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三年級教案

《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第二課時)

本文已影響 2.08W人 

《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

《孫中山破陋習》說課稿(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

  一、說教材

《孫中山破陋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的最後一篇閱讀課文。課文講述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小時候目睹姐姐被纏足所遭受的痛苦,因而辛亥革命後,首先廢除纏足陋習的事。文章運用對比手法,寫出了孫中山姐姐纏足前的活潑能幹,纏足時和纏足後肉體及心靈上的痛苦,強烈地控訴了辛亥革命前纏足陋習對中國婦女的殘害,字裏行間謳歌了中國革命先驅孫中山從小就具有凡是獨立思考,不盲從,敢於反抗封建陋習的獨立人格,堅決與封建勢力作鬥爭的革命精神。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第二學段的閱讀教學的要求,能“初步學會默讀。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問題。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誼方面的作用。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動的形象和優美的語言,關心作品中人物的命運和喜怒哀樂,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等,我確定第二課時教學目標如下:

教學目標

1.學習默讀課文,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文本的閱讀,知道纏足這一封建陋習曾對中國婦女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體會孫中山對封建陋習的憎恨以及敢於同封建勢力作鬥爭的精神。

教學重點:同目標2。

教學難點:瞭解纏足這一封建陋習曾對中國婦女的身心造成的嚴重傷害。

 三、說教學程序

接下來我將結合具體的教學程序,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本課時教學分爲4個板塊:板塊一,複習導入,明確課時目標;板塊二,前後對比,瞭解纏足陋習;板塊三,角色體驗,領悟抗爭精神;板塊四,迴環整合,昇華情感;板塊五,拓展延伸,課外實踐。

板塊一:複習導入,明確課時目標

題爲文之眼。複習導入,深入理解題意,摳出一個“陋”字,突顯一個“破”字,圍繞三個問題(此3個問題爲第一課時教學生成)揭示課時目標(這節課我們將圍繞2、3兩個問題展開學習),把文路、學路、教路有機統一起來。

出示:孫中山破的是什麼陋習?

孫中山爲什麼破陋習?

孫中山是怎麼破陋習的?

板塊二:前後對比,瞭解纏足陋習。(分3個環節達成目標)

環節1:

出示第2問:孫中山爲什麼破纏足陋習?

要求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劃出相關的句子;然後交流,出示相關重點句。

出示:

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當上了臨時大總統。他首先廢除的就是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

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

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孫中山爲什麼破陋習?”這是學生初讀課文時提出的問題。抓住這一問題指導學生默讀課文,給學生時空,讓學生自讀自悟,相互交流,充分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便於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

環節2:緊扣重點句,感受纏足之殘害。

1.出示:辛亥革命後,孫中山當上了臨時大總統。他首先廢除的就是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

⑴討論:讀了這句話,你明白了什麼?

⑵扣住“殘害”“上千年”,把學生引進文本,從具體的語言中感知“殘害中國婦女”上千年的“纏足”陋習,其害之“殘”、之“深”,務必破之。

2.出示

姐姐痛苦極了,眼淚直往下流。

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要求學生讀這兩段話,說說從中讀出了什麼?(姐姐很痛苦,纏足真是陋習,孫中山很心疼姐姐。)

3.回讀第1自然段:纏足前姐姐怎麼樣?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

出示:

孫中山小時侯很喜歡自己的姐姐。當時孫中山的家裏很窮,他的姐姐一點兒也不怕吃苦,洗衣、燒飯、插秧、挑柴,樣樣活兒都幹。空閒時,姐姐就陪孫中山一起玩。孫中山最愛聽姐姐唱歌,姐姐也經常唱給他聽。

通過交流抓住關鍵詞句,朗讀體會孫中山姐姐纏足前的勤勞能幹、活潑快樂。

4.對比朗讀,“纏足前”和“纏足時”的重點句。

[此環節,我主要抓住姐姐“纏足前”和“纏足時”的重點句,層層深入地讀,感受纏足的痛苦之極,從對比中體悟人物內心,內化語言,在練讀中表達情感體驗。]

環節3:引用資料,進一步感受纏足之殘害。

⑴引導質疑:讀到這裏,你心裏產生了什麼疑問?(纏足到底是怎麼回事?)

[給學生質疑是教學生成的需要。學生的情感發展需要進一步瞭解“纏足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情感的發展有助於認知的深化。]

⑵纏足到底是怎麼回事?找出文中相關的語句讀一讀。

⑶由於纏足陋習已遠離現代生活,因此要想學生僅憑課文了解纏足這一封建陋習曾對中國婦女的身心造成的傷害是嚴重的,對孫中山首先破除纏足陋習的意義,是很難引發發自內心的認同的,所以我接下來補充了兩段資料:

資料1:文字資料、配樂(《二泉映月》)播放:

最殘忍的“刑罰”

纏足是中國歷史上最殘忍、時間最長、迫害人最多的“刑罰”。

女子纏足從小時候開始。纏足時,先用白礬灑在腳縫,五個腳指緊靠一起,腳面用力彎成弓狀,然後用白綾纏裹。纏上兩層,用針線密縫,一面狠纏,一面密縫。纏完後,腳如炭火炙燒,疼痛難捱。隨後日子還要他人攙扶走動,以活絡筋骨。如此日復一日緊緊糾纏,並用藥水薰洗,不到半月,腳面彎曲,折作四段,十指腐爛,鮮血淋漓。久而久之,腐爛的血肉變成膿水,流盡後只剩幾根枯骨……

“小腳一雙,眼淚一缸”,真切地反映了女子纏足被摧殘的痛苦。

學生自由閱讀,老師配樂範讀。

討論交流:讀了這樣一段文字,你內心的感受是什麼?

