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15篇)

本文已影響 2.26W人 

瓦爾登湖讀後感(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後感1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爲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能夠領悟“人能夠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爲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爲中心,輻射到周圍衆多地方,描述了他“以禽獸爲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爲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爲,從一種特殊的好處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述“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下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方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向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爲席,以蒼穹爲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證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聽聽梭羅的忠告:剩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剩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述。”讓我們追隨着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瓦爾登湖讀後感2

你或許見過許多人終日追求浮誇而碌碌無爲,或許見過許多人恐被其他人孤立而隨波逐流,我們生活在這個喧鬧繁雜的世界中,就難保內心不被世俗的雜音侵擾。可有那麼一個人,他像逆流而上的魚,他渴望純淨的內心,他與世俗相背離,他不甘於在喧鬧中失去自我。於是,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中,他留下了在寂靜之中尋得的永恆。

梭羅,美國半個世紀以前的詩人、哲學家,他嚮往一種詩意的生活,在瓦爾登湖畔的木屋中隱居兩年,細緻地記錄所見所感。

每一次讀梭羅的《瓦爾登湖》,我都有不同的感覺,散文中零碎而深邃的思想,在一次次理解之中變幻莫測,而歸根結底,我體會到的是他在以平靜的心境,領悟一種在自然中最簡單的生活態度。

梭羅在書中曾說:“多餘的財富只能夠買多餘的東西,人的靈魂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用金錢購買的。”這彷彿映射了如今的社會現狀,在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總是被動地接受各種爆炸性的快速傳播的消息,當新聞娛樂八卦擠掉了我們靜靜閱讀的時間,當微博QQ奪取了人們面對面交心的機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閡隱藏了思想的火花,我們是否應靜下心來思考,放慢腳步,透過時代的鏡面審視本質,從虛浮中迴歸,享受慢生活帶來的內心的寧靜。

這不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這更是一種世界觀與人生觀。這個世界並非總是具有浪漫主義色彩,更多時候我們無法去選擇生活,我們或許只能無奈地接受現實或是適應競爭,弱肉強食是自上古就存在的。這或多或少會影響我們對生活的看法,可是要知道生活並不僅僅是活着,每一個個體的千差萬別的體驗與感悟賦予每一個人生活的意義——要活得有思想,不爲追求物質生活而急功近利,超乎物外,不被凡世所困,保持內心的平和與豁達。

這個時代需要這種迴歸寧靜的哲學,它能使狂熱的頭腦冷靜下來,能使人們在迷惘時找到自我,在本我與超我的對立鬥爭中找到平衡點。

瓦爾登湖讀後感3

一直想拜讀美國大作家梭羅的著名散文《瓦爾登湖》,奈何卻苦於沒有時間和機會。今年暑假終於拿起了這本文學鉅作,沒想到一讀就入了迷,因爲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實在是一個讓人心馳神往又求而不得的地方。19世紀上半葉的美國,處於經濟轉型階段,社會發展迅猛,人人都爲了名利而奮不顧身,但作者卻在此時投身於大自然的懷抱,這份勇氣實在是令人欽佩。他厭倦了城市工業帶來的喧囂,只想遠離一切,去尋找內心深處真正的平靜。

一抱起這本書,我就覺得放不下來了,爲作者筆下那個神祕而寧靜的瓦爾登湖而深深着迷,也爲他這種勇於追求靈魂生活的精神而折服。在瓦爾湖旁,作者與木屋相伴,跟飛鳥對話,親自開墾荒地,耕田勞作,這種生活狀態,在我看來纔是真正的活着。反觀當下社會的我們,爲了追名逐利,早就拋棄了內心世界,每天早上坐着擁擠的地鐵上班,爲了雞毛蒜皮的小事跟他人爭吵,我們沒有在生活,只是爲了活着而活着。試問,你有多久沒有停下腳步好好直面自己的內心了?你有多久沒有離開繁華的城市回到淳樸的鄉村了?想到那句很有名的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話雖如此,可是我們做不到像梭羅那樣迴歸自然,也缺少陶淵明那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逍遙。因爲我們肩上的擔子太多,我們的思想負擔太重,我們沒有辦法把什麼都拋下,只去尋找那種詩意的世界。

