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本文已影響 1.35W人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

《母愛的力量》本文主要是寫一個因車禍一直昏迷不醒的女孩在護士母親般的關愛下奇蹟般生還的故事,讚揚了母愛的力量,同時也讚美了小護士的奉獻精神。這篇課文內容淺顯易懂,我掃視了幾眼,就去批作業了。很快鈴聲響起,我整理了一下情緒來到了教室,開始了常規的教學任務。首先,我還是讓學生自由讀課文,通讀全文後,我指名讓學生們讀了一下課文,像預料中的那樣幾乎所有同學都可以讀通、讀順、讀流利。我又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讀一讀,以此來檢查學生們是不是都會讀了,同時還可以訓練學生聽的能力與合作能力。學生們又很快讀完了,大家坐好了。

我又問了同學們,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學生們也都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了出來,雖然並不精煉,但也可以。我略加引導學生就有理有據地說出了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同時,也就完成了文前的小問題,這樣這篇略讀課文也就結束了。爲了能突出主題,我又設計了一個小問題:“如果你是那個小女孩,當你醒來後會對護士說些什麼?在我原本的預設中,應該是小女孩流着淚感覺這個護士,等好了後會擁抱護士。學生們和我的'想法也不約而同。就在我準備進行下一個練習環節時,突然看見冰冰同學把手高高舉起來,我示意他說。他站起來,他大聲地說:“老師,如果我是那個小女孩,我會問那個護士結沒結婚?”同學們聽到後都大聲地笑了,我也愣了一下,但我很快又問他:“你的想法是?”冰冰並沒有因爲其他同學的笑而改變自己的想法,他繼續認真地說:“如果這個護士沒有結婚,我會求她和爸爸結婚,這樣這個小女孩就可以有媽媽了。”如果說開始我是驚詫,而現在我是感動。是啊,這個不幸的小女孩是多麼渴望有一個可以真心疼愛自己的媽媽啊。而冰冰同學不僅學懂了文字,更捕捉到了人物內心的渴望,我爲他的善良和博愛而感動。可以說我是眼中含着淚對同學們說了:“這雖然只是冰冰的一個美好的願望,但通過這個願望,我們可以感受到冰冰同學是一個多麼有愛心的孩子啊。

在我們幸福地享受着母愛的時候,他能體會到沒有母愛的小孩子的內心的渴望,並希望這些沒有母愛的孩子得到母愛,你真是一個愛心小使者。”同學們,還有誰有這樣的想法?有許多同學舉起了手,我建議同學們回家後,可以寫一篇《母愛的力量》續篇。可惜的是,後來由於工作的忙碌,我把這件事忘記了。今天想起來,真是感覺到遺憾。我原本以爲自己可以心如止水,可卻不想,學生的話卻一石激起千層浪,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也許這就是動態課堂的精彩,這就是尊重學生,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的妙處,只要我們給學生足夠的空間,他們會用自己感性或理性的思維去填滿這些空白。

我原本認爲枯燥而麻木的教學瞬間有了生命和活力!這一刻,我深深喜歡上了我的職業,雖然簡單枯燥,但卻時時被孩子們天真而美好的情感所感染;這一刻,我深深地愛上我了的學生,我的課堂,是他們讓我感受到了人生奇異美麗!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2

自上三年級的課以來,本課是用時較多的一課,但是效果並不明顯,且問題多多:如把“跨、舉”等字寫錯,爪的讀音弄不清楚,查字典的知識出現的問題尤多,寫不對大寫字母,音節寫不完整,部首弄不對,再查計劃數不對,釋義搞不清、選不對,用關聯詞造句不恰當,對比喻句判斷不對,開心表達不會仿寫,還有的忘做、漏做題目,可以說問題一大堆。

先從課堂找原因,學生聽課不認真,不用心,是我專注於講課,而忽視了學生聽課學習的效果,有的心不在焉,有的聽課不專心,學生被動的聽,而不是帶着問題主動的學,課堂是“要我學的”狀態,而不是“我要學的”狀態,因此我要改,把讀思說的課堂留給學生,讓給學生,刻意的留給學生,自己做一個“不憤不啓,不悱不發”的教者,而不是說者頭頭是道,而聽着被動地聽,聽不聽我也不知,會不會也不清楚,效果如何我更不知了。就從第20*《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開始。

