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幼兒園區域教案:快樂的娃娃家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記錄一:

幼兒園區域教案:快樂的娃娃家

區角活動一開始,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得向娃娃家跑去,很顯然,他們都喜歡這個可以裝扮自己,快快把自己變大的地方由於某種原因,翰翰沒能拿到進入娃娃家必要的胸牌,因此他站在門外有些不開心了。

“餘陽,你出來讓我玩。”翰翰霸道的叫着。

“那你有沒有牌子的,我有牌子的,你不能玩的。”餘陽解釋道。

“可是我很想玩的。”意識到強硬的不行,翰翰降低了自己的語氣,並用求助的眼光看着我,希望我可以幫助他,可是我並沒有介入,等待着餘陽的反應。

“那我也很想玩得”餘陽看了看手中的玩具,又說“那等我再玩一會兒,我們再交換,你先玩其它的好吧?”

“不要賴皮。”翰翰心滿意足的走開,並去玩了其它的東西。過了一會兒,兩個孩子自覺地進行了交換,又開始了新的遊戲。

分析一:

娃娃家一直是小班孩子在區角活動中的首選,心理學家認爲孩子們喜歡娃娃家的首要原因就是可以滿足孩子們渴望長大的心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並不豐富,但是他們最直接的經驗就來自於他們的家庭生活,而爸爸媽媽就是他們最直接的來源,他們時刻感受着來自父母的愛,也在潛意識裏模仿和重現着爸爸媽媽的舉動,所以對於小班幼兒而言,創設一個如家的環境來激發他們的角色扮演意識是至關重要的。在活動記錄中,兩個孩子對能否進入娃娃家遊戲場生了對話和小議論,我沒有介入的理由是小班後期的孩子已經能夠自己嘗試處理一定的小分歧了。在他們的對話中,我發現他們已經有了分享和謙讓的意識,並逐漸懂得了如何去用自己的理由說服對方(如餘陽用胸牌來說服翰翰他不能遊戲的原因)以及在彼此都很渴望遊戲的遊戲的時候來嘗試輪流遊戲,這樣既滿足了自己又考慮了他人。當然在這個活動後的反思中,讓我思考到其實對於餘陽的這個決定,我應該給予及時的鼓勵,肯定它的想法和做法,這樣也可以激發其他幼兒的效仿,使孩子們更加懂得彼此謙讓和分享。

記錄二:

黎黎在娃娃家裏像模像樣的揹着包,認真地說“我要去上班了,寶寶在家裏要乖,不要哭。”然後就揹着包出門了,回來後依舊是“媽媽腔”很濃,“寶寶,媽媽回來了。”儼然一副“白領”樣。

瑩瑩在娃娃家裏看到了一塊絲巾,便興奮得告訴我:“coco,這是抹布,用來擦地的。”說完便跪在地上,認真地擦了起來。還不時地假裝流汗,用手擦擦額上的汗水。儼然一副家庭主婦的樣子。

分析二:

很偶然看到了在娃娃家裏發生的這兩個場景,“爲什麼同樣是媽媽,卻有着如此不同的扮演方法呢?”我自我詢問着。在翻閱有關書籍後,發現,孩子們的模仿來自於生活,他們的很多模仿場景都是自己生活的再現。結合這兩個孩子的家庭背景進行分析,圖一中黎黎的媽媽是一個白領,每天奔波於公司和家庭,而“寶寶”是黎黎媽媽對黎黎的愛稱,所以在娃娃家裏黎黎就將“寶寶”的稱呼遷移到了娃娃身上,並且對媽媽“揹包上班”這個天天要重複的動作進行效仿,在她的心理,這個動作是媽媽最具代表性的。而圖二中瑩瑩的媽媽則是一個專職的家庭主婦,每天完成的是必要的“買汰燒”,所以在瑩瑩的模仿中,是以媽媽做事情爲主要模仿對象的,同時可以看出在瑩瑩的遊戲中已經有了“以物代物”的出現,這也是小年齡孩子在角色遊戲中所特有的。通過分析可以看出,孩子們進行娃娃家的遊戲時,更多的是自己已有經驗的展現,並通過彼此的交流產生新經驗的遷移和同化,以此來發展新的經驗內容,而老師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們進行經驗交流,給他們提供合適的場景和物品來激發他們的遊戲想象,已發展幼兒在生活方面的認知和必要的技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