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幼兒園教案

關於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合集5篇

本文已影響 1.62W人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教案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幼兒園小班教案模板合集5篇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能聽辨音源的方向,提高聽音能力。

2、能遵守遊戲規則,愉快地參與遊戲。

3、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4、認真傾聽並積極參與歌唱活動。

活動準備:

1、音樂盒、沙錘、鈴鼓

2、頭飾(小動物、大樹、河流、石頭)

3、小仙女(助教老師),老狼(助教老師)

活動過程:

1、情景導入

“有一天,小動物在森林裏玩的開心極了,不知不覺天就黑了。森林裏一片漆黑,看不見回家的路了,就在這時,小動物們遇上了可怕的老狼,這可怎麼辦呢?大家都非常着急。幸好,有個好心的小仙女出現了。她用愛心的音樂盒幫助小動物們找到了回家的路。”

2、認識“小仙女”和“老狼”

分別出現“小仙女”和“老狼”兩個角色讓幼兒認識。

3、角色扮演

讓幼兒自選角色,並帶上頭飾。教師邊講故事,幼兒邊表演。

(1)“現在這就是大森林了,讓我們盡情的和朋友們玩吧!”

(2)幼兒根據自己的角色做出相應的動作,當看到老狼出現的時候,“小動物們”就將自己的頭飾向下拉,遮住眼睛。

(3)小仙女來幫助大家了。小動物們跟隨“小仙女”音樂盒裏的音樂,慢慢地向前走。幼兒聽辨聲音的來源,跟隨“小仙女”前進,尋找安全的出路。

(4)音樂停止,幼兒摘下頭飾,高興的歡呼,一起說:“謝謝小仙女!”

(5)遊戲重複幾次後,可請一幼兒拿一種樂器學扮小仙女。請小動物們分成兩組,一組跟隨音樂盒的音樂走,另一組跟隨樂器的聲音走,加深難度。

4、幼兒同小仙女制服了老狼,快樂的在森林裏玩。

活動反思:

在《小仙女的音樂盒》這次活動中,我採用了情景化的遊戲方式,因爲我班孩子人數太多,因此我設計了多個角色,如大樹、小動物、河流、小石頭,孩子們在活動時自由選擇角色進行表演,喜歡動的孩子和喜歡靜的孩子都能在活動中有所釋放,參與到其中。

通過這次感官訓練,我發現遊戲化、情景化的表演確實很適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孩子們喜歡演繹不同的角色,模仿不同的聲像。

在活動中,“小動物們”能夠按照遊戲規則參與進來,並能夠較準確地聽辨聲源的位置。但孩子們只能聽辨出音源的前後左右,並不能很好的聽出音的高低位置,這有待於我們以後的訓練。我們在平時的訓練中,還可根據幼兒情況設置三個或四個音源讓幼兒聽辨,加大了聲音的干擾,爲聽辨製造更大的困難。

小百科:音樂盒是機械發音樂器,1796年由瑞士鐘錶匠安託·法布爾發明,轉動盒內的鏈環,可自動演奏音樂。目前這項古董收藏於上海八音盒珍品陳列館。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2

一、作品分析:

《變色鳥》這個富有詩意的故事給了我們最基本的顏色概念,白鳥吃下紅色的果子,長出紅色的羽毛;吃下黃色的果子,長出黃色的羽毛;吃下藍色的果子,長出藍色的羽毛。當它又吃下幾種顏色的果子時,就成了一隻彩色的鳥。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力,構想出一個這樣美麗的故事,形象生動地告訴了孩子們色彩變化的原理(兩種顏色混合在一起能變出另外一種新顏色來)讓孩子感受顏色的奇妙變化。玩色活動是小班孩子所熱衷的,但作爲一個教學活動單純的玩色遊戲內容是不夠豐滿的。於是我將繪本《變色鳥》中白鳥吃三種顏色的果子於有趣的玩色遊戲相結合,使孩子們通過故事和遊戲感知顏色混合所發生的色彩變化過程。

二、活動目標:

1.結合繪本《變色鳥》的故事情節,感知三原色混合所產生的色彩變化。

2.玩吃果子游戲,體驗色彩塗鴉的樂趣。

三、活動準備1.幼兒操作紅、黃、藍顏料各6瓶(顏料瓶)

2.棉籤若干(每三根用透明膠綁起來)。

3.小白鳥紙鳥人手一隻。

4.教具大紙鳥一隻。

5.紅黃藍果樹三棵。

6.鳥巢四個(用稻草做成)。

7.背景音樂。

四、活動過程(一)談話活動1.教師出示一隻大白鳥於胸前)看看我是誰?(小鳥)它是什麼顏色的?幼:白色的。師:今天我就是你們的白鳥媽媽。

2.師:白鳥媽媽也想和你們一樣有一件漂亮的花衣服,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聽一聽,它是怎麼做的?