讀完這本書,我還是要爲了學習和生活所奔波,但這並不意味着《瓦爾登湖》對我沒有影響,相反,它對於我來說,是一種精神的寄託,是我理想中的烏托邦,是能時時刻刻地讓我找到內心的淡然與恬靜。

永遠不要遠離自然,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更是要如此。

瓦爾登湖讀後感4

沒有地方比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我想,天堂本來是以神話開頭,這一畔湖水卻讓它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梭羅說,他深信,沒有人會強行去穿尺寸不適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應該是最好的需要。那麼,我說,瓦爾登湖就是最美的衣衫。

梭羅稱瓦爾登湖爲“神的一滴”,他坐在陽光融融的湖前,坐在這遠離塵器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麼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氣而非絕望”?想的是“在一個夏季,來播種真誠、真理、樸實、信心”?想的是“瓦爾登湖最深隱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於是瓦爾登湖流出的水成爲字裏行間不時閃現的靈光,描摹着美麗自然,指導着簡單生活,討伐着金錢社會。忍耐了一個世紀的乞力馬紮羅的雪,是從海明威的筆下開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卻是消融在梭羅的筆記裏。《吠陀經》裏說道,一切知,具於黎明中醒。

那麼瓦爾登湖晶瑩的湖光裏反應的必將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緩緩照在我蒼白卻又渴望光亮的臉龐。

餘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裏捫心自問,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爲代價,那麼試問學問的真正目的又是爲了什麼呢?如果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學識與遊戲總是對立,深邃與青春總是無緣,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爾登湖碧波不興就將內心濁氣淘盡,那個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釣,就在俯仰之間,將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擁有了滿心滿懷。試問是世間又有誰能不在心裏俯下身子向那沒有什麼可容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爲它的靈魂所傾倒,多少讚歎,欲說還休。

一個人在伐着罪惡的枝椏。只有一個人在猛吹這罪惡之根。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讓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淺。那就且容我在罪惡枝椏體會人間有味;容我在這湖波光裏,一如玲瓏的水珠,對自然抱有一顆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手心裏,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

瓦爾登湖讀後感5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合上《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從這個書上來說,梭羅寫了人們的貧窮不是別人不施捨或政府不救濟,更不是自己在本來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偉大的人用簡單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並給自己留下閒暇時間,以用來做偉大的事和培養自己偉大的品格。“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使自己有意識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證明了人類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閒暇,人類可以和自然、和動物和平相處,可以生活得簡單卻同樣快樂。

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於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於大自然萬物的愛,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羅心中孤寂,一種超越了浮躁,超越了個人榮辱,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孤寂,其實與其說是孤寂,我到更傾向與說是安靜。在安靜中梭羅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後靜靜的寫下他的思想,靜靜的在瓦爾登湖旁度過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時,我都能產生一種震撼,然後靜靜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實現,在那時我才感覺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

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縱然很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裏,你依然還擁有喜悅、開心、榮幸時光。《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生活,是屬於大自然那純淨的心靈。

瓦爾登湖讀後感6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我們彷彿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裏,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並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穫的果實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無論是晴天麗日,還是風雨雷電,都可以看見梭羅獨自穿行於鬱鬱蔥蔥的大自然中,就一個人,十分簡單,十分安靜地面對着那片湖水和那片山林。生活猶如春水般的不涼不熱,又有如夏日中的黎明時分,充滿神祕和陽光的氣息。

文中,梭羅描述了一百個愛爾蘭人在冬天從劍橋來瓦爾登挖冰的故事,他們帶來各種工具,把湖上的冰切成方塊,然後裝車拉到市場上出售。挖冰人的行爲是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深深刺痛着梭羅,他尖銳地批評道:他們“剝去了瓦爾登湖的唯一的外衣,不,剝去了它的皮,而且是在這樣的嚴寒的冬天裏!” 在梭羅看來,這些冰決不是商品,而是靈性與美的大自然的化身。它會給你啓示,淨化你的心靈,使你在大自然中找到永恆。

