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貝多芬傳讀後感600字(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34W人 

貝多芬傳讀後感600字(精選10篇)

貝多芬傳讀後感600字(精選10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貝多芬傳讀後感600字(精選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貝多芬傳讀後感1

在原來我不是很欣賞貝多芬的,原因很簡單:音樂家嘛,歷史上一抓一大把沒什麼特別的。現在我才知道,我的結論下得太快了。他是真的獨特,卻又被人遺忘。他這一生就錄入了這本薄薄的《貝多芬傳》中,羅曼.羅蘭讓我終於知道了這個悲劇人物的辛酸與無奈。

他,不願向命運低頭,晚年患重病,給了他致命的打擊。身爲一個音樂家,卻害了耳聾病,是否就說明你這一生就得離開這個行業了?不!貝多芬創造了奇蹟!耳聾後,竟譜出了更多美妙的樂曲!

他,被沙土掩埋,卻不改珍珠的光輝。一生起起伏伏,時而錦衣玉食,時而被鎖監獄,時而是光彩照人的音樂家,時而又是病怏怏的病人,無數挫折,卻未停止他手中的筆,停止他心中的夢!

他,孤獨自閉,命運悲慘。他生活的那個年代,那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充滿着毀滅與更新的滌盪的年代,戰火不息,而就是在那樣既不穩定的環境中,他仍創作出了《英雄交響曲》這一撼動人心的作品!可連丘比特也不曾眷顧他,他心愛的人相繼死去,相繼離開,又給他原本脆弱的身體增添了巨大的打擊。

在塵埃落定的今天,有誰還記得那首曾經給人們啓發的《神之羔羊》?有誰還記得他身患重病在閣樓上默默吟唱?又有誰知道他曾也有過溫柔和愛撫?我們對他了解的太少,真的太少,哪一位值得我們讚頌的大師。

我讀完《貝多芬傳》,已悄悄喜歡上那個才華橫溢的悲慘樂師,他是那麼的正直、真誠,惋惜之情也油然而生。這是受傷而窒息的心靈的一支歌,你聽懂這支歌,就一定能聽見貝多芬哭泣的人生。

  貝多芬傳讀後感2

學校讀書節正在如火如荼開展中,其中一項推薦我們高段學生去讀一讀名人傳記。我讀了羅曼·羅蘭寫的《名人傳——貝多芬傳》後,感慨萬千。貝多芬曾經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將使我無法完全屈服。”他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詮釋了這句話,使人深受啓迪和鼓舞。

貝多芬的一生充滿了悲慘與困苦。兒時失去了最愛的母親,酗酒成性的父親每天用打、罵來逼迫他“釘”在琴凳上練習彈琴。成年後,風華正茂的他一步步向上攀登,成功近在眼前時,命運又跟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雙耳失聰。這對音樂家來說無疑是最殘酷的懲罰。接着,各種疾病又相繼而來,愛情卻離他而去。他受盡了了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摺磨。

貝多芬又是幸福與快樂的。他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與自己的頑疾做鬥爭,努力“扼住命運的咽喉,”譜下了一首首傳世華章,如《歡樂頌》、《命運交響樂》、《英雄交響樂》等,受到後人的敬仰與愛戴。他“用痛苦換來歡樂。”

與貝多芬比,我們現在的生活是何等的幸福,可我們有些人還老是抱怨上天的不公。與貝多芬的人生比,這簡直不值一提。對照下自己,我有時也會異想天開,渴望一蹴而就的成功,缺乏拼搏精神。讀了貝多芬的故事,我深深地被震撼了。它告訴我:面對困境,我們不能怨天尤人、唉聲嘆氣,而應努力“扼住命運的咽喉”,堅定信念,爲實現理想而奮鬥。只有這樣,才能在風雨之後看見陽光,獲得快樂。

合上書,重溫一下偉人的箴言“扼住命運的咽喉”、“痛換來歡樂”。我想我們也要發揚他的這種精神,即使碰到艱難險阻,也不放棄勇敢前行的步伐。

  貝多芬傳讀後感3

在《名人傳》中,令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貝多芬傳》,貝多芬一生苦難,痛苦不堪。

貝多芬的父親想開拓貝多芬的音樂天賦,把他當作神童一般炫耀。四歲時,他被整天釘在洋琴面前,或是一架小提琴一起關在家裏,他的童年生活幾乎被繁重的工作壓死。他的童年儘管如此悲催,但他還是有着永不放棄與堅持不懈的信念。當他20歲的時候,更大的痛苦來臨了。聽力開始衰退,這算是對音樂家最大的折磨了吧!這對他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折磨,更是心靈上的痛苦。他甚至已經寫下了遺囑。

令我驚訝的是,在寫下遺囑之後,貝多芬並沒有自尋短見,相反,恰是這份遺書激發了他尚未爆發的潛能。也許我應該好好想想,在如此大的壓力下,我能像他一樣“扼住命運的咽喉”嗎?

