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精選9篇)

本文已影響 1.18W人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選自《白氏長慶集》。行,又叫“歌行”,源於漢魏樂府,是其名曲之一。接下來小編爲大家帶來了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借鑑!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精選9篇)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後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現實意義。《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於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峯,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爲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佈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後提問

1、小序有什麼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併爲全詩定下了悽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爲什麼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淒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着作者的離愁別緒,彷彿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爲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板書:

潯陽江邊聞琵琶

秋瑟瑟 忘歸

無管絃 悲涼(奠下基調) 忽聞水上琵琶聲(驚喜)

慘將別 不發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爲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2、要求學生找出比喻音樂的句子,並指明形容了什麼樣的樂聲。

板書:

比喻句 音樂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語  幽細

大珠小珠落玉盤  清脆圓潤

間關鶯語花底滑  宛轉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難  低沉入微

銀瓶乍破水漿迸  激越雄壯

鐵騎突出刀槍鳴  激越雄壯

四弦一聲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一連串精妙的比喻,寫出音樂的變化,用這些具體的現實生活中聽到過的聲音和形象比擬描繪樂聲,把抽象無形的音樂刻劃成有形可感的實體。讀者不僅彷彿聽到了那或輕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揚,或低迴鳴咽的應接不暇的樂音,而且仔細欣賞起來,還可以聽出這一聲和那一聲又有明顯的音色、音調上的區別,熱鬧而不紊亂,複雜而有層次。聽了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聽完一支完整的樂曲:先從輕徐悠長開始,彷彿從沉思中喚起記憶;接着衆音繁會,像波濤起伏;馬上又轉到幽細甚至聽不見,宛似悲慟抽泣;最後以短促剛勁的音響終曲,猶如急雷破山,崩巖走石。讀者從這連珠式的具體可感的樂聲中還能體會出彈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難以明白的“無限事”,從而出色地完成了對主題的表達。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絃”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

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

“自言”以後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羣、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風等閒度”一句過渡到後半部。後半部寫年長色衰後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後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後的孤苦淒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後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板書: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羣,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對比、反襯

後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

二 、師生共同學習第四、五段

板書:

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溼

三、結合全文,讓學生找出寫音樂效果的句子,說明其作用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溼”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內涵

“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謫居江洲後的鬱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於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兩線,畫出結構圖

秋江夜送客──月夜聽琵琶──淒涼話身世。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江洲司馬青衫溼,爲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決練習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琵琶行》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三板塊“筆落驚風雨”的“詩從肺腑出”專題。本專題選取的都是流芳百世的名篇,都來自於生命的力量,都充分展示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獨特魅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過誦讀和學案導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的情感美和手法巧。本篇課文的亮點是情景動人,細節點透露着深刻的含義,作者的語言描繪恰當貼切。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還原情景,整體感知內容情節。在此基礎上,探究文本中兩個重要細節點,一是音樂的文學呈現,二是天涯淪落人這一感嘆的歸因分析。

【學生分析】

學生需要從《琵琶行》這篇課文中學習詩歌語言的生動和諧以及情感表達的深刻細膩,更需要學習詩人如何通過高超的比喻來描摹音樂的能力。在認知上,高一學生已初步積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基本能自行對本文的字詞進行疏通。在情感上,他們基本具備了對詩歌美好意境的感知力,具有一定的探究古詩詞意蘊和情感的興趣。學生需要採用誦讀體會、合作探究等方法來學習本文。

【自主學習】

首先誦讀明意,這篇文章比較長要想在一節課內完成就必須做好課前預習。而導學案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首先導學案上設置讀準字音掃清字詞障礙,然後多讀要求至少讀三遍最後思考,進一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把有疑惑的地方和不能確定答案的地方做上標記可以在下次的課堂上作爲自己的學習重點來解決。另外補充描寫音樂的文章增加內容的厚重感,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描寫音樂的高超的語言藝術。

【教學目標】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瞭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3、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原因。

【重點難點】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有感情的誦讀課文,把握詩歌的情感。

【教學流程】

一、導入

伯牙是有名的琴師,鍾子期是一砍柴的。伯牙彈琴時,琴聲雄壯高昂,鍾子期知道他要表達高山的雄偉氣勢;而琴聲轉爲清新流暢時,鍾子期知道他要表達無盡的流水。不管伯牙心裏想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說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認爲世上再也沒有懂他琴的人了。於是把他那心愛的瑤琴摔碎在青石上,終生不再彈琴。這就是有名的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一千年後,一文人騷客,一天涯歌女,又是音樂讓他們共同演繹了一首千古傳誦的知音絕唱。今天我們學習白居易的《琵琶行》共同見證他們的知音傳奇。

二、認識作者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有“兼濟天下”、“爲民請命”的理想和信念,屢次上書鍼砭時弊。作品有以《新樂府》、《秦中吟》爲代表的“諷喻詩”和長篇敘事詩《琵琶行》、《長恨歌》等。

