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史記讀後感示例

本文已影響 3.29W人 

史記讀後感

史記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史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記讀後感1

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說,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蹟,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因此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這部書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它又稱《太史公記》,或稱《太史公書》。此書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而且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栩栩如生,並且有着鮮明的個性。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往往讓讀者讀起來愛不釋手,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讀者們的心情也會爲之而改變。每個讀書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也因爲這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能夠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各個時代,感受着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的描寫和記敘,都能在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史記》中有很多的故事表達了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無私的大英雄,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爲別人付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帶領着人們共同治理了九條河流,從而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這篇文章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最大程度的寫出了人的力量的偉大。我還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看到裏面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還有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文王和武王。《陳勝吳廣》的故事則是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着奴隸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雖然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還有,我深深地佩服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對與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生濃厚興趣。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爲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也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後來,雖然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然而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XX年的不懈努力,才終於完成

《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後人讚歎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總之,《史記》在各個方面都是難得的經典,既使我輕鬆愉快地瞭解中國古代歷史,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也讓我由古人古事引發了對現在社會的思考,從而得出人生的經驗和教訓,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讀了《史記》使我受益匪淺,讀書真好。

史記讀後感2

對於我們這種學文學的孩子來說,《史記》無疑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史家名著。它上起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約公元前3000年)下至漢武帝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它詳實地記錄了上古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發展狀況。是與《資治通鑑》齊名的史家名書,與《資治通鑑》聯合,鏈接上了中國的千年歷史。

因爲《史記》不以地理國家和統一紀年撰寫,而是以各家之傳記集合形勢呈現,故《史記》中不以地理位置和時間發生順序爲線索,而且,它的特點在於對於同一歷史事件,它採取了不同的人,不同的視角來闡釋不同人的不同觀點及見解,運用矛盾的手法讓不同地位的人能得出適合自己立場的屬於自己的見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史記》這本書中,作者司馬遷反其道而行之,直接將不同人的見解如身臨其境的展現在了所有讀者的眼前

《史記》起初是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爲“太史公書”的專名。《史記》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爲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對後世的影響極爲巨大,被稱爲“實錄、信史”。而被被魯迅先生譽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列爲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鑑》並稱爲“史學雙璧”的便是這八書,並不是整本的《史記》。也正是因爲這八本,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史聖”,與司馬光並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梁啓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分別是:

“大江東去楚王留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在中學課本中見過的《項羽本紀》節選,及《廉頗藺相如列傳》節選,這是讓人能夠深思的名篇啊。

在《項羽本紀》中,我們可以看到項羽的魯莽,後悔,他的無顏見江東父老早在他年少的時候就看出了,不學兵法,只知光憑武力取勝,典型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型。而在最後,他終於看清了自己,可是大勢已去,沒有後悔藥可以吃,他註定遺憾千年。

而《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廉頗的坦誠,負荊請罪,都讓我們學到不少道德方面的知識,做人的道理就在其中。

歷史的長河中,總是有些人遺憾千年,也有些人暢快淋漓,有很多都流失在歲月的洗禮中,但是這些紛紛琳琳的事蹟,在史學家的筆中,總有一些是留下來的,總有一些是值得留下來的。《史記》中有很多遺憾,不過留下更多的是給後人的反思與考量。

史記讀後感3

昨晚讀完了《史記》中最大的篇幅列傳篇,掩卷後久久不能入眠,爲沉寂於歷史長河中的那些曾經喧囂於狼煙峯火中的諸侯將相、爲那些曾經紛擾於後宮恩怨的絕代佳人。思緒萬千,卻久不能語,內裏情感的蘊積溯逆於脣齒之間卻無力開啓。想來,確實如此,情到深處若似無。

《史記》於五十餘萬字中記錄了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至漢武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所記錄的朝代更迭、人物命運許多亦輕輕帶過。所以此貼說是《史記》,其中有不少人物命運還是參見了我之前所看的《東周列國志》。

如同一百個人能看出一百個哈姆雷特,《史記》之於讀者的亦是感悟萬千,統領者從中學到駕馭臣民之法,臣子從中學到了爲臣爲官之道,而如我等俗人卻格外的關注起穿行於史書中的歷代女子。

《史記》之於我如同在一件浸滲着血腥之氣的錦帛中悽然的尋着了一兩朵曾經怒放的驚豔。

司馬遷所處的封建時代,女人只當是男人的一件附屬品,擁有着並可以隨意處置着。所以全書中多處可見對女性的血腥發配。申該用自已的兩個女兒爲落魄帝王楚靈王殉葬,吳起爲圖報國絕然斬髮妻,趙公子平原君爲買士心揮劍斬美姬等等等等在其中不勝枚舉,女人只是男人一件物品,生或死,只是男人揮手之間。

這些亦不能責難於司馬遷,他只是歷史的臨摹者,我所以怨恨他在於他對漢武的評價,那便是他真實的想法。漢武帝賜死了每一個爲他生兒育女的嬪妃,有人不解問漢武帝,漢武說:古往今來,國家之所以出現混亂,多爲皇帝年幼而母親年壯。

司馬遷對此殘暴行徑的評價尤讓我心寒,把他的古文用我的白話翻一下:這(漢武殺妃的行爲)難道不是聖賢明主應該做的嗎?漢武昭著顯明的遠見卓識,爲後代深謀遠慮,的確不是那些見識淺薄的愚儒們所能瞭解的,其諡號爲武,的確不是浪得虛名。

