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

本文已影響 1.45W人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意爲自我反省。那麼什麼樣的反思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範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範文(通用11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1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閱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應的閱讀理解和寫作能力。他們正處於生理髮育的初期,心智正在發展,血脈正在形成,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

(一)因勢利導遷移應用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爲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廁所裏塗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更多的學生早在第一學期就忙着寫臨別贈言。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

(二)融會貫通,以一當十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閱讀觸及其餘,啓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

(三)開發課程薰陶情感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爲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根本,必然會摒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一切機會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在他們的影集裏、校園網裏有珍貴的鏡頭;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想,這是在問老師,又不僅僅是,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爲了。《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決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含涵蓋的,我想,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六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豔陽天。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雙贏”,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2

《爲人民服務》是一篇講演稿。講演,是一種強調闡明觀點和宣傳效果,並注重感情感染的論說方式。對小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這種無故事情節、無華麗詞句的說理性文章,對小學生來說是“無趣”的。我在教學中讓學生反覆讀課文,在朗讀和默讀的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從“深文淺教”中教會學生。以文章的段與篇、句與段結構和句與句的聯繫,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在嚴謹語言風格和文字魅力上讓學生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無窮樂趣。通過課堂上的實踐,證明了這節課的安排是合理的,學生學到了知識,我也教的輕鬆,收到了實效。從學生的發言中可看出,他們對此理解還是比較透徹的。學生一個接一個,就連我認爲很普通的一句話都被學生詮釋得精彩至極,這就是個性化的閱讀。多美的課堂呀!沒有理性化的分析,有的只是學生的感、讀、悟!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這樣透徹的理解出自一羣小學生之口,課堂上我顯得很興奮,也很激動,我從心裏佩服同學們的理解能力。學生爲何對文章能作出如此透徹的理解呢?

長期以來,我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行了“讀---想---談”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探討。這種教學模式要求: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研究,教師不講也可以,等到學生實在不能用自己的能力瞭解課文時,我纔去調兵遣將幫助他們。這種模式營造了讓學生主動地獲得學習的成功,同時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他們可以大膽地去發現、去想、去說。課堂上,同學們常常會因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每個人都會說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及時給予表揚,讓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學生只有品嚐到了成功的喜悅,才能從一次成功走向更多次成功。不斷的成功,不斷的滿足,不斷的激勵,導致不斷的努力。這樣一來,同學們願意學習了,也逐漸會學習了,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

作爲教學工作者,最大的快樂莫過於看到自己培養的學生能力出衆,成績優異。我堅信,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給他們一個“漁場”,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放手讓他們大膽地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那麼我們培養出來的人一定是敢於思考、敢於創新、敢於創造的新時代的接班人。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3

朱熹的一首小詩《觀書有感》,給了我們諸多啓示,多讀一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我的教學設計是,待學生已經理解了詩句的意思,讓他們從詩的內容(描寫方塘)與題目(《觀書有感》)表面的不相關提出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麼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理解詩歌所要說明的道理。我估計學生都能說到“一個人的聰明來自於他不斷學習”這一層意思。然後我就引導學生聯繫前兩行領會“開豁”這一層意思。

課堂教學中,學生按我的預設提出了上述問題:題目是《觀書有感》,而詩的內容怎麼一點都沒有寫有關“書”的內容呢?並通過討論明確了這首詩是要我們“多讀書學習”,可“清如許”對應的意思——心智開豁、敏銳卻怎麼也說不上來了。於是,我問學生曾經在哪裏看見過或者聽到過這句詩,是跟什麼人、什麼事情關聯起來的?哪知道全班54個學生只有一個學生很模糊地講了與詩句只有些許關聯的一點意思,其他學生都表示“從來沒有聽說過”。哈!看來學生就是“沒有源頭活水”啊!在課堂上,我並沒有利用好這一生成的“資源”,而是習慣性地採取了“填鴨式”教學法,把“標準答案”一股腦兒地“塞”給了學生。當時只是感到有些遺憾,沒有想出好的方法引導學生真正理解詩歌要說明的道理。現在想來,只要把當時學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一現象與詩句聯繫起來,就能很好地解決問題的。