(評析:教師創設了鳥媽媽的角色,爲接下來的活動做好鋪墊,同時也引起了幼兒的興趣。激發幼兒的興趣對於幼兒從事美術活動並得到發展至關重要,因爲幼兒只對他們能夠理解並符合符合他們發展需要的事物和活動感興趣。)(二)教師講述故事開頭部分,引出活動。

1.師:灰色的天空有白雲,灰色的大地有樹林,一隻白鳥媽媽向前飛,飛呀!飛呀!白鳥媽媽落在樹枝上,“啊嗚啊嗚”吃了幾顆紅果子,好香好甜哪!白鳥長出了一些紅羽毛。(老師用棉籤在“白鳥媽媽”身上畫上一些紅顏料)2.師:白鳥媽媽吃了一顆紅果子,發生了什麼事情?幼:她長出了紅色的羽毛。

3.師:哦,白鳥媽媽吃了一顆紅色的果子,長出了一些紅羽毛,真有趣丫!你們想不想也做一隻小白鳥跟着白鳥媽媽一起去吃果子呢?(想)4.師:瞧,鳥寶寶們都在鳥窩裏面休息,請你們輕輕的把他們拿出來。(教師帶領幼兒來到“鳥窩邊上”,每人拿一個小白鳥)5.師:小白鳥們,我們一起去吃果子吧。

(評析:故事的講述有一定的渲染力。當白鳥媽媽吃下了紅色的果子時長出了紅顏色的羽毛時這一“神奇”的現象引起了幼兒的關注,提高了幼兒的興趣,在此情況下,幼兒能夠主動地學習。再者,教師在白鳥媽媽身上畫上一些紅色的顏料其實也起到了一定的示範作用。)(三)玩吃果子游戲,體驗色彩塗鴉的樂趣。(背景音樂)1.師:飛呀飛呀,我們飛到了一顆紅果子樹下面,吃了兩顆紅果子。好香好脆丫,“啊嗚啊嗚”!(幼兒拿着小白鳥“吃果子”)2.師:趕快讓小白鳥的身上長出了一些紅色的羽毛來。(教師引導幼兒認識紅顏料寶寶,並且利用棉籤將紅色的顏料塗在小白鳥的身上)3.師:白鳥寶寶們,我們要繼續往前飛咯,趕快跟上鳥媽媽哦,可別走丟啦!

師:我們又來到了什麼顏色的果樹下呀?幼:黃果子。

師:我們一起再來吃兩顆黃果子吧!“啊嗚啊嗚”!(幼兒一起吃黃色的果子)師:我們的羽毛變得更漂亮了!鳥寶寶們,我們繼續往前飛咯~4.教師引導幼兒繼續吃藍顏色果子。

5.師:吃了那麼的果子,我們請鳥寶寶們回到鳥窩裏面休息一下,好嗎?(引導幼兒將鳥寶寶放進鳥窩裏)(評析:通過幼兒喜歡的吃果子游戲形式,來體驗色彩塗鴉的樂趣,符合小班幼兒年齡發展的特點。一次吃一種顏色的果子,使在幼兒塗色的過程中自己發現顏色的變化,體現知識形成的過程性。在輕鬆的背景音樂下,幼兒們開始“變色”,此時的環境氣氛積極而又寬鬆使幼兒體驗到塗鴉的樂趣。但是教師在吃果子的過程中可能沒有關注到個別行動比較慢的幼兒。)(四)集體交流1.師:喲,你們太了不起了!瞧,剛纔的白鳥寶寶已經變成了一隻漂亮的彩色鳥啦。而且每一隻彩色鳥的衣服都是不一樣的哦!我們一起來看一看,你的彩色鳥身上都有哪些漂亮的顏色?(請幼兒說一說喜歡那個彩色鳥)幼:有綠色、紫色、黑色、橙色……評析:活動的銜接比較自然。但有個別幼兒可能對於紫色還不是很認識,也可能是紅藍的比例關係,出現了“黑色”。

2.師:咦?剛纔我們一起吃了紅色、黃色、藍色的果子,怎麼會變出綠色、紫色的花?誰發現了這個祕密?(出示鳥媽媽)誰願意在鳥媽媽身上變出好看的顏色?

