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祭十二郎文》教案新編大綱

本文已影響 9.85K人 

  《祭十二郎文》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祭十二郎文》教案新編

1、 理解本文的主旨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歷史狀況的關係,以便與《過秦論》進行比較;

2、 瞭解賦的寫作特點,並瞭解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一文體來表現主旨的;

3、 學習積累有關的文言知識。

 教學安排:

3—4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歷史是一面鏡子,所以唐太宗說:“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和衰,總是有其規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視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歷代“治亂興亡之道”、“古人之長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啓》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這是一篇諷時刺世之作。文中對歷史的回顧,有着現實的用心。杜牧企冀統治者以秦爲鏡,回心轉意。這篇《阿房宮賦》就是他匡世濟國的思想的體現。

  二 文體介紹:

“賦”是古文中介於韻文和散文的一種文體,到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裁,講究鋪敘誇張渲染,講究詞藻,還講究音韻對仗等。

  三 學生自學:

1 要求學生不看課文註解,通讀全文,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後對照註解再讀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標出(1)、(2)……序號。

(讓學生通讀課文,大致瞭解內容,並且有層次地運用已有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藉助課本註解、字典進行自學。教師在巡視中發現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對性、集中性和實際性。)

2 板書補充,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1) 注音:

驪(li)山 不霽(ji)何虹 妃嬪(pin)媵(ying)嬙(qiang)

輦(nian)來於秦 盡態極妍(yan) 鼎鐺(cheng)玉石

管絃嘔(ou)啞(ya)

(2)註解:

不霽何虹:雨(霧)過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遠,不見盡頭,不見蹤影;到,去

齊楚之精英:精華

秦愛紛奢:多

可憐焦土:可嘆

(“可憐身上衣正單”——值得同情;“可憐體無比,阿母爲汝求”——可愛)

(3)詞類活用:

輦來於秦:名——》狀

朝歌夜弦:名——》狀;名——》動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動——》名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名——》動

族秦者秦也:名——》動(使動)

廊腰縵回:名——》狀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意動

(4)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在文中的運用

例如:明星影熒熒,開妝鏡也

戌卒叫,函谷舉

(5)完成“思考與練習”四、五

3 翻譯全文(口頭練習)

四 深入理解:

1 文章開頭幾個字的用意是什麼?

點明阿房宮出現的時代背景。因爲下文中的妃嬪、珍寶均來自六國,秦始皇的的`紛奢驕橫,也是因爲他滅了六國之後,自以爲功高千古,隨心所欲造成的,所以這點明時代背景的12個字,是這篇賦的總綱。

2 這篇賦的寫作思路:

宮殿的宏偉壯麗(宮中的歌舞之盛)——》宮人宮藏之多(秦人的驕奢)——》驕奢導致滅亡,阿房宮被燒燬——》分析原因,抒發感慨。

3 文學創作中藝術形象的塑造講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宮,這個形象的典型性體現在哪裏?

(1) 是秦始皇驕奢的見證

(2) 是封建獨裁的象徵

(3) 是秦王朝滅亡的標誌

所以,選取這一形象,用來論秦很是貼切。由於寶曆年間正大建宮室,以阿房宮來論今很恰當。而要把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變爲散文中的藝術形象,就要充分從多個角度對這一形象加以描繪,作者在塑造形象時,充分發揮了“賦”的特點。

4 試舉例分別說明“賦”體的特點:

(1) 潑墨如雲,鋪張蹈厲

(2) 鋪敘有序,環環相扣 舉例(略)

(3) 妙於用語,珠圓玉潤

形式雖華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卻給人以強烈印象,並揭示了歷史本質的真實,因而總結的歷史經驗教訓,也能夠深入人心。

5 本文的構思是借古諷今,是議論時政,鋪敘描寫是議論的鋪墊,是必備條件;議論是描寫的歸宿,是必然之結果。本文因宮而起,緣宮而發。越是寫得壯觀繁華,後面的議論越是紮實可信。唯其描寫筆墨之淋漓、酣暢,議論文字才顯恣肆汪洋。