“一個世界不給他歡樂的人,盡創造了歡樂帶給人間!正像他用一句豪言壯語所說的那樣,他以自己的痛苦鑄就歡樂。在那句豪言壯語中,濃縮了他的人生,併成爲一切勇敢者的心靈的箴言:‘用痛苦換來歡樂’”

這應該就是對貝多芬的生命進行的一個最好的解釋。

我們都渴望成功,但我們卻缺乏拼搏的精神。我們總想一蹴而就地取得成功,或是在取得了微薄的成績之後就停滯不前。貝多芬恰好是給我們提供了一面鏡子,他照出了我們內心的那份卑微與渺小,給我們的心靈以良好的啓迪。貝多芬是一位不朽的英雄,他讓我們呼吸到了強烈的“英雄氣息”!

羅曼羅蘭以音樂評論家的獨特視角描繪音樂家的內心世界,羅曼羅蘭細緻入微地寫出了貝多芬在從事音樂中的心理活動。

貝多芬不得不說是一名偉大的音樂家。

  貝多芬傳讀後感4

寒假期間,我讀了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名人傳》中的《貝多芬傳》一章,瞭解了貝多芬坎坷多難的一生。當我看到貝多芬面對着厄運的殘酷打擊而沒有低頭放棄,反而奮發向上,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和堅強意志最終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的`時候,我不禁被深深地感動了。

貝多芬作爲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他不但精通古典音樂,而且還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先河。他的《獻給愛麗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樂》、《命運交響樂》等音樂作品都是人類音樂史上不朽的樂章;而他在雙耳已經完全失聰的狀況下所創作的《第九交響樂》,更是樂壇的巔峯之作,是人類對光明和歡樂的偉大讚歌。

貝多芬出生於德國的一個平民家庭,從小父親對他管教很嚴厲。由於天生的稟賦和後天的勤奮,貝多芬從8歲起就開始登臺演出了。成年後,正當風華正茂的貝多芬準備大顯身手攀登音樂高峯時,厄運突然從天降臨,他的雙耳失聰了!這對於一個視音樂爲生命的音樂家的打擊該是多麼的大呀!但堅強的貝多芬經受住了這致命的打擊,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重重困難,通過自己勤奮不懈的努力和堅強的意志,最終戰勝了不幸,成爲了一個聞名世界的音樂大師,在人類的音樂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神奇樂章。

貝多芬以自己的人生歷程告訴了我們這樣一條真理:人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才能經受住厄運的打擊,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我們應該以貝多芬爲榜樣,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憑着堅強的意志和不斷的努力,書寫出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貝多芬傳讀後感5

最近,我讀了《貝多芬傳》,它講述了著名音樂大師貝多芬傳奇而又悲慘的一生。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於一七七零年十二月十六日生於科隆附近蓬恩的一所破舊小屋的閣樓上。四歲的時候,父親就讓他整天坐在洋琴前,或者用暴力迫使貝多芬學習;十一歲時,貝多芬加入了戲院的樂隊;十三歲時,他當上了大風琴手他總算不厭惡音樂了。但是就在一七八七年,也就是貝多芬剛剛十七歲時,貝多芬的母親因爲肺病而去世了。這對貝多芬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並且他還以爲自己和母親得了同樣的病,因此一種對人生莫名的憂鬱開始折磨貝多芬的精神和肉體。

法國大革命爆發後,命運的魔掌也漸漸的伸向了他。一七八六年至一八零零年間他的耳朵日夜鳴響,聽覺漸漸衰退,但是,他沒有向命運低頭反而更加努力的創作。

一八二六年十一月末,死神已經走近了偉大的的藝術家,貝多芬病倒了。貝多芬讓他的侄兒去找醫生,可是這個麻木不仁的傢伙竟然忘記了這件事,過了兩天他纔想起來,可是已經晚了,醫生來得太晚了,耽誤了病情,一八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一八二七年一月八日、二月二日、二月二十七日貝多芬連續動了四次手術。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在一場大風雪中,貝多芬嚥下了最後一口氣,一個陌生人爲他合上了眼。

讀完這本書後我感到:貝多芬在人生憂患的征途上,他爲了尋求真理和正義,爲創造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獻出了畢生精力。他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斷,不因悲苦於與劫難一味的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貝多芬傳讀後感6