梭羅以自己的實踐向讀者展示着,鼓勵人們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

作者通過細膩描寫瓦爾登湖美麗的湖光山色,展現了他對大自然不同尋常的豐富感受和與大自然親近的天性,表達了他皈依大自然的心願和對破壞大自然行爲的斥責。

現實生活的壓力與緊張,使我們每個人都套上了沉重的枷鎖。梭羅的世外桃源和簡約生活,可能也是多年以後你我的期盼,至少是內心深處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7

《瓦爾登湖》是梭羅的一部描繪自己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散文集,中間夾雜着他的許多思考,這本書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是構成美國精神的重要著作。這本書我最推崇的是關於自我的覺醒,去思考找尋人生的意義,而不要再追求物質豐足的道路中迷失了自我。

我同時也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可能我是自身的品味問題。

第一,我不認同梭羅的自然主義,我認爲自然不可愛,自然不美麗。自然就是自然,美麗與可愛只是你自身的感受,你在城市裏待久了你看鄉村風清月皎;我在鄉村待久了,我覺得城市的高樓大廈壯麗雄奇。高樓大廈,人山人海何嘗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我覺得他的生活實驗很不嚴謹。他可以說出不需要買鹽的那一刻,我就跳過了這一章。還有一個事實是,他不會寫他經常回家拿吃的,他的母親也經常去給他點心,更不提他老去愛默生家蹭飯,所以他的生活實驗不是一個封閉體系,不足爲信。不過生活實驗的正確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對於結論很推崇,即物質的多少不能決定人的幸福與否,這個結論我是肯定的,推論之物質的豐腴也能使人很好的思考不是麼,非要整的慘兮兮?

第三,我感覺他行文中有股子酸腐味,就是衆人獨醉我獨醒的調調。我不是這麼覺得的,我覺得勞動人民不是愚昧麻木的,是活色生香,自小我就喜歡聽家裏的女人長輩們在晚飯後家長裏短,我覺得很有意思,可能在梭羅的眼裏這些人是‘再想想這個國家的婦女吧,她們整天忙着給梳妝檯的椅子編織坐墊,對自身的命運完全沒有絲毫的興趣!彷彿她們能夠在浪費時間中永生。’她們在我眼裏都是熠熠生輝,充滿生活的氣息。人類需要梭羅思索生命的意義,也需要辛苦的芸芸衆生創造物質支持梭羅。

以上所有論點都加上了‘我覺得’,因爲這是我自己的拙見。一個人或者一種思想受追捧或者需要被美化,很多時候是因爲這個時代需要他,我只想說梭羅鼓舞我們找尋自我,肯定不希望我們盲信某種思想,望都要在批判中找到自己的思想與生活,因此我覺得人的'幸福就是在思考中找到自己路並不斷前行,擁抱世界,擁抱文明。

瓦爾登湖讀後感8

《瓦爾登湖》是生活的指南,鼓勵每一個人找到並追隨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

梭羅覺得,人們的大多數除日常維生的需求,不過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建造起一座牢獄,把自己關進去,再把別人關進去,毫無知覺地忙忙碌碌一輩子,揹負了許多原本可以不揹負的東西。爲了實現“理想生活”,千篇一律地追尋着公認的成功,麻木跟隨着世俗灌輸的理念,在泥漳中掙扎得筋疲力竭。隨之而來的焦慮、不滿、憤滿,幾乎每日都蒙繞在人們身上。“生活太擁擠,會失去敬意。”我們是否有停下來想過掙脫羈絆與柳鎖,安靜地考慮自己的生活評判標準是不是可以改變,而非固定的?可是,可能會有人說,時代的生存法則就是如此,現實社會不允許我們如梭羅一般去尋找一片湖。

瓦爾登湖是心靈之湖。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悟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在一個夏天的早晨,照常洗過澡之後,我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從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樹、山核桃樹和黃廬樹中間,在沒有打擾的寂寞與寧靜之中,凝神沉思,那時鳥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聲地疾飛而過我的屋子,直到太陽照上我的西窗……”

“不像鳴禽一般地歌唱,我只靜靜地微笑,笑我自己幸福無涯。就好像一隻麻雀落在我門前的山核桃樹上,喝嗽在叫着,有時我也偷偷地輕笑,但會壓低我的笑聲,生怕它也許會聽了去。”

這是一個哲學家和一片天巔的詩意棲居,而那些思想正是從這裏升騰並繽紛綻放於天空的啊!

