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七年級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本文已影響 1.16W人 

身爲一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纔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

小時侯,我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那時侯,臨村放電影,村裏的夥伴們老早就知道了。相約晚上一起去看。夜裏,爸媽一般是不會讓我們出去,更何況是去臨村。但看到一大羣夥伴一起去,也就沒說什麼了。月夜,一羣人,唧唧喳喳,有說有笑直奔二三裏外的臨村。一路上,腳下高低不平,但也沒能阻止我們的興致。有時候,等我們跑到的時候,電影都快散場了,又跟着人羣往回趕,在人羣中東奔西突,快活無比。當然了,在路上也會埋怨當天拖後腿的那個夥伴,相約下次一定早些出發。早到的時候,大夥擠在一起,席地而坐,很興奮。看着看着,銀幕上的人物就漸漸依稀了。等到人聲鼎沸的時候,才知道電影散場了。揉揉模糊的眼睛,把還在睡的夥伴推醒。路上照舊快活。現在才知道,看什麼電影無所謂,看電影那只是一個藉口,關鍵是大夥在一起。

在社戲裏也是如此,到趙莊看戲也只是一個藉口,一個引子。骨子裏,他們是希望能大夥一起去。只要大夥在一起,就是快樂無比!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2

從用詞方面說:

(1)“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地,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

(2)“茂騰騰的後生”“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語言親切富有韻味。

(3)“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

從句式上說:

(1)“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中“發狠”“忘‘隋”“沒命”用得好,好在它們語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

(2)“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鏗鏘,氣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3)“但是”與“看”獨立成段好,好在它們特別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

從修辭上說: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

(2)“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鬥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

(3)文中的反覆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從寫法上說: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寫得好,好在它使人產生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內涵。

(2)“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得好,好在“以聲寫靜”,更加突出了鼓聲止後的寂靜。

(3)文中開頭的靜態描寫好,好在它爲文章後面寫動設下鋪墊,使文章靜中蘊動,動靜結合,充滿畫面美。第三板塊:練習,學用課文句式、段式。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3

我今天順利完成了《醜小鴨》的教學任務,但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

這堂課自我感覺應該是成功的。提前備課,並參看別的老師的教學設計。這堂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應爲“對醜小鴨經歷的感想和認識”。前面的字詞目標及內容感知目標如平時一樣,但到了重點目標“醜小鴨的經歷對自己的啓示”時,我沒有想到,學生不僅回答踊躍,而且見解獨特。像孫廣紅同學分析道:我們應該學習醜小鴨能以平靜心態對待歧視、打擊,朝着既定目標奮鬥不止、樂觀向上的精神;盧立鵬同學分析道:對自己前進道路上遇到的諷刺挖苦和製造麻煩的小人,我們不需要仇視他們,還可以去感激他們,因爲,正是他們的歧視,才使我們更加堅強更加懂事……學生們的這些純真而又坦誠的思想,真的讓我刮目相看,這樣的效果,比老師把自己的觀點讀出來讓學生接受強的多。

通過這課的教學,使我明白: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敢於放手,讓學生去思考,讓學生去分析;一定要相信學生並給予學生機會。只有這樣,不僅能讓老師省氣,更有助於培養學生敢於思考敢於上進的能力。

把閱讀、分析的權力交給學生,就是我上這節課的最大收穫。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4

優點:

因爲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爲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繫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

不足:

1.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

2.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

3.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

4.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

5.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5

上完了這節課,走下講臺,心怦怦直跳,雙腿發軟發抖,我完全還沉浸在那課堂緊張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感覺不盡人意。也許是因爲的心理素質不夠好,以及對學情的預設不夠充分,使整堂教學出現了許多的不足之處:

1、對重點生字及朗讀的指導不夠。

原本在備課時我對這方面已經有了預設,但面對陌生的學生及學生的反應不夠積極時,我基本沒有了預設的幫助。比如當學生聽完錄音後就該展示小黑板讓學生劃分句子節奏及標出生字詞的音,同時把通假字等內容指出來,這樣既掌握了字音及朗讀節奏,又瞭解了文言知識。然而,這一切都被我當時的緊張混淆了。

2、在整個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太少。

七年級學生如果能恰到好處的進行表揚、鼓勵,會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如:當學生在小組合作疏通完文意後開始交流,有學生提出了“我想知道方仲永爲什麼由天資過人變爲一個普通人?”對這樣的能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教師應及時鼓勵,但教師只說等會再講,這樣勢必會挫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較少:

誦讀原本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我卻只是讓他們小組讀課文,齊讀的太少。沒能很好地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讓學生讀,以讀促思,從讀中感悟,從而實現“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4、教師的語調平淡、單一,不能做到抑揚頓挫。