(幼兒1選擇了黃顏色的果子和藍顏色的果子,在鳥媽媽身上變出了綠色;幼兒2選擇了紅顏色的果子和和藍顏色的果子,變出了紫色。)師:原來兩種漂亮的顏色寶寶抱一抱、親一親,會變出另外一種漂亮的顏色來。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 樂於參與音樂遊戲,體驗遊戲帶來的快樂。

2、 通過肢體律動,感應固定拍。

3、 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4、 在進行表演時,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動準備

1、 圖片《小松鼠的秋天學校》

2、 軟墊 布球

3、 音樂:小松鼠進行曲

活動過程

1、 故事引導

師:今天老師帶來一個很好聽的故事,名字叫做《小松鼠的秋天學校》跟老師念一遍。看看看圖片上畫的是什麼?這隻松鼠小喜在做什麼事情呢?松鼠老師準備帶小松鼠去哪裏呢?哦!原來,秋天到了,樹葉飄落下來,果實也成熟了,所以松鼠老師帶着小松鼠們去戶外摘栗子,在他們排隊的時候,發現松鼠小喜不見了,原來小喜偷偷跑去欣賞秋天美麗的景色,被老師帶回隊伍中,他們一起踏着音樂出發咯!

2、 感應固定拍

(1) 準備與出發

師:早上起牀摘栗子了,首先要做什麼事情呢?(洗頭、洗臉、刷牙)

我們一起隨音樂來

間奏與前奏:拍膝。

A段:洗臉、洗手、刷牙、梳頭等

(2) 行進步伐與路線

3、 勇敢者的道路

間奏與前奏:拍膝

A段:雙腳跳、單腳跳、踏步

4、 延伸活動

師幼一起踏着《小松鼠進行曲》一起去喝水。活動結束

反思:

活動過程緊湊,教學內容正確,容量適當,能抓住活動的重點,突破難點,抓住幼兒的學習特點,激發幼兒的興趣,注重師生互動,孩子表現的興趣濃厚。

整個活動,我很注重孩子的即興表演,激發幼兒的創造能力,感應音樂固定拍的時候,我自行設計律動,讓孩子用不同步伐或方式行進,變換不同的排列隊形,給活動增加趣味性,把孩子的興趣攏進來,只是在進行的時候,我應該向孩子提出又細又易懂的要求,然後再進行遊戲,這樣孩子的常規就不會亂。

此活動的教學重點是感應固定拍,我給予孩子足夠欣賞音樂的機會,先是讓孩子整首欣賞,間奏提示;接着讓孩子和我一起玩音樂遊戲,每到音樂的第一拍,我都會提醒孩子準備開始了,這樣做孩子就能很好的感應固定拍。總的來說,孩子的表現達到我預期效果。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傾聽故事,瞭解小桃仁發芽的條件和過程。

2、嘗試用適當的語氣表現出故事中角色的對話。

3、知道誰幫助了小桃仁,理解小桃仁成長的快樂心情。

4、能分析故事情節,培養想象力。

5、通過觀察圖片,引導幼兒講述圖片內容。

二、活動準備:

1、有一定的植物發芽的知識經驗。

2、故事磁帶、掛圖、幼兒用書。

三、活動流程:

(一)謎語導入:

1、謎語引出,幼兒猜出謎底“桃子”。“小朋友,你們吃過桃子嗎,桃子吃完剩下什麼?小桃仁怎麼才能長成一棵小桃樹?”引導幼兒討論。聽完了故事你就明白了。

(二)老師向幼兒講述故事,幫助幼兒分析理解故事內容。

1、教師用不同的語氣,有表情的講述故事。並提問:故事的名字叫什麼?小桃仁最後變成了什麼?