由此觀之,這本書對於現實的意義,不在抗拒世俗慾望、拋下個人責任。也並不脫離現實、而是高於現實。提醒人們主動保持警覺,鼓勵多樣生活,啓發人們追求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找到心靈的棲息地。那時候,即使我們重新一頭扎進時代的遊渦中,也不致迷失自己的方向。

瓦爾登湖讀後感9

初讀《瓦爾登湖》是因爲海子喜歡這本書,可是當時稚氣尚存的我看不懂書中枯燥晦澀的典故。隨着時間的流逝,閱歷的增加,我再次捧起此書細緻瀏覽,才略懂其中的些許真諦。

本書是一八四五到一八四七年梭羅獨自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記錄。書中將大量的人文、地理、歷史以及動物學知識融入到優美的文字中,精緻的語言散發着濃濃的人生哲理,讓我們感受良多。

梭羅的文字如泉水般清冽,將山水與心靈契合。讀他的故事時我們進入了一個純淨的世界,仿若我們也在湖畔休憩,在田間勞作,和他一起感受那鳥語花香。

哈丁曾說,《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一本聖書。

梭羅隱居在瓦爾登湖時正值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大家爲金錢癡迷之時,梭羅毅然拋開一切,隻身來到湖畔樹林間,開始他平靜自然的生活,在那一汪湖水中尋找心靈的棲息地。試想這樣的不拘一格,豪放灑脫,淡然平和有幾人可以做到?

《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很久以前,我丟失了一條獵犬,一匹棗紅馬和一隻斑鳩,至今我仍在尋找它們。”他把自己的希望和夢想比喻成獵犬,棗紅馬和斑鳩,雖然很早之前就丟失了,但一直不放棄尋找。當下社會越發快節奏、物質化,空氣中瀰漫着浮躁、功利的氣息。我們多少人能將夢想一路堅持下去?把目光直接朝着內心看,我們要的到底是什麼?青年時滿懷壯志結果卻成了漢奸的汪精衛;本性善良卻害死幼小嬰兒的三鹿董事;“寧坐在寶馬裏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的馬諾;以及一個個只追逐名利的人們······放眼全國許多成爲房奴的百姓,他們要的不過是溫馨的生活,如今卻成爲讓人喘不過氣的還貸壓力,房子何時比生活本身更重要了?那些表面光鮮浮華的物質何時又變得比內心的寧靜安然更重要了?

梭羅說:“不要給我愛,不要給我錢,不要給我榮譽,給我真實就好。”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無論如何都要爲心中留一片淨土。就讓我們飲一杯清茶,同梭羅一起翱翔于山水之間,迴歸自然,迴歸純潔,迴歸心靈的平靜。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梭羅之所以去瓦爾登湖住兩年,並不是對純樸天然的嚮往,對於他來說,那不過是一次實驗,想知道自給自足的生活到底會是怎樣的,這就像寫“冬天的湖”那章,他好奇湖水有多深,但並沒有聽其他人的猜測,而是要自己去試驗一下,於是作者想辦法去把湖深測出來,並通過這個測算方式來得出一些普遍規律。

哲學家總是對身邊的一切感到好奇。現在我們的需求都太容易被滿足,有什麼不明白,直接百度就可以了;想要些什麼,萬能的淘寶基本都能滿足我們。這就有問題了,我們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辦法得到提升。我們好聰明,什麼都被告知了,只要記性好,基本上有什麼問題我們都能找到答案,只要有資本,基本上想要什麼就能擁有什麼。不過事實上,在我們知識提高的同時,我們的能力也提高了嗎?如果真遇到困難時,我們有能力自己獨立面對嗎?這些都很難說。

如今的教育,起碼是我們這一輩人的教育,缺乏對動手能力的要求,學習成績被看得過高。一直覺得爸爸媽媽是萬能的,家裏的水電、木工、裁衣及各類生活問題,爸爸媽媽都能解決。他們那輩人什麼都得靠自己,房子是自己建的,每塊磚頭裏都有自己的汗水在。他們的知識都是直接從勞動中所得,然後又應用於生活當中。我們獲得知識不就是爲了生活得更好麼,然而如今的教育並沒有這樣的生活實踐,多少大學生畢業了,依然不懂如何做飯、如何洗衣服,家電壞了也不知去哪修,更不用說如何做木工、如何建房子。

