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精品】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集錦10篇

本文已影響 3.32W人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品】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範文集錦10篇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通過實驗和動手活動,使幼兒感知土壤裏有水、空氣、腐爛物等成分和與植物的關係。培養幼兒的觀察、比較及動手操作能力。

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鏟子、衛生紙、可以種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隻盤子、四個紙杯(其中三個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個杯子裝水)、一隻量杯。

【活動過程】

幼兒提前兩天到種植園,拔出幾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離開土?觀察前幾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乾枯了。

(2)因爲它們的根離開了泥土,離開土壤就會乾枯。

探究的問題:土壤中有什麼?

★用小鏟子挖泥土。

(1)土壤裏有樹根,還有爛了的樹葉。

(2)土壤裏有死蟲子。

(3)土壤裏有蚯蚓、螞蟻。

★輕輕捏捏衛生紙包的泥土。

(1)紙溼了。

(2)泥土裏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

(1)有氣泡。

(2)泥土中有空氣。

說一說,植物爲什麼會在土壤裏生長?

(1)植物在土壤裏生長,是因爲土壤裏有肥料。

(2)因爲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氣。

比一比,三種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麼不同?

將三杯土放在三隻盤子上,用量杯分別向三杯泥土中澆同樣多的水。

(1)砂土裏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盤子裏去了。

(2)壤土裏的水只流了一點,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裏的水都在杯口,滲不下去,下面的盤子裏沒有水。

想一想,植物種在哪一種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養分最充足?

種一種,哪種土壤最適合植物安家?

幼兒將青菜秧種在三種土壤中,引導幼兒每天觀察記錄青菜的生長情況。

記錄青菜在三種土壤中的生長情況。

【注意事項】

1、幼兒取泥土包入衛生紙中時,教師注意引導幼兒選取較溼潤的土。這樣,紙溼的效果較明顯。

2、幼兒向三杯土澆水時,水不宜多,以防水從杯口溢出流到盤中,影響觀察。

【活動拓展】

啓發幼兒觀察、探索仙人掌爲什麼能生活在沙漠裏,瞭解不同植物對土壤條件有不同的需求。

活動反思:

該活動我能利用幼兒身邊的熟悉的資源——土,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實驗、探索、討論。活動中讓幼兒帶問題去進行實驗、操作,引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實驗的設計是讓幼兒能探索出土的性質,也便於幼兒操作,幼兒興趣很大。實驗中我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能力,記錄能力,以及操作習慣,並鼓勵幼兒把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而且針對幼兒觀察到現象,我能引發幼兒思考,爲什麼會有這種現象,以得出問題的答案,土壤裏什麼?使幼兒瞭解了土壤對於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離不開土壤。然後和幼兒開展討論,哪裏還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活動中,我也發現幼兒對於土壤的作用,瞭解的不是太多,這說明,在課前我還應讓幼兒做好這方面的`知識準備,豐富幼兒的知識面,以利於幼兒在活動中展開熱烈討論,讓幼兒在自主學習中獲取知識,學會自己找答案,而不是教師的灌注式,以讓幼兒形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發現身邊的科學。

小百科: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層疏鬆的物質,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工具將黃豆從大米中分離出來。

2、知道有洞眼的漏勺能很快地將黃豆從大米中分離出來,是快捷、方便的工具。3、能運用記錄表記錄自己的猜測和實驗結果,對探索活動感趣

活動準備:

黑板、紀錄表,幼兒標記貼,五個澡盆,內放大米和黃豆,漏勺、勺子、筷子、夾子、小桶人手一份,透明杯子5個

活動過程:

1、以廚師阿姨遇 到的問題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師:廚師阿姨今天遇到了一個麻煩,她把黃豆和大米不小心混在了一起,誰來想一想辦法,用什麼方法可以幫阿姨將黃豆從大米里面分出來?(鼓勵幼兒大膽設想和表達)