但是,回頭再好好想想,我也並不完全一無是處。雖有不足,但自我認爲還是有一些可取之處:

1、努力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預習做得較好。在上課之初,給予學生適當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爲課堂上後來進行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具體授課過程中,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立性融入小組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係: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爲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允許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見解。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各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複述故事,談感想等。

說實話,上完這節課我最大的感觸是:世界好大,我好小!水太深,我行的地方太淺!也許,這夠我一生享用,也讓我隨時警醒!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爲成爲學生心中的好語文老師而奮鬥!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6

《觀舞記》是我國著名作家冰心女士寫的一篇優美的觀後感。文章寫了作者對印度著名舞蹈家卡拉瑪姐妹精妙絕倫的舞蹈的觀賞及其觀賞的心情和感受,表現了中印兩國人民之間深厚的友誼。本文在教材的安排是閱讀課文,在教學中我便把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作爲了本文教學的教研問題。

爲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做了如下一些嘗試:

1、讓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學生回顧自己在參加學校文藝會演,如何準備舞蹈節目以獲得觀衆喜歡的過程。

2、讓學生閱讀課文,分析作者觀察、欣賞、描寫卡拉瑪姐妹舞蹈的角度。

3、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爲描寫精彩的語句並進行仿寫。

4、欣賞一段我國著名舞蹈家楊麗萍的舞蹈《孔雀舞》,學習課文的寫法把觀賞的優美舞蹈寫下來。

反思自己上的《觀舞記》課文,我感覺有幾點做得好:

1、教學時,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一段印度舞蹈。問學生:大家覺得印度舞蹈怎麼樣?動人的音樂,優美的舞姿,都會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可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時,卻似乎捉襟見肘,爲語言的匱乏而苦惱,但大家別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冰心老人的《觀舞記》,相信通過本文的學習,大家會有許多收穫的。過渡自然地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有利於學生與文本進行最直接的情感交流。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看舞與學課文結合了起來,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極大的興趣。

2、在整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儘量合理地利用課程資源,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以學生提出問題、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付諸實踐的教學思路貫穿課堂始終。

3、教學問題設計的層次化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對學生寫作的學習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7

在七下第一單元的教學中,我嘗試了課堂教學中對主問題的設計,試圖突破新課程實施以來風靡一時的問題模式的局囿,如“你最欣賞(喜歡)的語句是……”,“文中最使你感動的一個細節是……”等,因爲此類問題缺乏指向性,易形成“課堂熱熱鬧鬧,學生收穫寥寥”的浮誇現象。以下是我在第一單元1—3課的教學中所做的主問題設計: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以“你認爲魯迅先生更喜歡百草園還是三味書屋?”爲主問題展開課文研讀和課堂討論,依次解決了“百草園的樂趣在於”,“三味書屋的樂趣在於

”,“作者擷取這兩個回憶片段的用意是什麼”這樣三個子問題。其中既有語言品味(如百草園的色香味之趣、雪地捕鳥之趣),又有人物賞析(先生的形象分析),也有主旨探究(即寫作意圖的探究)。

《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的主問題是“文章爲什麼以‘爸爸的花兒落了’爲標題?”,這樣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思考“爸爸的花兒落了有幾層含義”、“文章回憶了爸爸與我的哪些事情”、“爲什麼要這樣安排事件”,問題涵蓋解題、概括、細節品讀、寫法賞析。

《醜小鴨》是一篇自學課文,學生始終圍繞“假如醜小鴨生來就是一隻真正的醜小鴨,而非天鵝,故事會怎樣發展”進行思考與討論。學生的回答有三種情況:一、醜小鴨永遠是一隻被同伴譏諷的鴨子,可能某一天會想不開,承受不住壓力而輕生。這一回答馬上遭到學生的質疑,認爲與原著中醜小鴨的性格不符。二、醜小鴨的努力終於感動了上帝,把它變成了高貴的天鵝。這一回答被認爲是想象豐富,體現了童話的藝術特點。三、醜小鴨僅管不是白天鵝,但它內心對美的追求和不屈的奮鬥會使它成爲一隻絲毫不亞於天鵝的美麗的鴨子。課堂上,學生們爲這一看法喝彩的人居多。我讓學生進一步設想醜小鴨是天鵝蛋的條件不變,但缺少了對美的追求和奮鬥之心,故事又會怎樣發展?學生在兩個問題的對比中,終於真正理解了作者這樣設置情節的意圖——不論你出身如何,後天的努力奮鬥纔是最重要的。

以上三課的教學嘗試證明,課堂教學需要重視主問題的設計,有效的主問題能使課堂走出“滿堂問”的傳統誤區,也能使課堂避開“萬能問”的尷尬模式,從而起到“牽一髮即可動全身”之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8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設計思路是: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觀看開發大西北的圖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深入理解課文。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比較注重以下幾點:

1、 注重文本意識、人文意識

語文是一門有着豐富人文內涵的學科,《安塞腰鼓》是一篇閃現關人文之光的文章。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很注重文本。整堂課,大塊時間是朗讀課文,品味語句。緊緊圍繞課文,朗讀精彩的段落,品味自己喜歡的語句。通過朗讀品味,不僅僅是活躍課堂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更重要的是,它讓學生充分地佔有學習時間,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語言訓練和技能訓練,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領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藝術境界,使學生感受文章中的語言美,音樂美,人物美,情感美,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 注重對話意識

課堂上,我和學生平等對話。除此,我還設計了讀者和文本的對話環節,不同的讀者對《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讓學生思考,理解,探究,從而使學生對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

3、 注重問題設計

在朗讀品味這個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請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說說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一提出,能統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很明確。這樣的問題是主幹性的。在教學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這一環節,提問:你比較傾向於哪種觀點,你的理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現存的,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獨立思考,組織語言陳述出來的。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我也清楚在這堂課的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

1、 注重結果,忽略過程

課堂教學應該是重過程,輕結果的。我在教學時偏重結果,而忽略了過程。如:有學生賞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這句話時,她的答案完美無缺,我很欣然,其實這答案是教學資料上的照本宣科,並不是她思考的結果。如果,我不沉湎於這個完美的答案,而提問一下他是怎樣理解的這個思考過程,這樣的課堂也許就更實在,更有味。

2、 問題設計有待推敲

在朗讀和品味這個教學環節。我設計的兩個問題是:①你認爲哪幾個段落比較精彩,用你喜歡的方式讀一讀。②你最喜歡的哪幾個句子,說說你的理由。這兩個問題其實有重複,一般來說,自己認爲最精彩的句子,往往就是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應該把兩個問題合併爲:哪些段落你最喜歡,用你認爲恰當的情緒和節奏讀一讀,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3、 缺乏追問藝術

在品味語句這個教學環節,本應是很出彩的環節,但由於老師缺乏追問的藝術,而平淡了不少。如一個學生在談理由時,講他喜歡這個句子是因爲這個句子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老師沒有追問排比這種修辭手法有什麼特點,有什麼作用。這樣課堂就顯得淺薄,缺少深度。

總之,反思使我清醒,反思使我進步,這堂課的缺憾有待於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不斷彌補,不斷改進。

《安塞腰鼓》教學反思3: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爲了上好這堂課,課前我進行了精心準備。在設計時,我採用“學、展、練”教學模式,重點放在了學生的朗讀。

一、在組織教學中,採用了簡約的設計思路。

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

二、在教學實施中,借用了多媒體輔助手段。

學生對安塞腰鼓是陌生的,在課的開始我首先播放腰鼓表演的錄象,讓學生感性認識安塞腰鼓,形象感受安塞腰鼓的氣勢磅礴、驚心動魄,在此基礎上,再進入文本,這樣學生就有一定的情感積澱。

三、在教學過程,採用了“學、展、練”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整個課堂分成了兩個板塊:板塊一:創設情境,感知“安塞腰鼓”的“好”。板塊二:感情朗讀,品味《安塞腰鼓》的“美”。在每個板塊中都設計了“學”和“展”的環節。在板塊一中,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快速瀏覽課文,找找“好一個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現幾次,組內交流說說好在哪裏,然後在組內交流展示。在這一板塊中,學生很容易找到並做了準確的回答。在板塊二中,我也設計了一個問題: 小組有感情朗讀課文,品味並讀出《安塞腰鼓》的美。用“ 美,你看(聽) ”的句式說出並讀出安塞腰鼓的美,讓大家感受到它的美。爲了讓學生更好的展示,我還給了學生提示:例如:蓄勢待發的後生美——你看,他們身後是一片高梁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梁。噝溜溜的南風吹動了高梁葉子,也吹動了他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在展示環節中,各組發揮小組智慧,採用了男女讀、引讀、齊讀、組間賽讀、挑戰讀、男女生賽讀等形式,把安塞腰鼓的“美”通過朗讀展示在大家眼前

“練”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在完成“學、展”環節後,我根據這課語言優美的特點,設計了小練筆:以“好一個韻律繩操!”爲中心句,以我們的大課間活動“韻律繩操”爲內容對個人或場面進行描寫。(可以採用文中的修辭手法)這個設計聯繫學生生活實際,便於學生操作。可在學生練習中,只有極少的部分學生寫出了一段話,看來,對學生平時習作訓練的太少了。

透過這一節課,我認爲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繼續在語文課中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把“讀”作爲語文教學一個有效的手段,同時注重學生聯繫生活,學以致用,在生活中學習寫作。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9

  [初讀階段]

層遞式提問,引起學生看屏幕,通過麥克風感受朗讀。

師:同學們能談談,通過學習本詩歌,你希望得到什麼。

任燕:我聽不懂這首詩講什麼,我想知道主題。

黃傑:是作者的兩條路寫得好還是周曉燕和董超說得好?

