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

本文已影響 3.69W人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1

活動目標:

1、探索圈的測量方法;

2、通過滾動、包圍、兩個對應點間測量等方法測量圈的周長和直徑,對比感知圈的大小;

3、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並能大膽交流。

活動重點:

探索學習包括測量、對應點間測量以及滾動測量的方法。

活動難點:

滾動測量的方法。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經學會自然測量。

物質準備:大小相近兩個圈、繩子、記錄表、筆、紙筒、彩紙、剪刀、雙面膠、多媒體課件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圈類物品

1、小朋友,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有趣的東西,我們一起看看。(出示ppt)一起說說是什麼?

2、它們都是什麼形狀的?中間怎麼樣?(空的)對了,這些東西都是像圈一樣,圓圓的,中間是空的。

(評析:通過遷移幼兒已有經驗,幫助幼兒充分了解圈類物品,知道圈類物品的共同特徵:四周圍繞,中間是空的。本環節旨在讓幼兒理解圈的基本概念。)

二、比較圈的大小

1、(出示一大一小兩個圈)這兒有兩個圈,它們有什麼不同?(一個大,一小)

2、(出示大小不明顯的兩個圈)這兩個圈呢?誰大誰小?你怎麼知道的?(比一比、看一看)

3、我們還可以用什麼辦法準確地知道它們誰大誰小呢?(測量)

(評析:通過一大一小和大小不明顯的兩個圈、激發幼兒比較圈的大小的興趣。一大一小的兩個圈一看就知道,但是兩個大小不明顯的圈很難看出、除了用重疊比一比的方法、還可以用測量的方法、這樣就引出活動的主題:圈的測量。)

三、探索圈的測量方法

1、你知道有哪些測量工具?(尺、繩子、小棒、吸管等等)

2、上次我們用繩子測量了書、椅子等東西,今天我們也用繩子來測量這兩個圈,比一比誰大誰小,把結果記錄下來。(幼兒操作)

(評析:大班幼兒已經有自然測量的經驗,但是對圓弧形的圈類物品還沒有測量過。本次活動運用繩子作爲測量工具,因爲繩子柔軟,可塑性大,利於幼兒對圓弧形進行多種方法測量。同時,通過記錄測量結果,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實驗的嚴謹性。)

四、交流學習圈的測量方法

1、誰來說說你測量的結果是什麼?(紅圈大,黃圈小;黃圈大,紅圈小)

2、現在有兩種答案,那你們說說是怎麼測量的?

(1)繩子沿着圈圍一圈(幼兒演示)這樣就可以測量出圈一週的長度了。

(2)量圈中間的長度

中間的長度怎麼量就準確了呢?(看課件)

(先在圈上畫一個固定點,然後在它的對應的地方再畫一個點,用繩子的一頭對準一個固定點,另一頭對準另一個固定點,然後在繩子上做上標記,就測量出了兩個對應點間的長度。)

(3)除了這兩種方法,還有誰有不同的辦法?

還有一種方法也能測量圈呢,一起看下。(看課件)

這是什麼方法?(滾動的方法)

怎麼測量的?

(在圈上畫一個固定點,固定點對準繩子的頂端,然後沿繩子慢慢向前滾動,滾到固定點的時候停止,在繩子上做個標記,這樣就測量出了圈滾動一週的長度。)

(4)現在請小朋友試一試用滾動測量的方法來比較一下,這兩個圈到底誰大誰小。(幼兒再次操作)

(5)現在你知道哪個圈大,哪個圈小?(紅圈大,黃圈小)

小結:測量圈有用繩子圍一圈的方法、有從中間兩個對應點測量的方法,還有滾動測量的方法。

(評析:在幼兒的交流中,出現了兩種答案,教師沒有給予正確答案,而是先讓幼兒交流探索出的測量方法。幼兒發現了兩種測量方法:圍一圈測量和兩個固定點之間的測量,還有一種滾動測量的方法是老師通過課件演示引導幼兒瞭解到的,在隨後的實踐操作中,教師要求幼兒運用滾動測量方法來驗證到底哪個圈大、哪個圈小,找到正確答案。本環節是活動的重點、滾動測量的方法又是活動的難點,重點難點在交流討論和實踐操作中順利化解。對於幼兒操作結果的判定、教師讓幼兒通過自己的實踐進行了驗證、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教育理念。)

五、生活實踐活動

1、馬上要過節了,中班的弟弟妹妹要用紙筒做節日禮物,可是這個紙筒不好看,他們要請你們幫個忙,用彩紙把紙筒外面包起來。想一想需要多長的彩紙就可以正好把紙筒包起來了?你有什麼好辦法?

好,一起來做一做吧。

2、評價。

看,這兩個紙筒包的怎樣?(一個彩紙多出來了,一個沒有全包住)

怎樣就正好了?(要量準確了)

對了,我們要把彩紙在紙筒上量準確了,再剪下來粘貼,就可以正好包住了。

3、現在一起把漂亮的紙筒送給弟弟妹妹吧。

(評析:學以致用。幼兒學會了圈的測量方法、怎樣運用在生活中?於是設計了爲紙筒裝飾的環節。紙筒其實就是一個立體的圈、要測量出彩紙的長度,這就用到了圈的測量的方法:圍一圈或滾動的測量方法。本環節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思想。)

六、延伸活動

在區域活動中提供尺、吸管、小棒等測量工具,讓幼兒用不同測量工具進行圈的測量。

(評析:不同的測量工具有不同的測量方法。繩子是一種柔軟的測量工具,可彎可直,而尺、吸管、小棒等不能彎曲,用這樣的測量工具怎樣對圈進行測量,值得幼兒深入探索。同時,幼兒可以用尺進行精確測量,進一步提升了測量的能力,更引發了幼兒對測量的興趣。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2

