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案

本文已影響 1.54W人 

教學目標

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出師表》教案

1、學習本文融情於議論、敘述,以情動人的寫法方法。

2、瞭解奏表的特點,瞭解諸葛亮的治國主張。

3、領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鑑意義。

教學重點

掌握本文寓情於理、寓情於事,情摯辭切的特點。

教學難點

1、引導學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2、正確理解諸葛亮的“忠”。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諸葛亮是中國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顧茅廬”、“火燒赤璧”“六出祁山”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的文才韜略令人傾倒。他撰寫的《出師表》是漢末以來的第一流傑作,文章質樸誠摯,爲後人所景仰。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篇傑作。

二、介紹文體和寫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 “表”的基本特徵是“動之以情”。《出師表》是諸葛亮在出師北伐前向劉禪(劉後主)的言事呈文。

2、寫作背景:實現國家統一是劉備的遺志,諸葛亮爲了實現先帝遺志,在戰略後方日益鞏固的情況下決定出師伐魏。但劉後主卻昏庸無能,聽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後顧之憂。諸葛亮在出師前寫下這篇文章,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感情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三、範讀課文

注意生僻字詞及長句的斷句。

四、由同學朗讀課文

1、參照提示和註釋粗通文意。

2、辨析古今異義詞: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業;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3、學生齊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寫臨出師前的忠諫,提出了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的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的決心。

五、中心意思

這篇表文以懇切的言辭勸說後主要繼承先帝遺志,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佞,以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也表達了諸葛亮報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摯情感和北定中原的決心。

六、寫作特點

(1)這篇表文發議論爲主,兼用抒情和記敘,第一部分寓情於議;第二部分寓情於事;表中的抒情和敘事都是因事而發,同時抒情和記敘又轉過來加重了議論的分量,有強大的說服力。

(2)講解“寓情於議”的特點:諸葛亮談形勢,教方法,擺先帝任賢事實,引歷史經驗教訓,其目的都是希望後主能認識到必須親賢遠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的道理。這種把誠摯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於擺事實、講道理中的論證手法,就是“寓情於議”。作者之所以採用這種委婉的表達方式,意在使後主能容易接受建議,達到規勸目的。

(3)語言是臣子的身份,又是長輩的口吻。

第二課時

一、朗誦課文,朗讀指導。

1、師述:誦讀不能是一味的多讀,是有技巧的。老師介紹一下有關的技巧。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給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讀時語氣既要謙和又要懇切,語音既要沉穩又不可狂妄,讀到叮嚀勸勉的地方,要顯得語重心長;唸到涉及國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語氣應有某種急迫感;當讀到最後“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時,要表達出作者感激、忠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長句多,一個長句中有幾個短句,有的地方要連續,有的地方要讀斷,要讀出層次感。

2、朗讀技巧舉例:

例讀如下: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前面的兩句,講的是出師的有利條件,應連讀;後面的六句,講的是出師的目標,也應連讀,條件和目標之間的分隔句則應讀斷。)

又如: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了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誠宜”後面三句連讀,“不宜”後面三句也應連讀,中間則應該讀斷。)

3、學生練讀,教師巡視點撥。

4、下面請同學們按要求反覆朗讀全文。

朗讀要求:

① 讀準字音,讀得流暢。② 讀出句中停頓和語調。

(老師現場組織學生朗讀。約8分鐘)

提示:可以從文章中找找這樣的長句,讀讀看。

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5、小結:

同學們讀得很流暢,聲音響亮,節奏分明。但老師覺得同學們的朗讀還缺少了點味道,究竟缺什麼味道呢?同學們的朗讀還缺少了點情感。

二、討論問題

1、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問題探究

(1)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麼?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頭。對形勢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暗示劉禪,如不發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

(2)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麼?

內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而“不懈於內”“忘身於外”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纔可救亡圖存,以竟先帝之業。

(3)本段提出什麼建議? 開張聖聽

(4)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麼? 以光先帝遺德,恢弘了志士之氣。”

(5)對國君進行了怎樣的規勸?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6)這一段中先後兩次提出劉備,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發劉禪繼父之志和啓示他學先帝用人之明。

小結:本段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2、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問題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麼?具體內容是什麼?

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不應異法。

②如何具體執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③提出怎樣的勸誡?

陟罰藏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④“內外異法”內外各指什麼? “宮中”“府中”。

小結:本段提出應內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3、請同學翻譯第三、四自然段。

問題探究: 舉薦了哪些人?這些人各有怎樣的特點?

