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林覺民《與妻書》參考資料

本文已影響 3.06W人 

  【林覺民《與妻書》參考資料】

 17 與妻書

林覺民《與妻書》參考資料

  1 .課文解讀。

(1) 作者及寫作背景簡介。

林覺民 (1886 — 1911) ,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福建閩縣人。 13 歲時,他受父命參加科舉童子試,竟在試卷上寫下“少年不望萬戶侯”後擲筆離去。 15 歲考入全閩大學堂,後來人讀福州高等師範學堂。就讀期間,他努力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課餘閱讀《蘇報》、 ( 警世鐘》等進步書刊,確立了“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的思想,參與領導清末福州數次反帝反封建鬥爭。他在福州的謝家祠組織過讀書社,鼓吹革命思想,還在一家外國教堂附近試驗炸藥,想用來組織武裝暴動,可惜沒有成功。 1 卿 5 年,林覺民留學日本,人讀慶應大學,學習哲學。不久,他就加入了以孫中山先生爲首的同盟會,與資產階級保皇改良派展開了激烈的鬥爭,他寫作了《駁康有爲物質救國論》,翻譯《莫那國犯人》和《六國憲法論》,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當時,留日學生常常聚在一起,談到祖國面臨列強入侵;:民不聊生的現狀,禁不住痛哭流涕。林覺民對此愀然變色,說道: “中國危殆至此,男兒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對泣,凡是有血氣的男子,怎麼能坐視第二次亡國的慘狀呢 ? ”

1910 年,孫中山先生髮動廣州起義,因準備不足,失敗了。孫中山先生接着制訂了翌年在廣州起義的計劃,致電在日留學生、華僑積極響應,林覺民立即離開日本趕赴香港。在香港的起義統籌機關裏,黃興見到了林覺民,喜不自禁地說: “意洞來,天助我也,運籌帷幄,何可一日無君。”當即命林覺民回閩,聯絡革命黨人,籌集經費,招募志士赴廣州參加起義。林覺民回福州後,與福建支部總幹事林斯琛等人祕密會商,佈置了福州、廈門響應廣州起義計劃,他在福州只停留 10 天,於 4 月 17 日率領福州革命黨人劉元棟等十餘人爲第一批先行赴穗聚義。林覺民回閩還肩負運送炸藥赴粵的任務。

他原本打算讓他的妻子意映打扮爲孀婦,用出殯的儀式將炸藥藏人棺木中運出,可是他妻子已經懷有身孕八個月,可能經不起長途跋涉,只得改由方聲洞姐姐方君瑛等人擔任運送武器的任務。

廣州起義前夕,部分革命黨人對起義缺乏信心,林覺民慷慨陳詞: “今日同胞非不知革命爲救國唯一之手段,特畏首畏尾,未能斷絕家庭情愛耳。今試以餘論,家非有龍鍾老父、庶母、幼弟、少婦稚兒者耶,顧肯從容就死,心之摧,割腸之寸斷,木石有知,亦當爲我墜淚,況人乎”、 “故謂吾輩死而同胞不醒者,吾絕不信也”、 “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吾輩身死之日距光復期必不遠矣”、 ·革命前仆後繼,決無退卻之說 ! 不可失信於海外僑胞和國內同胞 ! ”他堅定不移、義無反顧的決心,·給了同志極大的鼓舞。