再者,關注學生學的'效果,學中的問題,更主要的提出問題讓學生試着解答,出現了問題讓學生討論後判斷對錯,指出其中錯誤的原因,讓學生知道錯誤的原因,讓學生嚐到學習知識的甘苦,求知的快樂。對於一些不適宜討論的錯誤要明確告訴學生正確答案,以免浪費時間,讓學生無所適從,爲討論而討論,應該讓討論有價值,有意義。

對書寫中出現的問題,一要要求嚴格,二要在之前注意引導示範,保證書寫的時間,畢竟學生學寫鋼筆字的時間淺,應該實事求是地爲孩子們創造輕鬆、舒適的寫字環境。

最不應該忽視的是學生的讀,可以說沒有讀就沒有課文的全面學,無論課前的讀,還是課堂學習過程中的讀,都必不可少。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3

《富饒的西沙羣島》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第22課,描寫了我國南海西沙羣島優美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課文語言優美,條理清晰,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好教材。教學本課,我主要抓住中心句,讓學生通過讀、看、說、想,從兩大方面感受西沙羣島的美麗和富饒。注重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積累詞語,練習說話。回顧課中比較有效的策略主要有這麼幾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提高參與的積極性

著名教育家顧泠沅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纔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拉近學生與西沙羣島的距離,我在整堂課上創設了去西沙羣島旅遊觀光的情境,以生動的導語貫穿整堂課。如開頭“今天我們要去遙遠的西沙羣島遊玩,作好準備,我們出發了”,初讀課文時,指出“下面我們該去了解一下西沙羣島都有哪些好玩的地方了”。學習“海水”部分時,我說:“ 此時此刻,我們就站在西沙羣島的大海邊,這就是西沙羣島的海水,你感覺海水怎麼樣呢?”學習“海底”部分時,我又說:“每個地方都很美,讓我們穿上潛水衣,潛入那五光十色的海水中,去尋找那些有趣的海底生物吧……”這樣的情境創設很能吸引三年級的小學生,課堂上他們對西沙羣島始終充滿了好奇和探索的慾望,學習積極性很高。

二、適當地運用多媒體課件,拉近學生與西沙羣島的距離

課堂教學中我從解題入手,在祖國的南海邊有個西沙羣島,你們想了解它嗎?隨後我先爲同學們播放一段事前準備好的西沙羣島的風景視頻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接着我又藉助網絡資料將西沙羣島的位置和大小呈現給孩子,這是怎樣的一個羣島呢?於是讓孩子在老師的充滿激情的範讀聲中初步感知西沙羣島,隨後是初讀,總體感受西沙羣島的特點,找出課文的中心句——那裏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

三、深入研讀3、4兩段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本堂課我主要是讓學生學習3、4兩段,所以我就對學生說:“這節課就讓我們潛入神祕的海底,去感悟西沙羣島的富饒。說說你在海底看到了什麼?”學生自由讀文後找出:珊瑚、海蔘、大龍蝦、魚。我又說:“再去讀讀你看到的珊瑚、海蔘、大龍蝦、魚分別是怎樣的?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它的特點嗎?”這一板塊通過學生的不同形式的讀,來表達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在讓學生研讀的同時,我再次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重點展現西沙羣島海里奇形怪狀、色彩鮮豔的珊瑚,懶洋洋的海蔘,威武的大龍蝦,以及那些沒見過甚至是沒聽說過的形態各異的魚兒,由形象的畫面理解自然過渡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自始至終地調動着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於亢奮狀態,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四、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質疑問難。例如,學生提出:我不明白漁業工人爲什麼要把海龜翻一個身?爲什麼人們說西沙羣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我都巧妙地通過呈現多媒體,機智地使問題由難變易了。

五、抓住語言訓練點

語文課除了要注重學生的體會感受外,語言文字的訓練也非常重要。所以,在本堂課中,我利用文本的'特點抓了幾個比較有價值的語言訓練點。如第二小節中我安排了 “因爲 ……所以……”和西沙羣島的海水色彩不同,“是因爲……”句式訓練以及其它的語言訓練點。如學習海島這一部分的時候,順勢進行保護鳥類的環保教育。最後讓學生飽含激情地朗讀最後一段,充分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得到進一步昇華。

