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灰雀》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本文已影響 2.67W人 

一、“縱橫聯繫”說教材

《灰雀》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灰雀》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學期第二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本組安排了《灰雀》、《小攝影師》、《奇怪的大石頭》、《我不能失信》四篇課文,講的都是發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通過具體的事例展示了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

《灰雀》講的是蘇聯偉大革命領袖列寧與男孩、灰雀之間一個富有童趣的故事。故事從兩條線索展開。明線是寫列寧喜愛灰雀,尋找灰雀,又見灰雀,文中對灰雀的語言描寫形象、生動。暗線是列寧尋找灰雀遇男孩,巧妙教育男孩知錯就改。暗線纔是文章的主旨,主要通過對話展開和推進。一個是尋鳥的偉人,一個是藏鳥的孩子,聽了男孩吞吞吐吐的回答,列寧已經推知孩子在撒謊。面對天真的孩子,列寧沒有批評、沒有指責、沒有說教,有的只是耐心、得體而又巧妙的感染、啓發,使男孩內心受到震動,認識並改正了自己的錯誤。列寧的做法既到達了教育男孩的目的,又不傷害男孩的自尊心,體現了偉人對兒童的尊重和呵護。

《灰雀》放在名人故事一組的第一篇,教學以“感受名人”爲主線。在教學資源上,可鏈接回顧二年級下學期課文中的名人,認識單元導語插圖中的名人,引發閱讀期待;學文後延伸閱讀列寧和其他名人的故事,爲後幾篇課文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有機整合”說目標

三年級上學期是第二學段的起始學期,前兩組課文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學段銜接過渡。教學本組教材,要引導學生通過默讀和朗讀理解詞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名人身上的優秀品質,並使學生受到薰陶和感染。與此同時,要培養學生學會邊讀書邊思考,積累語言的習慣。

綜合學段特點、單元目標和教材文本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爲:

1.用自主識字、隨文識字等方法,認識“樺、胸”等5個生字;會寫“胸、脯”等12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體會列寧善解人意、循循善誘和對兒童的呵護。

3.聯繫上下文,讀懂文中的詞句;通過人物的對話、神態,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瞭解引用人物的話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聯繫本組教材,可看出編排本課的意圖是:通過對人物語言和神態的描寫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從而體會列寧對男孩的呵護。所以,“通過人物的神態、語言,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既是本課的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

三、“以學定教”說教法

1.讀中感悟,以悟促讀。楊再隋先生說:“要充分有效的讀書,讓學生把書讀出意、讀出形、讀出味、讀出神”。本課的教學設計讀貫穿始終,“初讀”“默讀”“品讀”“研讀”“拓讀”,讀的層次勢如剝筍。讀的形式靈活多樣,範讀、分角色讀、創設情境讀……。

2.引導發現,質疑啓思。“小疑小進,大疑大進”。本課教學充分預設學生讀文本後的問題,引導質疑,尋疑導教,使得教學的重難點得以突破。

四、“板塊推進”說流程

基於以上的種種分析,《灰雀》的課堂教學設計成若干板塊,體現“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的基本理念。

第一板塊:名人爲引子,導入

一是回顧列寧。從《蜜蜂引路》入手,出示列寧頭像,簡單介紹列寧。初步瞭解列寧的偉人成就,爲下面的學習故事做鋪墊。

二是板書課題。教師邊說邊寫,“雀”,上面是一個變形的小,下面是一個“隹”,“隹”就是短尾巴的鳥,滲透中國漢字的文化,提示雀的寫法。

三是認識灰雀。(課件演示三隻灰雀),簡介灰雀。請同學們跟它們親切地打招呼,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第二板塊:感知爲基礎,初讀

有了對故事兩個角色的初步認識,學生的閱讀期待進一步調動起來,教師用課件出示自讀要求,“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二、標上自然段的序號。三、想一想: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按要求讀故事。

出相關的語句後,以貼近兒童的問題“你喜歡灰雀的什麼呢”,具體交流灰雀的顏色“深紅”“粉紅”,動態“來回跳動”,聲音“婉轉地歌唱”。“來回跳動”用創設情境想像法觸摸,“這三隻灰雀,一會兒從這邊的樹枝跳到那邊的樹枝,一會兒從——(生接答),這邊——(那邊),那邊——(這邊),這就是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採用入情入境法感受,“抑揚頓挫、變換着調子,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兒短,一會兒——(長),像唱歌一樣,我們聽一聽,(課件出示叫聲)”。這樣引導學生“化話爲畫”,歷經“讀進去”、“想起來”的過程。而後,指導學生朗讀,達成“讀出來”的目的。