2、結合圖片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引導幼兒體驗春風、春雨、太陽光,老桃樹對小桃仁的愛以及它們的不同對話。

(1)觀察小桃仁,讓幼兒萌發對小桃仁的喜愛之情。“突然有一道暖洋洋的亮光從泥土縫裏射進來,這亮光是誰?”“太陽光照在身上感覺怎麼樣?”“太陽光又是怎麼說的?”(引導幼兒說出太陽光的話,體驗太陽光暖洋洋的)“啊,外面多麼美,小桃仁又使勁挺了挺身子,出來了,它只覺得眼睛前面一亮,它看到了什麼?(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優美的情景,體會小桃仁的快樂心情。)小桃仁終於見到媽媽(老桃樹)了,它的心情怎麼樣?它會怎麼說,媽媽對它說了什麼?(體會小桃仁見到媽媽的驚喜及感受媽媽對孩子的愛。)

(2)小桃仁在誰的幫助下變成了小桃樹?

(3)它們是怎麼幫助小桃仁的,小桃仁的心情是怎樣的?小桃仁爲什麼要使勁挺直身子。

通過故事,讓幼兒知道: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是種植的季節,農民伯伯都是在這個季節進行播種,植物吸收了空氣、陽光和水就會大膽的生長,使勁的生長,到了秋季就會收穫很多。

3、總結小桃仁發芽生長的三個必要條件。同時進一步讓幼兒體會小桃仁是在衆人幫助下成長起來的。“小桃仁是怎樣變成小桃樹的?小朋友們又是在誰的愛撫下長大的?(通過小桃仁的長大也能想到別人對自己付出的愛,體會愛與被愛的美好。)

4、幼兒再完整的欣賞故事。並且教師有表情的與幼兒互動的講述故事,鼓勵幼兒嘗試將角色對話用恰當的語氣表現出來。重點引導幼兒學習春風、春雨、太陽光、桃樹媽媽、小桃仁說的話。

(三)引導幼兒分角色表演故事。

四、活動延伸:

組織幼兒繪畫小桃仁的生長過程,也可製作成連環畫。

幼兒園小班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傾聽和理解故事《大獅子的許多許多辮子》,感受獅子驚訝、害羞、快樂的情緒變化。

2.嘗試講出故事中感興趣的部分。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PPT(配具有音效的對話),大、小圖書各一本,獅子表情圖片(大、小若干),可操作的背景卡若干。

2.經驗準備:日常生活中有更換髮型的`經歷;欣賞過動物角色的故事。

活動過程

1.採訪小朋友換髮型的感受,調動對髮型的已有經驗。

(1)指導語:今天的髮型有什麼改變?換了新發型有什麼感覺?

重點:引導幼兒在觀察夥伴髮型變化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經歷講出換髮型時的心情,爲故事中的線索做鋪墊。

(2)指導語:有一隻獅子也梳了新發型,你猜“他”的心情怎樣呢?

重點:鼓勵幼兒大膽表達對故事情節的猜想。

(由於調動了孩子們對髮型的經驗,在引起共鳴的同時,孩子們用較爲豐富的語言表達出對改變髮型的看法。)

2.欣賞故事,初步理解故事內容。

(1)邊播放PPT邊帶領幼兒欣賞完整的故事。

(2)引導幼兒討論故事中自己最喜歡的部分。

指導語:你最喜歡故事裏的哪一段?

重點: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講出故事中喜歡的部分。

(這是個開放的提問,孩子們根據自己印象深刻的故事內容進行表達,有的“喜歡小兔子幫獅子梳頭”,有的“喜歡獅子跑”,有的“喜歡動物之間對話”,有的“喜歡最後大家都梳辮子”。由於在備課時考慮得細緻,所以這個環節中孩子們關注的地方基本與預設的關注點一致,在幫助幼兒分享的同時梳理和提煉需要掌握的要點。)

3.分析故事中獅子情緒的變化,加深對故事的理解並嘗試講述。

(1)集體討論獅子表情的變化。

指導語:獅子喜歡這個髮型嗎?你從哪裏知道的?獅子一共出現了幾次不同的表情,我們來學一學。爲什麼獅子會有這樣的表情,獅子心裏是怎麼想的?