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愛因斯坦認爲:“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而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心理學研究證明,小學生的心理髮展正處於想象力培養的黃金時期,如果在這個時候採用適當的手段進行經常性的訓練,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因勢利導,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種有利因素,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而且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永恆的主題。因此,在教學中,我很注重課件的適時使用,注重不能用過多的形象的畫面代替學生的想象,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學習海灘一段,我讓學生閉眼想象,想象海灘上有什麼,有的孩子說看到了美麗的貝殼,有的說看到了漁業工人在翻龐大的海龜,有的說看到了一羣小朋友在海灘上撿貝克。當我讓孩子想象千奇百怪的貝殼是什麼樣時,孩子們的回答又是讓我一陣驚喜。有說像喇叭一樣的貝殼,有說像蘑菇一樣的貝殼,有說像花裙子一樣的貝克。孩子們在放飛自己想象的同時,感受到了無限的快樂。

七、注重知識點的滲透

在教學第四自然段“魚成羣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好看極了”這句話時,我告訴學生:這一句話放在整段的開頭,我們叫它總起句,又叫中心句。這四段文字,語言美是一個特點,在寫作上也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圍繞中心句把話寫完整,寫具體了,接下來,我們就仿照這種寫法來個小練筆。

整堂課我和學生配合得比較默契,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較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主導性,使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教師成爲引領者。我讓學生自己來讀。從不斷的讀中,學生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然後自己來講,把自己讀懂的拿出來跟大家一起來交流,這樣可以取長補短。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認爲也還存在一些不近人意的地方:教師的課堂組織語言不夠精煉,時間的把握不夠好,出現前鬆後緊現象。語文課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朗讀,以讀促悟。而由於自己整個教學安排時間不夠合理,以至於到後來有些朗讀內容只能一讀帶過,沒有真正起到讀的作用。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4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課文生動有趣,情節富有變化,它講述了國王御廚裏鐵罐自恃堅硬,瞧不起陶罐。許多年代後,陶罐出土成了文物,鐵罐卻不復存在的故事。全文可分爲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即他們的對話;第二部分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消失。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

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初讀教材時,我感覺對話應該是重點,以對話貫穿全文,給學生呈現一個傲慢自大的鐵罐和一個謙虛善良的陶罐。但多讀幾遍後才發現從語用角度來說,作者的這篇童話目的不是給我們呈現兩個罐子,也不是以兩個罐子的形象來說明“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我們在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方面該做些什麼努力呢?認真解讀文本後,我把教學重點確定爲“通過抓住神態、標點、稱呼來體會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不軟弱。”教學難點爲“在語境中理解“奚落、輕蔑”等詞語的意思,積累表現陶罐、鐵罐神態和動作的詞句,並能運用。”

第一步,圍繞“奚落”一詞,通過找找近義詞“譏諷、嘲笑、挖苦”來理解“奚落”的意思。

第二步,學生自己讀讀2—9自然段,找出鐵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學生一下

子就找出了鐵罐說的四句話。

第三步,想一想,圈一圈,從哪些關鍵地方看出鐵罐在奚落陶罐?通過讀文,學生找到了鐵罐的神態“傲慢、輕蔑、惱怒”,發現了標點“!”和反問句中的“?”並通過表演、分角色對讀等把鐵罐說的.話讀得入情入境。我告訴學生還有別的地方也能看出鐵罐的“傲慢”,但是學生一直髮現不了。後來壽玲麗同學問我是不是“稱呼”,大家恍然大悟,“陶罐子”、“懦弱的東西”這些不禮貌的叫法不正說明鐵罐的傲慢無禮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有效地理解了像鐵罐這樣一次又一次用難聽的話來挖苦、嘲笑、譏諷、數落陶罐,就叫——奚落。

第四步,面對鐵罐的種種奚落,陶罐又是怎麼面對的呢?找出描寫陶罐的語句,讀一讀,也從神態、標點、稱呼來說說。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立刻就從語言文字和朗讀中感受到鐵罐的傲慢無禮和、課文中有很多描寫神態的詞語、句子,請你選幾處摘錄下來。陶罐的心平氣和、謙虛有禮。

第五步,讓學生把課文中寫鐵罐和陶罐的神態的詞語、句子,選幾處分別摘錄下來。

這樣的教學,既突破了重難點,又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下節課我打算讓學生用上神態詞、標點和稱呼來寫話,把學到的積累並加以運用,纔是對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真正有幫助的教學。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5

《好漢查理》這篇課文,在我上完課改課後,覺得成功之處:

1、課文的引入,從“好漢”入手。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如怎樣是“好漢”?其次環環相扣,直奔課文的重點。

2、在字詞教學上,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教學,通過指名讀,小組讀等方式學習。

3、通過對有價值的問題的討論,小組合作探討,通過讀,畫,說,談水道渠成的突破重難點。如問題:查理有哪些變化?查理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與哪些人有關。