讀完《名人傳》一書,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書中的人物無一不是與命運抗爭的偉大英雄,他們經歷重重挫折,堅持着心中所想,擊碎了命運掀起的滔天巨浪,最終成就了他們的偉大。其中貝多芬給我的印象最深刻。

貝多芬出身貧寒,一生經歷無數坎坷,命運的“打壓”、親情的辜負、愛情的背叛、病痛的折磨,無一不重重地打擊着他。他孤獨地活着,堅強地活着,彷彿與世隔絕,也許可以用這麼一句話來詮釋他寂寞的心境:“烏雲敞月,人跡蹤絕,說不出如斯寂寞!”但他沒有就此被擊倒,他在黑暗中活着,在無聲中抗爭着,在與命運搏鬥着。最後隨着《第九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等作品的相繼問世,象徵着他的勝利,他戰勝了厄運,他戰勝了疾病,戰勝了困難與障礙,更戰勝了命運!他的精神攀上了生命的巔峯,他的心靈空前強大。

我從貝多芬身上感悟到堅忍不屈,欲與天公試比高的精神。同時他的不屈於命運的精神也讓我陷入沉思。如果肉體的創傷會很痛,那麼精神上的痛苦更甚,與貝多芬受到的重創相比,我們碰到的困難只能算毛毛細雨,但是我卻不能展現如貝多芬一般的頑強、堅忍,因爲一點點小挫折放棄了勇敢,放棄了拼搏,更放棄了機會。如今長大了,面對的越來越多,如因爲挫折和困難而退縮、逃避,我們就會失去很多。人生就是要奮鬥,要勇於與命運鬥爭,不屈服於命運,總有一天你一定會成功,只要頑強拼搏,努力抗爭,最壞的結果不過大器晚成。

《貝多芬傳》讓我感悟到堅強的重要,讓我求學的步伐更爲堅定了,真的受益匪淺。

  貝多芬傳讀後感7

有一個成語叫做“呱呱墜地”,描述的是寶寶哭着降生人世的情景,說白了就是寶寶剛被媽媽從子宮和生殖道中擠排出來哇哇大哭的情景,這對媽媽和寶寶都是痛苦的,甚至是危險的。但是,在分娩過程中,若沒有推動寶寶前進的動力,寶寶是不能自主娩出的。這一動力,主要就是媽媽子宮和生殖道的收縮力、擠壓力。據說,這對寶寶大有好處。

這讓我聯想到《貝多芬傳》。

音樂家貝多芬的父親出於家庭經濟的需要,急於開發貝多芬的音樂天賦,便逼迫貝多芬練習小提琴和管風琴,使貝多芬走上了音樂的道路,最終成爲“音樂巨人”,奏出《命運交響樂》。這個故事讓我們領悟到那麼一個道理:家長的督促對孩子的學習來說是一種來自外界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有助於孩子的學習,儘管這種壓力使孩子感到痛苦。

或許,有人認爲學習全憑興趣和愛好,否則,就會降低學習效率,影響學習效果,甚至造成厭學。可是,我個人認爲:學習不一定全憑興趣和愛好,有時要靠外界的壓力,外界壓力往往是學習的強大推動力。

就拿初中的學習來說吧,不見得每個學生對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生物、美術、音樂、體育、電腦、綜實等科目全都感興趣,也不見得每個學生對每一科目的每一章節全都感興趣。怎麼辦?那就得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強迫學生學習。學生或多或少都有惰性,有時會不願意自覺學習而消極怠工,需要老師和家長的督促,向他佈置學習的內容,提出學習的要求和奮鬥的目標。例如,學生不認真完成並依時繳交作業,就得留堂補做;學生不願背書,就要請家長在家協助老師監督背誦。其實,適齡兒童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就具有強制性。

  貝多芬傳讀後感8

每次聽貝多芬的《英雄》、《命運》交響曲及第九交響曲等名曲時,都情不自禁爲之動容,隨着旋律的起伏而感到震撼不已。這對我這種幾近音癡的人來說是極少見的。我便一直驚異於一個失聰之人何以能創造出如此奇蹟,及至讀了《貝多芬傳》才明白其中曲折。

貝多芬的一生可說是史詩般壯烈的悲劇。艱苦童年,愛情失敗,疾病纏身,貧困交加,這些還都不足以摧毀他,他最大的痛苦——是孤獨。看過他畫像的人,都不禁從那逆立的亂髮、令人震懾的目光推斷其性格:孤僻冷峻,憤世嫉俗。而事實上不然,他慈悲,熱烈,比任何人都熱愛自然,渴望與人交往,熱愛世界和人類。然而,卻恰恰是這種美德深深加劇了他的痛苦;自從發覺開始耳聾,他就不得不選擇了遠離人羣而獨處,他不願看到別人憐憫的目光。這種被迫和人類分離的孤獨是他最最無法忍受的。他就在這樣強烈的矛盾中苦苦掙扎,受着身心雙重的煎熬,幾度差點被擊垮。