顏建英:這個“路”到底是什麼“路”?這樣的寫法,我們上冊在哪裏學過?

任燕:走一條路就走一條,幹嘛還要改日再見?還要嘆息?

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態度樂觀向上,這首詩的態度是什麼?

黃曉燕:走條路需要這麼複雜嗎?

(教師等待一分鐘,沒有新問題出現)

師:黃曉燕同學很坦率,這一條路爲什麼這麼複雜?

生:(雜亂)也許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麼路越走越難走……

師:同學們很風趣,我們小時候聽說過“書山有路勤爲徑”,這裏的路指得是讀書之路,難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嗎?

顏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

生(雜):“人生之路,貝貝起步。”

師:好的,廣告詞都進來了,孩子從小健康,走人生之路纔有實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臨選擇,比如上“重點高中”還是“普通高中”,你會怎麼辦呢?

陸芳敏:這很難,我想上重點高中,可按成績卻只能進普通高中啊!

師:陸芳敏的難處大家有同感嗎?

生(雜):有,還有比如以後工作等等的選擇都會很難。

師:那麼,現在理解作者爲什麼小“路”大作嗎?

生:理解,因爲這是“人生之路”。

師:誰能告訴任燕同學,詩歌的主題是什麼?

湯小鋒:人生之路很難走,所以要慎重的選擇。

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選定,就沒有後悔藥可以買了。

黃傑:人生有一條道路,不能回頭。

師:那麼作者所說的改日再見,看起來不可能囉?

生(雜亂):當然,所以他要嘆息了。

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頭路,感到可惜,所以詩人的態度是憂愁的。

師:那讓我們一起懷着憂愁的態度頌讀詩歌,品味作者對讀者的勸誡吧!

(齊讀詩歌,教師對頌讀進行短評)

[精讀階段]

師:同學們讀到荒草萋萋時,我想到了黃傑同學說“誰寫得更好”的問題。大家能否摘取關於路的描寫,來比較鑑賞一下。

(學生五分鐘自讀比較;自讀結束後,可以各抒已見)。

周曉燕:作者寫大路用了“消失叢林深處”、“延綿無盡頭”,我覺得比我有味道,寫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誘人”、“美麗”,更寫出小路荒涼,比我好。

徐芳:你太謙虛了,我覺得大路還是你寫得形象,作者雖然突出了“路長”,卻寫得沒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涼,我還不想走呢!

(大家笑,有短暫的互相評論,教師鼓勵大家相互駁斥。)

師:徐芳同學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卻念念不忘大路。他怎麼說來着?

生(齊讀):啊,留下一條路等到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師:走了一條自己選擇的路,爲什麼又留戀另一條路呢?

董麗麗:也許作者選擇的小路走得並不順利,所以他覺得還是大路好。

範佳:那也不見得,或許大路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呢?

卓俊義:得不到的東西,你會認爲它總是好的,所以後悔也是很正常的。

何傑:吃着碗裏的,想着鍋裏的。

師:那麼如何減少選擇後的後悔呢?

生(雜亂):選擇的時候要儘量慎重,一旦選定,就要堅定不移。

黃傑:既然選擇要慎重,那麼作者爲什麼反而選擇難走的路呢?

董慰強:因爲小路神祕,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歡曲折的人生。

[延展閱讀]

師:說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這樣的方法,我們以前學過什麼?它叫作什麼?

生:(大部分齊答)《在山那邊》、《柴藤蘿瀑布》、《行道樹》,叫作“象徵”手法。

師:(屏幕出示象徵的定義)“象徵”——用具體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紅花”象徵“光榮”,“黃河”象徵“中華民族”,“松柏”象徵堅強勇敢。“象徵”和“比喻”的區別在於,“比喻”着眼於相似點,而“象徵”側重於本質上的聯繫。例如“紅花”可以象徵光榮,但“紅花”不能象“光榮”。

(屏幕出示四幅圖畫:梅花、寶劍、火炬、長城,請同學脫口而出象徵意義)。

師:剛纔同學們例舉了許多象徵意義,可見一個事物可以擁有多個象徵義,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千萬不能拘泥。

姚佳(問):寫詩歌用象徵有什麼好處呢?

師:這個問題不好答,同學配《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未選擇的路》教學片斷與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

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選擇”,把“荒涼”“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艱難”、“挫折”,再讀讀詩歌,談談感受行嗎?

(生改讀課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換入象徵義)

師:讀後感受如何?

生(雜亂):太嚕嗦,而且像講道理,不像詩歌。

師:能用平常我們講的文學用語來表達嗎?