不過生活能力方面,不能全說教育的不是,每個人的成長都終都要靠自己。是不是我們太懶了,太依靠現成的事物了。做菜,我們可以選擇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種花,我們可以選擇種子、盆栽;此時想到小學一篇關於漁跟魚的文章,標題忘記了,文章意思大概是技術與成品你更想要哪個。其實那些道理我們早就懂了,就是不會應用。如果我們會做菜,那想吃什麼就可以吃什麼;會建房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去建自己喜歡的。多好呀!都說自己做的東西吃起來那才叫一個幸福與成就!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第一次讀梭羅,讀的是這本《瓦爾登湖》,大概是因爲我懷有一期一會的希冀去同它相遇,投桃報李之下,每一次的窺探都有所得,於是纔有了今天這番心情的鋪陳:他實在是有幾分陶潛的味道,兩者貫通中西方的深澗得以共鳴,採菊人生東籬之下,可曾擷得一抹馥郁?

我開始探索他,同時接受他,在文字中我終於找到我所應該做的:平和。這個世界太浮躁了,當燈紅酒綠鋪滿城市的重心,邊緣的陰暗角落反而有幾分風骨,我們應當清醒一點——作爲國家未來的中流砥柱,青年一代不能垮掉。縱觀過去,各路觀點交鋒不止,我們讀書然後曬在社交媒體上,但是書的骨髓卻未必吸收;我們去健身然後在網上發圖,但我們可能根本不理解追求健康的意義。換言之,我們做了太多人云亦云的事情,卻從來沒有想過跳出來,主流的價值觀從來不是附和,而是內心的真正認同。

我們是否也能在被裝點地越來越花哨複雜的生活中,還原他的本來面目?其實我們都受到了浮躁的影響,而這時平和就顯得尤其可貴。我們讀書,只爲了和這本書的作者交流;梭羅寫書,或許也沒有帶着什麼去改變誰的意願,他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傾訴出來,而我恰好在合適的年紀看到了,瞭解了。於是我讀出來幾株孤菊的清矜,從方方面面教我們不拘束地放下。平和是一種難得的智慧,我們在求學生涯中最忌諱的兩種情況都得到了解決:荒廢學業者他幫助你找到樂趣所在;勤勉于思者他告訴你如何保持平常心。

跨越地域和時間,隔着語言和文字的差異,我還是受到了他的教誨,如他所言:知道自己知道什麼,也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這就是真正的知識。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這是一個有點像“如果西恩潘漂流記”中的故事。梭羅認爲,以他的經驗相結合,證明人們可以活得更簡單,而且更安靜,而無需放棄追求物質發達的人類是高貴的優越位置。湖梭羅完成了自己的深度,“測量”,“瓦爾登湖”今天,梭羅再次成爲人們文明出行的生活。

現代生活的人幾乎任意的便利,建築水泥高樓,水泥路,沒有灰塵,而地下水污染,臭氧空洞在南極上空的天空,和我們的生活和健康的酸雨侵蝕的背面。我們征服,並在同一時間改造自然,並給了自己種植的生態陷阱,導致惡性循環,因而只能用在迴歸自然的挫折帶來的便利。當奴役我們的祖先,自然,敬畏自然,甚至神化自然崇拜,也是我們的孩子和孫子,但反過來,撕裂,奴役,和自然的統治。讀“瓦爾登湖”,讓受污染的水安靜心臟涼一點,多了幾分沉穩和無憂無慮,減少衝動,其實不是時髦,而是一種必然。

豆類和住房建設,烤麪包,並享受城市最文明的人,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如今,越來越多的方便和先進的城市生活的今天,還有那些誰渴望呢?在越來越緊張,收縮自然環境今天的土地上,人們可以有這樣的夢想在哪裏做呢?