歷史的回顧,有着現實的用心。最後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個“鑑”字,以昔藉以諷今,企冀唐統治者更弦易轍,作者到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寫作本意。

6 比較《過秦論》的寫作手法及思想內容:

(1) 均先鋪敘,後議論;

(2) 均借古鑑今:《過秦論》喻漢朝皇帝,《阿》喻唐朝統治者;

(3) 《過秦論》作者認爲秦忘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杜牧認爲秦亡是“不愛其人”;

(4) 《阿》用的是“賦”的形式,《過》也具有濃厚的“賦”的色彩。

 五 板書設計:

寫作思路:

宮殿——》宮人宮藏——》驕奢而亡——》不愛其人

“賦”體特點:

(1) 潑墨如雲 鋪張揚厲

(2) 鋪敘有序 環環相扣

(3) 妙於用語 珠圓玉潤

  《祭十二郎文》第一課時教案

 【教學目標】

1 瞭解“賦”的特點,並瞭解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一文體來表現主旨的。

2 瞭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

3、學習積累有關的文言知識。

 【教學重點及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並背誦全文。 2、結合賦體“鋪採摛文”的特點,學習文章的語言風格。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具有文言文與詩歌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誦讀理解課文內容和藝術特色。教學全過程以學生爲主體,強化誦讀,重視語言知識的積累。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司馬光《資治通鑑》)

歷史是一面鏡子,“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爲政的得失。在這種思想指導下,賈誼寫了《過秦論》,其中心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針對漢初的情況,主張實行仁政。同樣地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後,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23歲的杜牧作《阿房宮賦》來諷諫唐朝統治者。那麼,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

 二、解題:

1、文體:(課本114)“賦”是古代的一種文體,是介於散文和詩歌中間的一種體裁。“賦者,鋪也;鋪採摛文,體物寫志也。”

2、背景:(見註釋)補充:杜牧寫這篇文章意在借古諷今,通過描寫阿房宮的興建及毀滅,來總結秦王朝驕奢淫逸終致亡國的歷史教訓,從而向唐朝統治者發出警告,希望唐朝統治者能夠引以爲戒,不要重蹈覆轍。

3作者簡介(見課本)

補充:(可引導學生背誦《過華清宮》、《泊秦淮》等詩歌)杜牧善於將個人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切熔鑄於詩情畫意之中。散文氣勢雄渾,多鍼砭時事;詩歌語言清麗,與晚唐氣象緊密結合,同樣也體現了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

 三、整體把握:

1.教師範讀。

2.學生自讀,熟悉課文。

3.學生對照書下注釋疏通文段,劃出疑難。

四、指導學生自讀1、2段:

(一)第1段:

1.第一層:“六王畢……阿房出。”寫了阿房宮的背景。

重點詞:

畢:完了。

一:數——動,統一。

學生背誦。

2.第二層:“覆壓三百餘里……流入宮牆。”寫阿房宮的面積和規模氣勢。

重點詞;北構而西折:北、西 名——狀

直走咸陽:走,趨向。

學生背誦。

3.第三層:“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寫阿房宮的樓閣廊檐。

重點詞:

鉤心鬥角:古今異義(古:形容宮室建築精巧;今:比喻人各用心機,互相排擠)

焉:結合練習二總結

蜂房水渦:蜂房,水渦, 名——狀,像蜂房,像水渦。

學生背誦。

4.第四層:“長橋臥波……不知西東。” 寫長橋複道。

重點詞:

未云何龍:雲、龍、名——動,出現雲出現龍。

不霽何虹:虹 名——動,出現彩虹。

學生背誦。

5.第五層:“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 寫歌臺和舞殿。

重點詞:

氣候:古今異義(古:天氣,環境氣氛;今:一個地區的氣象情況)

學生背誦。

總結:本段從阿房宮的興建背景、面積、規模、樓閣廊檐、宮內的長橋複道、歌臺舞殿等方面描寫了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