赴廣州參加起義前三天,林覺民在香港江濱樓挑燈寫下了兩封絕筆書。

同盟會經過長期準備和精心組織,集中了黨內菁華,組織了擁有八百多人的先鋒突擊隊。就在準備起義的時候,發生了華僑工人溫生才刺殺廣州將軍一事,廣州清軍加強戒備。此時,同盟會在國外購買的一批武器尚未運到,起義被迫推遲。由於起義的消息泄露,廣州城內形勢十分嚴峻,黃興臨時決定於 4 月 27 日發動起義。原計劃起義隊伍分四路發動進攻,第一路由黃興率領,進攻總督衙門。編人第一路起義隊伍的主要是由福建、四川、廣東花縣和海外華僑的革命志士組成的先鋒隊,共一百三十餘人。 4 月”日傍晚 5 點半,黃興率領革命黨人攻人兩廣總督衙門,總督張鳴岐嚇得逃跑。黃興率隊與清軍水師提督李準的衛隊相遇,雙方展開激戰。另外三路人員未能按時前來策應,第一路起義軍勢孤力單,犧牲甚多,起義慘遭失敗。黃花崗之役死難烈士共一百多人,事後收殮烈士遺體七十二具,僅福州籍的革命黨人就有二十三人,林覺民是其中的一個。後來,孫中山先生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中說: “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爲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 “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林覺民是在與清軍血戰肉搏中身受重傷力竭被捕的。當兩廣總督張鳴岐審訊他的,慷慨演說,宣傳革命,說道: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國家富強,則吾死瞑目矣 ! ”面對劊子手的屠刀,他泰然自若,從容就義。就義時,年僅 25 歲。

本文寫於赴廣州參加起義前三天。林覺民挑燈寫下了兩封絕筆書,一封就是《與妻書》,全書千餘字,傾訴了對妻子真摯的愛,更抒發了他憂國憂民、勇於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催人淚下,令人感奮。另一封絕筆書是寫給父親的: “父親大人,兒死矣,唯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寥寥數語,表達了他公而忘私、爲國忘家的高尚情懷和殺身成仁的決心。

 (2) 基本讀解。

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書,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義之前寫給愛妻的遺言,表達了烈士對革命的忠誠和對妻子的摯愛,闡明瞭個人幸福與全民幸福的關係以及個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字裏行間閃爍着革命志士犧牲一己, “爲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本文的開端簡要地說明自己寫這封遺書的原因和悲痛的心情,傾訴自己“至愛汝”

死”的心情,細述投身革命的道理。又“忍舍汝而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這一句是全文的綱。在這段裏先簡單地闡述“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爲天下人謀永福”的道理。然後下面用兩段文字,一段詳訴, “吾至愛汝”的衷情,一段說明“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的道理。

緊接着,用“汝憶否”、 “回憶”、 “又回憶”引出三件夫妻恩愛的追憶。三件事情都反映了烈士對妻子的眷戀之深,爲妻子着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無情的人。

“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一句,把“吾至愛汝”的傾訴過渡到“忍舍汝而死”的說理層面。先列舉種種“可以死”的情況,直指種種社會慘狀及其根源,說明在這種悲慘的社會裏“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是自私的,也是不現實的,堅定了必須推翻清王朝統治的信念;接着講到了破鏡難以重圓的故事,說明“生離”較“死別”更爲痛苦;再接着說“天下人”生死離別的慘狀,說明“鍾情如我輩者”不能忍心不救,從而得出要“就死而不顧汝”的道理。最後寫對妻子的叮囑,希望妻子將遺腹子撫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願。

遺書的結尾再一次傾訴自己“至愛汝”和“忍舍汝而死”的衷腸。 “吾今與汝與無言矣”,似乎要收住話頭了,但感情澎湃,欲止不能,很自然地又寫出自己死後的願望:希望自己的靈魂永遠陪伴妻子,以此進一步表達“吾至愛汝”的衷情。

(3) 精華鑑賞。

本文作者爲了表達“吾至愛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複雜的思想感情,在遺書中非常自然地綜合運用了抒情、記敘、議論三種表達方式。全文有很多地方直接抒情,表現了烈士在面臨爲革命獻身之時,從內心洶涌而出的強烈的情感浪濤。爲了抒情,作者很自然地記敘了一些往事。而最感人的,除了“吾至愛汝”的情外,還在於“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的道理。烈士爲全國同胞爭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爲烈士摯愛妻子,他忍心舍掉妻子英勇赴義的“理”就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人力量。

