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病人”》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1.88W人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指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那麼應當如何寫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病人”》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病人”》的教學反思(精選5篇)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病人”》的教學反思 篇1

教學伊始,有的同學在初讀課文之時就有會意一笑,很高興,這些同學已讀出了一些味道。但大多數同學是在努力地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然後根據要求思索着“病人”爲何要加雙引號……教學近尾聲,當與同學們商討給課文換個題目時,有的說:一件傻事。有的說:童年趣事。並對自己爲何取這個題目加以說明,博得彼此會心的笑意。由此可見,同學們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不但讀懂了課文,而且於聽、說、讀、思中感受到了文字中所隱含着的兒童情致,生活的樂趣。

本文內容淺顯,但其所蘊含的那份意趣卻非有感而讀而莫能領悟的。基於悟中讀的教學思考,再者新課標也有言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因而學生在圈劃能體現“我”之無奈的詞語時,由於學生的着眼點不一,在個性化的理解中每位同學均有自我一讀。所以,教學中,讀的形式雖非多樣,同學們卻讀得很充分,很投入。

設計本文教學難點時,心裏有些忐忑,因爲就“我”裝病的原因這一填空,安排了若干教學步驟,無非是想通過教師有目的的教,使學生逐步具備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只是由於學生初次接受標記這種讀書方法,如何標記結果是五花八門,雖說語文教學中,學生可以自主使用一套自己的讀書符號,但就某些符號的使用在認識階段還是有一些規範的好。此時,媒體的介入助了我一臂之力。其次是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起先學生在說明“我”裝病原因時,有依文而言的,也有概括其一,直言其二的。原因之一多數同學都能概括而言,從這種情況來看,概括指導自然落於第二個原因上,雖然學生能簡要說出這段話的意思,但在表達的精煉上教師還有必要給予學生一些提示和指導。

教學重點:通過品析關鍵詞語體會“我”的心情,品悟文章意趣。品析詞語有一定的方法,從詞義到文中的意思,再到它的作用。交流時,學生固然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直接談感受,但品析詞語的方法還應於教學中有效滲透。因此,“眼睜睜”、“張望”等幾個關鍵詞語的決定作重點指導,並非學生不能體會它的作用,而是以這些詞爲例,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複習強化品析詞語的方法,有“法”可依,很明顯,學生的思考、表達更切入、完整,同時也喚起學生與文本更多的共鳴。

几上就幾個教學點談談自己的教學得失,旨在於實踐、反思中探尋有效教學。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病人”》的教學反思 篇2

“病人”這篇課文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秦文君的作品,她用詼諧幽默的筆調展現了一個孩子爲了享受病人的特殊待遇而裝病的故事,故事的最後發出了“原以爲生病能自由、快活,想不到卻是自討苦吃!”的感嘆。

經過議課,在教學時,有幾點我比較注意。第一,聯繫課後的習題,把“巴不得”和“眼睜睜”這兩個詞重點講解,讓學生通過詞語的理解感悟作者的.心情變化;第二,在文章結構的分析上,滲透“先概括後具體”的寫作方法,以及如何轉換到“先具體後概括”的結構。在這點上,學生都能理解,也能找到文中這樣寫法的句子,但是在自主運用方面還有些欠缺。第三,在文章的內容上,把裝病的原因和當病人是件苦差事重點講,讓學生學會從文中找答案的技巧,經過三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都能夠較熟練地掌握。但是,真正運用到自己的寫作或閱讀理解上,就比較困難,分析課文和考試時脫節的,上課介紹的方法都能理解,但掌握起來卻很難。

在朗讀方面,我注重讓學生自己多讀,體會文章幽默詼諧的語氣,以及孩童天真爛漫的情懷,學生通過對文章語言的品味,逐步感悟到文章中的童真童趣。課的最後,同學們也各自說了自己曾經做過的“傻事”,在一片歡笑聲中結束了課文。反思本課的教學,還是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教學中語言的過度有些地方不自然,評價學生的太多,他們回答的問題很多,可練習說話的機會太少,這一系列問題都將是我今後不斷改進的目標。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病人”》的教學反思 篇3

今天和學生們一起學習《病房裏的故事》這篇課文,在結尾處,給孩子們講了美國作家歐;亨利在他的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裏的故事:病房裏,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從房間裏看見窗外的一棵樹,在秋風中一片片地掉落下來。病人望着眼前的蕭蕭落葉,身體也隨之每況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畫家得知後,用彩筆畫了一片葉脈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

最後一片葉子始終沒掉下來。只因爲生命中的這片綠,病人竟奇蹟般地活了下來。

孩子們就這個故事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有的說:“希望對大家來說太重要了。”有的說:“我們要有希望。”是呀:人生可以沒有很多東西,卻唯獨不能沒有希望。希望是人類生活的一項重要的價值。有希望之處,生命就生生不息!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病人”》的教學反思 篇4

《病房裏的故事》這篇課文是長春版第七冊第五板塊《人間情》中的第二片課文。改編自澳大利亞作家泰格特的小說《窗》,文章講述了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讀起來耐人尋味。文中那栩栩如生、五彩斑斕的窗外美景都是臨窗病人支撐着羸弱的身體,面對着一堵光禿禿的牆幻想出來的。文章採用白描的手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大衛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他用善意的謊言去點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發病友生活的信念。這是一種生命的熱情和求生的力量,更是一種高尚偉大的人格。