《史記》中所能提及的女子多數命運多舛,紅顏薄命者更如同秋風落葉,不及細數。

但《史記》中也難得的存在着一兩個讓司馬遷另眼相看的女人,桃花夫人息嬀以及當土壚賣酒的性情女子卓文君。

對於息嬀雖然最終沒有逃脫得了香消的宿命,但也算是司馬遷難得用正面的筆調加以臨摹一個異類。

或許受了前輩的這種思維定式,王維才能寫出“莫以今時寵,能忘舊日恩。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的癡情和絕決。

《史記》中真正得到了司馬遷歡心的女子只有卓文君,這種不加修鉓的喜歡,讓我不禁猜想,從年代來分析,或許司馬遷與卓文君曾於某年某月某日於的某個街頭裏巷擦身而過,司馬遷無意識的再回首便註定了《史記》中的難得的驚豔,文君的率性才情或許也曾讓司馬遷魂牽夢縈,呵呵,胡亂猜測一番,才子佳人攜手泛舟的淡泊生活向來總能愉悅人心,留連不已。

文卓的結局是美好的,與司馬相如攜手終老,讓我不禁想起《詩經桃夭》中的幾句話“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家其家人”。

一個女子“灼灼其華”的初嫁,“有蕡其實”的成熟持家,“其葉蓁蓁”的多子多孫,雖然俗了,可也透了,這纔是女人因循輪迴的道路。

當所有的榮華富貴過眼煙雲般散去,命運張開掌心公佈最後的答案,也許所有的人都寧願沒有顯赫嬌媚的容顏,只要能免去當世的苦楚,後世的嘲弄,大家都寧願自已做個不起眼的普通人吧!

史記讀後感4

在《史記》中記述了很多忠於祖國,不屈鬥爭的英雄事蹟。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因爲牢記“我和我的祖國”,藺相如以非凡的膽略,出色的臨機應變的本事,出使秦國,最終完壁歸趙,讓秦國不敢小看趙國,正是“使不辱於諸侯”,而後當藺相如作上卿之後,廉頗不服,而藺相如不與其相爭,原因卻是“兩虎共鬥,其勢不俱生”。“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廉頗負荊請罪,兩人終化敵爲友,爲“刎頸之交”。在《屈原賈生列傳》中,屈原與賈誼,都忠心爲國,本着:“我和我的祖國是不可分開整體”的宗旨,一片丹心,只可惜最終兩人都因小人進讒而貶謫流放。屈原經歷了楚由盛而衰的過程,楚王身邊盡是小人,最終楚懷王死於秦國,屈原也投江而死。一個人寫的文章,體現出他的性格,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評之爲“《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離騷》者可謂兼之矣。”屈原雖然“竭忠盡智以事其君”,但仍無法挽回楚國滅亡的命運,真是“可憐一片影”。屈原自評爲“舉世混濁而我獨清,衆人皆醉而我獨醒”,司馬遷評之爲“濯淖污泥之巾,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我說“錚錚不屈骨,一片赤誠心,千里長相敬,英名永不朽。”而賈誼的經歷與屈原的經歷

如此相似,因爲打擊諸侯,而被進貶罷官,走過湘水邊時,爲賦以吊屈原,寫下了“鳴呼哀哉,適時不祥!鸞風伏巢兮,鴟梟翱翔,闒茸尊顯兮,讒諛得志;賢聖逆曳兮,方正倒植”的語句,我覺得,這不單單是在寫屈原,分明體現了自我的一片忠魂,至死不渝。

《袁盎晁錯列傳》與《張釋之馮唐列傳》所寫的四個人都以敢做敢爲,犯顏諫諍出名,袁盎當看到絳侯爲丞相時,文帝禮恭,勸文帝不要這樣做,因爲絳侯不是社稷臣而是功臣,不應行此大禮,之後當絳侯被人告爲反叛之罪,滿朝文武,僅有袁盎上諫爲其正名,好一個有膽有識的正直之人!晁錯之後因爲了國家統一而削藩之事成爲替罪羊而死,張釋之執法無私,而馮唐則能選賢任能,又爲魏尚申冤,這4個人,能夠說忠心爲國,死而後已。《李將軍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詳寫李廣、衛青、霍去病三人爲保爲大漢邊域,橫戈戍邊,擊敗匈奴,真可謂:“我與我的祖國同在。”霍去病的“匈奴未滅,無以爲家也。”更是體現他的永志不滅的忠魂。

而太史公司馬遷也是以史學家嚴謹治學着書,並且敢於在直接批評漢武帝,真是一位爲國爲民的史官,在《封禪書》中,爲了祖國人民,爲了大漢的江山,司馬遷毫不留情地指出漢武帝與秦始皇一樣,封禪天下名山,爲了長生不死,又輕信方士,他在生老病死的問題上比常人還不如,司馬遷對此也氣憤不已,極寫武帝之迂呆惑溺,而在《平準書》中,司馬遷則尖銳地批評了漢武帝的“外攘夷狄,內興功業”,窮奢極欲,揮霍無度,也指責漢武帝使用興利之人,如桑弘羊,東郭咸陽等,專鹽鐵,摧酒酤,調均輸,置平準,壟斷有關國民生計的生產事業和流通領域,還賣官鬻爵,鑄皮幣、白金,算緡告緡,以致社會風氣大壞,吏治腐敗,工商破產,城郭空虛,人民流亡,在封建時代敢於如此評價當時皇上的,必定是大智大勇之人,在此,我再送一詩給司馬遷:滿腔熱血心,忠心爲大漢,直批漢武帝,爲國又爲君,忠魂垂千古,《史記》永世傳。

《史記》中爲自我祖國更完美而奮鬥不息的人們,他們人已逝去,但他們的忠魂不會消失,它們將在我們身上點燃,我們將把“我和我的祖國”刻在心中。“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加油,向前!