【教材分析】

火車是很多家長帶幼兒出遊時經常選擇的一種交通工具,爲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多數大班幼兒都有過乘坐火車的經歷,所以對火車的特徵以及火車票上的信息既熟悉又好奇。《指南》也指出,要讓幼兒“感知和了解各種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爲此本活動從幼兒的生活經驗人手,結合課件,創設“小丁丁坐火車”的生活場景和“我來坐火車”的遊戲情境,鼓勵幼兒細心觀察、交流對火車及車票的認識,瞭解乘坐火車的過程,進一步感受火車給出行的人們帶來的便捷。

【活動目標】

1、瞭解乘坐火車要經過購票、檢票等程序,知道火車是一種應用廣泛的交通工具。

2、能細心觀察火車票上的信息並積極表達自己的發現。

3、感受火車爲人們的出行帶來的方便,樹立安全乘車的意識。

【活動準備】

1、提前請家長豐富幼兒關於火車及火車票的經驗。

2、“幼兒學習材料”——《身邊的科學》,《幼兒素質發展課程?多媒體教學資源包》課件

3、教師自制車票,創設火車車廂的遊戲情境。

【活動建議】

1、結合幼兒已有經驗進行談話,使幼兒初步瞭解火車的外形特徵及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1)演示課件,聽火車鳴笛的聲音,引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提問:這是什麼聲音?什麼開來了?它是什麼樣子的?

小結:火車是由車頭和一節節車廂組成的,每節車廂上有編號。

(2)出示鐵路分佈圖,弓丨導幼兒瞭解乘坐火車的便利。

提問:你坐過火車嗎?坐火車去了哪裏?

小結:中國的鐵路線四通八達,坐着火車可以到全國各地。

2、結合課件,引導幼兒觀察火車票,瞭解車票上的相關信息。

提問:這是什麼?上面都有什麼?表示什麼意思?

小結:火車票上有很多信息,包括火車的車次、出發地和目的地、乘車時間、車廂號和座位號、票價等等。

3、結合課件,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列車員的工作及火車上的設施。

(1)請幼兒幫助檢查小丁丁是否找對了車廂及座號。

(2)引導幼兒簡單瞭解乘務員的工作:是誰幫助小丁丁把行李箱放在了行李架上?乘務員還可以幫助旅客做什麼?

小結:在火車上遇到問題或是困難的時候可以請列車員幫忙。

(3)引導幼兒簡單瞭解火車上的餐廳、臥鋪及洗手間等設施及其作用。

(4)引導幼兒討論:乘坐火車應該怎樣做一個文明的小乘客。

4、引導幼兒瞭解不同類型的火車,進一步感知火車給人們的出行帶來的方便。

提問:你還見過什麼樣的火車?動車、高鐵與普通快車有什麼不一樣?

小結:火車越來越先進,速度越來越快,給我們的出行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5、組織幼兒玩遊戲“坐火車”。

(1)介紹遊戲規則:根據車票的信息找到自己的車廂和座號。

(2)組織幼兒玩遊戲,幼兒坐好後,進行個別交流。

例如:你找到自己的位置了嗎?你的車廂和座號是多少?(教師以乘務員的身份對幼兒的座號進行檢查,看是否找對。)

【活動延伸】

請幼兒自主閱讀《身邊的科學》第21頁,進一步瞭解、講述乘坐火車出行中的快樂發現。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3

活動目標:

1、能在遊戲中發現、感受、觀察並記錄探索過程。

2、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描述探究結果。

3、發展思維的邏輯性、條理性,體驗解決問題的樂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有拋硬幣的生活經驗。

物質準備:

1、硬幣人手一個、拋硬幣記錄紙。

2、二個盒子(第一個智慧寶盒裏面放入6個黃色的球,第二個智慧寶盒裏面放入3個白球3個黃球)。

3、操作袋、結果卡人手一份(操作袋裏裝有紅色雪花片及綠色雪花片)

活動過程:

一、傾聽故事,引起猜想

故事“阿凡提的硬幣”:阿凡提在財主巴依老爺家做長工,按約定年底阿凡提向巴依老爺討要工錢,阿凡提得到了一袋硬幣。巴依老爺心疼硬幣,生出一個歹計,說凡提你必須把這袋子裏的硬幣往上一拋,如果落下都是正面朝上,那麼你才能拿走這袋阿硬幣。”地主老爺說什麼?阿凡提能拿到工錢嗎?

二、猜測驗證,初步探索

(一)遊戲:拋硬幣,瞭解不確定的結果

1、猜測:這些硬幣落下來都會是正面朝上嗎?(幼兒自由回答)

2、幼兒親自驗證,並記錄結果。

3、交流:哪位小朋友願意來分享一下你的結果?從這五次拋硬幣的結果中你發現了什麼?拋硬幣的結果確定嗎?

4、小結:硬幣落地後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結果不確定,我們可以用“可能”來描述。

(二)遊戲:摸彩球,瞭解確定的結果

1、遊戲體驗:讓我們一邊做遊戲一邊想辦法。

請兩名幼兒分別從智慧寶盒裏任意摸出三個球,看哪個人摸出的黃球多。

2、猜測(1):爲什麼第一位摸出的都是黃球,第一個盒子裏有什麼祕密嗎?(猜想後老師揭開盒子)

3、交流:當盒子裏都是黃球時,從裏任意摸出一個球,一定會是什麼顏色的球?

4、小結:當盒子裏都是黃球時一定能摸出黃球,不可能摸出白球。結果是確定。

5、猜測(2):爲什麼第二位小朋友有時能摸到黃球,有時摸到的是白球?誰來猜猜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幼兒說出各種答案、教師揭開盒子,盒子裏有白球也有黃球)

交流:當盒子裏一半是黃球一半是白球時任意摸出一個球有可能會是什麼顏色?