讓學生在質疑後積極讀書,讀中思、讀後議,使學生順其自然地體會到查理髮生的變化,感受到了人的善良、信任以及充滿愛心給人帶來的快樂。這樣,真正體現了學生的小組合作,並適時的給予小組合作的指導。存在問題現場解決。如學生彙報時讀句子時的指導等等。不足之處:首先在學生自學上,應多給學生一些時間思考,讓學生想想理由,並讓學生學會簡單的在文中找重點字詞、句子旁,作批註。其次在小組彙報時,除了讓學生讀自己找的'句子外,讓學生說說爲什麼自己畫的句子能說明“查理是個好漢”。根據學生的回答順手板書,尊重學生的答案。最後,學生的傾聽習慣還要進一步整改,是不是採取競爭機制調動小組與小組的紀律評比機制。總之,人無完人,課無完課,我相信通過不斷地反思,總結,肯定會有突破。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6

《小攝影師》一課,講的故事並不複雜,但故事中所蘊含的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真摯的愛,卻是三年級的孩子不容易體會到的。因此,教學這一課,我緊緊圍繞“愛”這一情感中心,引導學生在讀中揣摩,在讀中體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

(一)品析詞語,揣摩情感。

“吩咐”一詞在文中包含着的內涵:高爾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愛所感染,因而也就聽從“吩咐”,任其“擺弄”。從中足以看出高爾基的`童心童趣和對小男孩的喜愛。教學中我緊扣“吩咐”一詞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進行理解,再通過說話的方式引導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結合起來,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爾基對小男孩子的喜愛之情,這就是突出了教學的重點。

(二)朗讀體驗,領悟情感。

情感是附載在語言文字這一客體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讀者在讀中去感知與感悟。如果說“吩咐”一詞着重表現的是高爾基對小男孩的喜愛的話,那麼課文最後一自然段的兩句話則集中體現了高爾基對整個少年兒童的關心、愛護,並且這種情感是那樣的強烈。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一點?教學中,我沒有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朗讀,通過朗讀去體驗、去感知、去感悟,通過反覆朗讀把這種感受表達出來。高爾基對待記者的冷淡和不見,對待小男孩的熱情和“一定”要見這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正體現了他的高尚品質。達到了“在讀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發想象,昇華情感。

有了這種體驗和感悟,“高爾基爲什麼不願見記者而熱切希望小男孩能再來”這一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並沒有就此打住,而是讓學生再讀全文並進一步思考:“小男孩會再來嗎?”激發學生的想象,進一步把他們引進課文規定的情境之中。因爲有了前面的鋪墊,並且給學生提供了展開想象的空間,學生會自然地由此想到高爾基還會等待小男孩來嗎?可以想見學生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更加深刻。在他們積極的思維中,引起情感的共鳴,讓高爾基對下一代的濃濃愛意在學生的腦海裏留下深深的烙印。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7

《路旁的橡樹》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工程師和工人的心理變化。學生之所以難理解,是因爲他們不知道工程師和工人在築路時有哪些權利,什麼又是不可以做的。學生很天真,他們認爲改設計方案很簡單,這樣就無法理解工程師和工人們的沉默不語和那沉重的嘆氣聲。所以接下來我就爲他們講解築路工人和工程師的工作及權利,以及違反規定之後可能會有的後果。學生聽了老師的講解後,理解起課文內容更容易了,這時我又和學生一起將整個故事重現,用老師的述說、動作、語言,將學生帶到施工現場,進一步體會。並讓學生將工程師和工人的想法說出來,培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也許學生說的和教參中的`標準答案不一致,但只要是合理的都應該肯定。

我們經常說讀中悟,但只有理解課文內容的情況下才能更好地讀,連最基本的意思都不明白,讀再多也是徒勞。其實現在很多課文中都出現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不符的情況。這時更重要的就不是朗讀,而是瞭解時代背景、那時人們生活習慣等有助於感悟課文的細節。比如:《燕子專列》中政府包車之舉爲什麼讓人欽佩?那就要向學生介紹當時的生活環境,以及包一列火車政府所要付出的物資多少,適當的瞭解這些對理解文章是非常有效的。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8

《找駱駝》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做出正確判斷,纔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爲主要表達方式,爲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對這類閃現着理性光輝的課文,如果我們偏重對思維品質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語文學習就喪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會失落。因此,在教學時,我本着化理性分析爲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爲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啓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一、研讀提示語──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人物感情

