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散文優秀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本文已影響 1.62W人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散文優秀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散文優秀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散文優秀的讀後感1

我最近讀了一本書,名叫《朱自清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清秀永,質樸厚,激進深邃,有着鮮明的時代印記,顯示出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旨趣。他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優秀傳統,在中西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朱自清是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文學研究家、民主戰士、語文教育家、學者。原名朱自華,號秋實,字佩弦,後改名朱自清。

在讀完這本書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這樣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爲這是恰到好處——酣眠固然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樹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在朱自清這麼多的散文中,我非常喜歡他的這些散文;比如說《荷塘月色》;比如說《背影》;還比如說《聖誕節》。這些散文有的很優美,有的很激昂;有的很舒緩,有的很歡快。如果你們喜歡,你們也可以去找來看。

  散文優秀的讀後感2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澀的,美酒是辛辣的。它們雖然味道不同,但總能帶給人們一種美好的享受,讓人回味無窮。《朱自清散文》正是這樣一種滋味。

至今令我記憶猶新的正是那片清秀雅麗的《荷塘月色》。在讀這篇文章時,去查詢了這篇文章的時代背景,深有感觸。在舊中國,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中國正處於一片黑暗之中。這不禁讓我聯想到文章的開頭:“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是啊,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作家,雖有滿腔愛國之心,可也無法做到投筆從戎,只能通過自己的文章,拿起筆戰鬥!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可這一片《荷塘月色》又是一幅多麼美好的,卻又冷清的景色呀!

夜晚的朱自清,彷彿是自由的,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當我們隻身一人在這片荷花中,心裏又會有怎樣的感受呢?想着想着,也沒有人會催你,“快些,快些”。好像……人們所看見的景色,都是憑藉自己的情感而改變的吧。記得,我小的時候,因爲考試沒考好,回家的路上,身旁的樹,草加的花,都是不好的,都是討厭的。這是一種情感的發瀉。而朱自清先生則不然。他雖然處於中國黑暗時時代,心中也包含不滿。可他還是能有理性的目光去看待身邊的景色,並不像那樣的時代,心中也包含不滿。可他還是能用理性的目光去看待身邊的景色,並不像那樣世俗人。即使他心中是不滿的,可依然沒有改變美景在他心中所定格的形象。在這篇《荷塘月色》中,荷花依然是那麼美,月色依舊是那麼亮。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月光在這兒,彷彿就像一位母親,將自己最美好,最柔軟的光芒無私的獻給每一片葉,每一片花上。我覺得,此刻的朱自清,也是想到了如今的地球,就像一位母親一樣,甚至將自己身上的每一寸都毫無保留的獻給人類,而它的孩子們只有戰爭與硝煙回報了它。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講究文字,又不過分雕琢不,追求樸素自然。他的散文讀起來很美,帶清秀之氣。

  散文優秀的讀後感3

一向不覺得寫出點值得留下的文字是提筆或者打開文檔就能夠完成的,至少我是這樣的,需要有心境,有環境!

幾天前,朋友借了本書給我,《最美的散文》,說拿去看看,沒多想,想謝絕,但無意隨手翻開,前言讓我改變了主意。開篇就寫到:當你久處於城市的喧囂繁雜,長期應對學習和工作的壓力時,你總會感覺到身心疲憊。如果此時,你能捧起一本散文,沏上一杯清茶,靜靜的賞讀幾頁,感悟生活的真諦、陶冶性情、舒暢胸懷……遂決定,拿走,想找個適宜的時間,安靜的去賞讀。

我覺得自我也是個很名副其實的宅女,週末,如果沒有事先安排好要出門做什麼,一般我都睡覺,很虔誠的睡覺,不把吃飯提到日程中的那種,除非餓醒了,就着豆漿牛奶吃點麪包然後繼續,瞭解我的人都明白,週末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睡覺。今日徹底睡醒應當是在午時4點,打開電腦放上音樂,泡一杯花草茶,依靠在枕頭上,翻開了《最美的散文》。

一百篇經典中,有一些都是小學和中學時課本上學過的,題目還很親切但資料確實不記得了,我想,也許還能經過這些文字找到點孩子時候的回憶和心境吧。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是許地山的《落花生》,此刻看起來短的可憐的文章,在當時讀起來還真是個大工程,最經典的話此刻需要細細品味:“花生的用處固然很多;但有一樣是很可貴的。這小小的豆不像那好看的蘋果、桃子、石榴,把它們的果實懸掛在枝上,鮮紅嫩綠的顏色,令人一望而發生羨慕的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裏,等到成熟,才容人把他挖出來。你們偶然看見一顆花生瑟縮的長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沒有果實,非得等到你接觸它才能明白。”

