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本文已影響 1.14W人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範文(通用5篇)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1

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

——題記

一個個分隔重洋的家庭,一種種遭受坎坷的悲歡離合,一次次無私卻不爲人知的選擇……許許多多的不同人生都交織在卡勒德·胡賽尼的精巧新作《羣山回唱》中。由六十年無數變故組成的生活,在父子兄妹間化成別樣的命運。他們經歷了千萬回悲傷與痛苦,雖然也看到過偶然而至的一縷希望之光,但是終究難逃命運的安排。

書中有幾處讓我記憶猶新,一處是瓦赫達提先生一直愛着他的管家納比,但迫於無奈不得不與另一個女人結婚,這讓我聯想起柴靜在《看見》一書中深入剖析了同性戀患者的痛苦和身不由己,其實他們本是弱勢羣體。當管家得知此事之後,雖然感覺很不齒,可是他仍舊沒有拋棄因腦溢血而無法自理的瓦赫達提先生,一直照顧他終老,他對他是愛情,它回饋他以友情,親情,戰火之中,彼此陪伴。

一個叫羅詩的女孩的命運,牽扯出一對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在生活中,我們可以從堂兄伊德里斯那裏看到很多人的縮影,心地善良但又不是真正的無私,答應回美國後儘快幫羅詩聯繫醫生治療那個因爲被叔叔砍在頭部的一刀而溢出的腦積液,但是回國後只顧忙着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想去管那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女孩,就連聯繫院長免費治療都是在護士阿姆拉一再的催促下去做的,無論成功與否,只是爲了讓自己的心釋然罷了,他完全可以拿那個重新裝修客廳的前去資助羅詩,可是他卻去追求自己生活的舒適,我們不能否認他心底的善良,可是他給那個可憐的小女孩那麼大的希望,然後又是無盡的失望,真的是很殘忍。直到很多年以後,小姑娘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且頭上看不到絲毫疤痕時,在她的新書籤售會上,他才明白,這麼多年,一直是她的堂弟(他一直認爲他的堂弟鐵木爾對妻子不忠,而且是個愛炫耀的人)在資助這個女孩走出阿富汗治療,讀書,直至成爲作家。鐵木爾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他聰明活潑,和護士阿姆拉一同改變了那個全家都被叔叔殺害的女孩羅詩的命運。

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麗之間的兄妹情。六十多年來,妹妹由於年紀小,可以享受遺忘,但是哥哥就不得不承受這份傷害,阿卜杜拉把自己女兒起名叫帕麗,思念從未間斷,可是戰爭卻讓重聚更加渺茫。直至在阿富汗當志願者的大夫馬科斯將納比的信告訴妹妹帕麗之後,帕麗才把這麼多年的空白串聯起來。可是,此時的阿卜杜拉已經不認識她這一生都在思念的妹妹了,嚴重的老年癡呆已經讓他不能自理,可是這份親情依舊,因爲還有他們的子女,他們子女的子女,血脈相連,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薩布爾在開篇給孩子們講的那個故事以及阿卜杜拉和妹妹帕麗唱的那首搖籃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詛咒,從前到後,一代連着一代。書裏講了逃離,納比不想爲雙腿癱瘓的姐姐所累,逃離了村莊;妮拉不想爲丈夫、父親和風俗所累,逃離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爲遭逢慘禍淪爲孤兒的羅詩所累,逃離了承諾;馬科斯不想爲母親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縛,逃離了小島;瑪達麗娜不想爲面部殘損的女兒所累,與人私奔,逃之夭夭。同時,書裏也講了不離不棄,如納比之於瓦赫達提先生,如薩麗雅之於奧蒂,如帕麗之於阿卜杜拉。然而,書中最爲複雜的還是如薩布爾之於帕麗及帕爾瓦娜之於馬蘇瑪,那是讓人分不清是犧牲還是背叛的選擇,直拷人心。當然,也還有如納比的懺悔,如薩麗雅的執着,如阿卜杜拉推脫,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們也無法忘卻,就像鐫刻在靈魂深處。我們都沒有忘情水可飲,曾經的過往回憶,藏得再深,總會在心裏糾纏,如羣山回唱,經久不息。

而這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一棵樹上長出的兩片樹葉,象兩粒尖埃,被一陣風偶然吹到了不同的地方,終於因着根的糾纏,在最後時刻,又在了一起。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2

胡賽尼的"阿富汗三部曲",最早看的《追風箏的人》,講述了兩個男人的故事;前不久看的《燦爛千陽》,道出了兩個女人的故事;這個星期看的《羣山回唱》,塑造了多個形象鮮明的人物,主題也變得更爲宏大開闊。全書共九章,分別由九個不同的人物作爲第一人稱來講述故事:"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個悲劇。