小結:當盒子裏一半是黃球一半是白球的時候任意摸出一個球,有可能會是白色也可能是黃色,結果不確定。那怎樣裝盒子裏的球,纔會使摸出的球一定都是黃色呢?

三、經驗遷移,再次驗證

遊戲:換雪花片,再次驗證確定的結果

1、幼兒按照結果提示卡調整袋子裏的六片雪花片的顏色。

2、幼兒操作,老師幫助驗證

小結:要讓摸到的雪花片一定是綠色,那袋子裏都要裝綠色的雪花片。要讓摸到的雪花片一定都是紅色,那袋子裏都要裝紅色的雪花片。

四、巧解難題,拓展探究

巴依老爺要求阿凡提把袋中硬幣往上拋,落下必須都是正面朝上,那麼阿凡提能解決這個難題嗎?

那麼,阿凡提會怎麼做纔會兩面都是正面呢?

小結(聯繫生活):其實在我們生活中同樣些事情是一定會發生的,有的是不可能發生的,有些事情有可能會發生如:地球一定每天都在轉動,從出生到現在我肯定吃過食物了。時間不可能會停止,這些都是確定現象。也比如今天下雨,所以明天也下雨嗎?(不確定)這就需要你們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多體驗。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4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和比較,瞭解指紋的基本特徵及用途;

2、嘗試用“印”的方式記錄指紋,通過觀察比較各種指紋,並能說出不同;

3、有動手動腦的積極性,體驗發現的快樂,養成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通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指紋畫、指紋類型ppt、白紙及印泥若干、放大鏡(人手一個)、抹布。

2、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經使用過染料塗色或發現過指紋。

活動過程

一、導入:欣賞指紋畫,激發幼兒對指紋的探索興趣。

小朋友們,你們都畫過畫嗎?那平時你們是用什麼來畫畫的呢?

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很特別的畫,我們一起來看看。(教師出示指紋畫ppt)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些畫和我們平時畫的畫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二、引導幼兒觀察指紋、瞭解指紋的基本特徵。

1、引導幼兒對指紋開展猜想。

猜一猜,你的指紋和別的小朋友的指紋是不是一樣的?你自己的每一根手指指紋是不是一樣的?

2、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瞭解指紋的三種不同的類型。

(1)教師講解示範如何清楚地印出指紋。

(2)分發材料,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

(3)引導幼兒觀察指紋並進行交流,認識指紋的三種類型。

每個人的指紋形狀都是不一樣的,科學家把指紋分成了三大類。第一種叫箕形紋,中心向左或向右偏,像簸箕一樣;第二種叫弓形紋,中心像一把彎彎的弓;第三種叫鬥形紋,中心像水中小小的漩渦。是不是很神奇呢?

3、引導幼兒觀察自己的指紋,並看看每種指紋類型各有幾個。

我們認識了三種不同的指紋類型,那現在請小朋友再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手指紋,看看你的每個手指紋是哪種類型。(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分別表示。)數一數你有幾個箕形紋,幾個弓形紋,幾個鬥形紋。

三、瞭解指紋的作用。

小朋友們想一想,這些指紋有什麼用處呢?

指紋能夠幫助警察破案,因爲每個人的指紋都是不同的,它是具有特徵的記號。

指紋是由凹凸的皮膚所形成的紋路,所以增加手指的摩擦力,這樣拿東西就不容易滑掉。

指紋還是汗腺的出口,因此可以調節溫度。

每個人的指紋都不一樣,且一般來說終身不變,指紋會隨年齡增長變大,但形狀不變。

四、製作指紋畫指紋的作用真大,不僅可以幫助警察叔叔破案,而且我們還可以用指紋畫出許多美麗的圖畫,你們想不想也來試一試,用你們靈巧的小手,畫出美麗的圖畫來張貼在我們“指紋畫展”的畫廊裏。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5

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使幼兒知道樹木的多種用途。

2、引導幼兒初步瞭解樹對人,對環境的主要作用。

3、激發幼兒愛護樹木的感情。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發動幼兒蒐集關於樹的多種用途的資料;錄象資料。

活動過程:

1、教師請幼兒自由講述自己瞭解到的關於樹的用途的一些知識。

2、組織幼兒觀看蒐集到的一些圖片,引導幼兒討論樹各部分的作用。

教師小結:樹根可以吸收、儲藏水分和養分,抓住泥土,使樹幹牢固;樹根可以雕刻成工藝品,有的可以入藥、治病。樹幹能爲樹葉輸送養分;樹幹可以做傢俱、工具、造紙,有的樹幹還有奇特的作用,如橡膠樹的樹幹汁可以做膠鞋、輪胎。樹葉可以給草食動物做食物,還可以遮陽、做書籤、做肥料。果子可以吃,有的可以做肥皂、有的可以做藥、有的可以做種子。

3、引導幼兒討論森林與人類、動物及環境的關係。

(1)與動物的關係:提供豐富的食物和舒適的居住場所。

(2)與人類的關係:調節溫度,爲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藥材、食物。

(3)改善環境:防風固沙、防暑降溫、減低風速、保持水土、淨化污水、減少噪聲等。

4、組織幼兒觀看錄象,進一步瞭解樹木的作用。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並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爲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遊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6

活動目標

1、知道電話是受傳聲筒啓發發明的,感受傳聲的有趣。

2、對科學活動有興趣,願意繼續探索傳聲筒的奧祕。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紙杯傳聲筒、材質不同的管子(硬管、軟的海綿管)、多媒體資源、探究結果展示板、塑料管、棉花。

活動過程

一、以參觀“聲音體驗館”爲主線,由玩紙杯電話導入活動,瞭解聲音的傳遞。

1、教師提問:這是什麼?玩紙杯電話時怎樣讓聲音聽得更清楚呢?