史記讀後感5

是誰剎破這黯黯的黑夜,吹響了江東的號角?是誰破釜沉舟的決心,砸碎了秦關的城門?又是誰在烏江末路的悲壯中,演繹了一場千年絕美的霸王別姬呢?是男人就要恩怨分明,你是堂堂的大丈夫。是男人更需要兒女情長,你彈劍做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一出《霸王別姬》,唱斷了多少人的柔腸?你就像一顆亮得刺眼的流星,劃過歷史的天空,在極度輝煌過後,是毀滅。異於尋常的流星,你的毀滅是驚天動地的,留給後人的,是一聲聲的嘆息。

項羽,一個貴族世家的後裔,一個英勇善戰的英雄,率軍攻秦,盡顯男兒本色。劉邦,一個平庸之輩,好酒色,無膽略,然而卻在楚漢戰爭中戰勝了你。結果是這麼得令人出乎意料,讓人不得不回首深思。其實劉邦和你各自有着自己的優點與不足,就好像一對瑕玉一樣。你有着英雄的氣魄,但你卻無法冷靜地面對挫折,亂殺無辜。劉邦有着過人的肚量,但他卻不能率兵打仗。一個兄弟情義,一個背信離義。

在歷史的舞臺上,不同的抉擇決定了不同的命運。誰能夠在確定的時間,做出正確的選擇,誰就能避免失敗,從而取得成功。一場千年的等待,是你打破了這暗世的哀鳴,是你揚起楚江東的旗幟,多少江東子弟爲你出生入死,爲了你謳歌傳頌,殺殷通太守,是你揮就的號角,定陶之戰是你悲痛的傷痕,但你又絕不言棄,力拔山兮氣蓋世的你又拿起你的龍盤虎戟,披上你烏金的鎧甲,衝向硝煙漫漫的戰場。在那個時代,你是神話般的英雄!你那異於常人的雙瞳,你那驚破敵膽的怒喝,你的烏騅,你的霸王槍當劉邦與你獲得了推翻王朝的勝利時,劉邦聽從大臣的建議,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搞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但與之相反的你卻不聽善言,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曹無傷被誅,讓人不禁爲你嘆息,試問天下誰敢助項羽的楚國?可你也是一個有着矛盾並非完美的一個人,你可以屠城,可以殺人不眨眼,卻在鴻門宴上下不了殺手,即使范增暗示了無數遍。如果說你的濫殺無辜使你失去了人心,那麼在鴻門宴放走了劉邦就是你不明是非,不分敵我而犯下的又一重大錯誤。還記得在你受圍攻時,你在面對正在追擊你的故人呂馬童時,竟最終自刎以給呂馬童一個人情。在我看來,你的這一刎,的確彰顯了你過人的豪氣,讓後人更是爲之而敬仰,但我們也從中看到了你的無奈和不自信。當然做人應當講義氣,但義氣不能代替原則!作爲一個君王,一個領袖,應當以大局爲重,以國家的利益爲重,不能失去應有的立場和堅定果斷的明辨能力。與之相比,劉邦雖然也好不到哪去,但我要說劉邦卻正好好在你的通達和靈動的智慧上他雖然沒有過人的武藝,卻能充分利用別人的能力,以最終做到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你的敗,在於你不懂權謀,太重承諾,太重義氣,太崇尚暴力!

你也是幸運的,你有着一批忠心追隨的部下,爲你死戰到底,與你共生死;你有着一個真正愛你,真正懂你的女人,在彭城之戰中,她陪着你度過不眠的夜晚,在四面楚歌裏,她爲你擔憂,然而最後卻在烏江江畔的暖帳紅燭之下與你一起演繹了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烏江流水,留下了你的遺憾,也讓我有了複雜微妙的感受,不知道是感動多於惋惜,亦或是惋惜多於感動,總覺得他不該如此消亡。

歷史在交替中消逝長流,金戈鐵馬,一曲終了。掩卷而思,不覺悠然神往。

史記讀後感6

昔“氣吞殘虜“”破釜沉舟”,終虞姬自刎烏江邊,霸王掩面,烏江江水浪滔天。今又品一場《鴻門宴》,憶壯士當年稱豪傑。

古往今來,成王敗寇,但對我而言,西楚霸王項羽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中,卻是王一般的“寇”。

《鴻門宴》的背景是項羽大破秦軍。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項羽惱火萬分,便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聞聽此訊,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暗中告知項羽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項羽得知後怒髮衝冠,決定出兵攻打劉邦。面臨如此險境,劉邦採用張良計策,赴鴻門謙卑地面見項羽,以求化險爲夷。

一開篇,文章就以曹無傷的告密點燃了導火索,然後以項羽亞父范增的一番分析揭露了劉邦的勃勃野心,同時力主進攻。爾後,輪到項伯出場。他本是項羽一方,卻不顧集體利益出賣項羽。也許項伯“素善留侯張良”,爲報其救命之恩,可見他重情義。但他爲了個人利益而缺乏遠見是否也爲項羽的敗“營造”了一個重要因素呢?後來的篇目便是圍繞項羽與劉邦的`矛盾不斷激化,表面卻又風平浪靜。其中最搶眼的鏡頭莫過於項莊舞劍和壓軸出場的樊噲了。這位勇士有膽有識、忠心耿耿,不僅是一介勇夫,更有着過人的機智。寥寥幾句,擲地有聲,斬釘截鐵,不愧被項羽贊爲“壯士”。

當然,這出大戲的結尾還是以劉邦的狡猾出逃告終。

項羽也被亞父斥責:“豎子!”