重點:充分感受獅子表情的變化以及內心的變化。

(孩子們理解了獅子的表情變化,包括現場探討了大獅子最後躲在洞裏的孤獨,讓大家印象深刻。可在這個環節孩子們表達的熱情不高,與設想的表現以及平時參與活動的激情很不一樣,問題出在哪裏?調整後,在這個環節我加入了“如果你是獅子,心裏感覺怎樣”,效果也不十分明顯。)

(2)幼兒操作材料並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或故事中的語言再現故事。

指導語:在什麼情況下獅子出現這樣的表情變化?

重點:擺表情圖的重點——情節;講的重點——使用故事中的語言。

(由於材料十分吸引孩子們,大家在操作環節比較投入,但請孩子們講時,大家都按照自己對故事的理解和喜好,把故事簡單呈現,但講時也沒有更多的熱烈氣氛,顯得比較沉悶。)

活動延伸

教師展示故事的原版圖書,拓展幼兒對閱讀的興趣。

故事梗概(略有改編)

大獅子來到小兔子的家,發現小兔子頭上梳着一條大辮子,可愛極了!小兔子說:“大獅子呀,你的頭髮真亂啊!”大獅子說:“是呀,真不好意思!”小兔子站在高高的梯子上說:“那我來給你梳梳頭吧。”大獅子坐在矮矮的凳子上說:“好啊,謝謝你!”小兔子給大獅子梳頭,梳着梳着,給他梳了許多許多辮子。大獅子一照鏡子,嚇了一跳:“哇,你給我梳了這麼多辮子啊,可我不是女孩呀!”頭上有許多許多辮子,大獅子一點也不喜歡。“太難看啦,太難看啦!”大獅子用手捂住腦袋,逃出門去。大獅子跑過小馬(陸續跑過水牛、山羊、駱駝)的身邊,小馬(水牛、山羊、駱駝)說:“大獅子,你的頭髮好特別啊!”“特別,特別難看吧?”大獅子反問。“好看,你的頭髮就像麻花一樣,多可愛啊!”最後大獅子躲進山洞裏,藏起來了。第二天,大獅子從山洞裏出來了。他看見了小馬、水牛、山羊、駱駝。小馬把辮子梳在鬃毛上,水牛把辮子梳在尾巴上,山羊把辮子梳在鬍子上,駱駝把辮子梳在駝峯上。大獅子看到大家,笑着說:“哈哈,原來你們也梳辮子啦,真好玩啊!”由《大獅子的許多許多辮子》帶來的反思

鄧老師:

您好。看了您的教學案例,活動中有思想有層次的引導式問題,勇於質疑並挑戰自我的反思性問題,使這篇案例充滿了創新、質疑、探索的精神氣質。和您一樣,初接觸這一案例時,我除了感到童話故事文本的文學性稍差以外,也對孩子們對大獅子的情緒變化不感興趣頗感疑惑。是您在反思中質疑的“難道是描寫心理活動的繪本不適合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欣賞”,提醒我去查閱有關幼兒情緒認知的相關研究成果,試圖從解讀幼兒的經驗水平和學習特點入手來思考與探討這一問題。

讓我們針對您所設計的引導性問題和反思性問題,循着分析幼兒、分析文本素材的思路,來反思這一教學案例。

一、“獅子心裏是怎麼想的?”——幼兒應具備的情緒認知水平與社會認知經驗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大獅子的許多許多辮子》這一故事的欣賞要點。我們知道,多數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以其有趣的情節、緊扣主題的清晰線索、文學戲劇衝突點的設置以及爲此而做的巧妙鋪墊,來吸引並打動讀者的。《大獅子的許多許多辮子》也是這樣。這一故事的戲劇衝突點是“驚訝”,因此您將教學活動的首要目標確立爲“感受獅子驚訝、害羞、快樂的情緒變化”,準確地抓住了這一故事的欣賞要點。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能引起幼兒與大獅子產生“驚訝”共鳴的話,就能取得預想的教育效果。但無論是面對教師的精心設計、引導,還是主動反思後的調整,幼兒一直不“驚訝”,也就無法沉浸到故事所營造的特有的情感氛圍中。

“驚訝”,也就是心理學所指的“驚奇”這一情緒。心理學的相關研究告訴我們,驚奇情緒是一種基於信念的情緒,這裏的“信念”指的是人們對客觀情境的主觀看法或認知評價,是理解客觀事實和人類行爲的中心。通俗地說就是人們的“想法”、“看法”等。當事物或情境表現出與人們原先的“以爲”、“認爲”反差過大時,“驚奇”纔會產生。研究證明,4~5歲兒童才逐漸理解“驚奇”這一情緒狀態,但對他人情緒的理解及共鳴離不開自身的願望與信念,而且幼兒雖然能夠正確說出他人所持有的信念,卻較難根據這一信念正確推測他人的願望(想要還是不想要)。