[這裏補充閱讀《最殘酷的“刑罰”》,順應了學生的求知慾,有助於學生情感的發展,是對教材空間的創造性運用,既指導學生蒐集資料,又擴大閱讀量。]

資料2:小腳圖片。描述:這就是一隻被纏後的小腳。你們看,腳趾已被彎曲踩在了腳底,已失去了作用。被纏足的人只能用腳後跟踩着地,一顛一顛地慢慢朝前走。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說:觀看一個小腳女人走路,就像在看一個走鋼絲繩的演員,使你每時每刻都在被他揪着心。

⑷通過閱讀資料、通過圖片直觀,再讀描寫姐姐纏足前以及被纏足時的語句,再次體會姐姐心靈和肉體所遭受的巨大傷害。注意把你的感受寫在臉上,融進你的聲音裏。出示:

孫中山小時侯很喜歡自己的姐姐。當時孫中山的家裏很窮,他的姐姐一點兒也不怕吃苦,洗衣、燒飯、插秧、挑柴,樣樣活兒都幹。空閒時,姐姐就陪孫中山一起玩。孫中山最愛聽姐姐唱歌,姐姐也經常唱給他聽。

以後的幾個月,孫中山再也沒有看到姐姐的笑臉,再也沒有聽到姐姐的歌聲。

[ “小腳圖片”是最殘酷的“刑罰”的見證。這樣的圖片直觀,對今天的孩子來說很有必要。這兩段資料的補充,有效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此時,孩子情感波濤涌起,我又因勢利導,讓學生回到文中去,體悟語言,體會人物內心,引發情感共振。]

板塊三:角色體驗,領悟抗爭精神

1.年幼的孫中山是怎麼破陋習的呢?

出示第3問:孫中山是怎麼破陋習的?

出示:

“你爲啥要姐姐受這份罪呢?姐姐纏了腳,還能下田幹活嗎?”

“孩子,我也知道纏小腳不好,可這是祖宗傳下來的呀!女孩子不纏小腳會被人家笑話的。”

“既然知道纏小腳不好,就不該去做。別人笑話怕什麼!”

“你年紀小,還不懂得這些事。”

2.要求同學們自由練讀第3-6自然段,邊讀邊想象,體會孫中山和媽媽說話時的心情、語氣和神態,看看從他們的爭論中你能讀懂什麼?。

3.引導學生一邊讀好對話,一邊交流。

除了不能幹活,纏足後還會帶來哪些不方便?

媽媽堅持要爲姐姐纏足的理由又是什麼呢?媽媽看到姐姐這樣痛苦,心疼嗎?你怎麼知道的呢?讀出媽媽的心疼及無可奈何。

4.出示插圖 學生看圖想象:媽媽含着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後,在幹什麼?媽媽會對姐姐說些什麼?姐姐是什麼痛苦的樣子?孫中山在想些什麼?

5.師生分角色讀孫中山同媽媽的爭論。。

[發掘語言因素,體悟人物情感。從“孫中山又是生氣又是心痛”的話語到媽媽對“祖宗傳下來”的無奈述說,直至“含着眼淚把孫中山推出了房門”,抓住重點句和關鍵詞練讀,適時講解、點撥引導,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從省略號的運用,拓展孩子的想象空間,進一步體悟陋習的毒害之深和孫中山的不懈抗爭。]

5.出示:

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

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

比較體會“深深地”、“幼小的”這兩個詞說明孫中山雖然年紀小,但永遠不會忘記這件事。

此時再回讀前文,體會這件事在他幼小的心靈中烙下了深深的創傷。

[比較句子,回讀前文。這是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理解詞語的運用,揣摩語言的表達。]

板塊四:迴環整合,昇華情感

完整地朗讀課文,再次體會孫中山爲什麼破陋習,年幼的孫中山是怎樣與封建陋習抗爭的。

板塊五:拓展延伸,課外實踐

1.出示孫中山的雕塑像、配樂。同學們看,孫中山先生正屹立在蒼松翠柏之中,他是舉世公認的中國二十世紀第一位偉人。出示“天下爲公”條幅。這是他留給中華民族最爲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之一。課文只是介紹了孫中山破除纏足這一陋習的故事,課後大家可以去閱讀孫中山先生的故事,把你感興趣的內容記下來,大家互相交流。

出示作業題1:閱讀孫中山的故事,記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和同學交流。

2.以前生活中還有哪些陋習?回去以後問問周圍的老人或者查找資料,把你瞭解到的寫下來。

出示作業題2:以前生活中還有哪些陋習?問問周圍的老人或查閱資料,把你瞭解到的寫下來。

[出示孫中山雕塑像,順應情感發展,從課內引向課外,拓展延伸,瞭解社會,擴大閱讀量豐富語文實踐。]

板書:

孫中山破陋習

纏足

爲啥要受罪

不該做

首先廢除

總結:這節閱讀課的教學,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一次成功的對話活動。我從整體精心構思,引導得法。引不離學情,導不離文本;學生積極主動,讀中生疑,讀中求解;我做到了胸中有文,目中有人,捕捉“三問”,展開對話過程;學生自主合作,在互動中走進文本,讀中悟情,讀中悟道,讀中獲取知識,讀中提高讀的能力。

“讀書內化”應該說是這節課的亮點。我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關注個體心理體驗,從文本的具體語言入手,讀書內化,讓語言材料“復活”起來,讓學生、教師、文本的情感“融合”起來,立體多元積澱語感經驗,自主建構,整合昇華。在發展語言的同時,關注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