如今的放虎歸山,也爲項羽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可是回首項羽的所有作爲,難道不算一位俠義心腸的豪傑嗎?

他縱然剛愎自用、高高在上,把劉邦安排在次座;他縱然任人唯親,對報信的項伯置之不理;他縱然有婦人之仁,不願殺出賣自己的項伯……可仔細品讀他的一生,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古人崇尚的一個字——“義”!

他不理范增暗示,不忍殺劉邦,或許他認爲劉邦是來謝罪的,勝之不武。同樣是面對告密者,劉邦“力誅殺”,項羽卻置之不顧;面對樊噲的無理闖入,他禮賢下士地稱其爲“壯士”,賜其“彘肩”。他的太多細節,令人感動而又扼腕!他的“義”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倫理觀念,是一種骨氣。不同的社會時代背景,不同的階級身份,“義”的內涵本不相同。中庸有云:“義者,宜也。”可見古人何其重道義!

許多人說,劉邦臉皮厚心腸黑,而項羽正好相反,最終能不敗給老謀深算的劉邦嗎?因爲項羽重情義,不會像劉邦一樣,爲了皇帝的寶座,不顧家人至親,此可謂冷血痛心!

許多字畫中,項羽被塑造成一個身材臃腫、大腹便便,身邊歌姬衆多,過着燈紅酒綠生活的一代昏君,而我心目中的項羽,他一襲白氅,瀟灑不羈。他常手執一卷兵書,又或與絕色美人虞姬撫琴、賞月、品香茗,又或坐在中軍帳中,指揮百萬雄師英勇抗戰,光線反射在他耀眼的鎧甲上,泛着不屬於凡人的光澤。廣袖一揮間指揮千軍萬馬,颯爽英姿間襯眉宇英氣。

易安居士贊你:“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劉邦做他的皇帝,你當你的英雄,我會永遠銘記你的光輝歲月。你,“項籍,下相人也”;你,“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你,“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你,“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此刻,楚歌四面震耳膜,壯士嘆息悲憤逝。懷着無限的不甘與悲憤,一代天驕西楚霸王,沉入滾滾烏江水,同時也湮沒在滔滔歷史長河中。那一個個無人能及的神話,氣壓萬夫的英雄項羽伴隨着金戈鐵馬的鏗鏘聲與孤傲不羈的悲憤嘆息聲,成就了中國史冊上雖褪色泛黃、卻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史記讀後感7

大凡讀古文,尤其是文獻,文字雖然言簡意賅,但總的感覺,一是枯燥,二是深奧難懂。但是,讀《史記》卻不然,他的人物傳記讀來出神入化,令人手不釋卷,愛不釋手。隨着知識的豐富和閱歷的增加,這種感覺越來越強烈了。

《史記》不僅是永垂不朽的歷史巨着,更是膾炙人口的文學名着。《史記》全書取材廣泛,語言生動、豐富,情節引人入勝,使人讀來既無冗長、空洞之感,又能發人深省,不愧爲中國古代歷史文學的典範。這些特點,在它的人物傳記中表現得尤爲突出。司馬遷寫人物傳記,選材獨到、細緻,以生動形象的事例,刻畫出人物的靈魂,使人讀之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在寫作手法上,善於運用對比的手法,烘托出人物鮮明的個性特點;同時將自己的感情融入作品,兼用夾敘夾議的方法,寓論於史,即表明了作者的愛憎,又引人深思,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我們僅從《李將軍列傳》中就能完全感受到這部博大精深的的歷史巨着所包含的深刻的文學內涵。

《李將軍列傳》是司馬遷所着《史記》中的名篇,記述了漢代名將李廣的生平事蹟。司馬遷對李廣大加讚揚、推崇備至,認爲李廣武藝高超、作戰勇敢、智勇雙全,同時仁愛士卒、不貪錢財,並且爲人簡易、號令不煩,可以說是德才兼備,不愧爲一代名將。此外,作者還筆端含情,對李廣一生未能封侯並且最終含冤而死的悲劇命運傾注了深切的同情,也流露出了對權威者的憤慨。

李廣是當時一位激起人們廣泛同情與普遍愛戴的民族英雄,他的傳奇故事在社會上廣爲流傳。這些豐富的材料給司馬遷爲李廣作傳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廣大人民對李廣的惋惜和懷念之情也爲司馬遷作傳奠定了感情基調。在這部作品中,司馬遷用飽含激情的筆墨和高超的藝術手法,形象地塑造了李光的鮮活形象。難怪明朝的茅坤評價道:“讀《李廣傳》即欲力鬥。”就是說,這部傳記作品使人深深地感受到李廣那種之生死於不顧於敵奮戰的精神和不屈服於命運壓力、頑強抗爭的品格。一篇傳記作品能有如此高的感染力,這不能不說明司馬遷具有極高的文學造詣。

司馬遷寫人物傳記,不是記流水賬,也不是事無鉅細再現人物生平,而是從塑造歷史人物形象出發,在材料的取捨上慎重地選擇。《史記》全書人物數百,無一雷同者,最重要的就是司馬遷在選材取料上匠心獨運。從《李將軍列傳》中我們看到,這篇傳記雖然記述了李廣的一生,但是司馬遷主要抓住能反映李廣性格特點的幾件事和與此相聯繫的生活片斷,藝術地再現李廣的形象。如射虎、智逃等都起到以小見大、以微見着的效果,使李廣機智、善射、愛兵如子的形象躍然紙上。唐代詩人王昌齡就有詩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二首》其一)唐代詩人高適更是站在士兵的立場上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尤憶李將軍。”(《燕歌行》)

