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清平樂·村居》優質評課稿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聽一節好課,往往如沐春風,於自然之境處賞心悅目;又如聽一首好曲,於境高遠處嘆意猶未盡。

《清平樂·村居》優質評課稿

今天聽傅貴成老師上北師大版第九冊中的《清平樂村居》一文,感慨頗多。以至課雖結束,仍忍不住時時回味:古詩原來可以這樣學!評價語原來可以這樣說!師生原來可以這樣詼諧幽默地交流互動!

自嘆弗如間,壓抑不住豁然開朗的興奮。

詩詞教學一直是課堂教學的難點,很多教師面對詩詞總會禁不住產生望“詩詞”興嘆之感,因爲詩詞的語言內蘊豐厚,既有表面的意義,又有內在的意義;既有比喻的意義,又有象徵的意義。如何領會詩歌所表現的豐富的生活內容和深刻的思想含義,從而進入詩歌的意境,對於缺乏足夠感悟能力、表達能力的小學生來說,實在是頗具難度的。

而此課,教者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存儲,引領着他們去想象和聯想,對詞中所表現的人物形象,藉助教學掛圖進行生動貼切的描述,把壓縮的意義引申出來,把省略的過程銜接起來,把間歇的語氣延續起來,把跳躍的感情連綴起來;特別是把詩歌的那種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通過一次次品析挖掘顯現出來。在教師詼諧精準的語言引領下,學生們笑聲不斷,妙語連珠,枯燥的一節課處處閃耀着思維的火花。

一、“詞眼”統領,一字貫穿

古人寫詩作詞,講究錘鍊字面。凡在節骨眼處煉得好字,使全句游龍飛動、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謂“詩眼”、“詞眼”。

本課,“醉”之一字,是“詞眼”,活了一首詞,讓人陶醉於這田園村野之樂,更活了一節課,讓人沉醉於這行雲流水之美。

初解,學生對“醉”的理解是:白髮的老公公和老婆婆飲酒而醉,教者並未深究對錯,而是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紅色的“醉”,然後接着學生的話說:“是啊,生活美好,弄點酒喝,可以是飲酒而醉,但是“醉”在這裏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我們繼續向後讀,或許你會對它有更多的理解。”

緊接着,教者似乎放下了這個“醉”字,只一心帶領着學生親近“大兒、中兒”,體會他們的孝順、勤快,感受“茅檐、小溪”的鄉村美景,紮紮實實地實施了第二個環節——“明意”,解決了第一個問題:在這首詞中,辛棄疾給我們描繪了怎樣的生活畫面?然後,又領着學生進入了第三個環節——“悟情”,在瞭解辛棄疾寫作背景的基礎上來感悟:這首詞,到底表現了辛棄疾怎樣的情感?

此時,教者突然話鋒一轉:回過頭來,我們再來看看這個“醉”字,除了飲酒而醉之外,你對它還有什麼理解?

孩子們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老兩口夫妻恩愛,兒子孝順可愛,他們陶醉與這樣幸福的時光;雖然他們居住的是低矮的茅草房,但是他們家庭和睦,居住的地方又非常的美麗;他們醉心於這沒有紛爭的悠然恬靜的生活……

二、借圖讀文,入情入境

古詩詞語言凝練,字字珠璣,寥寥數語卻濃縮了無數的意境深意。

此課,教者並沒有糾纏於生字詞的逐句解讀,也沒有將滿腹經綸一一告之,而是放手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哪句?在學生獨立解讀的基礎上,再利用教學掛圖,引導學生看讀、讀圖,通過對畫面細緻地觀察,形象地描繪來豐滿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心境。

如:教學“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時,對小兒形象的理解,教者頗有四兩撥千斤的風範。“溪頭臥剝蓮蓬”的字面意思,學生本也不難體會,但是教者並未滿足於此,而是引領着學生走向掛圖,細緻觀察“小兒”的動作姿態:你們仔細看看,小兒子正在幹什麼?他的手中拿着什麼?他的腳呢?學生馬上做出了迴應,“小兒子趴在地上,手中拿着一個蓮蓬,腳還在頑皮的晃動着……”不僅於此,教者還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他還可能做些什麼?口裏還可能?學生們一下子樂了,各種答案紛至沓來,此時教師笑問:可見小兒非常——?學生們亦異口同聲笑答:頑皮!

