟對奧黛特的愛情一起消失。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2

一提到這部小說,都知道普魯斯特,他的作品是一個被人常掛在嘴邊,卻沒看過一頁的文學經典。

阿蘭·德波頓的《擁抱似水年華:“普魯斯特如何改變你的人生》中慢慢點出了普魯斯特教我們凡事慢慢來(這樣才懂得珍惜),以及如何欣賞簡單事物的美好。例如,吃一片面包帶來的快樂可能超過一頓烤高雀(一種珍稀小型鳥)之類的佳餚。

他還說,“普魯斯特可以讓我們不再虛擲光陰,更懂得珍視生命的可貴。痛苦是貼良藥,引領我們找到‘美滿的生活藝術’。不幸也能對人有益。生命的價值,可能隱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普魯斯特的內心世界非常敏銳,他不只擅長心理描寫,更在字裏行間蘊藏哲學家的筆觸。他寫到,“我們並不瞭解自己的能見度:我們以爲自己在某些人眼中很重要,但其實他們根本不在乎自己;相對來說,我們從未把某些人放在心上,卻不知道他們對自己的關注。”

普魯斯特的文句,如此誇張地東彎西拐,繞來繞去的,有時都被他繞迷糊了,但我還是非常喜歡讀,因爲他擅長嘲諷勢利、虛僞和不忠的行爲,藉由巧妙的設計,讓這些人格缺陷再現討喜的一面。或者他栩栩如生地刻畫身爲壞人有多快活。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3

普魯斯特的雄心和他的天賦是對等的。在這部浩瀚長卷的《追憶似水年華》中,他以細膩的筆觸構築起一座宏偉大廈,不僅它的外觀氣勢奪人,而且它內部的每一處細部又是如此精緻燦爛,以至於讓人產生錯覺,以爲這座聖殿是由無數精美片段搭建而成,只需注視其細節而可以忽視其宏偉構架。然而,這部作品卻有着極其精妙與宏大的結構,宛如一座高聳入雲的教堂;而支撐起這座教堂的材料又是如此飄逸、脆弱、細微、純潔,猶如空氣般輕盈地託着它漂浮在空中。

然而對於我來說,真正令我驚歎的是普魯斯特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的詩學意義。這份詩學是奉獻給心靈的聖餐,是抵達靈魂福社的航船,是對美的一種迷戀的優雅的呈現,是坐在記憶河畔的一次沉靜的冥想垂釣。這份詩學意義同時也是一次藝術史上的特例,是普魯斯特花費一生孜孜以求的以自己贏弱的生命展現出來的震驚世人的恢弘篇章。它的謹嚴是以鋪張的方式來編織的;它的神祕是以日常瑣事來揭示的;它的深不可測是以綿延的句子來建立的;它的包羅萬象是以有限的經驗來展露的。它對人物或細節的描繪,不是單純的狀寫,而是一種滿懷深情的觸摸,一種潛人,是點燃印象的火把,然後沿着意識的隧道緩緩前行,深人內心幽深的殿堂,將睡美人喚醒,讓她翩翩起舞。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4

第一卷在斯萬家這邊,初略看完了,真的難讀啊!我最大的感想,普魯斯特以哲學的思維方式,用小說藝術的形式,創作了一部恢宏的《美學》鉅著,不難讀,才見怪了呢。

這幾天主要翻閱了以前曾讀到過的西方美學原著,還有北大朱光潛教授的《西方美學史》,對研讀幫助很大。

德國著名喜劇家、文藝評論家的美學作品《拉孔奧》有下面的一段話,對理解普魯斯特這部小說的美學價值,很有幫助:

“第一個對畫和詩進行比較的人是一個具有精微感覺的人,他感覺到這兩種藝術對他所發生的效果是相同的。他認識到這兩種藝術都向我們把不在目前的東西表現爲就像目前的,把外形表現爲現實;他們都產生逼真的幻覺,而這兩種逼真的幻覺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個人要設法深入窺探這種快感的內在本質,發現到在畫和詩裏,這種快感都來自同一源泉。美這個概念本來是先從有型的對象得來的,確具有一些普遍的規律,而這些規律可以運用到許多不同的東西上去,也可以運用到行爲和思想上去。

第三個人就這些規律的價值和運用進行思考,發現其中某些規律更多地統轄着畫,而另一些規律確更多地統轄着詩;在後一種情況之下,詩可以提供事例來說明畫,而在前一種情況之下,畫也可以提供事例來說明詩。

第一個人是藝術愛好者,第二個人是哲學家,第三個人則是藝術批評家。”

這段敘述,我在讀普魯斯特小說時,我想做第一個人——文學(藝術)的愛好者,我第一個願望就是讀明白它,滿足我欣賞的意願;第二個人是藝術創造者(也是哲學家)這裏當然是普魯斯特;於此同時,我又想當第三個人——文學評論愛好者(注意不是文學評論家)。我主要想從研讀過程中,參閱一些國外研究普魯斯特的書籍,更好地瞭解普魯斯特在創作過程中的想法,藝術表達的方式,以及哲學家柏格森,費洛伊德等對他的影響。我讀了第一卷後,感覺對我挺有幫助的,要不然,我肯定讀不下去,這我自己最清楚。

朱光潛教授的《西方美學史》、《文藝心理學》,很久以前就讀過,但最近爲了看普魯斯特的小說,重讀感覺收穫比以前大。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5