其次是列寧的言語和行動表現了對灰雀的喜愛。他欣賞灰雀的歌唱,給它們帶來食物。有了前一個環節“抓關鍵詞”理解的基礎,此處採用學生自讀自悟,相互交流的方式,抓住“每次”“都要”“經常”這幾個關鍵詞語,體現了列寧對灰雀喜愛的程度。指導學生在朗讀時,要將這種感情讀出來。

第四板塊:對話爲重點,研讀

聚焦“列寧對男孩的呵護”,抓住對話,質疑啓思,讀中感悟,以悟促讀。

1.引導發現,質疑

在學生知道這是三隻惹人喜愛的灰雀,列寧非常喜歡它們的基礎上,創設情境,抓關鍵段,引導質疑。“一天,列寧走到白樺樹下,發現什麼了?”結合課件,學生明白深紅胸脯的灰雀不見了。請女同學齊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又發現什麼了?”學生明白深紅胸脯的灰雀回來了,男同學齊讀課文的第十一自然段。教師追問:讀到這,(指板書)你有什麼問題嗎?估計學生提出的問題是:灰雀哪去了?灰雀怎麼又回來了?

2.再讀對話,啓思

有了疑問,如何解決?教師再次創設情境,“就讓我們跟隨着列寧和男孩,走進公園,來到白樺樹下,配樂範讀3-10自然段”,引導學生帶着問題入境思考。

爲更深入地思考,學生帶着“灰雀哪去了呢?你從小男孩的什麼話中知道的?”的問題自讀,思考、交流。順勢啓發“男孩爲什麼把灰雀放回來了呢?”學生初步明白受了列寧的啓發後,進入下一環節的教學。

3.設境研讀,深思

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難點,剛入三年級的學生,對含“話中話”的語言,還不能自主入境地體會。所以,化繁爲簡,深入淺出,情境朗讀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第一步,學生默讀課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寧的什麼話打動了男孩呢?用波浪線劃下來。培養學生“讀”“思”“劃”的語文學習能力。

第二步,重點交流列寧的兩句話:“一定是飛走了或者是凍死了。天氣嚴寒,它怕冷。”列寧自言自語地說:“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飛不回來了。”考慮到學生對列寧的心理不能深入走進,所以雖然交流的落點在列寧,但切入點是男孩的感受,用“這句話怎麼打動男孩了呢?”來體會列寧的心情。“自言自語”一句用簡明、易懂的句子比較,適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懂得列寧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對小男孩,沒有批評,沒有指責,只有感染,只有啓發。

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導朗讀。通過分組讀體會列寧對男孩的尊重,男孩的心理變化;師生分角色讀,加深理解;去提示語,同桌分角色讀,深入感受;全班情境朗讀,昇華感悟。通過不同形式、層次分明的讀,把心裏所想表達出來。

第五板塊:疑問爲核心,練筆

聚焦列寧尊重男孩,繼續引導質疑,尋疑探究。重點抓住“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說——”一句,啓發學生提出問題“列寧爲什麼不問男孩卻問灰雀呢?”先四人小組討論,再全班交流,深化體會。進而,抓住課文空白點“如果灰雀會回答,它會怎麼說呢?”練筆寫一寫。

第六板塊:板書爲參照,昇華

閱讀是一個逐步深入的解讀過程,在感悟理解的基礎上,再次讓學生說說讀到這,又明白了什麼,是對課文整體把握的提升。至此,學生已能感受到列寧、灰雀、男孩,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美好的圖畫!這樣的圖畫得益於列寧對小生命的關愛,對下一代的呵護。

第七板塊:讀物爲活水,拓讀

課文只是一個例子,從例子出發,激發閱讀興趣,拓展閱讀量,增加學生的積累,質關重要。補充閱讀列寧小時候的故事《鬥鵝》,引導學生收集、閱讀列寧其他的故事以及其他名人的故事。

總之,七個板塊,環節簡約,方法簡便,訓練務實,力求學生在經歷“簡實活效”的聽說讀寫中,讀平凡故事,悟名人品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