一個“臥”字活了一副畫,可是教師如果沒有帶領着學生細緻地將圖讀進去,想象開去,小兒頑皮可愛的形象又如何能在學生們的心中活起來、生動起來?又如何能讓他們深深喜歡上這個可愛的小“無賴”呢?

給詩文描繪的四個畫面取名,也頗可琢磨。課後教者告訴我:學生們爲圖取的名和他當初所想並不相同,但也貼切。於是不禁想到,他在課堂上說的一句話:“這就是語文!”是啊,語言文字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在對詩文描繪的四個畫面的解讀中,孩子們讀出了自己的理解,讀出了自己獨具魅力的感悟,這種個性化的品讀是珍貴的,可見他們不僅真正將詩文讀進去了,將簡練的文字活化爲生動有趣的充滿了生活氣息的美好畫卷,而且讀出來了,用自己精煉的語言又將之凝練爲充滿着語文味兒的精準的文字。

三、關鍵詞引路,順勢利導

語言文字是需要感悟的,很多時候很多文字很多情感是可以意會卻難以言傳的,這時教師如果窮追不捨、字字落實,反而將學生困頓於表淺的字面意義中,弱化了學生的感悟能力。字詞知冷暖,他常常會妥帖地拂過我們的內心,如春風吹拂,暖融融的讓人感懷,這種感覺是可貴的,教者當小心呵護。

如:教學“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中的“無賴”一詞時,教者並未直接揭示“無賴”一詞的含義,而是先調動學生已經的生活經驗,提問:“在哪個場合聽到過無賴這個詞?”學生有的說:“在我不願意做某些事的時候,別人偏讓我做,我覺得這個人很無賴。”有的說:“讓人討厭的人,我們會說他無賴。”在學生明確了無賴的通常用法後,再來讀圖體會小兒的“無賴”,圖中小兒天真活潑,一派爛漫,於是學生不僅明白了“無賴”的本意,更明晰了“無賴”一詞在此處的真正含義。

又如學習“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時,教者提出要理解哪些關鍵詞,學生說到了“相媚好”,但又無法準確說出它的意思,教者也不急於解釋,只是引導着學生去圖中觀察兩位老人正在做什麼?學生們有的說,“老婆婆在爲老公公做衣服。”有的說,“他們頭靠着頭,正在開心地說着話。”這時,教者及時提問:“這句話中有一個詞——吳音,誰知道什麼是吳音?”在學生明白了吳音即吳地方言之後,教師又補充提問,“兩位老人可能會用他們的方言說些什麼呢?”有趣的是,此時教者自告奮勇擔當扮演了老公公的角色,請出一位同學扮演了老婆婆的角色。“老婆子,你太辛苦啦,看兒子們多能幹,我們就等着享清福吧!”學生亦設身處地走進老婆婆的內心,笑答:“可不是,看孩子們都大了,我也心滿意足了,你這件冬衣,我得趕緊做出來,天冷了,不能讓你凍着。”“瞧,老公公和老婆婆他們互相關心、彼此照顧,這就是——”,學生們大聲回答:“相媚好!”

是啊,“字詞知冷暖。”此時,“相媚好”一詞終暖暖地感染了孩子們,也感動了在座聽課的每一個人,一對白髮翁媼和睦恩愛的美好圖畫讓人羨慕,所以當教者要求學生爲此幅畫面取名時,學生大聲說出了“陶醉圖”,是啊!這美好的生活畫卷又怎能不讓人陶醉?

四、師生對話,感悟親情

無論多精煉的詩文,都不會少了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本課一家五口——五位人物形象的描繪,各具形態,用墨也各不相同,其中對於“大兒”和“中兒”的描繪最簡練,寥寥6字勾勒出一幅簡單的靜態畫面。如何讓畫面動起來,讓人物形象豐滿起來?除了看圖想象當時的人物動作、情態,教者更是引領着學生大膽揣摩,走進人物內心。

“大兒子啊,爲什麼大熱天的,你不在家休息?”