本文語言非常好,淺近暢曉。信中之話是烈士說給愛妻的肺腑之言,真切感人,扣人心絃。作者語言修養很高,說理時選擇了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表達豐富感情的句式,使議論也塗上自己所憎所愛的感情色彩。例如,作者在談到清朝血腥兇殘的統治時,用“遍地腥雲,滿街狼犬”採比喻,又如“第以今日事勢觀之……吾能之乎 ? 抑汝能之乎 ? ……”分析現狀黑暗,接連使用了排比、設問、反問等句式,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從而有助於思想觀點的表達。文字亦文亦白,通俗典雅,信中雖多處用了典故,如“太上忘情”、 “望夫化石”、 “破鏡重圓”等,都融人通俗的語言之中,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而又不覺艱深費解。

(4) 參考譯文。

意映愛妻如見:我現在用這封信跟你永別了 ! 我寫這封信的時候,還是世上的一個人,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我已經成爲陰間的一個鬼。我寫這封信時,淚珠和筆墨一起灑落下來,不忍寫完而想擱筆,又擔心你不能體察我的衷情,以爲我忍心拋棄你而去死,以爲我不瞭解你是多麼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強忍着悲痛給你寫下去。

我極其愛你,就是這愛你的念頭,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從遇到你以來,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夠結成恩愛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滿街是狼犬,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地過日子呢 ? ( 人民的災難使我和 ) 白居易那樣淚溼青衫,我不能學古代聖人那樣忘情。古語說:有仁愛心腸的人“尊敬我家裏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家裏的長輩;愛護我家裏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家裏的兒女”。我擴充一片愛你的心,去幫助天下人也能愛自己所愛的人,所以我果敢決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丟下你而不顧了。你要體諒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餘,也從全國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會樂於犧牲我和你個人的幸福,去爲全國同胞謀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傷啊 ! ·

你記得嗎 ? 四五年前某個晚上,我曾經告訴你說: “與其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開始聽了發怒,後來經過我委婉的解釋,你雖然不認爲我的話是對的,但也無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說憑你的纖弱,一定經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給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寧願讓你先死,我來擔當一切苦難與悲痛。唉 ! 哪裏料到我終於死在你之前呢 ?

我確確實實不能忘記你啊 ! 回憶后街上的家宅,進門,穿過長廊,經過前廳、後廳,再拐三四個彎,有個小廳,廳旁有個房間,就是我們夫妻住的地方。新婚後的三四個月,恰巧是冬天,一個望日前後,窗外月光透過稀疏的梅枝,照射下來,就好像從篩子的孔眼裏漏出一樣,月色和梅影迷濛相映;我跟你肩並肩,手拉手,輕聲細語,何事不談 ? 何情不訴 ? 現在想起來,只留下滿面淚痕。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離家歸來,你哭着對我說: “希望你今後如有遠行,一定事先告訴我,我願意跟隨你一起去。”我也答應了你。前十幾天我回到家中,就想趁便把這次行動的事告訴你,等到跟你相對時,又不忍心張口,而且因爲你已經懷孕,更加擔心你經受不住悲痛,所以只有天天喝酒以求醉。

唉 ! 時我內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筆墨來形容的。

我確實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勢看來,天災能夠造成死亡,盜賊能夠造成死亡,國家被列強瓜分那天起能夠造成死亡,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夠造成死亡,我們這代人身處今天的中國,國內每個地方,每時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個時候使我眼睜睜看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看我死,我能這樣做麼 ? 還是你能這樣做麼 ? 即使能夠不死,而我們夫妻離散不能相會,白白地使兩人望眼欲穿,化骨爲石,試問,自古以來有幾對夫妻離散而又重新團聚 ? 生離是比死別更爲痛苦的,該怎麼辦呢 ? 今天我跟你有幸健在。全國人民中不當死而死、不願分離而被迫分離的,多得不能用數字來計算。像我們這樣感情濃摯的人,能忍看這種慘狀嗎 ? 這就是我斷然乾脆地爲革命而死、舍你不顧的原因。我現在爲革命死毫無遺恨,國家大事成與不成自有同志們在。依新現已五歲,轉眼就要成人,你可要好好撫育他,使他像我一樣也以天下國家爲念。你腹中懷着的孩子,我猜是個女孩,女孩一定像你, ( 如果那樣 ) 我的內心感到非常寬慰。或許又是個男孩,那麼也要教育他,以父親的志向爲志向,那麼,我死了以後還有兩個林覺民呢。幸運極了,幸運極了 ! 我家以後的生活肯定非常貧困;貧困不要緊,清靜些過日子罷了。