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對現實的評判,它必然打上作家思想感情的烙印,是他思想和人格的表現。《史記》也是如此。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既是通過對歷史現象的研究來揭示歷史的發展規律。在《李將軍列傳》中,作家通過具體事實的描寫,來反映李廣一生的際遇,揭露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及其社會的黑暗。

千百年來李廣的形象一直活在人民的心裏,這不能不與司馬遷卓絕的文筆有關。《史記》博大精深的思想、奇偉瑰麗的內容、別具一格的形式和無比寶貴的藝術經驗已經融化在中華民族文化的血液和靈魂之中,一直傳承並延續。

史記讀後感8

楚漢戰爭是歷史上統治階級爲爭奪中原統治權而進行的戰爭。最後劉邦成功的擊敗項羽,取得了最終勝利。

司馬遷的《史記》是一部紀傳體通史,他沒有專門對這場戰役進行描繪,但是通過他對人物的記述和評價,使得我們能夠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與分析這場戰爭。

這場戰爭的概述是:劉邦勝少敗多,比如彭城之戰(漢軍卻,爲楚所擠,多殺,漢卒十餘萬人皆入睢水),還差點被項羽殺掉自己的父親(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但每一次勝利都取得了不俗的戰果;相比之下,項羽敗少勝多,(項王至彭城,日中,大破漢軍),在廣武擊傷劉邦(項王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走入成皋。)但勝利不夠徹底,總是讓對手得到喘息機會,結果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但劉邦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太史公說“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我認爲原因有三。

首先,太史公對項羽、劉邦的評價能夠反映出兩個人的不同。太史公說:“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表現出項羽的雖然勇猛善戰但嗜殺殘暴、不願承認錯誤。劉邦則不然,進入秦都後“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餘悉除去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於是劉邦收到了百姓擁戴。結果後來項羽走到哪燒到哪,激起了秦人的憤怒,寒了天下百姓的心。

其次,項、劉兩人對待人才的態度不同。項羽並非沒有正面評價,據說他“仁而愛人”,但是他只有所謂的“婦人之仁”,被劉邦評價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歷史上認爲劉邦也並非什麼善類,魏豹說劉邦“漢王慢而侮人”,但劉邦的一句自評(並非誇大)道出其勝於項羽的地方:“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事實證明,張、蕭、韓都得到了重用(雖然下場並不都很好)。

最後,項羽優柔寡斷、多疑猜忌的特點終於使他失去了一次一次的機會。他在鴻門宴上本可以殺掉劉邦斬斷後患,卻不聽范增殺人滅口的建議反而放走劉邦;在滎陽城下項羽將漢軍團團圍住,結果又多疑猜忌范增,功虧一簣。劉邦基本上能夠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與項羽的爭霸中對張、蕭、韓三人十分信任。另外,劉邦能夠當機立斷,鴻門宴上劉邦看出殺機後立刻撤離,留下張良善後,一口氣狂奔回營誅殺叛將曹無傷,這個時候項羽大概還是在爲劉邦送他的一雙白璧而高興着呢。

項羽和劉邦性格上存在明顯的差異,而這導致最後截然不同的結果。從中我們看出,做事要有手腕,但是不能純粹使用武力硬碰硬,以柔克剛不失爲好的方法。我們要對同伴有足夠的信任,如果人與人之間存在芥蒂,合作是不可能愉快的。另外,做事需要果斷,不管什麼情況都要冷靜而迅速的思考,不能猶豫再三,錯失轉瞬即逝的機會。

歷時近五年的楚漢戰爭經垓下一役終於落下帷幕。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這其中有無數有聲有色故事讓我們印象深刻,但戰爭都是由血與淚支撐的。劉、項兩人爭奪霸權的戰役最終導致了百姓的流離失所。和平來之不易,戰爭永遠是越少越好。

史記讀後感9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聰慧的祖先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在書海中我選擇負有盛名的《史記》作爲本次假期的閱讀書籍。我在品讀《史記》後真切地感受到中國曆經的滄桑與深藏的豪邁。

先不談書中的故事,最讓我敬佩的還是《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司馬遷自幼好學,博聞強記,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他繼任父職做了太史令,隨後開始編纂《史記》。專心寫作的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而被漢武帝下獄並遭腐刑,他的身心受到極大的摧殘,痛苦之中,數欲“引決自裁”,但恨《史記》未能成稿,出獄後歷經16年終於完成對史記的寫作。是司馬遷的堅持纔有今天的鴻篇鉅作,他的經歷不僅使人們得以在閱讀中思考人類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如何對待生活的各種矛盾與困境,而且對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有着無盡的啓發。當我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我都會想起司馬遷那種堅持到底的精神,是它讓我明白了堅持的意義,是它讓我看到了堅持過後的光明。

在《史記》中,我敬孔子。禮崩樂壞,動搖不了孔子“克己復禮”的決心和毅力;周遊列國,顯示出孔子“仁者愛人”的胸懷;縱使棲棲遑遑,孔子也有“知其不可而爲之”的執着!編訂《春秋》《詩三百》孔子將文明教壞的火種傳承,廣收門徒,有教無類,孔子的思想照亮了萬古長夜。

在《史記》中,我憐李廣。張弓搭箭,躍馬瞋目;一代名將,李廣所向披靡,遠征匈奴,建功立業,從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怨。但是,性格決定命運,李廣的剛愎、獨斷竟與他的勳業一樣的鮮明,所以纔有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萬年遺憾……