2、兩人一組玩“傳悄悄話”的遊戲,然後分享交流剛纔聽到的內容。

3、教師簡單小結:很小的聲音都能聽見,這說明紙杯電話是可以傳遞聲音的。通過播放幻燈片讓孩子們瞭解紙杯電話傳遞聲音的祕密。

二、通過玩不同材質的管子,引導孩子們探究聲音的傳遞與材質之間的關係。

1、教師引導孩子們觀察這些管子的不同(顏色、軟硬……)它能不能像紙杯電話那樣傳遞聲音?哪樣的管子傳遞聲音更清楚呢?讓孩子們先討論猜測。

2、師:將你認爲的結果用粘星星的方式呈現在前面的展示板上。

3、兩人一組用不同材質的管子去驗證剛纔猜想的結果。

4、分享交流探究結果,然後通過播放幻燈片瞭解軟的海綿管能吸音的祕密。

三、孩子們分成三組,利用已有材料自由組裝傳聲筒,瞭解改變管子的組合形狀或管子裏塞上東西,聲音會發生什麼變化。

1、教師提問:看看這些管子能不能傳遞聲音?把管子變得很長之後聲音會有什麼變化?如果把管子裏塞上棉花還能聽到聲音嗎?如果把管子變成彎彎曲曲的還能聽到聲音嗎?先引導孩子猜測結果。

2、四人一組嘗試改變管子的組合形狀或管子裏塞上東西,探究聲音會發生什麼變化。

3、分享交流探究結果

教師小結:管子變長之後聲音變小了。

管子變彎曲了還能聽到聲音,說明聲音會拐彎。

塞上棉花後聲音變小了。

延伸活動:

知道電話是根據傳聲筒發明的,進一步探究生活中還有什麼東西是根據傳聲筒的原理製成的。

教學反思:

在以往的活動中,我主要是以引導者、組織者的角色來進入活動並開展活動的,感覺與孩子們還是有一定的距離。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嘗試着以孩子們的玩伴這一角色進入活動,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發現,讓孩子們感到我是他們的大朋友,從而進一步激發孩子的探索興趣,使孩子們能大膽地來提問。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7

活動目標

1、發現物體扔到空中會自由下落,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2、知道物體下落有直線和曲線之分,嘗試用自己的方式對不同物體按下落方式進行記錄。

3、探索同一物體形狀不同下落情況也不同。

活動準備

各種糖紙、羽毛、報紙、塑料積木、球、繩、沙包等,記錄紙、筆,白紙人手兩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秋天到了,一片片樹葉落下來,樹葉落下來是怎麼樣的?

(幼兒自由講述)

二、幼兒探索並討論。

1、幼兒猜想並嘗試

教師:你桌上東西落下是怎麼樣的?每一樣東西都試一試。

2、引導幼兒和同伴比較,發現物體下落時的異同。

教師:請你找一個好朋友比一比,看看你們手裏的東西落下來有什麼不一樣?

3、幼兒交流

(1)你有什麼發現嗎?(幼兒自由交流)

(2)爲什麼有的物體落的快,有的物體落的慢?

4、教師小結:所有的物體都會下落的,不同物體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5、教師演示一張皺紙和一塊積木

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物體下落路線是不一樣的。

三、幼兒分組探索,按照物體下落的路線進行歸類記錄。

1、請幼兒分組實驗,觀察桌上的物體的下落方式,並商量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記錄。

教師:請你再去試一次,把你的發現記錄在紙上,你這些東西按照落下的路線記在紙上。

2、每組派一個孩子交流各組的發現,並介紹自己的記錄方法。

教師:你是怎麼記錄的?你有什麼新的發現?

3、教師簡單小結:

不同物體下落的路線不一樣,有的是直線的,有的是曲線的,直線的落地快,曲線的落地慢。

四、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同樣的東西形狀不同,落下來的情況也不同。

1、出示相同的兩張紙

幼兒猜想:你可以用什麼辦法讓他們落下的時候不一樣?

2、幼兒自己嘗試,教師引導幼兒將紙折成不同的形狀

3、交流:你用了什麼辦法?

五、延伸:

讓幼兒回家用手帕或塑料待做降落傘,觀察其與其他物體下落的不同。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8

【活動目標】

1、對導電現象感興趣,喜歡和同伴合作探索使燈泡發亮的方法。

2、探索用電線等物連接電池使燈泡發亮的方法,初步感知金屬的物體可以導電,並能大膽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3、提高合作探索與用符號記錄表達的能力;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用電安全,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觀察過班級電燈的線路與構造,熟悉實驗材料的名稱與特徵,已初步瞭解電池、電線的特徵,練習兩兩合作常規。

物質準備:

(1)學具

第一次:兩人一盤材料:電池、電線(連着燈泡)。

第二次:增加兩人一盤材料:布條、毛線、塑料繩三選一,回形針、銅鑰匙、鐵絲三選一,黃、藍記錄紙各一張、筆等。

(2)教具:羊村城堡情景圖、灰太狼玩具一隻、斷電線一截、學具一套、猜測圖、梳理圖、展示板兩塊、亮與不亮圖標以及"√、×"的符號標誌。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題,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

1、出示情景圖,激發興趣。

師:今天喜羊羊和小羊們在羊村建了新的城堡了,可是還沒來得及裝電燈,沒有電燈晚上灰太狼就要趁黑抓小羊,怎麼辦呢?裝電燈需要些什麼呢?