三、瞭解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後,由於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於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爲江州刺史,又被貶爲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於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由琵琶女的遭遇引起共鳴,訴說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四、誦讀悟情

1、誦讀正音

請六個同學分別朗讀包括序在內的六段文字,請其他同學指出朗讀中的讀錯的字詞。教師適當板書。

2、聽配樂朗讀

要求學生聽讀中把握詩中的情感。

五、品味賞析

聽配音朗讀我們已被深深打動了,是什麼打動了你?文中幾次寫音樂?那次寫的最精彩?劃出有關描寫音樂的句子,細細品味。

◆一品音樂美

用自己的話描述你從文中聽出的音樂美。

有嘈嘈的如急雨的大絃聲

有切切如私語的小絃聲

有嘈嘈切切如珠落玉盤的大小弦合奏聲

有花底鶯語的滑

有泉流冰下的難

有愈流愈小愈流愈弱的艱澀

有無聲處的有聲

有銀瓶乍破鐵騎刀槍的轟鳴

有收撥一劃的戛然而止

這琵琶聲真可謂是五彩繽紛、變化多端,有大有小、有快有慢、有滑有澀、有抑有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令人蕩氣迴腸,有餘音繞樑三日不絕之功效。

◆二品手法巧

這美妙的音樂,詩人是怎樣描繪出來的,運用了什麼樣的手法?

1、選用恰當的動詞

“轉”“撥”“信手”表達出琵琶女雖只是調絃定音、信手彈來卻無不合乎節拍,非同凡響。“攏”“捻”“挑”描繪琵琶女彈奏時動作的嫺熟、技藝的高超。

2、用比喻,以聲喻聲

大弦的嘈嘈、小弦的切切、大小弦合奏的嘈嘈切切,到底是怎樣的音響,讀者很難想象,而比之於急雨,比之於私語,比之於大小珍珠墜落玉盤敲出的聲響,就可以使讀者感受到兩弦的美妙各具特色。用花底鶯語、泉流冰下喻曲調的流轉與凝澀,用銀瓶乍破鐵騎突出刀槍鳴喻曲調的雄壯高昂,用裂帛喻強力收束、嘎然而止。這裏選用大家熟知的聲響作喻,化無形的樂聲爲具體可感的聲響,寫出琵琶聲的五彩繽紛疾徐抑揚的變化,使讀者能通過文字領略到音樂的妙處。

3、巧用疊詞、擬聲詞、連綿詞

嘈嘈、切切、間關、幽咽

讀起來朗朗上口,增加了詩句的節奏感和音樂美感

4、用聽者的感受襯托

“東船西舫悄無言”演奏結束了,悄然無聲,人們被音樂打動了心醉神迷沉浸其中,襯托出音樂的美妙絕倫。

5、用環境烘托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了,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爲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6找異同,悟手法、

比較《琵琶行》中的音樂描寫與《明湖居聽書》中對王小玉歌聲的描寫的異同,進一步體會詩中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相同:

(1)用比喻

《琵琶行》以聲喻聲,用熟悉的聲音作比,把琵琶的旋律描繪得多姿多彩淋漓盡致,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想象,有親耳聆聽之感。

《明湖居聽書》用視覺感覺設喻,描繪出王小玉唱腔的多姿多彩變化無窮

(2)用聽者的感受襯托

《琵琶行》中聽者的感受凝鍊含蓄。《明湖居聽書》用比喻誇張寫聽者的感受

不同:《琵琶行》既讚歎琵琶女技藝的高超,又慨嘆其淒涼遭遇抒發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不平。《明湖居聽書》極力形容王小玉唱腔的美妙,無弦外音。

◆三品用情深

1、琵琶女用情彈奏,詩人飽含深情地進行描摹,請劃出音樂描寫中飽含詩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句子,並體會他們的深情。

“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調絃定音,聲中含情,情隨聲出。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每一聲每一弦都儘量壓抑心中的悲苦,但聲聲含悲,傾訴着不得意的經歷。“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信手彈來,每一拍都流露出無限的辛酸。

琵琶曲調時而急切歡快,時而輕快流暢,時而低沉抑鬱,時而憤激不平,更是飽含着琵琶女濃濃的情。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詩人能從無聲處聽出琵琶女幽幽的愁,深深地怨,比有聲的彈奏更悲涼。

詩人能從旋律節奏的抑揚快慢的變化中聽出琵琶女的複雜的內心情感,並對音樂進行聲情並茂真切感人的描寫。

2、琵琶女借樂訴怨,悲情彈奏,詩人爲什麼能聽出詩中的悲情,甚至淚溼青衫?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找同學概括他們“天涯淪落”的遭遇