讀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緣於蔣勳在細說紅樓夢裏的極力推薦,說是可與紅樓夢媲美的西方最偉大的小說,紅樓夢一般來說半年時間便可讀完,沒想到讀普氏的這本皇皇鉅著便花費了4年左右的時間 ,這應該是此生閱讀時間最長的一次體驗了。普氏絕對是個心靈極其敏感,童心未泯,且思辨及語言能力極強的人,面對他的近乎自傳性的作品,你必須精神高度集中,方可領略其中一二的滋味,就像面對一片輕如鴻毛的白色羽毛,微風吹過,羽毛上的絨絮便紛紛輕輕地顫動,非細心觀察,不可體會絨絮顫動的細微差別,所以非得在非常安靜的情況下閱讀方可 — 我的選擇是在睡前閱讀,在普氏的絮絮叨叨下入眠。否則你根本跟不上作者的節奏,或是因幾百頁的幾乎重複的絮叨所困擾而不得不放棄閱讀 ,但隔不了多時,還是懷念起普氏不時顯露的精彩文筆,便重新拾起,確實是磨練人意志的閱讀,就如爬山,許多時候都是累人且乏味的,然而在不經意間,你就會遇見一個絕美的景緻,令你驚歎不已,然後你又會繼續前行,期待着下次的驚喜,雖然這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幾日搜了網上對普氏的評論,都對普氏的這種嘮叨深惡痛絕 — 當然大家都不否定作品的偉大,有的說應精簡到三分之一,雖說也是有道理的,但仔細想來,個人覺得,若你覺得普氏是你喜歡的類型,還是閱讀原文爲好,面對如此天才的人物,即使聽他嘮叨幾句,也是有益處的,且此天才人物對你無所保留,在他的敘述中,你可以管窺一個幾乎完整的心靈,那是一個令人目眩的純淨無比的小宇宙,面對它,即使用盡了你所有的智慧,也只能領略其中一二而已,就如攀登那巍峨的高山,即使你僥倖憑藉嚮導的指引下登臨頂峯,然而你對它的瞭解能有多少呢?另外,在慢慢習慣了普氏反覆的敘述中,突然發現普氏的這種敘述與巴赫的平均律鋼琴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細微的差別中體現變化,但比起巴赫,普氏的所敘述的細微差異比巴赫的音樂還要豐富許多,聽巴赫,也許你一個晚上就可以了,看普氏對一件事情的描述,也許就得以月來計算了。

對他的反覆敘述,也有文說他象印象派的莫奈,個人倒是覺得普氏的敘述象一副濃墨重彩,華麗無比的宮廷式人物畫,絲綢衣物皺褶處的漸變的光線最能體現普氏的風格,神祕,華麗,虛榮,炫耀,空洞,極盡奢華之能事。普氏如幼兒般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他用嬰兒般純淨的眼睛在觀察世界,他憑藉細密的心靈記錄着流動的時間下世界的變化,他試圖把時間下發生的事情(含當時的情緒)進行分割重構,如搭積木般重新搭建他心中的理想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時間消失了,剩下的是一件件重組後發生的事件或情緒,一切是熟悉的,可重複的,沒有意外的童話世界,以此來逃避現實或對抗死亡,這個世界是普氏夢想把時間、物質世界、心智五維空間用有限的文字做一維展開的宏偉企圖,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對一個事件的描述即使用幾百頁的描述也是不夠的,導致從整體來看,普氏的作品是不完整的,結構鬆散的,從這個角度看,它是莫奈式的,但從細節來看,莫奈是膚淺的,普氏是深刻的,它是經得起任何智者無盡的拷問,對於這,我不禁想起一次在木心博物館看到的畫,在投影上木心的作品在不停的放大中依然呈現出驚人的細節,這也許也是普氏在追求的目標吧。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16

冬日的陽光懶洋洋地照着,門前盤虯彎曲的梧桐樹愈顯得滄桑和生硬。總覺得今年的春節極其乏味。是少了些什麼呢?到底少了什麼呢?卻又說不清。記憶中的春節是該徹骨的寒氣和醉人的書香。

生一堆爐火,或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或是獨自躲在一旁,品着清淡的菊花茶,手捧《雪山飛狐》,隨胡斐上天入地,身懷絕世武功,豪情萬丈,俠骨柔情,而後才知“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的真諦。擡起頭,恍惚間卻見一身素衣的唐人乘風而至,推門而入,笑吟吟地問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抑或是該有飄天飛舞的雪龍,就像身處歐州貴婦人蔘加的派對上,濃郁的印度檀香菸霧繚繞,高貴典雅的大家閨秀輕歌曼舞,笑靨如花,悠閒地搖着絨毛扇,那絮絮團團的絨毛便撲面而來,帶着一股雅和空靈,成了雪龍。

邀上幾位好友,踏雪尋梅。尋到了,自然會在暗香疏影下留連忘返,歡歌笑語,尋不到,亦無憾,一枝傲骨寒梅早已在我們心靈的角落裏開得絢爛奪目。是少了這些吧!哦,不。想起去年也有溫暖的爐火,卻因親人在外求學而天各一方,難以相聚,也想拜讀好書,卻不得不拿起數理化,算得頭腦發漲。也想呼朋喚友,卻被父母關在家裏,日日以作業爲伴,應該是少了一種心情和意境。郭敬明說:“青春是一道明媚的憂傷。”或許成長是人人必須承受的一種喜悅和痛苦。而偏偏,春節似乎是爲小孩子而生。我們無法感到公平,因爲我們成長了,所有的人都要告訴你:“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到處亂跑呢?回家學習去吧!”我們也無法感到不公平。畢竟,我們曾經也是小孩子,無憂無慮,也曾度過歡樂的春節。

或許,我們只能平靜地接受,只能在回憶中回味。天邊是落日的歸處,母親的懷抱是嬰兒的歸處,那流逝的年華呢?大概是記憶的歸宿吧。記憶就是老屋斑駁的牆上那一抹紅漆,過年時聲聲的鞭炮聲,穿上新衣時那種喜悅和驕傲,還有回憶時絲絲縷縷的苦澀和無奈。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