袁湘芬:如果直接講道理,不含蓄,不簡潔,不優美。

師:對於她的說法,大家怎麼看?

生:就是我們要說的。

師: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謝謝袁湘芬同學幫助我解答問題。

生:我們寫作時怎麼來運用象徵呢?

師:當然是“學寫”啦!

生:笑。

師:我們順着作者的話題,請同學分別來寫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結果,可以是詩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後通過對擂來決定走大路,還是走小路。

(生用5—8分鐘來寫,師循環,偶爾應學生要求指導。)

姚佳:我走小路,我是這樣寫的:我越走越艱難,小路上滿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來,但我決不後悔最初的選擇。

沈麗: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災難,我精疲力竭卻不能回頭,人們啊,走路時一定要小心,別像我那樣,遭遇痛苦。

鄒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風和和暖暖,但我覺得無聊,因爲沒有挑戰。

董超:大路一望無限,前途平步青雲,我慶幸我的選擇,人生纔會一帆風順。

黃傑:我反對董超的看法:“梅花香從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若要人生有作爲,崎嶇小路搏一回。”

(下課鈴響起)

師:(總結)無論是小路還是大路,老師相信同學們都會走得很精彩。“行路難,行路難”,然而“條條道路通羅馬。”只要同學們充滿勇氣走下去,天塹都會變通途。

 3.教學反思

因爲採取了多媒體教學,學生的興趣比較高,參與面相對較廣。在教學時氣氛比較民主,基本上能讓學生講自己的話。教學中採用了換讀法,和看圖當堂寫作,學生感到學法上比較新穎,領悟知識較爲自然。討論時教師的轉引環節處理得自然,學生沒有生硬的感覺。主題探討上,深入淺出,聯繫生活,有實際的意義。在人文性的處理上比較到位。教學的不足包括:對於朗讀缺乏必要的指導,朗讀流於表面,而沒能達成深入的效果;討論的環節中,時間較長,壓縮了其它的時間;對於語文程度相對較弱的同學,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展現機會;寫作環節結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實現;課堂過分追求完善,而忽視了課堂的實效。

4.專家點評

片斷一,爲餘映潮老師執教,教師從朗讀入手,指導學生整體感受詩歌的意境。這種教學策略是正確的,值得更多人借鑑。朗讀很重要,怎樣指導朗讀?要引發朗讀的興趣,要強調變化。片斷中教師在朗讀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個“變”字。首先採用吟誦的方法,教師着意提出要區別於“唸書”,也就是說要有韻律感和節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後嘗試講述式的朗讀,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談中表達出來,此時對文章的理解更爲冷靜而深刻;最後要求用內心獨白的方式,把詩歌讀給自己聽。從朗讀要求的變化,可以看出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讀給別人聽到讀給自己聽,從讀者、朋友、自己三個角度體會詩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內逐步深入內心,目的在於通過朗讀觸動學生內心最敏感之處,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感悟。

這樣在朗讀上的精心思考和設計,應該可以爲我們所借鑑。

第二個片斷,也有很多值得讚賞之處。例如,從初讀到精讀,體現了閱讀從淺入深的變化;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中,教師語言較爲幽默,能調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學生課堂較爲活躍,主體性得到了較好體現。

這些都是課程改革中,我們所追求達到的。然而,對比第一個片斷,也不能不使我們反思一個問題:閱讀是需要師生全部參與的對話。這個對話,要有質量,就不能光追求熱熱鬧鬧,應關注學生的思維的發展。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0

《陋室銘》是一篇名傳千古的美文,通過對簡陋居室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不慕榮利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結合本文的教學過程我有幾點反思:

1、文章的學習目標設定符合教材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教學設計能夠圍繞學習目標進行,落實重點和難點。

2、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比較注重滲透學法的指導,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本文注意了以讀爲主,在朗讀過程中,使學生們感受“銘”這種文體的篇幅短小,語句押韻、語言優美的特點,進而對課文的形式美有深刻的認識。還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注意對學生適時的點撥,有層次的進行朗讀指導,不僅讓學生會讀還要讀好,讀準節奏、讀出感情、讀出韻味,真正把自己融入文章中來,並且注意利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鼓勵。

4、巧妙的設計提問,採用小組合作、教師點撥來解決,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文本。精心設計問題,並形成一個問題鏈,讓這些問題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內容。在設計問題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七個問題,重點是:作者從哪三個方面描寫了陋室的特點?作者的陋室是否簡陋?找出文中可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並作分析。在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後對於句子的鑑賞,我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鑑賞,學生卻無從下口,這個問題相應也出現在第二個問題的分析上。課後我在尋找問題時發現在對學生的引導上也就是說在口頭的問題上指向不明導致學生有了誤解。