我對學生的學情估計不足,課堂上出現了可以利用的'“教學資源”沒有敏銳的反應,如果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多聯繫生活實際談讀書感受,學生對詩的領悟會更深。可我只是想着趕快把知識“給”學生,將來能夠應付考試。如果在教學中能引導學生多聯繫生活實際談讀書感受,學生對詩歌的領悟會更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導行!跨越時空的交流,使學生真正領悟“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的深刻含義。豈止是讀書需要“源頭活水”源源不斷,作爲教師,不也需要“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嗎?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4

時間飛逝,又即將迎來期末,這個學期的教學也接近了尾聲。回想這個學期的語文教學工作,總體上還是挺不錯的,本身興趣是最大的老師,所以在剛開學的時候,我就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能夠認真的聽課,整個學期下來,學生們還是有了不小的進步,總結我這個學期六年級的教育反思,我覺得可以概括爲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不吝嗇的誇獎,增強學生的自信。

適當的誇獎,可以給別人帶來愉悅。每個學生的個性雖然都不一樣,但是每個人都希望鼓勵這是一樣的。對待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學生,態度要一樣,在課堂上的提問,只要學生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就算不是很靠近正確的答案,也要給予表揚,這樣纔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問題的時候降低難度,讓學生從中找到成就感,這樣慢慢的就能夠增強自信心。

第二、打好學生的基礎知識

一個好的學習基礎,才能夠爲後面的發展進行鋪路。語文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儘管現在已經是小學六年級了,但是積累是沒有盡頭的。首先是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只有態度端正了,才能更好的學習,希望學生不管是家庭作業還是考試,字跡都要寫清楚,要認真的寫,一個良好的行爲習慣,可以造就一個成功的人士。其次,就是詞彙的積累,學好語文,作文是關鍵,作文的寫作就得靠詞彙的積累和語感,語感又來源於閱讀,所以我鼓勵學生們多看些課外書,當然首先是要把課文知識讀透。第三,上課一定得認真聽講,不懂馬上舉手問。

第三、重視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

利用生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深刻的理解課文內容,課文所包含的意義。記憶對於語文來說是相當的重要的,不管是平時的課文朗讀,課文背誦,詩歌的背誦,課後的習題,都得認真的對待,對課文的認真就是對自己的負責。

除了上課認真聽講,課文的鞏固複習也是相當的重要的,所以我會給學生布置適當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學會自己思考,有自己的學習方法。

當然,語文教學對老師也是有相當高的要求,我自己也會不斷的成長,讓自己成爲更好的老師,在教學方法上不斷的進行改進和完善,不斷的擴大自身的知識層面。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5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衆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衆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一、品讀中,悟課文

在彙報時,各小組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觸動,真正讀出了自己的心裏感受。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地感受到頂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學生在分析:在輕鬆幽雅的樂曲聲裏,只見他頭上頂着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臥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學生只知道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但缺乏想象,體會不到當時的驚險。總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以情促讀,以情導讀。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讓真、善、美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抓主脈,貫全文。

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文中反覆出現4次,每次出現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講課文時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現的作用是什麼,學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來。我在修改導學案時反覆考慮,如何在分析理解課文時邊理解,邊滲透,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當頂碗少年準備第3次表演時,我提問:面對着第三次出現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這一疊碗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它的色彩,數量,還意味着什麼?學生順勢回答了多種答案,一道無情的考題,就這樣難點被擊破。通過對這一內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師多讀、多思、多悟,學生才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字裏行間的真正內涵,領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鬆,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後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6

《窮人》是小學六年級語文第十二冊的一篇課文,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於沙皇的黑暗統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課文記敘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後毅然收養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淳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美好的'心靈。

教學這一課,第一課時我主要讓學生學習生字詞;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課文寫字思路;並找出課文中的有關語句,看看窮人“窮”。的主要體現,感悟沙皇統治下勞動人民的苦難、悲慘生活。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課文有關語句感受漁夫和桑娜的“富有”,感受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根據課文內容,展開合理的想象,學習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

教學流程:

一、直接導入。

二、通過朗讀,回顧“貧窮”。

三、品味課文,感悟“富有”。(重點)

四、總結昇華。

五、續寫故事。

最初的教學思路並不清晰,在劉雅妮老師的指導下,才形成了以上流程。由此我感受到老師們的相互交流、相互幫助是那麼珍貴,那麼必要。

在課堂教學中,我以“富有”爲切入點,讓學生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感悟漁夫夫婦的高尚品質。