琵琶女白居易

才貌雙全名動京城才高位顯

年長色衰飄零憔悴謫居臥病

◆授之於漁,體驗踐行

學習第二段中描寫音樂的手法,找學生試分析第一段、第三段中描寫音樂的手法

六、小結

有人說:音樂是心靈的律動和交響,是流淌着的文字;文字是心靈的聲音和共鳴,是飄飛着的音樂。正是由於遭遇相同才能引起詩人與琵琶女的共鳴,引起文字與音樂的共鳴;有了共鳴纔能有感而發,讓詩從肺腑出。可以說《琵琶行》是詩人最真誠的情感流露,是詩人靈魂深處最真切的吶喊。

七、作業

反覆聆聽一首你喜歡的音樂,藉助於聯想想象,用恰當的比喻描摹音樂,200字左右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鑑賞評價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內涵

2、鑑賞詩中如何將無形的音樂描繪得可以感知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抓住主旨句,分析主旨句

2、鑑賞詩中的音樂描寫

三、教學設想

《琵琶行》是七言古詩,篇幅較長。根據《語文教學大綱》“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自主學習﹑研究”的精神,結合本課特點,擬先讓學生在課前仔細閱讀課文,瞭解故事梗概,整體感知全詩,然後用一節課的時間,採用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撥歸納的辦法,實現教學目標。至於音樂描寫,則用播放《老殘遊記》中王小玉說書那一段的錄音並加以點評的方法來完成。

四、課前準備

學生方面:

1、認真閱讀詩前小序,並跟詩對照,把彼此對應的部分畫出來。

2、概括每節詩的內容。

3、思考三個問題,並寫出答案:

⑴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誰?爲什麼?

⑵我最喜歡的句子是哪一句?爲什麼?

⑶我最喜歡的段落是哪一段?爲什麼?

教師方面:

1、準備高三冊語文朗讀帶⑵;

2、錄製《老殘遊記》中王小玉說書磁帶一盤。

五、教學過程

㈠導入新課

播放語文磁帶《琵琶行》,爲鑑賞課文創造氣氛。

㈡研讀課文

1、教師指定學生找出詩前小序與詩歌對應內容並歸納。

2、指定學生概括每節詩的內容,教師歸納:

①潯陽江邊聞琵琶;

②江心聆聽琵琶曲;

③江中又聽身世苦;

④同病相憐感慨多;

⑤再聞琵琶青衫溼。

3、按照就近組合的原則,學生每四人一組,討論“我最喜歡的人物”。教師歸納:詩中刻畫了兩個人物形象,一個是琵琶女,一個是詩人自己。

琵琶女:少年時色藝超羣,紅極一時;晚年時年長色衰,寂寞淒涼。

詩人:左遷前朝廷諫官;左遷後江州司馬,淒涼鬱悶。

兩個人物,身份不同,遭遇相似,學生喜歡哪一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4、分組討論“我最喜歡的句子”。討論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句;可能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句;可能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句。遇到這種情況,教師應首先肯定,分析這些句子好在哪裏,但不深究,然後巧妙及時地將討論引導到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上來。

詩人與琵琶女有許多相似點:

①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一個是譽滿京華的名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大詩人);

②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一個年長色衰嫁商人,一個直言敢諫遭貶謫);

③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洵陽的共同經歷。

詩人從自己與琵琶女相似的遭遇中,發出同病相憐的感慨。

5、分組討論“我最喜歡的段落”。注意事項與前一點相同。教師歸納:本詩音樂描寫非常成功。詩人分兩個階段描寫琵琶女的演奏。第一階段:演奏一般曲子,表現琴聲“有情”。這一階段,詩人直接講感受,他聽出了琴聲的抑鬱悲傷。第二階段:演奏名曲,表現技法高超。這一階段,詩人調動多種藝術手法寫出琴聲的變化。共寫了三個樂段。

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表現琴聲的急切愉快;

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聲作比,表現琴聲的輕快流暢;

第三樂段,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作比,表現琴聲的熱烈緊張。

㈢遷移訓練

用鑑賞本課音樂描寫的方法賞析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藝術。

播放《老殘遊記》中王小玉說書一節磁帶。學生分組討論。教師歸納:《老殘遊記》描寫音樂,也是由作者直接講出自己的感受,並大量使用比喻,極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與《琵琶行》相比,《老殘遊記》寫旋律的變化更復雜:“初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一個尖兒”—“極高的地方”“迴環轉折”—“又高一層”—“接連三四疊”“節節高起”—“陡然一落”—“愈唱愈低”“愈低愈細”—“聽不見”—“聲音從地底下發出”—“忽又揚起”—“無限聲音俱來併發”—“霍然一聲,人弦俱寂”。

