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範文讀後感

《紐卡斯爾,幻滅之前》讀後感

本文已影響 3.74W人 

西楠生於1980年代,很年輕,拿青春沒有辦法的時候,她選擇寫作。這是對青春的挽留,也是揮霍。之前讀過西楠的一些隨筆篇章,極富個性,常有奇思妙語,她針對當下現象、道德與價值觀等提出質疑與哲思,大膽潑辣的思想觀點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在《紐卡斯爾,幻滅之前》這部小說中,她與世界發生緊張衝突的關係得以充分展開,寫漂泊、愛情、破碎、絕望等痛苦,絕沒有怨婦式的悔恨哀憐,有的只是冷峻的清醒,反諷與自嘲,在粘合與抽離間從不拖泥帶水。

《紐卡斯爾,幻滅之前》讀後感

1980年代出生的作家的作品我看得不多,有限的閱讀給了我很大的驚訝。比如蘇瓷瓷,比如張悅然,前者是活在天真中的人,然而她抵達事物的深度令人歎服,她寫精神疾病,探討人體內潛在的瘋狂與危險的毀滅欲有如韓國導演金基德;後者強大的想象力是一個無敵王國,她閱讀量大,對文學的理解與把握卓然超羣,有非常好的語言天賦。在文學上,她們早早地收起了青春的翅膀,變成黑夜的貓頭鷹,停在黑暗的樹枝上,梳理自我,以敏銳的眼光打量與捕捉一切風吹草動。

西楠不是這樣,她完全置身在這股青春的洪流當中,任其夾裹奔涌,滔滔向前,她就寫這股被青春衝撞得暈頭轉向的經驗,時而清澈明亮,時而泥濘渾濁,或者飛流直下。“我”飽滿的敘述激情貫穿始終,慾望、反省、掙扎、憤怒,悲傷,以及要命的孤獨感承載着異鄉人的白天黑夜,精彩處有好句如浪花飛濺。

青春總是美麗鮮豔的,西楠的作品卻和灰色甚至死亡密不可分,連城市的顏色也是灰色的。青春的迷惘頹廢與城市混然一體,但在這晦暗的色調上卻蘊藏着蓬勃生命與陽光。絕望中攀緣的渴望,只有傷口才是愛情博弈中穩操勝券的籌碼。

西楠就這樣呈現洶涌澎湃的生活本質,不擇美醜,直面破碎,慾望抽乾了情感的井,剩下一個空洞的黑圈。其實不單青春如此,整個生命歷程都在被不同的慾望壓榨。我欣賞西楠在作品中的強大與獨立,以笑代哭。她們這一代人的思想成熟得更早,從不需要灌輸所謂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她們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態度,在這部小說中,青春像狂風肆虐的大地雜亂無章,落葉斷枝殘花錦帛,憂傷失落如青春轉瞬即逝。在地域文化、精神與肉體、愛與恨、失落與希望的衝突中,人像魚在生活的網中徒勞掙扎,最終都被打撈歸岸。西楠用自己獨特的角度與理解寫出了青春的幻滅,清醒便是告別。沒有什麼比活着更悲傷,也沒有什麼比活着更有魅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