1)走進桑娜,感悟富有——勤勞,善良,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主要通過桑娜的心理活動描寫來品味,重點詞“忐忑不安”。

2)走近漁夫,感悟富有——淳樸善良,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主要通過漁夫的神態、語言描寫來品味,重點詞“熬”。

3)品讀結尾,再次體會人物品質。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有感情朗讀。

課堂小結後,情感昇華,對學生進行做“人”教育——勤勞,善良,樂於助人——————

課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突出重點,後師生交流感悟,再有感情朗讀回味,讓學生真切感受窮人生活的窮困和精神的富有。學生們一直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收穫。

美中不足的是,課堂前鬆後緊,教學語言不夠簡練,教學環節有些拖沓,時間分配不夠好,導致續寫這一環節沒有展開,僅留爲作業處理。今後要繼續提高課堂調控能力。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7

本單元的教材圍繞主題“感悟人生”,安排了《天遊峯的掃路人》《最大的麥穗》《山谷中的謎底》三篇課文及習作五、練習5。下面就《天遊峯的掃路人》談談想法:

一、抓住關鍵的句子、詞語作爲教學的突破口。

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天遊峯的“高”、“險”進行教學。通過“氣喘吁吁”“飄飄悠悠”“一根銀絲”“拋”等一些詞語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交流、品味、感悟;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想象,讓學生激揚的想象浸透他們的思維

二、理解與朗讀相互依存

朗讀是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培養情感、提高語言表達潛力的重要手段,是說和寫的基礎,是語言文字訓練最常用的方法。詩聖杜甫指出:“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由此可見,朗讀是我國一種傳統而有效的教學方法。新課標呼籲朗讀,提倡感悟。

學生品味了天遊峯的特點之後,讓學生通過朗讀來再現天遊峯的高、險。但是一開始學生顯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我及時地進行範讀,力求使學生通過朗讀感悟得更深。

三、難點,實現情感共八鳴

對於“你覺得老人是個怎樣的人?有什麼精神?”這一難點的突破,我作了精心的安排。讓學生談對“三十年後我照樣請您喝茶1這一句的看法,並讓學生反覆的讀,從讀中去體會老人的豁達與自信以及作者的.情感變化;之後反覆讀“不累,不累,我每一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這一句領悟老人的開朗與樂觀;最後再次直接拋出“你覺得老人是個怎樣的人?有什麼精神?”讓學生把前面領悟到的情感加以歸納與昇華,實現與教師以及文本的情感共鳴!

雖然本堂課的重點問題都解決了,但是我總覺得有些遺憾:課堂容量太大,這是我事先沒預料到的問題。把孩子們的休息時間還給孩子,這是就應的。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適當切除了部分教學資料。但如果讓我再次上這堂課,我會把理解天遊峯的高險放到第一課時去充分朗讀感悟。第二課時重點解決問題“掃路的老人到底累不累?他是在吹牛嗎?”引導學生自學課文,感悟理解。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8

《彩色的翅膀》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文,但寫作上極富特色,一是線索鮮明,二是運用插敘。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裏讓學生有效地體會到這兩點?我先讓學生速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哪些事,學生讀完課文後,初步概括出探親返島、嘗瓜會、種瓜、第二天見蝴蝶這些事,我在板書這些內容時,順帶引導學生說出探親返島帶回蝴蝶(等昆蟲)、嘗瓜會上得知島上缺少蝴蝶(等昆蟲)、第二天早上見到蝴蝶,邊說邊在相對應的位置板書“帶回蝴蝶”、“缺少蝴蝶”、“見到蝴蝶”,然後我問學生從第二行板書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快發現都有“蝴蝶”,我告訴學生“蝴蝶”就像一條線把課文所寫到的這些事串了起來,這就是線索。(這時有些學生已能夠說出“線索”)我再引導學生看課文種瓜是在哪裏寫的,原來種瓜的事是在嘗瓜會上了解到的,是兩年前開始發生的事,結合板書我讓學生明白了這是插進去敘述的`,叫插敘。至此,學生可以比較輕鬆地理解線索和插敘。