記得當時學完課文,教師讓寫讀後感,我同座一男孩名叫才華,寫了一篇讀後感在全年級作爲範本被傳讀,大概資料是抓住了散文的“神”,論述如何做人要做花生一樣的人,含蓄不顯露,這些文字慢慢的在我的,其他的同學心中生根發芽,那個青春年代都受這些或者那些作家的文字的影響着,渴望的朗讀着,也幻想着,青澀着,張大着……但今日作爲一本調劑的文字讀起來卻不是孩童時代的感受了,時代就這樣不斷變化着,人也被無情無奈的分成80後,90後……此刻社會還看重落花生的情操嗎?

還有冰心的《小桔燈》《寄小讀者》;朱自清的《背影》;胡蘭成的《陌上桑》;徐志摩的《我所明白的康橋》,物是人非了,可是還是能帶給我一些寧靜和思考的,恩,再來一杯茶。

  散文優秀的讀後感4

龍應臺一向以犀利文風著稱,尤其是《野火集》中的那篇《中國人,你爲什麼不生氣》,銳利逼人的批判讓國人振聾發聵,擲地有聲的叩問讓那扇外強中乾的舊體制的大門應聲倒下。直到《孩子你慢慢來》和《目送》等親情繫列書籍的連續出版,剛性的批判文學之外開出了清淺柔軟的花,同時讀者也看到進入天命之年後嫺靜柔美、溫情淡定的龍應臺。

《目送》共73篇散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動人心絃的種種感覺,流露出最樸素的人生觀,對孩子、父母、朋友的愛,對人的關懷,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生命的尊重。全書提及最多的、最打動人的是親情。作者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作爲母親面對日益長大的孩子時的失落和困惑,作爲女兒面對日漸蒼老的雙親時的守候與不捨。

同名篇《目送》是全書開篇之作,跨越了三代人的感情。全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回憶了送兒子華安上小學的細節,那時的兒子揹着五顏六色的書包往前走。時光一劃而過,轉眼已經16歲的華安要赴美做交換生,機場送別,作爲母親的龍應臺目送兒子漸行漸遠的背影,期望他消失前的回頭,哪怕僅僅是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母親的深情送別與兒子的毅然離去形成反差,教人如何不落寞?接下來作者追憶了在醫院探望生病的父親時,目送護士推着輪椅上老父的背影消失在玻璃門,後來有一天,父親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消逝,作爲女兒,她深深銘記這最後一次的目送。

就這樣,在一次次包含心酸和不捨的目送中,龍應臺對親情有了簡單而又深刻的領悟: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這一份目送,包含了數不盡感傷、道不完的無奈,尤其是最後的“不必追”3個字滲透作者心中那片不甘心的柔情和不得不放手的勇氣

作爲母親,面對兒子長大後的疏離,龍應臺懂得尊重每一個獨立的人理應擁有的自由和選擇。在洶涌的母愛面前,她收起年輕時的驕傲和銳氣,委曲求全地選擇讓步。曾經她因剎那間的頓悟“失去了孩子,即便是贏了全世界有如何”?

時光的車輪慢慢滾動,像所有平凡的父母一樣,縱然有萬般的留戀和不捨,龍應臺也不得不目送孩子長大、擁有自己的生活。而這,也就成爲了兩代人產生代溝的導火索。《十七歲》一文中,龍應臺冒雨步行到巴士站去接兒子。當她遞過一把爲兒子預備的傘並關切地囑咐“會感冒”時,被細細的飄雨溼了頭髮的兒子斷然拒接,冷冷扔下一句“不要”。但就是這樣追求獨立、不喜歡母親過分呵護的兒子也有溫情脈脈的一面。他看到母親在孩子們都離開後變得不願買菜做飯,母親可從沒這麼“懶”的,便花3個小時去超市挑選材料並認真地爲媽媽做了一頓西餐。當龍應臺表示自己學會做西餐並要做給兒子吃的時候,兒子一絲不苟地說“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你自己吃”。父母和子女,付出與給予,強和弱,一直在不斷地轉換輪迴,但一脈相承的感動卻一直久久延續,可能這就是家庭喜怒哀樂的無限循環。