在《史記》中,我佩荊軻。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涼慷慨;素衣單車,捲揚起凝重的長河落日。千金雖重,卻重不過荊軻的那份承諾;匕首雖寒,也難比荊軻炯炯目光。一劍,承載國之重負;一歌,詠盡生死離別;一笑,彰顯英雄本色。

司馬遷以酣暢淋漓的筆觸,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無數性格鮮明的人物。《史記》既是對先秦文化的重要總結,也是後人瞭解西漢社會的第一手資料。《史記》不論是在中國史學還是中國文學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

不僅如此,《史記》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上的影響力,可以說從古至今,任何一個人、任何一本書都無法與之相比的。它最重要的影響是,《史記》對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民族精神不是抽象空洞的,是由無數個實實在在的個體的精神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大廈需要全民族的人來支撐,而《史記》中大量的優秀人物、脊樑人物在支撐中華民族大廈的過程中起到了中堅作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史記》所展現的先秦至漢代的中華民族精神並沒有隨着時代的變化而消逝,也沒有隨着歷史的過去而凝固,相反它經過不斷的“揚棄”“淨化”成爲了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

讀《史記》 不僅是我們在精神上、美學上的享受,更能以史爲鏡,古爲今用。時代到今天,我們既要弘揚《史記》中的傳統精神,更要指向未來,呼籲更高層次的民族精神,爲民族的復興和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史記讀後感10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

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爲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啓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翻看《史記》,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

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讚歎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於出色的完成了作爲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傑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着,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藉着司馬遷在《史記》裏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然而讀着《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着司馬遷的思緒,爲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爲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蹟,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祕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爲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史記讀後感11

翻閱《史記》,滿滿的都是對司馬遷的敬佩。他用真實的歷史材料很成功的塑造出衆多性格鮮明的人物。他寫活了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也讓我們清楚地瞭解了歷史,認識了每一個時代中的英雄,看到英雄背後的故事。是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項羽。

司馬遷爲項羽寫了《項羽本紀》,而《項羽本紀》讓我在恍仿若穿越時空界限,隱隱約約看到了那個在亂世中血染戰衣卻依然揮戈兵器於千軍萬馬中的我眼中的英雄,那個本該成爲英雄卻無法成爲真正英雄的項羽。項羽一位推翻秦王朝的關鍵人物,同時也是楚、漢戰爭中最主要的人物之一。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前期,他順應歷史潮流,以無與倫比的勇氣和過人的才氣,一步步走向事業巔峯,滅秦稱霸;後期,則恃一己之勇,企圖以武力征服天下,最後走向滅亡。

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選取項羽的一些重大事件,如:鉅鹿之戰、鴻門宴等,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生動的展現了項羽的悲壯人生和複雜性格。司馬遷將項羽列入本紀,肯定了他的滅秦之功,確認了他在秦、楚之際的實際統治地位。

在鉅鹿,面對秦軍他率領江東子弟以少勝多,震懾諸侯,不知是司馬遷傳神的文字功底亦或是那場面之震懾,讓我在看書時有前所未有的真實感。鉅鹿,是項羽的一個起點,自那時開始,他註定是楚人的驕傲,"楚雖三戶,滅秦必楚。"的誓言在項羽的振臂見得到應驗。

在《項羽本紀》中我最喜歡的一幕是"鴻門宴".說的是劉邦和張良到鴻門拜見項羽,項羽在這兒款待了他們。范增幾次向項羽使眼色,可項羽並沒有理睬。沒辦法,范增只好讓項莊進去舞劍,乘機吧劉邦給殺了。張良看後,知道情況有變,馬上叫馭手告訴項羽,( )劉邦假裝上廁所趁機逃走。正是這一次的放行,項羽註定與這江山失之交臂。項羽的桀驁不馴讓其孤注一擲,讓其呈匹夫之勇,讓其兵敗垓下。我不知道那些因其在鴻門宴中釋放了劉邦而唾你爲婦人之仁的人們,可是知道在狼煙四起的秦王朝中,他一聲巨吼扛起了天下蒼生悽楚目光的膽量。在這長城內外,他揮臂奮殺,在刀光劍影中劃出一道血色風光。在我眼中他就是英雄,坦坦蕩蕩,敗爲賊寇勝爲王。

四年的楚漢相爭在垓下之圍預言着傳奇的隕滅,但項羽卻在這終點又舞出了別樣的光華,只是這終點註定成爲楚人的遺憾。烏江自刎,項羽拋開屬於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駿馬,戰神一般的人便永遠的躺在烏江岸邊,他的血流入烏江,流入這家鄉的水中,這水的一旁便是他曾經守護的地方,是他宏圖開始的地方。他的鮮血讓着江水擁有了靈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濤,衝去了夕陽下的最後的殘戈,而他也將在這縈繞千年……而這也使後世的我們就如李清照所說:"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看了《項羽本紀》不禁爲他嘆息,不禁責問歷史爲何選擇了劉邦,但我只是站在歷史的邊緣,無論歷史曾是有多麼洶涌、多麼燦爛,我都只是這茫茫千年歷史旁的看客,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軌跡。這亂世的光華似乎就在瞬間消逝,而烏江的流水也滔滔而涌去,捨生取義是他離開那亂世的方法。自負毀了一切,這也是項羽給大家留下的警示。他的死是歷史的遺憾,他沒有完美的結局,而這畢竟不是故事,無法有美好的結局讓人如願。一切已過,歷史不將會再現。項羽也有這烏江水歸處,也許這也是一種屬於他的榮耀吧!