2、幼兒根據工具進行猜測並進行記錄師:今天,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一些工具,看一看,都有些什麼呀?(出示工具)請你猜一猜,這些工具中哪一種能最快、最方便地把黃豆從大米里面分出來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測、講述)師:(出示記錄表)你覺得那一種工具最快、最方便,就把自己的小標記貼到這種工具的下面。(幼兒記錄自己的猜測)

3、幼兒操作並記錄實驗結果師:究竟哪種工具又快、又方便呢?老師要請小朋友自己動手來試一試。注意每一種工具都要用一用,都用過了再找出最快、最方便的那一種,最後把你的小標記貼在記錄表的小手這一行的工具下面。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注意提醒幼兒每種工具都要嘗試,最後再記錄結果。重點觀察、指導幼兒使用漏勺,探索用法)

4、結合記錄表集體討論,發現漏勺能更多更快的將黃豆和大米分開師:剛纔,我們用了各種工具來分黃豆。試過以後,你覺得那一種工具最快、最方便?爲什麼漏勺能很快、地把黃豆分出來,而且看不見一粒米呢?誰來說一說,你是怎麼使用漏勺的?(請個別幼兒上來演示、講解漏勺的.使用方法)師小結:原來,漏勺上有許多的洞眼,當我們用漏勺去盛米和黃豆時,米就會從洞眼中漏下去,勺子裏只留下了黃豆。當漏勺中盛了米和黃豆時,我門只要用手輕輕地左右晃動,就能讓漏勺中的米更多、更快地漏下來了。所以,漏勺是我們今天分黃豆最有用的工具。

5、比賽:分黃豆師:下面,我們就來進行一場有趣的分黃豆比賽,男孩子一組,女孩子一組,用漏勺將剩下的黃豆和大米分開,看哪一組分得又快、又多!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玩玩樂樂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沙子的特性。

2.在活動中樂意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課件-照片:沙雕

2.玩沙工具,沙池。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欣賞:沙雕

1.教師:小朋友圖片上展現的.是一個古戰場,還有許許多多的士兵。

(請幼兒仔細觀察圖片)

2.你們在這幅圖上發現什麼了嗎?這個古城堡是用什麼建成的?

(讓幼兒進行討論,發表自己的觀點)

小結:這個古城堡是用沙子建成的,我們叫它沙雕,是一種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二、組織幼兒玩沙

1.老師也很西化玩沙子,你們喜歡玩沙子嗎?

帶領幼兒來到室外沙池,引起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教師:今天,我們要和沙子做好玩的遊戲,高興嗎?

2.篩一篩

(1)出示玩沙工具,問:這是什麼?

介紹玩沙和泥土的工具,交代操作目的、要求。

(2)我們要用籃子去裝沙子,你會有什麼發現,請小朋友去試一試,待會兒告訴大家

(提醒幼兒注意玩的時候不能拋灑沙子。)

(3)你剛纔是怎麼玩的?你有什麼發現?有什麼辦法讓沙子不掉下來嗎?

(鼓勵幼兒想辦法,然後實踐想到的辦法)

3.踩一踩

(1)請幼兒去踩一踩沙子。

提問:沙子踩下去有什麼變化?爲什麼會留下腳印呢?

(2)引導幼兒把沙子用小鐵杴拍實,然後再踩上去,看看結果是什麼樣的?

4.攪一攪

(1)瞧!老師拿來了什麼?(一桶水)

猜一猜,沙子放到水裏會怎麼樣?

(2)我們用細棍攪一攪,看看有什麼變化?

觀察結果:沙子沉到水底,泥土混在水中。

三、幼兒自由玩沙子

鼓勵幼兒在玩沙子時,把自己的新發現告訴老師和小朋友。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製作會“走”的盒子,懂得廢舊物品可以加工成有用的物品。

2、幼兒通過操作感知橡皮筋的彈性,學會簡單製作玩具的技能。

3、幼兒通過實驗記錄,加深對實驗過程的理解,養成關心科學、好奇、好問,樂於嘗試的好習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橡筋、小棒、橡皮泥、吸管、紙盒、繩子、曲別針、錄音機、酸奶盒。

【活動過程】

引入:幼兒模仿各種小動物隨意地走入教室。教師提問小動物是怎樣走路的.。幼兒討論各種各樣動物行走的樣子。

教師出示一個會“走”的紙盒,提問:這個紙盒怎麼會自己“走”呢?看一看,紙盒裏有什麼祕密?

