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至味在人間》讀後感範文

本文已影響 3.38W人 

《至味在人間》讀後感範文

《至味在人間》讀後感範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至味在人間》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至味在人間》讀後感1

最近讀了陳老師的《至味在人間》,有些感觸,於是重新提筆開始寫寫字。

從大一開始,只是每年的寒暑假或者國慶假期回家鄉。現在大學畢業在廣州工作,回家和父母待一塊的時間更是屈指可數,所以每當陳老師提起家鄉的美食、童年的味道以及和兒子街頭巷尾“尋寶”覓食,心中難免有些“鄉愁”。而這些“鄉愁”,物化出來就是我媽做的那熱乎乎的豆腐圓子,淋上家鄉小廠自產的麻油,那叫一個香!除去豆腐圓子,還有一道夏天的菜,也是我的最愛。記憶中每逢暑假,我媽必會尋街串巷找出我最愛的嫩南瓜,青色還未成熟的小小個圓溜溜,切成不大不小的丁,和青椒一起在鐵鍋裏面熱烈的翻炒。這菜一上桌,我可以吃兩碗米飯。這對永遠都吃一碗米飯的我,是至高的榮譽了。

陳老師說,他想不起來他父母喜歡吃啥,但是父母永遠知道我們最喜歡的菜。這個點有些戳。仔細回想,我媽最喜歡吃魚嗎?我爸最喜歡吃牛肉嗎?具體是什麼還有怎樣的做法,只有向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考究了。

書中反覆提到一點:人的味覺偏好在小時候就會形成,且根深蒂固。正如陳老師是安徽人,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但心心念唸的'就是那一口青蘿蔔、Sa湯和家鄉的豆乾。對於我自己,活了20幾年,也吃過一些美食,但隔斷時間心裏特別想念的,除了火鍋,必然是家鄉菜。如今廣州湘菜館和川菜館遍地開花,但想吃到湖北菜,還真心不容易。有天嘴巴饞,忍不住給我媽打電話,說想念家裏的藕湯了,我媽突然豁然開朗,說把藕湯冰凍用冰袋包裝好,然後順豐寄給我...

身邊的好幾個朋友都是湖南人,跟他們吃飯,約粵菜、日料或者吃海鮮,那是絕對不夠爽的,真正讓他們吃爽,那必須是辣的,“口味重”的。想想也對,從小几乎每道菜都會放青辣椒紅辣椒或者小米椒,來到廣東,粵菜溫溫柔柔的精緻怎麼可能打動他們火辣的胃呢?

再來聊聊人。陳老師長相討喜,說話風趣,而且跟着他永遠可以不去想吃什麼、怎麼點單,簡直是最佳飯友。和魯迅一樣,陳老師也說了“吃人”這個概念。“一頓飯,最關鍵的不是吃什麼,去哪吃,而是和誰吃。”細想一下,可謂是吃飯的精髓。陳老師有一羣飯友,他們的飯局叫“老男人”飯局,我在想要不要組一個“少女心不死,八卦永流傳”飯局。哈,好像名字有點長,拋出一杯芋圓奶茶的誘惑誠摯向大家徵集。

在腦海裏搜尋了一下比較深刻的飯局。想到小學的時候奶奶做了油燜大蝦、毛豆、皮蛋拌豆腐和清炒藕帶,傍晚爺爺端一個小桌子放在門外,全部的菜端過來擠在這張小桌子上,一家人圍着一起,邊吃邊乘涼,這是童年夏天的味道。

還有“離別飯”,在大學這叫“散夥飯”。班級、部門、社團,我仔細回想,確實想不起那些夜晚我們到底吃了些啥,只記得明明沒醉,但情緒要麼極度興奮要麼極度悲憤,一個成員開始哭,那這頓飯的眼淚必然少不了,包裏的紙巾永遠不夠,飯局開始上演“是不是再也見不到了”的劇情,這是鹹味的青春味道。

前段時間看了一個叫“未知之旅”的美食紀錄片,有講到越南的美食,剛好,9月休年假和好友去了越南,吃到了片中總統套餐同款,也吃了很多很多頓越南粉和春捲,記憶最深刻的一頓飯,是我們在民宿附近溜達,發現有幾家燒烤店,生意不錯,全是本地人。果然,沒有英文菜單,老闆和服務員也不太懂英文。沒事,硬着頭皮點,有圖片的就點圖片,沒圖片直接盲點。點完菜,帶着一顆期待的心情等着我們的美食上桌。

越南的餐廳很有意思,跟我們吃飯對着坐不同,大家都喜歡面向馬路坐,坐在同一邊,面向馬路。我們入鄉隨俗,看着來來往往的摩托車,聊着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兩個字——愜意。隨着菜品上桌,我們開始釋放自己的嘴巴,沒想到每一個都挺好吃。有些東西,從開始點菜到吃到肚子裏我都不知道是什麼,哈哈,也是很沒有求知慾了。吃到半飽,一對路過的越南父女向我們熱情的打招呼微笑,這一幕景象已與這頓飯粘合,成爲我記憶中越南之旅的獨特味道。

  《至味在人間》讀後感2

這本書一到手,一口氣讀完,期間吞了無數次口水,恨不得穿過書頁直抵現場,仿若看見食物的熱氣,聽見身邊朋友的吆喝。本着期待跨入“吃貨行列的想法,聊作小文以記之。

陳曉卿老師認爲最美好的味道,不在廟堂之高,而在各種山村鄉野,或大隱於市的街角。這或許是對於食材新鮮的固執追求,對於流水式操作食物的抵制,對於飯局時正襟危坐的反感,和對三五好友酒足飯飽的嚮往。正如沈宏非在序言裏寫”但凡是口吃的,統統地被他放歸山林,重返江湖“。的確,全書下來作者羅列的各類美食,均來自江湖,來自人間,除了食物本身,還有人味。

書中有一段,作家阿城說”所謂思鄉,我觀察了,基本是由於吃了異鄉的食物,不好消化,於是開始鬧情緒。“真是簡單直接,直抵內心。每個人幼時基於父母長輩給予,培養出的獨特味蕾感覺,或者說是”食物編碼“,烙下的印記,影響終身。在異鄉的尤甚,這不,讀着這本字字清香的書,剛離家幾天,就忍不住有點”鬧情緒“了!

陳老師父母分別來自於南北,於是麪食米飯均能接受,乃天生好胃。又遊走大江南北,廣有涉獵,諸如重慶小面,成渝火鍋,長沙口味蛇,北京烤鴨,宿州羊肉湯等等,他的胃無所不受,且能吃出五味分明,人間煙火。並隨着大快朵頤,美食落肚,還有散落於江湖中的人和事,紛紛呈現,無論是廚子、店小二、老闆娘,還是店面的遷移,以及飯醉的朋友,都讓人印象深刻,於是,這不單單只是講食材如何挑選,美食如何製作,哪家店值得一去,同時,最終歸結爲在哪裏吃,以及,和誰吃。

這本10年累積的美食之作,可以看成作者在分享從童年到現在變成吃貨的演變歷程;或者是美食指南;但在我看,如果離開了江湖人事,離開了地氣,沒瓊漿玉液亦食之無味。對於麪食,幾無好感;其二陳老師在吃是天賦異稟,已經修煉成神,我纔剛有覺悟,深覺對自己的胃要進一步改革開放。美食,關乎人的生活態度,”吃頓好的“,證明人還有追求,只有吃得好,其他纔有可能。爲什麼我們嘴裏常含口水,因爲我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至味在人間,五味雜陳;最好吃的是人,引人深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