2、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初步瞭解使電燈亮起來的條件。

二、探索活動“怎樣讓燈泡亮起來”。

引導幼兒合作實驗,探索電線與電池連接使燈泡發亮的方法,大膽交流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果。

1、教師介紹實驗材料。

師:今天老師要請你們來做實驗,老師爲你們準備了電池和一頭纏着燈泡的電線,想一想,你們怎樣讓燈泡亮起來呢?

2、教師介紹實驗操作步驟與方法。

(1)兩個人一盤材料,請你們合作進行實驗;

(2)做好實驗後,和旁邊的小朋友說說你的燈泡亮了嗎?你是怎麼做的?

(3)聽到琴聲後要放好材料馬上回到位子上。

3、幼兒自主開展實驗探究活動,互相交流自己的實驗過程與結果。

(1)教師重點引導幼兒兩兩合作進行實驗,不爭搶材料;

(2)引導幼兒觀察電池正負極的特點,鼓勵幼兒用語言完整描述觀察的過程與結果;

(3)鼓勵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實驗過程與結果。

4、集中交流,梳理小結。

(1)師:我們一起來聽聽看,這些成功讓燈泡亮起來的小朋友他是怎麼做的?

(2)結合梳理圖示鼓勵幼兒大膽表達。

(3)梳理小結:將連着電線絲的燈泡按在電池的一頭,將另一段的電線絲按在電池的另一頭,這樣電就接上了,小燈泡就亮了。

(4)幫羊村城堡接電線。

三、探索活動“接電線”。

引導幼兒自主探索物體的導電現象,初步感知金屬的物體可以導電,鼓勵幼兒用完整的語言表達操作過程和結果。

1、設置問題情景。

師:不好了,羊村城堡剛安好的電線被灰太狼啃斷了一截,燈又不亮了,用什麼材料可以接上這段電線通電呢?

2、教師介紹實驗操作材料,幼兒猜想:

(1)設疑猜想:紅布條、綠毛線、白色塑料繩、回形針、銅鑰匙和鐵絲,這些東西什麼能接上電線導電呢?

(2)教師在記錄表上做猜想記錄。

3、講解實驗及觀察要求:

(1)兩個小朋友在桌子上選擇一盤材料做實驗,每盤都有一黃一藍兩張記錄表,看看上面畫了什麼材料,就根據記錄表選擇材料做實驗;

(2)請將這些材料的一頭與沒有燈泡的那端電線絲接在一起後,將材料的另一頭接到電池的一端做實驗;

(3)每做完一次實驗,就將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並寫上你們兩個人的號數;

(4)全部實驗結束後,回到位置上和其他組的小朋友說一說,你用的是什麼材料?你是怎麼做的?你發現了什麼?

(5)收拾的時候,請將記錄紙按亮與不亮符號分別貼在板上。

4、幼兒實驗,教師指導:

(1)提醒幼兒根據記錄紙陸續取相應的材料做實驗;

(2)鼓勵幼兒兩兩合作實驗,一人拿電池,一人拿電線;

(3)提醒幼兒將材料的一頭和沒有燈泡的那端電線絲纏在一起,並用材料的另一端連接電池一頭做實驗;

(4)鼓勵幼兒用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觀察的過程與結果。

5、兩兩交流。

6、集中交流,引導幼兒看記錄表分析並驗證:

重點鼓勵幼兒大膽連貫地描述實驗過程與結果,並根據幼兒的記錄情況與猜想情況進行驗證,進一步引導幼兒瞭解使燈泡亮起來的方法。

7、師幼共同小結。

鐵、銅等金屬的東西能導電,塑料、布和毛線不能導電。

四、活動結束,教育幼兒注意用電的安全。

1、接電線使燈泡亮起來。

2、教育幼兒安全用電。

【活動延伸】

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引發幼兒繼續探索實驗的願望。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可以導電,哪些不能導電呢?我們可以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說一說、試一試。

教學反思:

爲了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到活動中,老師把幼兒分成幾組,讓他們自己分配角色,每組有操作員和記錄員,每個幼兒都帶着任務認真地操作。由於幼兒之前有了安裝電池的經驗,操作起來比較順手,整個活動,幼兒的學習興趣非常高,動手能力很強,而且能舉一反三。通過實驗,幼兒懂得多節電池連接的方法:兩節電池正負極連接好,電線的一頭連接於電池的正極,另一頭繞於燈泡上,再連接在電池的負極,實驗成功——燈泡亮了。每次實驗成功,孩子們都雀躍歡呼,每組孩子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通過多次地嘗試和摸索,孩子們探索出小燈泡發亮的祕密,知道電池大小、多少與燈光強弱之間的規律。正確的記錄和表達實驗結果是本活動的一個難點,在這個環節,老師給與孩子一點提示和幫助後,每組幼兒的記錄方法也不一樣,有的組是用圖畫記錄,有的組是用文字加圖畫記錄,但得出的結果都是一樣的。雖然幼兒交流的時候有點大聲,但整個活動,老師作爲一個引導者適時地給與孩子一點引導和幫助,孩子們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是輕鬆愉快的,師生、生生互動較好。不足之處,記錄和講解實驗結果是幼兒的弱項,在今後的活動中要注意加以培養。最後,教師通過講解實驗記錄表,進一步指導幼兒正確記錄實驗結果和肯定今天的實驗結果,這個活動效果較好。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9

【設計意圖】

飛行是一門很奇妙的學問,它牽涉到力、氣流、飛行器的構造等因素。在這次製作活動中,我們想通過紙、吸管等簡單常見的材料,製作飛行器。看哪種飛行器能飛、飛得最遠,並分析其原因。幼兒要想做出一個看似簡單的飛機要經過多次的製作--試飛--推測--修改,這有助於發展幼兒動手動腦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在做中玩,玩中學,學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提高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自然地習得科學方法。

【活動目標】

1、設計、製作吸管飛機,並通過實驗,觀察、分析影響飛機飛行的因素。

2、發展幼兒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4、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玩紙飛機,體會紙飛機滑翔的感覺。

2、材料準備:吸管、大紙環(長18cm、寬2cm)、小紙環(長14cm,寬2cm)若干;剪刀、透明膠、雙面膠、記錄紙、筆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引起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你們見過飛機嗎?飛機是什麼樣子的?