看完後,我不能完全明白梭羅的行爲,他的書有關的思想和行動不能去更多的認可。在夏天的夜晚多年後,我在海灣走在沙灘上,突然你面對自然公園的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我意識到,梭羅和他的著作“秋登湖”與被列入的富人和隱士有巨大的相同之處。

最後,我明白了:無論多麼卑微你的生活,你一定要顯露在臉上,不要逃避。即使你是非常差的,而且你的生活的熱愛。即使在逆境,你仍然也有快樂和幸福,驕傲的時刻。

梭羅所看見的人民,那裏的生活就像是在宮殿一樣,很幸福的生活,並樂意這樣做平靜和安寧。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當我合上《瓦爾登湖》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將心境洗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它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卻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寫下來的。

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這本書中用很大的篇幅談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片段。靜靜的拋去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看完這本書的我,心是震撼的,他教會我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瓦爾登湖般乾淨。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可以是那樣的,他的一生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雖然短暫卻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精妙絕倫。

書中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去深入生命,品味人生。梭羅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簡樸的生活,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遠不會來臨。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來說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纔會破曉。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了,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洗滌。

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我們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着人類、侵蝕着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着,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爲“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裏,孤獨在思想中!

梭羅是崇尚自由的。當他從瓦爾登湖到村鎮中修鞋卻被捕時,可以發現他嚮往的是美利堅的和平與自由。“什麼也不能正當地迫使單純而勇敢的人產生庸俗的傷感”。梭羅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勇敢地面對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視的東西。並仍能保持自己單純的、自然的、美好的偉大心靈。並且他有着同樣並且他有着同樣生活簡單,在世人看來卑微而粗俗的人作爲訪客,這些訪客在梭羅看來是淵博的、謹慎而智慧的。

讀完後,我對梭羅的行爲感到不能理解,對他書裏的思想和行動更不能去認同。而在多年之後的一次初夏的夜裏,我在海灣沙灘上漫步的時候,我卻突然地體驗到了自然田園所 具有的獨特 的審美情趣,並讓我深深地認識到了梭羅以及他的《瓦爾登湖》所包容的的豐富而偉大的田園意蘊。

最後,我明白了:不管你的生命多麼卑微,你要勇敢地面對它生活;不用逃避。你縱然很貧窮,也要喜愛你的生活。即使是在濟貧院裏,你依然還擁有喜悅、開心、榮幸 時光。

梭羅親眼目睹,一個心靜知足的人,在那裏生活得宛若在皇宮裏一樣,生活得如此開心又如此心滿意足。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生活,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我的一位書友讀《瓦爾登湖》已經20年有餘。或許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會在瓦爾登湖的故事裏,讀出不同的味道吧。

算上最近這次,我是第四次閱讀它。前兩次讀來“艱難”,一知半解遂而放下它。雖然其自然之理,哲學之思,有獨到之處,但頗有難懂晦澀的地方,一如那失去了的獵犬、栗色馬和斑鳩的寓言。

後來在我深愛的島城,在靜謐的鄉間,我倒是真正意義上讀完了它。那是黃昏之時,鄉村被黑夜籠罩,周遭悄無聲息,心也漸漸安靜,覽讀此書,頓覺有滋有味,在那個夜深人靜的時候,竟也生出清澄見底,爲之神往之感。有時想,是否白天的繁忙浮躁讓我沉不下心投入這本寂寞卻也讓人平靜的書。凡用心者,皆能動心,梭羅用他的沉靜,在文字裏盡現清新與愜意。他的《瓦爾登湖》物我相觀,到達了述景文字的至高境界。

1845年3月,梭羅借來一柄斧頭,走到瓦爾登湖畔的森林裏,開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聳入雲而還年幼的白松……那是愉快的春日,人們感到難過的冬天正跟凍土一樣地消溶,而蟄居的生命開始舒伸了。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與湖爲伴的日子裏,清晨與朝露爲伴,白天與勞動相融,晚上與清澈的湖水交流。湖給了他水源,樹木給了他冬日生火的材料,土地給了他勞作的田園,魚蟲鳥獸賜予了他天下最原始的視聽體驗,他早已與這片湖泊這片天地融爲一體,自然給了他最美的饋贈。“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裏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它的石岸,是他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的手心裏,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他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近身傾聽,安靜思考。透過瓦爾登澄澈的湖面,如鏡子般照見到內心深處的情愫,那片滋潤了他的湖水,也成就了他的精神高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