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1.83W人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1

《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課文選自《戰國策.齊策一》。它記述了鄒忌從與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國的道理,進而諷勸齊王納諫,使齊國大治的故事。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

主人公鄒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豔美麗。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詳着自己在鏡子裏的形象,相繼問他的妻子、小妾和前來拜訪他的客人:“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更美?”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不約而同地讚美他說:“您美極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鄒忌在聽到妻、妾、客的讚美後,沒有陶醉於溢美之詞,而是親自與徐公相比,“自以爲不如”還“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並悟出了妻子說他美是因偏愛於他,小妾說他美是因畏懼於他,而客人說他美是因爲有求於他。可見鄒忌遇事不僅能冷靜思考、實事求是,他隨即入朝諷諫,從“與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國,提醒齊威王所受矇蔽之嚴重,並勸說威王獎勵羣臣吏民進諫,廣開言路,讓大臣、官吏和百姓都敢於說真話,從而使齊國在朝政上戰勝別國,實現了大治。

鄒忌是一個極冷靜極有頭腦之人,遇事能通過現象看到本質,由淺入深,由小及大,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古人云:“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跟鄒忌一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我會把一些人和物想象得過於美好,被它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滿腦子的詩情畫意,不善於觀察,勤于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

今後,無論是爲人還是處世,我都要有一個準確的人生定位,有一個冷靜的頭腦和善思多思的習慣,“凡事三思而後行”,好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2

我有一個壞習慣,就是聽不進批評,一聽到有人批評我,我就握着拳頭跺着腳,怒氣衝衝地吼:“你再敢說我,我就……”還會諷刺、頂嘴、找藉口……甚至罵人來解決問題。

但自從我讀了《鄒忌諷齊王納諫》後,就不再這樣了,因爲鄒忌說:“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弊甚矣。”意思是:宮中的妃子,沒有不對你有私心的,朝廷中的大臣,沒有不怕你的,所有的老百姓,沒有不對你有所求的,從這裏看出,大王,您被矇蔽很長時間了。之後,齊王下令所有人都可以進諫,還分上、中、下三種賞。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不接受批評,又怎麼能進步呢?下回有人批評我,我要心平氣和地說:“好的。”然後立即改正。人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錯誤,但是隻要善於聽別人的意見並改正,就還算不晚,這又讓我想起了《亡羊補牢》的故事,所以說“開卷有益”是很有道理的。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3

鄒忌的妻子偏愛他,他的妾畏懼他,他的客人有求於他,所以都說鄒忌比徐公美。實際上鄒忌比徐公差得遠。鄒忌從這件事想到了整個國家,於是通過自己的經歷勸諫齊王廣開言路。齊王爽快的同意了,並頒佈了勸諫的具體措施。一年之後齊國政治修明,沒用一兵一卒就使敵國畏服,紛紛來齊朝見。這就是有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的主要內容。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善於聽取正確的意見也很重要。試想如果鄒忌把道理擺的一清二楚,可齊王就是不聽從,還會有“戰勝與朝廷”的結果嗎?不會。善於聽取正確的意見,對個人、羣體乃至國家都有很大的好處。

我國曆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楚漢相爭”的故事。說的是力量較爲弱小的劉邦最終打敗了力量強大的楚王項羽。劉邦有三位人才,張良負責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蕭何負責籌集糧草,保證運輸暢通;韓信負責揮師百萬,戰必勝,攻必取。劉邦積極聽取三人的正確意見,做出正確的抉擇,纔會建立西漢大業。而項羽雖力量強大,卻剛愎自用,十分固執,謀士范增多次獻計均不採用,最終落得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由此可見,領導者如齊王般善於聽取正確意見,有利於集體的發展、強大。若不善於聽取意見,則會損失慘重,追悔莫及。

商朝的最後一位國軍紂王,荒淫無度,不理朝政,宰相比干誠懇勸諫,紂王非但不聽從,還殺了他。國家其他重臣也去勸諫,幾乎都落得與比干同樣的下場。於是商朝逐漸變的衰落,爲周所滅。如果紂王如齊威王般善於納諫,有錯就改,還會亡國嗎?可見聽取正確意見的重要。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誠懇地囑咐後主,要“廣開言路”,就是希望後主如齊王般廣泛納諫,整頓國家朝政。

由此可見,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非常重要,我們只有學會聽取他人的正確意見,才能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最終才能獲得成就。讓我們做一個善聽的人吧。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4

鄒忌之妻,妾及容皆言他比徐公美,而鄒忌卻並未因此而得意而是仔細思考其原因,聯繫國家;相同齊王在仔細思考鄒忌進諫寓意之後,做出明確選擇。是什麼使鄒忌從小見大,又使齊國內政修明?善於思考問題是必定是他們不斷提升的重要原因。善於思考使人能力得到提升,善於思考使人思維得到拓展,善於思考使人思想得到昇華、更使生命的智慧得以閃耀。在能力的提升中不斷進取,在思維的空間中反覆摩擦出新的火花,在思想的昇華中使靈魂得到純淨的積澱,

