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五年級教案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2.21W人 

 教學目標: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案例+教學反思

1. 創設"愛"的情境,切入語言品讀,感受父愛子、子愛父的人間親情。

2. 激發誦讀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樂在於付出的道理。

3. 通過合作學習解疑遷移,引起共鳴,樂於傾吐表達。

 教學過程:

一、由“愛”切入,整體感知。

1、問:誰能用一個字來概括這兩個主人公之間的情感關係?

板書:愛

2、聽錄音、思考:

邊聽邊劃出表現父子情深的語句。

3、學生交流,隨機出示語段。

二、品讀“栽花賞花”,感悟父子情深。

1、感受"子愛父",學習第2、3自然段。

(1)抓住“只有,顧不上,一直忙着,各種各樣”來朗讀體會子愛父。

(2)引讀2、3自然段後,創設情景,想象練習。

臨走時,兒子望着,彷彿。

2、感受“父愛子”,學習第4、5自然段。

(1)指名朗讀第4自然段,其餘學生閉目想象。

(2)交流後配樂朗讀。

(3)出示填空導背。

春天到了,兒子種的花(),春風吹來,()的花兒(),散發出,引來了()。

(4)看圖練習說話

高爾基欣賞着兒子種的花,心裏會想些什麼?

(5)感情朗讀第5自然段,體會父愛子、思子心切、見花如見子的感情。

三、品讀“寫信教子”,感悟信的內涵。

1、師述:

高爾基對兒子的感情僅僅是一種父親之情嗎?不,他將這種愛推而廣之,使它更博大更寬泛。

請大家讀讀這位大作家寫給兒子的信,感受這位父親的用心良苦,崇高偉大。

2、佈置合作學習要求:

(1)小組內交流印象最深的哪一句?聯繫實際說說你的想法,也可把蒐集的資料靈活地用一用。

(2)有疑難之處在小組內提出,討論解決。

3、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4、交流解疑。

(1)美好的東西--可以是花,能給人愉悅感的事物,還可以是奉獻、幫助、付出關愛等。

(2)花明明種在庭院裏,怎麼是在"島上"留下鮮花?

(父親認爲鮮花留給了島上更多的人們,不僅僅是他。)

(3)“給”永遠比“拿”愉快……

“給”:給予,文中指“留給人們美好的東西”。

“拿”:拿取,指向人們索取。

點撥:高爾基希望兒子時時處處想到什麼?做怎樣的人?

(幫助別人,有益社會,人生的快樂在於付出。)

請聯繫實際具體說說“給”永遠比“拿”愉快。

5、情境導讀(閃現父寫信、子讀信鏡頭)

6、引導選背(自由選背其中幾個自然段)

7、選擇練習

A、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B、讀後感《“給”永遠比“拿”"愉快》

《你快樂,我也快樂》

C、寫出最經典的一兩句話表達自己的感受,並製成書籤。

四、課外延伸,實踐體驗。

像高爾基的兒子一樣,去做一些給他人帶來歡樂的事,並把做時、做後的感受寫下來。

 教學反思:

在高爾基給他的兒子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在教學時,我發現學生的理解比較片面,他們往往把這個“給”理解爲給別人東西,“拿”則認爲是拿人家的東西。這樣的理解顯然是片面的。於是,我問學生,學了今天的文章,你能用文章中的事例來解釋這句話嗎?這容易,馬上有學生說,高爾基的兒子給高爾基留下了他種下的鮮花,爸爸得到這樣美好的東西,很高興,而高爾基的兒子也十分愉快。這就是“給”比“拿”愉快。於是,我又說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太多了:你還能舉一些嗎?學生大同小異,舉了這樣一些:生1:我們爲貧困生捐款,他們得到我們捐的款,就有錢讀書了不起,而我們看到他們和我們一樣學習,心裏也十分愉快。這也是“給”永遠比“拿”愉快的一個例子。

生2:我有兩隻鋼筆,寫鋼筆字時,晨晨的鋼筆總是寫不出的,我總是把我的一枝鋼筆借給他,他用我的鋼筆寫的字,老師給他批了“優秀”,我心裏也高興。這也能說明“給”永遠比“拿”愉快的。

生3:龍龍學習不認真,老師您讓我多督促他學習,現在他作業按時完成了,您有時還表揚他,看到他進步了,我心裏也高興。

我因勢利導馬上說:對,給別人幫助也是一種“給”,你幫助同學解決難題。幫助家人做事情,或者爲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獻一份愛心等等太多太多了,你還能舉一些例子嗎?學生頓時豁然開朗:“給”的意思原來是如此寬泛。所以學生的話匣子打開了:有的說:小弟弟摔倒了,我扶他起來,並問他疼不疼,還幫他找媽媽。我這也是一種“給”。有的說:電視中有人得了重病,他們家的錢給花光了,這時候,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紛紛送錢送物,最後他的病治好了。這也是說的這個意思。有的說:有的人經常義務獻血,這也是一種“給”。有的說:老師經常教我們,給我們知識,讓我們懂很多,這也是一種“給”。老師看到我們進步心裏無比高興……聽到這句話我心裏感動極了,學生能站在我的立場上想,很難能可貴。我向他表示感謝。

最後我又問:誰給我們的很多,因爲受前面的影響,學生說老師,我又問除了老師還有嗎?誰爲我們操勞最多,學生馬上說父母。我接着教育,父母已經“給”我們很多了,我們從父母那裏已經“拿”了許多,那麼有些同學就認爲伸手向父母要是理所當然的事,也不管家裏的條件是否允許,這樣好嗎?學生馬上意識到平時自己行爲的不妥,好多學生都開始搖頭。有的甚至低下了頭,那我們以後應該怎樣做呢?學生很機靈,有的說:我們不應老向父母要錢、讓他們買這買那。有的說:我以後不老纏着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了。有的說:我以後遇到事情儘量自己做,不讓父母幫忙。有人馬上說:對!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我已經四年級了,以後我不讓爸爸媽媽接送我,我自己走回家,我會當心的……

高爾基的這句至理名言涵義深刻,我與學生共同體驗了一番,使我們都明白無論何時何地,永遠要多給予別人,我相信每個人都這樣做、都這樣想,我們的世界將更美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