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關於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1.36W人 

導語:《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圖》的文章,給我印象十分深刻,頗有感受。希望以下小編整理的二十四孝圖讀後感。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終於明白:想做孝子,還真是不容易啊!

曾經以爲,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於明白,有些事,並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比如說“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說的是爲了讓母親吃飽飯,竟要將未滿三歲的兒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如果我的父親也學着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但不僅僅只是母親與郭巨是血肉之親,那三歲的兒子也是人,也是他的親骨肉啊!如此虛僞,真是令人哀嘆!

其實,隨着科技的發展,在以前我們認爲是至孝的大好事,現在已用不着那麼誇大其詞的去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卻很少見有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這都是多此一舉,若換在先前,你的這種行爲回被大肆讚揚;若是現在躺在冰上用身體的溫度把冰化開,不被人看作異類纔怪。幸好只有少數的人會這樣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二十四孝圖讀後感

人之初,性本善,總記得小時候被父母要求捧着一本彩版的三字經聽父母講如何做人,如何孝順,如何敬人做事。

讀到二十四孝圖,不禁有感而發,雖已不是封建舊時,兒童也會被父母或尊長要求學一些孝道,百年之前,和魯迅先生一起讀閱做工粗糙的二十四孝圖,滿心歡喜的求知心被湮滅了,

想那時只有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至打手心,和現在相比,我們除了課本還有許多課外讀物,想那時魯迅先生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性命,將肉麻當做有趣,以不情爲倫紀,教壞了後人,可如果魯迅先生活到了今日,又會有怎樣的感嘆,或許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在那時,封建的孝道雖然不可取,但卻讓人學會了尊老愛幼,也許有些禮節過於繁索,有些做法過於愚昧,也存在着虛僞和殘酷,但和現在有些人來說,已經善良了許多。

人之初,性本善,同爲中國一民,雖不同時期,在屢被批判的封建孝道中也有感人的孝子,在與舊時期改頭換面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不如古時的殘酷。

走在街上,橋洞中,可見一位衣衫襤褸的兒童,老人,記憶中最深的是那位整天坐在橋頭的老奶奶,冬去春來,送夏迎秋,季節變換,而她的衣衫不變,溫度變化,而她的親人的冷淡不變,她頭髮花白,凌亂地披着,那不知是什麼顏色的衣服也補了好幾個洞,她坐在橋頭,不知在看什麼,不敢去想象,只怕自已也會平添憂愁,腳邊的鐵盆,雪白的直刺人的眼,一枚兩枚的硬幣是她一天少得可憐的生活費……

如果,我想是如果魯迅先生看到這一幕,還會認爲封建孝道只會害人嗎?這裏沒有孝,沒有親情,沒有善良,只有路人投去可憐的目光,這裏沒有尊重,沒有幸福,只有被湮滅了善良的高等動物投去的一聲清脆,一枚硬幣打着轉打在盆中,也一定像釘子一樣打在老人心上……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這種善能繼續,那麼二十四孝圖也不會顯得那樣虛僞,那麼魯迅先生也不會大喊中國的劣根性了。

人這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我耳邊又響起了這流傳千年的精典……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