“豆田裏長了雜草,爸爸媽媽年紀大了,不能幹農活,我得替他們分憂!”“多孝順的孩子啊!那你怎麼不去織雞籠?做輕鬆的活?”

“弟弟年齡小,地裏的活太辛苦,應該我自己幹,輕鬆的活就讓弟弟去做吧。”

“二兒子啊,你看小弟弟玩得多開心啊,你怎麼不去和他一起玩?”

“他還小啊,玩玩也是應該的,我怎麼能放着家裏的活兒不管,光顧自己玩呢?”

一問一答間,學生自然走近“大兒”“中兒”,去觸摸他們的內心,揣摩他們心中的想法,於是人物形象便這樣一點點生動起來,簡簡單單的“勤勞圖”“勞作圖”此時充滿了濃濃親情,變得可親可近可感。

五、活力想象,開放思維

詩歌給我們提供了想象的天地。只要言之有理,我們就不妨大膽揣摩,而揣摩得正確與否,就看你對作品的背景知識和作者的人格精神瞭解多少。我們讀詩,實際上是讀作者的.人格精神。用作者的人格精神來薰陶自己,啓迪自己如何生存在這個世上。面對小學生,如何才能把握好一個度,即不挖掘過深揠苗助長,又能拓展思維啓迪智慧?

課前,教者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了什麼,開始許是聽課老師多,上課教師又陌生的緣故,學生只三三兩兩有人舉手,教者總是耐心傾聽,又笑着一一予以肯定,隨意的談話似的交流,漸漸讓學生放下了拘謹;接着教者又放了一曲《苗嶺的早晨》,讓學生說說,從這首樂曲中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學生有的說:聽到了悠揚的笛聲;有的說:聽到了山村清晨的寧靜!學生在不知道曲名的情況下,竟然能聽出音樂本身所含的內蘊,連我這聽課者都忍不住點頭讚許!

“悟!”什麼是悟?這就是悟!透過畫面、聲音,透過表面的現象,打開思維的通道,去喚醒沉睡在心底的想象天地,去感悟去大膽揣摩。

課中,教師更是時時調動學生的想象力,透過畫面、文字,透過作者的人生經歷,去觸摸作者的心靈世界,一同醉心那無紛爭的田園之樂。

正如教者在做結時所說:辛棄疾的村居,似一杯甘甜醇香的美酒,又如涓涓細流浸入我們的心田。自此,學生不僅將詩文讀進去,讀出來,更讀開去。短短一節課40分鐘留給學生的將是多麼寶貴的心靈體驗。

六、語言藝術,春風化雨

課後,瀏覽教者的教學照片時,一張張不同角度、不同姿態的照片中,教者始終面帶笑容注視着學生,而學生亦專注地目視着教者,彷彿有某種磁場將他們緊緊維繫。

我想,這就是魅力課堂了吧!教者將其教育智慧、教育思想融入每一個教學的細節,並通過語言,藝術地表達出來,吸引了學生。這無形的磁場正是來自教者這獨具的教學魅力。

“語言有溫度”,如春風吹拂,課堂便煥發了生機。教學中,教者的語言幹練,無一句多餘的話。無論是評價語、引導語、過渡語,還是總結語,無不給人以啓發。

初讀課文時,當學生順暢流利地讀完課文後,教者追問:你爲什麼能讀得這麼好?有什麼訣竅嗎?學生坦言:是課前預習了的。於是教者及時總結:善於預習的學生就能掌握學習的主動權!又如學生讀題,教者的評價也非常讓人深思:好,讀出了停頓;不錯,讀出了自己對詩題的理解!就是這樣一句句簡簡單單的評價語,亦能體現教者的語言藝術,不僅給了學生鼓勵,更是一種方法的指導,讓學生知道了課前應該預習;在今後讀題時自己該如何處理,才能讀好。

什麼是語文?怎樣評價一節語文課?怎樣上好一節語文課?是我聽完此課後,思考最多的。遺憾的是,由於一邊攝影一邊聽課,很多很精彩的環節和對話,未能一一翔實地記錄下來,只能憑藉着記憶,對此課做了一個大致的回顧,希望能通過此課,反思自己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不斷鞭策自己。

附: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

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

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

溪頭臥剝蓮蓬。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