(1)紙盒裏有橡筋。

(2)紙盒裏還有橡皮泥和曲別針。

做會“走”的紙盒。

選用橡筋一根,用橡皮泥裹住橡筋的中間,捏成一個小圓球,圓球表面要光滑。將帶有橡皮泥的橡筋兩端,分別穿入紙杯口兩邊的小孔裏,分別用曲別針固定橡筋。用手轉動橡皮泥將橡筋擰緊,放在地上,紙盒就會“走”起來了。

想一想,說一說。

(1)橡筋擰緊了,一鬆紙盒就走了。

(2)橡筋有彈性。

(3)像我的彈弓一樣,一拉就將橡皮泥彈走了。

教學反思】

縱觀整個活動,感覺過程輕鬆、自然、和諧,幼兒在動手操作活動中,體驗了成功的快樂,獲得了有關分類、語言、科學等綜合能力的發展。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的彎曲性,瞭解常見物體彎曲的必要性。

2、學習觀察彎曲形狀物體的方法,提高觀察能力。

3、體驗彎曲的物體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活動準備

1、自制眼鏡一副,真正的眼鏡一副。

2、兩部電話線不一樣的電話機。第一部的電話線是彎彎繞繞的;第二部的電話線是直的。

3、課件。

活動過程

一、實驗一:鏡腿直直。

1、教師出示兩副眼鏡,請兩個幼兒分別戴上然後與教師一起做遊戲。

(1)咦,這個小朋友的眼鏡爲什麼一直掉下來?你們知道這是爲什麼嗎?

(2)這個小朋友的眼鏡爲什麼不掉下來?爲什麼?(引導幼兒發現彎腿跟直腿的`區別)

教師:哦,原來直直的鏡腿不能勾住耳朵,容易掉下來;真正的眼鏡有彎彎的鏡腿,能勾住耳朵,不容易掉下來。

二、實驗二:電話線直直。

1、教師出示兩部電話機,拿起第一部電話機聽筒,邊做接電話狀,邊走動幾步,使彎繞的電話線伸長。

2、教師拿起第二部電話機聽筒,邊做接電話狀,邊走動幾步,由於直的電話線不能伸長,把電話機拖過來掉到地下。

提問:你們發現什麼了?爲什麼呢?(引導幼兒發現彎彎繞繞的電話線和直直的電話線的區別)

教師:哦,原來彎彎繞繞的電話線可以伸長,所以我們可以走來走去接電話,用起來很方便;直直的電話線不能伸長,只能在原地接電話,很不方便。

三、討論:假如它是直的

1、出示有山、汽車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畫面,討論:這輛汽車能上山嗎?爲什麼?

2、出示圖片(衣架、躺椅……)提問:它是什麼形狀的?

討論:假如它是直的會怎麼樣?

教學反思

活動中發現孩子們對科學探索活動很感興趣。但是在假設環節中,如“假如蚊香是直的”,我覺得如果有可操作的模型蚊香,幼兒就體會更深了,現在光憑想象效果不佳。但儘管如此,孩子們還是很積極,都能參與到討論中。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6

中班科學教案:認識冬天

一、設計意圖:

無聲之間又一個冬天來了, 把秋天的最後一絲餘溫包裹在了冬寒冷的懷抱。但是孩子們卻沒有忽略這些細小的變化,我說話怎麼在冒煙阿?”“我的手好冷啊!”“我穿了好多衣服,都動不了了!”不知不覺中,孩子們對冬天是什麼樣的產生了好奇,而關於冬天的話題引來了更多孩子參與其中。於是,我們就本次活動,試圖讓幼兒在說說看看玩玩中,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對冬天有一個更真切的認識。

一、活動目標

1、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時候應該多運動,身體才能更健康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活動準備

1、冬天的情景圖片若干

2、幼兒已瞭解一些冬天的特徵(活動前教師讓幼兒向爸爸媽媽瞭解)

三、活動過程

(一)問題導入:說說冬天是什麼?