耳聾,對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滅,對音樂家是整個世界的死滅。整個的世界死滅了而貝多芬不曾死!並且他還重造那已經死滅的世界,重造音響的王國,不但爲自己,而且爲着人類,爲着“可憐的人類”!沒有如此熱烈、慈悲的胸懷,他便可少受些苦楚。而他用被自己這種天性大大加劇的痛苦換來了人類的歡樂,這就是英雄的犧牲,多麼悲壯的偉大!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這——就是巨人的不朽!當我們感受“英雄”的豪壯,聆聽“命運”的叩門,並在“第九交響曲”末合唱中歌頌歡樂時,不要忘記,這是不朽的巨人——貝多芬“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貝多芬傳讀後感9

人人都期盼成功,渴望得到鮮花與掌聲,然而,當你的努力付水東流,當你的希望化爲泡影的時候,你是否可以坦然的傲視挫折,笑對失敗呢?

寒假期間,我懷着無比崇敬的心情一口氣讀完了《貝多芬傳》,爲他歷經風雨、飽受挫折,而不屈服於命運的精神所震撼!

貝多芬的一生一直在追求平等、正義、個性,他用音樂號召人們爲自由和和平而奮鬥。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他26歲時,聽力開始逐漸下降,但他對藝術的熱愛戰勝了個人的痛苦和絕望。貝多芬在雙耳失聰、嚴重患病、生活極度貧困的情況下,仍以頑強的意志創作完成了不朽的《第九交響曲》。

“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絕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扼住命運的喉嚨,需要何等的勇氣,何等的胸懷啊!傲視挫折,是貝多芬用他不屈服的一生給予我們的人生啓示。傲視挫折是一種人生的態度,更是一種面對困難的勇氣。面對困難要學會的不僅僅是堅強,更要學會樂觀向上。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可能一生平坦,總會有跌倒的時候。在哪兒跌倒就在哪裏爬起!跌倒不代表失敗,而爬起來就意味着成功。

沒有遭遇過失敗的人,永遠是輕浮的,沒有深度的。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不是嗎?挫折是一位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人的鬥志,磨礪人的意念,增長人的才幹。挫折是壓力,是動力,是催人奮進的力量!

我們必須學會面對,學會應對,學會挑戰!用“乞求失敗”的達觀與困難抗爭,把每次失敗看作是鍛鍊我們的機會,在戰勝困難、戰勝自己的過程裏,享受奮鬥的快樂!

“如果你想學會走路,就要先學會摔跤!”記住馬克吐溫的話,擡起頭來,傲視挫折!

  貝多芬傳讀後感10

今天,我讀了羅曼·羅蘭的作品——《名人傳》中的一部《貝多芬傳》。讀完此書,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

《貝多芬傳》主要寫了貝多芬——這位我們看上去外表風光的偉大音樂家,他身後的堅辛歷程。

我國先哲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在貝多芬身上最能體現出來;貝多芬不僅身材矮小,容貌醜陋,而且一直患病。可是這位自尊心極強的音樂家仍然相信,“誰也無法戰勝我,我要死死扼住命運的喉嚨。”

我的眼眶溼潤了。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創作樂曲的精神。貝多芬在外租房,他不願把鋼琴腿支起來,而是直接坐在地了彈,有時到作曲高潮時,他便接一盆盆涼水倒在頭上,使它冷靜。甚至有時廢寢忘食地譜曲。我對貝多芬——這樣幾乎成爲“音癡”的偉大人物不多見,但他那樣熱衷於譜寫曲子的精神卻值得我們學習。

下來我想說說貝多芬的悲慘命運。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的一所破舊閣樓上,他父親讓他從4歲練大風琴、鋼琴等樂器。

貝多芬十分有天賦,12歲成爲大風琴手,但他不知道,命運的魔掌已伸向了他。在他創作曲子的“高峯期”時,他耳朵逐漸聽不見了。

耳聾對於平常人來說,只是失去了一部分世界,但對音樂家來說,那就是失去了整個世界。但貝多芬憑着他自己對音樂的感覺,憑着超凡的毅力,憑着奮鬥精神,他成功了!他雖然一生充滿了很多苦難,但他卻把苦難鑄造成了一支支歡快的樂曲,奉獻給了世人。

同學們,我相信“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會譜寫出美妙的人生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