我要跟你說的話就這些。我在陰間遠遠地聽到你的哭聲,一定以哭相應和。我平時不相信有鬼,而今又希望它真有。現在有人提出死人與活人之間有心電感應,我也希望他們說的是事實,那麼我死後,我的靈魂還依偎在你身旁,你不必因爲失去伴侶而悲痛。

我平日從沒有把我的志向告訴你,是我不對的地方;然而告訴了你,又恐怕你天天爲我擔憂。我對於犧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都不會推辭,可是讓你爲此擔憂,確確實實不是我能忍心的。我愛你到了極點,所以爲你考慮的只怕不周到。你有幸嫁了我,又怎麼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國 ! 我很幸運得到你,又怎麼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國 ! 我們總不能忍心只圖自己幸福。唉 ! 方巾短小而情意深長,沒有表達完的,還有萬萬千千,你能夠想像到的。我現在不能見到你了,你捨不得我,大約會常常在夢裏見到我吧 ! 悲痛極了 ! 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間四更時候,意洞親手寫。

家裏的伯母叔母們都通曉文字,有不明白的地方,希望去請她們指教,應當把我的心意完全領會廠就好。

 2 .習題解說。

(1) 第一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本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從原文中體味作者的真情實感。

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書,而是一位革命志士抱着必死的信念,在起義之前寫給愛妻的遺言,表達了烈士對革命的忠誠和對妻子的摯愛,闡明瞭個人幸福與全民幸福的關係以及個人一切的崇高革命精神,將兒女之情與革命豪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字裏行間閃爍着革命志士犧牲一己, “爲天下謀永福”的光輝思想和高尚情操。

(2) 第二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本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 4 段中“窗外疏梅篩月影”至“故唯日日呼酒買醉”,引出三件夫妻恩愛的追憶以及爲此所受

的痛苦煎熬,反映了烈士對妻子的眷戀之深,爲妻子着想“無所不至”,用事實說明自己絕不是一個

無情的.人。

(3) 第三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本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心理及視死如歸的革命意志。

作者清醒地認識到滿清王朝統治“可以死”的情況,直指種種社會慘狀及其根源,堅定了必須推翻清王朝統治的信念,向父親、妻子申訴了革命大義,但是,他也爲給家人帶來種種磨難深感內疚,叮囑妻子,希望其將遺腹子撫育成人,完成自己的志願,革命大義與脈脈人情打成一片,感人至深。

(4) 第四題命題意圖和參考答案。

本題的意圖是鍛鍊學生的語譯能力以及增強學生對修辭手法的認識。

參考答案:

第 1 小題:然而遍地是腥血、滿街是狼犬,有幾家能夠稱心快意地過日子呢 ? ' ( 反問 )

第 2 小題: ( 人民的災難使我和 ) 白居易那樣淚溼青衫,我不能學古代聖人那樣忘情。 ( 用典,類比 )

第 3 小題:我確實是希望跟你共同生活到老,但拿今天的形勢看來,天災能夠造成死亡,盜賊能夠造成死亡,國家被列強瓜分那天起能夠造成死亡,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夠造成死亡,我們這代人身處今天的中國,國內每個地方,每時每刻,都可能造成死亡,到那個時候使我眼睜睜看你死,或者讓你眼睜睜看我死,我能這樣做麼 ? ( 排比句,融理性分析與感情抒發於一爐 )

 3 、 相關資料。

(1) 關於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始末

清代來年,清政府極度腐朽反動,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連年喪權、賠款、割地;對人民則加強剝削壓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