1、師:現在進入什麼季節了?(冬天)冬天是什麼哪?冬天有些什麼變化哪?

2、教師鼓勵幼兒進行回答,並及時的表揚回答積極的幼兒。

3、教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圖片,讓後再請幼兒進行回答冬天的特徵。

4、教師小結:重點關注冬天動物遷徙、人們衣着等方面的變化(冬天人們換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二)遊戲:找冬天

1、師:冬天還是怎樣的哪?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2、在衆多圖片裏找出冬天情景的圖片,並說說爲什麼?

3、以散文《冬天來》進行小結。

(三)閱讀《冬天是什麼》

1、請幼兒打開自制圖書《冬天是什麼》,邊看圖書邊欣賞教師朗誦散文

2、師:冬天是什麼?

重點:引導幼兒邊看圖書邊根據圖書內容進行回答。

3、師:冬天還是什麼哪?我們到處去找一找看一看吧。(可進行延伸活動――續編散文《冬天是什麼》)

四、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讓幼兒在進行遊戲的同時,感受到科學活動的快樂。

同時,教師要照顧到那些在活動中比較安靜的幼兒,使其也能在活動結束的時候獲得快樂,以培養他們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奇妙的影子

活動目標:

1.感知影子的顏色、形狀,獲得有關影子的具體經驗。

2.對探索影子的活動產生興趣,提高細緻的觀察力和能用較完整的語言講述自己的發現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實驗材料:一個美麗的布娃娃。

2.幼兒已獲初步經驗,玩過踩影子的遊戲。

3.時間安排:有陽光的日子。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引發幼兒對影子的探索興趣。

1.教師:你們認爲人有影子嗎?你的影子在哪裏?你的影子是什麼樣的?請你把它畫下來。

(二)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影子的特徵。

1.教師:你的影子是什麼樣的呢?

2.分組實驗:教師引導幼兒在陽光下做各種動作,觀察影子的顏色和形狀變化。

3.藉助布娃娃玩具,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布娃娃和影子的不同。教師:美麗的布娃娃穿的衣服是什麼樣子的?布娃娃影子的衣服是什麼顏色的?教師:布娃娃舉起雙手,她的影子怎麼變化了?

(三)引導幼兒觀察、比較自己和影子的不同。教師:你和你的影子一樣嗎?什麼地方不一樣?

(四)繪畫記錄,請幼兒把自己和自己的影子畫下來。

1.教師提醒幼兒思考怎樣畫出自己的身體和影子。

2.請幼兒介紹自己的作品,說說自己是哪個?

3.教師和幼兒討論:影子在身體的什麼位置?

活動評析:

中班幼兒對事物表面特徵的觀察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本次活動中通過尋找、探索發現影子的奧祕,激發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興趣,科學教育活動是在引導幼兒親自探索和發展獲得有關經驗的過程.玩影子是幼兒最感興趣的遊戲,教師緊緊抓住幼兒這一特徵設計了本次活動,以玩手影爲導入,在循序漸進深入,影子是怎樣產生的——影子的舞蹈——進一步探索影子舞蹈的奧祕——到戶外尋找影子,結束本次活動。從而讓幼兒全面系統地掌握了有關“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了影子。活動中,教師提供大量的圖片等操作材料,並分層次逐步投入,鼓勵幼兒想辦法,讓這些材料跳起舞來,這種與材料互動的.學習方法,增強幼兒的自信心,激發幼兒探索慾望,促進幼兒的創新思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用集體教學的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了探索式教學法,滿足幼兒探索事物本質特徵的願望,充分做到以幼兒爲主體,教師爲主導,培養幼兒探索科學實踐的興趣,發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判斷能力,讓幼兒養成從小就主動探索科學的習慣,提倡幼兒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並且進一步體驗自信帶來的愉悅感。