結合故事情節,大獅子爲什麼會對自己的新發型感到“驚訝”呢?雖然“他”並沒有明確說出自己認爲什麼樣的髮型好看,但通過“你給我梳了這麼多辮子啊,可我不是女孩呀”,以及後來大獅子看到全體小動物都梳了辮子後釋然的情緒,我們可以讀出“他”對“難看”髮型的看法(信念):第一是大家比較少採用的“特別”(各色)髮型,第二是男生梳了女生的髮型。於是“他”開始時不想要這樣的髮型,儘管衆多小動物當時就告訴“他”大辮子“多可愛啊”。但當第二天“他”發現自己的髮型不再“特別”、“各色”時,“他”也就不再糾結於“男”、“女”,欣然接受了自己的新發型。

按心理學研究的結果,中班4~5歲幼兒對理解大獅子的這一信念以及由此帶來的情緒變化,是有着相當的難度的。這一年齡段的幼兒還處於以自己的信念和願望推斷他人的階段。對於髮型、衣着,他們會有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情感、想要和不想要的願望,卻並無性別成見以及讓“會不會各色”這類的想法來束縛他們自由自在的思維與心靈,而且當今社會對於個人生活方式的態度是十分寬容和開放的,幼兒也很難有機會接觸到有關髮型的明確的男、女界限,以及“標新立異是難爲情的”這一類幾乎是二三十年前的社會觀念。因此他們難以由己推人地理解大獅子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倒可能有點兒迷惑於獅子的“大驚小怪”。

讓我們循着教師的提問,層層遞進地分析幼兒在教師引導下的學習進程。“你猜他的心情怎樣呢”,引導幼兒對改變髮型提出了自身的看法;“爲什麼獅子會有這樣的表情”,引導幼兒“明顯可以理解到這些情緒變化”(其實這裏的“理解到”更準確地說似乎應該是“識別到”,即幼兒只是進行了情緒判斷與識別)。但對於“獅子心裏是怎麼想的”這一真正指向個體信念的提問,幼兒則是“表達的熱情不高”、“效果也不十分明顯”,說明幼兒並不能深刻地去理解故事中基於大獅子信念的看法。即使後來教師使用移情的方法再提出“如果你是大獅子,心裏感覺怎樣”,他們仍然不能設身處地地去理解大獅子認爲“標新立異、男扮女裝是難看”的想法。於是幼兒無法和大獅子一樣“驚訝”,無法感悟由“驚訝”而營造的故事意境與效果,教師期待的“平時參與活動的激情”沒有出現,孩子們複述故事時更是“簡單呈現”、“沒有更熱烈的氣氛”、“顯得比較悶”。這些表現證明了“充分感受獅子表情的變化以及內心的變化”的教學目標基本上沒有實現。

二、“你最喜歡的故事是哪一段?”——該班幼兒喜歡的童話故事的特點

這一提問體現了鼓勵幼兒個性化、自由欣賞故事的理念,孩子們的回答也爲我們分析他們喜歡的故事類型提供了依據。他們有的“喜歡小兔子幫獅子梳頭”,有的“喜歡獅子跑”,有的“喜歡動物之間對話”,有的“喜歡最後大家都梳辮子”。可見,幼兒喜歡的故事顯著呈現着對話重複與有趣、動作性強、大家都一樣以及互相幫助等狀態描述的特點。而教師作爲第一目標提出“感受獅子驚訝、害羞、快樂的情緒變化”,在故事文本中只以一個比較抽象的“嚇了一跳”來交待作爲戲劇衝突點的“驚訝”,這怎麼可能使“驚訝”產生異峯突起的文學效果,從而鼓動起孩子們的欣賞熱情與興趣呢?對比來看,故事中以“捂着腦袋,逃出門去”、“躲進”、“藏起來”等相對生動的動作描寫了大獅子的“害羞”,就使孩子們“現場探討了大獅子最後躲在洞裏的孤獨,讓大家印象深刻”。可見,能打動幼兒、讓幼兒浸潤其間的文學作品,必須充分運用有趣的對話、形象的動作以及能打動孩子的狀態描寫這些文學手段,來巧妙地編織線索、鋪墊情節並揭曉結局。