1905 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提出了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十六字政治綱領。在我國南方,先後發動了十幾次武裝起義。 1910 年 11 月,孫中山從美洲來到南洋,在檳榔嶼 ( 今馬來西亞西北部 ) 召集革命黨人開會,總結了過去多次起義失敗的教訓,決定在廣州再發動一次規模更大的起義。

1911 年 4 月 23 日,總指揮黃興由香港祕密來到廣州,在兩廣總督衙門附近設立指揮部,部署起義。

但因爲在關鍵時刻,負責運輸槍械的人叛變了。革命黨人只好放棄原來的十路進兵的計劃,集中全力攻打總督衙門。 4 月 27 日,黃興率一百多人攻入總督衙門,兩廣總督張嗚岐已逃走,黃興等人就和由水師提督李準率領的部隊展開激戰。革命黨人最終寡不敵衆,大多數革命志士犧牲,黃興隻身脫逃。

在這次起義過程中,戰鬥犧牲和被捕遇害的有喻培倫、方聲洞、林覺民等烈士百餘人。事後,羣衆收得屍骸七十二具,葬在廣州西北郊的黃花崗,所以後人把這次起義叫做“黃花崗起義”。 五個多月後,武昌辛亥革命起義爆發了。

《黃花崗七十二烈土事略》序 ( 孫中山 )

滿清末造,革命黨人,歷艱難險蛾,以堅毅不撓之精神,與民賊相搏,躓踣者屢,死事之慘, 以辛女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爲最。吾黨菁華,付之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 ! 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爲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 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顧自民國肇造,變亂紛乘,黃花崗上一杯土,猶湮沒於荒煙蔓草間。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編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記載而語焉不詳,或僅存姓名而無事蹟,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載田橫事,雖以史遷之善傳遊俠,亦不能爲五百人立傳,滋可痛已。

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崗烈士事略丐序於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環顧國內,賊氛方熾,杌隉之象,視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爲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其不獲實行也如故。則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倘國人皆以諸先烈之犧牲精神爲國奮鬥,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責任,實現吾人理想之真正中華民國,則此一部開國血史,可傳世而不朽 ! 否則不能繼述先烈遺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於其遺事,斯誠後死者之羞也 ! 予爲斯序,既痛逝者,並以爲國人之讀茲編者勖。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碑 ( 鄒魯 )

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之役,黨人死事者,其數不可稽。事後潘君達微收黨人屍得七十二,合葬之於黃花崗。由是有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稱。潘君亦黨人, 自以來名捕;乃於危疑震撼之際,毅然出 收死友之骨,可謂難矣。其明年,爲中華民國元年,胡君漢民, 陳君炯明相繼任廣東都督,議就當日合葬處修葺而整飾之。省議會通過經費十萬圓。二年亂作,遂不果。七年秋,滇君師長方君聲濤始募修故墓,規模粗具。參議員議長林君森復募建碑亭及記功坊,俾不致湮沒於後世。然欲奉當日死事者姓名籍貫一一勒之於碑,事乃至難。蓋舉事之際務縝密,凡姓名籍貫,同事者非素識不能知,具亦不願知之。故今日同事未死者,其所能舉,亦惟素識者而已。夫死事者既不止七十二人,即此七十二人亦不能盡舉其姓名籍貫,可不痛歟 ! 魯與朱君大符, 皆同事之未死者也。相與徵集事實,臚所得死事者之姓名籍貫。林君森更約當日未死同事之在粵者胡君毅、何君剋夫、吳君永珊、徐君維揚等,以確