2.幼兒討論。

3.師:看來大家對飛機都有一些瞭解。今天,我就要請小朋友們自己做一架飛機。這裏有吸管,大紙環、小紙環,用這些材料作一架什麼樣的飛機才能飛的很遠呢,現在請小朋友動手試一試吧!

二、製作與試驗

1.幼兒嘗試製作吸管飛機,教師瞭解幼兒製作情況。

2.幼兒試驗飛機性能,並嘗試找出問題,改進設計。

師指導:

①你的飛機是否能飛?飛得遠嗎?爲什麼?

②你的飛機怎樣改進纔會飛得更遠呢?

3.教師製作飛機,並與幼兒的飛機進行對比試驗。

師指導:

①爲什麼這架飛機飛得最遠?

②你能用三個零件,製作一架飛得遠的飛機嗎?

4.幼兒製作、試驗新飛機。

5.幼兒以圖畫的方式,記錄製作方法、實驗情況與實驗結論。

三、展示、分享經驗

1.幼兒展示飛機,分享實驗結果。

師:請小朋友們說一說你製作了什麼樣的飛機,它的飛行情況和你的發現。

2.教師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

師:這裏有幾架飛機都是用一根吸管和二個紙環製作的,它們會飛得一樣遠嗎?爲什麼?

四、課後延伸

請幼兒試驗用一根吸管和二個紙環製作的各式飛機,瞭解紙環位置與飛機飛行速度的關係,並嘗試分析原因。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10

【活動目標】

1.能自己探索製作“小鳥進籠”遊戲,能正確把握小鳥身體的比例。

2.會玩小鳥進籠遊戲,發現轉動速度與小鳥入籠的關係。

3.體驗自制玩具的快樂,感受視覺暫留現象的奇妙。

【活動準備】

白色硬卡紙、小木棍、水彩筆、雙面膠、剪刀

【活動重點】

掌握自制遊戲的做法。

【活動難點】

知道“視覺暫留”現象的原理。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給小朋友變個魔術,吸引幼兒探索製作興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展示“小鳥進籠”遊戲用具,請幼兒自由探索製作方法。

(1)在一張硬卡紙上畫上小鳥,重點指導幼兒畫小鳥時要掌握身體的比例。提醒幼兒給小鳥圖上漂亮的顏色。

(2)在另一張紙上畫鳥籠,在兩張紙的中間夾上小木棍粘貼在一起即可。

2.引導幼兒玩遊戲,雙手來回搓動小木棍,即會出現小鳥入籠現象。

三、結束部分:

在玩的過程中發現手的轉動速度與小鳥入籠的關係,體驗視覺暫留現象的奇妙感受。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美工區尋找材料,製作更多的同原理遊戲,投放到益智區,探索不同遊戲轉動的祕密。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11

【活動目標】

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測量長度的方法。

2、進一步感知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3、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學具:

(1)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

(2)記錄用的作業單、筆等

3、教學用品

相等長度的小課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動過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兒的測量興趣

T:春天到了,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們幼兒園也將要打扮一新,我們要給這裏的小桌子做一個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樣大小,現在我們就來量量看,桌子有多長。

二、幼兒自選一種量具進行測量。量好後,請幼兒用筆和紙記錄下來。

三、幼兒交流自己剛纔的測量方法與結果。

教師講述正確的方法:要求每次測量注意首尾相接。

討論:量相同的桌子爲什麼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

【活動小結】

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

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幼兒換一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並和第一次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再次感受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係。

師生共同小結

在測量活動中,我們發現大家測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最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活動反思】

由於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爲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爲: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並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鑑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範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瞭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範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於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後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12

活動目標

1、願意跟着教師一起玩“汽車開回家”“貼車牌”的遊戲。

2、在貼完車牌以後,能用語言表達比較後的結果“車牌多”“車牌少”“車牌和車一樣多”。

3、感知體驗“車與車位”“車與車牌”的一一對應。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5、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

增強幼兒對車類的興趣和感知,瞭解和分析幼兒關於一一對應的經驗。

材料準備

汽車頭飾每人一個,圈,汽車、車牌圖片。

活動重點

感知體驗車與車位,車與車牌的一一對應。

活動難點

能用語言表達比較後的結果。

活動過程

(一)扮成小司機,引出遊戲,初步感知、理解一一對應

師:你們喜歡汽車嗎?見過哪些汽車?每輛車上都有什麼?

(出示汽車頭飾)師:今天我們把自己變成小司機好嗎?我這裏有許多汽車,請你選擇自己喜歡的汽車戴在頭上,一個小朋友只能戴一個。

師:現在互相看一看,是不是每一個小朋友都有一輛汽車?

小結:老師這裏的汽車沒有了,每個小朋友都有一輛。汽車和小朋友是一樣多的。

(二)在遊戲“汽車開回家”的情境中,感知什麼東西多了,什麼東西少了或是一樣多(集體遊戲)

師:現在請小司機把汽車開回家,看看哪裏是你們的家。(圈就是你們的家)等會我說“我是快樂的小司機,開着汽車做遊戲,嘀嘀嘀,汽車寶寶回家了,一個寶寶一個家,回家嘍”每輛汽車都要快快回到自己的家,每個家只能待一輛車。

1、第一遍玩遊戲,感知一樣多。

小結:一輛汽車一個車位,所以大家都找到了車位。

2、第二遍玩遊戲,感知車位多了。

師:每個汽車寶寶都找到了家,好像多了什麼?