其實,教師對幼兒的故事欣賞特點與經驗是心裏有數的。案例中,您雖然將“感受情緒”作爲了故事的首要目標,但卻在教學的設計中使用多媒體技術重點描畫了大獅子的一路狂奔以及與小動物的對話,“我爲孩子們準備了經過截圖、特技處理的動態PPT,將故事裏動物的對話提前做成錄音音效”,果然孩子們對這一段是感興趣的,他們喜歡的故事部分基本都集中在這裏。

三、“描寫心理活動的繪本不適合孩子欣賞?”——激發幼兒熱情與主動參與的策略

難道描寫“驚奇”這一基於信念的情緒與心理狀態的童話故事真的不適合幼兒欣賞嗎?還記得一本名爲《兔子先生去散步》的繪本嗎?它通過兔子在散步路上遇到的重重險情,以“標誌”爲線索,以“看見標誌——形成個性化解釋(看法或者信念)——意想不到的結果反饋”的情節鋪墊方式,以滑落、跌倒、掉進、逃出等構成戲劇衝突點,最終以“哥倆好”這一孩子們喜歡的“在一起”(大團圓)的狀態爲結局,生動描畫了與“驚奇”相關的驚訝、驚恐、驚喜等一系列情緒。對於“標誌”,生活在當今社會的孩子們並不陌生,諸如交通標誌、公共設施標誌等,早已爲孩子們初步形成“標誌是便利人們生活、提醒人們小心的”這一信念打下了基礎。曾有教師把這一繪本改編成童話故事,給中、大班的幼兒欣賞,孩子們完全被故事吸引,跟着兔子先生不安、疑慮、驚恐、驚喜,較好地體驗了相應的情緒變化,基本上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如果把《大獅子的許多許多辮子》與《兔子先生去散步》相對比,我們不難看出,本案例中教學活動沒有達到教學效果的重大原因之一就是選擇教學資源(故事文本)的失誤。根據中班幼兒的欣賞特點,教師選擇的童話故事應具有以下文學特徵:

語言表述,以生動有趣、充滿機智、韻律感強、語音語調感強且重複較多的對話和大段的動作性敘事描述爲主,描述場景時的語言要具有畫面感、色彩感強的特徵;

敘事情節,三段對比式的敘事方式較多,帶有循環重複的元素,屬於開放式的重複,情節在角色的行動與結果的對比中推進,使讀者被故事情節牽引而深入地對比;

情感線索,較緊密地隨故事結構展開,故事雖有懸念,但在幼兒可聯想的心理空間內起伏,符合幼兒的心理承受力,還有的作品出現了心理活動描寫;

主題表達,以懲惡揚善的基本倫理、正義戰勝的昂揚基調爲主,具體分爲表達朋友情義、愛的主題和想像的世界、聰明機智、誠實等。

四、“你從哪裏知道的?”——教育活動反思中對幼兒反應的具體描述

這一提問本來是老師問孩子們的,目的是引導幼兒注意欣賞文學作品的細節、描畫手段、氛圍與意境。但這一案例還留給我的深刻印象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觀察、記錄幼兒的語言表達與參與狀態的基礎上進行的質疑與反思。正是教師對幼兒在學習過程中表現的具體記錄,才使我們能從解讀幼兒的經驗、發展水平與學習特點入手,更加準確地鎖定問題,正確歸因併爲找到解決策略提供有效路徑。我在分析中不厭其煩地引用教師的原文,意在於此。

這一案例也有讓我們感到些許遺憾的地方,在很關鍵的第三步“分析故事中獅子情緒的變化,加深對故事的理解並嘗試講述”,幼兒沒有如教師期待的熱烈討論獅子的情緒變化,沒有熱情參與複述故事。這裏教師應該呈現幾條有代表性的幼兒的具體回答,以使我們能夠循着孩子們的思想,進一步探討、分析他們究竟是怎樣看待獅子的“大驚小怪”的。

當教師們把問向孩子的“你從哪裏看出來的”也用於反問自己時,我們將會更深透地理解並遵循促進幼兒主動學習的策略——“研究幼兒、研究領域學科與教學資源、研究教育教學策略”,使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