㈣佈置作業

就《梁祝》或《二泉映月》寫一段描述音樂的文字,200字左右。

提示:反覆聽取《梁祝》或《二泉映月》,運用比喻或摹聲等手法,展開聯想和想象;要寫出悲愁傷感的意味來。

附:板書設計

1、音樂描寫

第一階段:演奏一般曲子詩人直接感受—抑鬱悲傷

第第一樂段:比喻摹聲—急切愉快

第二階段:演奏名曲第二樂段:鶯語間關—輕快流暢

第三樂段:銀瓶鐵騎—熱烈緊張

2、主旨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譽滿京華的名藝人

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

才華橫溢的大詩人

年長色衰嫁商人

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

直言敢諫遭貶謫

都有由京城流落至潯陽的經歷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4

一、基本設計指導思想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課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文學藝術的鑑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高屮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和審美創造的能力。《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過誦讀和學案導學的方法,學生會體會到文章的情感美、結構美、語言美。

二、教材教法分析

《琵琶行》是第三模塊第二單元的文章。教學本單元有一個要求

就是啓發學生的審美情趣。鑑賞詩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內容。從審美方面說,審美對象的形式和內容是不可分的。沒宵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沒有不用包裝的情感美。誦讀是體會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讀者的情感融爲一體。學生通過學案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知人論世,爲理解作者情感做準備,通過問題的設置,把握詩人的情感線索和結構線索。

三、教學目標定位

教學目標

1、通過誦讀教學感受詩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學4學案分析文章結構把握詩歌的整體美

3、通過語言品味領悟形象美

教學重點

進入詩歌情境,感受詩人情感

四、教學過程主要環節(後附學案)

第一部分導入:總結上節課所學,由琵琶聲入手,伴隨着琵琶聲一起走進詩人和琵琶女的情感世界。誦讀課文第一段感受第一次的琵琶聲應該是怎樣的?(學案)

第二部分重點解讀琵琶聲

1、誦讀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據旋律的變化分成四段樂曲,體會每一段樂曲中演奏者的情感,並說出思考過程。(學案)

分成四部樂曲

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凋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一悲涼傷感

第一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歡樂愉快

第二樂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吋無聲勝有聲。——幽愁暗恨

第三樂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一悲憤不平

2、找同學示範朗讀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變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對應的?(用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再次解讀琵琶女的演奏)(學案)

第一部分琵琶女的情感

悲涼傷感深夜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歡樂愉快白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幽愁暗恨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故。悲憤不平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寒。

琵琶聲表達出演奏者的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也是演奏者身世遭遇的寫照。

第二部分解讀青衫淚

齊讀第四段,把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詩人身世遭遇進行對照,理解主^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同吋理解塑造琵琶女和詩人兩個形象的現實意義。(學案)

第三部分琵琶女的身世

琵琶女詩人

京城女——身份——京城官色藝雙全——昔日——才權並重獨守空船——今日——謫居臥病受侮辱的藝人形象受排擠的知識分子形象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青衫淚因憐人悲己的兩重感情交融在一起積累沉澱而成,這淚水既是對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重利薄情、重色輕才的控訴。

第四部分課堂小結

總結出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詩人的行文思路,有利於充分把握詩人情感,更有利於課文的背誦。

三次琵琶聲:先是詩人送客聽到第一次琵琶聲,第二次請出琵琶女爲自己彈奏一曲,彈奏結束後琵琶女又說了自己的身世經歷,詩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感動,也敘述了自己的經歷,第三次再請琵琶女彈奏,爲她翻作《琵琶行》。

每段之間都存對應。第二段演奏依據旋律的變化分成四段樂曲,每一段樂曲表達琵琶女不同的情感對應着第三段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的變化,琵琶女的遭遇又是和第四段詩人的遭遇相對應的。

第五部分作業

你怎樣理解“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兩句詩的意蘊?(不少於100字)寫在作業本上

五、板書設汁

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

l同是天涯淪落人丨憐人悲己丨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5

【設計意圖】

1、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2、領悟詩人與琵琶女感情的共鳴點。

3、背誦全詩,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設計提要】

1、描寫琵琶樂時,詩人成功地運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

2、“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題旨。

【設計實施】

一、先讓學生欣賞一段琵琶曲,然後依勢將學生引入《琵琶行》

點撥:在白居易生活的時代,有一句流行語“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長恨歌》和《琵琶行》。“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一。

二、讓學生自由地誦讀全詩,讀出其中的感情來

三、配樂示範背誦全詩

四、課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提問:第一段在全詩中有何作用?

點撥:“潯陽江頭夜送客”,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再用“楓葉獲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種悲涼訴氣氛,爲全詩定下了基調。“主人”四句,寫餞別時的淒涼情景。“舉酒欲飲無管絃”,“醉不成歡慘將別”,一個“慘”字點出了淒涼環境。最後借江邊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對無言,黯然神傷的心情。“忽聞”兩句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2、賞析詩人是如何將“仙樂”繪聲繪色地表現出來的。

點撥:詩人運用一連串的比喻來寫虛渺飄忽,過耳即逝的無形的音樂,用音強、音高、音色、節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種聲音來比喻四根琴絃所發出的不同樂聲:“如急雨”“如私語”“鶯語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澀”“銀瓶乍破”“刀槍鳴”“如裂帛”等等,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形,不僅調動了讀者的聽覺和視覺,而且能激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此外,還用“嘈嘈”“切切”等象聲和“間關”“幽咽”等雙聲詞來描摹琵琶聲,更增加了詩歌語言的音樂感。一曲雖終,而回腸蕩氣、驚心動魄的音樂魅力,卻並沒有消失。詩人又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環境描寫作側面烘托,給讀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廣闊空間。

3、詩人與琵琶女的感情是怎樣產生共鳴的?