作爲女兒,面對父母年老後的忘卻,龍應臺懂得多一份溫柔和耐心。當母親從昔日的大家閨秀跌落凡塵,終究抵不過時光的侵蝕,患上老年癡呆症,她像呵護柔弱的嬰兒般一遍遍安慰道“我是你女兒呀,我回來陪你”;父親的身體大不如從前,甚至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她爲父親清理失禁後的`排泄物,陪着虛弱的老父一遍遍練習走路……孝順父母,龍應臺不僅能外安其身,而且做到了內安其心。這樣無微不至的照顧和令人動容的細節,印證了心懷感恩的她靜靜地守望着父母晚年的幸福。

親情,就像每天都會照常升起的太陽,最是微妙醇厚,溫暖人心。讀《目送》,品味淳樸卻飽含綿綿情感、平凡卻透露洶涌熱烈的親情,我堅信,任時光流轉,歲月變遷,親情永遠是最純真的陪伴。

  散文優秀的讀後感5

這是多美的一本書啊!封面那清雅的水墨花,是那麼的唯美,它把我的思緒引了進來,我被她那細膩動人的筆調感染。

她的文章充滿溫馨。細讀進去,她的文章和水墨一樣平易樸實:匆匆的過客,小路上的野花、野草、海邊小小的貝殼……許多不起眼、會忽略掉,甚至覺得毫無意義,根本不會去看的東西,她都能注意到,並且看出它們內在的完美品質。

我感嘆,我感嘆於她的細膩和她那淳樸語言,文中沒有能夠推徹的詞語,沒有令人驚奇不已的哲理,只是娓娓道出,順理成章。可卻能在人心裏蕩起層層漣漪。

讓我深有感觸的是《透明的哀傷》中的《嚴父》。作者對一個賣牛肉的男子發出感嘆,經過男子的面容,猜想出他的家庭。在這樣的炎熱夏季在外奔波,想必是個父親,爲了自我的孩子這樣操勞,又不覺想出他的孩子能理解他的父親嗎?

看過許多寫文章,發現父愛的文章是那麼的深沉。父親常常爲了家這個家,爲了這個家的生存,爲了這個家的幸福與美滿,常常不分日夜的在外奔波,讓處理煩瑣事情的父親有了一張嚴厲的面容。嚴父,寂寞無言,表面嚴厲,實際愛在無言處。可年幻無知的孩子們卻不能理解,他們喜歡投向母親柔軟和溫暖的懷抱,勞苦了一天的父親回到家,發現自我支撐的家的那份甜美,自我雖不能進去,不能享有,或許這樣父親就很歡樂了吧!不被孩子們所理解,也無所謂,只要是做爲父親,愛着他們,這樣就足夠了吧!

看完這篇心裏有着說不出的心境,想流淚,還想立即給父親一個擁抱,同時也有着疑惑,爲什麼父親不去辯解他們行爲?讓孩子們理解他,讓他也享有家的這種溫馨,我的思緒不覺想到了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雖然不是嚴父,但他也常常奔波在外,甚至等我睡了纔回來,我認爲在父親心中工作比我重要,所以總是對父親忽冷忽熱,有時他說話我也不理,可他什麼也不說。

有時我會從父親的開門聲中驚醒,發現他不管回來得再晚也會來到我的房間。夏季,爲我關掉電風扇,冬季,爲我扯扯被角,當時小,沒放在心上,可此刻卻明白這小小的動作,卻也包含了父親對我深深的愛,他是愛我的,我是不是也應當對操勞的他多一點理解,多一點體諒,多一點愛呢?

父愛如山,深沉。父親對我們的愛雖然不會驚天動地,可是他對我們的愛卻滲透在生活的細節中,只是我們一向沒有發現罷了。

  散文優秀的讀後感6

最近在讀劉墉的散文集《縱橫卷》,看他的作品時,我的思想會隨着他的文字跳動,他並不把文字寫的太過飽滿,所以留給我了很大的遐想空間。讀到其中一篇《你想一鳴驚人嗎》時,我的心好像被狠狠的鞭策了一下,隱隱作痛。

成功不垂青無備之人。哈佛大學流傳着這樣一句名言:“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你準備好了嗎”這句話是問句,但實際上應當這樣理解,如果當機會來臨,你卻沒有準備,你就不可能奪取成功,或者說是如果你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就算是機會來臨了,你也不可能抓住它。能“一鳴驚人”的,必定在他“不鳴則已”的時候不斷養精蓄銳;能“動如脫兔”的,必定在他“靜如處子”的時候細細觀察;能“一夕成名”的,必定在那“一夕”之前,有着千百個夜晚,暗暗地演練。所以平時不斷給自我添加新的“血液”,完善自我的“裝備”,才能經過“機會”這座橋樑,到達成功的彼岸。如果沒有充分的準備,成功就不會垂青於他,他只能眼巴巴的瞪着機會,對天長嘯了。於是,我們完全能夠想象,那些“一鳴驚人”的人曾爲此付出了多麼大的努力。

那麼我們呢我們是不是也總在抱怨,抱怨社會競爭壓力大,抱怨工作不好找,抱怨機會難覓……可是,當機會真的光顧時,我們有沒有完全的實力抓住它呢所以,我們僅有做到認真思考,認真學習,時時刻刻準備好自我,才能抓住機會,讓成功垂青於我們。敲響心靈的警鐘吧!成功不垂青無備之人!