人物語言描寫追求個性化和本質化,因而,作者在描寫人物的對話時,常適當加入一些關於人物的心態、聲調和口吻的提示。《找駱駝》一文中寫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時有兩處加了提示語:一是寫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兒卻又聲稱自己並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後“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顯示出人物此刻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教學時,我以此爲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兩人的對話:“忿忿”是什麼意思?從哪裏可以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不緊不慢”該怎麼讀?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樣兒了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閱讀感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還培養了可貴的語言意識──不少學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稱老人“您”改爲“你”這一情感變化的.語言信息。

二、填補提示語──把握人物情態,促進語言積累

《找駱駝》一文所寫的事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展開的,除了上述一組對話加了兩個提示語,其餘對話並沒有對人物的神情、語氣加以描繪。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對話內容填補提示語,不僅有助於學生把握人物情感,還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我請學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讀讀對話,想像商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及老人說話時的神態、語氣,再討論怎麼加提示語合適,然後根據補充的提示語進行創新表演。要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必須反覆閱讀語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情感發展的脈絡,並啓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聯想與體驗,然後才能藉助準確的提示語來揭示人物當時的心態。通過研讀課文所提供的範例,學生已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有所感知,填補提示語的語言實踐則拓寬了認知與想象的空間。學生經過反覆朗讀,用心體味,不僅揣摩出了商人“着急—高興—生氣”的心理變化,給人物語言補充了恰當的提示語,還在角色表演中豐富了情感體驗。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與語言材料的反覆接觸過程中產生了多元反應:文中寫商人的話富有變化,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爲了擴大語言積累,我順勢引導學生“牽”出了“太對了”、“完全正確”等一組句子。

既然提示語使表達更具體,語言更生動,爲什麼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樣──果真有學生提出了質疑。這是一個極具語言意識的問題。可見,層層推進的語言訓練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誘發了他們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識。我讓學生將添加提示語後的對話與原文對照朗讀。通過研讀、體驗、甄別,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語,更能表達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運用提示語──昇華思想認識,發展語文能力

在經歷了“研讀”和“填補”兩級訓練之後,語言規律的感知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清晰起來,他們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及語言功能產生了興趣,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衝動。爲了發展已習得的語文能力,提升對課文主要內容及蘊含的思想品質的認識,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終於找回了駱駝。商人再去見老人,會說些什麼?你能加上合適的提示語寫下來嗎?

這是一個遷移運用的訓練,它要求學生把豐富語言積累與靈活運用語言結合起來,把領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與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學生所寫的內容表達了閱讀文本後的獨特感受:商人滿臉羞愧地對老人說:“老人家,多虧了您的指點,我才找回了駱駝,可我卻錯怪您,真不該啊!”商人緊緊握住老人的手,激動地說:“大爺,您不僅幫我找回了駱駝,還讓我懂得了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麼感謝您哪!”

《找駱駝》一課的教學告訴我們:學生的閱讀在一般意義上說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出發,找準語言訓練點,開展充分而有效的實踐活動,與之相伴的便是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語感的形成。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9

《灰雀》這篇課文講的是列寧、灰雀和一個孩子之間的故事,列寧在公園裏尋找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中的一隻時,遇到了將灰雀捉走的男孩,經過交談,受到感動的男孩將灰雀放了回來。這個故事體現了列寧善解人意,對男孩的尊重、愛護以及男孩的誠實和天真。

剛開始學習課文時,同學們讀了幾遍課文,也不知道灰雀到底去哪裏了?我引導學生反覆讀列寧和男孩的對話,從他們的話中去體會。學生從列寧和男孩的對話中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你想對列寧、灰雀或者是小男孩說什麼?同學們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對列寧說,當那個男孩把灰雀捉回家後,你知道了並沒有批評他,而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你真了不起!

“我想對列寧說,列寧,你不僅愛灰雀,更愛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雖然你開始把灰雀捉回了家,但當你看到列寧因爲灰雀不見了而擔心、惋惜時,你能改正自己的缺點把灰雀放回來,你是個誠實的孩子。“

“我想對男孩說,你是個知錯就改的.孩子。知錯就改仍然是好孩子。”

“我對男孩說,你愛灰雀不是這樣愛的,不能把它關起來,要給它自由,讓它自由自在的生活。”

“灰雀,你以後一定要飛高一點,不要讓小男孩捉住了你。”

“灰雀,你很可愛,我也喜歡你!”