點撥:詩人聽完琵琶曲,瞭解了琵琶女的身世後,不由自主發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看來琵琶女昔日在京城裏“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有相通之處。同樣,他被貶以後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後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

4、賞析最後一段。

點撥:“我”的訴說,反轉來又撥動了琵琶女的心絃,當她又一次彈琵琶的時候,那聲音更加悽苦感人,因而反過來又激動了“我”的感情,以至熱淚直流,溼透青衫。

5、在前面賞析時,一邊賞析,一邊引導學生背誦。最後在音樂聲中,全班齊誦課文,再次體味詩的韻味。

五、課外擴展:賞析蘇軾的一首寫琵琶聲的詞《水調歌頭》

暱暱兒女語,燈火夜微明。恩怨爾汝來,彈指淚和聲。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衆禽裏,真綵鳳,獨不鳴。階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琵琶女的的涼身世和詩人貶職失意的苦悶心情,琵琶女的飄零身世和詩人宦途潦倒,溝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訴了封建社會摧殘人才的黑暗現實。

2、賞析這首詩的音樂美、意境美。領會運用多種手法描繪音樂形象,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特點。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和朗讀背誦能力。

教學重點: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2、引導學生從對物身世命運的分析中解讀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誦全詩。

教學過程:

一、寫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轉衰的中唐時期。當時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很尖銳,外族不斷入侵,自安史之亂後,國內連年戰亂,民不聊生。朝廷宦官專權跋扈,藩鎮割據作亂,統治階級內部朋黨之爭日益加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日漸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亂江南,接近人民,對政治的混亂,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爲官有“兼濟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擔任左拾遺(諫官),多次向唐憲宗上書,提出一系列改革時弊的措施,同時他又寫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樂府》、《秦中吟》等諷喻詩,結果觸犯了掌握軍政大權的豪門貴族,引起唐憲宗和一些權臣的惱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贊善大夫這一閒職。

元和十年,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派人殺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權示,白居易認爲這是重大“國恥”。激於義憤,他率先上疏“急請捕賊,以雪國恥”。但都被權貴們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又造謠誣衊說,白居易的母親因看花墜井而死,而白居易卻作賞花詩,新井詩,“有傷明教”,於是貶爲江州刺史,繼而又貶爲江州司馬(九品小官)。白居易獲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寫的鍼砭時弊的諷諭詩,正如他自己所說,“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

對於這次遭貶,詩人既感傷又憤慨。到江州後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會世態炎涼,他有滿腔的怨憤無處傾訴。這首詩是詩人貶職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寫的,當時詩人45歲。

《琵琶行》的“行”是古詩的一種體裁,統稱“歌行體”。它的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句法長短不一,富於變化。唐以後,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詩體裁。

二、整體感知

1、 聽朗讀錄音,注意下列字的讀音。

賈(gǔ) 恬(tián) 謫(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間(jiān)關 蝦(há)蟆(má) 名屬(zhǔ)教坊(fāng) 綃(xiāo) 鈿(diàn) 篦(bì) 嘔(ōu)啞(yā)嘲(zhāo)哳(zhā)

2、學生默讀全詩,然後用一句話概括名段內容。

第一段寫潯陽江頭夜送客;第二段寫江心聆聽琵琶曲;第三段寫江心自訴身世苦;第四段寫同病相憐感慨多;第五段寫重聞琵琶青衫溼。

三、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口譯小序,教師提示注意以下詞句。

左遷:貶官降職。古代以右爲尊,以左爲卑,所以把貶官降職叫“左遷”。

明年:第二年。

錚錚然有京都聲:音調清脆動聽,有京都流行樂曲的聲調。錚錚,金屬相擊聲,這裏形容絃聲清脆。

倡女:“倡”通“娼”。這裏指歌妓。

命酒:吩咐擺酒席。命,動詞,叫,吩咐,命令。酒,名詞用作動詞,擺酒席。

憔悴:臉色黃瘦。

轉徙:不斷轉換地方,遷移居處。

恬然自安:心境平靜,自覺安適。恬然,平靜坦蕩地。

斯人:這個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覺有遷謫意:這天晚上才感覺到有被貶的不愉快的意味。謫,降職外調。

因爲長句:就寫了一首長詩。因,連詞,於是,就。爲,動詞,寫,作。長句,指七言詩。

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計六百一十六個字。凡,共計。言,字。

命曰:命,動詞,取名,叫它。

3、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悽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4、小序和詩歌哪些段落分別照應?