一、在閱讀教學中,我安排了寫字教學。沒有機械的講解記憶字的音形意,而是通過講解“窗”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認識這個象形字,瞭解這個象形字,同時也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博大,讓學生由學一個字,到愛上中國的漢字。

二、我在教學時,努力實現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力求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近文本中的人物,與人物進行對話,觸摸人物的內心世界。文章雖然沒有直接對人物內心世界進行描寫,可透過文字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吉姆美好的心靈。大衛,則是讓學生帶着個人理解去完善豐滿這個人物形象。我抓住文章中兩個重點段落指導學生朗讀,通過不同層次的朗讀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學吉姆描述的窗外的景色時,一要讀出窗外景物的美,二要讀出吉姆對大衛的鼓勵和關愛,三要讀出吉姆病重的樣子。而教學那個秋風怒號的夜晚時,教師配上適合的音樂來烘托沉重淒涼的氣氛,幫助學生達到更好的朗讀效果。朗讀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手段,在朗讀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人物情感,走進了人物的內心世界。

三、在教學中,我多處安排學生展開想象爲文章補白,讓學生置身於故事中,如果你就是大衛,你會怎麼想?如果你就是大衛,你會怎麼說?這不僅是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也是學生個人情感的一次宣泄,最後一次我讓學生動筆寫出自己想說的話,體現了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而在冷靜的思考動筆過程中,學生的理解體會也更加深刻了。

四、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特點。由於這篇課文是由泰格特的小說《窗》改編的,改編後的課文中大衛這個人物形象性格不夠鮮明,學生依據自己善良的理解把這個人物美化了。我在教學到最後,大膽地將這個人物真實自私的一面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在震驚於大衛的渺小的同時,吉姆的人格在孩子們的心中又一次高大起來。不過了解一個人物不是目的,於是我讓學生續編故事。當學生心知大衛的自私,卻又一次的讓大衛扮演起吉姆的角色,用自己的愛去鼓勵其他人,點燃其他人生命的火焰。到了此時,孩子們的內心已經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他們相信愛終能將一切醜陋改變。我想我這節課除了是一節語文課外,更是學生的心靈雞湯。

五、努力構建開放式的語文課堂,實現時間上的開放,空間上的開放,內容上的開放,思想上的開放。讓學生帶着自己已有的經驗體會走進課堂,由一本書走向另一本書,由40分鐘的課堂走向更廣闊的閱讀空間,最重要的是,解放學生的思想,老師不用自己的模式思維去框住孩子,他們自由的讀文,自由地談自己的體會,有愛,有恨,有嫉妒,有感動,這纔是最真實的體驗。

當然,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缺憾的藝術,我的課堂亦如此。吉姆描述的窗外景色部分的朗讀需要學生讀出很多層情感來,學生能理解但是讀得始終缺少點味道。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病人”》的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是長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人間情”這一版塊中的一課。

本文講述了一個給人無窮回味和無限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人性的善良。文章篇幅短小,卻給人留下了大量的思考空間。本文采用白描的寫法,寫了病重的吉姆對同樣病重的的大衛給予的鼓勵和希望,以期使之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則當吉姆死後,大衛搬到靠窗戶的那張牀時,他驚奇的發現被吉姆描繪得如詩如畫的窗外,“除了一堵灰白色的、光禿禿的水泥牆之外,什麼也沒有……課文寫到這裏戛然而止,給人留下了無限回味空間。

在教學時我首先從課題引入“同學們看到課題你有什麼疑問?”此時孩子們暢所欲言,分別談出了自已的疑問,其中不乏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病房裏發生了什麼事?這件事爲什麼了發生在病房裏?這件事發生在誰與誰之間?”我馬上追問“好的,同學們現在就帶着你的這些疑問,我們到書中去尋求答案吧!”孩子們在初讀課文之後,都能簡單的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但在語言上還是有些囉嗦,我因勢利導,馬上用比較簡練的語言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孩子們馬上就對文本有了一個整體的定位。

“同學們,在讀文的過程中,你又產生了什麼疑問呢?”“爲什麼說這個病房是特殊的病房?它特殊在哪?”“爲什麼吉姆要把窗外描述的那麼美好?”……這些問題產生之後,我並沒有馬上公佈答案,而是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小組討論發表自已的看法。在合作處理完這些問題後,我又請同學分別扮演兩個人物,通過讀吉姆描繪的外面美好世界,請學生讀出自已的體會,那麼你能爲文章補白嗎?這樣處理既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自已對美好生活的獨特感悟!

文章結尾,當結果大白於天下的那一瞬間,不只是大衛,就連所有的讀者都爲之振撼,窗外是一堵牆,什麼都沒有,當讀到這時,我感到孩子們有些振撼了,我引讀“孩子們,窗外沒有……沒有……沒有……”此時我發覺孩子們的眼角溼潤了。他們飽含深情的朗讀着文本,讀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你是大衛,你會說什麼,做什麼?大衛會怎麼對待疾病和其他困難?如病房裏又來了病友,大衛會怎樣做?”請學生動筆寫寫你的感悟,藉此小練筆訓練學生的文筆,同時在孩子們內心深處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讓孩子們能夠,珍重自已的同時,樹立一種“大愛”之情!

當然了在教學中,不乏一些遺憾。在問題的情境設計上有些不緊湊,孩子們在朗讀上的時間分配還是不夠,分析過多,教師牽的太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進,使每節課都精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