在教學中我將你想對男孩、灰雀或小男孩說什麼這個問題拋給學生,實際上是讓學生在對他們說話的過程中領悟到課文所表達的男孩愛灰雀、列寧愛灰雀更愛男孩的情感,從學生的回答中不難看出,學生對理解了課文內容,也體會到了列寧對灰雀的喜愛和對孩子的尊重、愛護之情。學生對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有了深刻的認識,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0

一開課對孔子、老子的人物交流爲課文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對課題中“拜”字的理解很到位。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葛老師先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孔子拜師艱辛的詞語,再通過讀一讀這些詞語,播放風雨雷電聲讓學生感受孔子拜師路上遇到的惡劣天氣,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繫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麼困難,他又是怎麼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如一開始讓孩子交流孔子的名言,以及對兩位聖人做與學的評價,以及對他們的讚美,嘗試用名言,對對聯等語言形式,大大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趣味。葛老師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豐富、恰當的評價語言也是課堂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1

《掌聲》講述的是一個殘疾的小女孩英子,由於不願讓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上學時總是最早來,最後走,儘量不讓自己的殘疾表現在大家面前,內心充滿了自卑感。她在同學們掌聲的鼓勵下,終於大膽地上來講述自己的故事,獲得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從那以後,她變得開朗了。文章選材很有感染力,如何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殘疾人的內心世界,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弱勢羣體是這節課要解決的兩個問題。我上課時注重對學生進行情感與價值觀的引導,在字裏行間的研讀揣摩中,來感受人都是平等的,我們應當尊重每一個人,並通過情感評價和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抓住兩次寫掌聲響起的句子進行重點分析解讀,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鋪開,一起探究英子的自卑的表現和原因;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後延伸,揣摩英子在掌聲前後心情、性格等的變化,使學生感受到了,掌聲對學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卻帶給英子心靈以極大的`震撼,掌聲的響起,時機不同,效果卻是更進了一步,以至於改變了英子的一生。讓學生知道人與人之間都需要關心、鼓勵,不能歧視任何人。

抓住兩次掌聲同,進行重點研讀揣摩是本節語文課的一大特徵。我先讓學生進行修改化的閱讀,採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讓學生入情入境地反覆讀書,教師示範讀等多種方式,通過情境的呈現與評價,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走進英子的內心世界,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後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拓展延伸發展環節中,讓學生替英子把信寫完整,或給英子回一封信,使情感目標得到了昇華,成功地完成了教學重難點。這節課,學生體會到了“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幸福。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2

今天用了兩節課教學本單元第一篇課文《大青樹下的小學》,新的教材,新的班級,新的年段,第一次接觸總有很多不足。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把‘愛讀書’種植在孩子們心裏”的作家吳然,這是一篇構思巧妙、語言樸實優美、畫面和諧、情感真摯的兒童散文。

構思巧妙表現在短短的四百多字,蘊含了豐富的信息:這是一所多民族融合的邊疆小學;寫了學生們上學、上課、課間等多個特定的景象;結尾自然,借景抒情,令人回味。開篇第一句話,是一個長句,很長的句子,卻沒有給人冗長的感覺,它像是一個自然變換的鏡頭,鏡頭隨着不同方向遠景的移動向同一個近景聚焦,讓讀者跟着文字看清楚了從不同方向走來的小學生屬於不同的民族。這句話爲後面的內容做足了鋪墊,也給讀者帶來了閱讀期待:這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呢?後面的內容正是循着這個思路展開的。

把這樣一篇兒童散文呈現在學生面前,它的學習價值表現在哪裏?教師如何再從學習的角度來解讀這個文本?這是我們需要進一步回答的問題。

開學第一課,班裏21個孩子對課文做了多次朗讀,我組織齊讀五次,學生自由讀課文若干次,這個班的孩子相對內斂,比較乖巧,讀課文聲音不響,課上課下都比較安靜。第一堂課上,我花了近二十分鐘進行生字詞教學和課文朗讀:齊讀生字詞、組詞讀、解釋個別詞語的意思、開火車讀,拓展與“絢麗多彩”相類似的詞語。遺憾的是,我忘記了進行生字書寫指導,在後續的字詞抄寫作業中,部分學生書寫不工整。

整堂課下來,我感覺我的教學方式還是偏向於高年級,對三年級學生來說似乎並不太適應。

思考、審視一個文本的學習價值,可以從這樣幾個維度切入。其一,學生自主閱讀這篇文章時,會有怎樣的感受,他們的'關注點會在哪些方面。其二,單元重點學習目標(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能夠在哪些具體詞句上落實;還有,學生對“新鮮感”的關注,會指向詞句表現的內容還是詞句的表達方式。其三,作爲三年級第一學期學習的第一篇課文,它的內容、主題等,對學生接下來的教室語文課程生活應該帶來怎樣的期待和定位。