5、把握文言文教學的重點:積累文言詞彙、句式等常識,準確翻譯文章,爲以後的文言文學習打好基礎。再說,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思想,就必須理解課文字句,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利用已有文言知識,藉助課下注釋,小組合作,自主學習,弄懂文章的此句意思。

6、讓學生參與課堂和學習的全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學生們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限於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的分析,還包括課前對課本的預習,對重點知識的揣摩,對疑難問題的質詢。更包括課後對所學知識的消化和演繹。所以,我從預習這個環節抓起,讓學生參與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做知識和思維的主人。

總之,文言文畢竟是一種與現今實際使用的語言相去甚遠的古代書面語,學習時會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學生連字面意思都還沒有搞懂,就很難理解此文的深層含義了,因此掌握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應該是本文的學習重點。可是,我因害怕設計的內容上不完,有意縮短了這個環節,使很多重要的字詞沒有得到解答,學生沒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後面研讀文章時進行的不是很順利。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1

《孫權勸學》是一篇精短的文言故事,全文只有119個字,但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呼之欲出,在敘事方面,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段。故事性很強,文詞句方面的障礙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培養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對剛剛步入初中的弱班同學,我想不會有太大難度,我把教學目標定得比較低。從施教過程看,有啓發之處,有不足之處。

1、激勵學生在網絡上搜索信息

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對學習基礎比較弱的授課班級,可以幫助學生熟悉課文情節,爲理解故事內容做鋪墊。

2錄音朗讀的示範對比,對於學生句讀能力的提高也有裨益。

3、注重培養學生文言文自主學習能力。

課文理解並不難,課前有預習,疏通理解時讓學生讓學生利用註釋,合作學習,討論質疑難詞句。學生與老師一同解答,這樣便於因材施教,發現並解決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也能培養自主學習的意識,調動學習積極性。

我對這個環節持猶豫的態度,因爲我懷疑學生們的能力,沒有放手讓學生隨心所欲,而是扣着問題來理解。生怕一略而過,學生非但字詞句沒有掌握,連中心也模糊。但是事後收上預習作業,發現這一環節,學生幾乎都能解決。這節課讓我重新審視學生的自學能力。課前,我僅佈置學生預習,告訴學生第二天要上公開課,課文讓學生讀幾遍。但公開課上,我發現孩子們梳理課文非常到位,自學能力非常強。我後悔在教學環節中譯句太多,對人物分析分佈的時間太少。教學中越俎代庖的時候太多,總是對學生不放心,這樣反而約束了學生的發展。

4在主旨把握的方面,

分析探討不夠深。一來,時間限制,二來,學生有些拘謹。如果以兩課時教學,教學內容有單簿之嫌。安排一課時,導致了某些教學環節不夠豐滿。在課後的主旨補充分析時,學生從呂蒙、孫權、魯肅三個人物、三個角度來提煉啓發,效果比公開課漂亮。周琪從孫權事務多卻勤於讀書提煉出魯迅的名言——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能夠出其不意,讓人欣喜。

始終覺得文言文教學,面對普通班級,如何做到文辭與思想兼顧,不走老路,要上出新意,是我很難解決的頑症,現在邁出一小步,也算嘗試!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2

作爲教育第一線的教師來說,進行教學反思,能讓自己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閃光點與不足之處。通過回顧,自我監控等方式,給予自己肯定的支持,同時給予自己否定的思索修正。反思是理論與實踐的對話,有利於教師經驗量的積累、質的提高和準備性的增強。下面我將以《陋室銘》爲例,進行教學反思,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一、在快樂中學習。

我們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文言文是比較新穎,對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我認爲懂得語言就是懂得語文。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底蘊的國家,語言文字給我們留下的痕跡,並不是說我們會閱讀就可以,我們還要學習古代的文化,學習古人的生活態度。在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陋室銘》這篇課文的時候我採用朋友間的語調,熱情的邀請同學們一起進入劉禹錫的房子參觀。提問他們:你是否有嘗試過描寫自己的家或者臥室?你是怎樣跟別人介紹的?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能夠大膽說出自己的經歷,活躍了課堂的氣氛。文言文的學習,最重要的是多朗讀,在反覆朗讀中感悟課文內容,堅持“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學習方法。讀的方式有很多種:範讀、自由讀、小組讀、男女賽讀或者學習古人的說話方式進行朗讀。在學習中,我們應從最基本的着手,讓學生知道在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語文知識,提起自己學習的興起,去尋找其中的快樂。以一顆快樂的心去填充自己的大腦,去豐富自己的知識。