若不是伽利略在學中思。激發思維的火花,又何來得“阻力的大小於物體的速度無關”這一理論的誕生?若不是魏格納臥病在牀偶然發現地圖上的奇妙之處,並乘勝追擊,思考其中原因,又哪來的今天的“大陸漂移學說”?若不是牛頓處處細心觀察生活後積極思考與探究,“萬有引力”定律又怎能如此快得聞名世界?他們對萬物有着一種思考的“衝動”,他們思考的價值最終在外促使了科學的進步與發展,對內真正是一種內涵的積澱。鄒忌的思考與這些名人相比外在價值似乎相對較小。而內在是等同的,無疑都將思想得到昇華,思維擴展到另一個更廣闊更遐遠的空間。

而善於思考不只是科學學者纔會有所成就。也並非是王侯將才的專利品,相信每一個人只要用心去發現,善於思考便一定會擦出思維的火花。現在每廣泛使用的自動鉛筆。其實是一箇中學生髮明的。他再一次考試中偶然將鉛筆芯折斷。他頓時便萌生髮出一個念頭:如果有鉛筆芯能夠持續地出來就好了。自此,他便開始不斷研究不斷思索。製成了第一支自動鉛筆。想必這一信息一定會令大多人大跌眼鏡。但同時會感悟到:思考的光芒存寄於每一個人的身上,只需要一把鑰匙將久閉於內的光芒放射出來,他一等會照耀整個生命。

鄒忌與齊王的善於思考決定了他們的整個人生。善於思考可以除弊端,揚優勢;善於思考使人擺脫平庸與無能:善於思考使人摒棄淺薄膚淺,擁有豐富的內涵;善於思考更使我們感悟到生命的躁動與靈魂的昇華。

朋友,善於思考是智慧的體現,讓思考之光閃耀除我們的生命的智慧吧!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5

鄒忌以小見大妙諫威王,威王虛心納諫,下令勸諫有賞,自始門庭若市,後趙魏韓燕紛紛朝拜齊國,齊稱雄一世。

威王的舉措實爲開明聖舉,通過接受別人的意見,彌補自己的不足,揚長避短,逐漸完善自我,以至於羣臣欲見無以言,四國紛紛朝於齊。這些驚人的成就足以告訴我們:“從諫如流,巧善自我。”

三國時期,袁紹與曹操上演了一場精彩戰爭,可是擁有十倍曹軍之多的袁紹卻被曹操擊敗,其原因是田豐、詛授向袁紹獻計獻策,而紹不允諾,認爲他人意見如廢紙,最終慘敗曹軍。別人的意見像細微的沙粒一樣放進你的嘴裏,明白人懂得像蚌一樣將其轉化爲晶瑩剔透的珍珠,而像袁紹這般人便會口吐沙子,破口大罵。

往往意見就像子彈精準的射入了你的心房,直中要害,所以意見就是對個人的清醒明亮的鏡子,引人深省,發現不足並改正。

“滿招損,謙受益。”自負自滿不接受意見只會使己處於不利,反之,虛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見會提高自己的能力。

劉備行諸葛亮之計而鼎立三國,符堅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國力,李世民納魏徵之諫而貞觀天下,文種棄范蠡之謀而招殺身禍。

位卑可以令其尊,學少可以奮其盛,而虛心接受意見卻是難能可貴的品質,易失而不易得。這恆古不變的常理爲何不去接受掌握呢?三個臭皮匠各抒己見也能令事物臻於完美,因此我們應該心懷一顆敞亮的心,耳聽他人真誠的意見,巧善自我的不足。“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他人的真誠建議,我們應該予以肯定,通過意見正視自身的不足和毛病,從而完善自我,將他人給予我們的石頭巧妙接取並鋪設自己的人生路,使我們的人生豐富完美,直抵成功。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6

諷諫,古意指委婉地規勸。在我們剛學習的《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中,鄒忌就是用了由家事談及到國事這一明確又不失委婉的方法來規勸齊威王,讓他廣開言路。這樣既照顧了齊威王的面子又提出了建議,最終得到了一個雙方皆歡、兩全其美的結局。這種做法真可謂是巧妙之致。而這就告訴我們:對別人提意見時不要太直接,用委婉的方法、適合的方式纔是最佳。