史記讀後感12

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說,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蹟,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歷程,所以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這部書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它又稱《太史公記》,或稱《太史公書》。此書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並且對之後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栩栩如生,並且有着鮮明的個性。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往往讓讀者讀起來愛不釋手,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讀者們的心境也會爲之而改變。每個讀書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也因爲這簡便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能夠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各個時代,感受着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的描述和記敘,都能在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史記》中有很多的故事表達了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無私的大英雄,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能夠看出他的心地十分的善良,肯爲別人付出而不惜犧牲自我的一切利益。他帶領着人們共同治理了九條河流,從而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這篇文章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最大程度的寫出了人的力量的偉大。我還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看到裏面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還有其中的《武王滅紂》經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構成了一個鮮明的比較,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文王和武王。《陳勝吳廣》的故事則是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着奴隸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雖然僅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還有,我深深地佩服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對與寫這本史書的歷史,能夠追溯到由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生濃厚興趣。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爲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也所以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之後,雖然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然而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X年的不懈努力,才最終完成

《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後人讚歎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總之,《史記》在各個方面都是難得的經典,既使我簡便愉快地瞭解中國古代歷史,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也讓我由古人古事引發了對此刻社會的思考,從而得出人生的經驗和教訓,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讀了《史記》使我受益匪淺,讀書真好。

史記讀後感13

近年來,我一直在宣傳一種觀點,中國搞市場經濟在技術上對資本主義的經驗有借鑑,但作爲制度道路的選擇不能簡單理解爲是學西方的,更不能認爲是西化。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是從古代傳統商品貨幣關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古代傳統商品經濟、市場經濟思想並不首先產生於西方,卻是在東方古國——中國。這兩天我又一次認真研讀《史記·貨殖列傳》,對上述觀點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兩千多年前,西漢思想家、史學家司馬遷在《貨殖列傳》中明確批判了“重農耕輕商賈”、“重本抑末”的落後經濟思想,主張“農工商虞”並重,提倡發展商品生產,鼓勵商品交換。單“貨殖”(而不是“物殖”)二字就再清楚不過地體現了他的這個思想。史太公說:我們國家資源雄厚,物產豐盛,這是人們的生活源泉。“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他說:人們利用市場規律低進高出,以求盈利謀生,各自努力經營本業,發展社會經濟。他還引用《周書》的話,說明爲繁榮經濟就要鼓勵分業經營。說:“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吃的、穿的、用的——老璽注)絕,虞不出則財匱少。”他總結介紹了越王勾踐用范蠡等人的計策,憑藉物價、稅收等經濟槓桿調節社會經濟,取得了極大成功的經驗。史太公還精闢論述了經濟與政治、與道德、與民風的關係。說:“倉廩實而佑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說明“禮生於有而廢於無”。

他還說,富人也好,窮人也好,他們營商出於私利,但就是因爲有了這個過程,使社會經濟發展了,這應當看作是貢獻。不是常說“發展是硬道理嘛!”所以,他主張政府對商品經濟的態度應當是:“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就是說最好的辦法是順其自然。其次是因勢利導。再其次是加以教育。再其次是用法律和規章制度使其規範化。最壞的做法是與民爭利。

此外,《貨殖列傳》通過總結經濟事業發達地區和一些政治家、思想家在發展經濟方面的業績與經驗,論述了大量關於商品經濟和市場運行法則的理論與實踐。其中包括諸如開發利用資源,提倡產業分工,以及商品經營、商業營銷方式與策略等有極高理論價值的思想和寶貴的實踐經驗。

還需要說明一點,這些思想比西方世界最早期的經濟啓蒙思想家們的理論還要早一千多年。二戰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藉助市場經濟體制獲得迅速發展,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是,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意識形態等方面的侷限性,又使他們不可避免地遇到不可克服的前進障礙與困難。新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從三十多年前起實行改革開放,摒棄了計劃經濟模式,走上市場經濟軌道,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儘管目前我國的市場經濟制度體系還不很完善,但已經成功地運用市場經濟機制使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與發展,成爲當今世界發展中國家成功的典範。現在,資本主義也好,社會主義也好,在實行市場經濟制度體系建設上,都面臨着許多同樣的矛盾和問題,都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我們一定要認清形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建設,尤其是新的市場經濟制度、法規和市場運行秩序的建設。爲人類和平發展事業做出中國人應有的貢獻。

史記讀後感14

我讀的《史記》,是節選自司馬遷《史記》中的一些人物故事的白話本。這本書只節選了30篇史記中的故事。古人說過“一葉而知秋”,讀《史記》我完全可以領略《史記》的歷史、文化的精深。

仰望夜晚的蒼穹幽深而遙遠,繁星閃爍,又使多少人沉醉其中,迷戀、憧憬,感慨萬千。《史記》猶如這深邃的夜空一樣給人思考、哲理,前車之鑑的警醒。

走進《史記》一個個帝王將相,士族文人的音容笑貌、談笑風生躍然紙上。跟隨他們的腳步,我目睹了他們在那個時代留下的串串印記。有的人聖德,有的殘暴,有的英武,有的昏庸,······帝堯禪讓開啓聖德,商紂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無不揭露其有多殘暴,周厲王防民之口,讓百姓道路以目的暴虐無道,周幽王爲搏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昏庸,項羽劉邦的楚漢相爭的風起雲涌的治國策的較量,廉頗藺相如將相和的美談······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成爲古今文學典範。這也許就是母親說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厚重的文化底蘊,是我們的文化樹的根基。只有這如此豐厚的根基,我們中華民族才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讀史使人明智”說的一點也不假。“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讓我們這些後輩明白:身處絕境拼死一搏的能量有多麼巨大!我們要多思考、多實踐。每一個故事,讓我們讀過之後,都是一種啓迪;每一個故事我們領會之後,都將變成我們的一種智慧!