你我均知,人生如棋。可不知你曾想過:你還有多少棋子你已有多少斬獲你是否應當更細心地,把所剩無幾的棋子,放在最佳的位置上

我們總喜歡用棋局來形容我們的人生,黑黑白白的旗子在棋盤上縱橫交錯,編織成一幅優美的水墨畫卷。但如此美麗的棋局常常暗藏殺機,一個棋子的偏差,有可能讓我們輸的落花流水;過多的顧慮,也許會讓我們錯失良機……

人生如棋,我們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氣。許多人不會對棋產生興趣,甚至連棋子的數量也不知。如此,我們與高手對決之時又有幾分勝算我想,此時,我們更需要的是勇往直前的勇氣,。若我們落子時猶猶豫豫,搖擺不定,不知會錯失多少良機,不知會埋下多少禍患,不知會釀成多少災禍。不如勇往直前,與高手們直接短兵相接,或許,還能殺他們個措手不及。可是,我們可能會贏,可能會輸。贏了,萬事大吉;輸了,也要盡力與之同歸於盡,也不枉稱爲梟雄……俗話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放手一搏,背水一戰,或許,我們就能走向重生的涅磐。

人生如棋,我們需要的是旁觀者清的謀士。雖說:“觀棋不語真君子。”可在人生的棋盤上棋逢對手,觀棋的人,卻不必“觀棋不語”,於是功力差些的人,找幾個參謀,常能開創好的局面。我們要記住:如果我們沒有參謀,必是很孤獨的棋手。

人生如棋,在棋局中要的是努力。不要輕易的說放棄,因爲每個人才那麼一局而已。你也許累了,你也許倦了,你也許認爲沒期望了,這時候我期望你還記得“天無絕人之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棋如人生,人生如棋。

  散文優秀的讀後感7

“紙醉金迷”“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隨着歷史長河的流淌而逐漸失去昔日風韻,朱自清“漿聲燈影裏的秦準河”以濃墨重彩爲它猛繪一筆,再次展現了濃裝豔麗秦淮河的風采。

朱自清成名作《漿聲燈影裏的秦河》記敘夏夜之泛舟秦淮河的見聞感受,作者在聲光色彩的協奏中,敏銳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時地、不同情境中的卓越風姿,引發人思故之幽情。富有詩情畫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筆下如詩如畫一般。奇異的“七板子”船,足以讓人發幽思之情;溫柔飄香的綠水,彷彿六朝金粉所凝;縹緲的歌聲,似是微風和河水的密語……平淡中見神奇,意味雋永,有詩的意境,畫的意境,正所調是文中有畫,畫中有文。

作者的筆觸是細緻的,描繪秦淮河風光時,不求氣勢豪放,而以精巧展現美,具體細膩地描繪秦淮河的秀麗安逸,充分體現了作者細緻的描寫手法。船隻、綠水、燈光、月光、大中橋、歌聲……種種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細細描繪,卻是明麗中不見雕琢,淡雅而不俗氣,使秦淮河在水、燈、月交相輝映。歷史是秦準河的養料,可說歷史成就了秦淮河,沒有歷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義。作者從現實走進歷史回憶,從形態與神態兩方面喚醒了秦淮河。“艙前的頂下,一律懸着燈綵;燈的多少、明暗、彩蘇的精粗是不一樣的。但好歹還你一個燈綵。”這燈綵實在是最能釣人的東西:“在這霧靄和微漪裏,聽着那悠然的間歇的槳聲,誰能不被引入他的美夢去呢”只愁夢太多了,這些大小船兒如何載得起呀?我們這時模模糊糊的談着明末秦淮河的豔跡,如《桃花扇》及《板橋雜記》裏所載的。我們真神往了。我們彷彿親見那時華燈映水,畫舫凌波光景了。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

作者由燈開始墮入歷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實在是許多歷史的影像使然了:行走的船隻、霧裏看花,盡是飄飄然,朦朦朧朧;縹緲的歌聲,似幻似真,作者藉助對歷史影像緬懷,將秦淮河寫的讓人陶醉,令人神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