爲之證,計得五十有六人。其中有姓名而無籍貫者,尚有三人。先行勒之於碑,而留空白, 以俟續有所知,得以補勒焉。顏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碑”。蓋埋骨者固七十二人。今日雖有所闕, 固望他日能補而足之也。夫馬革裹屍,黨人之志。埋骨已非所期,遑論留名。今之爲此,徒以爲後人流連憑弔之流,於死事者固無與也。嗚呼 ! 此役所喪失者,不特吾黨之精銳而已,蓋合國中之俊良以爲一炬。其物質之犧牲不可爲不大,然精神所激發,使天下皆瞭然於黨人之志節操行, 與革命之不可以已。故不俞年而中華民國遂以告成,則其關係寧不重歟 ! 然念國難之無窮, 賢才之易盡,執筆作記,又不勝後死之感也。

(2) 傳記評論。

《廣州三月二十九革命史》節選

林覺民,宇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 閩之閩縣人。幼嗣季父可山先生孝穎,名士也,詩詞稱於時。君嬰年善病,幾殤。八齡失母無依,寢食與父共,從受國文,未嘗就外傅。性慧甚,讀書一覽輒不忘。意緒瀟灑, 目灼爍如流星,雖不事邊幅,而雄姿煥發,氣象儼然。年十四,入高等學堂。時新學說西來,學子醉心平等自由之說。君自號抖飛,校中數起風潮,同班輒推君爲魁,以君不畏強禦也。居平襟度曠達,雖屢空未嘗有戚容。喜與童稚遊,迎穢利導,終日不倦。善詼諧,涉口成趣,一座爲之傾倒。校長獨愛其倜儻,嘗謂君父: “是兒不凡,曷少寬假,以養其剛大浩然之氣。”父笑諾……課餘談及時事,輒言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慷慨激昂,聲望大著,殉國之志長而彌堅……入慶應大學文科,專肆力於哲學,兼嫺英德兩國官文,孜孜力學,夙夜不懈……當國事日亟,噩電紛馳,

友朋聚首,相向涕零,君獨疾起言曰: “中國危殆至此,男兒死耳 ! 奈何效新亭對泣耶 ? 吾輩既以壯士自許, 當仗劍而起,解決根本問題,則累卵之危庶幾可挽救 ! 嗟呼 ! 凡有血氣,寧忍坐視第二次亡國之慘狀哉 ! ”衆聞之,鹹肅然起敬。

林覺民被執,張鳴岐、李準等親訊之。烈士侃侃而談,綜論世界大勢、各國情事,張、李爲之心折。烈士初坐地,至是,張、李命去鐐扣,延坐堂上。烈士縱筆一揮,立盡兩紙,洋洋數千言。書至激烈處,解衣磅礴, 以手槌胸,若不復忍書者。書罷一紙,李持與張閱,更書第二紙。臨筆稍爲停頓,狀似欲嘔,猶恐污地,耒遭吐。李親持唾盂近前,始吐,奉以茶煙,猶起鞠躬爲禮。供畢,又在堂上演說,至時局悲處,槌胸頓足,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爲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始能使國家安強,漢族鞏固則吾死暝目矣。係數日,勺飲不入口,棄市。

《與妻書》:前緣後事 ( 桑地 )

林覺民在慷慨多氣、哀感頑豔的絕筆書《與妻書》中有這樣幾句話: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爲志……”無疑,這給整個民族留下了一個懸念: 究竟烈士遺孀腹中的孩子生下來沒有 ? 如果生下來了,是男還是女 ? 後來的命運又怎樣呢 ?

這張照片可以告慰國人, “腹中之物”是一個男孩,後來成爲照片上這個俊秀的男子。他叫林仲新,照片上的女子是他的第二任妻子,叫劉文業。作爲烈士遺孤,林仲新雖沒有像父親林覺民那樣成爲悲壯勇毅的革命戰士,但他基本上“以父志爲志”,與林覺民的生前舊事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林覺民 1887 年出生於福州一個士紳之家, 自幼聰慧, 14 歲就考進全閩大學堂,後來又進入福建高等師範學習。林覺民討厭陳舊的禮教習俗,受新學思想影響很大,他大量閱讀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 ( 猛回頭 ) 、 ( 警世鐘 ) 等倡導革命的著作,他本人很快也走到革命的行列裏來。他在福州的謝家祠組織過讀書社,鼓吹革命思想,還在一家外國教堂附近試驗炸藥,想用來組織武裝暴動,可惜沒有成功。林覺民給自己起過兩個號,一個叫抖飛,另一個叫天外生,兩個都表現了他對舊思想的抗爭精神。