我讀了至少五遍《史記》纔敢拿起筆寫這篇讀後感,因爲他的厚重、智慧、仁德,不容許我褻瀆!

名著讀後感600字篇二_《史記故事》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史記故事》,它是從史書《史記》當中選出來的60個小故事,包括商鞅的故事、重耳流亡的故事、孫斌和龐涓鬥智的故事,還有趙氏孤兒、勾踐滅吳、韓信胯下受辱、項羽垓下被圍等,這些故事既尊重歷史事實,又寫得非常生動。它的原著是司馬遷,改寫是王家毅。

據說司馬遷是很正直的史官,因不幸得罪了朝中的權貴,被處以宮刑。司馬遷受宮刑後曾經想到了死,但是他認爲自己作爲一個史官,有必要讓後人瞭解歷史的真相,於是,他忍辱負重,閉門著書,終於在他的有生之年寫成了這部歷史鉅著《史記》。在這部書裏,作者不但如實記錄了歷史事件,而且對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都給出了自己的評價,對後人研讀歷史,以史爲鑑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史記》作爲歷史書籍帶給我們的思考無窮無盡,它的哲理讓看過他的人一生受益。當我讀到《臥薪嚐膽》時,越王勾踐的毅力,改正錯誤的決絕,讓我心生佩服,他讓我明白:面對困境時,我們的心態決定了我們的未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讓我對軍事家項羽、韓信敬畏不已。《紙上談兵》趙括慘敗秦軍,讓我明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個語言的巨人,卻可能是一個行動的矮子。

《史記》這部書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和文學著作。以歷史事件爲中心,按照時間的先後,記述了自皇帝至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事件,並且做了客觀中肯的評價,被魯迅先生贊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讀後感15

看完了王立羣先生的新作《王立羣讀史記之項羽》,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項羽的影子投射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項羽有太多的遺憾,或者說本該成爲英雄的人卻無法成爲真正的英雄。但是他身上具有的素質斷定了項羽這一生成就不了統一中國的帝業,辛苦打下的天下只能拱手讓給劉邦。姑且不論項羽霸業未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但是讀完此書後,覺得項羽乃至楚漢爭霸對現代企業管理有如下啓示:

 1、單打獨鬥永遠團隊作戰:“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句古語在項羽和劉邦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前者是失敗的淋漓盡致,後者是成功的淋漓盡致。君不見,劉邦身邊人才濟濟,文有張良、陳平、蕭何等,武有韓信、樊噲、彭越等,也正是這些文臣武將充分彌補了劉邦個人能力的不足,形成了很好的互補型團隊,最終成就了帝業。而反觀項羽,絕對是當時的單打冠軍,名副其實的霸王,但身邊真正派得上用場的得力助手又有幾人。我們能記住的好像只有“亞父”范增和“堂叔”項伯,前者說實話也不是什麼高水平的謀士,後者更是“吃裏扒外”,不下三次救助了深陷危機的“親家”劉邦。

2、最高領導人永遠應當戒驕戒躁:項羽是霸業的創造者,同樣也是霸業的摧毀者。由於自身能力超強,所以在項羽的眼中和心中幾乎看不見能人,幾乎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項羽的“不容逆耳”、“剛愎自用”、“心胸狹隘”、“所封不當”早就婦孺皆知。這裏只想特別指出他性格上的一個致命弱點:易發怒。縱觀《史記》,有關項羽的記載用得最多的兩個詞就是“怒”和“大怒”。整個《項羽本紀》記載了項羽一生中只有一次笑,那就是烏江自刎前的仰天大笑。實際上,項羽身上的弱點同樣在很多企業的創業者和最高管理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體現。無論如何,即使昨日如何偉大,如何成功,都應當戒驕戒躁,永遠不要成爲企業繼續創造輝煌的絆腳石。

3、戰略永遠>戰術:對照項羽和劉邦,項羽是一個缺乏戰略大局觀的人,而劉邦在張良等人的輔助下則步步爲營,很好地實現了起初的戰略佈局。滎陽會戰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這場耗時28個月的楚漢爭霸中最長的一場戰役中,項羽的疲於奔命就是“只重戰術、沒有戰略”和“注重一城一池,沒有大局觀念”的鮮明體現,雖然滎陽大戰從表面上看是以項羽的勝利而告終,但是真正的勝利者卻是劉邦,除了雙方“中分鴻溝、楚河漢界”,韓信還控制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形成從北面、東面包圍項羽的態勢,爲最終的十面埋伏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石。

 4、虛心學習競爭對手的優點:論個人天賦,項羽應當強於劉邦。但爲什麼二流的劉邦最終戰勝了一流的項羽,關鍵因素之一就是劉邦的“三善”:善聽、善用、善賞罰。翻譯成現代漢語,劉邦是一個從諫如流、善於傾聽;能將合適的人放在合適崗位;獎賞分明的優秀領導人。而反觀項羽,這三個要素沒有一項能得“及格分”。因此,最終的勝負可想而知了。這點同樣適用於現代企業和企業家,重視競爭者研究,無論是系統的“對標”、“競爭者分析”還是“競爭者情報收集”永遠都應當是企業的一項重要工作。因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