小結:車位多了一個。

3、第三遍玩遊戲,感知車位少了。

師:爲什麼這個汽車沒有車位?

小結:車位少了一個。

(三)在“貼車牌”遊戲中,再次感知什麼東西多了,什麼東西少了或是一樣多,並引導幼兒進行表達(個別操作)

師:遊戲玩累了,我們坐下來休息一下。老師這裏有很多車,可是他們沒有車牌,沒有車牌可不行,現在請小朋友來幫忙。

師:請小朋友取一個車牌貼在自己的車上,記住:每輛車只能貼一個車牌。

師:汽車和車牌一樣多嗎?

引導幼兒說出多一個車牌,少一個車牌或是一樣多。

小結:原來多了車牌少了車牌都不行,只有車牌和車一樣多才能一個車牌貼一輛車。

(四)送汽車回家,再次驗證幼兒對於一一對應概念的運用

師:這麼多的汽車,我要把它運到汽車公司,請把你的汽車貼在一節車廂裏。記住每節車廂只能放一輛車。

(五)活動延伸

遊戲“找椅子”。

活動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幼兒始終置身於遊戲的海洋之中,開始環節戴頭飾的設計也暗藏“玄機”,滲透一一對應的知識。遊戲讓枯燥的數學活動變得有趣,幼兒在輕鬆活躍的氛圍中感受數學。

環節二是集體遊戲讓幼兒感知什麼東西多了什麼東西少了還是一樣多。環節三是讓幼兒進行個別操作,每個幼兒都體驗感受這種關係變化,整個遊戲過程滲透——集體遊戲——個別遊戲——鞏固,符合幼兒園以遊戲爲基本的原則。教具的創設充分滿足每個幼兒的要求,讓幼兒通過感官感知、理解數學。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13

活動目標

1.學習看圖製作風車,提高動手能力。

2.在教師解剖範例的情況下,探索瞭解風車的製作方法。

3.在製作的過程中,積累操作經驗,嘗試有目的地解決困難。

4.幼兒能積極的回答問題,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準備

風車範例、卡紙、剪刀、雙面膠、吸管。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範例,引導幼兒觀察。

這是什麼?你想做一個風車麼?

做一個風車,需要哪些材料呢?

2.解析風車,探索風車的製作過程。

教師將完整的風車掛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解剖,並讓幼兒開動腦筋回答問題。

將風車完整的解剖後,幼兒自己探索製作過程。

3.幼兒自己動手操作。

讓幼兒自己動手製作風車,製作風車的過程中有什麼困難可以小組之間相互討論,小組之間解決不了的,教師可以適當干預。

活動反思:

這一次,我也被感染了,拿着小風車和孩子們一起玩。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和對知識無窮的探究深深地我。那一打動了個個新的爲什麼從他們小小的腦袋中奇異地冒出來,讓人驚歎他們的思維原來如此的奇特。

美國華盛頓圖書館牆上掛有這麼一條標語;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這頗有哲理的標語說明了光聽不行,過後就會忘記。光看還不行,雖比聽效果好,能記住了,但能理解嗎?若親自做了,其中道理就明白了,運用起來就得心應手了。由此看來,探究在學習中的重要性。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學習過程,它注重讓幼兒親身經歷科學探究過程,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從而達到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增強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目的。並且總結出探究在科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注重實踐性,在實踐中探究

好動。愛玩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活動中探究學習,培養幼兒的實踐能力.動手能力,將學習中的智力活動和操作活動緊密結合起來,在玩中探究知識。克服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的傾向。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二、培養合作精神,在合作中探究

課堂教學中是否體現幼兒學習的合作性,是新課標下凸顯幼兒主體地位的關鍵一環,本課在製作過程和討論過程中都放手讓幼兒進行小組合作。在玩中發現問題,互相探究,共同解決問題,從小培養幼兒的合作習慣和合作精神。

三、加強開放,促進探究

課堂開放性,是教學改革的主要標誌,更新教育理念。根據教材的需要。選擇開放的教學形式,提供廣闊的空間,讓幼兒進行活動實踐,放手讓幼兒展開思維的翅膀去猜想。去操作,去討論,去驗證結論。有不少教育專家都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幼兒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開放式的課堂,要確保幼兒思考問題。提出問題。發表意見的時間和空間,使幼兒敢於質疑,敢於提出挑戰性的問題,在問題的討論中促進信息的探究,以獲取知識和技能。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14

【教材分析】

地鐵是先進的地下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中擔負起乘客運輸的任務,大大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地鐵爲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更多的便捷,同時也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地鐵是什麼樣子的?爲什麼它跑得那麼快?地鐵的開通引發了幼兒濃厚的探究慾望。本次活動根據幼兒“好奇、好問、好體驗”的特點,結合視頻、畫面,引導幼兒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一步瞭解地鐵的特點和功能,激發幼兒對現代交通工具的認知興趣,培養幼兒安全、文明乘車的意識。

【活動目標】

1、瞭解地鐵的外部構造、功能以及便捷、環保的特點,知道乘坐地鐵的基本程序。

2、能大膽講述乘坐地鐵的經歷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3、感受地鐵出行帶來的方便,萌發安全乘車、綠色出行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帶幼兒乘坐地鐵,感知地鐵的特點。

2、教師自制課件(乘坐地鐵的視頻、採訪地鐵工作人員的視頻、地鐵的相關圖片、地鐵路線圖)。

3、“幼兒學習材料”——《身邊的科學》。

【活動建議】

1、結合圖片,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地鐵的外部構造、功能等。

(1)提問:你平時坐地鐵嗎?地鐵是什麼樣子的?