1907 年春天,林覺民赴日本慶應大學留學,研究哲學。他在這裏廣泛接觸了日本近代革命的理論,爲日本明治維新以後的飛速進步所震動, 同時與在日本留學的許多中國革命先行者建立了密切的聯繫,結識了中國同盟會的領袖人.物孫中山、黃興等人,受到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深刻影響。 1911 年初,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檳榔嶼開會,再次籌備武裝起義,準備在廣州向清政府發起新的攻擊。 3 月初,林覺民受孫中山委派回福建組織武裝力量,參加廣州的武裝起義。.林覺民與林文、林尹民一同回到福州,迅速與革命黨聯絡,組織了一個相當規模的“福建軍團”,準備南下赴廣州,其中較著名的人物還有方聲洞、陳可鈞、陳更新、劉元棟、劉六符、馮超驤,後來他們全在廣州起義中犧牲,被並稱爲“福州十傑”。

臨行前,林覺民回家看望了一下父母和妻子陳意映。陳意映是大家閨秀,熟讀詩書,與林覺民感情很好,對林覺民的事業非常支持,一度要隨林覺民參加革命活動。然而這次林覺民回家時陳意映已經身懷六甲,行動不便,不可能“隨君行”,林覺民只好告別妻子,慨然南下。

4 月 17 日,林覺民帶領福建軍團經香港進入廣州,經過十天的緊張準備, 27 日,在黃興、趙聲、喻培倫等人的帶領下向廣東督署發起猛攻。由於力量薄弱,起義失敗,林覺民受傷被捕,慷慨就義。

後來有人把這次起義中犧牲的七十二位有名有姓的烈士一同葬在廣州郊區的黃花崗, 因而歷史上把這次起義稱爲黃花崗起義。

起義前三天的晚上,林覺民寫下了 ( 與妻書 ) 和一封致父親的訣別書。林覺民知道自己可能將身死異地,不能再與妻子謀面,念及往日深情,只好用手帕作信箋,寫上最後的話,寫完後交給戰友,託戰友之手轉交給家人。

起義失敗後,林家知道林覺民已經犧牲,爲了躲避清兵的追擊,他們全家搬到福州郊外的一座破舊的房子裏。曾經有過革命者悄悄來看望他們,並帶來一些關於林覺民的消息。後來有一天,林覺民的母親打掃衛生,在門縫裏看到一團東西,打開一看,是兩封絕筆信,一封是給其父親的,另一封就是這篇氣貫長虹的 ( 與妻書 ) 。他們把信珍藏起來,後來傳給了遺腹子林仲新。到 1959 年,林仲新把信作爲珍貴的文物贈送給福建省博物館,現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和福建省林覺民故居分別有兩件複製品。

失去丈夫的陳意映如何忍受悲傷可想而知。爲了安慰她,也爲了保住她腹中的孩子,林家用過繼的辦法,把林覺民哥哥的一個女兒過繼給陳意映。女兒叫林暖蘇,一個溫婉可人的女孩。

林暖蘇多少慰藉了陳意映悲傷的心。幾個月後, “腹中之物”降生人間, 一個活潑可愛的男孩,取名仲新。由於陳意映一直不能走出失去丈夫的悲傷,再加上生活變得艱難,林仲新剛剛兩歲的時候,陳意映去世了,林仲新由祖父撫養。

大學畢業後,林仲新來到南京,跟隨林覺民的舊交林森做事。林森對林仲新關照很多。隨中國歷史的變化,林仲新不斷遷移居住地,到過重慶,後又回到南京,解放後定居福建, 晚年生活在福建漳州。生有一兒兩女,一個在北京,兩個在福州。林仲新於 1983 年病逝。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