人性既然複雜,那就意味着它很難用簡單的好或壞來形容。這本以童話開篇的小說,在作者不斷轉換視角的敘述下,一步步揭露了現實的殘酷。成長、失去、無奈、背叛、冷漠、救贖,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多個主題詞。"羣山無言,卻有迴響。"每個人都像一座山,有着自己的愛與善良,恨與悲傷,可以自私,可以懦弱,可以同情,這些情愫在山谷形成迴響,吟唱成歌。全書的主線是阿卜杜拉與帕麗兄妹離別後又重聚,在其間穿插了其他相關聯人物的故事。每一章獨立成篇,最令我感慨的情節有三:

一是我在第一段提到的納比與他主人蘇萊曼·瓦赫達提先生的同性之戀。最初,納比熱忱地單戀着蘇萊曼的妻子妮拉,甚至可以爲了完成妮拉的心願將自己妹妹的繼女帕麗賣給這對夫妻做女兒。當妮拉和納比說:"納比,一直都是你,是你啊,你不知道嗎?";當納比在衣櫃發現蘇萊曼的畫冊時,我被感動了。蘇萊曼嚴肅古板,不苟言笑,對納比也無非禮舉動。他對納比的愛,無言、無私,他沒要求過回報,平時納比能陪伴一起散步就很滿足了。納比知道後本來也可以逃離,但他並沒有離開。在蘇萊曼病倒後他倆相依爲命的平淡日子裏,互相陪伴成了日常生活中最溫情的部分。

二是伊德里斯的故事。伊德里斯一直以來並不喜歡弟弟鐵爾木的浮誇,他覺得好人好事就該默默去做,而不是張揚炫耀。小女孩羅詩被父親砍傷,伊德里斯看望她,陪伴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她。回到美國之後,面對各種困難和瑣事,他退縮了,他未能兌現自己向羅詩做出的承諾,最終救助了羅詩的是那個同他行事風格形成鮮明對比的浮誇的弟弟鐵爾木。羅詩寫書,伊德里斯懷着內疚去排隊,羅詩題道:"放心,書裏沒有你。"其實,伊德里斯的故事最接近我們普通人在做選擇時可能遇到的心理狀況,我們的生活中有多少個伊德里斯,給別人希望卻又由於自己的懦弱和妥協令對方失望。

三是兄妹倆重聚,得了阿茲海默症的阿卜杜拉忘記了妹妹帕麗,妹妹帕麗忘記了小時候那個裝滿羽毛的禮物盒。分別時,帕麗年紀尚小,遭遇了遺忘;經歷了六十年的悲歡離合重逢時,生病的阿卜杜拉遭遇了遺忘。在剛確珍時,阿卜杜拉給帕麗寫了一封信:"他們告訴我,我必然要走入水裏,很快就將沉沒。出發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給你。我懇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會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時,心中想着什麼。"他等到了他等待一生的人,卻不記得她了。文章開篇的童話裏,魔王要父親交出一個自己的孩子,最終喝下魔王藥水的父親也失憶了。遺忘真的比記得幸福嗎?那個心裏永遠空空的洞,如何才能填補?——"終其一生,我們只爲尋找最初失去的那個人。"

這篇讀後感,不談文筆不談小說結構只談故事,因爲有幾章我覺得是在湊字數。其實,第八章馬科斯和薩麗婭的故事也很令人震撼,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來看看。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3

我的朋友,我該如何向你表達那種缺失感呢?也許,有那麼一些時刻,會幫助你理解這種感覺:當你在縱情歡笑後突然沉寂,當你在浩瀚美景前滿腹酸澀,當你在人生最重要的場合裏悵然若失……你隱約覺得,自己失去了什麼,某種重要的東西,也許是某個親人,也許是你愛過的人。也許你自己並不清楚那個人究竟是誰,可是在那一瞬間,你由衷地感到,如果他(她)也在這裏就好了

故事的尾聲,兩個帕麗喁喁私語,年輕的帕麗對姑姑說:"我常把我倆想象成兩片樹葉,從同一棵樹上飄落,被風吹散,相隔數裏,卻仍然找得到深深糾纏的樹根。""對我來說,情況正好相反。"年老的帕麗扣住侄女的手說:"你說你能感到我的存在,我體會到的卻只是一種缺失。一種沒來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個病人,跟醫生講不清什麼地方疼,只是覺得疼。"年老的帕麗的兄長、年輕的帕麗的父親阿卜杜拉在躺椅上用胳膊肘撐起身體,揉揉眼睛,看着她倆。"你們這倆丫頭在鼓搗啥?"他咧開嘴笑了。