學生對於“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相對陌生,個別學生能快速反應過來並找出文本中相關的句子。在第一自然段中,學生找出“有漢族的,有傣族的,有景頗族的,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那鮮豔的服裝,把學校打扮得絢麗多彩。”

在第二課時,我讓學生拓展閱讀《走月亮》《珍珠泉》《山溝裏的孩子》。我選擇講解《走月亮》和《山溝裏的孩子》,讓學生圈畫自己覺得有新鮮感的詞句。學生對於《走月亮》這篇散文並不是很熟悉,也不太清楚什麼是“走月亮”,因此在圈畫語句時出現一些困難。《山溝裏的孩子》這篇文章相對容易理解,我讓學生自讀《山溝裏的孩子》,讀懂山溝裏的孩子學習生活的特別之處,學生也能瞭解其中的原因。

這堂課有太多的不足,課堂比較單調,以教師的講述爲主,學生參與度不夠,發言人數較少,課堂太安靜。

重新梳理:

第一步:單元導讀;

第二步:學習課文:1。根據學習單自主學習生字詞、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2。讀懂大青樹下的小學是一所什麼樣的小學,有哪些自己認爲特別的地方;3。欣賞文章是怎樣描寫這所小學的(選擇了哪些內容來寫,哪些寫法給人新鮮感),一讀代講,邊讀邊想象邊體會、品味;4。說一說自己的校園生活,關注有新鮮感的語句。

第三步:拓展閱讀《走月亮》《山溝裏的孩子》;

第四步:吳然兒歌散文推薦或朗誦欣賞。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3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生活中無時無地不充滿着創造的機會。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無時無地不洋溢着創新的火種。在《小攝影師》這篇閱讀課文中,通過有感情的讀、繪聲繪色地講等形式的理解體驗,學生已深深感受到高爾基這樣一位十分有聲望的大作家,對少年兒童的關愛,同時也爲小攝影師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攝影機會(他忘記帶膠捲了)而感到惋惜。

小攝影師帶着遺憾哭着跑出去了,儘管高爾基一再喊着:孩子,我這兒有膠捲!此時,小攝影師聽到高爾基的喊聲了嗎?他回來了嗎?他爲高爾基拍照了嗎┄┄這一系列問題,成了學生們心中的疑團。把握住他們對此的好奇心,我趁熱打鐵,爲孩子們的思緒鋪上一條想象、創造之路,就此提出問題:小攝影師爲什麼沒回來?後來他爲高爾基拍照了嗎?你覺得可能會怎樣,把你的想法說一說。學生原以爲文中沒寫結局,無從尋找結果,一聽老師讓自己續尾,好奇心便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略加思索後,有的說:那個小男孩只顧傷心,沒聽到高爾基喊他。另一個說:他聽到了喊聲,但他不好意思回去。孩子們用自己的思緒揣摩着小攝影師的心態。接着,有人說: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膠捲就往回趕,回去時,已是夜裏十一點了。我問:那時,高爾基沒睡覺嗎?他說:沒有,他一直在等那個小男孩。有一男生問:門衛讓他進來嗎?有人說:他還可以扔紙團啊!有的說:他在路燈下喊了一聲’高爾基先生’,高爾基發現了他,就讓門衛領他上去了。他按上次的設計讓高爾基坐好,完成了拍攝。我很贊同幾個同學的想法並說:完全有這種可能,你們說得真好!其他同學聽了,也不甘示弱,一個男生站起來說:小男孩拿着高爾基的照片在同學中炫耀,同學們都很羨慕他。我聽了之後,總覺得這種行爲不應該發生在這個孩子身上。可細細想來,小孩子,特別是小男孩,都有那種爭強好勝的心理,這種情況是完全可能發生的,於是,我對他結合實際的想象加以了表揚。因爲巧妙的鼓勵是思維發散的催化劑,在這副催化劑的作用下,有的同學竟想到高爾基以後做了他們的校外輔導員。