明確:“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和第1自然段照應。“問其人,……轉徙於江湖間”和第2、3自然段照應。“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和第4自然段照應。

5、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對此,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鬱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四、賞析詩歌第1段。

1、學生朗讀第1段,教師提示下面詞句。

潯陽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長江,因臨近潯陽,故古稱潯陽江。

主人下馬客在船: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登上船。

2、作爲敘事詩的開頭,這一段都寫了什麼內容?這段中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請用詩句中的一個字概括這一段所渲染的氣氛特點。

明確:這一段是全詩的引子,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引了了琵琶聲。

頭兩句寫江頭送客,正當秋夜,楓葉如丹,荻花飄白,風聲瑟瑟,這就烘托了一種惆悵惜別的悲涼氣氛。

中間四句寫船中餞別,“舉酒欲飲無管絃”爲琵琶女的出場埋下伏筆,並和後文“潯陽地僻無音樂”照應。在無管絃的寂寞中飲酒,自然“醉不成歡”酒喝得雖多,卻不成歡,言外之意是心情鬱悶,一個“慘”字不但渲染出氣氛的特點,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詩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則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詩人的離情別緒,有如荒江冷月。這些景物描寫不僅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爲琵琶女的出場創造了環境氣氛。

最後兩句用“忽聞”造成語氣的強烈轉折,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用水上傳來的琵琶聲打破了寂寞、鬱悶和悽清。用“主人忘歸客不發”突出琵琶聲的藝術魅力,感情由悲抑轉爲驚喜。

這種氣氛可用詩中的一個“慘”字加以概括。

五、作業

背誦第1自然段。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白居易及行這種文學體裁;

2、領會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具體內涵;

3、體會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4、背誦全詩。

【教學重點】

1、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詩中的出色音樂描寫。

【教學難點】

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

【教學準備】

錄音機、樂曲《春江花月夜》。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音樂是一種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着。它不像藍天白雲、飛禽走獸、山峯河流那樣可視可感。如何才能把這難以捉摸的音樂用文字表現出來呢?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典範,自唐以來歷詠不衰。今天,我們就一起聆聽這美妙的音樂。(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瞭解作者及“行”這種體裁

學生閱讀相關資料。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學依次朗讀序文和全詩,每人讀一段,並正音。

2、小聲播放樂曲《春江花月夜》,教師有感情地背誦全詩。

3、把握詩歌內容:

學生快速默讀詩序文和全詩,把彼此對應的部分找出來。

明確: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錚錚然有京都聲”)跟詩的第一段對應;第四、五句(“問其人……轉徙於江湖間”)同詩的第二、三段對應;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對應。

四、作業

反覆讀全詩。

第二課時

一、鑑賞詩歌

1、提問:詩中幾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

明確:詩人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的演奏是詩人和他的客人聽到的。第二次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第三次仍是明寫,但寫得簡略。

2、賞析琵琶女的第一次演奏:

⑴ 學生自由朗讀詩的第一段。

⑵ 學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的曲子是什麼,文中沒有明確交代,同學們能判定出是哪種基調嗎?有什麼理由?

明確:它的基調是悲涼的,理由有二:

一是琵琶女在這“繞船明月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二是它確實打動了“慘將別”中的主客的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客不發”。其餘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都是烘托它的。

⑶ 學生有感情地背誦第一段。

3、賞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⑴ 學生齊聲朗讀課文的第二段。

⑵ 學生思考: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爲幾個階段?

明確:

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過程可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寫琵琶女演奏之前調絃,並已進入樂曲的境界中。

第二階段(“弦弦掩抑聲聲思……說盡心中無限事”)寫琵琶演奏大概根據當時心緒選定的一支曲子,寫出了琵琶女的技藝的嫺熟。

第三極端(“輕攏慢捻抹復桃……四弦一聲如裂帛”)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鄉》。

⑶ 學生思考:作者分幾個樂段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麼》?每一個樂段的內容是什麼?詩人是用怎樣的手法來表現樂曲情調的?

明確:作者分四個樂段寫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麼》。

第一樂段兼用比喻和摹聲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

第二樂段用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着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了;接着又逐漸緩慢下來,彷彿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憂愁暗恨”,並期待着變化的到來。

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現了“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緊張的場面。第四樂段寫樂曲的終止,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跟鋼琴曲子最後用主和絃終止全曲一樣具有顯著的藝術效果,使聽衆繼續沉浸在樂曲的境界裏。

⑷ 本段用“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麼作用?

明確:小側面烘托,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餘音繞樑”的境界中。

⑸ 學生有感情地背誦第二段。

4、賞析琵琶女的第三次演奏:

⑴ 學生默讀三至五段。

⑵ 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調子如何?理由是什麼?