"神祕的命運/知曉每一粒塵埃的一生/讓我們講述我們的故事/有如一粒微塵"阿卜杜拉和帕麗小的時候,他們的爸爸薩布爾常常會給他們念魯米的詩,但是他們更喜歡聽爸爸講故事,故事裏有精靈和魔鬼,有貪婪的國王,也有聰明的農人。在他們看來,小小的村莊沙德巴格就是全世界,爸爸是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他們從來不覺得自己是一粒塵埃。直到爸爸爲了不讓孩子再在冬天裏凍死,而把帕麗賣給了喀布爾一個富裕的家庭做養女。臨走的那天晚上,爸爸給阿卜杜拉講了一個魔王進村的故事,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末了他說:"這是最好的選擇。像所有已經過去的事情一樣,隨後它會過去的。它過去了。"

縱使阿卜杜拉和帕麗百般不願,他們還是被分開了,像微塵一般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後,命運讓他們重逢。卡勒德?胡塞尼將和兄妹倆有關聯的幾人的.故事串連起來講給我們聽,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聚合在一起,散發出珍珠般的光彩。這是作者對小說技法更加圓融大膽的嘗試,是古老的《一千零一夜》的講故事傳統和西方敘事手法的一次巧妙結合。多線索多視角的推進精確平穩,恰如一曲多聲部的動人合唱,讓我們再度沉迷。

從沒有哪本書像《羣山回唱》一樣讓我如此清晰地看到人的本質——我們只是一塊零碎的拼圖,在我們身上,總有一個缺失的部分。如果沒有其他的部分,我們永遠感到自己是不完整的,就像在空蕩蕩的山谷中吶喊卻沒有迴響。是圍繞在我們身邊的其他的部分,讓我們確定了自己與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聯繫,是他們教會了我們愛、責任與犧牲,是他們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誰。

就像故事中的帕麗終於找到了離散多年的哥哥阿卜杜拉,彌補了雙方人生的缺口;帕麗兄妹的繼母帕爾瓦娜和自己的孿生姐妹馬蘇瑪,儘管有過嫉妒和傷害,雙方還是爲彼此互相犧牲和成全;兄妹倆的舅舅納比,夾在對主人妻子的單相思和主人對他默默的同性之愛中,明白了愛和責任的真諦……犧牲,橫亙在這些不盡相同的故事裏的主題都是犧牲。如果你想要幸福,你必須首先要做好犧牲的覺悟。這就是關於幸福的殘酷真理,它需要你用愛與責任來交換。然而,如果生命中有那麼一個值得爲之犧牲的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故事中帕麗的養母妮拉是一個特例,一個美麗多情、才華橫溢的女詩人,身心卻承受着最嚴重的缺失。她不停地用愛情、香菸和酒精來填補自己的空缺,她甚至用帕麗來填補自己不能生育的空缺。然而她都失敗了,因爲她一直在索取愛,卻從來沒有想過要先付出一些愛。她追逐幸福,卻不斷地從責任中逃離,直到逃無可逃。她始終是一塊孤零零的拼圖。

我們也許都曾經孤身一人迷失在連綿的羣山之中,但只要我們吶喊出聲,羣山間的迴音會迴應我們,連綿不絕。它們會填平我們的不安與憂懼,指引我們找到回家的`路。我們不會孤單,我們不再孤單。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4

我開始以爲這是一個告別與重逢的故事。直到讀完我才明白,人的漫長一生又怎能只有告別與重逢一件事那麼簡單。這本書讀來沒有追風箏的人和燦爛千陽沉重,大概時間的跨度消磨了苦難的深重。胡塞尼勾勒了許多的人物,他們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每個人背後都可以追溯出一段完整而悲壯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裏總有一個閃光的人物,複雜而矛盾,這大概纔是真實的人性,他們就像一個複雜而動盪的時代。就像阿卜杜拉,我以爲他就像所有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和妹妹分離,於是開始做些不可思議的事,成就一個英雄的人物傳奇,然而沒有,他開了餐廳,和許多人一樣成了父親,甚至有時還是個不可理喻的父親,也得爲了生活奔波,這就是生活。故事由他和妹妹分離開始,從他和妹妹重逢結束,他思念了一生的妹妹終於回到他身邊,可他已經老年癡呆,等待了這麼久,中間隔着這麼多人這麼多事,還以爲相逢必定很感人,然而並沒有。

生活就是這樣的吧,都還不及悲傷就走向了好遠。

納比一開始的出場並不討喜的,和沙德巴格村格格不入,甚至他爲了討好喜歡的女人牽線賣掉了自己的外甥女。然而,他的忠誠他對瓦赫達提的忠誠卻是令人敬佩的。這就是複雜而矛盾的人,羣山似乎每個人都這般矛盾着。