孩子們的想法雖然樸實、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們創新思維的成果,同時也表現出當代少年兒童那種積極的、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毫無波折的`生活經歷。由於學生年齡小,幾次回報結果是雷同的,我剛想總結幾句,班裏有個小調皮硬是舉手,說他的想法與別人不同。如果此時剝奪了他的發言機會,對他的表現欲無疑是一種打擊,何況同學們都等着洗耳恭聽他的獨到見解。我想,高爾基非常希望小男孩的願望實現,他等了很長時間不見小男孩來,他就到外面打聽小男孩的家在哪,然後讓司機開車帶他找到小男孩,拍了照片。對於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這一想法確有創造性,其他同學都在想小男孩的行爲動向,可他卻從高爾基的角度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雖然結局的可能性不大,因爲其一,高爾基的工作非常忙;其二,要找一個普通的、不知名的小男孩猶如大海里撈針。但這也體現了學生創新精神的形成與發展。另外,對深化主題——突出高爾基對少年兒童的關愛,起了強化作用。課上,學生由認識、思維到想象,由尋找、發現到創造,創新意識得到了開發,創新能力得到了發展。

由此可見,我們教育者在日常教學中,在深入領會貫徹新課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創造熱情,發揮孩子們身上蘊藏着的無限的創造潛能,多給他們成功的鼓勵,少給他們嚴厲的訓斥,讓創造的幼苗在如母愛般的呵護中茁壯成長。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4

在前不久我執教了《孔子拜師》一文,深深地被孔子這種勤學好問,孜孜以求的 學習精神而感動。在執教這一課時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1.孔子和老子給我們留下很深的印象,請你用“──”標出文中讓你感動的句子,並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2.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3.班級交流讀書感受。

學生結合文中的重點語句並聯系生活實際,談自己的感受。

(1)談孔子

①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爲師。

②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裏,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

③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於是上前行禮……

④孔子連忙說:“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請收下我這個學生。”

⑤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⑥從此,孔子每天不高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談老子

①“你就是孔丘啊,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爲什麼還要拜我爲師呢?”

②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他。

(3)學生根據交流綜合談對孔子、老子的印象。

反思:學生在讀中悟情,往往比單純講解更細緻入微,更感人至深。課文不是無情之物。要想有效地領會好課文的思想情感內涵,單單依靠他人講解,分析說明是不行的,學生必須要自己朗讀,才能體味和揣摩出課文內在意蘊。正如米作仁先生所指出的:“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通過深情朗讀,可以使學生充分體驗作者所表達的真摯情感,課文中的人物、情景便躍上紙面,課文的情感便入於目,出於口,聞於耳,銘於心。學生便可以在讀中體會、讀中感悟、讀中昇華。在語文學習中,學生蘊藏着無限的潛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情感是打動心靈的祕訣,是打開人的心靈的一把金鑰匙。“教貴情濃”,語文課程只有爲他們提供更多的精神滋養,他們在成長中才能有人性的充實,纔會有產生偉大情感的基礎。可以相信,當我們的語文課上到處都有情感的綠洲時,學生們的情感發育必將也是果實累累,而同學們上語文課的興趣也必然會長盛不衰。

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15

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道理的小短文。寫的是發明家手持矛和盾,在朋友的比賽中,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併發明瞭坦克。由此說明“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讓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是教學的重點,學生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

爲了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了解發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我讓學生查詞典,查到了矛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在長杆的一端安有青銅或鐵製的槍頭。盾是古代打仗用來遮擋對方刀、矛、箭的防護武器。一個是進攻的兵器,銳利無比;一個是防護的武器,堅固無比。它們怎麼會集合在一起?集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我讓學生帶着這樣的疑問認真讀課文。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小組合作探究,終於弄明白髮明家是怎樣發明坦克的:盾就是鐵屋子(坦克的身子),矛就是炮。鐵屋子用來防護,炮用來進攻,合二爲一,威力無比。學生經過讀書、探究重點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學生認認真真的讀書,認認真真的探究問題就會攻克重點。

體會由坦克的發明引發的道理是教學的難點。學生通過認真讀文章,找到了說明的道理:“誰善於把別人的長處集於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這句話含義深刻,對於三年級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是比較難的。爲了讓小學生好理解,我列舉了生活中的一個小例子。我們天天使用的中性筆就是集圓珠筆與鋼筆的優點發明的,發明者就是個勝利者。因此,我們如果從小善於發現,科學思考,博採衆長,就會有發明創造,你也就是個勝利者。學生通過身邊的例子明白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教學難點不攻自破,水到渠成。

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放手讓學生多讀書,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教師切忌滔滔不盡地去講,你講的天花亂墜,學生不一定聽懂,只有讓學生讀書後感悟出來的東西才能記憶猶新。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