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評課稿+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62W人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評課稿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評課稿+教學反思

今天聽了蔡老師的一堂課,我以下感受:

1、蔡老師的語文知識非常的紮實,是值得我們年輕教師學習的。

2、學練結合抓住訓練點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而素養的提高、能力的增強,關鍵在一個“用”字。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蔡老師從學生“學”的實際出發,抓住訓練點,將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將語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到學生的手上,讓其自由加偏旁組詞,爲學生學習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不足:

1、讀書的形式太過單一,讀書的時間也少。課前複習和教師介紹蒐集資料用去了六分鐘,的確太過奢侈,因爲這畢竟應該是紮紮實實的語文課。

2、收集的資料進行交流這樣的形式安排得不夠合理,欠缺考慮。

因爲一老師在介紹資料,時間又長。其他人做什麼呢?很多同學都是拿着書,無所事實,個別學生雖然再聽,但教師講的太深奧,對他們來說也是霧煞煞。

3、教師注意了字詞、語句。但是我感覺到蔡老師對字詞挖掘得不夠深,浮於表面,而且在字詞的探究中應該放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纔會讓學生記得牢。

5、語言太過平淡,激情不夠。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學科整合的教學,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找到有效的整合點,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在此次磨課的過程中,我們積極探索學科整合的內在規律,語文學科着重在情境設置、突破重難點、學練結合、拓展延伸等環節上尋找整合點,充分運用有限資源爲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做好鋪墊,上出具有語文味的整合課,使學生在語文素養、收集信息能力等方面均得到較好的發展。

評課是教學、教研工作過程中一項經常開展的活動。今天小編推薦的這篇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評課稿,希望對大家的教學有所幫助,同時也歡迎您的補充和建議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教學反思

《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是一篇介紹火星知識的說明文,大多科普類的文章會讓人讀了感覺枯燥、乏味,而這篇課文卻沒有給我們這種感覺。相反,單從題目我們就能看出這一定是一篇充滿“人情味”的課文。的確,課文將火星與我們所熟悉的地球相比較,以“孿生兄弟”的名義使我們感到火星也和地球一樣,是那樣親切。

科普說明文這類課文一不小心就可能會上成科學課,因此我力求在課堂上把課上出“語文味”來。

一、抓住設問

課文第一自然段連用四個“同樣”,列舉了火星和地球的相似之處,告訴我們把火星和地球稱爲“孿生兄弟”的原因。隨後,課文重點寫了火星上的水的來源和散失的原因。

二、品味語言

課文語言有兩大特色,一是準確性,二是形象性。在引導學生讀悟課文時,我不忘引導學生品味課文語言。課文多處運用“也許”、“可能”等表示不確定性的詞語,這是因爲在還沒有完全確定的情況下所作的一種推測,如果用了“一定”、“肯定”等詞反而違反了科學性,所以課文用詞非常準確、科學。這一點,我讓學生多次反覆朗讀體會。

當然,還有一些語言也是值得我們去積累的。比如第五自然段中寫火星上的水的另一種來源,我設計了填空的形式,讓學生反覆練習,儘量能不看書講出來,從而將課本語言吸收內化爲自己的語言。

三、課堂拓展

一篇課文的容量畢竟是有限的,光憑課堂上的時間、教材上的內容是無法滿足我們對知識的渴求的。在課前我就佈置學生去閱讀《主題叢書》及自己的課外書中對火星的介紹,在學習完這篇課文之後,我就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自己對火星的認識。閱讀課外書,同樣是學習語文,就如我們語文書開頭的“習慣篇”中所講的那樣——多種渠道學語文。

培養學生逐步建立健全的思考體系,對科學的認知體系有個瞭解,讓同學們知道科學中也存在許多未知和科學的海洋是遼闊和有趣的。讓同學們透過課本在以後的爲人處事中都有這樣一個辨證的思想。

以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自我積累科學知識,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渴求性。通過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地理方面知識的豐富,在學習中得到快樂。不足之處在於沒能有形象的方式讓學生有更形象的瞭解。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