二、在實踐中學習。

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掌握好紮實的教育教學理論只是教育實踐的前提,更重要的是各種教育手段和教學方式在課堂上的靈活運用。“三三三”課堂教學模式的使用,提高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共同解決學習上的問題。《陋室銘》中託物言志的寫法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新的教學要求我們以生爲本,以生爲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懂得託物言志就是將個人之“志”依託在某個具體之“物”上。於是,這個“物”便具有了某種象徵意義,成爲作者的志趣、意願或理想的寄託者。作者的個人之“志”,藉助於這個具體之“物”,表達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時刻聯繫着學生,使學生明白並會運用這種寫法。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在學生身上最容易檢測到教師的成功與否,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在相互學習時進行。的討論,要允許答案的多樣化。例如,在回答《陋室銘》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時,教師不能侷限於答案,除了回答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懷之後,還可以回答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追求淡泊,不慕富貴,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等等也可以。要提高文言文教學水平必須認真研究文言文知識的基本特點,摒棄那種只教會學生字、詞、句的解釋的灌輸性教學,要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去學習古人高尚的品德和脫俗的情懷。

三、在生活中學習。

生活中我們離不開語言文字,無論是哪一個地區,哪一個國家,每天都在與語文打交道。現代白話文也是脫胎於古漢語,因此,我們日常中仍然可以看到或聽到人們有時候會引用古文佳句。比如有些人的家裏會懸掛一些文字,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那麼,這時我們就要明白這句話的意思,這是簡陋的房子,只是住在裏面的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感到簡陋了。在語文課上學習語文當然是主要的,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在課堂上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學完,只有通過與社會接觸,與生活接觸,才能更好的理解語文。教學時應以生活爲例,適當的運用類比的方式,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學習和理解書本上的知識。在中國文化盛行的今天,作爲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如果連自己祖先的話語都不瞭解,不就貽笑大方了嗎?

四、在思考中學習。

作爲一個教育者,最基本的就是要學會思考。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是經常要思考的問題。例如:學生他能否接受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方式呢?在討論“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這些句子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時,學生是否理解了互文及對偶呢?這節語文課所要理解的作者高潔傲岸,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節操掌握好了嗎?認識的價值學生是否接受了,理解了?……45分鐘的一節課,回顧起來會發現很多問題的存在,我們必須思考,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哪些地方可以繼續借鑑,通過不斷地自學,聽課,向前輩請教,和同行交流,接受培訓,以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在思考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讓學習和思考二者融合在一起。文言文課堂的教學,並不是一味的傳授字詞句的解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去發問,去思考,去尋找答案,去了解作者的情感表達。

反思是溝通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樑,是提高與發展教學智慧的前提,是促進教師自身教學專業水平的保證。所以,作爲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成爲課堂教學行爲的反思者與研究者,不斷提高我們的教學專業水平。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3

這個單元的課文都是是以探險爲話題的文章,《在沙漠中心》是一篇描寫人物心理活動還帶有點西方意識流味道的課文,對初一的學生來說其實挺難理解的,再加上選擇在陌生的七(1)班做公開課,對我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冒險的歷程,但我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即使失敗,也要去探索,正像文中的所說的“我們在羣星中尋找自己的真理。”

回想這堂課,大致流暢地展現了自己的教學設計,也達到了教學意圖,細節方面也落實到位:

一、追求課堂的豐富性

豐富性一直是我課堂的追求方向。但追求豐富的同時,如果不理順思路,有可能會帶來條理紊亂的後果。所以在步驟的設計,費了一些心思,還好結果是令自己滿意的,每個環節的串聯是順暢的,而且也達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在每個環節的銜接上,沒有遇到一點磕絆,可以說是一氣呵成。

二、追求課堂的深度感

這堂課容易上得很“說教”。所以在主題的挖掘上,我希望能深刻一些,最後以“以樂觀、責任、執着、堅強、信念等來點燃生命之燈”的主題、以及“生與死”問題的探究,來提高文本的深度。雖然七年(1)班學生總體表現比較令人滿意,但是學習習慣不太好,有些學生課堂上喜歡看教參回答問題,懶於動腦筋;還有由於學生預習不充分,品嚐文章關鍵句子花費了比較多的時間,以致“拓展延伸”只能在課後進行,是一點遺憾。

三、創新與個性併發

這堂課,基本展現了自己的風采,也調動了氣氛。精彩緣於生成。我很慶幸自己給了學生一個寬鬆的教學環境,讓他們敢想、敢說。孩子們是有棱有角的活生生的生命,尤其是現在的孩子,信息量廣,接受快捷,方法多樣,思維活躍,課堂上常有“節外生枝”的情況,一成不變的“教案劇”根本不適應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學的確定性中存在着不確定性,纔會創造出美的涌動,就像鳥兒們喜愛生活在生機勃勃的綠樹枝頭,而綠樹因爲有了鳥兒的靈性才愈發蒼翠挺拔,呈現出無限生機。我們做教師的一定要有一顆“生態保護”的寬容之心,用自己的細心、愛心、恆心,呵護孩子們創造性的智慧,精心呵護孩子們偶爾“飛出”課堂的思緒,用自己的教學機智串連起那飛揚的思緒,讓語文課堂這棵綠樹時時煥發靈動的光彩。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4

