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鉢山餘霞閣記》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4W人 

好的寫景散文往往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和廣博的見識。從這一點上說,現代人的寫景散文確實要要比古人進步了很多。當然現代也有不少寫景散文一直在撿拾古人的牙慧。比如:風景如畫、水面如鏡、如夢如幻、天上人間等等寫法。總都沒有從本質上超越古人。只有爲數不多的大家偶爾有一些突破,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將視覺和聽覺融合起來,展開了一種全新的想象空間;又比如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閒話》,將兩個大洲的景物連接起來,讓讀者迅速感受那種空間彷彿不存在的快感。

《鉢山餘霞閣記》讀後感

《鉢山餘霞閣記》像很多古人的散文一樣,在摩景之餘往往會記述一次或相約、或偶然的雅集。也許在古人看來那種雅集就如同吃飯、睡覺一樣順其自然,可對今天的我們來說,彷彿高不可攀。現代文明解放了我們的雙腳,讓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去往這個世界上任何的地方,可去了之後呢?雖然有很多人也會發出有所得的感悟,並用各種形式秀出來,但的確少了些風雅氣息。因爲大多數的我們不會在賞玩景緻的時候再去思考和探討。因此,古人隨時都在雅集,而我們卻難得一次。

風景還會帶給雅集參與者很多新的思考,在《鉢山餘霞閣記》裏就有這樣的記述。去鉢山的幾人包括作者梅曾亮,還有他的朋友陶子靜和管同。在欣賞完景色之後,陶子靜發表高論說,寫文章就好像山峯穿雲、江河水流,不能像對待水那樣鑿石引流或決堤疏導,而要會等待,在安靜中等待自己情緒、興致、神思都到了,然後一氣呵成。他的觀點和蘇洵在《仲兄文字甫說》中“無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以及蘇軾《自評文》中“吾文如萬斛泉源,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是類似的。而作者梅曾亮則從要抓住時機的角度另行說出了一番寫文章的道理,他說文章在天地之間就好像如雲之物、如煙之景一般,稍不留意就會消失不見,而且很難再找回來,所以善寫之人,一定不能失了機會。通行的管同卻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細節,因此在表達自己贊同陶子靜的話之後,馬上說“梅曾亮的話放在餘霞閣上就很是適當。”原來,管同將梅曾亮的話和餘霞閣的名字聯繫到了一起。所謂“餘霞”就是殘霞,就是絢麗的彩霞最後一抹明豔,極難捕捉,也自然最爲美麗。餘霞閣得名於此,而梅曾亮說好文章像“雲物煙景”,會在“一俯仰之間而遁乎萬里之外”。恰如其分的註解了“餘霞”二字,又很巧合的讓大家所在的“餘霞閣”和所討論的話題緊密貼合。這對於同行者來說實在是一種美妙的體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