明確:調子悲涼,與《霓裳》、《六麼》不同,從“滿座重聞皆掩泣”和“江州司馬青衫溼”可看出。

⑶ 作者寫琵琶女第三次演奏的方法同第二次有什麼不同?

明確:第二次作者用比喻、摹聲等修辭手法從正面寫音樂的藝術境界。第三次作者從側面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二、比較閱讀李賀《李憑箜篌引》

三、作業

1、背誦全詩;

2、找白居易其他詩歌作品,如《長恨歌》。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的

指導學生順暢地誦讀全詩並當堂背誦第二節; 2.感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悲劇美; 3.感知詩中音樂描寫的美好意境,體會敘事詩的抒情藝術。

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導入。

二、誦讀鑑賞:

(一)範讀全詩,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二)討論精講,點撥要點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敘了什麼事?詩人謫居江州,月夜送客江邊,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過敘事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共同點?琵琶女和詩人自己。“同是天涯淪落人”。

3.“淪落”的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用原詩文回答,齊讀相關詩句,感受“淪落”之情)

1)讀序與第三節相關部分,瞭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與心境。當年:豔蓋羣芳,藝壓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歡笑;而今:年老色衰,門前冷落,委身商人,獨守空船。京倡商婦怨

2)讀P53註釋②、序、第一節與第四節相關部分,瞭解詩人的遭遇與心境。

當年:詩酒流連,絲竹不絕,高朋滿座,其樂融融;而今:謫居臥病,有酒無樂,送客慘別,其情悽悽。京官謫官恨

4.“相逢何必曾相識”,是什麼使素不相識、萍水相逢的詩人和琵琶女聯繫在一起?音樂(琵琶聲)。

一個獨守空船,借樂訴怨;一個送客江頭,有酒無樂。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演繹出一出千古傳誦的知音故事。這正如潯陽樓楹聯所言:楓葉四弦秋,棖(chéng,觸動)觸天涯遷謫恨;潯陽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別離情。

5.音樂是溝通詩人與琵琶女情感的橋樑,全詩寫音樂寫了幾個回合?

三個回合:一聞琵琶(第一節)邀相見,再聞琵琶(第二節)訴淪落,三聞琵琶(第五段)青衫溼。

6.是什麼樣的琵琶聲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聞琵琶是什麼樣的聲音,不知道,但可以從兩人當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調:悲涼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借彈琵琶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歡慘將別”的主、客的情緒受到觸動,加重了離愁,以至“主人忘歸客不發”。

2)一聞琵琶聞聲不見人,二聞琵琶見人再聞聲。第二節是重點精彩詩節,濃墨重彩地描寫了琵琶女的出場、彈奏情形和樂聲變化。(分層導讀,達到背誦)

①找出描寫琵琶女出場的名句,體會琵琶女的形象特徵。琵琶女出場,舉止端莊,神態含羞,似有滿腹辛酸心事。

②誦讀描寫彈奏情形的詩句,分析描寫內容和表現力。調絃定音,非同凡響,聲中含情;信手續彈,聲聲含悲,心事無限;彈奏名曲,技藝高超。雖沒有具體描寫樂聲,卻爲下面具體描寫樂聲做好了鋪墊。

③鑑賞具體描寫樂聲的詩句:詩人是用什麼手法來描寫樂聲的?

藉助語言的音韻摹聲,兼用比喻、通感加強其形象性。對照註釋,結合作比事物特點,體會比喻所表現的樂聲特點;依據樂聲特點體會樂曲的發展變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試畫曲線圖示樂曲發展變化)旋律變化,心潮起伏。

樂聲造像:琵琶女身懷絕藝,心懷哀怨。

3)三聞琵琶,爲何“悽悽不似向前聲”,詩人“淚溼青衫”?琵琶女聽到詩人傾訴後,既悲自己的漂流淪落,又悲詩人的被貶遭際,所以樂聲更悽悲;詩人由琵琶女的傾訴,想到自己的被貶,既悲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悲自己的謫居荒僻之地,所以淚溼青衫。兩人感情更加相通,達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結,強化感受

全篇寫音樂三個回合:一聞樂,聞聲不見人,情相觸;再聞樂,見人再聞聲,情相通;三聞樂,知人重聞聲,情相融。琵琶聲中塑造出詩人自身橫遭貶謫、抑鬱寡歡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淪落、悽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淚中表現出詩人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馬,青衫淚溼,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毛澤東《讀註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讀《琵琶行》有感:人生難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難覓。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韻依依。樂天潯陽聞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識。寄語天涯淪落人,莫愁前路無知己。附板書設計: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高二語文《琵琶行》教學設計 篇9

【總體思路】

本設計是問題式,由三個問題組成。即:

1、誰解琵琶聲;

2、誰解青衫淚;

3、誰解風物意。

【實施步驟】

1、誰解琵琶聲:

提問:讀了本詩,我們恐怕更多的是對琵琶女的命運掬一把同情淚。確實,琵琶女的命運令世人感嘆。但是,我們是否能夠從琵琶曲調的起伏變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變化的軌跡呢?