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首先教師設計玩影子的遊戲,並教幾種手影,如孔雀、小鳥、狐狸、小狗更手影。(用應集燈放在桌子上,手放在燈光中間,射到牆上的各種形態的影子,讓幼兒自由操作感受到樂趣。將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探索願望激發出來。) 向幼兒提問:爲什麼會產生影子呢?(通過幼兒自由發言,體現幼兒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原則,引出本次課題。)併爲他們提供手電筒和一些立體物體,請幼兒用手電筒往物體上照,看看不同角度的光照的方向的影子有什麼不同,關掉手電,觀察還有沒有影子,並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通過實驗觀察,在不同角度的光照方向產生的影子有什麼不同,並小結初,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了光線產生了影子,讓幼兒發現光照方向與投影的關係。

本次活動通過幼兒觀察、操作,鼓勵幼兒自己動腦解決問題,並通過交流討論是幼兒感知,光線位置變化,影子也隨之變化的現象,即:光線照射在物體上,物體擋住光線就產生影子,從中獲得“光和影子”的感性經驗。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7

一、活動內容

冬天來了

二、活動目標

1、感受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

2、知道冬天的時候應該多運動,身體才能更健康

3、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4、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徵。

5、在活動中增長幼兒對文學作品的愛好和對大自然的愛。

三、活動準備

㈠冬天的情景圖片若干

㈡幼兒已瞭解一些冬天的特徵(活動前教師讓幼兒向爸爸媽媽瞭解)

四、活動過程

㈠問題導入:說說冬天的變化?

1.師:現在進入什麼季節了?(冬天)冬天是什麼哪?冬天有些什麼變化哪?

2.教師鼓勵幼兒進行回答,並及時的表揚回答積極的幼兒。

3.教師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圖片,讓後再請幼兒進行回答冬天的特徵。

4.教師小結:重點關注冬天動物遷徙、人們衣着等方面的變化(冬天人們換上了厚厚的冬衣,戴上棉帽……)

㈡遊戲:找冬天

1.冬天還是怎樣的哪?我們一起來找一找。

2.在衆多圖片裏找出冬天情景的圖片,並說說爲什麼說是冬天?

3.進行小結。

㈢活動總結

教師總結幼兒今天的表現,表揚和鼓勵幼兒在活動中表現積極的'幼兒。活動反思

幼兒通過活動交流感受了冬天的季節特徵,瞭解了動物、人類不同的過冬方式。知道冬天的時候多運動,身體才能更健康。

小百科:冬季是部分地區一年四季中的第四季,由於天氣轉冷(赤道地區除外),在很多地區都意味着沉寂和冷清。生物在寒冷來襲的時候會減少生命活動,很多植物會落葉,動物會休眠,有的稱作冬眠。候鳥會飛到較爲溫暖的地方過冬。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通過認識油燈、蠟燭、煤油燈、電燈,瞭解燈的簡單演變過程,知道電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2、通過觀察對比,簡單瞭解各種燈所存在的缺點,培養幼兒思維的批判性。

3、讓幼兒體驗和使用照明工具,感受光明帶來的幸福感。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佈置一個山洞;油燈、煤油燈、檯燈各1"2盞;小兔頭飾一個;風爺爺頭飾;錄音機、磁帶、電話機、圖片一張;手電筒、礦燈、蠟燭許多;絨毛玩具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引題,幼兒感受黑暗。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提問:怎樣才能在黑暗的地方看清東西?