課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是感受小島環境的惡劣、條件的艱苦。我出示句子“奇蹟終於出現了,這個島上成熟了第一個西瓜。”讓學生讀,讀完後我問“誰能從這個句子讀出疑問?”,一開始全班沉默,我再誘導:“誰能從看似無疑問處提出疑問,誰的讀書水平就高。”馬上,一個學生舉起了手:“我抓住‘終於’提問,爲什麼用‘終於’?”緊接着有學生問:“爲什麼島上成熟一個西瓜,也能說是‘奇蹟’?”“‘這個島上’,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島?”我把三個問題都簡要板書出來,要求學生再細讀課文解決問題。閱讀時間差不多時,我問學生先解決哪個問題,開始意見不一致,我再要求學生仔細想想,先解決哪個問題好,這時很多同學都認爲先解決“這是怎樣的一個小島?”,我再追問爲什麼,一個同學站起來說,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兩個問題就好解決了(我告訴他們叫“迎刃而解”)這樣,在引導學生質疑的基礎上,我再引導學生如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感覺到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一個比較好的設計。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9

在教學中,我每上一篇課文後總要反覆的思考。上個星期上了《凡卡》這篇課文後,心裏一直在思索,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學中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讓學生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分爲三大塊。先請學生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說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敘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象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說?”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

最後,整合課文,“同學們,看着板書,聯繫剛纔所講的內容,說說作者是什麼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是很清楚:信中訴說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

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讀中感悟爲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爲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10

今天,我上了一節課,課文是《愛之鏈》。這篇課文並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女店主,女店主關愛喬依這三件事情,說明愛就像一條鏈子,是可以延續的,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重要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適時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一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比如說老婦人當時的心情怎樣,課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來了。第二個片段可以換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愛的傳遞,又形成了一條愛的鏈子。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樂觀向上的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通過播放歌曲《愛的奉獻》,讓學生邊聆聽,邊感受,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但是,在課堂中,我發現了許多問題,總覺得課堂是不完美的。由於在時間的調控上有些失誤,造成前半課堂有些鬆,後面有些緊,使得後面的環節走了形式。在學生的朗讀這一環節,也做的不夠到位,學生沒有把那種感動讀出來。

不過,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逐步提高,使得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學生真正學會了好的學習方法,他們也會終身受益。

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師期末教學反思 11

《斜塔上的實驗》是第五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單元所選的幾篇課文都是科普類文章,體裁多樣,包括人物傳記、議論文、說明文,另有一篇文言文章。與第四單元教學重點不同,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在於使學生在瞭解科學知識的同時,學習科普類文章的寫作方法,特別是行文脈絡及語言特點,同時掌握說明文、議論文的基本知識點。《斜塔上的實驗》是一篇人物傳記節選,可讀性相對較強,內容也較淺顯,因此課堂上我採用學生自讀、自由討論,教師予以適當點撥輔助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從實際的課堂效果來看,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沒有反覆強調課前預習,部分學生預習不充分,造成整個課堂的進度相對放緩,由預期的1.5課時延爲2課時。由於預習工作沒有到位,部分簡單的問題耗時太長,甚至在老師的引導下,仍不能正確找到相關段落。對於一些需要搜索信息進行提煉概括的問題,由於不熟悉文本,不能做到準確全面。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把學生的預習工作置於重要的地位,反覆強調,從而才能保證課堂效率和進度。對於預習工作不到位的學生,予以適當的懲戒措施。

2、對於文中最重要的兩種寫作手法的理解,學生有一定困難,引導的過程還需要放慢。”對寫作順序的`改變,到底有什麼樣的作用,理解得不夠透徹。在實際的教學中除了結合文本外,還需列舉一下簡單的例子,並且結合學生的作文寫作,對順序、倒敘、插敘做一個系統的講解。並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作文中運用。文章首尾兩部分場面描寫分析,學生在把握時也只能說出一點兩點,不能很好地理解運用描寫這種表達方式的目的和作用。綜上所述,我認爲問題還在於就目前的教學環節設計來講,學生當堂的讀寫結合訓練的機會還是比較少的。一方面課時緊張,另一方面學生當堂消化文本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我覺得在以後的課堂上,要注意將讀寫有機結合起來。寧願在課時進度上適當放慢一些,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課堂反饋寫作。

3、教學重難點的設置沒有與教學時間很好地結合起來。教學重點的時間分配不夠充分,其他部分講解的時候拓展延伸的東西沒有把握好多,造成教學時間比較緊湊,反而在重難點部分走得過快。這一點是以後在課堂把握上要注意的。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