明確:

整個曲調可以分爲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轉軸撥絃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潯陽江邊,風寒月冷,琵琶女獨守空船,孤單淒涼。所以其出場彈奏時旋律低沉抑鬱。

強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對往昔生活的深情回憶,於是音樂進入第二部分“歡樂曲”:“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爲《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紅的青年時代。青年時代的她,可謂色藝超羣,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爲清脆圓潤、輕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盤”更如往日盈盈笑語,讓人過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長,時光不再。“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女“年長色衰”,生活變故,門庭冷落。迫於生計,她“老大嫁作商人婦”。回憶到這兒,琵琶女怎不肝腸寸斷?所以旋律又進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生。”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

最後一部分是“悲憤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琵琶女受傷的心靈本渴望愛情的撫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輕離別”,讓她時常空船獨守。這現實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樂之聲如“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對世人重色輕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憤怒控訴。收撥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是憤激的哀號,更是對不公平社會現實和命運的抗爭!

總之,詩人不但寫出了琵琶女音樂技藝的高超,而且通過樂曲的變化,表達出演奏者內心情感的起伏變化,讓人如聞其聲,如感其情。正如詩人所云:“我聞琵琶已嘆息。”悲憤的曲調,令普天下傷心人聞聲一哭!

板書: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說明:這一問使學生從全新的角度去體味音樂的藝術魅力。音樂的描寫已經超出了藝術欣賞的範疇,蘊含着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運的揭示。讓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能夠大大調動學生的情趣,激發他們的興趣。)

2、誰解青衫淚:

提問:“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時。”詩人白居易爲何在一個素不相識的琵琶女面前淚灑青衫呢?

明確:

詩人淚灑青衫,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⑴ 傷琵琶女:正如詩中雲:“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卿卿。”琵琶女憤激幽怨的曲調本引發詩人情感的共鳴,在聽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傾訴後,更是激起詩人深深的憐憫。

⑵ 傷己:詩人才華橫溢,譽滿天下,然而今朝淪落,幽愁悲憤;再加上朋友一別,更感孤寂難耐。

人悲,己憐,“同是天涯淪落人”。傷人,傷己,兩重感傷交融一體,積累沉澱,詩人怎不悲愴滿懷,淚灑青衫?這“淚”,既是詩人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與尊重,又是對當時社會的控訴。

板書: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說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能夠使學生了解“淚”的深沉含義,從而進一步把握本詩思想感情的另一側面。)

3、誰解風物意:

提問:詩歌往往少不了風物的描寫,同樣,本詩歌前後貫穿了幾處風物描寫的文字。這些風物有什麼作用呢?

明確:

篇首的“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敘述了江東送客時的環境。秋夜的江水、楓葉、荻花,構成清晰如畫的意境,令人頓感秋涼襲身,曲曲傳達出詩人淒涼愁慘的心情,爲全詩奠定了感情基調。

“別時茫茫獎浸月”,敘述別時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無不彌散着詩人的離愁別緒,彷彿詩人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風物有了感應。

“唯見江心秋月白”,寫音樂結束時寂靜的環境。音樂結束,但其感情仍在擴散,一直滲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彷彿江心秋月也在爲音樂中的感情所打動。情景交融,烘托了音樂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繞船明月江水寒”,寫琵琶女獨守空船時的環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淒涼的心情;“黃蘆苦竹繞宅生”,寫詩人的生活環境,渲染詩人被貶後的孤寂悲涼。

總之,一枝一葉總關情。詩歌中的風物成了溢滿感情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個詩境恍若沉浸在潯陽江頭那一派憂鬱的月光裏,悽美哀人。

板書: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說明:設計這樣一問,能夠使學生明確,鑑賞詩歌一定不能忽視詩中風物描寫的文字,它們也是詩歌思想感情的載體。)

4、總體評說: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詩歌,筆者在引導學生鑑賞時,沒有常式的詞句翻譯、結構梳理等,有意識地從新的角度設置問題,激發興趣,使學生讀得深入,讀得興濃。學生在獲得情感愉悅的同時,鑑賞力也確有明顯的提高。

【附板書設計】

琵琶行(並序)

白居易

琵琶聲──盡訴心中悲悱情

青衫淚──同是天涯淪落人

風物意──一枝一葉總關情

【教案點評】

對本詩的教學,一般是在學生朗讀、背誦的基礎上,先簡要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詳細分析,然後引導學生體會音樂描寫的高妙,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最後歸納詩歌的主旨。這樣的講析內容基本照抄教學參考書,沒有創意,比較平庸。本設計擬突破此模式,設置帶有獨特視點和角度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樹立全新的詩歌鑑賞觀,提高詩歌鑑賞能力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