《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一文的教學目標是:學習本文嚴謹的結構安排,理解、感悟本文飽含感情的語言,學習聞一多先生嚴謹刻苦的治學態度和英能無畏的獻身精神。考慮到這篇文章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說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瞭解放在學生預習上,這樣既鍛鍊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也有益學生對主題的理解。從課堂上學生的反應看,預習還是起到較爲明顯的效果。

在本課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通過學生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本,抓住課文中的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和革命者都爲中華民族說了哪些事做了哪些事情這個核心問題進行討論,分析,理解文章結構安排,也引出主題:聞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標”。對於這樣問題的概括對七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難,事實上在課堂學生的反應上來看,確實是這樣的,學生大部分能把聞一多先生作爲學者方面做到的三件事概括出來,但在聞一多先生作爲革命者方面,學生需要進一步提示才能歸納完整。由此可見,學生很容易對於文章中詳寫的部分進行歸納,而對文章中一筆帶過的的略寫的部分卻很容易疏忽。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如果當時能示範朗讀聞一多先生《最後一次演講》,或放映“最後一次演講”的電影片段,必能讓學生更深切感受到聞一多先生的大義凜然、無所畏懼,加深對文章主題的理解。

本課作者臧克家作爲一位有名的詩人,其語言的詩歌化,語言的精闢化,在本課中體現的非常明顯。且本文多用短句,節奏感強,四字短語尤其豐富。所以在第二節朗讀的時候,就特別提示學生應注意文章中那些精闢而詩化的語言,勾畫出來細細咀嚼和品味。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通過語言走入文本,再次深層次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認知觸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高漲,顯示了較高的思維、探究能力,但仍存在着諸多問題,尚待仔細推敲。如在教學實施中,怎樣在一堂課中兼顧思想、內容與趣味的統一,品味語言與有限的教學時間矛盾的統一;在教學觀念和方法上,教師怎樣進一步下放自己的權力,放開膽子信任學生、引導學生,多給學生能動的、合作的、探究的空間。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15

《最後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主題表現深刻,藝術手法生動,我很喜歡。可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幾遍,每次教完後都有很多遺憾。這一次在新課程理念的啓發和引導下,重新接觸這篇課文,終於找到問題所在: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造成滿堂灌,吃力不討好。再就是拘泥於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這一次參賽,我特地選了《最後一課》,並且決定在平時較“靜”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對過去的教法做個修正,給自己一個挑戰。

考慮到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課前我把課文翻來覆去讀了好多遍,對上課內容做了大膽處理:

第一,去除旁雜,突出重點:這是學生上中學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小說這種文學體裁,所以我決定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整節課僅圍繞着小弗朗士作小說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發共鳴:初一學生與小弗郎士年齡相仿,班上不少同學就像最後一課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樣:天真幼稚不懂事,學習不認真自覺,甚至有厭學情緒,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已經大概瞭解了《最後一課》的故事情節,或許你與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樣,也有過厭學的時候。討厭學校,討厭課本,害怕被老師提問,現在老師問你:假如有一天,外敵入侵,家園淪喪,不再允許你學祖國的語言,也不再允許你說母語,那麼,你將如何面對?

第三,全面參與,動腦動筆:中學語文考試主要考查學生閱讀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過一個多學期的瞭解,我發現現在的這批學生書面表達能力相當差,不少同學沒辦法用恰當得體的書面語言把心中想說的話描述出來,鑑於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熱鬧,設計了爲課文做旁批,發揮想象力,對課文進行創造性續寫這些既動腦又動筆的環節。

第四,水到渠成,暢談感想:中國自古講究“文以載道”,所以,當學生通過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最後一課,不僅使小弗郎士變懂事了,更喚醒了他的愛國熱情。那麼,你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麼有益的東西?沒有生硬的說教,學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現在所擁有的美好東西”,“熱愛祖國,就要熱愛祖國的語言,學好祖國的語言”等體會。

就這樣,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課上完之後,我覺得根據小說故事情節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領會理解課文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等教學目標基本實現了。

可是,遺憾依然存在,這一次備教材備得較充分,但沒真正備好學生,課堂氣氛沒有原來想象的那麼熱烈。而且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更加體會到學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爲課文作旁批之後,不會將相關的內容轉化爲自己的東西告訴大家;在談小弗郎士內心變化的時候,對老師的態度變化只想到由於老師變得溫和而產生的親切感,未能注意到韓麥爾先生由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一個愛國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後的教學當中還須對學生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