文官有郭攸之、費羿、董允等人,他們的特點是“良實”“忠純”;

武將是向寵,他的特點是“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4、請同學翻譯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漢興隆的原因是什麼?(正面):親賢臣,遠小人。

(3)、後漢傾頹的原因是什麼?(反面):親小人,遠賢臣。

(4)、“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什麼?第一句

(5)、“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什麼?親賢臣,遠小人。

小結:這一段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漢室興衰的歷史經驗上來總結,也是對前面兩段“宮中”“府中”分說後的歸納。並再薦賢臣,希望劉禪能親賢臣,遠小人,以求漢室興隆。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於出師後無後顧之憂。

三、佈置作業:熟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 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一)學習第六自然段。

1、問題探究 :讀課文,看看諸葛亮在此回顧了那些往事?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語句。 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麼?③“感激”的原因是什麼?④文中的“卑鄙”是什麼意思?具本指什麼?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

2、小結:21年來的風風雨雨在諸葛亮心頭翻涌,勾起了他怎樣的情懷呢?我們能否從這些往事的字裏行間覺察到諸葛亮心頭的情感波瀾?

(二)翻譯、理解第七、八兩段。

1、問題探究

(1)亮夙夜憂嘆的原因? 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2)“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21年來的風風雨雨在諸葛亮心頭翻涌,勾起了他怎樣的情懷呢?我們能否從這些往事的字裏行間覺察到諸葛亮心頭的'情感波瀾?有一句古語描述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在這類問題的人格特點,它是最好的註解。士爲知己者死!

3、諸葛亮伐魏興漢的願望有多迫切?請結合第7段的原文來體會

1)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 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2)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一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3)第二句後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 開張聖聽

4)哪一句話表現了亮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 第一句

4、第9段:結束語。短短三句乃全從肺腑流出,充滿了依依之情。

二、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從全文來看,諸葛亮向劉撣提出的三條建議,他反覆強調的是哪一條?

討論並歸納:作者反覆陳說的是親賢遠佞這一條。其餘兩條雖然說的是方針、政策,也都與此有關。因爲劉禪是個昏庸之君,(可聯繫 “樂不思蜀”,親信宦官黃皓等事例)容易受壞人蠱惑,如不親賢遠佞,就會出現“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偏私,使內外異法”等情況,再好的方針、政策也不可能貫徹執行。

2、合作討論:後人說《出師表》中有6個字是文脈所在。大家看,應該是“親賢臣,遠小人”,還是 “報先帝,忠陛下”呢?

3、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爲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出輔劉備時,劉備的地位尚未鞏固。他竭忠盡智,終於使蜀漢地位漸趨安定。公元223年劉備臨終時,把劉禪託付給他,並要劉禪“事之如父”。諸葛亮也一心希望劉禪成功,並無絲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對劉備父子,真是一片至誠。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爲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創建西蜀,還要進一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並提出自己的意見。

2)《出師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爲諸葛亮對劉備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國事看成是自己的責任。他在給劉禪的表中,不但通過形勢的分析,在理論上提出自己的意見,並且做出具體安排,而且還通過自敘身世,在感情上表達自己“報先帝”“忠陛下”的意願。 劉禪是 君,但是無能,諸葛亮受劉備之託來輔佐劉禪,是老臣,是“長輩”,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諸葛亮對劉禪上表,既是臣對君的陳說,又是“長輩”對受託照顧的人的殷切期望。爲了能使劉禪感動,所以不但導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在語氣上既恭敬,又懇切,充滿諄諄囑咐的意思。《出師表》之所以有這麼強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們君臣關係與衆不同所決定的。

3)區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說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複雜的形勢進行分析並從中找出規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並施。其他如開發生產、發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歷史價值。傳說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爲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是不能當作史實來看的。

三、延伸拓展

1、“受命以來……深入不毛”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精神?今天應該怎樣認識?

引導學生從作者忠君的同時看到作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努力學習,完成自己的責任和使命。

2、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參考:一種意見認爲,諸葛亮知恩圖報、忠心爲國。他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永遠是後代胸有抱負、腹有詩書,有良知和正義感的知識分子心中一面高高飄揚的旗幟。武侯祠前的杜甫、61歲的陸游不就是例子嗎?當我們吟誦“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的詩句時,不也深深地體味出杜甫對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嗎?當我們解讀“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這兩句詩時,不也深深地被陸游滿腔豪情所感染嗎?

另一種意見認爲:諸葛亮的“忠”是一種愚忠,是報知遇之恩。他只忠於劉備,忠於自己的才能,是一種狹隘的愛國行爲。如果他愛國愛民,又何必輔佐那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呢?北伐之所以功虧一簣,不就是因爲劉禪的昏聵無能嗎?

(教師組織學生辯論,鼓勵學生暢所欲言,相信在彼此的辯駁中,學生的收穫應是最大的。)

3、就你看來,諸葛亮向劉禪提出的第三條建議在當今社會具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諸葛亮提出的三條建議治國大計,特別是第三條“親賢遠佞”是作者反覆強調的。這三條在今天看來也是正確的。

4、下面的一副對聯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功績。參考示例,從列出的六項中任意選出兩項,寫出具體所指。

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爲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裏,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顧:三顧茅廬

六出: 東和: 收二川: 七擒: 北拒: 排八陣:

四、小結

1、再次強調諸葛亮爲劉禪所提建議及文中所體現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這篇“表”文“聲情並茂”的特點。

2、選背課文,文化積累。

五、作業:

1、 背誦全文 2、 配套練習習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