(2)引導幼兒觀察圖片,進一步瞭解地鐵的外部構造、功能。

提問:地鐵在哪裏?它是怎樣行駛的?和我們坐的火車有什麼不一樣?

小結:地鐵是鐵路運輸的一種形式,需要在專門的地下軌道行駛。它的車頭是子彈頭的形狀,有利於減小高速狀態下的風阻,減少能耗,提高車速。

2.結合課件,引導幼兒知道乘坐地鐵的基本程序,瞭解地鐵便捷、環保等特點。

(1)引導幼兒交流乘坐地鐵的經驗。提問:你是怎樣乘坐地鐵的?

(2)請幼兒觀看乘坐地鐵的課件,瞭解地鐵便捷、環保的特點。

提問:人們是怎樣乘坐地鐵的?爲什麼人們喜歡乘坐地鐵?

小結:乘坐地鐵安全、準點、快捷、舒適,是一種環保的出行方式。

3、結合課件,引導幼兒瞭解乘坐地鐵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感受地鐵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1)引導幼兒討論、交流。提問:乘坐地鐵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引導幼兒觀看地鐵工作人員的採訪視頻,進一步瞭解乘坐地鐵的注意事項。提問:這是誰?他說了哪些事?

小結:地鐵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方便,只有有序上下車,不擁擠,遵守乘車規則,保護好環境衛生,才能安全快樂地出行。

【活動延伸】

請幼兒閱讀《身邊的科學》第15頁,進一步瞭解如何乘坐地鐵。

幼兒園大班科學領域教案集合15

設計意圖

空氣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不可缺少的物質之一,世間萬物的蓬勃生長都離不開空氣,在這一基礎上,選取與幼兒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載體(即空氣)展開課堂,運用多種感官感覺的活動,讓幼兒充分感知空氣,知道空氣無處不在並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以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探索興趣。同時,隨着我們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的周圍的環境空氣變得越來越糟糕,呼籲幼兒保護環境從身邊小事做起。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知道空氣看不見、摸不着,在我們周圍到處都有的。

2.技能目標:發展積極去探索、發現和觀察的能力。

3.情感目標: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重點難點重點:讓幼兒認識空氣的特性。

難點:嘗試獨立完成實驗操作。

活動準備

1.水槽、透明水杯若干個。

2.乾淨紙巾、手帕、水。

活動過程

1.導入:

師:小朋友們早上好!小小手,放膝蓋。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遊戲,請大家閉上嘴巴,用手捏住鼻子,放開,請小朋友說說剛剛做遊戲的時候有什麼感覺。(引出空氣)

師:那你們知道爲什麼會這樣嗎?我們要呼吸,我們有呼吸才能維持生命。那我們吸進的是什麼呢?引導小朋友說出空氣。

師:那空氣是怎樣的呢,哪位小朋友來說說?引導小朋友逐一發表意見。

教師小結:空氣是看不見摸不着的。

2.展開

(1)教師演示

師:空氣還有很多神奇的地方,下面老師變個小魔術來看看空氣究竟神奇在哪裏。

教師演示紙巾不會溼的實驗。教師將紙巾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壓入水槽的水中。

師:小朋友猜一猜紙巾現在帕溼了嗎?那我們來看一看。

取出杯子,請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紙巾沒溼後,請小朋友再認真看一次實驗,注意看泡泡。

教師演示紙巾會溼的實驗。教師將杯子倒扣壓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傾斜杯子,讓空氣跑出來,取出杯子。

師:小朋友猜一猜紙巾溼了嗎?那我們來看一看爲什麼第一次紙巾沒有溼,第二次紙巾又溼了呢?

(2)幼兒操作

分開兩組,讓幼兒帶着疑問做實驗,提醒幼兒注意觀察,直至都能看清前後兩次實驗的不同:知道第一次紙巾沒有溼是因爲杯子有空氣,空氣擋住了水,水不能進入杯子,所以紙巾沒有溼;而第二次是因爲杯子的空氣跑出來了,水進入杯子所以紙巾溼了。

(3)教師演示

把紙巾換成手帕,教師演示手帕不會溼的實驗。教師將手帕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壓入水槽的水中。

師:小朋友猜一猜手現在帕溼了嗎?那我們來看一看。

取出杯子,請每位小朋友都摸一摸知道手帕沒溼後,請小朋友再認真看一次實驗,注意看泡泡。

教師演示手帕會溼的實驗。教師將杯子倒扣壓入水槽的水中,慢慢傾斜杯子,讓空氣跑出來,取出杯子。

(4)幼兒操作

同樣分開,讓幼兒操作把紙巾換成手帕的實驗。

教師小結:杯子裏的紙巾和手帕會溼跟材料無關,都是因爲空氣的關係,杯子有空氣,空氣擋住了水,水不能進入杯子。

3.活動結束

教師請幼兒簡單說明自己理解的空氣是怎樣的,引導幼兒與同伴分享,交流自己做實驗的過程。

師:老師剛剛觀察到有小朋友把杯子倒扣在水裏後,把杯子移來移去到最後紙巾也沒有溼,鼓勵這位小朋友還發現空氣另外的神奇之處。

師:(實驗結束)大家看到空氣的神奇的地方了嗎?老師把實驗的工具放在區域活動裏,想做這個實驗的小朋友可以取來做。

活動總結

結合活動過程中幼兒的表現,我對本節課總結如下:

1.幼兒求知慾望較強,積極性高。兒童對空氣和探索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整個主題活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能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循序漸進地進行各個領域的教學活動。

2.注重安全,整個活動過程幼兒參與動手操作,教具採用塑料的,提高安全性。

3.老師在開展主題活動前的預知工作不夠全面,教師未考慮到孩子們也喜歡玩水,場面控制不好,需要副班老師共同協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