(二)認識油燈、蠟燭、煤油燈、電燈、簡單瞭解其缺點和優點。

1、教師以遊戲的形式,向幼兒逐一介紹各種燈,並請幼兒觀察。

2、幼兒操作:給四種燈排列前後發明使用的順序。

3、教師向幼兒講述正確的排列順序。

(三)引出手電筒和礦燈。

1、遊戲《小雞找蛋》,引出手電筒帶來的'方便。

2、遊戲《小熊家停電了》,引出礦燈帶來的方便。

3、教師小結:針對電燈的缺點,人們發明了手電筒和礦燈。

(四)體驗活動:遊戲《營救行動》

教師佈置一個山洞,讓幼兒自己選一種照明工具,想辦法照亮後,去山洞營救動物和娃娃。

(五)結束活動

集體舞《兔子舞》。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爲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9

活動準備

人手一把不鏽鋼的勺子。

師幼玩過照鏡子的遊戲(師:鏡子、鏡子在哪裏?幼:鏡子,鏡子在這裏)。

PPT課件(漢字凹和凸、集體記錄表、交通安全轉角鏡等圖片)。

活動目標

感知不鏽鋼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初步瞭解哈哈鏡影像變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嘗試用集體記錄、個體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過程及結果,體驗動手探究的樂趣。

活動過程

一、遊戲導入,回憶已有經驗

1.師幼玩照鏡子的遊戲。

師:我們來玩照鏡子的遊戲,我來照鏡子,你們就是我的小鏡子。(教師做出各種簡單的肢體動作,幼兒鏡面模仿)

2.啓發幼兒思考,表述已有經驗。

師:你們玩得很好,照鏡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時照鏡子的時候發現了什麼嗎?

3.根據幼兒回答,及時啓發和小結。

師:鏡子裏也有個你,你們倆一模一樣嗎?哪裏一樣?哪裏不一樣?照鏡子的時候,離鏡子遠一些、近一些,照出的人像一樣嗎?

(評析:此環節以遊戲的方式導入教學活動,讓幼兒輕鬆進入學習狀態。同時,有效運用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爲下一環節中幼兒自主操作探究、獲取新經驗,做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哈哈鏡的祕密

1.幼兒初次探究,感受勺子哈哈鏡的有趣。

師:不過,今天老師沒有準備鏡子,而是準備了這些不鏽鋼勺子,它們能當鏡子照嗎?現在就請你們試一試,用這些勺子玩玩、照照,看看能發現什麼。

2.集體交流操作中的發現,鼓勵幼兒清楚、大膽地表達。

師:你發現了什麼?請你用盡可能清楚的話說給大家聽。

(評析:第一次操作環節,給予幼兒充分的探究和表達的空間,用開放式的提問,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

3.結合PPT,介紹凹凸面的名稱。

師:勺子的兩面一樣嗎?它們分別叫什麼名字呢?老師這裏有兩個漢字朋友,看看它們能不能幫助我們。

這兩個字長得什麼樣?好玩嗎?這個字讀“ao”,這個字讀“tu”,它們用來指勺子的哪一面呢?

教師手指勺子不同的兩個面,教幼兒說出名稱。

(評析:漢字的出現,能成爲幼兒進一步自主學習的“支架”,有利於孩子梳理經驗,更清晰地表達,並在下一環節的操作中更有目的地去觀察和探究。)

4.集體猜想並記錄。

師:知道了凹面和凸面,你們介紹自己的發現時一定能說得更清楚了。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

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在集體記錄表中貼上相應形態的'人像。(正立、倒立、變扁、變長等)

(評析: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對於幼兒的反饋不給予評判,而是讓幼兒發現自己與同伴的意見分歧,從而激起再次探究的慾望。同時,也有利於幼兒形成客觀、嚴謹的科學態度。)

5.幼兒再次操作探究,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師: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再去試一試,這次要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新發現。

6.集體交流操作結果,教師隨機記錄。

師:你又發現了什麼?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樣嗎?有不同的意見嗎?

7.啓發幼兒進一步思考。

師: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凹凸兩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變形。爲什麼平時我們照普通的鏡子時,沒有這樣的現象呢?