早在戰國時代,除了鄒忌外,還有一位十分善於提建議的名人,他就是晏子。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天很冷。而景公與晏子聊天時卻說天氣一點都不寒冷,真是奇怪。晏子就笑着說:“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知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景公聽了這番話,便下令發衣分糧,給飢寒交迫的人民,因此晏子的諷諫之道也揚名四海。從晏子的說辭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晏子分寸把握得十分巧妙,他將賢主與景公比較,不露骨也不繞彎地將他的意見以及希望景公做的事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這與鄒忌的.諷諫之道異曲同工。

我國古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但逆耳忠言的提出也要因人而異。古羅馬的卡利古拉是一個著名的暴君,猶太人希提希望他可以改變政策,於是在國家大會上公然指出國王的暴行,字字句句都十分直白,卻十分有道理,但希提忽略了國王是位暴君而直言以致被施以絞刑。這便告訴我們,好的意見,如果不能因人而異地用適當的方法委婉提出,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不但達不到目的,還會招來禍端。

其實諷諫之道不僅在古代十分重要,在現代也是一門必不可少的學問。羅素曾經說過:“出發點好的話語,要看你怎樣引出。”在生活中,無論我們是對父母、老師還是同學朋友提意見,我們都應該學會諷諫的藝術,這樣不僅可以達到目的,也可以使別人對你的好感度更上一層樓。讓我們學習鄒忌,學習諷諫之道,使我們的好建議少一點毛刺,多一點溫柔。少一點烏雲,多一點陽光。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7

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當鄒忌提出合理建議後,王曰:“善”乃下令。最終居然“雖欲言,無可進者”及“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最終達到“戰勝於朝廷”。爲什麼齊威王不用軍事力量就使敵國畏服?因爲他納了鄒忌合理的“諫”,所以要善於聽取合理的建議。

齊威王的不足很多,以至於剛開始“門庭若市”,但他納了鄒忌的諫,又聽取了臣民的建議,最後終於使內政修明,戰勝於朝廷。齊威王納諫,唐太宗也同樣,唐太宗任姚崇爲宰相,虛心聽取意見,改善自己的不足,最終達到貞觀盛世。兩個統治者爲什麼不像商紂王葬身火海,或是楚懷王客死他鄉呢?因爲他們善於納諫,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們懂得完善自己不是一意孤行,自高自大,所以說善於聽取別人合理建議是多重要。

波蘭諺語說過:“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正是如此,三國時期諸葛亮輔佐劉備,打下蜀國基業,因爲劉備爲聽合理建議而不管自己身份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的珍貴建議,正是《隆中對》中的荊州、益州的重要,孫權可結爲外盟而不可圖也等,但爲什麼其子劉禪卻很慘呢?不管諸葛亮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他都全然不顧,一意孤行,使蜀國不復存在,這就是不善聽取意見的結果。可見善於聽取合理的建議多麼重要。

塞納克說過:“相信一切人和懷疑一切的人同樣錯誤。”因此,我們不能逢言便聽,失去主見,這樣反倒會失敗的更慘。所以只有像齊威王聽取鄒忌合理建議一樣,才能達到“雖欲言無可進者”的最高境界。

可見,善於聽取合理化建議多麼重要,我們要善於納諫。

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8

有句古語說“良藥苦口利於病”,但良藥一定要苦口麼?苦口的藥總讓人難以下嚥,在好的要也只是一堆廢藥,良不良已不是重點。這正像規勸他人一樣,要講究方式方法,讓“良藥”“甜口”更利於病。

鄒忌諷諫齊威王,忠言順耳更益於國家發展。鄒忌以“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的切身經歷與齊王的“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作對比,十分委婉的告訴齊王他受矇蔽之嚴重,廣開言路的重要,於是乎齊王納諫,齊王的過失愈來愈少,國家當然越來越興旺,致使“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

鄒忌聯繫自己親身經歷,運用類比勸諫齊王的“藥方”一定不是“苦藥”,他希望齊王廣開言路的“藥材”,也一定是良藥,藥不苦口,齊王當然甘於下嚥,既然是良藥,一定會有好的藥效,那麼會有“四國皆朝於齊”的結果,亦是必然。

觸龍說服趙太后也採用了“良藥甜口更利於病”,觸龍先對她進行問候,讓趙太后保重身體,消除太后的“戒備”,然後由自己愛小子,通過太后愛燕後,引入太后更加愛長安君,再用太后對待燕後與太后對待長安君做對比,從爲子女考慮長遠纔是真正愛子下手,委婉告訴太后既然愛長安君就要爲他做長遠打算,使長安君質於齊,讓齊出兵救援,消除了危機。

正因爲觸龍說法委婉才讓趙太后接受,才讓國家免除了危機。如果觸龍開門見山,直接讓太后允許讓長安君到齊作人質,那麼,趙國的歷史恐怕要截止了吧!

由此可見良藥甜口更利病,忠言順耳更利於行,我們要學會規勸他人的正確方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