在這個前途未卜的國家裏,阿富汗人民在顛沛流離中艱難得生活,然而他們沒有在艱難中絕望,無論何時,都帶着愛與希望,牽掛着想念着,在這片帶給他們愛與痛苦的土地上,一年年得守護下去,就像阿卜杜拉等待着妹妹。即使最後面目全非,甚至無法相認。但愛的呼喚終會有所迴響

這本書的書評太過難寫,因爲它實在太龐大了。

  《羣山回唱》優秀讀後感5

這篇讀書筆記反反覆覆停了多次,眼看過了交稿的期限,心裏乾着急,想匆匆應付了事卻又不忍心對待這許多年來令自己如此喜愛的一本書(這源於一個約定)。

卡勒德·胡賽尼的三部作品我都讀過,《追風箏的人》是一個關於成長、背叛和自我救贖的故事。它衝擊我的是一種自省,堅守,責任和勇氣。《燦爛千陽》是兩個阿富汗婦女的故事,整個小說基調讓人壓抑的喘不過氣,讓人心臟刺痛,讓人胃部緊縮。看完後,我是再也無力去看第二遍,如同到現在爲止,我也沒有勇氣去看《唐山大地震》一樣,我的小心臟無法承擔那巨大的悲慘。而這本《羣山回唱》讓我讀了三遍,因爲它真的讓我的心百轉千回,心潮澎湃,在每一個人物中,似乎都找得到自己,這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魔力。小說的每一章都是一個人物,一個故事,看似散亂,卻又蜘蛛網般交織在一起,一點微妙的聯繫便將每個人拉到同一個世界中。

小說以睡前一位父親爲兒女講述的魔王童話開始。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卻不知故事背後父親內心的無奈、掙扎與痛苦。他就是現實中的阿尤布,明天他也將失去他的心頭肉,將親手送走他的女兒帕麗。從此,帕麗開始了另一種人生,哥哥阿卜杜拉卻懷着對妹妹一生不變的想念遠走他鄉。五十八年歲月,年幼的帕麗早已模糊了與哥哥在沙德巴格相守的時光,而哥哥阿卜杜拉因患病也早已分不清過去和現在。可是,那首阿卜杜拉唱給帕麗的搖籃曲卻始終帶着一種神奇的力量將兩兄妹緊緊連在一起。

我瞅見傷心的小仙女,待在紙樹影子下。

我知道傷心的小仙女,晚風把她吹走了。

胡賽尼真是寫故事的高手,敘事能力超強,帕麗和阿卜杜拉是蛛網的中心,卻並不是主角。這本書裏,每一章都有一個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角,所以小說中有很多人物,彷彿沒有一個主角,卻彷彿都是主角。

收養帕麗的瓦赫達提夫婦,各自都有難以啓齒的痛苦。瓦赫達提先生深愛他的司機納比(帕麗繼母的哥哥),沉默的背後是生命壓抑的痛苦,永遠無法得到的幸福。瓦赫達提夫人不顧一切地衝向幸福,勉力追求,卻兩手空空,幸福在酗酒和放縱中更加遙不可及。

暗戀女主人的司機納比因爲責任和良心用一生守護了中風的瓦赫達提。

瓦赫達提的鄰居伊德里斯和表兄鐵木爾,一個輕易的許下承諾,卻在現實中逃避了。而另一個,以玩世不恭的態度挑戰人性中的軟弱和虛僞,以實際的愛心幫助了可憐的阿富汗女孩羅詩。六年後,痊癒的羅詩在美國出版了一本自己的傳記並在題記上感謝幫助她重生的鐵木爾。在籤售書時,羅詩認出了伊德里斯,報以的卻是陌生人之間的禮貌微笑,“別擔心,裏面沒有你!”。

幫助帕麗找到親人的希臘整型醫生馬科斯,演繹出另外一段愛的故事。幼時被狗咬去半張臉的薩麗婭,寡居的母親,逃離與迴歸,就如馬科斯的荒唐,他如何瘋狂的想逃離母親和薩麗婭,卻最終發現,愛是一張網,無論走多遠,都有條線牽引着他回家。

羣山迴響,隱藏着延綿生命之旅的比喻,就象人生蜿蜒的小路,固然艱辛,卻飽含希望。

在無盡的曠野,紅色的勒勒車,揹着一座山,佝僂着拉車的父親,穿着拖鞋跟在車後,固執地守護着妹妹的阿卜杜拉。在山與山之間、在沙漠和荒原之上,人生的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各種牽絆,糾纏,各樣的愛恨情仇都在風沙的輕輕呢喃被帶走。夕陽在泛着橘色的光輝中隱退,直到那廣袤的黑色夜空中漸漸消失,再也不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