這是因爲普通的鏡子表面是平坦的,所以鏡子裏的你並沒有變樣子,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照出的你就發生了有趣的變形現象。人們還特意製作了一些表面凹凸不平的鏡子,我們把它叫做哈哈鏡。

(評析:一切科學現象的背後,都包含着科學概念、科學原理。我們在鼓勵幼兒積極參與科學探究的同時,也應鼓勵幼兒大膽思考現象背後的科學道理。這一環節中的提問帶有挑戰性,教師並不急於揭示答案,而是耐心傾聽、不斷啓發,讓幼兒在新舊經驗的碰撞中領悟其中的奧祕。)

三、觀察圖片,瞭解凹凸鏡在生活中的運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轉角鏡,討論其用途。

師:生活中,你見過這樣凸出來或者凹進去的鏡子嗎?在哪裏見過?

老師有一雙愛發現的眼睛,看看我發現了什麼。爲什麼人們要在地下車庫、馬路拐角、小區門口放上這個鏡子呢?看看它是什麼樣的?猜猜有什麼用?

2.小結。

師:今天我們發現了勺子裏藏着的哈哈鏡,還認識了凸出來的道路安全轉角鏡。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鏡、凹面鏡,你想知道它們藏在哪兒,有什麼用嗎?老師相信你們和我一樣,也有一雙愛觀察、愛發現的眼睛,所以,把這個任務交給你們,相信你們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通過說一說、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動,讓幼兒瞭解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知道屁是怎麼形成的。

2、引導幼兒說出飲食中容易放屁的食物,以及放屁時應注意的禮儀。

3、鼓勵幼兒學會與同伴共同探討研究問題,體驗合作的快樂。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氣球五隻、裝滿水的透明水缸五隻。

2、《放屁》教學掛圖、臭鼬鼠圖片。

3、幼兒圍坐成弧形,桌子圍在教室旁邊(實驗操作時用)。

活動過程:

1、教師設置懸疑,引起幼兒的興趣。

(1)教師捏着鼻子說:“呀!怎麼這麼臭啊?誰放屁了呀?”

(2)“你放過屁嗎?你知道我們爲什麼會放屁嗎?”(幼兒討論猜測)

2、出示掛圖,讓幼兒瞭解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以及放屁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人人都會放屁,這是很正常的現象。那到底爲什麼會放屁呢?哦!原來是當我們吃東西時,把周圍的空氣也吞進獨子裏了,然後空氣從我們的肛門跑出來,就形成了屁。原來,屁就是我們肚子裏的空氣啊!”

3、實驗操作,觀察放屁的原理。

(1)交代實驗操作要求:

①“瞧!這是什麼?(氣球)”

“這氣球就象是我們的肚子,我們把空氣吹進氣球裏,然後捏緊氣球口,把手伸進水中,再把手慢慢鬆開,觀察一下:水中有什麼現象?”

②自己自由結合,五人一組,互相輪流合作實驗。

(2)幼兒開始自由結合操作實驗,教師巡視,參與幼兒的談論研究。

4、引導幼兒相互討論,瞭解哪些東西吃了會容易放屁,哪些東西吃多了,放得屁會比較臭?(幼兒相互討論,教師巡迴傾聽,並參與幼兒的討論活動)

(1)放屁還和我們吃的食物有關係哦!你們猜猜看:吃哪些食物會容易放屁呢?

“豆類食品、奶製品、胡蘿蔔、麪包……”

(2)那吃什麼食物放得屁會比較臭呢?

“肉類食品、臭類食品(如:大蒜、洋蔥等)、……”

5、讓幼兒懂得放屁時的禮儀。

“我們每個人都會放屁,所以大家不用緊張和怕難爲情。如果憋着不放,我們會感到肚漲和肚子疼哦!那我們要放屁時應該注意些什麼呢?”(到旁邊人比較少的地方去放屁,不要在人羣中放屁。……)

6、討論,讓幼兒知道人和動物是會放屁的,花草樹木和一些物品等都不會放屁。

“除了我們人會放屁,那還有誰也會放屁呢?”(還有動物)

7、設置懸疑,激發幼兒對下次活動的興趣。

出示臭鼬鼠圖片,提問:

“誰來了?你認識它嗎?”

“它叫臭鼬鼠,它會放屁嗎?”“它的'屁可厲害了,有很大的用途哦!你們信嗎?想知道的,我們下次來研究討論吧!”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